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患关系 > 医患之间
编号:10761697
医患配合,把紧张化为行动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8日 《当代健康报》 2003.05.08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吕秋云教授5日接受采访时说,对抗“非典”不是短期之战,目前,很多“非典”患者和长期处于一线的医护人员均需要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心理支援。

    吕秋云表示,在对当前医护人员的心理辅导中,他们大多采用集体会谈的形式,这种名为“心理晤谈”的形式,让处于相同心理环境的医护人员坐在一起公开谈论自己的感受,起到释放的作用。对于正处于病中的“非典”患者,心理专家大多采取会诊的方式给予帮助。

    她同时介绍了“非典”流行时的公众心理。“非典”流行后,很多人产生了焦虑、恐惧、抑郁和没有希望的心理,有些人到了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处于亚临床状态。因“非典”影响面宽,处于正在进行期间,具备致死性,心理专家的工作也不同于以往的事后心理救灾,所以,对心理人员也需要进行专门针对“非典”心理辅导的培训工作。

    目前,医务工作者长期疲劳、感染率较高,他们不免同样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的情绪。身边倒下的战友一旦病情恶化将不可避免地对整个治疗集体的情绪形成巨大的压力;派到一线的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治疗与管理从不熟悉到掌握需要比较长的过程,医务人员将面临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业务生疏所形成的极大心理冲突,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普通的老百姓,其情绪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到病人治疗的成功与否。部分“非典”患者患病后处于极度绝望中,导致心理崩溃,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 http://www.100md.com
    吕秋云说,我国的灾后心理干预活动始于2000年,在洛阳大火、“5·7”空难、北大山鹰社山难等灾难发生后,心理专家均参与了对去世者家属的心理干预活动。她表示,在灾难发生后,70%的人可以通过正常的释放情感较为顺利地渡过痛苦的时期,但也有30%的人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参与防治非典的医护人员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调整自己和病人的心理?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理科医生李子勋日前表示,医护人员在非典防治中担任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救治者,也是需要帮助者。医护人员与非典患者一样,都会有孤独、寂寞、紧张、恐惧的感觉,需要针对相应的心理反应做出相应的心理调整。

    李子勋说,一般来说,进入病房的医护人员开始会有一些过度紧张的状态,如不敢接触病人、什么地方都不敢碰等。这种状态会造成大脑反应迟钝、身体免疫力下降。但是1至2天后,又会放松警惕,这两种情况都是危险状态。要克服这种危险状态,使心理状态维持在一个平台上并保持住,这样才能把感染率降到最低。
, 百拇医药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非典病人的心理问题分为恐惧、抑郁、抱怨、认同4个阶段。恐惧带有弥漫性,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社会退缩,缺乏信任感。处在这个阶段的病人,会出现强烈的心理暗示性,自我判断力下降,甚至有不愿接受染病现实、逃跑等现象。李子勋说,医护人员要注意手势、姿态、表情,让病人感觉到对抗疾病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对疾病的对抗。轻度的恐惧是必要的,能够使人变得积极、活跃,使管理更有效果。高度的恐惧表现为病人运动性的不安、慌乱、惊恐,伴有强烈的植物神经紊乱,这种高度的紧张会造成病人脏器的衰竭。医护人员要尽量使病人保持在警觉状态,鼓励他们把紧张感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李子勋强调,当病人接受带有创伤性医学治疗时,会引发心理危机。医护人员要对病人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告诉他们在医院是安全的,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告诉他们疾病并不可怕,让病人提高自尊心,必要时封闭负面信息,帮助其渡过难关。而医护人员由于长期在隔离区,工作压力大,治疗时会过度卷入当事人的痛苦中,更要善于放松,缓解压力,要保证身心健康,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

    李子勋表示,医护人员的心理保护,主要应做好8个方面:要合理分工,使大家不要有过强的劳动负荷;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要善于共同分担责任,减小工作压力;放松身体,缓解压力;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保持良好状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我们最终会战胜疾病。

    (朱玉 田雨 张景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