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幸福的儿科医生——儿科专家汪翼教授访谈录
山东省立医院的办公楼前是一排银杏树。它们大概和这座楼一样古老,但仍然枝繁叶茂,还挂满了新结出的银杏果,它们在葱郁的扇形叶片中透出欢快,让人一看就觉得喜气。
我就是在这座楼上采访的汪翼教授。一见面,她果真就告诉了我一个喜讯:山东省儿童医院马上就要在这儿挂牌了!从她的语气里,我能听出那种喜悦和自豪,我甚至还能更进一步地想象出她投入其中的辛劳。
果然,我们的访谈一开始,她首先谈到的就是这些。
儿科大夫不好干
汪教授说,儿科的发展也像其他医学学科一样有个必然的阶段。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还没有大规模开展,孩子多,能够没病没灾就相当不错了。但从80年代末开始,一家只有一个孩子了,家庭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特别是来医院看病,家长们不仅要求治好病,还对医疗服务、医疗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举了个小例子:过去注射时用的氨瓿剂量都是成人的,在给孩子用时,为了节约,经常是一个氨瓿两三个孩子用,现在大家肯定不乐意,他们看病不仅要治好,还要孩子舒服、不受罪。这就对大夫甚至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http://www.100md.com
教授说,她干了这么多年的儿科大夫,体会挺多。首先,儿科疾病的治疗较其他患病群体有很多不同之处,因为他们正在生长、发育。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对小儿疾病当时治疗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像四环素牙,孩子小时候四环素吃多了,长大了牙就成了那个样子,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挽回的。再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对儿童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影响,都会给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心身两方面的伤害。这就要求儿科大夫在临床诊治疾病、处方用药时慎之又慎,从长计议。
做一名儿科大夫,还应有科学的治疗理念。教授说,她刚从医学院毕业那会儿,觉得生病没关系,可以治嘛,自己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都抱着这种医疗至上的观点。但后来就不这么认为了,现实中的很多事例说明,预防远远要比治疗更行之有效。像肥胖儿童,他们虽然还只是孩子,但已潜伏着成人疾病的危险。据统计,70%的肥胖儿可发展为肥胖成人。而肥胖带来的心血管等疾病又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永远是一名儿科大夫应具备的素质。
相对于治疗和预防来说,疾病以外的一些因素或许是儿科大夫不好干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由于儿童没有公费医疗,干儿科就相对要“清苦”一些。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医学院毕业生不愿干儿科的重要因素。
, 百拇医药
“其实这全看你怎么看。”汪教授谈了她的观点,“如果你仅把它当成谋生的手段,那可能是选错了路;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一项事业,你就会觉得它是丰富多彩的,你也就不会觉得做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多么困难了。”
痼疾误区要根除
儿科学像其他的医学学科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儿科要发展,这些痼疾误区就应该根除。汪教授曾在美国的佐治亚医学院做过两年的高级访问学者,因此对两国的儿科医疗状况都较为了解,从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们还需要做点什么。
教授先谈到了中国的优势,即我们的医疗水平不低,甚至某些方面比美国还要高,这要得益于我们的病人多,因为临床实践的机会多。但病人多同样也是一个劣势。我们一个上午要看30个病人,人家看3个,仔细程度姑且不说,单是医生与患儿家长细致的交流我们就做不到,更不用说让家长选择治疗方案了。因此,诊疗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医生主宰一切,很多医疗纠纷往往就是这么发生的。
, http://www.100md.com
中美两国儿科发展的差异还体现在观念的差别上,包括医生和病人两个方面。中国的很多儿科大夫都喜欢用抗生素,很多病人也支持这种做法,他们都期望能尽快地把病压下去,除了根才叫一个“好”字。“其实没有必要,”教授如是解释,“像一般的感冒、消化不良等等,稍事调理、休息即可。用了抗生素反而会引起体内菌群失调。”
再举个观念差异的例子:现在的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的营养,唯恐缺了什么。但对营养过剩和不均衡的现象却视而不见。例如,同样还是营养过剩导致的儿童肥胖,不仅会产生脂肪肝,还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诱因。以前儿童糖尿病大都为Ⅰ型,即胰岛素依赖型,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但近年来Ⅱ型的发病率却在以几倍于Ⅰ型的速度增长,这足够说明问题的了。
观念的差异也有医生唱主角的时候。人说文人相轻不过是打打笔墨之仗,而医者相轻,往往会危及病人的身家性命。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孩子的病昨天没看好,今天又来了,新换的大夫会说,昨天的大夫开的药不好用,今天给你用上好药。如果病还不好,明天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是今天的翻版……
