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十八反”平反
摘自《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何绍奇整理]药有相反,其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历世从历代本草书中所辑出者)。五代时韩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种”,当为“十八反”说的蓝本。迨至金代,张元素《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将“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编成歌诀广为流传,相沿至今。干百年来,父以传子,师以授徒,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药;若干有“反药”的良方,被束之高阁;至于医生因用“反药”而负屈含冤者,古往今来,更不知凡几!尤有甚焉,“十八反”之外,还有“株连”:笔者一次处方中半夏与附子同用,病人去市内药店配药,药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说:“医生连半夏反附于都不知道么?这应该是常识。”附子乃附生于川乌者,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牵连到子了,这不是“株连”、“扩大化”是什么? 对此,我们先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论述。
处方中用反药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书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九(获苹、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
唐代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其两部《千金方》中,用反药的处方乃多达数十方,如《干金要方》卷七之风缓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