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华医药
编号:10752973
神奇的儿科诊断法——“看风线”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8日 《当代健康报》 2001.11.08
     “看风线”是中医诊断技术的一种,是“小儿指纹望诊法”的别称。此诊法始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诀》,发扬并完善于宋元时期。由于很多人对这一诊法了解甚少,所以医者凭一望便能准确地判断出病儿疾病所在,使病家备感神秘。

    “看风线”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诊法呢?

    大家都知道,中医看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但对于小儿却有点行不通,“……小儿脉微难见,医者持脉多有惊啼……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小儿多未能言,言而未足取信,脏腑柔弱,易虚易实……”(《小儿药证直诀》序)因此,中医绝招“神、圣、功、巧”(即望、闻、问、切)多数使不上,只有结合小儿特点,在“神”上下功夫。这样,“看风线”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

    在众多“看风线”的论述中,惟有滑柏仁的论述最为精辟:“……男左女右虎口三节,曰三关,纹色紫热,红伤寒,青惊风,白疳症,黄淡红色乃平常小恙……黑色则为危险,再脉纹见下截风关为轻,中截气关为重,上截命关为犹重,直透三关为大危。”

    “看风线”这一诊法已有千年历史,但它的神秘面纱在近代才被解开。原来,婴幼儿的毛细血管比任何年龄的人都粗,而皮肤却比任何年龄都薄而且光滑,加之毛细血管对身体的生理及病理变化有较高的敏感性,所以通过观察“风线”,了解病儿的内在变化要比任何年龄都明显得多。难怪这一诊法有很高的可靠性。小儿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与静脉压及微循环毛细血管管瓣的开启和闭合时间有关;其次和内分泌的各种物质有关,特别是血管舒张和收缩物质。因此,机体内在变化的程度完全能在指纹上表现出来。这就是“风轻,气重,命关险”的谜底。

    小儿指纹的色与血中的含氧量有关,且血浓度和微循环的微小变化都能很明显地改变指纹的色,并且各种疾病在机体内引起的各种变化,特别是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也都影响着指纹的色,不同的疾病又可引起相应的色变,这就是“紫热,红寒,青惊,白疳”的科学答案。

    在当代,“看风线”已逐渐发展为系统的“络脉诊法”,包括鱼际络脉诊、耳间络脉诊、虎口三关诊、白睛脉络诊、腹壁青筋诊等。

    和任何一种诊断方法一样,“看风线”也不是独立的诊断方法,它必须和其他诊断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才能做到诊断无误。 (公方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