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续)
(十九)产后血痹
方××,女, 37岁,工人。
四年来时感心跳气短,二年来症状加重,曾有四次咯血,这次发病在产后第十天,突觉右下肢发凉、发胀,伴有阵发
性疼痛,日轻夜重,不能行动。
检查:右腿自膝以下发凉,未触到股及腘动脉搏动。脉
弦细、时有结代,唇微紫,舌边缘有紫色瘀斑,舌苔薄白。
诊断为股动脉栓塞。
辨证:气血瘀滞,经络闭塞。
治法:补气活血,法瘀通络。
方药:
黄芪60克桃仁、红花、地龙、川牛膝、元参各15克
归尾、川芎各12克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菖蒲各
9克甘草3克苏合香0.9克(冲服)
针刺穴位: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灸)
二诊:前方服5剂,症状逐渐减轻,右下肢自觉温暖,疼痛次数减少,时间缩短。前方黄芪加至90克。治疗一个
月后疼痛消失,可触及股动脉搏动,能下地活动。五周后出
院,继服中药调养。
(《邢锡波医案选》)
【评按】血痹的病名,原见于《灵枢经·九针》。产生此
病的内因由于气血虚弱,外因则以感受风寒较为常见;或因
劳汗出、风邪乘虚袭人、气血闭阻所致。此案发生于产后,气血虚弱自不待言。洽以补气活血、祛瘀通络法。方中重用
黄芪以加强补气,配合法瘀定痛诸品,亦具有温通的效能,方治外复配合针灸,针药并用,效验更著。
(二十)产后瘫闭
患者房××,女,成人,已婚。病历号为20745 (301
医院)初诊日期: 1959年6月20日。
患者孕2产1,产后十天来,排尿非常困难,但无尿痛
及残尿感,舌苔淡黄,脉象细数、尺弱。
辨证:肾阴不足,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补益肾阴,通利膀眈。
方药:
熟地12克山药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小茴香
3克牛膝6克车前子12克(包)丹皮6克木香6克
木通3克2剂。
另:肉桂未1.2克、琥珀末1.8克,二味相和,分二次
服。
6月24日二诊:药后小便已能自解,尚觉通畅,舌苔
白腻,脉左细弦、右细弱,治以补气养阴。方药:
黄芪15克党参9克山药6克白术6克茯苓9
克熟地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橘皮6克5
剂。
(《钱伯煊妇科医案》
【评按】此例癃闭系因肾阴虚,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故
治宜补益肾阴,通利膀眺。初用济生肾气丸加减,并配合验
方以加强膀胱气化,标本兼治:终以补气养阴法善后而愈。
治疗的步骤,先驱邪、后扶正,方治的层次比较清楚。
(二十一)不 孕
例一张××,女,成人,已婚。
初诊日期: 1971年6月23日。结婚四年未孕,月经后
期,40~50天一次,平素腰腹寒痛,经前乳房作胀,本月月
经6月2日宋潮,舌苔淡黄腻、中剥,脉象沉细,病由肝郁
肾虚,寒气凝滞所致。洽以疏肝益喑,温经散寒。
当归12克茯苓12克青橘皮各6克制香附6克旋
覆花9克艾叶6克狗脊12克桑寄生12克牛膝9克
益母草12克8剂。
另:艾附暖宫丸20丸,早晚加服各1丸。
7月5日二诊:头晕腰痛,泛恶纳差,舌苔淡黄腻、尖
刺,脉沉细滑。此属肾虚肝旺,脾胃不和,治以疏肝益肾,健脾和胃,佐以活血调经。
党参12克茯神12克青橘皮各6克旋覆花9克
(包)山药12克川断12克桑寄生12克灯芯3克
白芍9克16剂。
另:益红片200片,每日3次,每次10片(本院自制,附方于后)。
12月31日三诊:月经于7月28日和9月16日来潮两
次,末次月经11月16日,量中等,腹痛乳胀,泛恶纳差,舌苔薄黄、尖红,脉象细滑,肝胃不和,肾阴又虚。拟以疏
肝和胃,佐以益肾。
柴胡6克制香附6克橘皮6克姜竹茹6克黄芩
9克桑寄生15克生地12克菟丝子9克3剂。
1972年:月3日四诊:月经月余未至,口淡无味,喜酸
厌油,乳房作胀,活苔薄黄,脉滑。尿妊娠试验阳性,现已
怀孕。治再理气和胃,佐以益肾。
生地12克黄芩6克桑寄生15克苧麻根12克
姜竹茹9克橘皮6克川断12克苏梗6克旋覆花6
克(包)3剂。
以后继续调理,于1972年8月正常分娩。
附:益红片方:
益母草240克牛膝90克茜草60克泽兰120克
红花60克川芎60克。上药共为未,制成片剂,每次服10
片,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钱伯渲妇科医案》
例二王某某,女, 32岁,医生,初诊日期: 1976年
4月5日。
患者结婚四年多未孕,一向月经不调,均属后期,周期
35~50天不等,量或多或少,经期少腹胀痛及腰酸,未经
5月10日。
妇检:外阴发育正常,未产式,阴毛较粗而密,阴道可
容二指,宫颈光滑,子宫大小正常,平位,左侧可扪及卵巢
增大如荔枝样。
左乳晕有一黑毛长约4厘米,足毛较多。
舌嫩红少苔,脉沉细。
诊断: (1)经北京、广州西医院诊断为多囊性卵巢综合
征。
(2)中医诊断:月经不调、不孕症。
治疗:遵西医嘱服用克罗米芬。
中药用补肾养血、行气调经。
方药:
菟丝子30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党
参15克枳壳12克淮牛膝15克淫羊霍川克肉苁蓉
15克杞子15克,嘱每次月经净后配服,两天一剂,留渣
再煎,连服10剂。
以上方为基础,选用乌药、香附、首乌、川楝子、白芍
等适当加减化裁。经过半年的治疗,月经周期已基本恢复正
常,约30~35天一周期,经量中等,持续5~6天。仍嘱继
续服药调治,按上方以桑椹、金樱子、黄精、女贞子等出入
其间,至1977年2月怀孕,孕后两个月,因房事曾引起少
量阴道流血的先兆流产症状,经治疗后胎元得以巩固,至年
底安然产下一女婴,母女健康,今已两岁多。
《罗元恺医著选》)
例三吴××,女,已婚,27岁。门诊号: 80~73087。
初诊日期: 198Q年5月15日。
结婚三年未受孕,经本市××医院做子官输卵管造影,诊为两侧输卵管不通。经期正常,唯有经量少、经前乳胀等症,自婚后起则加临经腹痛。脉弦细,舌苔薄黄质红。妇科检
查: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偏右,后壁有小结节、质偏
硬,活动度差。
辨证:肝气郁结,瘀热阻滞胞宫。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通瘀。
方药:
柴胡5克当归9克郁金9克丹皮9克赤白芍各
9克枳壳9克黄芩9克红藤30克路路通9克王
不留行9克全栝蒌9克败酱草30克
以上方为主,随证加减;如见乳胀、下腹痛则加小茴香
6克,菖蒲9克,元胡15克。
10月28日诊:经治五个月,经行腹痛大减,乳胀亦轻,基础体温有双相,但稳步升温,似有黄体不足之象,口干欲
饮。脉细,舌苔薄、质红。肝气渐舒,肝阴不足,继以滋阴
清热,养血调经治之。
生地12克丹皮12克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川
芎9克牛膝9克元胡15克制香附12克泽兰9克
益母草15克4剂。
上方服完后,待经净,始服以下丸药:
乌鸡白凤丸10粒,每日一粒,分二次吞服,连服十天。
河车大造丸140克,每日二次,每次5克,连服14天。
11月27日诊: 11月25日月经来潮,量中等,此次行
经无乳胀,但感腹胀,血块下后腹胀缓,脉弦细,舌苔薄、质红。气血失调,治宜养血理气和营。
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9克生熟地各9克制香
附9克枸杞子9克丹皮9克川断9克仙灵脾9克
石楠叶15克苁蓉9克14剂。
1981年1月8日诊:末次月经1980年11月25日,停
经44天,基础体温上升至37.2℃,自觉胃中不适,脉细滑,舌苔薄、尖红。
1月10日诊:尿雄蟾蜍试验(十),诊断:早孕。
(沈丽君整理:庞泮他治疗不孕症的经验, 《中医杂志》9:16, 1980
【评按】女子不孕的原因,祖国医学大致归纳为冲任不
足、肾气虚寒,或风寒袭于子宫,或脂膜闭塞子宫;或冲任
伏热、真阴不足;或阴虚火旺不能摄养精血,或属血虚,或
属积血,或属肝郁:或属痰湿……。现代医学多从子宫发育
不良,位置偏倾,及输卵管闭塞、卵巢排卵功能障碍等方面
分析病因。
例一不孕系肝郁、肾虚寒凝所致。肝郁则气滞,气滞而
血亦滞;患者复有肾气虚而命火衰,不能温养冲任,以致寒
凝胞宫。治当疏肝益肾,温经散寒。附加艾附暖宫丸,功能
温宫调经,益红片为钱氏经验方,有活血化瘀之效。此案贯
彻始终的治法是调肝肾,通气血,温胞宫,使经调而受孕。
例二西医诊断为多囊性卵巢综合症,中医辨证以月经不调,肾亏血虚气滞为主。罗氏治以补肾养血调经,佐以行气疏肝
等法,效验确切。例三为肝肾不足,肝郁。瘀热阻滞胞宫。
治宜攻补兼施,初则疏化,继则疏补结合,补肝肾而不碍邪,疏肝化瘀而不伤正。初诊方重用红藤、败酱草以清热活血散
瘀,在立法和选药方面,也颇具特色。
(二十二)症瘕积聚
例一苏某,女,51岁,已婚。病历号: 183579。初诊
日期1971年8月24日。
患子宫肌瘤十余年,月经先期,15天一次,5~6天净,量多。近一年来,月经周期紊乱,先期15天,或后期50~
90天,3~4天净,量多。末次月经8月2日来潮,3天净,头晕口苦,失眠便秘,舌苔薄黄腻,边有齿痕,脉细滑数。
妇科检查:子宫肌瘤如孕八周大小。
辨证:气阴两虚,痰气郁结。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软坚。
方药:生脉散加减。
北沙参12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茯苓12克夜
交藤12克女贞子12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生牡蛎
15克土贝母12克莲肉12克
以上法治疗十四个月后,已绝经,宫体亦萎缩,肌瘤相
应缩小,基本上获得痊愈。
(《钱伯值妇科医案》)
例二杨某,女, 33岁,已婚。病历号65937。初诊日
期: 1961年10月6日。
患者述曾患两侧卵巢囊肿,剥除右侧囊肿(留下部分卵
巢)。近二个月来,右侧卵巢又发现囊肿。经××医院检查
证明:右侧卵巢襄肿3.5x3.5厘米。因不愿再做手术,特来
就诊。
一患者平素月经赶前错后不定,色量正常,惟觉体倦神疲。
平日白带不多,近感右胁及脘腹有时疼痛,睡眠不好。脉弦
弱兼滑,96次/分,右寸力微,音淡苔白,语声轻微,精神
不振。
根据脉证,此系气逆血留壅滞,结为症瘕。但精神不振
语声低微,右寸脉无力,却属精气亏损之征;右胁脘腹时痛,睡眠不佳,又为肝胃失谐之象,此邪实正虚明显可知(由于
xx医院检查证明,本院未做内诊)。拟攻补兼施之法。
方药:
萹蓄草12克,刘寄奴、茯苓各9克煅云母、军炭、丹皮、赤白芍、炙甘草各6克桂枝、桃仁泥、醋三棱各4.5
克别直参3克连服3剂。
10月10日二诊:右胁及脘腹疼痛减轻,睡眠好转,腹
泻日二、三次,无腹痛。昨晚月经来潮,量正常,色较褐,周身乏力,脉弦滑,右手较细,舌苔薄白。
患者说:“已决定去南方,请酌拟汤药、丸药各一方,以
便常服”。方药:
刘寄奴、煅云母、醋炒大黄炭、茯苓、赤白芍各9克
萹蓄草15克桂枝、桃仁泥、醋三棱各4.5克丹皮、生
甘草各6克鸡内金12克(炒)别直参3克水煎服(此方
可常服)。
丸药方:茯苓、桂枝、桃仁泥各30克丹皮36克赤
白芍各18克真红曲15克上药共为细末,蜜为丸,每丸
重3克,每日早晚各服一丸。
1962年3月8日三诊:服汤药50余剂,丸药仍在续服,月经自去年12月28日来潮后,至今年2月28日方行。3月
5日月经又来,量少色黑,夹有烂肉样物,现少腹左侧有时
隐痛,精神困倦,食眠尚好。脉弦滑, 84次/分,右寸仍少
力;舌边有齿痕,苔薄白。瘀结已通,精力犹弱,宜补气健
脾,调和冲任。方药:
桑寄生18克续断12克焦白术、生地各9克生白
芍、焦六曲各15克桂枝4.5克白寇别直参(二次分
冲)各3克炙甘草6克鲜姜3片水煎服,3剂。
3月13日四诊:月经于10日已净,少腹右侧偶有隐痛,乘车颠簸时痛较甚,精神有时较差,饮食、睡眠好,小便正常,大便较溏。脉略弦滑,右较细:苔白腻,舌边缘有齿痕。方
药:
桑寄生30克续断、鸡血藤各12克焦白术、鸡内金、生橘核、焦山楂各9克桂枝、川楝子各4.5克炙甘草6
克鲜姜3片 服3剂。
4月7日五诊:患者述经××医院检查,右侧卵巢囊肿
已消失。
(马龙伯:“卵巢囊肿医案三则,《新医药学杂志》
10:43. 1975)
例三陈某,女, 23岁,某年春三月求诊。自诉月经3
月多未来潮,渐渐腹胀疼痛,小腹硬,手不能近,连日流血,时多时少,坠胀难受,食欲减少,某医院诊为妊娠,而患者
自知非孕。观其颜青,舌色紫,扪其腹,拒按,大如箕,脉
象沉弦涩,末次月经是去年12月中旬,正在经期随夫运货,拉车于旅途之中,自此月经停止。此实非孕,腹大如箕,非三
月孕形;腹胀痛而小腹坠甚:拒按而坚,亦非孕象;且连日
流血而腰不痛,又不似胎漏,此必经期用力大过,兼之途中
感受冬候严寒所致,病名石瘕,以女体素健壮,主以当归饮,血竭散合剂:
当归6克川芎6克醋制鳖甲15克吴萸4.5克桃
仁、赤芍各6克肉桂3克槟榔3克青皮3克木香、莪术、三棱、大黄各3克延胡索6克血竭3克。浓煎温
服。
此方温通破坚,服一剂,下掌大黑血一片,痛稍减,坠
胀不减,脉仍如故,乃以其妹来告:“服药一时许,患者突
然昏倒,不知人事,手足亦冷,见下衣皆湿,宽衣视之,皆
为血块,大如碗者一枚,余如卵者数枚,色多瘀黑,不一会,手足自温,神志渐清。今日有恶心,不思食。……患者自觉小
腹胀痛俱减,但觉尚有似茄子硬块未去。蒲老以“大积大聚,衰其半而止……,况血海骤空,胃虚不纳,宜急扶胃气。”
原方止后服。易以异功散加味,嘱服二剂。越三日,其妹来
告:“患者服药后,胃口已好,睡眠亦安,已不流血,惟连
泻豆渣状物,今晨复下卵大硬块,色白,坚如石,弃之厕
中”。再以十全大补,连服三剂,诸证皆除,惟全身浮肿,此
虚肿也。仍以十全大补,肉桂易桂枝又进三剂,身肿消失,精神渐复,停药,以饮食调理,又一月恢复健康,月经应期
而至。
(《蒲辅周医案》)
例四程右。於12月10日初诊。
环脐少腹绷胀膨大,状如怀子。时或胀痛,食难消受;
大便不利,带下频仍,脉弦滞。似胀满而非胀满,恐肠覃之
属,姑拟一方,未识如何。
制川朴4.5克炒青皮4.5克泽兰9克红花2.4克
缩砂仁4.5克杏仁9克陈枳壳4.5克(炒)茯苓9克
煨莪术4。5克广木香2.4克泡吴萸1.8克白蔹9克
12月14日(二诊):腹胀膨大较消,惟脐下少腹尚觉绷
硬,气泄则舒,食稍增益,大使较利,带淋未减,脉来弦涩,肠急脾钝,气机不行,子脏亦难免不受压迫,肠覃之患,当
预虑也。
制川朴4.5克炒青皮4.5克泡吴萸1.8克煨莪
术4.5克缩砂仁4.5克瞿麦9克白蔹9克陈枳壳4.5
克(炒)台乌药4.5克煨肉果3.6克广木香2. 4克茯
苓9克续随子霜4.5克
三诊、四诊:(略)。
12月28日(五诊):膨大较消,胀则时胀时减,脐下少
腹坚硬略坎,肠间乍鸣,昨曾作泻;有形症结,消弭甚难。
脉弦涩,守原意以治。
制川朴4.5克煨草果4.5克制附片6克庶虫4.5克
瞿麦9克炙干蟾皮3.6克续随子霜6克煨莪术4。5克
海南子6克北细辛1.2克蜣螂虫4.5克泡吴萸2.4克
缩砂仁4.5克
六诊:(略)。
石月17日(七诊):症结较软,仍梢膨胀。日来又痛而
难过,大便仍溏,日有两起,食下已不胀闷,脉弦。守原意
以通调肠胃、化症消结。
制川朴4.5克台乌药人5克北细辛1。2克川桂
枝4.5克煨莪术4.5克炒黑川芎3克泡吴萸2.4克
炒青皮4.5克炒小茴2.4克茯苓9克缩砂仁4.5克
佛手柑3克
另:真阿魏0.9克,广木香2.4克,同研,饭丸,吞、 4月6日(八诊):腹肩减轻,溏泻转硬,如厕只一次。
舌苔灰黄而腻,已较融化;面容仍稍晦,环脐腹中症结已消。
日来又感时行伤风、咳嗽,脉濡滑而弦,治当兼顾。
煨肉果4.5克佩兰9克摈榔6克炒五灵脂9克
紫苑4.5克杏仁9克沉香曲4.5 泡吴萸1.8克炒
青皮4.5克煨川楝子4.5克真广皮6克蒸百部2.4克
獭肝3.6克
(王蕙娱等整理:王仲奇先生医学经验简介, 《上海中医药杂志》5:1, 1962)
【评按】例一西医诊断为子宫肌瘤,中医则属症积。症
者,征也。以其成形,坚硬不移,故名。通常治妇女症结多
从血滞、气滞入手,钱氏鉴于患者有气阴两虚,痰气郁结,治疗不圃于常法,遂以益气养阴、化痰软坚为主而取效。例
二为卵巢囊肿,左侧卵巢曾已摘除,后右侧又发,辨证属气
逆血滞,而症脉则有明显虚象,故治以攻补兼施法。方用桂
枝茯苓丸加味,以增强化症法瘀兼以扶正之效:末以补肾活
血、调肝理脾法收功,案方脉络较为清楚,例三为石瘕证,《灵枢经·水胀》明确指出是由于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坏血留于胞门所致。以案患者因经期用力太过,兼感严寒而
发病。蒲氏结合因证和患者体质状况,用温经破血法为主,选方及掌握治疗的时机,都比较合宜。例四诊为肠覃证,《灵枢经·水胀》: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
不得荣、因有所系,解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
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从述症可能属于
内生殖器肿瘤。王氏治重行气逐瘀、化症消积,兼以逐寒暖
脏。其立方、选药、配伍均具特色。
(二十三)妇人脏躁
例一李姓妇人,年30余,农民。1954年春,因抑郁
寡欢,内心畏怯,渐至不言不笑,畏见光,多呵欠,闻声则
惊恐倍增,不时悲伤痛哭,涕泪纵横,询之,病人自谓两三
月来身畔常见有一人跟随,终日不离左右,呼之不应,驱之
不退,颇以为累。诊得脉沉细而微,舌白,面色黯然,据
《金匮要略·妇人脏躁病及五脏风寒积聚篇》谓:“邪哭使
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
畏,合目则眠,梦运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因之诊为
妇人脏躁,以甘麦大枣为主,方用:
生甘草12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归身9克柏子
仁9克茯神9克远志9克酸枣仁9克(炒)五味子3
克赤油桂1.5克煎服3剂而愈。
(印会河:印会河医案,《中医杂志》9:35, 1959)
例二李××,、女, 48岁。初诊日期: 1975年5月17
日。
近年来,头痛持续不已,剧烈时引起泛恶,情绪抑郁不
乐,急躁易怒,多疑,精神恍惚,耳中时闻语言声,听后更
增烦闷,有时悲伤欲哭,睡眠甚差,恶梦引起惊恐,耳鸣头
昏,腰酸,”白带甚多,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苔薄腻,脉
细数。、长期服用镇静剂,效果不显。
辨证:思虑忧愁过度,耗伤心气,兼有肝郁气滞,风阳
上扰。
治法:养心安神,疏肝解郁。
方药: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5枚郁金9克菖
蒲9克陈胆星9克铁落60(先煎)夜交藤30克蝎蜈
片6片(分二次吞服)、7剂。、 5月24日(二诊):月经来潮,情绪急躁,头痛较以往
经期减轻,其余症状基本如前,耳中语声已少。日前小便频
急而痛。尿常规白细胞满视野,曾服呋喃坦丁药片,胃中不
舒,现已停服,再以原方加减。原方去大枣、菖蒲,加黄芩
12克,知母12克,再进7剂。
5月31日(三诊):近日上午头痛已除,下午头痛较减,睡眠已有进步,中午亦能入睡片刻,烦躁已少,耳中仍有语
声,尿频减少。再守原意。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5枚郁金9克丹
参9克知母15克铁落60克(先煎)夜交藤30克蝎
蜈片6片(分二次吞服)7剂。
6月7日(四诊):上午头痛未发,下午仅有轻微疼痛,近日月经来潮,亦未见大发作。晚上安睡:午睡可达一小时,耳中人语声续减,舌苔薄腻,脉细不数。再守原意。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5枚郁金9克菖
蒲9克铁落60克(先煎)丹参9克夜交藤30克7剂。
另:都梁片(白芷研粉制成药片,每片0.3克)100片,每日三次,每次5片,吞服。
6月14日(五诊):睡眠较好,但有梦,有时感乏力,疲劳则觉疼痛,程度减轻,面白少华,脉细,舌质红。再守
原法,前方去菖蒲,加白芍9克。
6月21日(六诊):一周来仅昨日头痛小发,睡安,日
夜可睡9小时以上,心烦及梦均减,有时精神欠佳,平时已
无耳语,但在安静时偶有出现,情绪开朗,脉细,苔薄腻,再予前法加入补益之品。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9克白
术9克白芍9克丹参9克炙远志4.5克7剂。
(《黄文东医案》
【评按】妇人脏躁,后世多宗仲景治法。例一以心气虚
为主要病理,故以仲景甘麦大枣汤合柏子养心丸方加减,此
方具有养心益血安神,兼化郁痰、调和脾胃之功,方药平稳
有效。例二系因情绪抑郁,思虑过度,以致心气亏耗,脏阴
不足而致脏躁,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以小麦养心气,甘草、大枣甘以缓急,夜交藤、胆星、菖蒲、郁金安神宣窍解郁。
铁落、蜈蚣平肝熄风止痛,经此方加减月余、缠绵日久之症,日见痊可。
(二十四)妇人缩阴证
魏妇,45岁,邮亭圩人。1958年冬,天气严寒,日在
田间劳作,汗出解衣,因而受寒。归家即觉不适,晚餐未竟
便睡,极畏寒,夜半抖颤不已,双被不温,旋现肢厥,屈伸
不利,少腹拘痛,恶心欲呕,约半时许,阴户出现收缩,拘
紧内引,小便时出,汗出如洗,自觉阴户空洞,时有冷气冲
出,不安之至。清晨,夫来迎诊。切脉细微,舌苔白润,身
倦神疲,言食如常,余证若上述。据此辨认,病属虚寒,由
肝肾亏损,遽被贼风侵袭,气血寒凝,经络拘急,颇类三阴
直中之象,又其证所患部位,与男子缩阴证同,治法谅亦无
异。不过俗传妇人缩阴多指乳房缩入,至于阴户抽搐牵引则
少见也。其治,当以温经法寒为法,因投以当归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汤,法风寒,温肝肾,经血得养,其病自已。该汤日
进三大剂,遂告全安,未另服药。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
【评按】妇人缩阴,临床较为罕见。内因多属阳虚、肝
肾亏损,复外受风寒侵袭所致,缩阴不论发生于男女,总属下
焦阳虚寒甚之证。赵氏宗前贤治法,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以温经法寒,方证契合,故能效如桴应。
(二十五)阴 挺
朱××,女, 30岁。
初诊:去秋曾经难产,达五天始分娩。惟由彼时用力过
度,胞络损伤引起本病。尔后劳则经常有下腹重坠之感,子
宫有时脱出阴道之外。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潞党参15克炙升麻3克炙黄芪12克丹参15克
白芍15克茯苓12克江枳壳20克柴胡3克陈皮6
克炙甘草3克
服药7剂后,子宫回升,精神转佳,胃纳正常。
二诊:近由月事适临,参加农忙劳动,子宫又复脱垂。
阴部肿痛,带下黄水淋漓,小溲热少。伴有头晕腰酸,心悸
气逆,舌薄白,脉软弦带数。劳累过度,气虚下陷,兼有湿
热下注。拟再升举清阳,补益气血,佐以清热利湿之品。
炙升麻2克炙黄芪9克柴胡2克菟丝子15克江
枳壳2克金樱子15克覆盆子15克茯苓15克川断
肉9克陈皮6克益母草2O克土霍香9克
服上方7剂,外用高锰酸钾坐浴后,子宫位置已接近正
常,胃纳有增,体力增强,已能恢复劳动。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评按】阴挺即子宫脱垂,古代又有阴菌(蕈)、阴下脱
等病名,多因中气下陷,失于固摄所致。经云:“病在下,取
之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正为合拍,此例所加覆盆子、金
樱子、菟丝子以补益肝肾,固元益精;方中用较大量江枳壳,据报道,积壳能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使之肌张力增加,较之
单纯用补中益气汤,疗效有所提高。
四、儿科病类医菜
(一)小儿伤风
顾幼,发热三日,有汗不解,咳呛痰多,夜寐不安,腑
气未行,舌白,脉浮滑,风邪客肺,肺气不宣。宜以宣熄,不闭则佳。
川桂枝3克竹节白附3克白杏仁12克白芥子4.5
克黄郁金9克制南星4.5克姜半夏9克橘红4.5克
朱赤苓12克远志3克活磁石30克(先煎)钩藤9克
(后下)生姜汁10滴(冲)
(邓嘉成整理:徐小圃儿科医案,《中医杂志》
4:26, 1965)
【评按】小儿伤风属风寒者多,此案乃风邪客肺,肺气
失宣。故治以辛温解表为主。因其有汗不解,故舍麻黄、用
桂枝以解肌透热,其他诸药多属辛开豁痰之品,使邪从肺出。
小儿外感咳嗽,一般不宜过早投肃肺止咳之剂,此案呛咳痰
多,于宣散方中加入白附子,功能涤除顽痰,共奏法风寒、逐痰湿之效。此案在立方遣药方面反映了徐氏独到的经验。
(二)小儿肺炎
例一陈某,男,7岁。病历号: 16425。
七日来高烧不退,咳嗽胸疼,头痛不食,腹部不适。一
日来恶寒高烧,日哺尤甚,口干思饮,大便于,小溲赤。
来院时体温39.6℃,重病容。右肺中部有实变征及罗
音,心腹正常,胸透为大叶肺炎。自细胞10,200/立方毫米。
舌质赤,苔薄黄,脉洪数。
辨证:表邪入里,热的太阴。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
银花10克连翘10克桑叶6克菊花6克炒杏
仁5克薄荷2.4克生石膏24克桔梗6克黄芩6克
浙贝6克鲜生地12克
甲壬金散及羚羊粉各0.3克,日服三次。
服药1剂,体温下降,两剂后体温正常, 两颧尚赤,咳
嗽痰浊,粘稠难出,精神食欲均好,舌苔黄厚,脉数有力。
表证已罢,里热未清,继予原方加减:
银花10克连翘10克菊花6克炒杏仁5克生石
膏24克桔梗5克鲜生地12克山栀衣5克大麦冬10
克浙贝10克焦军5克紫雪丹1.2克,日服三次。
又服两剂,热净身凉,午后咳嗽尚重,余症悉无。舌根
尚有厚苔,脉缓,肺热未净,继予清热肃肺之剂;又三日后,肺内炎症大部吸收,仅轻咳有痰,乃出院疗养。
附方:甲壬金散:
天竺黄10克广橘红10克银花10克麻黄、桃仁
