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需求看孩子的任性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时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因此哭闹不止。很多人把这种任性归咎于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娇惯。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据美国的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处置决断,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比如,4岁的小明偶见表姐小娜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便开始为难母亲,非要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深夜,母亲不可能出门为之寻购。于是,小明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小明任性,无理取闹,可母亲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小明为啥非得立即要那玩具。其实,孩子仅觉得那玩具有个闪亮的灯好玩,想知道那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安抚时,他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如果母亲注意到这种心理,表扬小明想弄清那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和非常聪明的表现,再摆出今晚不可能得到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原因,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明白,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家长有时需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表现。对此,家长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张洪军), 百拇医药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明白,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家长有时需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表现。对此,家长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张洪军),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