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43965
此地无银三百两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10日 长江日报
     提示:矫枉过正是一种叫“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适当运用有助于适应环境,过分使用则耗神费力。

    民间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中的主人公十分可笑,其主观动机和实际结果南辕北辙。我们不会像藏银者这般天真,但生活中矫枉过正的情形倒是屡见不鲜。

    文学家们描写过不少“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人物形象,对这些人物而言,他们外表上过分地表现出来的正经,恰恰衬托了内心的卑鄙肮脏。他们之所以拼命掩饰,是怕一不小心便露了马脚,作家们深刻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欺骗性。欲盖弥彰并不只存在于这些“坏人”身上,“好人”们也经常有矫枉过正的行为。比如一个继母,她的角色总有“虐待”孩子的嫌疑。对于亲生子女可打可骂,但作为继母,如果对孩子严格要求,则难免被非议。因此继母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尽量压抑自己的不满情绪,反过来表现出对孩子非常宽容和过分的溺爱,这样当继母有点无奈,也很累,同时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害无益。

    矫枉过正是一种叫“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指以夸大一种情绪倾向的方式来压制与其对立的另一种情绪倾向。人们如果适可而止地运用,有助于适应社会环境,但过分地使用,则会让人耗费精力去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情。不管是亲生母亲或继母,对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均会不满,会生气,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继母没有必要对自己的不满进行“矫枉过正”,一味地去溺爱放纵孩子。相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可由此校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孩子也能触摸到一个真实因而更可亲近的继母,这对继母和孩子都有好处。

    来源:长江日报 , 百拇医药(中德心理医院 吴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