各6克杏仁、栀子、川连各10克浙贝15克全蝎10克
羌独活各6克锦纹30克赭石10克朱砂30克。
上药共研极细未,每30克加羚羊角2.4克,犀角面1.5
克,牛黄5克,麝香2.4克,珍珠1.8克,琥珀5克,冰片1
克。共研匀备用。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例二冯××,女,6岁,1961年3月14日会诊。
腺病毒肺炎住院三周,发热,咳嗽气喘,发憋,面青白,下利,肺部罗音较多。舌淡苔灰黑,脉滑数,属内饮兼感,治宜宣肺。处方:
麻黄1.5克干姜0.9克细辛0.9克五味子(打)10
枚法半夏3克桂枝1.5克生石膏6克炙草1.5克
杏仁10枚白芍1.5克大枣2枚。以水300毫升,分三
次温服。
3月16日复诊:身微热,面红润,咽间有痰,食纳稍
增,大便次数已减少。舌淡、苔灰黑已减,脉滑微数。治宜
调和脾胃,理肺化痰。处方:
法半夏3克橘红2.4克炙甘草1.5克紫菀2.4克
五味子(打)10枚细辛0.9克苏子(炒)3克前胡1.5克
生姜2片大枣2枚。
3月17日三诊:热退,喘憋减,精神转佳,食纳好。脉
缓,舌淡苔减,继服前方而愈。
(《蒲辅周医疗经验》
例三李某某,男,5个月,因发热咳喘已十一天转入
某医院。住院检查:体重6.3公斤,缺氧1度,肺部扣诊浊
音,听诊有水泡音,调线发现有大片实化。血化验:白细胞
总数: 24,2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32%。咽培养有
大肠杆菌,咽拭子分离为Ⅲ型腺病毒。诊断:腺病毒肺炎并
发心力衰竭。
病程与治疗:持续高热无汗,四肢不温,咳嗽喘促,音
哑,痰阻不利,面青,口周微发绀,呼吸不匀,舌红无苔,脉
滑微数。此证虽见舌红脉数,肺阴受伤之候,而高热无汗,面
青唇绀,喘咳痰滞。仍属风痰阻塞,肺气郁痹,急宜疏风开
肺宣痹,方药:
僵蚕3克前胡2.4克牛蒡子3克桔梗2.4克杏
仁3克射干2.4克甘草1.5克竹叶3克苇根9克
葱白2寸。
复诊(4月:2日):连服二剂,未获汗、惟四肢转温,表气仍闭,余证不减。遂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开肺宣痹,和胃涤痰。处方:
射干1.5克麻黄0.9克细辛1.5克紫菀2.4克
五味子10粒半夏3克茯苓3克化橘红3克甘草1.5
克(炙)苏子2.1克(炒)生姜2片大枣2枚(劈)、再服
2剂后,乃获全身淅淅汗出,肺胃和调, 诸证渐除,病遂告
愈。 (《蒲辅周医案》
例四李××、1岁半。
患儿咳嗽,痰盛,发烧一周,因气喘鼻煽一天入院。体
温39℃,呼吸60次/分,精神差,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数。西医诊断:肺炎。x线胸透:右肺下野炎变。
辨证:风温犯肺。
治法: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方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3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石膏12克银花6
克连翘9克桔梗6克芥穗12克鲜芦根30克。
治疗经过:入院第二天,身热退(36.7℃),精神好转、咳喘减轻,痰减少,食欲不振,舌苔黄白垢腻。表邪已解,余热未尽。前方去芥穗,加枳壳12克。第3~4天体温正常,咳喘继减,食欲渐增。舌净,脉缓。宜辛凉轻剂以奠其后,用桑菊饮加减,第三天痊愈出院。
、 《赵锡武医疗经验》
例五何××,男孩,九个半月。病历号,68068。
1962年12月10日初诊。
患儿因咳嗽月余,日渐加重,且发热作喘,经某院诊为
支气管肺炎(极重型)。
体温39.8℃,精神不佳,时时烦扰昏睡,呼吸促迫,鼻
扇肋动,喘憋(给氧气吸入),面赤唇红,大便每日8~9次,有奶瓣,粘而色黄,小便黄少,脉浮数有力。
辨证:肺内蕴热,感受温邪,邪热充斥内外,的伤津液。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疏解,少佐益阳。
方药:
芥穗3.6克板蓝4.5克薄荷1.5克花粉6克炒
栀3克元参6克射干1.8克麻黄0.9克杏仁3克
安宫牛黄散0.9克(分三次服)
服药三剂病情好转,体温渐降至正常,喘平,咳嗽有痰,大便正常,眠食均佳,上方去牛黄散加减,再予数剂告愈。
(祁振华治验,邵慧中整理:小儿肺炎辨证用药的经
、 、验介绍,《中医杂志》10:8, 1964)
例六曹某某,女孩,9个月,病历号: 68264。
患儿因咳五天,身热二天,喘憋半天,经某院急诊(因
高烧服退热药后,体温突降),诊为重型小叶性肺炎,喘息
性支气管炎合并心力衰竭。
来诊时体温36℃,精神萎靡,喘憋鼻扇(给氧气吸入),胸部膨隆,喘气抬肩,气道痰鸣,大便日一次正常,小便略
少,面色灰白,暗而不泽、口鼻周围青紫,舌苔薄白,舌质
红)口内干而少津,脉数疾。听诊两肺密集细小水泡音,心
率174次/分。
辨证:温邪入肺,表邪不尽,正气已虚。
治法:清热解毒,益阴宣肺解肌。
方药:
青蒿6克葛根3克麻黄0.3克元参4.5克牛黄
散0.3克(分三次服)。
服药当天夜间,体温回升至39℃,不久即自然下降。次
日体温正常,精神好转,喘减微咳,撤氧气吸入,上方去牛
黄散、青蒿、葛根,加麦冬、花粉各4.5克,射干2.4克。
服六剂后肺罗音消失,痊愈停药,经追访未复发。
(祁振华洽验,邵慧中整理:小儿肺炎辨证用药的
经验介绍,《中医杂志》10:8, 1964)
【评按】小儿肺炎多属祖国医学温热病范畴,既是常见
多发病,又是对小儿健康生命具有较大威胁性的病证。临床
以身热、咳喘、胸痛、鼻煽为主症。中医认为以外感风寒、风热,肺气失宣,内蕴痰热,邪闭肺络为其主要病因、病理。
治疗以宣肺定喘、清化痰热为大法。
例一为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属风寒束表而肺热炽盛,表里俱热,邪热闭肺。由于邪在肺经气分,日晡热甚,热灼
肺络,故于辛凉解表、清肺化痰的同时,加用羚羊、甲壬金
散(赵氏经验方)等,直折内外之热,使病速愈。例二、例
三为腺病毒肺炎,例二中医辨证为外寒内饮,属于伤寒的范
畴,故治以宣肺,发散风寒,温化寒饮为主、方用小青龙加
石膏汤,加石膏者,因风寒束肺、郁而化热故,是为兼治之
法。当证情缓解后,继用调和肺胃、化痰祛湿,是为先宣后
降治法。例三为风寒犯肺,症见高热无汗,咳喘痰滞)面青
唇给等症。已见舌红脉数。为肺阴伤之征,似不宜汗,但由
于患者无汗,肺气郁闭,急则治标,当以辛温开闭取汗,表
邪解而阴液存,是为治疗中的变法、例四为风温犯肺,用麻
杏石甘汤参入银翘散中主药以清热解毒,辛凉透表;复诊以
辛凉轻剂善其后。此案反映了赵氏善于揉合经方、时方于一
炉,见效颇快。例五为肺内蕴热复感受温邪。以致邪热充斥
内外,津液的伤,治宜清解疏宣,少佐益阴之品,方中加入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方)能加强清热解毒,兼开痰热之
闭,临床适用于肺炎热毒炽盛、痰热内闭患者。例六为重型
小叶性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心力衰竭。辨证为温邪袭
肺,表邪不尽而正气已虚。祁氏治以清肺解毒,开肺气之闭
为主,益阴解肌为佐。牛黄散则不宜久用,以其寒凉伤正,终以清热润肺法收功。
(三)顿 咳
乔女, 10月,病历号: 99534。
二十日来阵咳频作,气呛成顿,咳剧则呕,咳后可听到
吼声、痰鸣,精神饮食欠佳。肌肤不丰,二便自调,经治疗
无效,转诊来院。查体:心肺腹无明显异常,舌无垢腻,指
纹淡紫,诊为百日咳。
辨证:痰热互结,邪阻肺络。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
炙百部5克南橘络5克炙桑皮6克川贝3克黄
芩5克瓜蒌皮10克麦冬10克知母6克蜜杷叶6克
焦麦芽10克
服药3剂,痰热渐退,阵咳由每20~30分钟一次,减
少到每1~3小时一次。每次由顿咳10分钟减少至2分钟左
右,诸症大减,原方又服六剂。热已解,痰尽退,偶有一至
二声轻咳,睡眠、饮食、二便如常,再予清肺化痰宁嗽之剂,善后调理。
南橘络5克炙桑皮6克川贝5克黄芩6克焦麦
芽10克知母5克麦冬10克炒杏仁3克蜜杷叶10克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评按】顿咳即百日咳,中医又有鹭鸶咳、疫咳等病
名。系因感受时邪而发病,婴幼儿最为多见。此例病已二十
余日,证属痰热互结,邪阻肺络,故治以清肃肺金、化痰宁
嗽法。凡顿咳大忌过早使用收敛之品,否则恋邪易生他病。
此案疏方主治明确,照顾兼症,选药精审可取。
(四)麻 疹
例一 热已三日,有汗,咳呛痰多,鼻流清涕,大便溏
泄,舌白润,脉浮数,痧子将布,恐其下陷。
川桂枝3克粉葛根6克水炙升麻3克白杏仁9克
象贝母9克桔梗4.5克蝉衣3克、茯苓9克天将壳5
只
(徐仲才整理:徐小圃儿科经验简介,《上海中
医药杂志》4:5,1962)
例二杨××,半岁。1958年春出麻疹,已灰;忽转
“肺炎”,发热喘咳,喉间痰鸣,鼻翼扇动,面转青象,指
纹青紫出二关,大便泻绿水,小便短赤。此系疹后元阳内
虚,寒痰壅闭,肺肾之气不接,清肃失降而致。即以小青龙
加附子主之。
附片30克(先煎2~3小时)干姜12克法夏5克
细辛3克麻黄3克五味子1.5克、桂尖10克杭芍6克
甘草6克
服后旋即呕吐涎痰盏许,次日复诊,喘咳稍减,发热已
退其半,再以四逆、二陈汤加肉桂,少佐麻绒、细辛主之。
附片50克(先煎2~3小时)干姜12克半夏5克
陈皮6克茯苓13克肉桂30克(研未,泡水兑入)甘
草10克炙麻绒3克细辛2.5克
服后,又吐不少涎痰,喘咳已去十之八九,鼻扇痰鸣已
止,大便转黄而溏,小便淡黄,略进稀粥,颜面、指纹已转
红润。上方去麻、辛、陈皮,连服2剂而愈。
(《吴佩衡医案》)
例三 任幼,3岁。初诊1月10日。
痧隐不达,高热气喘,咳嗽不爽,舌质绛红,口渴神
烦,大便溏泄,秽臭难闻,此系热迫大肠。前医进葛根芩连
汤加减,未获寸效。诊得脉象弦大且数,唇焦起裂。
辨证:邪已入营,阴津亏损,势有化燥劫液之虑。
治法:养阴救液,凉营透表。
方药:
鲜石斛15克鲜生地21克淡豆豉9克粉丹皮4.5克
京川贝4.5克带心连翘6克黑山栀皮9克广郁金4.5克
淡芩4.5克鲜茅根30克(去心)
复诊(1月12日):投以红炉泼水之法,汗畅疹达,色殷
甚密,热退烦定,便泄亦止,气喘大为减轻。可见气有余便
是热,热有余便是火。火能熄,热能退,则气渐平而身渐安
矣。
鲜沙参12克鲜生地15克丹皮4.5克银花4.5克
川贝4. 5克甜白杏仁9克冬瓜子9克鲜苇根30克赤
芍4.5克
(奚咏裳治验,奚伯初整理:奚氏儿科经验简
介,《上海中医药杂志》6:5, 1962)
例四:郑某某之侄,年甫髫龄。
孩体乳痰上壅:以致疹不出表,温邪熏蒸,咽喉肿痛。
患儿疹隐而未透,咳嗽气急,痰多,喉关有声,咽喉红碎。
指纹隐隐,此即张廉《麻疹阐注》所谓“痰闭”之症。
辨证:麻疹痰闭,痧火不得外泄,上延烂喉。
治法:宣痹通血,化痰透达(“通血”为孙复初《麻疹
要诀》所载,近贤梁达樵亦时用之)。
方药:
广郁金9克(生打)泡射干2.1克光杏仁9克牛
蒡子9克(杵)丹参6克鲜薄荷12克象贝母9克
赤芍6克元参9克制僵蚕9克鲜枇杷叶五片(去毛)
鲜茅根30克(去心)紫菀9克另用西月石0.9克月雄
精0.6克猴枣0.3克,研细末,茅根汤送下。
效果:一剂而痰降气平,2剂而麻疹透足,继用清肃而瘳。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周小农医案)
例五王××,男,3岁。其母代述:“小儿发烧已4~5
天,麻疹上半身已出齐,忽然面色发青,气急鼻扇,已出疹
子,全部收没”。检查:体温40.5℃,脉搏洪数,指纹紫色
达辰关,唇焦齿枯,疹子陷没处,留紫斑痕。诊断:麻疹早
收,合并肺炎。方用“解热救肺回疹汤”,一剂后,喘急鼻
扇减轻,再剂后周身疹子全透,惟续发走马牙府,溃穿极
快,右口角开胡桃大一孔,牙齿脱落二个,即用加味清胃
饮:生地黄6克,全当归6克,粉丹皮6克,生石膏18克,黑栀皮4.5克,川黄连3克,金石斛6克,水煎服,连用3
剂,病势顿挫。外用马鸣散:人中白3克,蚕蜕纸3克,文
蛤3克,硼砂1.2克,枯矾1.5克,共为细未,吹患处。续
用多日,逐渐愈合。1957年5月经随访,仅于牙府穿破处遗
留一点疤痕。
附方:清热救肺口疹汤:
炙麻黄9克光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生甘草3克
禹银花6克开连翘6克牛蒡子6克干芦根12克天
花粉9克净蝉衣2.4克化橘红3克生黄芪4.5克
(裴慎:疹麻的辨证与治疗,《江西中医药》
3:29, 1959)
【评按】麻疹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其发病初如外感风
寒,临床以发热、微恶寒,目泪出,鼻流清涕,咳嗽、喷
嚏,皮肤疹出为主症。其中又以出疹为辩证中的关键,《幼
幼集成》所谓“其形若疥,其色若丹,随出随没,乍隐乍
现”。古书多认为属于“胎毒”为病,而《麻疹拾遗》指
出:“麻疹之发,多为天行疠气传染”。其治疗大法,初宜辛
凉(或辛温)透表,疹出宜清热解毒,佐以透疹;如有严重
合并症,当区别不同症情予以辨治。
例一麻疹已三日,疹形将布,由于患儿大便溏泄,虑其
疹毒下陷。徐氏认为在麻疹病程中,不乏肺家风寒之症,故
不可概用辛凉(麻疹初热期。《医宗金鉴》有宣毒发表汤,功
能祛风清热,后世用之多效,属麻疹辛凉法的常用方),此
案方宗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方),属辛温透达法。
其加减法为: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烦渴加石膏;面青
肢冷,阳虚者,宜早用附子。徐氏另有一透发麻疹的外用
方,药用生麻黄、西河柳、紫背浮萍各15克,鲜芫荽12克
(如无鲜品,可用芫荽干9克)。上药加黄酒半斤,和水煮
沸,令水蒸气满布病室,时时用热毛巾敷头面,可助麻疹透
达。例二虽属麻疹合并肺炎,但系虚寒重症,因其寒痰壅闭,初治以小青龙加附子汤,后治以四逆、二陈加味方,着重于抉
阳温化,治疗大法与例二迥异。例三邪已入营,阴津亏损,有化燥劫津之虑,故急用养阴救津,凉营透表,奚氏喻为“红
炉泼水之法”,是为麻疹变证权变之治,例四为麻疹痰闭,兼有温邪熏蒸,咽喉肿痛。案中用宣痹通血、化痰透达法,开痰闭以透闷疹;另用月石,猴枣同雄精并用,功能豁痰解
毒,故其效甚著。例五为麻疹合并牙疳,其内服、外治方均
颇可取,时贤叶橘泉氏治疗此证主张用犀角地黄汤或黄连解
毒汤加减,亦有良效云。
(五)小儿风温
王幼,发热八日,汗泄不畅,咳嗽痰多,烦躁懊农,泛
泛呕恶,且抽搐有如惊风之状。腑行溏薄,四末微冷,舌苔
薄腻而黄,脉滑数不扬,前医作慢惊治。用参、术、苓、半、贝、齿、竺黄、钩钩等。烦躁泛恶益甚,此乃风温伏邪,蕴袭肺胃,蓄于经络,不能泄越于外,势有内陷之象。肺邪
不解,反移大肠则便溏;阳明之邪不达,阳不通行则肢冷,不得与慢惊同日而语也。况慢惊属虚,岂有烦躁懊农之理,即日有之,当见少阴之脉证。今种种病机恐有痧疹内忧也,亟拟疏透,以冀戈获。
荆芥穗4.5克粉葛根6克蝉衣2.4克薄荷2.4克
苦桔梗2.4克淡豆豉9克银花炭9克连翘4.5克赤
苓9克枳实炭4.5克炒竹茹4。5克霍香梗4.5克。
二诊:服疏透之剂得汗甚多,烦躁泛恶悉减,面额项颈
之间,有红点隐隐,即痧疹之见象。咳嗽痰多,身热不退,舌质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伏温之邪有外达之机,肺胃
之气窒塞不宣。仍从辛凉清解,宣肺化痰,冀痧透热退则吉。
原方去豆豉加紫背浮萍。
(《丁甘仁医案》)
【评按】此案曾被误诊为慢惊,实为风温伏邪蕴袭脾
胃,势有内陷之象。丁氏虑患儿有痧疹而不能透出,遂以疏
透为大法,此案始终以辛凉清解、宣肺化痰为治则,方用银
翘散加减,配伍精当,主治明确。
(六)小儿湿温
例一张××之子,3岁。
初诊:湿温十二日,诊脉两手弦数,舌苔黄燥,口渴常
饮,鼻衄,壮热如燔,头摇目瞩,手足牵掣无定,神烦不
安,咳嗽不畅,白痦隐约不彰:此证始则邪袭肺胃,继则传
入少阴,厥阴两经,刻下肝阳猖厥,恙属重险,论治在两难
之间,表则助火痉厥,凉则热遏蒙闭。拟平肝熄风,辛凉宣
窍透达,以冀热退邪解乃吉。
紫雪丹0.6克(灯心汤送下)川象贝各6克薄荷叶
2. 4克(后入)石决明15克(先煎)天竺黄2.4克朱连
翘9克双钩尖9克(后入)光杏仁9克朱茯神9克
净蝉衣2.4克枯蒌皮9克金银花9克广郁金4.5克茅
根肉叩克鲜荷叶一方 金器一具煎汤代水。
二诊:前进平肝熄风、辛凉宣窍透达等法,白痦已透通
畅,势属佳兆,惟啼泣不出声,涕泪全无,时欲懊农,咳嗽
无痰,头摇目瞩,手足牵掣不定,肝阳仍然猖撅,系肺、胃、心、肝诸经热炽所致。仍宗原议,更进一筹。
石决明24克(先煎)九节菖蒲2.4克白通草2.4克
朱茯神9克连翘心9克象贝母9克紫雪丹9克天竺
黄2.4克广郁金4.5克益元散15克(包)双钩尖9克
(后入)淡黄芩4.5克金银花9克括蒌皮9克京川贝
6克(去心)。光杏仁9克茅根肉60克羚羊片0.9克
金器一具同煎代茶。
三诊:昨投灵异宣窍、清金肃肺等法,诸症悉减,宗前
方出入(方略)。四诊时再予甘缓和胃,佐以清金。
川石斛6克广橘络24克白茯苓4.5克佩兰叶
4.5克益元散9克扁豆衣6克象贝母6克生苡仁9
克炒谷芽9克双钩尖9克(后入)炒麦芽9克鲜荷梗2
尺(去刺)白通草2.4克
(张赞臣整理:张伯熙医案,《上海中医药杂志》
3:31, 1962)
例二湿温半月,身热有汗起伏,白痦层出不穷,神倦
且躁,四肢清冷,泛恶,便溏,渴不多饮,舌苔薄,脉软细;
气阳不足,余邪留恋。
银柴胡9.5克青蒿9克黄厚附片9克(先煎)活
磁石30克(先煎)川桂枝2.4克杭白芍4.5克朱茯
神9克仙半夏9克橘皮4.5克
(徐仲才整理:徐小圃氏儿科经验简介, 《上海中医药杂志》4:5, 1962)
例三陈孩,湿温十有七日,白痦层出不穷,有汗不
解,痰鸣气急,龈腐口臭,神昏目斜,肢作震颤,小便清
长,舌黄腻,脉滑数,邪已内陷,恐难救挽。
蜜炙麻黄2.4克生石膏12克(先煎)黄附块4.5克
(先煎)小川连3克白杏仁12克天竺黄片9克活磁
石30克(先煎)生龙齿30克(先煎)橘皮4.5克茯
神12克明天麻6克蝎尾2支干菖蒲9克
(邓嘉成整理:徐小圃儿科医案,《中医杂志)
4:26, 1965)
【评按】小儿湿温最易伤津劫液,较之成人尤易产生变
证。故治疗当及时而确当,例一为湿温化燥,燔灼阳明,劫
阴动血,衄而发痉,本属逆证。其治须使温邪有出路,患儿
方有生机,故初诊即从肺、胃、心、肝诸经着眼,主以平肝
熄风,辛凉宣窍透达之剂,宣泄其热。其要点在于服药后必
须达到邪热透而清窍开。张氏擅长温病,其方治能抓住病理
中的主要矛盾,理法方药周全,配伍及方剂用法颇具深意。
例二白痦的出现是由于病儿汗泄大过,阳气外伤,客邪反不
易外达,故及时用附子以扶阳为主。根据徐氏经验,晚期病
例正虚邪恋、低热稽留者,附子与银柴胡,青蒿等配伍应
用,其效甚著。例三为湿温重证,邪陷厥阴,肝风蠢动,井
有内闭外脱见症,但小便清长。徐氏抓住“溺清”这个气阳
式微的指征,用附子以扶正达邪,抑阴化阴,复用宣肺泄
热、镇惊熄风之品,寒热兼施,其中附子、石膏同用,一以
扶阳,一以制亢,其主治与内闭外脱之病机恰相吻合。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例一王某,男,9岁, 1956年8月23日住某医
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检查:(略)。
病程及治疗:8月19日发病,高热、头痛、嗜睡,次
日发现神识不清,23日入院,已见昏迷,体温39.6℃,无
汗、目赤无大便,小便黄,脉象浮洪有力,舌苔黄腻,确为
暑湿并重之证,拟用辛凉重剂。方药:
银花9克连翘9克生石膏60克知母6克淡竹
叶9克甘草6克粳米9克淡豆豉30克葱白5寸鲜
芦根30克
次日,体温38℃,目赤已退,仍昏睡,未出汗,小便黄,大便仍未行,口不渴,舌苔黄腻,脉仍浮数有力,是暑湿之
邪尚伏而未去,宜清暑利湿。方药:
茯苓皮9克杏仁6克香薷6克鲜霍香9克郁
金6克生石膏30克滑石15克连翘9克黄芩6克
白通草4.5克茵陈9克神曲9克淡竹叶9克
服药之后,汗出热解,体温降为36.8℃,神识清楚,脉
亦缓和,予以清热和胃之剂。方药:
茯苓皮9克苡仁12克蒺藜9克钩藤(后入)9克
连翘9克桑枝15克生稻芽12克鲜荷叶30克
服药后食欲恢复,余证皆愈。次日出院。
(《蒲辅周医案》)
例二黄某, 男,3岁,于1958年8月20日入院。
病历号: 29303,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患儿入院时,高热达40℃,有汗口渴,面赤唇干,呕
吐,舌苔黄而润,大使日2次,微溏。脉数,右太子左。认
为暑邪已入阳明气分,予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
生石膏45克知母6克山药9克连翘9克粳米
9克炙甘草3克。
21日晨二诊:热反加高至40.5℃,舌黄而腻,大便日
三次,溏薄。仍进原方,石膏量加至60克,午后再诊,体
温升至40.9OC;更加入人参服之,热仍如故,大便溏泄不减。
22日三诊:前后大剂白虎汤连用2天,高热不但不退,而且溏便增至四次,闻声惊惕,气粗呕恶,病势趋向恶化。
但汗出,口渴,高热,舌黄,脉大而数,均是白虎汤之适应
症,何以服后诸证不减反有加重呢?苦思良久,忽悟到患儿
人迎脉数,面赤,高热、汗出,微喘,是表有邪;舌黄不燥,呕恶上逆,大便溏泻且次数多,是脾胃蕴有暑湿,乃挟热下利
证。前此屡投清阳明经热之白虎,既犯不顾表邪之错误,又
犯膏、母凉润动湿之禁忌,无怪服药后高热和溏泻反有增无
减。患儿既属挟热下利,纯系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因亟为处
方:
葛根12克黄芩9剂黄连1石克甘草3克。=剂
甫下,热即减至39.4℃;2剂又减至38.8℃,大便转佳,呕
恶亦止,很快痊愈出院。
(《岳美中医案集》)
例三董某,女,一岁半, 1951年8月13日初诊。
患儿于8月8日开始高热,精神萎靡,、不思饮食,时有
呕逆,喷射状呕吐两次,经检查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症
状: 壮热无汗,四肢厥冷(体温39.5℃~40.5℃),嗜睡,躁动不安,不进饮食,小便短赤,大便不行,阵发性抽风,发作时四肢抽搐,两眼上翻,呼吸闭止,口唇青紫,望之患
儿神愦,眼闭,唇青,呼吸短促,扪之四肢厥冷,舌质绛,舌苔黄厚少津,指纹紫红透过命关,脉浮数。
辨证:暑热亢盛,内动肝风,气营两燔,邪传心包。
治法:透邪涤暑,清营解表,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
钩藤6克薄荷4.5克生石膏24克(捣)金银花6克
石菖蒲(捣)6克生滑石(捣)9克石斛6克香薷4.5克
全蝎(捣)4.5克蝉蜕4.5克甘草3克淡竹叶4.5克
灯芯1.5克水煎两遍,约得药液150毫升,第一次喂下后,待20分钟,再喂大米汤少许;过半小时后,再喂第二次药,取汗。
另配清热镇痉粉一料,方药如下:
牛黄3克朱砂0.9克全蝎9克琥珀1.5克蜈蚣
(隔纸炙)7条羚羊角粉4.5克羚羊角骨6克犀角
(或水牛角)3克天竺黄4.5克僵蚕4.5克熊胆1.5克
麝香0.9克共为细未,每次服0.6克,每天3~4次。
当晚复诊,续以清热凉血,息风止痉,荡涤阳明风热。
钩藤6克生石膏(研细粉)24克石斛9克生滑石
9克石菖蒲(捣)6克全蝎(去刺,捣)3克:炒酸枣仁
(捣)6克玄参6克大黄6克香薷4石克枳实9克
白豆寇4.5克犀角3克甘草3克灯芯1.5克玄明粉
(分冲)6克
水煎两遍,约得药液150毫升,分两次服,井继服清热
镇痉粉四次。
14日三诊,体温38℃,抽风已止,大使已解,神识已
清;舌苔略退,稍干少津,脉仍有数象,再拟清泻余热,养
阴生津。
钩藤6克生石膏(研)15克生滑石(研)9克石菖蒲
(捣)6克石斛9克麦门冬12克川贝4.5克人参3克
白芍4.5克甘草2.4克全蝎(捣)3克灯芯1.5克水
煎服,法同前,继服上方两付,脉静身凉而愈,无后遗症。
(《刘惠民医案》)
【评按】 “乙脑”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中
医诊断名为暑温,伏暑,风暑者居多。自1954年石家庄传
染病医院郭可明等以白虎汤为主治疗本病取得良效后,全国
各地有很多单位学习并推广了这种经验,并有一些变化和发
展。治疗乙脑大要以清热、解毒、养阴为主,又须结合
风、暑、湿邪的不同情况予以祛邪,审因论治。
例一中医辨证为暑湿并重,弥漫三焦,症见高热,头
痛、神昏,西医诊断为“乙脑”。症势颇重,故治以辛凉重
剂,用新加白虎汤,复加葱、豉,防其内犯。服药后热去湿
伏,仍宜宣透,蒲氏更以二香丸及正气散加减,药后湿泄热
透,引邪外达;末以清热和胃法而痊。全案辨证细致、证方
合拍。例二为“乙脑”而有“挟热下利”但岳氏初诊认为
系暑邪已入阳明气分,用白虎汤加味方治疗,症势趋于恶
化:后经细辨诸证,乃表有邪、脾胃蕴有暑湿之证、断为挟
热下利,以葛根芩连解表清里止泻。从以上例一、例二的治
疗,可以看出仲景方在治疗本病方面所发挥的显著作用。
岳氏所主治的例二,案中如实交待了自己初诊辨证欠细,用
药不当之处。不掩己过,实事求是,这是难能可贵的。例三
暑热亢盛,肝风内动,气营两燔,邪传心包。刘氏以透邪涤
暑,清营解毒,平肝熄风,清心开窍为主要治法。前后数诊,方药颇多变化,其特点是在清解方中加辛开宣透之品,喂大
米汤助胃生津,兼能促使邪从汗解。温病一般忌下法,但患
儿内热积结,其所用通腑法又寓有增液之意,故药后热结得
泄,腑气得通而表气自和。
(八)脊髓灰质炎
裴女,2岁,病历号: 62505。
十日前高烧,连续三日,热退后卧床不起,左腿瘫痪不
能活动,曾住某传染病院四日,确诊为脊髓灰质炎,转诊来
我院。
辩证:面赤唇红,舌赤有刺,无垢苔,两脉微数,乃温
热内潜,的伤经络。
治法:清热解毒,通经活络。
方药:
银花藤10克连翘10克薄荷3克甘草5克生石
膏18克黄芩6克钩藤10克防风5克桑枝6克南
红花5克地龙3克:僵蚕6克桃仁3克
局方至宝丹半丸,日服二次。
治疗经过:服药2剂,左腿肌力增加,可以独自站立,并能扶行数步,舌绛唇红已减,脉象沉数,继予熄风活络,通利关节之剂。
银花10克连翘6克钩藤3克嫩桑枝10克独
活5克当归6克生石膏15克僵蚕6克南红花3克
桃仁5克川牛膝6克橘络5克。
局方至宝丹半丸,日服二次。
就诊第八日,已可独自行走,再宗原意化裁调治:
桑寄生10克独活3克僵蚕6克桃仁3克干地
