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德医道
编号:10968098
曾昭耆:医生要重视医学的人文成分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30日 《文汇报》
    医生倚仗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保护人们的健康,减除他们的疾苦。医生赖以进行工作的基础是医学科学技术,但由于他的工作对象是人,因而医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高科技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

    近些年来,由于大量高科技成果被引入临床,使医生对医学的人文特性逐渐忽视。产生了“高科技离临床医学愈来愈近,医务人员(在感情上)离病人愈来愈远”的现象。医院当然需要众多的仪器设备和高超的专门技术,但仅此一点是绝对不够的。医生必须理解和重视医学的人文成分,把它看成自己工作的重要依据。

    医生接诊病人的基础靠什么?当然应该掌握大量医学知识,但尤其重要的是重视“以人为本”。应在医院的环境、氛围上和医生的待人接物上,使人感到亲切、温馨、值得信赖。

    现在更要重视“接诊”

    怎样接诊病人,本来应该是在医学生走上临床时,由带教老师讲授的。近些年来,有的医生误认为这个问题已不重要。其实它始终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对当前多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心理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能看上病,看好病,而且希望能找到自己各方面都满意的医生。
, 百拇医药
    病人当然希望医生有学问、有技术、有能力治好他的病;与此同时,又希望医生有很好的人品,能关心他、同情他、帮助他。但是,病人和他的家属又往往难以在短时期内了解医生的学问和能力,更难知道医生的道德人品。从这个角度看,不难理解,医生留给病人的“首次印象”具有一定的意义。

    我们有些医生,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也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有合法的医师执业资格。但总以为,我只要给你看病就是啦,其他什么态度问题都是无所谓的事。这反映出他对医学的社会性没有很好地理解,是用一种单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待医疗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病人必然会挑选医生,以得到好的医疗;医生内部也会形成竞争机制,要求医生更好地展示自己。这就是现在需要讲如何正确接诊的原因。

    医生和病人的关系

    通常流行的提法是“为病人服务”、“待病人如亲人”。这种提法太多感情色彩,反而淡化了职责问题。那种关系,对战争时期军队里的医护人员来说是对的,因为他们相互间不存在任何经济上的收支核算问题。但现在,医护人员和病人多数是陌生的,仅因伤病才发生一种临时性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既有信任的一面,又有戒备的一面。即使医生想对病人如亲人,对方还未必接受。当然,并不排除医患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产生比较特殊的、类似亲人的关系。
, 百拇医药
    从医生方面来说,应该带着深厚的感情,千方百计地为病人治病。但应明白,医患之间首先是一种契约关系、合同关系或法律关系。病人按规定办理了手续,医务人员就有责任为维护他们的健康,积极预防和诊治他们的病,做相应的工作。这些工作,又是以各种规章制度和有关的法律条文作为保证的。一旦医生违反了规章制度,发生了差错事故,上级可以对他批评处分,执法部门也可以追究他的法律责任。医生的职责,既应自觉遵守,但又带着强制性。而医务工作的特殊性又不允许冷冰冰地进行,需要在工作中倾注深厚的感情和爱心。医务人员必须兼顾这两方面。

    医生的仪表风度

    一个正派的医生不应该装腔作势,但又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谈吐举止、仪表风度,追求内涵和外在的统一。因为,这些都有利于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大约40年前,我陪一个老中医到一位病人家出诊。路很远,他在车上和我聊天,谈笑风生。快到病人家,他逐渐停止了说笑,表情严肃起来。下车时,已是一副无比庄重的样子。我当时年轻,不理解,暗笑他像演员上戏台前酝酿情绪。过了好些年才慢慢理解其中的奥妙。因为他懂得,医生看病不仅是把把脉,开张处方,就算完成了任务。应该是,医生出现在病人面前,就能使病人信心增高,病情好转。
, http://www.100md.com
    我经常告诉年轻医生们:接诊病人时,不要以为那只是医生在了解病人的情况。实际上,双方都在互相了解。病人一面在叙述自己的病情,回答你的提问,配合你的查体。与此同时,他也在注意观察你的仪表举止,试图通过某些外在形象进行推测,力求对你的本领和为人做出自己的结论。而这些,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对恢复健康的信心。

