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00400
木工之死——陆医生手记之七00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22日 《家庭医生报》 2001年第43期(总第819期 2001.10.22)
     这是一个雷雨后的傍晚。急诊室里由110民警送来一位50多岁的男性病人。其实,被送来者此时已不是病人而应归属于死人的行列,因为当我揭开薄薄的盖布检查时,他的脉搏、心跳、呼吸早已停止;脸像一张雪白的纸,嘴唇是紫黑的……

    据警察介绍,死者可能是个嫖客,在寻欢作乐时死在床上了。“什么时候死的?”我问。警察说:“我也搞不太清楚。可问这个人。”他说的这个人,就是同他一起前来的出租房的一位40岁的农村妇女。正是这位妇女和老木工过起了“露水夫妻”的生活。

    当我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后,果断地否决了警察的中毒假设论和谋杀论。我说死者最大可能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多在发病后一小时之内,甚至在数分钟里便匆忙溘然去世。常弄得家人或亲朋惊慌失措,目瞪口呆。在生活中,我们曾见过麻将桌上猝然死亡的老人;媒体也常报道一些老人在观看足球比赛,因忽喜忽悲而突然死亡的消息。这些“正常”人因情绪波动而突然猝死者,多数是源于心脏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这位木工也罢,电视机旁、麻将桌上猝死的老人也罢,其实他们早就隐匿性冠心病、高血压之类的“富贵病”,在心平气和的日子里,情绪无大起伏,生活秩序较正常,有病的心尚能对付,故表现的平静自若,心脏也不会出现症状,不会有胸闷、心绞痛之类的发作,不会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因而,一些人丧失了警惕,掉以轻心,不自觉地参予一些刺激性强,易致情绪激动的活动和紧张的劳动,致儿茶酚胺活力亢进,心肌胆碱能活力增强,出现传导受阻、缺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等一系列危象。若不及早发现,有效抢救,那么心搏收缩失效的时间超过6分钟,则有效存活的可能性极小。这位年过半百的木工,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干那特定的事,又碰上无先兆的发作,抢救工作未及时跟上,猝死是必然的。

    在心源性的猝死中,约75%有冠心病,20%是其他心脏病变。生活中,较易诱发心源性猝死的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还有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疲累困倦,剧烈的体力活动、饮食无度等。因此,要防猝死,还是要以预防为主,要及时治疗心脏病、高血压,保持平静心态,减少刺激,做到生活有序,饮食正常,维护身心健康,就可减少猝死的发生。至于发生了猝死后的抢救,只能是事倍功半。, http://www.100md.com(刘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