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3年第3期
编号:10693907
糖尿病性胃肠病变患者血浆P物质和胃动素的水平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年第3期
     吴波,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内分泌科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4

    郑长青,林连捷,周卓,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消化内科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4

    项目负责人:吴波,110004,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内分泌科. wubo86@163.com

    电话:024-83956986

    收稿日期:2002-10-07 接受日期:2002-10-29

    摘要

    目的:
探讨P物质和胃动素在糖尿病性胃肠病变中的作用机制.
, 百拇医药
    方法:应用放免法对对照组(32例)、单纯糖尿病组(43例)及糖尿病胃肠病变组(38例)血浆中的P物质和胃动素进行测定.

    结果:三组病例血浆中的P物质分别为(53.86±8.2)ng/mL,(22.35±5.4)ng/mL,(9.96±6.8)ng/mL,三组之间差异显著(P <0.01),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 胃动素分别为 (217.2±23.3) pg/mL,(408.8±31.6) pg/mL,(612.5±36.2)pg/mL三组之间差异显著(P <0.01),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

    结论:P物质的降低、胃动素的升高在糖尿病性胃肠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吴波,郑长青, 林连捷,周卓. 糖尿病性胃肠病变患者血浆P物质和胃动素的水平及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3):367-368
, 百拇医药
    0 引言糖尿病胃肠病变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发病率高达50 %左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防碍药物吸收,干扰治疗,目前,此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1-3],我们通过测定43例糖尿病患者和38例糖尿病胃肠病变患者血浆中的P物质和胃动素,进一步探讨其在糖尿病胃肠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实验组:2型糖尿病患者81例,符合WHO诊断标准,根据有无胃肠病变分为:(1)单纯糖尿病组43例,男19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11)岁,病程1-13 a. (2)糖尿病胃肠病变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13)岁,病程2-18 a. 胃肠症状主要为腹胀24例,便秘19例,上腹部不适28例,间断恶心、呕吐5例,返酸、嗳气7例,二种以上症状共同出现者26例,确诊糖尿病5 a内出现上述症状的12例,5 a以上的26例. 所有患者经临床生化、B超及胃镜检查已除外胃肠等消化道疾病.
, 百拇医药
    对照组:选择32名本院工作人员及健康志愿者,其中男15名,女17名,平均年龄(48±19)岁,均无消化道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胃肠道症状,且无腹部手术史.

    1.2 方法

    1.1.1血浆P
物质的测定 清晨空腹静息状态下抽肘静脉血3 mL,注入预冷的含0.5 mol/L EDTA-Na2 30 mL及抑肽酶1 500 kIU的试管中,混匀,离心,取血浆贮于-20 ℃.每1 mL血浆加2 mL冷丙酮,混匀,4 ℃离心,2 000转×20 min. 取上清加4 mL冷石油醚,混匀后再次离心. 吸取上相,下相用凉风将残余丙酮吹掉后,所余液体用冷冻抽干机抽干,-20 ℃保存待测.由海军放免技术中心提供试剂盒,采用放免法测定.操作环境<10 ℃.

    1.2.2血浆胃动素的测定 清晨空腹静息状态下抽肘静脉血2 mL,注入预冷的含30 mL 100 g/L EDTA-Na2 和30 mL抑肽酶塑料管中混匀,4 ℃离心15 min,3 500 r/min,分离血浆置于-20 ℃下保存待测.由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提供试剂盒,采用放免法测定.操作环境<10 ℃.
, 百拇医药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以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血浆P物质和胃动素的水平见表1. 糖尿病组血浆P物质的波动与年龄、性别及血糖水平无相关性,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r =-0.69,P <0.01. 糖尿病组血浆胃动素的波动与年龄、性别及血糖水平无相关性,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直线相关分析结果:r =0.57,P <0.0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P物质和胃动素的水平(x±s)
组别nP物质(ng/mL)胃动素(pg/mL)
正常对照组3253.86±8.2217.2±23.3
单纯糖尿病组4322.35±5.4b408.8±31.6b
糖尿病胃肠病变组389.96±6.8d612.5±36.2d

, http://www.100md.com
    bP <0.01 vs 对照组比较;dP <0.01 vs单纯糖尿病组比较.