    仪表风度的职业特点

    一个人的仪表风度与他面貌美丑、穿着打扮是否讲究似乎有些关系,但又是不同的概念。长得漂亮和衣着考究的人,不一定有风度。化装整容可能在一定程度内掩盖某些外貌上的缺陷,穿着合体可能在一定程度内改善人的形象。但它们与风度没有多大关系。仪表风度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等内涵,通过谈吐举止自然流露出来的。

    也有人不相信,自认为有“表演天才”。我见过一位医生,自称“能指挥自己的眼泪”。他对一个病势垂危患者的家属谈话,我见他表情十分到位,甚至眼里真的闪着泪花。但后来家属反映说他“虚伪”。所以,我认为,医生的仪表风度不能是装出来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医德修养和专业知识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他的外在形象才能从根本上逐渐改观。一个病人死了,医生不必非要以流泪表示伤心。只要家属确信你已尽心竭力,且对其病情恶化过程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大多数家属是通情达理的。
, 百拇医药
    医生当然应该注意衣着,也可以讲究美,女医生也可化淡妆。但美有不同模式,医生的美应该体现庄重,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印象。医生的仪表不仅在工作中要注意。下班后虽然可以随便些,但也不能截然两样,理由仍然是因为医生的工作对象是人。

    医生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当它和语气、表情、手势和姿态结合在一起时,就成为仪表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说,医生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安慰的语言。当然是对的,但也不全面。比如,对一个病情较重而自己不注意的患者,有时医生就要严肃地告诫他,使之及时重视。这说明,语言同样不单是一个技巧问题。

    几年前,当社会上提倡“微笑服务”的时候,有记者问我:微笑服务是否也适用于医生?我说,医生的服务和其他服务人员有所不同。笑是一种表情,微笑更是一种定量的表情。对狭义的服务人员来说,微笑是一个职业性要求。你到旅馆要个房间,服务人员说:对不起,都住满了。你到饭馆要一种菜肴,服务人员说:很抱歉,这种菜卖光了。尽管这些都肯定会使顾客失望,而他们却应该微笑着回答。但不能那样要求医生,比如,病人急需一种药而医院没有,或者病人经抢救无效死亡了,医生就没有任何理由笑。相反,一个曾被怀疑为恶性肿瘤的患者,最后被查明为良性,那时医生不仅可以微笑,即使开怀大笑也无不可。关键是,医生要体现与病人休戚相关,和病人及家属的感情相融合。在面对一些重要情况时,医生说话时的表情可以十分严肃。也许,这倒是比微笑更高得多的要求。
, 百拇医药
    比较重要的是要了解病人的心理情绪。一般说,只顾埋头工作而很少与病人说话的医生,病人是不大欢迎的。

    医生要有礼貌

    医生要有礼貌。有礼貌,是相对冷漠、粗暴而言的。医生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从他们的谈吐中应该体现出高素质,高品位。讲礼貌,决不是要求医生放弃医疗原则,或对病人卑躬屈膝。其目的是使病人感到较轻松和亲切,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感。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医生对病人态度粗暴的确实很少,但冷漠却比较普遍。要求医生有礼貌,并非仅为适应当前需要的“权宜之计”,而是恢复医疗工作的固有传统。因为,老一辈的医学专家们对病人就是彬彬有礼的。在国外,许多有名的教授对病人也很有礼貌。他们在给病人查体时,常说“谢谢”。现在,有些年轻医生对此不大理解。心想,为什么不是应该病人感谢医生?