, 百拇医药
“其实只要在几个方面做好了,我们的儿科诊疗会发展得很好的。”汪教授的这句话说得非常诚恳。她继而谈到了她们科开展的儿童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近十年来,她们科先后完成了山东省第一例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第一例房间隔缺损封堵,一个月前又刚刚完成了第一例室间隔缺损封堵。
教授还谈到了这些治疗背后的故事。就说一个月前刚刚完成的这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患儿家长一直到手术之前,还在犹豫,但最终还是做了,而且很成功。教授把她们的成功归纳为四点。首先是医生必须确实掌握了技术。怎么掌握?心里有、眼里有、手里有;其次是要有大家的支持,介入是一门多学科合作的技术,学科之间任何一点配合上的疏漏,都会导致手术的失败;再就是与患儿及其家长的交流,其实交流不仅是获得病人理解与支持的途径,同时也是增强医生自信心和手术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就是要不断反思,人只有不断反思,才能真正发现问题。长期不想的话,就麻木了,按照习惯性生活下去,不动脑筋地活着,跳不出来看看自己的生活状态,得到的东西就很浮躁,无法沉淀和升华。
, http://www.100md.com
民选院长的心愿
汪教授不仅是一位知名的儿科专家,同时还是一位敬业的业务院长。当初她被选上了,就干了。教授非常看重“民选”二字。大家把你放在业务院长这个位置上,你就应该为大家服好务。然而对于职务本身她却看得很淡。她说有一天不当院长了,还要继续做她的儿科大夫,即使是现在,她仍然每周两次专家门诊、一次查房,还有英语教授课。她说她现在的工作是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各项工作都来抢她的时间。她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要起床工作,直到零点以后才入睡。几乎每个“明天”她都是在工作中迎来的。但院长和医生又是统一的,她可以通过自己大夫的身份充分了解掌握医疗一线的情况,而且又有机会在院长的位置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一线的同事们能够舒心、快乐的工作,这样她就有了一种幸福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古人常说的那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且他们说起的时候经常是把后一半放在前面,向往不已;而把前一半放在后面,无奈之至。那或许是他们壮志未酬的无奈,或许也是时代的悲哀。但汪教授却不是这样,她说她相信人的名利之心会随着他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淡的。她就是这样, http://www.100md.com
我就是在这座楼上采访的汪翼教授。一见面,她果真就告诉了我一个喜讯:山东省儿童医院马上就要在这儿挂牌了!从她的语气里,我能听出那种喜悦和自豪,我甚至还能更进一步地想象出她投入其中的辛劳。
果然,我们的访谈一开始,她首先谈到的就是这些。
儿科大夫不好干
汪教授说,儿科的发展也像其他医学学科一样有个必然的阶段。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还没有大规模开展,孩子多,能够没病没灾就相当不错了。但从80年代末开始,一家只有一个孩子了,家庭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特别是来医院看病,家长们不仅要求治好病,还对医疗服务、医疗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举了个小例子:过去注射时用的氨瓿剂量都是成人的,在给孩子用时,为了节约,经常是一个氨瓿两三个孩子用,现在大家肯定不乐意,他们看病不仅要治好,还要孩子舒服、不受罪。这就对大夫甚至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http://www.100md.com
教授说,她干了这么多年的儿科大夫,体会挺多。首先,儿科疾病的治疗较其他患病群体有很多不同之处,因为他们正在生长、发育。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对小儿疾病当时治疗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像四环素牙,孩子小时候四环素吃多了,长大了牙就成了那个样子,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挽回的。再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对儿童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影响,都会给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心身两方面的伤害。这就要求儿科大夫在临床诊治疾病、处方用药时慎之又慎,从长计议。
做一名儿科大夫,还应有科学的治疗理念。教授说,她刚从医学院毕业那会儿,觉得生病没关系,可以治嘛,自己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都抱着这种医疗至上的观点。但后来就不这么认为了,现实中的很多事例说明,预防远远要比治疗更行之有效。像肥胖儿童,他们虽然还只是孩子,但已潜伏着成人疾病的危险。据统计,70%的肥胖儿可发展为肥胖成人。而肥胖带来的心血管等疾病又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永远是一名儿科大夫应具备的素质。