黄10克川牛膝10克南红花3克地龙5克橘络6克
金银藤10克炒杏仁3克焦军3克调治半月,已可玩
耍自如,一月后下肢完全恢复而痊愈。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评按】此例具有灰髓炎的典型症候,赵氏以温病理论
为指导,临床辨证属温热内潜的伤经络之证,是故开局即重
用清热解毒、通经活络之剂,加用至宝以醒神开窍、逐秽解
毒;在治疗过程中,并参入熄风、通利关节之品以化裁进
退。处方邪正兼顾,药中肯綮。
(九)小儿痢疾
例一刘姓,男,4岁。
身热颇壮,下痢日数十行,先白后粉,里急后重,且下
蛔虫一条。舌苔白,两脉细弦滑数。湿热积滞蕴蓄胃肠,亟
以芳香疏通。
鲜佩兰4.5克鲜霍香4.5克煨葛根3克焦苍
术4.5克大豆卷9克马齿苋9克香连丸9克(布包)
范志曲12克花摈榔9克使君子9克沉香屑0。3克焦
楂炭9克赤苓12克建泻9克2剂。
复诊:病清无甚变化,原方加焦枯芩4.5克。
三诊:身热得汗而解,下痢亦减,赤少白多,后重渐
减,矢气已通,口渴思饮。湿热渐减,积滞仍多,拟再以钱
仲阳法加减。
煨葛根2.1克大豆卷9克焦枯芩4.5克赤小豆9克
全当归9克赤芍9克、青皮3克沉香屑0.9克槟榔
炭9克香连丸9克(布包)马齿苋9克莱菔子9克焦
苍术4.5克生熟麦芽12克赤苓12克建泻9克
(冯仰曾整理:汪逢春医案,《中医杂志》
8:549, 1958)
例二高某, 女,4岁。196Q年5月23日入院。住
院号: 72778。
寒战、发热20小时,呕吐频繁,痢下粘冻样脓血便,神志不清。
入院后大便日数十次,仍不省人事,今晨抽风。曾给四
环素,冬眠灵,非那根;输“5:6:7”溶液一份,推入静脉。
入院当日中医会诊:患儿神昏,尿闭七小时,颈抗(+),瞳孔缩小,腹软。肝肋下4.5厘米,剑下4厘米;脾未触
及。舌面较糙,舌苔厚腻,脉象弦细而数。
印象:中毒性痢疾合并脑症。
辨证:毒热下痢,阳气郁闭不宣,关窍闭塞。
治法:开窍熄风,清热导滞。
方药:局方至宝丹2丸,每日二次,每次半丸。荡痢平
24片,一日二次,每次6片。
服法:以上均鼻饲。
5月24日复诊:昨服药后,当晚七时神志逐渐清醒,已
有尿,今晨热退神清,颈软,仍便脓血。停局方至宝丹、继
服荡痢平,一日二次,每次8片。
5月29日复诊:大便日下二次,为黄色成形使,便后
仍有粘液,五天来体温均正常,本日带荡痢平五天量出院。
附方:荡痢平(川连6克广木香4.5克白头翁9克
秦皮6克山植炭9克川厚朴4.5克血余炭9克霍香
梗4.5克车前子9克谷芽炭9克麦芽炭9克。制成片
剂,每片0.3克)。
(《何世英儿科医案》)
例三肖孩,女,7岁,本院干部家属(临时病历号:
712)。
1964年11月2日初诊,病痢延久,将近半载。每痢必
痛,痛则必痢。痢下不爽,里急后重,水粪夹杂,红白相
间。轻者一日数次,重者一日十数次。屡经治疗,未获显
效。面黄肌瘦,精神困顿,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下痢经
久,肠胃受伤。脉濡数,苔黄厚而腻,湿热蕴毒,踞于肠
曲,兼挟食滞;纠集为伍。睹此症情,调治颇难,攻伤正,补恋邪,姑以清热解毒,理气和血,调肠导滞之剂试治。
白头翁3克川雅连2.4克广木香2.4克槟榔3克
贯众炭3克地榆炭4.5克山楂炭6克诃子肉1.8克
3剂。
11月7日复诊:脉已转缓,苔现薄腻,大使次数减少为
一日二、三次,红白消失,且已成形。前方既效,毋庸更
张。原方加白扁豆9克。3剂。
3剂药后,大便正常,食入知馨,体重渐增,诸恙向
愈,此后一直未再复发。
(张笑平整理:陈粹吾医案选录,《江苏中医》
8:29, 1965)
【评按】关于小儿痢疾,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指出
“积毒内郁”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失贤认识到此病的传染
性,并认为疫毒痢是小儿痢疾中之危重病证,当以清肠解毒
为主要治法。
例一为湿热积滞,汪氏用芳香疏通以清热利湿、疏表导
滞,由于患儿下蛔虫,故于方中加入使君子,是为兼治之法。
例二为中毒性痢疾合并脑症,中医辨证除有疫毒痢主症外,并见神昏,阳气郁遏,关窍闭塞,症势危急,患儿不能口服
药剂,遂以局方至宝合“荡痢平”鼻饲之以开窍熄风,清热导
滞。其中荡痢平为何氏治小儿菌痢的常规经验用方。此例在
斟酌治法方面,心思较为细密。例三为慢性痢疾(古称“久
痢”),病理为湿热夹有食滞,方以白头翁、川连、贯众清热
解毒,木香、槟榔、山楂行气导滞;地榆炭等诸炭类药和
血;柯子厚肠,合槟榔、山楂一涩一通,一缩一张,调整了
肠胃蠕动。全方配伍严密,治标顾本,虽属久恙,竟数剂而
效。
(十)小儿咽白喉
吴某, 男,6岁, 1960年3月2日入院。住院号:
28495。
发热咽痛三天,经门诊快速培养咽分泌物,白喉杆菌(+),收入中医白喉病房。
检查:两侧扁桃腺高度肿大,被有大片伪膜,咽峡发
赤,右侧腭下淋巴腺肿大,体温38℃。舌苔微黄,脉象细数
辨证:阴虚肺燥。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1剂,煎200毫升,分二次服用,外
用二号吹喉药,每日六次吹喉。
3月3日复诊:体温突然增高至40℃,精神不振,咽肿
痛益甚,伪膜不减。舌苔黄腻,脉象转实大而数。病势发展
转为毒热炽盛,改以清热解毒为主。
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乳香3克没药4.5克薄
荷4.5克天花粉9克生石膏18克白芷4.5克川贝、赤芍各9克金银花24克连翘12克麦冬12克元参、丹皮各9克。
3月4日复诊:体温降至正常,精神好转,咽肿减轻,大部分伪膜剥脱。苔腻轻,脉象转弦细。仍服前药不变。
3月5日复诊:右侧扁桃腺尚肿,两侧伪膜完全消失。
脉象重现细弱,苔消舌红。阳盛已解,阴虚又显,仍改服养
阴清肺汤一剂。
3月15日:体温正常,脉象和缓,一般情况好转,停药
观察。
3月31日连作三次咽分泌物培养(-),痊愈出院。
附方:二号吹喉药(煅龙骨、硼砂各9克珍珠4.5克
冰片3克青黛6克共研细未,混匀,吹喉,一日数次)。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此案符合一般咽白喉的典型病理,但毒热炽
盛,故单用养阴清肺汤不效,必须加强清热解毒。复诊方用
山甲、皂刺有利于伪膜的剥脱;毒热控制后,仍以养阴清肺
治其本。案中二号吹喉散为何氏验方。外治轻型白喉有效,但用于此案,似嫌病重药轻。
(十一)丹 痧
例一丹痧密布,遍体肌红,身热汗微,喉关白腐,脉
濡数,病已四日,白苔未化,不渴、溺清。阳虚之质,感受
时邪,治当兼顾。荆芥穗4.5克炒防风4.5克牛蒡子9
克射干4.5克马勃2.1克蝉衣4.5克(先煎)桔梗
4.5克甘草2.1克黄附子9克活磁石30克(先煎)
(徐仲才整理:徐小圃氏儿科经验简介,《上海
中医药杂志》4:5, 1962)
例二王,幼。
丹痧发于遍身,骨节酸痛异常,喉痛,此喉痧重症。舌
红起刺如杨梅,是其特征。
浮萍5克前胡5克板蓝根9克紫草2.4克山栀
皮9克蒲公英9克薄荷6克大力子9克射干2.4克
丹皮6克连翘9克六一散9克白茅根30克(打)
另:玄明粉30克,水冲多次漱口。
二诊:喉痧重症,表之后当清之。
小蓟9克玄参9克麦冬9克连翘9克升麻2.4克
板蓝根9克知母9克银花9克生山栀9克通草3克
鳖甲24克(先煎)藏青果5枚。
另:陈莱菔英120克,煎汤代茶。外吹锡类散。
三诊:再投养阴凉血之属。
鲜生地12克小蓟9克白薇9克麦冬9克夏枯
草9克梗通1.5克玄参9克浮萍草5克
四诊:喉痧寻愈,一身关节疼痛,不利转侧。
浮萍草6克西河柳9克豨莶草9克桃仁泥9克
丹皮9克薄荷6克白芍9克汉防己12克,海桐皮七克
晚蚕砂9克(包)
(《章次公医案》)
例三小儿年9岁,患腥红热(烂喉痧)之病,邀余诊
视。查其脉象数而有力,舌苔白厚,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部、腋下已有小红点。处以生石膏30克,蝉退9克,连
翘15克,南银花24克,白茅根9克。药无终剂,疹子全回
(外风侵袭之故),小儿烦躁不安,呼吸迫促,另邀他医治
疗,谓石膏用之不当而致如此。服荆芥,防风温散之剂,小
儿之病愈重。复求余诊,仍主原方,增石膏为120克,加广
犀角9克。服药后全身红疹出现,小儿安然,呼吸自如。仍
以原方减石膏为60克,3剂而痊。
(郭可明:关于临床用石膏的一点经验介绍, 《中医杂志》3:148, 1956)
【评按】丹痧为烂喉丹,痧之简称,亦名喉
痧。相当于西医所称之猩红热。由吸受时行疫毒所致。临床
以发热、身发丹痧,喉关白腐,杨梅舌为主症。治以辛凉透
泄,清咽解毒为主。例一丹痧案。患儿为阳虚体质,故予清
透方中加入黄附子,为标本兼顾、权变之治。例二为喉痧重
症,治以辛凉透表,解毒利咽。由于患儿血热阴伤,故于二
诊起,结合养阴凉血之品,是为丹痧后期常用治法。此例外
用锡类散吹喉,能加强清咽消肿之功。又丹痧不宜辛温解
毒,或过早使用大剂苦寒泻下药,临床当须谨记。例三以大
剂石膏为主,配合广角、银翘解毒清热;蝉衣宣散风热透
疹,茅根清热主津。药味少而主治明确,功专效宏。
(十二)惊 风
例一杨姓,、女,13岁。
壮热不退,神志昏乱,狂妄躁扰,手足掣搐,二脉数
实,舌苔黄腻;便结五天,而矢气频仍,有汗而溲长。
辨证:阳明经腑实热。
治法8当急下存津。
方药:
川朴3克生枳实6克西锦纹9克元明粉9克紫
雪丹3克(分二次化服)。
复诊:昨晚汗出较多,而神志依然昏迷,腑气仍未通
行,小溲反不通畅,苔化舌绛,是实火逗留胃府,势已化燥。
拟白虎汤以透邪热,紫雪丹以清解热毒。
生石膏60克知母9克生甘草3克鲜竹叶五十片
鲜生地30克花粉9克陈粳米30克(包)紫雪丹3克
(分二次化服)。
三诊:药后下宿矢半盂,小溲通而色赤,神识顿清,知
饥索食,舌苔滋润,热和脉静,但”余邪未靖,虑其死灰复
燃,续进竹叶、白虎二剂。后经调理而愈。
(董水樵治验,董廷瑶介绍:董氏儿科经验简
介,《上海中医药杂志》10:1. 1962)
例二崔××,男,2岁。
发热12天,高烧时抽风。发热前一周,大便每日3~4
次,黄色稀薄,经治疗高热不退,突然四肢抽搐,角弓反
张,急诊入院。
检查:体温39.4℃,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晴半露凝视,阵发抽搐,喉中痰声漉漉。脉沉滑,舌淡红,有散在红色颗粒,无苔。划跖试验阳性,腹壁反射消失,腱
反射亢进。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微浑,呈毛玻璃
样,涂片发现结核杆菌,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辨证:疫毒化火,肝风内扰。
治法:清热泄火,熄风醒神。
方药:
百部18克夏枯草15克鲜佩兰、功劳叶、重楼
各12克钩藤、黄连、连翘各9克胆南星6克天竺黄、僵蚕各4.5克全蝎3克。送服安宫牛黄丸半丸。
二诊:前方连服2剂,身热稍退,抽搐缓解,喉中痰鸣
不甚显著,呼吸好转,神志仍未完全清醒,体温38℃。深黄
色粘液便,日行2~3次。脉滑数,是热邪有外达之机,肝
风有潜熄之倾向。仍以清热熄风为主,而佐以醒神开窍。方
药:
功劳叶15克菖蒲、夏枯草、百部、丹皮各9克山
慈菇、黄连、胆南星各6克全蝎3克娱蚣:条犀角0.9
克羚羊粉、朱砂、浪毒各0.6克牛黄、雄黄各0.3克
后六味同研,冲服。
三诊:前方连服3剂后,体温已降至37.5℃。有时抽
搐发作,时间较前短暂。神志清醒,知饥思食,呼吸均匀,转侧自如。后又连服3剂,热仍未退尽。抽搐有时发作。脉
稍数,滑象较软,是湿热尚未肃清,肝风有时内动,仍宜宣
透湿热,解毒熄风。方药:
钩藤15克连翘12克功劳叶、百部各9克胆南星、山慈菇、僵蚕各6克全蝎3克蜈蚣1条羚羊粉0.9克
琥珀、犀角、朱砂、狼毒各0.6克牛黄、雄黄各0.3克(后
七味同研,冲服)。
服4剂后, 身热已退,体温接近正常,抽搐不作,大便
正常,食欲不好,恶心欲呕,脉沉弦虚。后以养阴生津、健
脾和胃之剂调理而愈。 (《邢锡波医案选》
例三任某,男,1岁8个月,1957年2月14日人
院, 16日会诊。
神识不清。颜面苍白,口周青紫,呼吸困难,晨起口角
抖颤,两手抽搐,指纹沉滞发紫。经医院诊断为大叶性肺
炎。前几日因饮食失调,即现发热,随时躁扰不宁。
辨证,积滞化热,气不宣泄,兼之气血不和,为风邪所
中,故发而为惊。
治法:宜先导滞清热,以减风势。
方药:
连翘3克黄芩3克稻芽6克枳壳3克花粉6克
云苓6克石斛3克焦楂3克益元散6克
二诊:热势未退,泄泻色青,惊动不安,两目直视,颜
色苍白,止而再搐。此乃肝木乘脾而生虚风之证,宜予柔肝、滋水和血之剂而挽危急。
生地6克丹皮6克枣皮6克茯神6克泽泻3克
淮药6克白芍6克当归6克钩藤6克薄荷叶3克
桑寄生6克用伏龙肝煮水煎药。
三诊:服上药两剂,不再发搐,似已有回生之意,但仍
痰满胸喉,面白喘急,神识未清, 躁扰不宁,以滋水定风、法痰逐滞为治。
白芍6克生地6克法夏8克、云苓6克泽泻3克
丹皮6克淮药6克枣皮6克礞石滚痰丸9克(分二次
用煎剂化开兑服)。
四诊:服药周时后,泻下稠痰风涎,咽喉已无壅塞不利
之象,较前安静宁贴,虽仍喘咳,亦已大有转机。以清燥润
肺,祛痰定喘为治。
云苓6克花粉6克麦冬6克山栀皮6克连翘6
克苦杏仁6克石斛6克川贝母4.5克礞石滚痰丸9
克(服法如前)。
五诊:神识更见清楚,已能安睡,因风邪痰气结实于肺
胃之间,其势虽减,余焰未尽,致口舌溃破,影响吞咽,此
乃病邪外透之象,已无大碍,本随证清下之法为治:
川贝母4.5克花粉6克栀壳6克麦冬6克云苓
6克法夏3克广皮3克化红6克清宁丸6克(分三
次兑药化开冲服)。鲜梨汁一杯(分次兑服)。
服前方两剂,诸证悉减,喘定风息,眠睡安稳,口疮亦
已平复,吞咽无碍,中间饮食过度,微热不安,有瘥后食复
之象,曾以栀豉汤投之而愈。继以调理脾胃之剂以善其后。
从发病至康复,历时二十天。
(尚古愚等整理:王朴诚医案,《中医杂志》
6:406, 1958)
例四梅××,男,1岁。时当褥暑,起病寒热咳嗽吐
乳。前医投发表、和解、消导等剂,症转日哺身热增高,手
足抽搐,汗出口渴,喉中痰鸣,大便溏泻,小瘦短赤,沉睡
露睛,精神困乏。
诊视指纹红细直贯命关,舌质红且干,身虽汗泄不止而
大便不实,口虽渴而唇不焦,身虽热而汗则冷。“夏月伏阴在
内”,外现假热,内是虚寒,脾肾之阳俱虚。法应温养脾肾,合右归、异功二方加减图治。
熟地7克萸肉、枸杞、归身、山药、路党参、土炒於
术、云苓、酒炒杭芍各3克熟附片之克上油桂1克丹
皮、陈皮、炙甘草各2克
复诊:热退汗收,沉睡乃醒,喉中痰鸣减少,虚阳敛
摄,原方去丹皮、附片,加西砂仁1克。
三诊:痰嗽俱清,惟疲倦少气,吮乳觉累,脾元待复,洽以甘温。按复诊方去熟地黄、山萸肉、当归、白芍、砂仁、油桂,加北黄芪(米炒)3克。
《李聪甫医案》)
例五速××,男,3月乳儿。
因发热一周,腹泻三天,于1959年3月27日入院。入
院后经液体疗法,抗感染等治疗八天,病情改善不大。请中
医会诊,证见:发热泄泻10余日,体温尤高,蛋花样便,日
七、八次,呕吐不思乳食,咳逆,口唇干燥,精神疲惫,面
色青滞。
辨证:儿体稚弱,伤寒久泻,脾阳衰微,化源欲绝而有
慢脾风之象。
治法:助阳解表,温化寒湿。
方药:
附片15克,炮姜6克白术10克桂枝6克公丁香
10粒砂仁3克茯苓10克法半夏6克全蝎1个扁
豆10克
复诊:发热较减,泄泻呕逆,呵欠无神,睡卧露睛,掐
之不啼,面色无华,舌质淡红。阳虚阴盛,寒湿不化,治以
回阳救逆。处方:
附片15克炮姜6克公了香10粒白术10克桂
枝5克茯苓10克法半夏6克全蝎1个葱白2寸。
三诊:泄泻仍著,色绿褐, 腹痛,烦躁不安,啼哭无涕泪,脾肾阳虚,阴寒极盛, 宜大剂回阳救脱,通阳逐寒。方药。
川附片24克上肉桂1.5克炮姜6克茯苓12克法
半夏6克细辛1.5克葱白2寸麦芽10克
药后泄泻较减,仍微发热,继以附子理中汤加桂枝,沙
仁、半夏等回阳温中,健脾止泻,数剂后发热泄泻全止,康
复出院。
(《廖溶泉儿科医案》
【评按】惊风为儿科四大证之一,以肢体频搐,意识不
清为其主症。临床以外感风寒,风热等时邪,或肝盛,脾虚
等为惊风的主要发病因素。其病理多有内蕴痰热,风痰窜络,或现邪陷心包、蒙蔽清窍之征。急惊多实证,以急性传染性
热病最为常见;慢惊多虚证,多见于吐下后或久病患儿。当
分析不同的病因、病理予以辨证治疗。
例一急惊而有阳明经腑实热,董氏先用大承气汤以急下
存阴:次用白虎汤加味以透阳明热邪。前后均配合紫雪丹,功能清解热毒。经治后患者腑气通行,热势顿解,神志即清,胃气得苏。此案复诊宗法余师愚,余氏指出“石膏性寒,大清
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解热;体沉而降,能泄其实热;热
疫投之,无不获效”,诚属经验之谈。例二急惊,西医诊为结
核性脑膜炎,中医辨证为湿热壅滞肠内,卫气不宣,外邪乘
虚内陷,内外风火交煽。由于因循失治,病邪入营并上犯心
包,致使肝风内动,神志不清,反复抽搐,故以清热熄风、豁痰醒神为主要治法。此案在选方用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颇不同于传统常规治法。例三为痰热惊风(西医诊断为大叶
性肺炎),兼有积滞化热。治当清热导滞;由于服药后患儿有
虚风、肝木乘土见症,故复诊改用柔肝熄风、滋水和血之剂,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后又参入定风法痰通滞、清燥润肺定
喘及清下之法。立方既有层次,又县法度,在治法的灵动方
面,给人以启发。
例四、例五原案均名“慢脾风”,按此病名出自《小儿卫生
总微论方》实亦属慢惊范畴。《医宗金鉴》谓,“慢脾风一证,多缘吐泻既久,脾气大伤,以致土虚不能生金,金弱不能制
木,肝木强盛,惟脾是克,故曰脾风”。例四亦属脾肾虚寒,真阳外越,临床表现为假实热,真虚寒,其中冷汗、便溏、唇凉、露晴和纹红是虚寒的实质反映。李氏右归、异功二方
加减以温阳益肾、健中敛汗,调和营卫而诸症自平,后以甘
温扶脾元而愈。案明方妥。例五为脾阳衰微(西医诊断为单
纯性消化不良并脱水),法当助阳解表,温化寒湿。治疗的重
点是通过温其中而回其阳。患儿临床虽见烦躁,实为阴躁,不可误为阳热。如辨证不细,误投寒凉将祸不旋踵。
(十三)疳 积
例一陆××,断乳之后,饮食无节,脾胃渐伤。便泄
完谷,腹部膨大,形瘦骨立,每至午后,时带烦躁,贪食不
厌,苔中垢,脉细带弦。积阻中州未化。仍宜消健并进。
土炒白术4.5克、土炒淮山药4.5克炙五谷虫6克
炒扁豆衣4.5克大腹皮9克烧螂虫1个谷麦芽各9克
陈米蛀屑12克橹豆衣4.5克使君子肉9克
三诊:腹膨较消,大使稍稠,面渐转华,神志安宁,苔
垢已化,脉仍细弦。内积渐消,脾气将复。再守原意,以善
其后。
原方去蜣螂虫,加陈秫米9克。
另服和儿丸每日三次,每次20粒,饭后服。
(徐惠之整理:单养和先生儿科临床经验简介, 《上海中医药杂志》3:5, 1963)
例二戚幼,2岁。
初诊(4月13日):断乳太早,胃实脾虚,喜食香甘之
品,以致腹膨且硬,青筋暴露,形神羸瘦,大便时溏时坚,尿若米泔,腹痛作止无定。盖小儿脏腑娇嫩,精气未充,耗
伤脾胃,已成疳积,治宜健脾和胃,导滞化虫。
炙蟾皮4.5克槟榔9克枳实4.5克使君子9克
雷丸6克川朴2.4克、焦山楂9克炙鸡内金4。5克砂
仁1.5克沙于术4.5至广青皮各4.5克3帖。
复诊:投以导滞和化,药后大解酱粪,胶固而稠腻不堪,秽臭异常,腹膨渐松,按之已软,是佳兆也。为今之计,仍
当调和脾胃,稍佐扶正。
太子参9克炒枳壳4.5克半夏4.5克广皮3克
云苓9克淮山药9至焦山楂9至炙鸡内金4.5克香
谷芽12克春砂仁1.5克
此症先天充沛,后天失调而已。即作脾胃论治,用先攻
后补之法。
(奚泳裳治验,奚伯初整理,奚氏儿科经验简介,:
《上海中医药杂志》巧,1962)
【评论】疳积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多因乳食不节,喂养
不当,营养失调,或感染寄生虫等因素造成脾胃虚损,真元
怯弱、气衰血虚的病理。疳证多有积滞,《幼幼集成》所谓“食
久成积:积久成疳……其证头皮光急,毛发焦稀、腮缩鼻干,口馋唇自,两眼昏烂,揉眉擦鼻,脊纵体黄,斗牙咬甲,焦
渴自汗,尿白泻酸,肚胀肠鸣,痛结潮热,酷嗜瓜果咸炭水
泥者……”治疗当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消积、理中、扶
脾、养胃、驱虫等法。
例一为断乳后饮食所伤,脾虚有积滞内热,故治以健脾
和中,清热除烦法,热退烦去,复用消积健脾并进而效。此
案用蜣螂配合使君子以消虫积,五谷虫一治小儿疳胀”(见《本
草蒙筌》),《医林纂要》谓其“健脾化食,去热消疳”,可备临
床参考。例二胃实脾虚有虫,采用先攻后补治法。初投健脾
和胃、导滞化虫之剂,后专用扶脾调胃以收功。初诊方中用
蟾皮者,以其消疳积腹胀之效,为奚氏治疳积所常用的经验
用药之一。
(十四)小儿吐泻
例一方某之子,2岁、1936年秋患吐利,9月13日
晋城夕、夤夜挽余诊治,前曾发热吐利,脾阴骤夺,后与香
燥苦寒消导,重竭其津,稚体弱龄,易克当此。现脉浮虚、指纹沉青晦,困睡眼塌、唇燥露睛,渴饮、苔黄腻,拒乳,大便如黑水,身热溲清,服药吐出白痰,须防脾土将崩,肝
风欲动。乃与党参4.5克,苡仁3克,肉果6克,故纸6克,丝瓜络9克,橘络4.5克,广木香1.5克,甘草1.5克,另
用甘草煎汤代茶频灌,一日2剂。
14日复诊:昨服药后未泻,哺乳能受。今小溲两次、色
淡黄,渴减,舌淡苔黄滑腻,目角生脂,眼药后吐出白涎。前
方去二神(即肉果,故纸),加缩砂2.4克。增津液须远壅滞
之药,运脾阳无取燥烈之品。切忌惶乱,镇定调护,庶可转
机。15日复诊:昨日上午大使一次,下午饮乳。今晨大便一
次,色转黄褐,嚏而出涕,微咳,此津液复生之征,非伤风
之候。前方去苡仁,加广皮2。4克,桔梗1.5克,茯神6克。
16日复诊,昨夜颇能吮乳,舌苔灰腻,大便中有如丝状;神
情大佳,鼻润,胃气已苏,脾运未健。改与生扁豆9至,生鸡
内金3具,广木香1.5至,佩兰3克,丝瓜络9至,橘络4.5
克,甘草1。5至,一剂。17日复诊,脉纹俱平,苔退,惟大
便时脱肛,此脾虚中气下陷也。投以参苓白术散以竟一贯。
(朱不远整理:朱颜医案医话选,《中医杂志》
1:15, 1980)
例二庞,女,4个半月。于1970年7月1日入院。
住院号: 10749, 、 发热、腹泻、呕吐十余日,近五天病清加重。
入院五天来仍发热,腹泻也未减轻人昨日达22次,有时
呕吐,口不渴。自昨日禁食十二小时。要求中医会诊,在止
泻方面积极发挥中药作用。
7月6日中医会诊所见:精神弱,面色暗,前囟及眼窝
凹陷。腹部胀满,肠鸣音弱。大便呈淡黄色稀便,量多,尿
少,舌质红,舌苔白腻而粘;脉象濡而数。体温39℃。
辨证,暑湿夹食作泻(西医诊为中毒性消化不良,有脱水
征)。
治法,清暑解毒,利湿止泻。
方药:
六一散12克霍香、葛根各4.5克云苓、大腹皮、炒
扁豆各6克姜厚朴、苏叶各3克
7月7日复诊:今日热退,身有微汗,未呕吐,腹胀减
轻,尿渐增多。大便每日十次(禁食下),色质略有好转3口
润,舌已不粘腻。证属暑湿渐化,脾虚益显,拟集中药力,健脾止泻。方药:
党参、云苓。炒白术、炒泽泻、广陈皮、白扁豆、莲子
肉各9克炙甘草3克炒山药12克六一散9克大腹
皮6克苍术4.5克
7月9日复诊:精神好,纳可,腹胀消失。昨日大便十
次,夜半至今晨大便二次,水分已少,尿量增多。脱水征
(+),已停止静滴。
方药:
党参、云芩、炒泽泻、补骨脂、炒白术、炒薏米各9克
炙甘草3至每日一剂。
7月13日复诊:一般情况好,面色红润,精神好。大便
日二至三次,色质正常。通知出院,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小儿吐泻属消化系常见病证,多由饮食(或乳
食)不节或不洁,脾胃虚弱或感受外邪所致。由于小儿体质
孱弱,脾胃易虚易实,如吐泻严重,较易产生变逆请证,当
予急治,并须加意顾护脾胃之阴。
例一身热吐利,脾阴骤夺,前医失治,重竭其津,为防
止中气败、肝风动。先治以调和脾胃,补益脾肾之法。见效
后,复以健脾和中等法收功。方治运筹殊当,例二为中毒性
消化不良,已见脱水。中医辨证为暑湿夹食。先当治其标。
用清暑解表、利湿止泻法,以六一散合霍香正气散加减,后
以健脾止泻法治其本。先表后里,层次井然,方药合度。
(十五)小儿黄疸
例一刘××,女,初生19天,因颜面头部多发性小脓
疱疹三天,于1961年3月15日入院。
患儿皮肤。巩膜软腭黄染,黄疸指数90单位,胆红质
10毫克%,凡登白直接(+++)、间接(+++),麝香草酚浊度3
单位,尿三胆及胆红质(-)。诊断:(1)新生儿败血症,(2)脓疱
病,(3)生理性发黄。经用抗生素及输血,脓疱已瘥,惟黄疸
日渐加重,大便色白,外科排除先天性胆道梗阻。会诊时患
儿面目皮肤发黄已一月,有时呕吐,脘部胀气,小便短赤,筋纹青,舌淡红。
辨证:胎毒内蕴,湿热不尽,肝脾郁滞,发为胎黄。
治法:疏肝化湿。
方药。
茵陈6克白术10克枳壳5克桂枝3克茯苓12
克法半夏5克鸡内金1枚炮姜3至2付。
复诊:黄疸减退,因更换乳食致腹泻七次。此系脾胃娇
弱,运化失调:治以温中健脾利湿。
茵陈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3克苍术6
克炮姜3克苡仁10克砂仁3克法半夏5克麦芽
10克鸡内金1枚2剂。
三诊:腹泻已止,乳食佳,黄疸渐退,大便色黄,继以
扶脾化湿之六君汤加茵陈退黄为主,乳食积滞加曲、麦;鹅
口疮加白寇仁、厚朴、通草等调理善后。
(《廖溶泉儿科医案》)
例二余调,男,2.5月,1970年7月31日初诊。
家人代诉:患儿系第一孕第一胎,出生后数日开始发黄,日渐加童,至今二月未愈。经某医院检查,诊为新生儿黄疸
(病理性),谓非手术治疗不可,未遂。来诊时患儿面目追体
黄如橘色,神倦,思睡,不欲饮乳,偶有呕吐,尿量少,色
黄赤,大便于结不畅,色淡,唇舌紫红而黯。
辨证,脾运不健,湿热之邪蕴蓄于内、不得宣泄而致胎
黄。 一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利湿。
方药:
绵茵陈9克炒栀子6至枳壳3克泽泻9克白花
蛇舌草9克小叶凤尾草12克2剂。
二诊(8月4日):药后大便较稀烂,按上方去枳壳加厚
朴3克,鸡内金4.5克,云茯苓6.9克,3剂。
三诊(8月7日):药后精神好转,胃纳渐增,舌色稍
红,苔薄白,遵前法,稍佐益气之品。处方如下:
绵茵陈9克枳壳3至云茯芩9至白花蛇舌草9克
小叶凤尾草9克孩儿参6克3剂。
四诊(8月15日):皮肤面目黄染渐退,神情较前活泼。
尿量稍多,色较前淡,大便稀烂,每天1至2次:湿热已解
大半,继以清热利湿解毒兼益气健脾。处方:
孩儿参6克参须4.5克绵茵陈9克小叶凤尾草9
克白花蛇舌草9克枳壳3克泽泻9克生苡仁12克
