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儿童保健 > 保健信息
编号:10743638
不是搞破坏 是探索新世界
http://www.100md.com 2002年7月18日 《当代健康报》 2002.07.18
     育儿话题

    不是搞破坏 是探索新世界

    许多家长都发现幼儿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会时常出现令人失望的表现。如刚搭好的积木,突然用手一推“哗”一声倒了,前功尽弃,不管你搭几次,他都会故伎重演。你给他买件新玩具,头两天他玩得兴高采烈,第三天你却发现玩具已被拆了个七零八落等等,这些现象常被有些家长看作破坏性行为而一筹莫展。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无意性破坏主要出现在小年龄的幼儿身上,这时的幼儿神经通路、反射弧形成不久,反应和协调机能还很弱,而且,大脑皮质注意神经元所在的额叶尚未成熟,造成了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这一阶段的幼儿出现一些无意性破坏行为,纯属生理现象。

    游戏中出现的有意性破坏行为集中地出现在3岁左右的幼儿。这个时期的幼儿,大多数有了一定的活动能力,他们对游戏的兴趣不在于游戏活动的形式、内容,而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游戏中,他们会不满足于既定的游戏内容、形式,往往用一些破坏性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力量,表现自己的存在,这样他们会感到新鲜好玩。由此可见,幼儿的有意性破坏行为实质上是幼儿自我意识的萌芽,表现了一种探索精神,是最初的思维活动。因此,家长们要意识到这些破坏性行为背后的积极因素。

    总之,家长们应该把幼儿的破坏性行为看作是正常的健康的生理现象。针对幼儿出现的不同情况,首先要分清是无意性破坏还是有意性破坏。对于幼儿的有意性破坏行为,要因势利导,在满足幼儿探究事物心理的基础上,启发教育,但对一些违反公德、损坏公物的行为要进行批评,使幼儿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当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些“破坏性行为”会逐渐地抑制消失。 (王廷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