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更多信息
编号:10743215
朱女士28岁了 还未有人与其“牵手”“一见钟情”不是恋爱的惟一方式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20日 《当代健康报》 2001.12.20
     朱女士28岁了 还未有人与其“牵手”

    “一见钟情”不是恋爱的惟一方式

    □副教授 孙世全

    朱女士1997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某医院做医师工作。4年来,周围不少朋友、同事给她介绍对象,但都未成功。眼看快到28岁了,她心里感到苦闷、忧愁。大概是受影视和书籍影响的缘故,朱女士告诉笔者,她现在越来越向往那种“一见钟情”的恋爱方式。有了这种想法后,别人给她介绍对象,她都婉言谢绝了。朱女士咨询笔者,她这样想或做是否正确。

    笔者认为,婚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组成幸福美满婚姻的因素很多,真挚的情感,和谐的性格,健康的体质,出色的人品相貌,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相应的知识素养等。而“一见钟情”是一种心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男女双方性爱的直觉性。应该说,“一见钟情”的青年男女其后来的婚姻结局不一定美好,因为人们的爱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神联系,只有在一定的时间里,经过双方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爱慕才能产生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一见”是不大可能产生的。不管是怎样的“一见钟情”,它的心理基础都是过分相信“第一印象”。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人们的相互认识、了解,总是从“第一印象”开始的。但是,“第一印象”又是比较外在的,较多的是对对方身材仪表、言谈举止的感觉,仅仅在表面、肤浅、直观的阶段,即使是心明如镜的智者,恐怕也不可能“一见”就会看透别人的灵魂。所以,“第一印象”又不能不具有一定的表面性,甚至虚假性。过分相信“第一印象”,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第一印象”的强烈迷惑,容易模糊人的理智。

    通过对“一见钟情”的分析,不难看出,向往和追求所谓罗曼蒂克式的“一见钟情”的爱情,对朱女士目前来说不是太现实:一则这样的爱情缺乏牢固的基础,容易酿成苦酒;二则“一见钟情”的机会难卜,而朱女士的年龄却越来越大。因此,笔者建议朱女士,对于周围朋友为其介绍的男友,不要轻易拒绝,束缚你自己。一般来说,介绍人在为你介绍男友之前,他们常常是把你的品行、相貌、性格、爱好等与对方做过衡量、比较,即包含了不同程度的事先了解,这也为你今后充分了解对方奠定了基础。你拒绝了,就等于放弃了一次机会。如果错过了寻觅爱和得到爱的机会,那才是叫人惋惜的。说不定,你梦寐以求的心中“偶像”就出现在某一次的媒妁之中。,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