岗梅根9克3剂。
五诊(8月18日):前症显著好转,面目皮肤黄色渐退
减,尿量增多,大便正常。按:5日方继服3剂,以后依此加
减再服1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6年,小儿健康成长。
(《新中医》编辑室:《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罗元
恺医案,张玉珍整理。1977年)
例三杜某某,男,6岁, 1953年10月出诊。
冒雪玩耍,受寒战栗,小便不利,用热熨法暖脐下,小
茴香煎汤服之,小便稍利,遂致面目发黄,黄色晦暗,腹胀
尿少,食欲不振,便稀色灰,脉浮缓,苔白腻。
辨证:寒湿阻遏,脾阳不振,胆液为湿所阻,溢于肌
肤。
治法:化气利水,温脾燥湿。
方药:
茵陈9克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白木9克
桂枝3克于姜3克 服1剂,小便利,又服2剂,黄疸皆
退,诸证悉愈。
(《窦伯清医案》
【评按】小儿黄疸,明代儿科学家万全认为此病“多因湿
热、食积,与大人不同”,或由于脾虚湿滞而发病。但其中有
属于新生儿黄疸者,中医称之为“胎黄”。此证多由母体湿热
遗于胎儿,亦有因分娩后胎儿感受湿毒所致者。小儿黄疸的
治疗,当以清利湿热或扶脾导滞化湿为大法。
例一为母体湿热蕴滞熏蒸于胎,即所谓“胎黄”。儿体湿
热盛,兼见肝脾郁滞,治宜疏肝化湿和中为主。方用茵陈五
苓散加减,凉血解毒则非所宜。例二亦属胎黄,但临床辨证
有脾运失健、湿热蕴内、不得宣泄之象。治以清热解毒、行
气利湿法,方用茵陈蒿汤加减,其中用白花蛇舌草、小叶凤
尾草能加强清热解毒利湿之效。此案的另一特点是,前后五
诊始终辅以行气药以助运化,有助于健脾法湿消黄。例三属
小儿阴黄,由于寒湿阻遏,脾阳不振,湿困中土,症见面目
晦黄,腹胀纳减,便稀色灰。治以化气利水,温脾燥湿法。
按茵陈五苓散原治小儿湿热阳黄,此案以本方加辛热之干姜
以温中扶阳,使临床适应症有所改变,然究非阴黄常用治
法。
(十六)小儿肝昏迷
孙××,男,1岁,住院号: 101917。
患黄疸二十天,十天来加重,精神不好,于1970年7月
15日入院。
入院印象:急性肝萎缩,早期肝昏迷。
入院后神志逐渐不清,时有躁动,今晨神志益昏迷,躁
动加甚,不断抽风,周身黄染明显,腹胀,便溏色白。肝胁
下0.5厘米,脾未触及。体温38.5℃。舌质红,苔黄腻,脉
象滑数。肝功能:谷丙转氨迥320单位,麝浊17.9单位,麝
絮(++),直接胆红质13.9毫克%,间接胆红质17.1毫克%,7月17日请中医会诊:
辨证:湿热入营,侵入心包。
治法:清热开窍,利胆消黄。
方药:
3号安宫牛黄丸,每日四次,每次半丸。胆郁通,每日
四次,每次一丸。
服药第二天,躁动略减,继服上药。第三天昏迷好转,热退。第五天神清,但视力障碍,仍服上方。
8月7日复诊:饮食、神志、体温均正常,一般情况好。
仅视力未恢复,巩膜尚微黄,大使每日一次,在胆郁通方剂
基础上加清肝明目法治之。方药:
草决明、密蒙花、杭菊花、马尾连各9克胆草3克
淡竹叶、广郁金各4.7克茵陈6克甘草3至水煎,4
剂。
8月11日复诊:视力好转,眼球能随外物活动,于8月
6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90单位,麝浊8.1,白蛋白
3.1克%,球蛋白2.3克%。直接胆红质3.08毫克%,间接
胆红质0.7毫克%。
原方带药出院,门诊继续治疗。一个月后复查,一般情
况好,视力已恢复正常。肝功能基本正常。
附注:“胆郁通”为何氏验方,功能清利湿热,利胆消黄。
其组成为:茵陈150克,郁金75克,甘草15克。共研细末,蜜丸,丸重1.5克。服法:一日总量,1岁2丸,3岁4丸,6岁6丸。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包括黄疸型与非黄疸型,溶血性黄疸,慢性间歇性幼儿黄疸等辨证属于阳黄者,较有
效验。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此例辨证属湿热入营,邪犯心包。故先治以安
宫牛黄丸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开其闭以治其标;又以何氏
验方“胆郁通”清泄湿热、利胆化郁以治其本。标本兼顾,效
验颇著。
(十六)小儿肾炎
例一张××,男,8岁,病历号:565920
一天来壮热轻咳,头痛,颈部不适,面目微肿,小溲短
赤,大使两日未行。血压110/65毫米汞柱,心、肺、腹未见
异常。化验尿蛋白(+++),红细胞(++),管型0~1。血沉第
一小时28毫米,第二小时58毫米。舌苔薄黄,脉滑。
辨证:邪热郁闭,内伤阴络。
治法:清宣泻热化瘀。
方药:
银花10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枯芩6克赤芍10
克丹皮6克白茅根15克败酱草12至大青叶10至
大黄2.4克炒栀子10克
服药3剂,肺气得宣,汗出尿增,诸证大减,病有转机。
又继服3剂。面目肿已消,咳嗽壮热俱平。诸症悉无,仅尿
化验尚有轻微异常。继以金匮肾气丸调治月余而愈,各项化
验均正常。
(《赵心波几科临床经验选编》)
例二。汤某某,男,8岁,病历号: 118707。
因浮肿6个月,屡治不效,于1963年9月24日入院。
患儿半年前开始面部四肢浮肿,尿少色黄,并出现腹水,尿
蛋白(+++),诊为肾病综合征。半月前又合并肺炎,曾用多种
抗菌素未效。入院后经多种化验检查,西医确诊为,慢性肾
炎肾病期(大量胸水、腹水),肺炎。患儿面色萎黄不泽,舌
尖赤,舌光无苔,脉沉细弦。
证属脾肺俱虚,水湿泛滥,肝阳偏亢,虚火上炎之证。
予以扶脾利水平肝之四苓散合龙胆泻肝汤及牡蛎泽泻散等方
治之。
住院四日,诸症不减,呼吸困难加重,胸水仍多,腹水增加,曾采取西医积极措施,予抽胸水、放腹水,仅肺
炎略有好转,诸症仍无明显进步,病情持续恶化,1963年10
月8日请王老会诊,辨证认为:病在脾肾,重点在脾。又因
治不得法,病势危笃。只能消补同施,温清并用。药用:白
茅根60克,煎15分钟,取水二大碗,去渣,以一碗水煎生
鸡内金(打烂)15至,白术9至,广陈皮3克,生姜皮9至,煎二次。
停用西药及输液。
苡米神曲粥:苡米60克,神曲120克,大黄米90克,赤小豆180克,另加猪肝半斤切碎,用砂锅煮成粥,每次饭
前服用小半碗。
5日后诸症进展不大,改用茅根鸡金汤:鲜茅根60至,先煎15分钟,后入生鸡内金15克,煎法同前。同时用葱熨法:
大葱一斤纵切,黄酒60克,炒热装纱布袋内,在腹部按顺时
针方向自右下至左下处熨,每日1~2次,每次熨1~3小时。
一周后诸症悉减,尿量增加,每日800~1000毫升,大
便正常,阴囊水肿减轻。
10月26日:患儿外感发烧(39.8℃)脉浮,苔薄黄,证属外有风气,内有积滞,诊为“风水”,治以表里分消:
麻黄(先煎去沫)3克滑石9克生甘草1.5克香薷
4.5克麸炒枳壳3至川厚朴3克生姜3克大枣1枚
炒神曲9克炒山楂9克炒麦芽9克
药后微有汗出,当晚体温下降至正常,仍服茅根鸡金汤;
另用香薷6克煎水代茶饮, 20余剂后症情明显好转。
11月9日,脉趋和平,肿胀基本消退,原方酌加清补肺
肾之品。
鲜茅根60克先煎去渣。再煎下药:生鸡内金(打碎)
9至生黄芪9克广陈皮1.2至
11月18日停香薷代茶及葱熨,乃予六味地黄汤化裁调
理。
住院4个半月,症情基本消失,遂以滋益肾水,调和脾
胃善后。随访14年,曾反复三次,均获缓解、现已参加工作
5年,一般情况良好;未再复发。
(王文鼎治验,靖雨珍整理:小儿童症水肿证
治验,《新医药学杂志》6:17, 1978)
【评按】肾炎为病,主要当从中医水肿门中探求证治。
临床辨证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谓“其标在
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急性肾炎有主张治以清宣泻热
利水法,或认为此病急性发作多属“风水”,宜用发表法风利
水之法,慢性肾炎则多从脾肾论治。
例一为急性肾炎,有一派实热见症。治以清宣泻热化瘀
为大法,主治的重点在肺,赵氏以宣肺利尿治其标,后以肾
气丸温肾治本,使三焦决渎有权。例二为慢性肾炎肾病期合
并肺炎,中医辨证已从风水发展为正水,患儿腹水胸水明显,病理上脾肺俱虚,水湿泛滥,肝阳偏亢,虚火上炎。故以四
苓散合龙胆泻肝汤及牡蛎泽泻散等方加减。在治疗过程中消
补兼施,清温并用,还配合食疗及葱熨外治,加强了宣肺健
脾、消滞利水等医疗作用。在调理诸脏方面,更多地着眼于
脾。此案是在停用西药的情况下取得良效的。
(十八)尿 频。
戴某,男,8岁
初诊(1976年:月6日):尿频、尿急半年余、从无尿
痛,夜寐不安,睡中起床而走,惊恐哭闹,醒后全忘,寐则
盗汗,舌苔薄,脉滑数,病系心肾不足。治与养心宁神,补
益肾气,甘麦大枣汤加味。
甘草9克淮小麦30至红枣30克珍珠母30克夜
交藤30克茯神9克远志9克磁石30克(先煎)五味
子6克菟丝子15克7剂。
二诊(1月13日):尿频略有好转,原方续服7剂。
三诊(1月24日):尿频尿急续有好转。守原意加培补
脾肾之品, 党参12克补骨脂15克珍珠母30克磁石30克
(先煎)五味子9克夜交藤30至甘草9克菟丝子15
克覆盆子15克10剂。
四诊(2月5日):尿频、尿急、尿短大有好转,纳可,口气秽臭,舌苔薄腻,脉细滑。原法加胡黄连,以苦降清胃
中湿热。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红枣30克五味子6克
菟丝子15克远志9克珍珠母30克磁石30至(先煎)、夜交藤30至胡黄连4.5克 7剂。
五诊(3月13日):服药以来,症情好转,小便次数明
显减少,上课已不解溲,夜寐亦安,盗汗尚多,口气秽臭已
消。原有夜游一症已月余未发。再予前法巩固之。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至红枣30克糯稻根30克
菟丝子15克远志9克茯苓9克五味子6克(打)北
秫米30克7剂。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王玉澜医案)
【评按】此案尿频急而有心肾不足见证,王氏以甘麦大
枣汤加远志、茯神、磁石、珍珠母,夜交藤等养心宁神、甘
润缓急为主,佐以菟丝子、覆盆子、补骨脂等补益肾气,井
于治疗过程中参入扶脾、清胃诸法。全案治法活泼,随证变
化而方药精审可取。
(十九)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
李××,男,8岁,1972年1月1日入院。住院号:
109285。
患者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当时血色素4.6%,血小板
16,000/立方毫米。先后用过强的松、丙酸睾丸酮等治疗九
个多月,血象仍无进展。
1972年10月7日中医会诊。证见面色苍白,腰酸膝软,疲倦乏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辨证: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复血汤(一般用量,见下附方)。
经服上药两周,血色素升至10.2至%,一共服药五个
月,至1973年6月13日血色素升至16克%,血小板为
56,000/立方毫米。又过三个月,至1973年9月8日复诊:
一般情况好,血色素多次化验,最低为14.8克%,血小板已
增至102,000/立方毫米,好转出院。
附方:复血汤:山萸肉、黄精、生黄芪、当归、阿胶、玉竹、生地、熟地各9克,何首乌、旱莲草)生山药各15
克。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再生障碍性贫血属内伤血虚范畴,中医多从肝、脾、肾论治。此案辨证属肝肾两虚,然结合脉证,肝血亦虚,何氏所用复血汤为其个人验方,主治气血两虚、阴血不足,症见身倦乏力,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之再障患者。功能补气生血,补益肝肾。
(二十)小儿白血病
王某,男,5岁,病历号: 82477。
一年前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某院治疗后缓解。两周
胱又复加重,持续发烧38.2℃左右,肢倦身乏,项颈有串珠
状肿物,腹有痞块,化验白细胞4,45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
胞10%,淋巴球85%,原始淋巴细胞4%,前期淋巴细胞
:%。舌苔黄厚,脉弦数,诊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辨证:毒热内潜,营阴受损。
治法:清营解毒退热。
方药:
广犀角2.4克粉丹皮6克大生地10克丹参6克
连翘10克胡连1.5克银花10克桃仁5克青蒿6克
焦麦芽10至柴胡6克鲜霍香10克
服上方3剂,体温正常,但仍肢体关节疼痛,舌苔已
退,脉沉数。继予清营解毒和中之剂。
大生地12克丹参6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浙
贝10克桃仁3克柴胡5克青蒿10克苏叶3克赤
芍5克焦楂榔各6克
调治月余,体温平稳,血象有改进,白细胞6,200/立方
毫米,中性粒细胞42%,淋巴球58%,尚感精神疲倦,面色
苍黄,唇淡苔白,脉细无力,气血虚弱。继予中药调理,嘱
其药后继续调治。
当归10克黄芪10克丹参6克甘草5克麦冬10
克丹皮3至枸杞子6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0克
阿胶6克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评按】白血病症势重,威胁幼儿生命健康。此例毒热
潜伏,营阴受损,其治法邪扶正必当兼顾。疏方既须析其毒
热,又须补其营阴气血,使邪毒得化,血枯得荣,精气得复
而效。此案辨证既确,立方自然入彀。
(二十一)过敏性紫癜
例一王××,男,11岁。1957年5月、15日初诊。
三年前周身发现紫红色斑疹,服中药治愈。去年又复发
一次。近来四肢又出现紫色斑疹,已经二月,西医诊断为过
敏紫癜。有时发热,小便短黄,大使色黑,法宜清解。
丹皮3至赤芍6克生地6克山栀皮6克黄芩6
克银花6克连翘6克荆芥穗6克藕节6克蝉蜕3
克甘草3至鲜芦根9克车前草6克清宁丸6克(分
二次兑药冲服)。 。
二诊:服前方后,疹毒消退,周后又时隐时现,伴有牙
痛,此温毒未尽,血热上泛所致,拟以平肝清热之剂。
生地6克云苓6克泽泻6克丹皮6克茜草6克
骨碎补6克刺蒺藜6克地骨皮6克甘草梢4.5克淮
牛膝6克车前草6克
三诊:诸证悉减,唯精神倦怠,面色青黄,由于肝盛克
脾,饮食懒进,苔黄白相间,脉息平平。本治肝实脾之义,以六君子汤调理之。
沙参6克白术6克云苓6克法夏6克广皮6克
霍香6克砂仁1.5克炙甘草1.5克
四诊:饮食增进,余无所苦,四肢疹痕犹有未尽,改用
养阴活血佐以清解之剂为治。
生地6克丹皮6克赤芍6至豆卷9克稻芽9克
云苓6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白茅根6克银花6
克连翘6克蝉蜕3克甘草1.5克
前方服3剂,疹痕全消,神情活泼。中间偶因饮食失检,发现便溏,用霍香正气丸及香砂六君子丸间日轮服6克,经
旬而愈。此证虽属阳证,法当清解,但因历时过久,肝脾受
损,虚实互见,故本扶正法邪、标本兼治之意,使气血调和
而伏邪自去。小儿易虚易实,用药必须权衡轻重缓急,末期
用丸药调理,亦久病缓治勿使过剂之意。
(尚古愚等整理:王朴诚医案,《中医杂志》
6:405, 1958)
例二叶××,女,14岁。初诊:1971年10月12日。
全身紫癜已一月半,四肢突发紫癜,两上下肢不等丘疹
样出血点,诊为“过敏性紫癜”。给服强的松稍好转,减至每
日20毫克,全身紫癜大发。症见:全身发疹,点点斑斑,色
泽鲜红,以下肢为甚。脉弦细带数,苔薄尖红。
生地黄12克败龟板12克川黄柏9克肥知母9克
金狗脊12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30克
鲜藕节30克乌梅4.5克谷麦芽各9克大红枣6枚。
以上方为基础,或加当归、白芍以养血,或加紫草、仙
鹤草以止血。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逐渐减强的松用量,于
1971年12月12日,完全停服激素,未再发。再以八珍散加
减善其后。
(张羹梅《临证偶拾》)
例三益林马德荫药号之子,年约十三、四,患斑疫,就余治。其子体材不串,周身斑点,碎小者多,其如指甲豆
瓣大者,约三分之一,下部脚面为尤多,惟无苦楚烦热等现
象。询其大便:两日前曾微解燥粪,余时已悟得阳症见阴之
理,仍从阳治,惟现阴象者,想属气虚、当清其血中之毒,兼益其气,然过分苦寒亦当戒慎。遂以新订之消症活命饮,酒炒大黄仅用4.5克、西洋参2.4克,令服两剂,而大便带
黑,小溲宛若盐卤、斑迹渐稀,饮食亦进。其后去大黄,参
减三分之一,又服3剂,而斑竟消清,乃获全愈。
新订消斑活命饮:川大黄黄芩(以上二味均用酒炒)
连翘甘草山栀(炒黑)苏荷板蓝根青黛、西洋参(隔
汤饨)当归(酒洗)大生地(炒)广郁金紫背浮萍紫
菊花(如无花则用根)
(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
【评按】过敏性紫癜,祖国医学多将其列入温热、温疫
类病范畴。侧一诊为温毒发斑,紫癜由温毒郁滞、热邪入里
所致,故治以清解为大法,但由于患儿久病肝脾受损,虚实
互见,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扶正法邪、标本兼顾;医者当
随其主症、兼症的变化以斟酌治法。例二辨证以阴虚血热为
主要矛盾,治以养阴清热止血法。方用大补阴丸为基本方,将原方熟地改为生地,配藕节以凉血止血;知、柏泻火;龟
板配合二至九(《医方集解》方)以增强滋阴之效。又方中用乌
梅。据近代药埋研究有抗蛋白过敏的作用。例三原案名为“葡
萄疫”,其临床表现比较符合过敏性紫癜,余氏治此证经验
丰富,他认为斑色红紫者皆可治,如色紫如葡萄或萝卜,秽
气逼人者预后较差。新订消斑活命饮能清血中之毒、益血中
之气,俾气能领血、气行毒化。其立方遣药层层俱到。但在
《医方经验汇编》所载述的葡萄疫诸案,有的发病急暴、症
势凶险,当属暴发型紫癜中之华-弗(Waterhouse Frideri一
chsen)氏综合征,故“葡萄疫”与过敏性紫癜又不能等同。
(二十二)血友病
杨某,男,2岁半。1965年11月18日初诊。
患儿自半岁起,皮肤、粘膜常有紫红色斑块,此起彼
消,关节周围也常见,关节肿胀发硬、发热、活动障碍。伴
有低热、烦躁、哭闹等。两三个月发作一次。春夏尤重。身
体轻微碰伤即出血不止,需经多次输新鲜血方能止。
辨证:阴虚火盛,脾失统摄(西医院诊为血友病)。
治法:滋补肝肾,健脾益气,清热凉血,佐以益阴养血,活血行瘀。
方药:
(1)胡萝卜于500克小麦1000克小米500克共磨
细粉,蒸馒头吃。
(2)紫荆花(去蒂)40克,加面粉少许调糊,油煎成饼,加白糖食之。
(3)丹皮25克当归30克红花22克生地25克仙
鹤草22克生白术37至鸡内金(炙)25克赤芍22克
砂仁19克玄参25克黄精25克何首鸟25克天门冬
22克银柴胡22克远志22克琥珀22克天竺黄15
克地骨皮22克骨碎补22克炒神曲19克水牛角25
克共研细末,以钩藤62克薄荷37克茵陈31克旱
莲草46克煎水取汁,打小丸,每服3克每日三次,服药
一周,停药一天。
1973克8月20日:来人述及,得处方后即服药,每年
(1)方服月余:(2)方每春服7~10天,(3)方每年配1~2料,约
服3~4个月。出血重时配合维生素K,维生素C。数年来
坚持用药,并常服生花生米,病情明显好转,已能坚持上学。
止血时间与正常人相近,未再到医院输血以止血。嘱继服
(1)、(2)方,(3)方加熟地46克,威灵仙50克,没药50克,血
竭37克,三七31克,茜草根62克,续断77克,菟丝子93
克,桑螵蛸62克,白羊角尖46克,胎盘一具,配丸药继服。
1974年11月21日随访,症状明显减轻,至今一年余,全身
未再发现出血斑块,偶尔表皮擦破,也无出血不止情况。
(《刘惠民医案》)
【评按】血友病为先天性凝血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出血
性疾病,患儿易见皮下、肌肉及关节出血。此案辨证属阴虚
火盛,脾失统摄。刘氏治以滋补肝肾、健脾益气,清热凉血
为主,属虚实互治之法。处方(1)为食疗方,其中胡萝卜下气
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处方(2)所用紫荆花,李时珍
《本草纲目》称其“活血行气,消肿解毒”,亦属经验方,处
方3则以温、清、补结合活血行瘀法,能针对主症、兼症,发挥较好的综合疗能。
(二十三)解 颅
张某某,男,生后34天, 1975年2月11日初诊。
患儿于生后两天即开始头颅增大,到满月前后更为明
显,前囟宽大,饱满隆起,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精神
差,嗜睡,厌食,吐乳,大便可,两目垂视,心肺正常,舌
质红,稍淡,指纹淡滞,脉细无力。
辨证:肾气不足,脑髓不充,病属解颅(西医诊断:先
天性脑积水)。
治法:补肾益髓治本,行水化湿治标。
方药:地黄丸加味。
熟地6克山药3克鹿角胶9至牛膝3克茯苓9
克净萸肉、当归各3克猪苓9克茺蔚子3克丹皮3
克车前子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自服上药起,每日尿量较多,精神、吃奶均好,不吐。
上药连服两周后,头围开始逐渐缩小,两目已不垂视。服至
第三周后,头围基本正常。前囟已平,颅缝缩小。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解颅即小儿脑积水。多由肾气不足,脑髓不充
所致。故此案治以补肾益髓、行水化湿,为“上病下取”治
法。方用济生肾气丸去泽泻、桂、附;加鹿角胶、当归、猪
苓、茺蔚子。补肾而避用桂、附壮阳,兼以利水调肝,较之
古法单用补肾者,效验有所提高。
(二十四)小儿癫痈
例一王××,男,11岁,病历号:199884。
患儿在八年前患癫痫至今未愈。现每年发作一至三次,多在晚间发作,发作时口吐痰沫,牙关紧闭,不省人
事。近日发作较勤,抽搐时间较长,服苯妥英钠或注射镇静
药后方解。发作后感到头痛,睡眠不安,时有烦急;曾在各
医院治疗不效,故来门诊。
辨证:痰痫。痰热内伏,复受惊恐,扰及厥阴所致。
治法:清热化痰,镇惊定搐,活血熄风。
方药:
生侧柏10克天竺黄6克胆草6克地龙6克青
礞石10克橘红6克磁石10克红花3克桃仁5克
钩藤5克全蝎3克焦楂10克。化风锭1丸,日二次。
上方加减共进36剂,症状平稳,惟痰多,纳差,舌无
苔,脉弦缓,再拟前法化裁。
钩藤5克青礞石12克法夏5克桃仁5克红花
6克磁石10克全蝎3克地龙10克化橘红6克胆
草6克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
化风锭1丸,每日二次。
上方又进16剂,合化风锭20丸后,三周来门诊,诉服
药后再未发作抽搐,继续治疗四个月后,用礞石滚痰丸和医
痫无双丸交替服用,巩固疗效。一年来门诊,痈搐基本全愈。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例二刘某,女,2岁。
初诊(1975年4月5日):患儿平素健康,发病前一月
在玩耍中曾惊叫一次。此后两周,夜寐中经常哭闹,须哄拍
方能入睡。又半个多月,一天下午突然抽搐,为时数秒钟即
止。此后抽搐发作渐频,少者每日二、三次,多则十余次,尤其在感冒发热时,发作更频。抽搐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牙关咬紧,两目上翻、直视,两手紧握,颈项强直,全身抽
动,不知人事。约一、二分钟后、痉挛缓解,逐渐清醒,清
醒后精神萎软,无他不适。诊其脉象弦细,舌苔薄白。病因
惊恐损伤心肝,肝风内动,上扰心神,而致癫痈频发。治拟
搜风解痉,平肝潜阳,镇惊媳风,宁心安神。
全蝎3克蜈蚣1.8克天麻3克乌梢蛇肉3克(共
研细末,和匀,分三次吞服,一天服完)磁石60克(先煎)
白芍15克珍珠母3Q克夜交藤30克生龙齿30克(先
煎)钩藤12克(后入)麻仁12克(打)北秫米30克(包)
煅龙壮各30克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2剂。
上方1剂煎四汁,和匀,在两天中分次服完,共服四天。
药后抽搐即被控制,其家长自行将原方续服四个多月后
停药。1976年8月2日随访,癫痫年余未发,神情活泼,智
力发育正常。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王玉润医案)
【评按】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多因惊
恐、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所致,《素问·大奇论》并指出此
证在发病方面的遗传因素,《诸病源候论》认为:“十岁以上
为癫,十岁以下为痫”。此病发作与风痰密切相关,故其治
大多以豁痰宣窍、熄风定痫为主,赵氏除用豁痰法痰类药物
外,配生侧柏、红花、桃仁以通经活血;胆草、钩藤,磁石、全蝎等以镇静定搐、平肝熄风。在治疗过程中所配合的成药,均注意到癫痫病因、病理中的风和痰的主要矛盾,方治颇具
特色。例二由惊恐损伤心肝,肝风内动、上扰心神而发。王
氏治以搜风解痉、平肝镇惊,熄风宁神法,处方中又以蛇虫
类搜风镇惊及重镇平肝诸品为主,兼以柔肝扶正,诸法并用
而治重肝经,其效着而巩固。
五、外科、皮肤科病类医案
(一)颈 痈
张××,男,49岁。门诊号:312013。初诊日期: 1963
年12月25日。
七天前颈部生一疙瘩肿痛,诊为颈部痈。注射青霉素未
效,肿势逐渐扩大,自溃出脓。患者自觉身热口苦,烦躁,不思饮食,小便黄赤,大便燥结。脉洪数有力,舌质红、苔
白厚。
检查:颈后右上方肿起约6x4厘米,周围组织发红,明
显肿胀及压痛,疮面有多数小脓点,中心有杏核样大小疮口,有少量脓性分泌物。白细胞计数22,800/立方毫米,中性粒
细胞85%,淋巴细胞15%,尿糖(-)。
辨证:毒热壅盛,气血阻隔。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方药:
金银藤30克蒲公英18克败酱草9克连翘12克
地丁12克赤芍12克炒山甲9克炒皂刺9克黄芩9
克丹皮9克白芷3克乳香6克没药6克菊花9克
疮口处敷京红粉软膏,四周用化毒散软膏外贴。
12月28日:服上方3剂后,肿势继续扩展至12x8厘
米,脓出不畅,剧痛,夜不得寐,心烦易怒,症属毒热炽盛,脓毒已成而不得外泄,法宜排脓托毒,继服前方加栝萎30
克,公英30克,并于局麻下在原疮口处行井式切开扩创深
至2.5厘米,用红粉纱条引流,外敷化毒散软膏。
12月29日:手术后疼痛大减,肿势渐缩小,脓液粘稠,引流尚通畅,换药时清除脓栓及腐肉。症见胃纳欠佳,口渴
思饮,大便燥结,鼻衄,口唇起疱,舌苔白厚,舌质红,脉
象弦数。脓毒已泄,热邪未解。继以清热解毒、托毒排脓之
剂。内服12月28日方加减,换药同前。
1月8日:疮面脓汁减少,肿消痛减,疮口肉芽新鲜,仍有口干思饮,胃纳欠佳,舌质红、苔微黄,脉沉缓。此为
热邪伤阴之象。拟以养阴清热,佐以和胃。
生地12克元参9克白芍9克金银花9克天花
粉9克焦麦芽9克橘皮6克炒白术9克生甘草4.5
克石斛9克
1月14日:伤口愈合,自觉症状消失,1964年10月随
访时未见异常。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评按】此案毒热壅盛,气血痹阻。初诊时治以清热解
毒、消肿排脓法,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后因肿势扩展,脓
毒不得外泄,除内服汤方外,配合切开扩创,以红粉纱条引
流,继续围敷化毒散软膏而敛。见效的关键是毒热得泄,使
邪有出路,未以清热养阴和胃法收功。
(二)子 痈
例一张某,男, 30岁。1963年7月31臼初诊。
四个月前每在阴雨之时则感两侧睾丸隐痛,步履时亦牵
引作肩,甚至不能下蹲,曾诊为“睾丸炎”。现阴囊粗大下
垂,副睾丸肿胀,行动时少腹引痛,腰酸不耐久立,头昏,小溲色黄,溺时不畅。脉弦,舌边尖红,苔糙腻而厚。 一341~
辨证:肝气失疏,湿热交阻。
拾法: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方药: ”
赤白芍各6克粉丹皮9克橹豆衣9克橘叶核各9
克生枣仁15克。赤苓12克白蒺藜9克(去刺)梗通草
4.5克建泽泻9克桑寄主9克忍冬藤9克块滑石9
克(包煎)3剂。
二诊:(略)
三诊:睾肿渐软,久立则阴囊滞胀下垂,余症同前,系
湿热蕴阻,前方去橹豆衣、白蒺藜,加佩兰梗。
四诊:睾肿渐消,阴囊上束溺清、畅利。前方加陈皮
4.5克。后又以此方去橘叶核,加制苍术、淮山药、川黄柏,连服十二剂而愈。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张赞臣医案。
郑思雄等整理)
例二毛某,男。
副睾丸炎由湿热所酿成。
黄柏5克粉丹皮9至冬葵子9克上牛膝12克泽
泻9至,大小蓟各9克荔枝核12至生侧柏叶30克(煎
汤代水)
另:银花12克生山栀9克代茶。
二诊:睾丸炎除局部疗法外,清谅解毒、通利二便。
银花12克大小蓟各9克丹皮9克蚤休5克土
牛膝9至桃仁12克夏枯草9克菊花9克、‘蒲公英9
克,粉草落9克车前子叶各9克甘草梢5克生熟锦纹
各6克元明粉12克(分两次冲入)
三诊:睾丸炎虽未消尽,但已不如前之掀红肿大。
一3犯~
土茯苓24克凤尾草12至)生山栀9、克马鞭草12
至黄柏5至银花15至蒲公英9克小蓟9克、蚤休
5克山慈菇3克(切片)
“四诊:”治睾丸炎不外通利二便,消炎尚属次要1
郁李仁9克(打)小蓟庞克桃仁泥儿克苦参片5
克黄柏3克甘草3克 “
~、(《章次公医案》
【评按】子痈相当于急住睾丸炎或副睾炎。多由湿热下
注肝络、气血凝滞而致。常法以龙胆泻肝丸泻肝清热利湿为
主方。例一属肝气失疏、湿热交阻,由于肝火不盛,故洽以
硫肝理气、清热利湿,是为常法中之变法。例二为副睾炎,中医辨证亦属湿热壅遏所致,治以通利二便为主,清热解毒
散结为辅。通利二便的目的,为使湿热毒邪从二便利泄;但
患者如无大使难,则不须用通便法。细玩章氏立方’主治明
确、药用精纯而效专,在主观上有欲结合西医药理的思想。。、(三)臀 痈 、、尹××,男,32岁。门诊号:拢0187。初诊日期、1968
克2月13日。 =一 、=:1 = 、=
臀部肿痛、发热已八天。
‘ 现病史已臀部初起一小红疙瘩,轻微痒痛,逐渐加重,伴有发冷发热,注射青霉素数日不效。来院就诊时仍发热,口干,不思饮食)大便干,小便黄赤。因局部肿痛影响走路。
检查:体温38.8℃,左侧臀部红肿范围约8X5厘米,灼热明显,有压痛拒按,触之稍软,但波动不明显。左侧下
肢活动受限,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化验检查:白
细胞计数30,00/立方毫米。脉弦数,舌苔黄厚,舌质红。
辨证:毒热壅滞,发为臀痈。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内托。
方药:
金银花15克公英15克连翘12克赤芍9克白
芷9克青陈皮12克炒山甲9克炒皂刺9克
外用铁箍散软膏围帖。
2月15日:体温38.6℃,服药后,臀部红肿渐退,疼
痛仍剧烈,尤以夜间为甚。局部波动明显,局麻下切开一小
口,流出脓汁约100毫升,用红粉纱条填塞,继以解毒内托
之剂。
金银花15克公英30克连翘15至花粉12克地
了15至当归9克败酱草15克黄芩12克青陈皮12
克局部每日换红粉纱条一次。
2月17日:局部周围红肿已消,疼痛已止,有时局部
有痒感如虫行,疮面肉芽组织红润,有少许脓液外溢。体温
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13,600/立方毫米,脓汁细菌培养结
果为大肠杆菌,拟以理气活血、清热解毒为法。
当归12克青陈皮15克全栝蒌15克红花9克金
银花15克公英15克连翘15克生甘草9克局部换
药同前。
上方加减3剂后,疮口日渐变浅,疮面清洁,六天后疮
口愈合,痊愈出院。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评按】此案除局部痈肿外,有发冷发热及内热症候。
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内托法,后配合切开排脓,局部红粉纱
布填塞,其后则以解毒内托、理气活血为主。初诊时曾用铁
箍散软膏围贴,有束毒追脓之功,临床用以疗痈疮、治诸般
肿毒。赵氏运用多种医疗手段,在治法的配合和治疗层次的
掌握方面颇有法度。
(四)疔 疮
例一王某某,男, 62岁。门诊号: 480388,初诊日
期: 1972年4月3日。
右手肿胀疼痛两周。患者于两周前因玻璃刺入右手中指
感染,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手掌麻木,发烧38℃。经注射链
霉素、卡那霉素,口服土霉素及中药,发热稍退,但手掌、手背肿胀逐渐明显,手指不能弯曲,肿势逐渐向上蔓延至手
腕以上,疼痛难忍,右前臂麻木,恶心,食欲不振,自感手
部骨痛,每日晚仍发烧至39℃以上。
检查:右侧手掌及手背部肿胀明显,皮色微红,按之较
硬且痛,稍有波动感,腋淋巴结可扪及、有触痛,白细胞计
数14,200/立方毫米,上午体温37。9℃,晚上最高体温39℃
以上。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毒热壅滞,经络阻隔(托盘疔)。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方药:
金银花30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5克赤
芍9克归尾9克姜黄9克白芷9克佩兰9克鸡血
藤30克霍香9克酒军9克
4月26日:按上方加减治疗,手掌及手背肿胀基本消
失,体温一直正常,中指仍肿胀,右上肢发麻仍未解,舌苔
黄腻,脉沉,纳差,口苦,烧心,大使干、二三日一行,尿
黄。进一步分析其病情,系因湿热与毒热交炽阻隔经络,缠
绵日久。拟以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为法。
一3;5一
归尾12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白芷9
克公英12克泽泻9克霍香9克泽兰9克、姜黄9
克
按上方加减继服,5月19日复查时肿胀已消,嘱加强
手部功能锻炼。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二 钟××,男,18岁。
下颔部生疮3天。3天前下颌部发一小疹,翌日即灼热
而痛,日渐扩大,疼痛发硬,影响咀嚼,伴有恶寒发热,食
欲减退。曾用西药未愈。局部5x4厘米硬肿浸润,有数个
脓头已破;流脓不多。舌质红,薄黄苔,脉弦数。
辨证:疔疮散毒。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
银花丹皮生地白芷紫花地丁栀子蒲公英
连翘黄芩
另服紫雪丹,每日三次,每次1。5克。
外敷拨毒膏于疮顶,疮周厚围六合丹。两天后肿硬渐
消,化脓溃破,继用清热解毒之剂内服,当脓排尽;乃用化
腐生肌药方治之,共治二十天痊愈。
附方:(1)拔毒膏:蓖麻子肉93克上松香(研)、银朱
(研)、轻粉(研)、樟脑(研)各15克,冰片(研)6克。制法略。
(2)六合丹:大黄、黄柏各93克薄荷叶、乌梅肉各46
克白芷18克亮煤炭55克面粉155克。制法略。
(吴介诚《疮疡经验录》)
例三汪××,男,38岁。
右口角生疮5天,面部发肿加重3天入院。5天前右上
口角生一小疮,用手抓破,次日面部肿痛,畏寒发热,近3
天肿痛加剧,不能张口进食,四天来大便未解,小便黄短,曾外敷草药未效。体温39℃,白细胞11,200/立方毫米,血
片脓培养均为“金葡”生长。胸透:右胸腔大量积液。诊为
败血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因呼吸困难而作气管切开。
中医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为治则。方药:
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野菊花生地
丹皮鲜芦根石斛花粉乳香大黄甘草
另服紫雪丹,每天6次,每次1。5克。
疮面用拔毒膏外敷,四周用六合丹围敷。3天后体温降
至37℃东右,血培养阴转,大便仍燥结,脉数有力,精神好
转。上方去野菊花、鲜芦根、花粉、乳香,加败酱草、川贝
母、栝萎壳,紫雪丹改为每天服4次,每次1.5克。住院第
8天,体温正常,治以清热解毒豁痰法:
方药:
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紫花地丁栝萎壳浙贝
桔梗花粉甘草
局部处理同前,情况更趋好转,停服紫雪丹。住院18天
患部疮口干净,停外用药。住院20天拔除气管切开插管,35天痊愈出院。
(吴介诚《疮疡经验录》)
例四夏××,男, 22岁。
五天前右唇生一疖,挤压后高烧。诊断:唇痈、败血症,血培养证实。用大剂抗菌素、支持疗法、物理疗法,仍未效,转入昏迷,腋下体温40℃以上。中医会诊:面颊皆肿,壮热
神昏,口噤不语,两手握固,目赤,上唇腐烂出血。
辨证;疔毒走黄,毒陷心包。
治法:清热解毒,芳香开窍。
方药:
紫花地丁60克带心连翘15克金银花30克生甘
草10克川贝(去心)10克丹皮6克赤芍10克黑山
栀10克钩藤(后下)10克用水煎,冲入菊叶汁一杯,并
调下紫雪丹3克,犀黄0.6克鼻饲给药。
外治:疮头掺黄升丹,贴黄连膏,掀肿处用金黄散外敷,两委中穴放血。
二诊:昨进药,次日下午体温37℃,神志较清,能讲一
句话,治法原意扩充,药用:
安宫牛黄丸2粒(研)西黄1克(研)犀角粉1克分
3次鼻饲,5小时一次。汤药:
鲜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银花30克地
丁30克天竺黄10克川贝10克带子青蒿10克甘菊
花10克草河车10克鲜竹叶307克黛灯芯3扎鲜菊
叶汁一杯(冲)
煎汤鼻饲,上唇腐烂用珠黄散和蜜调敷,其余外用药仍
按原法。
三诊:中西医治疗两天,体温、脉搏正常,神志清楚,壮热告退,目衄既止,唇内腐烂亦定,面目颈肿十去八九,口尚干渴,脉数未静,舌红苔黄,余邪未净,改用下方:
银花藤30克紫花地丁30克连翘10克甘菊10克
生甘草3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黑山栀10克黄芩
10克鲜生地30克鲜野菊叶汁一怀上犀黄0.3克
会诊后5日,血培养(-),第9日局部红肿基本消退,一
般情况良好,能下床活动,以后单用西药调理一月左右出院、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疔疮以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状而命名。多
由感染风邪火毒所致。《内经》并指出“膏梁之变”是疔疮的
发病因素之一。根据其发于体表的不同部位,各目纷繁。疔
疮发病急、变化快,初起如粟状,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
增,疼痛剧烈,甚者疔毒走黄。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
例一名“托盘疔”,即“掌心毒”之“未老白头,木痛而
痒者”(见清·邹五峰《外科真诠》)。赵氏用五味消毒饮之银
花、公英、地丁,配合黄芩、赤芍、酒军以清热解毒;苦参、六一散、桑枝、鸡血藤以除湿通络。后参入活血、透脓、化
湿等品,心思灵巧,方具新意。例二为下颔部疔疮,其治亦
重在清热解毒,配合紫雪者,防毒热内陷心包,“拔毒膏”为
吴氏自订经验方,适应于一切痈疔、火毒、恶疮初期脓未成
或脓液不易排出者,功能托毒排脓;六合丹为吴氏师传秘
方,治痈、疖、疔毒以及一切疮疡阳证,功能清解、敛毒。
例三、例四属疔毒走黄、败血症,症势凶险,按其疔毒所生
部位,二例均名锁口疔。例三除疔毒走黄、败血症外,并有
大量胸腔积液,呼吸困难,故采取中西医结合救治,疏方为
五味消毒饮加减方,配合紫雪丹及局部外用药大致与例二
同,而在主辅药的配合应用方面,则根据具体症情的不同,各有特色。例四高热昏迷,毒陷心包。治以清热解毒、清心
开窍为大法,配合外敷、针刺,发挥综合疗能,其效益彰。
按例四之治,解毒尤重于清热,许氏于疔毒内陷心包,吸取
温热病中“温邪逆传心包”治法,治疗方药中用紫雪、安宫
牛黄丸,此为“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学术经验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又:疔毒走黄之治,清·赵濂《医门补要》主张用五味消
毒饮加没药、牡蛎粉、牛子、皂角刺、僵蚕、草河车诸味, 一qAq一
另加绿豆(约30克)包煎为引。我们过去在临床上亦曾试用
(一天服两剂,每隔4小时服一次),对于早期患者确有良
效,特别是对一些青、链霉素过敏或无效的病例,不妨试服。
(五)夭 疽
唐左:夭疽肿硬,位在左耳之后,症由情志抑郁,郁而
生火,郁火挟血瘀踩结,营卫不从,颇虑毒不外泄,致育内
陷之变,急与提托,冀其速腐,得脓为佳。
银柴胡3克全当归6克京赤芍6克川象贝各6克
生草节2。4克陈广皮3克炙远志3克炙僵蚕9克炙
甲片4.5克皂角针1.5克琥珀蜡矾丸一粒开水化服。
二诊:前投提托透脓之剂,疮顶红肿高活,有溃脓之象,是属佳兆;惟恙从七情中来,务须恬淡虚无。
生黄芪9至全当归6克京赤芍6克紫丹参6克
生草节2.4克银柴胡2.4克生香附3克皂角针4.5克
川象贝各9克炙僵蚕9克笋尖9克琥珀蜡矾丸一粒开
水化服。
三诊:疽顶隆起,内脓渐化。旋理调护,可保无虑矣。
全当归6克京赤芍6克、银柴胡2。4克生草节2.4
克川象贝各9克炙僵蚕9克陈广皮3克半夏曲6克
制首乌9克香白芷1.8克1
(《丁甘仁医案》)
【评按】夭疸的病名见于《灵枢经·痈疽》。此案属郁火
挟血瘀凝结,丁氏虑其内陷,故疏方以托毒败脓为主。二诊
加用琥珀蜡矾丸(《外科正宗》方)者,以其有护心、散血、解
毒之功。三诊重在调理)清余毒而兼顾气血,方颇可取。
(六)背 疽
例一俞左,背心发,漫肿不红,顶平散涣,脓腐不化,身热,脉数,数为毒盛遏而不泄之征,当以攻透泄毒。
黄芪9克、皂角针6克赤芍9克僵蚕9克丹皮6
克首乌9克银花9克当归9克连翘9克山甲6克
另:黎峒丸一丸(吞)。
外用:大乙膏掺雄麝散。
二诊:高年生发背疽,疮顶不显,周围色紫、根盘平塌,坚硬不化,痛虽作而不甚剧,纳少口燥;脾土困败,脓毒不
泄,防其毒陷内闭,再以托补,冀能转机。
党参6克黄芪9克皂角针6克茯苓9克谷芽9
克甘草节3克陈皮6克山甲9克银花9克赤芍9克
另:用三年老母鸡浓煨。食鸡汁(日服一只)。
三诊:背疽腐脓渐化,根脚亦定,疮口溃烂,毒邪已得
外泄,惟高年正气已伤,气血本衰,须要着意调摄,不在药
饵中也。
外用:五五丹药线引流,外敷太乙膏。
四诊:背疽已半月有余,脓水渐少,疮口略收功,但正
气已亏,年高易虚难复,尚宜小心。
党参9克黄芪9克全当归9克茯苓9克谷麦芽
各9克银花9克生地12克赤芍9克炙甘草3克新
会皮6克
外用:太乙膏掺八宝丹。
(章志方治验,章琴韵等整理:无锡章氏外科经验
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9t11,1964)
例二何左,背疽五天,疽头孔多,疽根微赤,痛不归
中,肿象平塌,色暗根散,洒浙恶寒,头晕便溏,脉象虚细,拟以十全大补汤加减。
潞党参10克生熟黄芪各6克冬白术10克制附子
3克云茯苓10至大熟地10克全当归10克大白芍
6克生甘草5克小川芎3克红枣4枚生姜2片上
肉桂(冲)1.5克
二诊:背疽十天,连进托里温补之剂,喜得顶高根活,四围收束,便溏已止,饮食如常,渐入佳境,脉象虚细,拟
参苓白术散加减。
潞党参10克云茯苓10至大砂仁3克全当归10
至淮山药10克粉丹皮6克仙半夏5克大枣4枚
三诊:迭投十全大补合参苓白术散,背疽腐去新生,渐
入佳境,便溏虽止,泛恶未除。脉象虚细,仍与前法出入。
潞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云茯苓12克粉丹皮6
克,山萸肉6克淮山药10克仙半夏6至新会皮5克
春砂壳3克全当归10克大白芍6克生姜2片红枣
4枚
四诊:背疽日臻佳象,新肌溢然,疮口渐平,惟觉脘腹
作胀,此乃脾失健运所致,再与参苓白术散加减。
潞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生苡仁10
克扁豆衣10克青陈皮各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
10克春砂仁5克炒丹皮6克香附10克苦桔梗5克
霍苏梗各5克
(陈树人整理:许半龙外科医案,《江苏
中医杂志》2:42,1981)
【评按】背疽为发背之阴证,多见于高年患者,须防毒
气内陷而成险候。例一重点反映了章氏治疗背疽的经验,他
认为如疮顶不显,周围散漫,脓液又难以透泄者,除内服益
气和营托毒之剂,外用五五丹去腐拔毒外,并以食疗为辅,常用老母鸡文火煨煎,饮其原汁,日服一只,连服二三天,使内陷之毒外发,疮疽易脓易腐,有助于扶元挽危。此案初
诊另服黎峒丸(《外科全生集》方),外用太乙膏掺雄麝散以加
强方药之消肿解毒定痛作用;后以太乙膏掺八宝丹者,因其
脓水渐少,八宝丹有生肌收口之效。例二症脉为一派阴证逆
象,疽头孔多,故又有“莲蓬发”之称,投以温补托里之剂,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不仅补益气血,其中参芪鼓舞正气,合桂、附温和托毒。连服五剂,背疽转入顶高根活,四围收
缩之佳境,这种用温、补、托以调动并加强患者自身的抗病
能力,使阴证转阳的洽法,是祖国医学治疗阴疽的一大特色。
(七)骨结核
例一宗,童。
此古籍所谓流注,殆为骨结核之类,重症也。
生麻黄2.4克白芥子6克肉桂末1.2克(分二次吞)
熟地15克鹿角霜12克炮姜炭3克淮牛膝9克独活
6克桑寄生12克当归9克威灵仙9克粉草3克小
金丹一粒(化服)
二诊:古人所谓阴证者,皮色不变而痛在经络骨节间,与痛风终日不休者不同:阴证转动则痛,用药当大补气血。
全当归12克熟地24克巴戟天9克炮附片6克
生黄芪9克补骨脂9克鹿角霜9克羌独活各5克桑
寄生12克潞党参9克小金丹一粒(化服)
(《章次公医案》)
例二袁某某,男, 41岁,工人。门诊号: 259966。
1973年1月29日初诊:患者自1972年8月起,感到腰
背酸痛,两下肢萎软无力。当时检白细胞多次,均在1,200~
4, 500/立方毫米之间,分类淋巴球较正常值为高。以往有肺
结核和副睾结核史。12月8日于某院诊治,摄片见有9、1O
胸椎间隙狭窄,并见骨质破坏,有冷脓肿可见。确诊为“胸
椎结核”。经用西药抗痨治疗,病情未能控制而日趋加重。
后转来本院服用中药。
检查:慢性病容,形态消瘦,精神萎顿,面色皓白,畏
寒,下肢瘫痪,行动不能自主。第9~10胸椎棘突有明显压
痛,右侧胸部有边界不清块物可扪及,站立则较明显可见,不红不热。苔薄黄腻:脉濡细。脉搏68次/分,血沉73毫
米/小时。
辨证:肾亏致骨骼空虚,风寒乘虚而入,痰浊凝聚。
洽法:拟温经散寒化痰,益肾壮骨。
方药:阳和汤加减。
净麻黄6克大熟地12克鹿角粉3克(分吞)生狗
脊15克补骨脂12克白芥子9克姜半夏9克川桂枝
9克白芍6克生甘草4.5克
护理:卧(木板)床休息。加强食物营养,多晒太阳。
二诊:诸症同前,兼见盗汗,口干、发热(38~38。5℃)。
舌红少苔,脉细数(110次/分)。阴虚火旺,有渐成痨之势。
拟养真阴、清虚热、益肾壮骨,宜大补阴丸合清骨散加减。
左秦艽9克炙鳖甲15克(先煎)虎杖15克百部
12克生狗脊15克炒川断12克补骨脂15克白芥子
9克丹参9克黄芩9克淮牛膝12克熟地12克
三诊:前方加减服用四个多月,胃纳渐增,精神好转,体力逐步恢复。但摄片提示冷脓疡较前为增大。苔薄舌淡,脉细数。气血两亏,人参养荣汤加减以调补气血,益肾壮骨。
党参12克焦白术9克当归9克生白芍6克淮牛
膝12克炒川断12克补骨脂12克白芥子9克陈皮
4.5克百部9克黄芩9克鸡血藤15克
四诊:前方加减服6个多月,局部冷脓肿渐吸收。苔薄
润。脉率72次/分。检血沉为9毫米/小时。已能参加全天
轻工作。1974年6月4日摄片,提示局部病变与以往诸片比
较已趋好转。当归片每次5片,每日3次;虎挣片每次1片,每日2次,均饭后服用,以巩固疔效。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骨结核的病证,大致属于祖国医学外科中的流
痰、流注(流注多阳证,流痰多阴证,二者又以流痰属结核
者更多)、附骨痰、附骨疽等病的范畴,以阴寒虚证,气血
衰惫,湿痰凝滞成串为基本病理。清·柳宝治认为:“阴虚
挟痰之证,用药最难恰好”(见《柳选四家医案·痰火门》)。
当分别根据主症。兼症审因论治。例一章氏诊断为流注,初
诊用阳和汤加味以温阳通络、定痛解凝。二诊重用大补阴阳
气血之剂,辅以小金丹。羌活散以散结定痛,虚实兼顾,颇
合病机。例二为胸腰椎结核,证属肾亏骨虚,风寒乘袭,痰
浊凝聚,洽以温经散寒化痰,益肾壮骨法,方以阳和汤加减
治疗;阴虚者宜养真阴、清虚热,溃后宜用人参养荣汤以调
补气血,其中益肾壮骨是贯彻始终的治法。中医治疗骨结
核,其成功的要点应使冷脓肿逐渐吸收,这样方能兔除手术,并能体现中医治疗此病的某些优越性。
(八)瘿 瘤
吴××,男, 49岁。
右侧甲状腺肿一月余。经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印象为右
叶凉结节,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来诊时症见右侧甲状腺部有
一乒乓球大肿块,质较硬,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此痰气
互结而主瘿瘤,治拟化痰理气。
海藻10克昆布10克海浮石10克木香2克醋
炒三棱、莪术各3克陈皮3克川军2克生草2克大
枣2枚
上药服10剂后,肿瘤缩小如绿豆大,梢有触痛,即再
以原方续服3剂,瘿肿完全消失。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此案痰气互结,当属肉瘿,治以化痰理气为大
法。方用四海舒郁丸(《疡医大全》方)加减,所加三棱、莪
木、海浮石等,加强了原方化痰行气、软坚消肿的作用。陈
实功谓,“瘿瘤……乃五脏瘀血、浊气、痰凝而成”。案中用
少量川军配合三棱、莪术以散瘀,方内甘草、海藻虽“相
反”但前贤认为二者合用,使消瘿作用尤为突出,古代治
瘿方旱有先例,医者不必疑虑。
(九)瘰 疬
例一王左,瘰疬溃后,滋水淋漓而无稠厚之脓,脉象
弦细,宜育阴化毒。
大生地12克川贝母6克炙鳖甲12克夏枯草10
克粉丹皮6克大白芍10克煅牡蛎12克太子参10
克全当归10克制首乌12克云茯苓12克炙芪皮10克
二诊:迭进育阴化毒之剂,瘰疬滋水已减,脉象弦细,仍拟前法加减。
大生地12克制首乌12克炙鳖甲12克当归6克
白芍6克粉丹皮6克川贝母10克陈广皮5克仙半
夏5克煅石决12克钩藤12克夏枯草12克
三诊:瘰疬滋水未尽,腰部又觉胀痛,脉象弦细,拟再
育阴化毒,参以疏理气机。
制首乌12克太子参10克大白芍10克炙芪皮10
克当归须6克旋复花(包)5克真新绛4克川贝母
6克青陈皮各5克制乳没各6克炙鳖甲12克煅石
决15克
(陈树人整理:许半龙外科医案, 《江苏中医杂志》2:42, 1981)
例二徐××, 25岁。过去有肺结核病史,经过治疗已
稳定。1962年3月发现左侧颈项之间有核,经西医检查,诊
断为颈淋巴结核,曾注射链霉素,口服异菸肼、P.A.S及
深度X线照射,未见消散。同年五月上旬,进行穿刺诊断后
引起感染,结核溃破,有豆滓样之脓腔,兼流黄水,旋在疮
口上方又起一核,质坚。治疗至9月上旬,两核一溃一坚,既不消散,又不收口,于9月7日转至中医门诊治疗。
患者面色黄而不泽,精神不振。自诉神疲乏力,自汗畏
寒,头痛且晕,夜寐多梦,胸闷肋痛,咽干梗塞。患处上部
之核坚硬,皮色如常:下部之核则已溃,溃面结二小痂,色
呈紫黑,按之有黄色稠液溢出,去其痂则有少量滓样之脓性
物,咽部两侧掀赤有小瘰。
处治经过:(1)内服方面,共诊九次。
9月7日初诊:左项疬疮溃破已达数月,常漏稀黄脂
液,根盘散漫,延及耳根,平素夜寐不宁而梦扰,头痛如锥
刺,甚于额前及两侧,脉象细弱,舌苔薄糙,时觉咽干,是
属肝郁挟痰火凝结为患,症情缠绵,须悉心静调,方许图效。
生白芍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牡蛎24克(先