相对于治疗和预防来说,疾病以外的一些因素或许是儿科大夫不好干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由于儿童没有公费医疗,干儿科就相对要“清苦”一些。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医学院毕业生不愿干儿科的重要因素。
, 百拇医药
“其实这全看你怎么看。”汪教授谈了她的观点,“如果你仅把它当成谋生的手段,那可能是选错了路;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一项事业,你就会觉得它是丰富多彩的,你也就不会觉得做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多么困难了。”
痼疾误区要根除
儿科学像其他的医学学科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儿科要发展,这些痼疾误区就应该根除。汪教授曾在美国的佐治亚医学院做过两年的高级访问学者,因此对两国的儿科医疗状况都较为了解,从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们还需要做点什么。
教授先谈到了中国的优势,即我们的医疗水平不低,甚至某些方面比美国还要高,这要得益于我们的病人多,因为临床实践的机会多。但病人多同样也是一个劣势。我们一个上午要看30个病人,人家看3个,仔细程度姑且不说,单是医生与患儿家长细致的交流我们就做不到,更不用说让家长选择治疗方案了。因此,诊疗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医生主宰一切,很多医疗纠纷往往就是这么发生的。
, http://www.100md.com
中美两国儿科发展的差异还体现在观念的差别上,包括医生和病人两个方面。中国的很多儿科大夫都喜欢用抗生素,很多病人也支持这种做法,他们都期望能尽快地把病压下去,除了根才叫一个“好”字。“其实没有必要,”教授如是解释,“像一般的感冒、消化不良等等,稍事调理、休息即可。用了抗生素反而会引起体内菌群失调。”
再举个观念差异的例子:现在的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的营养,唯恐缺了什么。但对营养过剩和不均衡的现象却视而不见。例如,同样还是营养过剩导致的儿童肥胖,不仅会产生脂肪肝,还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诱因。以前儿童糖尿病大都为Ⅰ型,即胰岛素依赖型,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但近年来Ⅱ型的发病率却在以几倍于Ⅰ型的速度增长,这足够说明问题的了。
观念的差异也有医生唱主角的时候。人说文人相轻不过是打打笔墨之仗,而医者相轻,往往会危及病人的身家性命。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孩子的病昨天没看好,今天又来了,新换的大夫会说,昨天的大夫开的药不好用,今天给你用上好药。如果病还不好,明天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是今天的翻版……
, 百拇医药
“其实只要在几个方面做好了,我们的儿科诊疗会发展得很好的。”汪教授的这句话说得非常诚恳。她继而谈到了她们科开展的儿童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近十年来,她们科先后完成了山东省第一例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第一例房间隔缺损封堵,一个月前又刚刚完成了第一例室间隔缺损封堵。
教授还谈到了这些治疗背后的故事。就说一个月前刚刚完成的这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患儿家长一直到手术之前,还在犹豫,但最终还是做了,而且很成功。教授把她们的成功归纳为四点。首先是医生必须确实掌握了技术。怎么掌握?心里有、眼里有、手里有;其次是要有大家的支持,介入是一门多学科合作的技术,学科之间任何一点配合上的疏漏,都会导致手术的失败;再就是与患儿及其家长的交流,其实交流不仅是获得病人理解与支持的途径,同时也是增强医生自信心和手术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就是要不断反思,人只有不断反思,才能真正发现问题。长期不想的话,就麻木了,按照习惯性生活下去,不动脑筋地活着,跳不出来看看自己的生活状态,得到的东西就很浮躁,无法沉淀和升华。
, http://www.100md.com
民选院长的心愿
汪教授不仅是一位知名的儿科专家,同时还是一位敬业的业务院长。当初她被选上了,就干了。教授非常看重“民选”二字。大家把你放在业务院长这个位置上,你就应该为大家服好务。然而对于职务本身她却看得很淡。她说有一天不当院长了,还要继续做她的儿科大夫,即使是现在,她仍然每周两次专家门诊、一次查房,还有英语教授课。她说她现在的工作是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各项工作都来抢她的时间。她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要起床工作,直到零点以后才入睡。几乎每个“明天”她都是在工作中迎来的。但院长和医生又是统一的,她可以通过自己大夫的身份充分了解掌握医疗一线的情况,而且又有机会在院长的位置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一线的同事们能够舒心、快乐的工作,这样她就有了一种幸福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古人常说的那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且他们说起的时候经常是把后一半放在前面,向往不已;而把前一半放在后面,无奈之至。那或许是他们壮志未酬的无奈,或许也是时代的悲哀。但汪教授却不是这样,她说她相信人的名利之心会随着他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淡的。她就是这样,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