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简介
心血管外科手术包括心腔内手术、大血管手术及心脏表面的手术。可以想象,在搏动并充满血液的心脏或血管内是无法进行手术的,必须提供安静无血清晰的手术野,以便于认清解剖畸形并实施手术操作。体外循环的应用即为外科医生提供了这种条件。
体外循环是指经静脉插管及连接管道将静脉血引流到氧合器内,血液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再经过滤后经人工泵自动脉插管输回到体内动脉。既为全身提供了氧合的血液,满足术中病人代谢需要,又使外科医生能在停搏的心脏内实施手术。即使是仅需在心脏及主动脉表面操作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为增加手术安全性,常需要在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
体外循环的基本方法中除用人工肺、人工泵代替心肺功能外,还包括:①变温即用变温器使血液降温以降低体温。低温下组织新陈代谢率降低,使人工泵灌注血流量适当减少,从而减少人工心肺系统对血液的机械破坏,并使术野更为清晰。②抗凝血液接触人工材料表面,立即启动凝血系统引起血液凝固,因而术中必须用“肝素”抗凝,转流结束后,再用“鱼精蛋白”中和血中残存的肝素,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③心肌保护包括灌注心脏停搏液,左心腔内减压、心脏局部降温及心跳恢复后保证其足够血液灌注等。④血液保护及其他节血利水措施,包括术野血液吸引,用超滤器排除体内多余水分,术后机器内残血的同收及处理等。
1953年美国的Gibbon医生成功地施行了世界首例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的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开创了现代心脏外科的新纪元。目前体外循环已成为一项相当成熟和安全的专业技术。但必须认识到,体外循环毕竟是以人工的恒流灌注取代人体心肺的搏动灌注,非生理的灌注方式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致组织末梢循环灌注不良。血液接触人工材料、在管路中流动方式的改变、吸引时混入空气或负压过大及人工泵对血液的机械挤压等因素均会导致血液成分的破坏,引起微血栓形成和栓塞、溶血和术后贫血、激活全身炎性反应引起心肺肾等器官组织的破坏、白细胞和补体的耗竭引起全身免疫力下降。尽管已把体外循环的不良反应及意外的发生率控制到最低,仍需看到这项技术在造福于大量的心血管病患者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叶晓青(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百拇医药
体外循环是指经静脉插管及连接管道将静脉血引流到氧合器内,血液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再经过滤后经人工泵自动脉插管输回到体内动脉。既为全身提供了氧合的血液,满足术中病人代谢需要,又使外科医生能在停搏的心脏内实施手术。即使是仅需在心脏及主动脉表面操作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为增加手术安全性,常需要在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
体外循环的基本方法中除用人工肺、人工泵代替心肺功能外,还包括:①变温即用变温器使血液降温以降低体温。低温下组织新陈代谢率降低,使人工泵灌注血流量适当减少,从而减少人工心肺系统对血液的机械破坏,并使术野更为清晰。②抗凝血液接触人工材料表面,立即启动凝血系统引起血液凝固,因而术中必须用“肝素”抗凝,转流结束后,再用“鱼精蛋白”中和血中残存的肝素,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③心肌保护包括灌注心脏停搏液,左心腔内减压、心脏局部降温及心跳恢复后保证其足够血液灌注等。④血液保护及其他节血利水措施,包括术野血液吸引,用超滤器排除体内多余水分,术后机器内残血的同收及处理等。
1953年美国的Gibbon医生成功地施行了世界首例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的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开创了现代心脏外科的新纪元。目前体外循环已成为一项相当成熟和安全的专业技术。但必须认识到,体外循环毕竟是以人工的恒流灌注取代人体心肺的搏动灌注,非生理的灌注方式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致组织末梢循环灌注不良。血液接触人工材料、在管路中流动方式的改变、吸引时混入空气或负压过大及人工泵对血液的机械挤压等因素均会导致血液成分的破坏,引起微血栓形成和栓塞、溶血和术后贫血、激活全身炎性反应引起心肺肾等器官组织的破坏、白细胞和补体的耗竭引起全身免疫力下降。尽管已把体外循环的不良反应及意外的发生率控制到最低,仍需看到这项技术在造福于大量的心血管病患者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叶晓青(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