煎)夏枯草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3克栝萎皮9克
大麦冬9克生熟枣仁各9克水炙远志3克淡昆布9克
淡海藻9克西黄醒消丸3克(分二次吞)
9月14日二诊: 服药5剂,症状如前。夜寐不酣,食
后作胀。故于原方去栝萎皮、麦冬、远志,加夜交藤9克,焦白术6克麸炒枳壳4.5克、再服5剂。
9月21日三诊:疮口脓毒未清,周围尚属洁净,硬度
依然,耳根及项间有牵痛感,头昏目花,肝阳上升而失潜,睡眠较好,胃胀已减,脉细弱,苔淡薄,糙腻已化,再以平
肝消肿软坚。
生白芍4.5克珍珠母30克(先煎)杭菊花9克夏
枯草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象贝母9克夜交
藤9克生熟苡仁各9克焦白术9克淡昆布9至淡海
藻9克西黄醒消丸3克(分二次吞)
9月28日~10月12日(四至六诊):症状继见好转,疮口白腐已去,肉芽增生,上面之核渐见消退;惟胸部、脘
次尚觉饱闷,且多矢气。先后于上方去夜交藤、生熟苡仁、焦白术,加麸炒枳壳6克,春砂花2.4克,炒乌药4.5克,采芸曲9克。
10月19日(七诊):疮口洁净,脓脂已清,势将收敛。
惟头昏胀如束,体质不充,肝阳失潜,再与和营平肝,理气
宣化。
生白芍4.5克紫丹参4。5克夏枯草9克甘菊花
4.5克象贝9克桔梗3克生甘草2.4克昆布9克
海藻9克春砂花4.5克炒乌药4.5克采芸曲9克西
黄醒消丸3克吩二次吞服)
10月26日~11月2日(八至九诊):溃口已敛,上部余
块未消,胃院部尚有气胀之感,仍与原方五剂后,给西黄醒
消丸9克,分六日服,香砂六君子丸60克,每日服9克,早
晚分二次吞。
12月7日检视项部疮根平滑,余块全消。
2,外洽方面:分三个步骤进行治疗。。
第一步,将痂揭开,以探针在二孔间通过后,用剪剪开,使疮口敞开,擦净后撤五行丹(附方(1),盖贴青灵油膏(附
方(2))。
第二步,疮口脓液已少,但边缘皮凸出。即用剪修光,仍撒五行丹,换贴和合油膏(附方(3))。
第三步,疮面洁净,脓脂已清,换撒桃花五宝丹(附方
④),仍贴和合油膏,至收口为止。
附方:①不行丹:飞寒水克9克藤黄4.5克东丹15
克儿茶4.5至尿浸石膏(煅)15克红升6克二梅片
2。4克研细末,撒疮面。
②脚青灵油膏:尿浸石膏(煅,水飞)60克海螵蛸(去
硬壳)18克顶青黛(水飞)9克四梅片2.4克研细未,每12克粉未调入120克凡士林内,涂纱布上,贴于疮口。
③和合油膏:尿浸石膏(煅)30克飞东丹30克梅
片1。5克共研细末,每12克调入120克凡士林内,即可
涂纱布上,贴疮面。
④桃花丑宝丹:水飞东丹24克尿浸煅石膏30克海
螵蛸9克水飞陈年柩灰15至三梅片1.5克共研细未,撒于疮面(以上均为张氏家传经验方)。
(张赞臣治验,陈之才等整理:治愈疬疮久
溃不敛一例,《中医杂志》4:17, 1964)
【评按】瘰疬相当于颈淋巴结结核,早在《内经》中已
知瘰疡的发病和内脏结核之间的密切关系(见《灵枢经·寒
热》)。中医认为多由郁、痰而生。例一属后期瘰疬,症见气
血虚损,溃后阴虚,脓水淋漓,故治以育阴化毒,参以补益
气血。如属轻症瘰疬,可内服消瘰丸(《医学心悟》方)或内
消瘰疡丸(《疡医大全》方)亦有效。例二为瘰疬久溃不敛,结合全身症状从肝郁夹痰火论治,加服西黄醒消丸(《外科全
生集》方)亦属治瘰常用方。此案辨证确切,立方自然入彀,其所用外治方,系张氏家传验方,配合内服方药,效验颇著。
(十)痄腮、发颐
例一李x,男,5岁。1964年2月患腮腺炎,已四五
日,发热恶寒,两腮于耳下赤肿疼痛,曾用臭灵丹叶捣烂外
敷,另服六神丸,效果不明显,反觉服六神丸后腹中冷痛不
适。症见寒热未退,两腮仍肿痛,腹内亦痛,不思饮食,精
神疲惫。脉弦细,舌苔薄白,根部稍显黄腻。
辨证:风寒外袭,邪遏太阳少阳,经气受阻,脉络不通。
治法:疏解太阳少阳,兼以通络消肿,拟用桂枝、柴胡
合方加味治之。
方药:
柴胡6克黄芩6克明党参9克桂枝9克杭芍6
克法夏6克生姜3片大枣3枚板蓝根9克甘草6
克
服一剂,发热退,恶寒减轻,两腮肿痛消退大半,腹痛
已止,已思饮食,脉细缓,舌根部黄腻苔已退,继上方去黄
芩,加甲珠6至、败酱草6克,连服2剂而愈。
(《吴佩衡医案》
例二高女,4岁。初诊日期: 1957年3月8日。
发热,微恶寒,口干作渴,左侧腮颌部高肿焮痛,二便
不利。此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肿已两日,欲作脓
势,应予舒解,免成发颐之患。
龙胆草6克白芍6克山栀皮6克酒芩6克花粉
6克银花6克连翘6克酒军6克生地9克苦丁茶
6克夏枯草6克生甘草1.5克
二诊:前方服两剂,表里症俱解,肿消红退,痛亦大减,可以不致再有他患。即用前方减味、以散余毒。
生地9克龙胆草6克山栀皮6克黄芩6克熟军
6克连翘6克花粉6克泽泻6克银花6至甘草
1.5克
(尚古愚等整理:王朴诚医案,《中医杂志》
6:405, 1958)
【评按】痄腮属温毒范畴,西医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
发颐多由热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滞而成,多
见面颊一侧结肿如核,可延及耳之前后,病久溃脓、咽肿。
常见于西医所称下颔骨骨髓炎、齿槽脓肿等病。
例一为痄腮案,按常规治法一般多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但此例属风寒外袭,邪遏太阳、少阳,经气受阻,脉络不通。
故用仲景小柴胡汤合桂枝汤方增损与之。从其治效联系前贤
认为《伤寒论》方能为百病立法,是颇有见地的。例二发颐,辨证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王氏处方撷取龙胆泻肝
汤、银翘散方中主药,方内另有酒军、夏枯草、苦丁茶等,使清热解毒消肿之方义尤为突出,堪称方专效宏。
(十一)噎 偏
刘××,女, 23岁。初诊日期:1970年:1月17日。
食后作噎已三个月。
患者于三个月前感到吞咽困难,食后则发噎,进行性加
重。近一个多月来,自感胸骨后堵闷、灼痛,继而不能吃馒
头、米饭等稍硬食物,食则噎堵难下,甚至呕吐,仅能进流
食。于1970年:月4日至本市某医院治疗,经x片发现,食
道中段外围有一核桃大小肿物,初步诊为“结核”经用抗
结核药物治疗无效,后又诊为“食道外良性肿物”建议开胸
探查,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未同意,来我院就诊。当时精神
状况如前,体力尚好,二便、月经均正常。
检查:X线摄片示食道中段左前斜位有约4x5厘米大
小的圆形肿物。表面光滑,食道呈2x5厘米半月形压迹,钡剂通过呈线状,食管上端轻度扩张;脉弦滑。舌苔薄白,舌质淡。
辨证:气滞血瘀,痰气凝结客于上焦,聚而成痞(西医
诊断:食道外良性肿物)。
治法:行气活血,化痰散痞。
方药:
代储石、生瓦楞、刀豆子、泽兰各30克板蓝根15克
当归、栝萎各12克旋复花、杏仁、橘红、香附、佛手、赤芍、白芍、山慈菇、焦白术各9克
1970年1月21日复诊:服上药3剂后,自觉症状稍有
减轻、但不显著,仍感胸骨后灼痛。依前方加藕节、南红花、生牡蛎各15克,元胡9克,当归、赤白芍、泽兰改为15克,栝萎改为30克。减山慈菇、佛手。
服上方12剂后,食物作噎明显减轻,已能吃馒头、面
条等食物、胸骨后疼痛亦轻,于1970年2月2日复查,x线
摄片所见:食管已增宽为0.8~l厘米,食道外物见小,咽喉
部稍感灼痛,仍依前方加减化裁。继续服药三个多月,至
1970年5月6日患者自觉症状已全部消失,不但可以吃馒
头、米饭,亦可吃烙饼等较厚硬之食物,其他一切如常。有
时稍感疲乏无力,容易起急烦躁,特拟一处方长期服用,以
巩固疗效。方药:
括蒌、地丁各30克代储石、党参、赤白芍、丹参各
15克葛根12克旋复花、杏仁、橘红、酒胆草、香附、五味子、当归、生草各9克、 经追访,患者一直继续服用上方,前症未犯,精神、体
力均如常人。于1971年三月11日再次复查,从x线摄片中
可以明显看出,食道外肿物已模糊不清,食道已基本上恢复
正常宽度(约1.2cm)。
(关幼波:贲门痉孪和食道外良性肿物医案二则, 《新医药学杂志》9:31,1975)
【评按】噎隔多属食管恶性肿瘤。此案西医诊断为食道
外良性肿物,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痰气凝聚。治以行气活
血,化痰散痞。其方治与古书治噎隔方有所不同。结合全案
分析,治法不离乎逐瘀行气化痰,后期酌加扶正之品。方证
投契,案明药当。
(十二)乳 痈
例一张某某,女、24岁。、初诊日期31972年4月18
日。
患者于产后2冬天,突然恶寒发热,右侧乳房胀痛,经
医院检查诊为“急性乳腺炎”,曾注射青、链霉素,未见好
转,发病后第三日来北京中医院就诊。当时仍觉恶寒发热,恶心。纳少,口干口渴,心烦不安,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
检查:体温38.6℃,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右乳内上方
有11X9厘米肿块,皮色微红,压痛拒按,无波动感,右腋
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化验:白细胞计数22,600/立方毫米,中性84%。
辨证:毒热壅阻乳络,发为乳痈(西医诊断:急性乳腺
炎)。
治法:清热解毒,理气活血,通乳散结。
方药:
银花24克连翘15克公英24克赤芍9克陈皮
9克竹茹9克枳壳9克漏芦9克通草6克川军6
克薄荷9克黄连6克
患乳用温水湿热敷,行乳房按摩,红肿处外敷芙蓉膏。
4月21日(复诊):服药3剂,发热已退、体温36.9℃,右乳肿块缩小至4x2厘米,恶心止,纳增,口渴好转,大
便通畅(日1~2次),小便微黄。复查白细胞计数9,300/立
方毫米,中性70%。舌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去枳壳、川
军、薄荷、黄连,加归尾9克,猪苓9克,花粉12克,元
参15克。
外治法:同前。
4月24日(三诊):体温36.7℃,右乳肿块已消退,右
腋淋巴结已消失,其他无不适,舌苔薄黄,脉弦滑。继眼前
方3剂以巩固疗效。
(《房芝董外科经验》)
例二黄某,女。产后失调,兼患乳痈,自溃一次,昏
厥竟日,嗣虽渐苏,每日午后二时及夜半二时,必潮热、昏
厥数小时。经治小效,胸乳环周起红块若丹,渐及肢背,唇
焦舌枯,脉沉。
辨证:乳痈自溃,邪热入营。
治法:清营解毒,活血透络熄凤。
方药:
鲜生地30克白茅根9克蒲公英9克青蒿露银
花露各30克犀角尖3克(磨汁)没药4。5克丹皮9克
服1剂略安,3剂得微汗,热减神清。减去生地十之四,热复炽;复加重,热又减。三日未大便,方中加火麻仁、郁
李仁、兼用导大便坐药,下燥屎五六枚、嗣下浊物甚多,热
大退,神大清,食欲大佳。前方去生地、丹皮,加当归、芍
药补血之品。热终不退尽,又略有眩冒状,乃去当归之苦温,仍加生地之凉润,热乃净,丹全消,痈口平复。
(《冉雪峰医案》)
【评按】乳痈为常见多发病,病名初见于《肘后备急
方》。祖国医学历来认为由肝热、胃热壅滞所致,而婴儿吮
乳时损伤局部造成感染实为重要的发病因素。临床以消肿解
毒、舒肝清胃、通乳散结为主要冶法。
例一辨证为毒热壅阻乳络,治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法,方内加漏芦、通草、枳壳以通乳散结,外敷芙蓉膏(《疡
医大全》方),功能消肿、束毒、收根。例二为乳痈自溃,正
虚邪实,新感、旧邪兼有。症见潮热昏厥,辨证属邪热入营。
冉氏主张以清营解毒、活血透络熄风为大法,其中又以清营
为主,冀以防止邪火燔炽而致痉厥。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是为沃焦救焚法。前贤虽有产后宜温不宜凉之说,然此案阴
虚热炽、故当须治以凉润。至于善后调补,则又当别论。
(十三)乳 癖
金某,男;32岁。 、 “
乳癖延今一载,左乳部结块逐渐增大如胡桃大,经常作
痛,按之坚硬而不移。经某西医院拟诊为乳部肿瘤,建议手
术。参合面色晦暗,脉软弦滑,苔薄黄。
辨证:情怀抑郁,肝气挟痰,气滞血凝,经络阻塞,结
滞于乳中而成乳癖。
治法:先宜疏肝解郁,消瘀散结。
方药:
柴胡6克全当归9克制香附9克橘叶皮各6克
羌独活各9克枸橘李15克蒲公英20克漏芦9克制
半夏9克栝萎仁9克生紫菀5克 另:小金丹10粒,每
晚服1粒;逍遥丸90克,每早服9克。
外治法:用面粉发酵做成生馒头一只,上加皮硝少许,贴乳部,每夜换一次。
连服上药一个月,乳房硬块软而缩小。再服20剂及丸
剂,肿块完全消失,迄今二十年未发。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评按】 乳癖由形寒饮冷,复加气郁,痰邪流渗乳络、积聚不散所致。此案的治疗方药从民间医生家属处而得。原
治乳岩,黄氏以此方加减运用于乳癖颇见效验。方中柴胡、当归、香附理气和血,半夏配香附化痰散结,枸橘李、橘叶
皮、公英、漏芦软坚通络,佐以二活升散、法风止痛。另用
逍遥丸,小金丹以疏肝化痰、法瘀定痛。外敷皮硝,功能软
坚消解。此案治法较之古代外科专著所载,有所改善提高。
(十四)乳 疬
张某某,女,34岁。月经前双侧乳房胀痛,触之有鸽蛋
及蚕豆大小之包块数个,质略软、有轻压痛、推之可移动,月经后即缩小变软,患者精神紧张,怀疑为新生物,曾到各
医院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慢性乳腺囊性病”嘱定
期观察及中医治疗。诊脉两关不调,舌质淡紫,有小瘀点,苔薄白,面色晦而不华。
辨证:肝气不舒、气血失和,经脉瘀滞、结为乳疬。
治法: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散结软坚。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味。
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壳9克制香附9克郁金
6克栝蒌壳9克青皮9克归尾15克生牡蛎18克
夏枯草6克甘草3克
每周3剂,连服一月。
复诊:月经如常,乳房胀痛已止,包块只有黄豆大,质
软。嘱每月复查一次,治疗基本方不变,治疗八月,包块已
消散,追踪观察病未复发。
(《李继昌医案》)
【评按】疬之生于乳部者、名为乳疬。此案由肝郁、气
血失和,经脉瘀滞所致。李氏治以张介宾柴胡疏肝散加味
方,着重疏肝理气,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此证甚易溃烂、古法有用土楝子(经霜者佳)、雄鼠屎、露蜂房各等分,俱
煅存性为未,每服9克酒调服,间三日一服以治之者,功
能排脓敛毒,聊备参考。
(十五)乳 痨
潘××,女, 29岁。初诊日期: 1973年9月10日。
患者第二胎产后四个月,于二个月前左乳内侧肿胀。疼
痛,发热,诊为急往乳腺炎,经抗菌素、服西药治疗无效,化脓自溃,溃后热渐退,疼痛等症也逐渐消失,但破口始终
不愈,乳汁似有若无,全身无力,气短不眠,食欲不振,便
溏。
检查:慢性病容,形体消瘦,语言低微,二目无神,颜
面无华,指甲苍白,左乳内侧可触及肿块,大小约占乳房内
侧的3/4,表面不红,皮温不高,质硬。疮口塌陷,脓稀色灰,其味腥秽,用探针检查,斜行探入达7厘米深。舌苔薄白,脉沉而细。
辩证:气血两亏,脾虚胃弱,继发乳痨。
治法:气血双补,扶脾开胃。
方药:
生芪24克党参18克云苓15克白术12克当归
12克赤芍9克扁豆15克山药12至陈皮6克鸡
内金9克生谷稻芽18克
外用甲字提毒粉干撒疮口,外贴痈疽膏。
治疗经过: 1973年10月2日复诊,服药20余剂,自觉
体力好转,食欲增进:大便变稠,两日一解,量不多;左乳
症状如故。拟以温化寒湿、补益气血为法,方药如下:
麻黄6克甘草3克大熟地18克炮姜9克肉桂
9克鹿角胶9克生芪24克党参18克白芥子12克
云苓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赤芍9克
外贴阳和解凝膏。
10月18日(三诊):服上方15剂,精神、气力均见好
转,食欲、二便正常,乳汁已通,量已够喂养婴儿。左乳乳
汁较少,其内侧硬块变软,疮口已有轻度疼痛感,疮口红活
高起,有新生肉芽,漏管变浅(深5厘米),脓汁黄稠。上
方加白芷9克,桔梗9克。外用甲字提毒粉,用棉捻上药,外贴阳和解凝膏。
10月30日(四诊):疮口肉芽新鲜,漏管深1.5厘米,脓已少,左乳硬块范围已小,并继续变软。继以益气养血,健脾生肌。方药如下:
生芪18克云苓15至白术12克当归12克赤芍
9克太子参18克自芥子9克甘草3克
11月27日(五诊):疮口肉芽已平,已有新生上皮。患
者面色红润,全身情况良好,改为每早服八珍丸二丸,每晚
服人参养荣丸二丸。外用粗生肌粉、吃疮粉各半,混匀干撒。
12月5日,疮面愈合,临床痊愈。
(《房芝董外科经验》)
【评按】乳痨系指乳部结核,或称“乳痰”。多伴有形
瘦、阴虚,午后烦热,干嗽,颧红食少。此例属继发性乳痨,辨证属气血两亏,脾胃虚弱,治以气血双补、扶脾开胃为主。
局部外用提毒消肿之剂,复诊时治法,在补益气血的同时,着重于温化寒湿,内服阳和汤加减方,外贴阳和解凝膏,此
二方均属《外科全生集》方,乃治疗阴疽、阴毒之常用方。
未以调补气血法收功。此案前后数诊,方治有条理,药物稳
妥有效。须予指出的是,乳痨阴虚者颇多,当以六味地黄丸
加减为主方,有肺结核者,必当兼治之。
(十六)肠 痈
例一陆左。 。
初诊: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西医所谓盲肠炎也;脉大而
实,当下之,用仲景法。
生军15克芒硝9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丹
皮30克
二诊:痛已略缓,右足拘急,不得屈伸,伸则牵腹中痛,宜芍药甘草汤。
赤白芍各15克生甘草9克炙没药各9克。
三诊:右足已伸,腹中剧痛如故。仍宜大黄牡丹汤以下
之。
生川军30克芒硝21克(冲)桃仁15克冬瓜仁30
克丹皮30克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例二李××,女,65岁。住院号: 39087。初诊日期:
1959年12月19日。
家属代诉:恶心、呕吐,发烧伴右下腹痛两周。
患者两周前开始脐周围肿痛。并有恶心、不思饮食,纳
后即吐,认为患胃痛而未予治疗。痛渐转移到右下腹部,隐
隐作痛,右腿不能伸直起坐,屈身而卧。伴有发烧,朝轻暮
重,连日不退,大使多日未解。曾诊为阑尾炎,经肌注青霉
素3天,未见好转。
入院检查:神志清楚,精神萎顿,痛舍面容,表情淡漠。
右下腹可摸到一个9x7厘米大小之包块,腹壁紧张、压痛,有反跳痛,肌肤甲错,右下肢拳曲而卧,脉象沉细,舌尖光、苔根薄黄腻。体温38℃,白细胞总数18,600/立方毫米,中
性81%,、血压3159/80毫米汞柱。
辨证:湿热夹瘀、阻滞肠腑,营卫不和,热胜肉腐,证
属肠痈(西医诊断:阑尾周围脓肿)。
治法:和营化瘀,排毒消肿。
方药:
炒桃仁9克栝萎仁9克冬瓜子仁9克丹皮6克
归、尾9克赤芍6克银花9克连翘9克炙甲片6克
皂角刺9克伸筋草9克水煎服,外敷金黄膏。
12月21日(二诊):两剂药后,大便得解,右小腹痛势
见轻,腹壁紧张得缓,压痛减轻,热势已挫,略思纳食,舌
苔根薄腻渐化,脉象弦滑。宗前方加败酱草9克苡仁12
克3剂。
12月24日(三诊):药后右下腹包块明显缩小,疼痛不
甚,右足已能伸直,体温37.4℃,胃纳转馨,舌苔薄布,脉
细滑。治宗前方加减。
生苡仁12克冬瓜子仁9克当归9克赤芍9克栝
萎仁9克丹皮9至败酱草9克陈皮6克银花9克
水煎服。
12月27日(四诊):3剂后包块已摸不到,治愈出院。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肠痈相当于急性阑尾炎,仲景立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后世所宗法。例一即大黄牡丹汤证,此
方功能泻热消瘀、散结消肿。曹氏抓住患者脉证俱实,故敢
放胆施治,获得痊愈。例二为肠痈合并周围脓肿,辨证为湿
热挟瘀、阻滞肠腑,营卫不和,热胜肉腐,治以三仁汤为主,方用丹皮、桃仁、归尾、赤芍活血散瘀,冬瓜子、苡仁、败
酱草排脓消肿,萎仁润燥通肠:银、翘清热解毒;并用山甲、 憎371一
皂刺以攻其坚,比二药有消、托两种作用,轻者能消,消之
不可则托,促其自溃排服。总之,此案虽以三仁汤为主,实
亦探合了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贩酱散的多数药味,方治颇
有精义。
(十七)肝痈
邵某,右胁下硬隐痛,肿大如拳、寄予胁下,身体瘦
弱,胁肋下皮肉菲薄,扪其皮外、缓力按之则累然大块,指
下易得,诊为肝痈。穿刺为紫色血水,大便四五日未解,饮
食少进,舌苔黄腻,小便黄赤。治以清肝热,凉血行瘀,泻
火败毒。方药:
粉丹皮15克生地黄15克青柴胡9克生黄芩12
克夏枯草9克生大黄12克桃仁9克当归尾9克甘
草梢9克净银花30克
服药后,次日已能乘车来诊,面有笑容,患处肿胀已消
其半,以手扶之疼痛减轻。原方药未变,药量各减3克,再
服一剂。第三日,肿消痛减,前方去归尾、草梢,加云茯苓
9克,焦白术9克,广陈皮9克,兼扶脾气。至第四日,肿
消平复,改服调理脾胃之剂,兼清余邪,再进4剂,饮食渐
加而愈。
(余无言:外科学中两个开刀问题和治疗报告, 《新中医药》12:24,1955)
【评按】肝痈相当于肝脏肿。元·朱震亨认为;“肝痈
始发,期门穴必隐痛”。此案治以清肝泻火、凉血行瘀为主,证方精契。如配合外治,可用芙蓉叶研极细末,凡士林调涂
患部,外以消毒敷料盖贴,有消肿止痛作用。
(十八)肾痈
柳姓,女。
血分为湿热所郁,久而发为肾脏痈,腰肾及少腹左部胀
痛,小溲时状若血淋,大便秘燥,舌黯无苔、边缘赤润,宜
化瘀内消之。
赤小豆(布包,煎)30克紫黄地丁冬12克生杜仲9
克川芎4.5克炒丹皮9克生橘核12克当归尾12克
炒二丑各6克乌药(土炒)9克生枳实4.5克栝蒌12克
血余炭9克延胡索9克菟丝饼(盐水炒)4.5克犀黄丸
4.5克(化服)黄土汤煎药,3剂。
复诊:进服前方化瘀内消之剂,血少,腰痛减,少腹仍
胀,小便浑浊,黄带颇盛,脉滑数,再加分清搜湿之味。原
方加川萆薢12克、石苇12克,海金砂(布包煎)9克,西瓜
翠衣用克(鲜),车前子(包煎) 9克,去当归、川芎、栝
蒌、血余炭、枳实。嘱服4剂。
三诊:血止,溲清,腰痛已息。少腹微有下坠之意,颜
面不似前苍黄,舌苔白薄,脉弦而沉。
生牡蛎(包,先煎)24克子木通9克杜仲(盐水炒炭)
9克阿胶珠3克紫丹参9克大腹绒45克川萆薢12
克败龟板(包,先煎)6克桑寄生24克真血竭(包,先
煎)6克甘草1.5克
改用白水煎药,服6剂,并嘱常服猪肾。
(孔嗣伯整理:孔伯华医案,《中医杂志》
8:547,1958)
[评按]此案辨证,血分为湿热所郁。作为内痈之一,治当以内消为主,又须清除病理中的湿热和瘀滞,故于方中
参入化瘀、清热、利湿诸法。分析前后数诊,可以看出孔氏
治此病还借鉴了淋证治法,所拟诸方虽以祛邪为主,亦有顾
护扶正之品。首诊方加用犀黄丸,意在消痈解毒;用黄土汤
煎药者,寓有崇土制湿之意,方义颇堪玩味。
(十九)胆囊炎
李某,女。患胆囊炎,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满,鼓肠暧气,脉弦大。投以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6
克,川军6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大枣4
枚、擘,金钱草24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连服7
剂,食欲见佳,鼓肠、嗳气均大减。再进原方4剂,胁痛亦
轻,唯微热来迟,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
治之。
(《岳美中医案集》)
[评按]此例为慢性胆囊炎。大柴胡汤原治少阳热邪来
解、阳明里热变盛的病理,岳氏以此方和解少阳,泻下热
结。在用法上重用生姜以制呕恶;加金钱草以利胆清热,滑
石利尿泄热,鸡内金克化积热,方药增损合宜。此方用以治
阳实黄应及胆结石亦属对证。
(二十)胆结石
例一陈姓,男,旅苏,吴兴乡友,年约三十余,身体
强壮。发病时突然寒战、发高热,剧痛、呕吐。初吐黄绿
水,后无物可吐,痛时患者呈惊怖颜貌,甚至以指头探压舌
根,促其呕吐,痛苦万状,脉弦滑数,黄症色鲜明,面目如
装金,舌苔黄腻,便秘。断为阳明实症,用大柴胡汤,大黄
加至12克,元明粉12克,开水泡浸顿服。另以熊胆1.2克
分二次吞服,时值夏令,嘱多吃西瓜,小便增多,大便已
通,黄疸稍减,一日服药后泻下稀粪,系下干搪磁痰盂内,忽听到一阵撒石子声,便后捡得结石20余颗,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绿豆,短圆形、菱形不等,外面黄色,剖视内面墨揭
或兼灰白色。此后逐次以原方加减,服药两个月,比例一直
保持联系,三、四年来曾复发。
(叶橘泉述,徐培记录:我对胆结石辨证治
疗的体会,《江苏中医》3:38,1961)
例一徐某,女, 43岁。初诊于1973年5月。
患者有胆道残余结石,先后手术3次,第1次于1952
年作胆囊切除术,1964年复发;1967年底作第二次手术(总
胆管取石),1968年复发;延至1973年4月又作手术(手术
时查到右侧肝管尚有结石,T管引流有不少泥沙样结石)。以
前发作时,常出现黄疸,发热,右上腹、剑突下作痛。目前
体质虚弱,神疲肢软,脘腹时有闷胀感,大便日行二、三
次,带溏泄。苔薄腻,脉濡缓。证属病久体虚,脾气健运失
司,肝胆不和,失于疏泄。治拟健脾益气,疏肝利胆为法。
党参12克白术9克云等9克积壳9克木香9克
元胡粉4.5克(分冲)制军9克虎杖15克生山楂12
克金钱草30克
1975年 4月:经服前方出入治疗达2年,未见发作过。
与两年前相比,症状改善如下:1.体重增加,气色好转,食
欲增加,每日进食1斤以上,大便每月1次、成形。 2.右
上腹闷胀不舒感消失。3.以前遇冷或疲劳时容易发病,现在
即使受凉或工作疲劳亦未发病,而且去冬未穿棉袄,说明体
质增强。再守原意出入。
*375——
党参12克白术9克淮山药9克枳壳9克陈皮 ”
9克元明粉4.5克(分冲)虎杖12克生山楂12克制