    3 讨论糖尿病胃肠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糖尿病未得到良好控制及高血糖所导致的动力障碍,表现为平滑肌的收缩力减低,胃蠕动减弱,胃窦无张力和排空延迟,而幽门收缩时间延长[4].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胃肠表现,以早饱、餐后中上腹饱胀、恶心、发作性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5],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或加重,可有较长时间的自然缓解.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的因素有[2] ;(1)自主神经病变[6-8]. 糖尿病患者内脏自主神经轴突出现节段性脱髓鞘病变,神经节超微结构有特异性的树突肿胀,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也存在结构上的变化. (2)平滑肌变性.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导致的局部缺血、神经营养障碍,可使平滑肌变性. (3)高血糖可使胃肠激素分泌失常[4].
, http://www.100md.com
    据报道[9-11] ,脑肠肽在调控胃肠道的免疫机制中有重要作用,P物质(substance P,SP)作为重要的脑肠肽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中均有广泛的分布,他不仅存在于内分泌和旁分泌细胞,发挥激素和局部递质作用,也存在于内源性和外源性神经元,起到神经递质的作用[12],另据现代免疫学研究证实,免疫系统的细胞能释放SP并含有高亲和力的SP结合位点. SP不仅能诱导分泌细胞因子,而且对细胞因子的产生在某些情况下也有抑制作用[13]. 正常人体内的SP,作为免疫调节递质,作用于外周T细胞上的胃肠肽受体,对细胞免疫功能发挥调节作用,并通过SP间接影响多种细胞因子的变化,从而达到对胃肠道免疫的调节,实现对胃肠道疾病及功能的调整作用.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糖尿病患者的血浆中,SP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有胃肠病变的患者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P <0.01),说明在糖尿病胃肠病变的患者体内由于缺乏SP,而抑制了胃肠道的免疫调节,使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一系列胃肠道症状. 另外,SP的缺乏还与糖尿病的病程呈负相关,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抑制了APUD系统的EC1肠嗜铬细胞分泌SP,但目前尚无肯定的结论.
, http://www.100md.com
    胃动素是胃肠分泌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由2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2 700,主要由小肠上部的MO细胞释放,此外,还存在于神经组织及垂体、大脑皮层等部位,因此胃动素也是一种脑肠肽. 他通过引发胃和小肠近端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IMMC)第Ⅲ相,诱发胃和小肠强烈收缩并向远端传播,促进胃排空,是激发消化间期Ⅲ相肌电活动的主要激素,在消化间期,血浆胃动素呈周期性波动,高峰与消化间期肌电活动出现密切相关[14,15]. 目前,胃动素在糖尿病胃肠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有报道[16]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所致的弛缓性胃扩张可刺激胃动素持续升高,给这些患者服用促进胃肠收缩的药物西沙必利,可出现IMMC第Ⅲ相,使得胃动素水平下降.本研究显示,糖尿病胃肠病变的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与糖尿病的病程呈正相关,提示血浆胃动素的升高预示着糖尿患者胃肠动力学的改变. 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使得胃动素通过胆碱能神经引发胃肠运动受阻. (2)糖尿患者的胃动素活性下降,降低了对胃肠平滑肌的直接作用. (3)糖尿患者的血糖升高,可能减少胃肠激素分泌的抑制,而使胃动素升高. (4)由于糖尿病的病程长而导致的血管病变,胃肠道可能发生淤血、水肿,迷走神经张力升高,从而刺激胃动素的分泌.
, 百拇医药
    关于脑肠肽SP和胃动素在糖尿病胃肠病变中的作用,本实验已有了初步的结论,能否通过胃肠道激素替代或干预治疗糖尿病胃肠病变以及SP和胃动素,特别是SP在其发病中的根本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1 刘剑峰,韩翠华,梁延杰,胡家露,张忠兵. 糖尿病性胃肠病患者血浆胃动素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北京医学 2000;22:55

    2 刘云,缪珩. 糖尿病患者26例胃肠激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0;20:495-496

    3 黄颖秋,王昕,李骢,刘丽. 糖尿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与食管内pH值及食管动力变化的临床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8:374-376

    4 McCallum RW,Lin ZY,Chen JDZ, Schirmer BD. Gastric myoelectrical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gastroparesis.Dig
, 百拇医药
    Dis Sci 1998;43 (Suppl 1):A1592

    5 Tosetti C, Stanghellini V, Horowitz M, Salvioli B, Corinaldesi R. Predictors of gastroparesis in out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Gastroenterology 1999;116:A336

    6 Spangeus A, El-Salhy M, Suhr O, Eriksson J, Lithner F.Preval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young and middle-

    aged diabetic patients.Scand J Gastroenterology 1999;34:1196-1202
, http://www.100md.com
    7 Talley NJ, Young L, Bytzer P, Hammer J, Leemon M , Jones M,Horowitz M . Impact of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diabet mellitus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 J Gastroenterol 2001;35:71-76

    8 黄颖秋.胃轻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1162-1164

    9 高巍,黄裕新,陈洪,孙大勇,王庆莉. 脑肠肽在针刺调节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1;9:473-477

    10 王玲,周吕. 脑肠肽对胃肠平滑肌细胞动力调节的信号转导机制. 基础医学与临床 1999;19:26-29
, http://www.100md.com
    11 李艳梅,黄裕新. 脑肠肽及细胞因子在针刺调控胃肠免疫机制中的作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329-332

    12 Tao K, Chen B, Li ZY, Hu DH, Wang BT.Correlation of Sub P positive nerves 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 jejuna of rats in

    early stage deep partial-thickness skin burns[J] .Disi Junyi Daxue Xuebao (J Fourth Mil Med Univ) 1999;20:412-415

    13 Assche GV,Barbara G,Deng YK,Lovato P,Gauldie J,Collins SM.Neurotransmitters modulate cytokine-stimulated interleukin
, 百拇医药
    6 secretion in rat intestinal smoth muscle cells.Gastroenterology 1999;116:346-353

    14 潘秀珍,蔡立勉.胃肠激素研究的现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464-466

    15 王雁,袁申元,张建忠,胡鸿英,肖作亮,付汉菁,万小平,朱良湘. 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规律的研究.

    中华消化内科杂志1998;37:518-521

    16 张彤彦,王雁,袁申元,丁燕,陈波,万小平. 西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浆胃动素的影响.首都医

    科大学学报 2001;22:236-238, 百拇医药(吴 波,郑长青,林连捷,周 卓)
  • 查看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