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患关系 > 医患之间
编号:10762340
不“普”难“通”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22日 《当代健康报》 2003.05.22
     自上至下推广普通话,是大势所趋。虽说母语、方言透着乡情亲情,但总有局限性。因语言的不通影响沟通、交流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也深有感触。

    前些日子,来自西非国家比绍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加西慕名前来治疗过敏性鼻炎。他来中国才一年多,虽粗通汉语,但听不懂济南方言。无奈之下,我只好用蹩脚的济南普通话与其交流,并将语速放慢,再加上手势,总算完成了对其疾病的诊治过程。要说最大的体会,就是两个字:累心。我一会儿“济普”,一会儿“济方”,连自己听着都别扭。

    从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学不学、说不说普通话,绝非仅仅是语言习惯的改变问题,上纲上线地说,是解放思想的表现,是提高服务层次的需要。中国幅员辽阔,方圆几百里都可能出现语言交流障碍,不要说是外国人,说中国人“听不懂中国话”也并非笑谈。

    1987年去南京进修期间,适逢举办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习班,由全国知名专家、75岁高龄的我的恩师干祖望教授主讲。先生上海金山人,江浙口音浓重。南方生听得津津有味、北方生常不知所云。干老只好将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顺字演义,仍有茫然者。其中一位举手建议请干老讲普通话。干老借题发挥幽默地说:“我尽量地普,但不一定通。”众生捧腹。

    语言是进化的标志、交流的工具,应该规范。看来我也该普一普了。 (济南市中医医院 邵建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