军9克延胡索12克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例一为阳实证,患者年轻体壮,故叶氏用大柴
胡汤加味方,和少阳、下热结。方内大黄加至12克以泻瘀
热,另加元明粉以软坚导滞;加小量熊胆吞服以加强消黄作
用。须予注意的是,此案根据季令特点加用食疗、西瓜恣食,有清热利尿之辅疗作用。这种结合时令的药疔、食疗治法,反映了叶氏在治疗方面的心思活泼之处。例二既有胆石,复
有胆囊炎,临床除脘腹闷胀外,症现神疲肢软,大便带溏,日行二、三次。辨证为病久体虚,脾失健运,肝胆不和、失
于疏泄。证属虚实夹杂,正虚邪实。治以健脾益气、疏肝利
胆法。顾氏在较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其用药的特点是:① 用
党参、山药、苓、术益气健脾;②柴胡、枳壳、郁金、川楝子、陈皮、木香、香附以疏肝理气;③元明粉、虎杖、生山楂、草蕉、金钱草以利胆消克;④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玉竹
以柔肝养阴;⑤红藤、公英、蛇舌草、鹿含草以清里热、消
炎。全案审证既细,方治的配合和治法的疏利、补益合用,均颇有精意。
(二十一)输尿管结石
例一施××,男, 53岁,印尼华侨。
1962年4月16日初诊:患者自述在两个月前开始右侧
腰痛,尿血。经××医院调线摄片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相
当于第三腰椎之下缘处,有约0.8X0。5厘米之结石阴影。同
年3月,又进行泌尿系统静脉造影,结石下移至骨盆腔,估
计距离输尿管口约5厘米,因来求诊。疏以猪苓汤治之。
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12克滑石18克阿胶9
克水煎服。
5月2日复诊:前方服14剂,小便血止,尿转短赤,仍
腰痛。一周前,腹部平片检查,结石位置未动。日改服下
方:
金钱草60克滑石15克石苇12克冬葵子9克海
金砂12克车前子12克泽泻12克茯苓9克水煎服。
上方服近20剂,结克排出,诸症消失而全愈。
(《岳美中医案集》
例二患者,女性,36岁。初诊日期: 1962年5月29
日。门诊号: 204624。
前天早晨,突然右侧腰及腹部发生持续性绞痛,痛点不
向他处放射,尿次减少,短赤淋沥,尿道涩痛,小便时兼有
下腹部胀痛,痛甚则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黄色苦水,已三天不欲食,食入即吐;发病当晚曾吐出蛔虫一条,三天
未大便,痛时腹无包块,无畏寒发热、咳嗽等征象,月经正
常。痛时用阿托品及吗啡注射可以缓解。既往无类似病史,有腹痛史2年。
检查:白细胞略高,尿常规:蛋白少许,脓球0~2,红
细胞(+)。调线检查:右肾、输尿管、膀眺平片所见,于第四
腰椎右横突稍下方相当干输尿管部位,有一卵圆形豆大之阳
性结石阴影。诊断为右侧输尿管结石,患者不愿手术。
中医治疗经过:症如上述,脉弦滑,苔黄滑,小便刺痛、短赤而涩。根据脉证,系肾虚、膀胱气化不行,相火太旺,因此在肾与膀胱经脉所过之处,发生剧痛:由于气化不行,湿热蕴蓄,致积结而成石。治宜通淋化石,兼以疏肝。方
药:
白术9克茯苓12克车前子9克飞滑石(另包,分
冲)9克广木香3克荔枝核9克乌药6克小茴香3
克甘草梢6克
每日服1剂,连服5剂。
6月2日(二诊):服上药第四天后,少腹疼痛减轻,但
腰疼未减,少腹仍有胀痛;小便通利,涩痛减轻,小便中徘
出黄白浑浊之蛋白状液体;舌苔黄而干燥,脉弦滑,此乃肝
气郁滞不宣、湿热壅遏之故。更方如下:
川萆薢15克茯苓9克牛膝6克盐炒杜仲9克甘
草梢3克小茴香3克3剂。
6月5日(三诊):腰痛显著减轻,昨下午会阴部剧痛、随即从小便中排出20余粒如绿豆大之结石,诸症霍然:少
腹虽有轻微胀痛,乃正虚之空痛。即于上方去滑石,加熟地
15克以滋补肾气。张元素曾云:“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
不能除”。
6月9日(末诊):诸症消失,惟小便色黄而数,以清热
健脾法善其后。后追踪一年余,未见复发。
(蒋玉伯主治,朱曾柏等整理,中医治疗输尿管
结石的经过,《上海中医药杂志》3:22, 1964)
【评按】输尿管结石,大致见于中医临床文献的石淋、尿血、腰痛等门,与石淋的关系尤为密切。此病在病理上多
属下焦湿热蕴结所致。例一初治用猪苓汤以滋阴清热利水,后以石苇散加减清利湿热、排石止痛。所用方药,配伍精而
药效专,辨治颇见功力。例二症见腰酸绞痛,溺短赤淋沥。
辨证系肾虚、相火旺,膀胱气化不利,湿热蕴结成石。治以
通淋化石为主,辅以疏肝法。前后数诊均着意于清利湿热,末以清热健脾收功。全案方治能于实中求虚,运意灵巧。
(二十二)慢性前列腺炎
任××,男, 31岁。初诊日期: 1972年11月7日。
患者一年多以前,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自觉腰部酸痛,掣引双股,少腹胀满,小便频数,排尿终末有白浊滴出,轻
度涩痛,倦怠乏力,常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曾在××医
院就诊,作前列腺按摩,前列腺液镜检:脓细胞20个/高倍
视野,卵磷脂小体少量。
既往有高血压病,血压达160~180/90~110毫米汞柱。
检查:体温36.4℃,血压160/85毫米汞柱。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迟。
辨证:肾虚阳亢,寒湿凝滞(西医诊断:侵性前列腺炎,高血压)。
治法:平肝潜阳,散瘀开窍,利水法浊。
方药:
珍珠母30克归尾川克赤芍10克生磁石30克菖
蒲12克猪苓12克生石决30克泽泻10克云苓
10克琥珀面2.4克(冲)车前子10克甘草3克
11月20日(复诊):按上方服药14剂后,自觉头晕、耳
鸣及心悸目眩均减轻,腰酸痛及尿频亦见好转。仍觉倦怠无
力,排尿终未尚有白浊滴出。血压150/70毫米汞拄,舌苔
薄白,脉沉细。改用平肝温肾、散寒利水之法。方药如下:
珍珠母30克菊花15克猪苓10克上肉桂6克泽
泻10克萹蓄10克紫石英30克牛膝10克归尾10克
车前子10克川芎10克琥珀面2.4克(冲)
12月7日(三诊):按上方服药14剂后,头晕目眩已止, 一379一
偶有耳鸣,腰仍酸痛,已无尿痛及白浊。血压140/80毫米
汞柱,舌苔薄白,脉沉细弱、两尺更弱。再以补肾柔肝、活
血利湿之法治其本。方药如下:
菟丝子18克荧实15克杜仲10克枸杞子24克归
尾12克川断18克杭白芍15克泽泻12克牛膝10克
上肉桂10克车前子10克云苓10克
另服肾气丸,早晚各服一丸。
按上方辨证加减,至1973年1月26日复诊,诸证悉愈,前列腺液检查亦属正常。
随访三年,未再复发。
(《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此案病已经年,属慢性。虽以腰痛、尿频尿浊
涩痛为主症,病理上属于寒湿瘀凝。但患者有肾虚阳亢、高
血压等症,故治以平肝潜阳、散瘀开窍、利水祛瘀法,见效
后继之以平肝温肾、散寒利水。由于患者虚实夹杂,疏邪扶
正的尺度、方法应掌握合宜,终之以补肾柔肝、活血利湿,是为治本之法。
(二十三)臁 疮
姚××,女,25岁。门诊号: 78478。于1962年8月13
日来诊。
患者在三年前,左足背部生疮,初起有粟米样脓头,继
则溃烂扩大。起病后即至某医院治疗,溃疡日渐缩小,但至
直径2厘米大小时,即不再愈合,时流脓水;工作劳累及站
立长久后,则局部肿胀疼痛,休息后可减轻。后至某医院治
疗,但至今未愈。
检查。左足背有1x1.5厘米大小的溃疡,边缘不整齐,创面肉芽新鲜,四周有肥厚性疤痕。足背轻度肿胀,压之无
明显凹陷。
诊断: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治疗:局部先用电吹风吹15分钟,然后在溃疡面撒以生
肌散。再用生肌白玉膏摊干消毒纱布上,盖贴患处。最后用
绷带自足背近趾端缠缚至踝关节上方。每天换药1次。治疗
7天,溃疡全部愈合,足背肿胀消失。
附方:生肌白玉膏(经验方)
尿浸石膏90%,制炉甘石10%,石膏必须尿浸半年(或
用熟石膏),洗净,再漂净二月,然后煨熟研粉,再加入制
炉甘石粉和匀,以麻油少许调成药膏,再加入黄凡士林(配
制此膏时,用药物约3/10,油类药物7/10)。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臁疮(下肢溃疡)以胫前部为多见,此例位于足
背部,纯以外治法治疗,其法是在古人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
顾氏所用生肌白玉膏,治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者,有润
肤、生肌、收敛之效。
(二十四)脱 疽
例一王××,男, 45岁,干部。住院号: 32243。住
院日期: 1973年3月25日。
1958年冬季在某地工作时,两足冻伤,以后即局部隐
痛,寒冷时加重。1962年开始间歇性破行,足趾发紫、发
冷、苍白,有肢端动脉痉挛现象,虽经数次治疗,症状仍逐
渐加重。到1965年冬,左足第2、3、4趾已先后溃烂。近
半年来疼痛剧烈,常全夜不能入睡,抱足而坐。某地拟行高
位截肢术,病员不愿,故特来我院中药治疗。
一381一
检查:两下肢肌肉萎缩,皮肤温度明显减低,汗毛脱落,趾甲变厚,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胫后动脉和腘动脉搏动也减
弱。左足第2、3、4趾端溃烂,脓水较多,肿胀漫延前足背,周围皮色暗红。左手食指不能伸屈,指端呈干性坏死,两侧
桡动脉搏动减弱。
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3.3克,红细胞46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3,500/立方毫米,中性85%,出血、凝血时间2分
钟,血小板计数10万,红细胞沉降率12毫米,抗“O”333
单位。脓液涂片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绿脓杆菌生
长。
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死期)。
治疗:
第一阶段(一个半月,1974年3月25日起):脱疽已坏
死,疮面脓水淋漓,臭秽不堪,疼痛剧烈,夜不能眠,苔薄
舌红。仅右手桡动脉搏动微弱,呈细数(88次/分)。寒湿
郁久化热,已成火毒,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先拟养阴清热,和营活血。
元参12克生地30克银花9克四季青30克蛇舌
草30克川牛膝12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杜红花9
克野赤豆18克虎杖15克生山楂15克
外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泡后,再敷红油膏掺九一丹。
第二阶段(一个半月,自5月10日起):脉管炎健康组
织与坏死处分界明显,腐肉尚未全脱,疼痛大减,再拟前法
出入。
生地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杜红花9克野
赤豆18克川牛膝12克粉萆薢15克生甘草6克
第三阶段(3个月,自7月1日起):脉管炎疮面腐肉大
部分已脱,脓水极少,疼痛亦止,肉芽新鲜。苔薄润,脉濡
细。病久气血两亏,拟加调补之品。
生黄芪12克潞党参12克全当归9克赤芍15克
杜红花9克生地30克元参12克蛇舌草30克忍冬
藤30克生甘草6克
外用:红油膏、九一丹。
共经6个月治疗,疮面收敛全愈。病员在院内经功能煅
炼,可自动步行一里,后出院。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例二焦某,男,34岁。初诊日期: 1973年9月9日。
左足发凉麻痛三年,近四个月剧痛难忍。三年前,发现
右足麻痛、发凉,不能远行,走路则疼痛加剧,左小腿胀
麻、沉而酸。某医院诊为脉管炎,经治疗未见好转,症状日
益加重,四个月前,左足1、2趾剧痛发黑,继而肿胀,五天
前自行破溃,血水渗溢,剧痛难忍,昼夜难眠,食欲大减,五天来大便未解,小便短赤,遂来北京中医医院就医。
检查:面色晦暗,痛苦表情。左足掀红肿胀,1、2趾已
干枯坏死。趺阳脉、太溪脉均不能触及,足部皮温增高。舌
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郁热的阴,血瘀蕴毒(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皿期)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镇痛。
方药:
元参30克石斛24克银花60克公英30克连翘
30克地丁18克元胡9克当归18克赤芍12克红
花12克桃仁9克川军3克白芷9克桔梗9克甘
草9克牛膝9克生芪30克川楝子18克野菊花24
克罂粟壳15克每日之剂,每六小时眼药一次。
外治法:消毒后凡士林纱条包扎患趾。
9月12日(复诊):按前方服药6付,大便已解,其他症
状同前。上方去桃仁,加云苓15克继服。
9月23日(四诊):仍有疼痛,左足1、2趾坏死,界限
已分明。方药如下:
元参30克石斛30克生地18克银花60克公英
30克连翘30克当归15克地丁24克野菊24克牛
膝9克生芪30克云苓15克赤芍12克党参18克
红花9克元胡9克甘草9克罂粟壳15克
9月28日(五诊):在局麻下,将左足1、2趾切除,术
后情况良好,继服前方,外用止痛生肌散,于上截趾创面,纱布包扎。
10月8日(七诊):疼痛已止,肿胀已消,左足焮红已
退,皮温不高,伤口缩小,已有新肌生长,自觉腰痛。继服
前方,改为一日一剂,煎三次,早、午、晚各服一次,外治
法同前。
10月15日(八诊):伤口继续缩小,新肌已平,自觉腰
痛减轻,脉沉细,舌尖红。治以温补脾肾、通经活络。方药
如下:
元参30克生芪30克银花15克党参18克石斛
18克云苓18克白术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牛
膝9克甘草3克菟丝子30克枸杞子30克
10月31日(九诊):伤口已愈合,表面结薄痂,左小腿
行路多则有酸沉感,腰痛已消失。
11月17日(十诊):创面结痂已脱落,局部有轻度痒感,能走一,二站路,继服五子衍宗丸,每早服2丸,肾气丸每
晚服2丸,以巩固疗效。
(《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脱疽在《灵枢经·痈疽》名为“脱痈”相当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由肢体感受寒湿所致。例一由于寒湿
郁久而化热毒,热甚阴伤,复有经络痹阻,气血凝滞,局部
已现坏死,故治以养阴清热、和营活血为大法。此例在治法
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内服方是以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方)加减为基础,并吸取了民间草药,其二、外治方具有中
西医结合的特点。方洽较为周密。例二辨证为郁热的阴,血
瘀蕴毒,内服方与例一大致相仿,因属Ⅲ期,足趾已坏死,故配合截趾,病程后期,以温补脾肾、通经活络为大法。此
案源流俱澈,遣药标本兼到,可资临证参考。
(二十五)破伤风
朱××,男, 32岁。1951年左脚掌被锈钉刺入约4分
深,但出血不多,是晚回家用草药敷包局部,并不十分疼
痛。在第三日忽感咀嚼不便,吞咽困难,颈部亦觉不自由,当晚10点钟发生痉挛一次,至第四天,痉挛次数增多,颈
部、脊、腰均呈强直状态,由人介绍来所求治,上下包车均
需人扶持始能勉强行动。体温39.6℃,脉搏跳动甚速,大小
便如常,神识清醒,不异常人。在诊察刚毕时又痉挛一次,但不严重,约三分钟即恢复正常。当将患部包扎草药除去,洗洁患部,见伤口呈肿硬状态,即以玉真散厚撒伤部,外用
纱布绷带包扎,另给药散3包,每包重9克,命其回家时用
热黄酒调服,每隔3小时一包。次日由人抬来复诊,揭示伤
口肿硬较昨日初诊时减退约1/3,据称服药3包后,痉挛次数
大减;洗净患部后,仍以玉真散撒布伤处包扎,仍给玉真散3
包带回服用。至第三天来诊时伤部僵硬已完全软化平复,惟
伤口尚未愈合,当即易以生肌收口药散,吞咽已恢复如常,痉挛次数大为减少,发作间隔延长,发作症势已转轻缓,内
服玉真散如前,惟每包减量为6克,如此延续服用,计十二
天而完全恢复正常。
附方:玉真散:白附子320克生南星(姜汁炒)明天
麻羌活防风白芷各30克蝉衣90克共研细未,贮
瓶备用,不可泄气。
(张觉人:玉真散对破伤风的疔效,《中医杂志》
8:421, 1956)
【评按】玉真散(《外科正宗》方)为治疗破伤风常用方,功能祛风镇痉。张氏运用此方内服并配合外治,甚见功效。
已故余无言氏在其《金匮要略新义》中介绍,用蝉衣(去净
头足)为极细末,另以黄酒半斤,将蝉衣末15~30克放入酒
内,文火多煮数沸,一次顿服。一般患者于服药后,周身淅
淅汗出,其汗胶粘,其气腥臭,微汗颇久,一汗之后,邪去
而病乃可愈。此方原见明·龚信《古今医鉴》,方名脱凡散,治破伤风良效。如患者有便结内热,再以承气汤下之。
(二十六)静脉炎
马x、女, 28岁。初诊日期: 1974年9月29日。
患慢性痢疾了年余,住××医院治疗,曾静脉输液,出
院已数天。近三天来左侧腕部疼痛,活动受限,左上肢起一
条索,肿痛,睡眠不佳。
检查:左前臂直至上臂,有一明显条索,长28.5厘米,质硬,触痛拒按,沿条索皮肤潮红,左前臂微肿,左腕及左
时屈伸略受限。苔白,脉弦略数。
辨证:湿热凝结,血瘀阻络(西医诊断:左上肢浅静脉
炎)。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散结。
方药:
银花24克公英24克连翘18克茵陈30克条芩
9克猪苓9克元参18克泽泻9克炒山甲15克赤
芍9克归尾12克车前子9克红花9克元胡9克川
楝子18克升麻9克甘草3克
10月6日(复诊):药后肿消,痛轻,夜寐安,皮肤潮红
已退,但局部条索同前。前方去黄芩,甘草,加地龙15克,泽兰叶12克继服。
10月17日(三诊):疼痛已止,条索变软,无触痛,缩
短至20厘米。方药如下:
三棱9克赤芍9克莪术9克半夏9克元参18
克炒山甲15克连翘15克生芪15克鸡血藤18克
云苓12克红花9克炒僵蚕9克桃仁9克归尾9克
酒军3克升麻9克
10月31日(四诊):条索基本消失,按之已不明显。改
服活血主力丸,每早服5丸,八珍丸,每晚服2丸,以巩固
疗效。
(《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此案诊为左上肢浅静脉炎,局部条索状,皮肤
潮红,左前臂微肿。中医辨证属湿热凝结,血瘀阻络。由于
湿热证现于外,单用活血化瘀则病本难除,故治以双管齐下,清热利湿、活血散结并举。从方药分析,首诊时清热利湿居
主导地位,其中银、翘、公英、茵陈等用量较大。俟痛止,肿消、潮红退,改用活血、调补气血法以竟全功。案中在掌
握祛邪扶正的分寸和步骤方面,较为得体。
(二十七)手术后合并症
例一周××,男,74岁。病历号: 2837。
患者于1961年8月21日下午5时许,突感恶寒发热,随即伴有阵发性腹痛,局限于右上腹部,恶心呕吐,吐出物
为食物残渣,鲜黄色稀软便一次,于次日下午皮肤出现明显
黄疸,意识稍有朦胧,体温39.3℃,淋巴11%。大小便检
查无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于24日下午四时半在
局麻下作胆囊造瘘术。术后至次晚八时,尿总量不到5毫升,患者处于半昏迷状态,呼吸深而速,脉搏70~80次/分。血
压95~75/50毫米汞柱,巩膜发黄,心肺无特殊异常,腹略
胀满,肠鸣正常,膀眈区呈鼓音,血液检查:白细胞20,900/
立方毫米,中性89%,嗜酸性1%,淋巴10%,红细胞311
万/立方毫米,血色素9.5克,血钠279.2毫克%,非蛋白
氮112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24.6容积%。白手术后即
开始输液、输血,以纠正酸中毒及调整电解质平衡,但仍无
排尿;又曾经二侧肾囊奴佛卡因封闭及针灸等治疗,均未见
效果。自膀胱导尿,亦未排出尿液。乃于8月25日晚请中
医会诊。
会诊记录:患者神智时或昏沉,喃喃自语,周身及两目
如橘黄色,口有秽味,身有微热,四肢发凉,全身浮肿,时
出冷汗,小便已二日未解,大便不通,面色稍赤,口干舌燥,脉滑无力,舌苔白腻而垢、中心黄黑。
辨证:肝胆湿热未清,因年迈体虚,以致湿热弥漫三焦,入窜心包,有正不抗邪之势。
治法:养阴补血,滋肾通关。
方药:
西洋参麦冬当归各9克白芍30克大生地、天花
粉各15克钗石斛、川贝、益元散(包)各12克炒知母、黄柏、枯芩、车前子(包)、全栝蒌、丹皮各9克茵陈、银
花、赤苓各15克紫肉桂0.9克为引,煎服2剂。
于当晚10时眼药后,至次日晨5时许,尿量达500毫升;
至上午10时许,尿量达900毫升。尿常规:比重1.015,反
应酸性,蛋白(+),糖(一),镜检:上皮细胞少许,白细胞
1~2/高倍,红细胞0~1/高倍。至8月27日晨尿量多达
3600毫升/日,病人神智清醒,诉有饥饿感,要求进流质饮
食,血液检查:非蛋白氮67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32.3
容积%,血钠290.8毫克%,病情有明显好转。
8月27日下午复诊:发热已退,黄疸渐消,精神亦有
好转;尿量正常,尿常规检查已无异常,脉滑数,舌苔稍
黄。拟再进清热利湿,调补气血之品。在原方上去肉桂、黄
柏、丹皮、车前、枯芩、益元散、栝蒌,加北沙参18克、地骨皮9克、蒲公英15克,再服二剂后,一般情况好转,尿
量正常,血压120~130/70~80毫米汞柱,各项血液检查结
果亦已接近正常。
(关幼波治验,危北海整理:医案选录——
手术后无尿症一例,《中医杂志》7:27, 1962)
例二李××,已婚,女, 50岁。因上腹部疼痛4天,于1958年6月21日,急诊入北京××医院。
患者十余年来,常有上腹疼痛,泛酸,服苏打后而缓
解,疼痛多与饮食有关,近四日上腹部疼痛复作,以两肋缘
为甚,入院前一日,疼痛加重,持续不解,大便两日未行,小便如常。既往史从略。
一389一
检查:急性病容,痛苦表情,皮肤无黄疸。头部器官阴
性,颈软,心肺(一),腹壁普遍板硬,井有压痛,肝脾不易
触及,膝反射存在。血压100/20毫米汞柱,血象正常。临床
诊断为胃穿孔,合并腹膜炎。
入院后施行手术,术后尿闭,呈半昏迷,肌肉抽动,非
蛋白氮150毫克%,乃请中医会诊。患者神志欠清,时而躁
动,手抽肉颤,尿闭,脉细肢凉,乃用真武汤加减,回阳利
尿。药用西洋参、杭芍、白术、云苓、炮附片、生苡米。一
剂后,能自排小便,四肢渐温,肉颤筋惕亦止。二诊时用红
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牛膝、泽泻、苡米、玉竹,经
过三诊之后,诸证好转,血压恢复正常,非蛋白氮降至37.5
毫克%,后痊愈出院。
(《岳美中医案集》)
例三孙××,女, 52岁。因子宫颈癌,手术后发生呕
吐不能食已五天,医院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曾服中药微予
通利,虽便泄数次,但呕吐仍不止,病清严重,西医施行输
液及胃肠减压,未见好转。诊时患者头痛目眩,耳鸣口苦,心中疼热,呕吐涎沫,食不得入,渴不欲饮,大便先泄而后
闭,肠鸣、不矢气,小便短黄,唇黯红,舌苔薄黄,脉弦。
辨证:厥阴寒热夹杂,肝风扰胃,肝胃不和。
治法:酸苦辛甘合剂,从乌梅丸化裁。
方药:
乌梅9克川连6克花椒3克西党9克当归6克
黄柏9克干姜3克代储石15克橘皮4.5克竹茹4.5
克水煎服。一剂呕吐即止,涎沫减少,能进饮食,心中疼
热亦减,腑气得行,并下蛔虫一条。但仍口苦溺黄,脉细弦,苔黄舌质红,知其胃气渐降,而肝胃阴伤,余邪未清,再以
原方去花椒、储石,加玉竹9克、丹参6克。四剂后,精神
食欲好转,头晕耳鸣减轻,口苦除,但觉晚间腹部灼热,出
汗后则渐舒,大便结,小便仍黄,脉细弦,舌苔根部薄黄,此乃肝胃渐和而气阴未复,最后仿炙甘草汤意调治:
党参9克白芍9克丹参6克玉竹9克麦冬9克
火麻仁9克炙甘草4.5克生姜6克四剂后,诸症大减,精神食欲均大有好转,呕吐从不再作。
(杨志一:医案扎记,《江西医药》9:29, 1963)
【评按】 例一为手术后尿闭,神志时明时昧,口秽身黄,肢凉浮肿。患者年迈体虚,而肝胆湿热未清,弥漫三焦,入
窜心包,以其正不抗邪,故治以养阴补血,滋肾通关,清热
利湿法。药后尿闭得通,热退黄消。关氏对此案能细勘病机、斟酌虚实以疏邪扶正,其方药变化较有法度。例二为手术后
尿毒症,症见尿闭,半昏迷,肌肉抽动,脉细肢凉。肾为胃
之关,肾阳因阳气式微而闭,故用真武汤加减以回阳利尿,肾关得阳则开,后以健脾气、利尿之剂投治,患者神清,排
尿自如,岳氏以利尿法贯串全案,足见利尿在治疗尿毒症中
之重要性。例三于宫颈癌手术后产生不全性肠梗阻,并见头
痛目眩,呕吐涎沫,食不得入,渴不欲饮,心中疼热等厥阴
寒热夹杂、肝风扰胃,肝胃不和的症候,治以苦甘辛合剂一
乌梅丸化裁,功能平调寒热、敛肝熄风,调和肝胃,清热化
痰。全案辨证明晰,方证契合。
(二十八)天疱疮
郑××,男, 58岁。初诊日期: 1977年7月18日。
患者半年前先从躯干发生散在水疱,以后逐渐增多,大
小不等,破后流水,久不愈合,自觉微痒,以后发展到四
肢,迅即扩散到全身。曾在××医院诊为“寻常性天疱疮”
给以“强的松”治疗,每日量30毫克,病情未能控制,后强
的松每日量加到60毫克,病情稍有好转。但时轻时重,偶有
新疱发生,延续数月,遂来我院治疗,来院时躯干、四肢仍
有散在少数水疱及糜烂面,强的松每日量仍为60毫克。
检查:一般情况尚好,体壮,面孔呈满月形,全身皮肤
散在少数黄豆至蚕豆大的水疱,疱膜松弛,尼可氏征阳性,并见胸背部有多块指盖至五分钱硬币大的糜烂面,基底潮
红,部分融合成片状,表面结有污灰色痂皮,口腔无损害,不发烧。苔白腻,脉弦滑微数。
辨证:素有蕴湿,郁久化热(西医诊断:寻常性天疱
疮)。
治法:健脾除湿清热。
方药:
苡仁31克生扁豆15克生芡实12克冬瓜皮7克
冬瓜仁7克六一散、川萆薢、绿豆衣、干地黄各31克莲
子心12克苦参9克龙葵9克车前子、草各15克
局部治疗:祛湿散(方附后)100克,六一散100克,龟板散30克外扑。甘草油(方附后)清洁用。
