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医生和病人的亲情交流(上)
耿稚平是北京同仁医院的大夫,有一天,她在一所医学院监考,很快她就发现有个男生异常,偷着打小抄。考完试,她留下这个学生谈话。“大夫,跟您说实话,我根本就不喜欢学医。”
“那你干嘛考医学院呢?”
“这是我爸妈的意思,是他们非叫我学,替我报了这个学校。上学后,我一点也不爱学,而且,我害怕上解剖课,从没进解剖课教室一次,不敢进。”
交谈中,她明显地感觉出这个学生消极压抑的情绪。过后,她跟学生的班主任建议说,你跟家长沟通一下,这孩子最好不要学医了,即便凑凑合合毕业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大夫,而且他会活得很不开心。
没几天,这个学生突然失踪,又过了十几天,人们在北京西山上发现了他,但他自杀了。
耿医生很震撼,如果当家长的能多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人们多了解些精神和心理卫生的知识,这种悲剧是可以避免的,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人是可以走出来的。她说在人生的某个时段,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有过抑郁或焦虑的体验。在自杀人群里,80%是抑郁症病人。但抑郁症病人自己主动到心理科、精神科看病的,却微乎其微。
我们该怎样认识并平安度过自己的抑郁期?
“我们要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
——心理——社会这种现代综合医学模式”
耿稚平不是个心理科大夫,而是神经内科医生。像许多大夫一样,从前,她并不太关注病人的心理,只治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病,直到她遇见这么一件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