    医生为什么要感谢病人呢?医生这种职业受的劳累,担的风险,比许多其他职业大得多,医生不光是感谢病人来找他看病,主要是对他们来了后如实地回答病情询问,在查体时按医生要求宽衣解带,配合呼吸、屏气、发声和改变体位,在做某种检查时承受一些不适而表示感谢。如果他们配合不好,就可能遗漏了重要病史、体征,导致诊治失误。差错事故不仅使病人受到损伤,也会影响医生的名声,甚至因此挨批评,受处分。
, 百拇医药
    医生善待病人,决不会贬低自己,只会受到更多的尊重。礼貌,并不需要用很多时间说客套话。根据病人年龄、性别、外貌,考虑一个恰当的称呼,说声“您好,请坐”,几秒钟就可进入正题。

    以关心的态度问病史

    询问病史时,医生的基本态度是关心,千万不能像“审讯”。有个刚上临床的年轻医生曾对我说,问第一句话最难。在外国,医生的第一句话通常是:“CanIhelpyou?”似也很一般。我想不如问:您感到怎么不好?此外,医生还应重视倾听病人的诉说。医生有时工作忙是事实,但有时也是借口。应相信,多数病人是通情达理的。当然,也难免会碰到非常嗦的病人。医生工作真的很忙时,希望病人说话简明扼要也是合理的,但多数病人做不到。应稍微耐心些,加上一些诱导技巧,可能效果更好。

    要尊重病人的隐私权。但有时隐私又是弄清病情的关键。这就又需要有点艺术或技巧。首先,医生要善于从病人的神情和叙述中敏感到其病情后有“难言之隐”。医生意识到“有事”,但不宜贸然直接提出。可以似问非问地说:您心里有什么烦恼?也许病人就会有情绪反应,激动、流泪、哭泣。当然,并非人人反应相同。特别是,病人会很注意医生的年龄、声望和神情,以决定是否袒露。一般说,病人对老医生顾虑较少些。不过,由于医生提问较婉转,即使病人回避,双方也不会难堪。
, http://www.100md.com
    涉及病人的各种隐私,医生应以高尚的医德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自己,决不随意扩散。医生对此必须高度警惕。

    查体态度要关切而严肃

    查体,不是检查或修理机器。医生切忌在查体过程中一言不发。应该把自己想做什么、正在做什么,要求病人怎么配合,随时告诉病人。许多疾病,患者心里无数,顾虑很多,特别是口腔科、五官科、妇科检查,病人自己看不见,很希望医生及时告知所见,解释一下。当然,如果怀疑是个肿瘤,就不宜随便下结论。

    查体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病人。比如,冬天医生的手和听诊器凉,应注意采取措施。一方面要避免病人受凉,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病人的“身体隐私”。检查前,让无关人回避。检查时,既需必要的袒露,又应及时覆盖。50多年前,一位教授曾对我们说,医生的性别是中性。意谓医生不应该强调自己的性别,应把自己看成超乎男女之上或居于男女之间的人。说这话的意思是:医生不能由于性别原因而拒绝做某种工作。如女医生为男病人导尿等。用意当然是好的,不过也得考虑病人的接受程度。如果病人特别计较,拒绝异性医生检查操作,也不能勉强他。
, 百拇医药
    医生在对病人亲切、爱护、关心、尊重的同时,又要注意“保持距离”。要在两方面保持距离:一是男女问题方面,二是金钱、物质方面。由于医患之间可能发生比较密切的关系,相互间产生爱情的有,成为钱物不分的朋友的也有。不能一概地说这种关系好或坏,但值得提请注意。有些事例表明,病家可能别有所图。特别是年轻医生,不要把这类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近些年,中国医生面临着一个处境比较困难的时期。医务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我们自己也有很多话没处说。原因是复杂的,有体制问题,有舆论问题,但医生本身在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时候,医生自己尽可能地做好工作,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讲演者小传

    曾昭耆

    74岁。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进修2年后调到卫生部北京医院,曾任中央领导保健医师。1981年及1985年曾两次在德国心脏病中心工作2年多。曾任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中德医学协会秘书长、德国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1993年离休。现任北京医院心内科教授、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并担任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医师杂志、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等多种杂志的编委和顾问。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