8月8日:前方进10剂,病情较前好转,但仍有新发水
疱,便干。舌苔白兼腻,脉弦滑。仍用前法加减:加入大黄
9克,桃仁3克,野菊花15克,连翘9克,白藓皮31克;
去生芡实、干地黄、苦参、龙葵、六一散,再进10剂。强
的松仍维持每日量60毫克。
8月25日,皮损较前干燥,仍有少量新疱,大便已调,一般情况好,强的松每日量60毫克,舌苔白兼腻,脉弦微
缓,前方不变,再进10剂。
10月20日:病情稳定,未见新发疱疹,强的松每日量
已减至15毫克,舌苔白,脉缓,改服丸药调理。
除湿丸:每日6克。白术膏:每日一匙。参茸卫生丸:
每日1/3丸。
本例共服汤药60剂,历时92天。
附方:(1)法湿散:大黄面30克黄芩面30克寒水石
面30克青黛面3克
②甘草油:甘草10克植物油100毫升,甘草浸入植
物油内一昼夜,文火炸至焦黄,离火滤过,去渣备用。
(3)白术散:单味白术炼蜜成膏。
(《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赵炳南治案, 张志礼等整理)
【评按】天疱疮以其疮形如水疱,皮薄而泽,发病又与
天行时气(多为风热暑湿之邪)有关,故名。其发病内因多
属心火,脾湿蕴蒸,常发于儿童。此案的治疗不论内服外
治,均着重于除湿清热。但在治疗后期则适当照顾脾肾,培
补先天、后天,有利于成人患者疔效的巩固。
(二十九)丹 毒
例一应××,女, 37岁。初诊日期: 1972年4月27
日。
患者前天左足背及左小腿红肿胀痛,局部发热,行走时
胀痛加剧;口渴,思冷饮,不思食,时而呕逆,尿短赤,大
使三日未行,伴有发热。既往无类似病史。
检查:体温39℃,呈昏睡状态,问之不语,表情痛苦,面赤唇焦;左足背及左小腿下1/3皮色红赤,形如云片,略
肿,局部扪之的手。白细胞计数20,300/立方毫米。脉弦数
一393一
有力,舌尖红,苔黄。
辨证:湿热下注,火毒攻心(左小腿丹毒)。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护心。
方药:
银花24克公英24克大青叶10克连翘18克黄
连6克生栀子1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车前子10
克生地20克猪苓10克灯芯炭10克薄荷3克川
军10克(包)绿豆衣10克陈皮6克
每日2剂,每六小时服一次。
另服梅花点舌丹,每次一丸,每四小时一次。
外用:外敷雄黄软膏,每日二次。
4月12日(复诊):服上方3剂,神志清,呕逆已止,疼痛减轻,大便已通,稍能进食,局部皮肤赤红变浅。体温
渐退(37℃),白细胞计数: 12,000/立方毫米。舌苔薄黄,脉弦略数。依前方加减:
银花20克公英25克连翘20克赤芍10克当归
10克生栀子10克猪苓10克川军3克车前子10克
牛膝10克甘草3克生地15克条芩10克黄连3克
每日一付半,每八小时服药一次。
外用:外敷芙蓉软膏,一日二次。
4月15日(诊):一切恢复正常,左足及左小腿皮色
亦恢复正常。嘱继续按前方服药四剂,每日一剂,以巩固疗
效。随访四年,未再复发。
(《房芝萱外科经验》)
例二商××,男,47岁。病历号20092,初诊日期:
1957年11月4日。
患者近十年来每于感冒,劳累或步行过多后,左小腿即
骤然掀红肿痛,同时恶寒身热,体温高达40℃左右。每次用
抗菌素治疗后,病情始见平伏,初发时每半年发作一次,随
后渐趋频繁,甚则每月发作二次。这次来诊已发病六天,右
小腿焮红肿胀,灼热疼痛,体温39℃。左侧鼠蹊部淋巴结肿
痛。脉象滑数,舌质红、苔黄。
辨证: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为流火(西医诊断:慢
性丹毒,急性发作)。
治法:利湿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
丹皮4.5克赤芍4.5克黄芩4.5克忍冬藤9克生
苡仁9克泽泻9克二妙丸9克(包)六一散9克(包)
赤苓9克大贝母9克水煎服。
11月8日(二诊):服前方3剂后,红肿渐退,又继服
二剂,改为每日口服二妙丸9克,共半月。服药期间,焮红
肿胀全消而愈。一年半后追踪,丹毒未见复发。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例一、例二均生于胫腿部,一般称之为“流火”,例一辨证属湿热下注,火毒攻心,房氏治以清热利湿,解毒
护心法为主,佐以凉血活血。另服梅花点舌丹(《外科全生
集》方)及先后外敷雄黄软膏、芙蓉软膏者、功能消肿定痛。
例二为慢性丹毒,反复发作已有10年,虽在治法上亦宜利湿
清热、凉血解毒,但疏方与例一有所不同。朱氏治慢性丹毒,常用二妙丸入汤剂中煎服,而其主要经验是在急性发作后,继续常服苍术膏(有两种配方:①苍术1000克,②苍术
1,000克,当归90克,白藓皮60克。制法:上药加水连熬三
次取汁,文火煎成浓膏,加蜂蜜250克调和成膏),认为苍术
健脾澡湿,能增强患者抗病力,防制其发作,亦即“缓则治
其本”之意。
(三十)蛇窜疮
王××,女, 33岁,病历号: 11931。初诊日期1958年
4月4日。
左腰部及左大腿出现集簇小水疱,剧痛已三天。
七天前左腰部及左大腿外侧出现大片红斑、小水疱、刺
痛加重,不敢触碰,坐立不安,虽服止痛片亦未解痛。大便
干结。
检查:左侧腰部及沿左大腿外侧,相当于腰1~2节段,可见成片集簇之小水疱,部分为血疱,基底潮红。脉弦而带
数,舌苔薄黄。
诊断:蛇窜疮(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辨证:心肝二经之火内郁。
治法:泻心肝之火热。
方药:
川连9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大青叶9克番泻
叶9克银花9克连翘9克赤芍9克花粉9克青黛
1.5克水煎服。外用玉露膏。
4月6日(二诊):服二剂后,水疱已见结痂,刺痛明显
减轻,大便三日未行,舌苔黄糙,脉弦数。方拟通腑泄热。
生川军6克(后入)黄芩9克焦山栀6克大青叶6
克连翘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忍冬藤9克2剂。
4月8日(三诊):疱疹大部干结,疼痛基本消失,大便
畅通。
前方去大黄加花粉9克。2剂后治愈。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蛇窜疮多发于腰肋部,又名缠腰蛇丹,西医名
带状疱疹。中医认为多由心肝二经风火,或脾肺二经湿热所
致。此案所用系清营泻火、凉血解毒法。后因患者便结,参
入通腑泄热之品,辨证确而用药当。外用芙蓉膏,可加强清
热缓痛之效,全案证方较为熨贴。
(三十一)湿 疹
例一徐调,男,30岁。初诊日期: 1971年4月12日。
患者半月前腹部出现红色疙瘩,搔痒,晚间尤甚,搔后
皮疹增大,流黄水,局部皮肤大片发红,逐渐延及腰部、躯
干等处。诊断为急性湿疹。曾服“苯海拉明”,静脉注射“溴
化钙”局部用醋洗均未见效。大便干,小便黄,口渴思饮。
检查:胸背部皮肤轻度潮红,有散在红色小丘疹,自米
粒大至高梁米粒大,下腹部及腰部呈大片集簇性排列,并掺
杂有小水疱,部分丘疹顶部抓破有少量渗出液及结痂,臀部
也有类似皮疹。脉沉细稍数,舌苔薄白。
辨证:湿热蕴久化热,发为急性湿疡,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凉血利湿。
方药:
胆草9克黄芩9克栀子9克生地30克赤芍15
克茵陈15克紫草根12克地肤子15克茅根15克
生甘草6克
上方服21剂后,皮疹逐渐消退,疹色变淡,腹部、股内
侧偶尔出现红色小丘疹,兼见有风团样损害。按前法佐以养
血凉肝之剂。
胆草9克黄芩9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当归12
克茵陈15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12克刺蒺藜15克
生甘草6克
上方继服15剂,皮损消失,临床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二张某某,男, 47岁,初诊日期1971年3月23日。
患者六年前开始全身泛发暗红色丘疹。
检查:全身泛发暗红丘疹,除面部外,全身皮肤粗糙、角化,皮纹理增粗、肥厚,有色素沉着,呈深褐色,散在明
显的抓痕血痂,脉弦滑,舌苔白腻、舌质红。
辨证:湿毒内蕴,发于肌肤(西医诊断为泛发性湿疹)。
洽法:除湿润肤,解毒止痒。
方药:全虫9克白藓皮45克地肤子30至川槿皮
9克干生地30克威灵仙15克槐花30克苍耳子9
克苦参15克陈皮6克
外用龙胆草90克豨莶草30克川椒9克。水煎,外洗。
4月3日,服药三剂后,痒稍有缓解。其余未见好转,改用清热除湿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克川军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川
槿皮30克生白术15克赤苓皮15克白藓皮60克干
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苍耳子9克。
外用大枫子油2瓶,如意金黄散4袋,外扑。
5月5日前服10余剂,变化不大,改用秦艽丸方加减:
秦艽15克乌蛇9克防风9克黄芪15克苦参15
克漏芦9克黄连6克白藓皮30克威灵仙30克
连续服用20余剂,明显好转,皮损面变薄、转软化,搔
痒基本消失。以后改用秦艽丸服半月余,6月中旬复诊时,全身皮肤已恢复正常,痒止,近期临床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三朱××,女, 32岁,病历号: 129809,初诊日期:
1967年1月3日。
一月来先于脸颊皮肤潮红、浸润,并见细薄鳞屑。脉弦
细,舌淡、苔薄布。
辨证:面游风,风燥伤血(西医诊断:脂溢性湿疹)。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
生熟地各9克丹参9克荆芥9克苦参9克白藓
皮9克枇杷叶9至桑白皮9克忍冬藤9至生甘草6
克五剂。外用青白散香油调搽。
1月9日(二诊):药后,脸面脱屑减少,瘙痒亦见明显
减轻,但双前臂又见新起斑丘疹,近日来腰疼,转侧不利。
仍宗前方去忍冬藤,加川断9克,狗脊9克,再服5剂,基
本治愈。
青白散:青黛30克,海螵蛸末90克,煅石膏末370克,冰片3克,先将青黛研细,次加海螵蛸末研和,后加煅石膏
末研和;冰片入研钵内轻轻研细,加入上药少许研和,再加
全部药末研和用。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湿疹多由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病久则易耗
血、生风生燥,风燥郁滞则肌肤失荣,而使湿疹呈现慢性发
作的情况。例一为急性湿疹,辨证属湿热蕴久化热,由于热
重于湿,故治以清热凉血利湿法,后佐以凉肝之品。证方贴
切。例二为慢性继发性湿疹,剧痒6年,初诊辨证为湿毒内
蕴,洽以清化湿毒为主,佐以养营通络之品,曾一度用龙胆
泻肝汤治疗乏效,后治以祛风通络为主,清化湿热为辅,方
用秦艽丸(《证治准绳》方)加减而效。此案三易其方,以患
者全身泛发,皮损剧痒,说明邪郁干表不散为其主要矛盾,湿毒为次要矛盾,故改秦艽丸加减,例三为脂溢性湿疹,发
于面部者,中医名为“面游风”,证属风燥伤血。治以养血润
燥,消风止痒,方治颇为对证。外用青白散有收湿止痒、消炎
退肿之效,除主治湿疹外,亦可用于过敏性皮炎。
(三十二)风 癣
杜××,女, 39岁,工人,病历号: 217683。初诊日
期: 1967年8月24日。
全身泛发皮癣二年。
二年来先后干颈后,两时伸侧、下肢等处起成片皮癣,瘙痒无度,昼轻暮重,难于入眠,屡治无效。
皮肤检查:颈后、双时伸侧、前胸、下肢等处,有较为
对称成片轻度苔藓化皮损,呈淡红色,瘙痕累累,结有血痂,稍见溢水。脉弦细,苔黄腻。
辨证:风癣,血热内盛,风胜化燥(西医诊断:泛发性
神经性皮炎)。
洽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方药:皮癣汤(经验方)加减。
生地15克丹参9克赤芍9克荆芥9克防风6
克茜草9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苍耳子9克白藓
皮9克地肤子9克水煎服,每日:剂,二次分服。
8月31日(二诊):服前方七剂后,大部分皮损显著变
薄,略见脱屑,痒减。继以前方加红花9克以活血消风,眼
药十剂后,病情略见起伏,此后断续治疗约两个月,在前方
中加熟地12克何首乌9克,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局部
外搽苦参酒而治愈。
苦参酒:苦参310克百部90克野菊花90克凤眼
草90克樟脑125克将前四种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
酒精(或白酒)5000毫升,泡七天后去渣,加樟脑溶化后备
用。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此案西医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辨证为血
热内盛,风胜化燥。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为大法,立法
切合此证的病因,病理变化。所用皮癣汤加减为朱氏经验方,局部外搽苦参酒,有灭菌止痒之效。此酒外用尚能治脂溢性
皮炎、皮肤搔痒症、单纯糠疹等病。
(三十三)白疤风
例一张××,男, 31岁。初诊日期81970年5月31
日。
周身泛发皮疹鳞屑已三年。近二月来又加重。
三年来全身遍见红斑和银白色鳞屑,曾在外地医院治疗,未见疗效。二月来皮疹明显增多,瘙痒难忍。
检查:头皮、手臂、双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损,呈对称性
分布,浸润肥厚,基底暗红色,覆盖鳞屑。在躯干、前臂等
处,可见大批点滴状红色皮疹,上有轻度鳞屑。脉弦滑,舌
质紫红,苔薄白。
辨证:风热郁久,化火伤营,复受外风(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治法:凉血清热,活血祛风。
方药:
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当归15克知母9克生石
膏30克紫草30克桃仁9克红花9克荆芥9克防
一4ol一
风6克蝉衣6克水煎服。
6月5日(二诊):服5剂后,部分皮损已明显消退,痒感亦显著减轻,未见新起皮疹。嘱服前方10剂。
1970年8月随访:未见复发。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例二包××,女,52岁。住院号: 29458。
寻常型银屑病,十八年来反复发作,初冬重、夏轻,以后
皮损夏季也不消退,曾经多方治疗,效果均不明显。于1972
年2月住院,全身遍发红斑,先服凉血清热解毒之剂。
生地18克赤芍12克丹皮9克草河车15克蒲
公英30克山豆根9克紫草12克仙灵脾、补骨脂、菝
葜各30克生甘草9克
三周后皮损变平,瘙痒减轻。苔薄、舌体胖,脉濡。前
方去草河车、山豆根,加补肝肾之肉苁蓉、菟丝子、白蒺藜
各15克。
又服一月:皮损几乎全退,仅留少数损害。苔薄舌红,脉濡细。拟养阴清热,调补肝肾兼顾。
生地30克肥玉竹、小胡麻各12克菝葜30克紫
草9克蛇舌草30克补骨脂12克肉苁蓉9克锁阳12
克
加服外科蟾酥丸5粒,每日之次,以巩固疔效。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白疕风或称松皮癣,西医名为银屑病,亦即牛
皮癣。中医认为系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营养所致。其
症皮损状如松皮,或形如疹疥,搔起白皮,缠绵难愈。例一
风热郁久、化火伤营,近二月来加重,为复受外风新邪之征。
患者症现血热瘀滞,治疗除重用凉血清热,兼用活血化瘀之
药外,以其有外风,故佐用疏风清热之品,审因察病,至为
精细,立方颇周到熨贴。例二病已十八年,求诊时因全身遍
发红斑,血热毒盛是其主要矛盾,故先治以凉血清热解毒,此为基本治法,因患者兼有肝肾不足,复诊时兼补肝肾,后
又参入养阴清热法。案中方药加减变化,缜密合拍。蟾酥丸
(《外科正宗》方)原为治疗疔痈名方,此处用以配合治顽癣,亦属经验用方。
(三十四)白癜风
王××,女,23岁。门诊号: 759784。初诊日期1975年
7月12日。
患者额上一处白斑已3~4年,近6个月来逐渐发展,向
两面颊漫延扩大,目前已有掌大一片。其他无不适。苔薄,脉平。
豨莶草9克苍耳草9克浮萍草9克补骨脂12克
川芎9克红花9克白芷4.5克桂枝3克赤芍12克
8月11日(二诊):服药1月,无显效,白癜风四周色
稍紫,苔薄舌红,脉平。久病入络,加重活血法瘀,祛风通
络之品。
当归尾9克赤芍15克川芎9克丹皮9克桂枝
9克乌梢蛇9克白藓皮9克地肤子9至豨莶草9克
10月6日(三诊):药后1月,中间已有色素岛出现,目前已有70%色素沉着。
前方续服。1月后痊愈。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白癜风又名白驳凤。由风湿搏于肌肤,久而不
去,以致血气失和所致,临床以局限住皮肤脱色变白为特
征。治疗当以法风湿,调和气血营卫为主,久病者参入通络祛
瘀之品。此病除内服方药外,再以25%补骨脂酊外涂,则
能增强疗效。
(三十五)扁平苔癣
张某、女, 30岁。初诊日期: 1972年8月4日。
患者从1971年4月开始,全身骤然出现紫红色斑片,呈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痊痒较甚,部分尚起水疱或血
疤,日益增多。曾用氯喹及激素治疗,药后明显减轻,但停
药三天后又加重,故来我院门诊治疗。
皮肤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紫红色斑片,如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口腔颊粘膜和舌边亦见紫色损害,病理检查
诊断为扁平苔癣。脉弦细,苔薄白。
辨证: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西医诊断:急性泛
发性扁平苔癣)。
治法:先以法风、除湿、清热。
方药:
乌蛇9克蝉衣6克羌活9克荆芥9克防风9克
白芷6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
生甘草6克嘱服7剂。
9月8日(二诊):药后皮损曾见趋退,停药后又有少
起,而感瘙痒,脉苔同前。仍宗前法加减。前方去连翘,加
全蝎6克,桃仁9克,活血去风。服5剂。
1974年8月10日(三诊):称药后两年未犯,近半月来,全身又起散在之类似损害。仍嘱服上方6剂。
8月24日(四诊):药后减轻,皮损已少,痒已不甚,继服前方6剂。
1975年4月追踪来院复查:前证迄今来犯。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扁平苔癣属于“乌癞风”或“紫癜风”范畴,多由风湿热毒郁于肌腠,气滞血瘀而成。故此案治以祛风、除湿、清热,其中祛风药除荆、防、羌活等药外,更以乌蛇、蝉衣搜风化毒为主药;二诊时并揉入活血之品。方药的配伍
加减,斟酌合宜,是以效验较为巩固。
(三十六)玫瑰糠疹
梅××,男, 40岁。初诊日期81972年10月26日。
患者一周前发现躯干两胁部起两块环形皮疹,色红,有
薄鳞屑,痒感明显,两天以后发现前胸后背、四肢密布同样
皮损。经××医院诊为“玫瑰糠疹”。用葡萄糖酸钙静脉注
射,内服扑尔敏、维生素等药,效果不明显,遂来我院门诊。
检查:躯干、四肢皮损呈环形、椭圆形皮疹,色红浸润,表面有微薄细鳞屑,胸背部皮损长轴与肋骨平行。脉弦滑,苔薄白稍腻。
辨证:血热,外受风毒湿邪。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除湿。
方药:
白茅根30克干生地30克大青叶15克粉丹皮12
克尾连6Q克黄芩9克紫丹参15克白藓皮30克猪
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包)12克
10月30日:服上方四剂后,皮损红色明显消退,痒感减
轻。于上方中加地肤子30克,继服5剂。
11月6日:大部分皮损消退,呈现淡红色半环状皮损,中心消退,边缘稍有浸润,痒感已不明显,脉缓,苔薄白。
改用养阴凉血,除湿止痒为法:
干生地30克粉丹皮12克白藓皮30克地肤子30
克紫丹参30克苦参9克花粉15克二冬12克生
苡米30克车前子(包)12克泽泻9克全当归15克
11月13日:上方连续服6剂,皮损全部消退,呈现色
素沉着,临床痊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评按】玫瑰糠疹多由风热血燥闭塞腠理所致。此案辨
证为血热,外受风毒湿邪。赵氏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除湿为
主,方治的重点明确,药物的用量、配伍均有特色。
(三十七)瓜藤缠
李某,男, 36岁。初诊日期: 1963年7月10 H。
患者6个月前,发现两胫部有赤豆大小的肿块4~5个,因胀痛而行走不便。曾诊为“结节性红斑”。就诊时,患者两
目红丝攀晴,且有作胀之感。两足胫跗及足背、足底均有紫
褐色肿块7~8个,如黄豆大小,轻按头形尖而硬,重按则感
热痛,履地重滞,胀痛兼作,午后足跗肿胀。脉弦数,舌苔
根部浊腻。
辨证:湿热下注,气血凝滞。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活血。
方药:
赤白芍各4.5克桃苡仁各9克杜红花2.4克丹皮0
克紫丹参4.5克黄柏4.5克川牛膝9克制苍术4.5
克忍冬藤12克板蓝根9克丝瓜络9克碧玉散12克
(包煎)3剂。
7月13日(二诊):足部肿块热痛略减,唯大便稀薄,泛吐酸水。
上方加陈皮4.5克再服5剂。
7月20日(三诊):两足跗红斑肿块尚有续起,且感胀
痛。泛吐酸水已减。乃瘀湿不化也。仍宗前意出入。
赤芍4.5克白芍4.5克桃仁9克苡仁9克杜红
花2.4至丹皮6至紫丹参4.5克黄柏4.5克川牛膝
9克制苍术4.5克陈皮4。5克忍冬藤12克板蓝根
9至丝瓜络9克6剂。
7月27日~8月3日(四~五诊):迭进清营化瘀利湿
之剂,两足跗、胫红斑肿块日见轻减,入暮足肿亦退,唯舌
苔根腻、化而未尽。再予原方继服10剂。
8月10日(六诊):两足腔跗红斑肿块均已消散,仅留
褐色斑痕,按之亦无痛楚,鼻准及两颧焮赤亦见轻减。脉弦
数较缓,舌质红,苔根部略腻。
赤芍4.5克白芍4.5克桃仁6克苡仁6克川牛
膝9克焦白术6克丹皮6克杜红花2。4克紫丹参4.5
克忍冬藤6克丝瓜络6克黄柏4.5克板蓝根12克
服5剂后,继以丸药作善后调治。三妙丸90克,日服两
次,每次4.5克,用温开水送服。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张赞臣医案,郑昌雄等整理)
【评按】瓜藤缠为湿毒流注之绕腔而发者,与西医所称
之“结节性红斑”相类似。此例辨证属湿热下注,气血凝滞。
治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法瘀,方中黄柏、苍术、牛膝、苡
仁、碧玉散、板篮根等清热除湿以治其因;赤芍、桃仁、红
花、丹参等活血法癖以治其果。若局部溃破,可配合外刷
“龙马丹”(《外科真诠》方,地龙粪、炒黄丹、赤克脂各9克,马齿克、伏龙肝、陈石灰各6克,生黄柏15克,扫盆粉3
——JO7】一
克,上四六1.2克。先研细未,用桐油调刷)。
(三十八)硬皮病
邱××,女, 52岁。住院号: 29161。住院日期: 1972
克12月30日至1973年5月17日。
患者子1965年秋,发现两手指端发冷、发白、发绀,伴
有关节酸痛和全身不适。1966年秋,症状加重,前臂皮肤浮
肿、紧张、按之无凹陷,皮肤呈淡褐色,有搔痒针刺感,额
颊也发生“浮肿”。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硬皮病”1967
春,皮损扩展到胸背、腹部,且不出汗。1970年起,每逢冬
季,手指尖发生溃疡,以食、中指为主,并且足趾也发白、发冷、发紫,偶有胸闷。1972年春,两大腿发生褐色肿胀之
皮损。
检查:血压140/80毫米汞柱,呼吸76次/分。面部、颈、额之皮肤硬肿,间杂有色素减退斑点。两手臂硬肿,以前臂
到腕部显著。手指肿胀发亮,食、中指尖有黄豆大小之凹陷
溃疡。胸背、两胁、腋下皮肤绷紧,颈,腹两大腿硬肿,四
肢关节活动不利。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初诊:硬皮病6~7年,皮损以四肢末端、额、颈、胸、背为主,不出汗,吞咽顺利,呼吸尚可,腰脊关节活动不利,伴有酸痛。苔薄舌淡,脉沉细。
辨证:肾阳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之邪,阻于肌肤,络
脉痹塞不通,营卫不和。
治法:温经散寒,补肾阳,和营卫,开腠理。
方药:
净麻黄9克大熟地18克川桂枝9克杜红花9克
全当归9克仙灵脾15克肉苁蓉15克锁阳15克补
骨脂15克菝葜30克生甘草9克
外用:川楝子60克花椒30克食盐炒后布包,乘热
时熨。
二诊:眼药1月,病情稳定,考虑经期发病,与冲任不
调有关。
前方加鹿角粉30克(分吞)。复方当归注射液(4毫升)
肌肉注射,日一次。
三诊:服中药2个月,自觉肌肤发热,额部出汗较多,胸、腋下、手背皮肤较前柔软,身体汗出,以药后为明显。
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好转,唯关节仍酸痛,乃血脉失养,风邪
仍留之故。仿“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前方去锁阳、蒙英。加丹参15克,炙地龙9克,加用低
分子右旋醣酐500毫升,静脉滴注,每周2次。
又一周,手指溃疡愈合,各种症状均好转,出院门诊随
访。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硬皮病是胶元病中的一种,西医属于内科病范
畴。此例发病以肾阳不足,卫外不固为重要内因,复有风寒
阻于肌肤,络脉闭塞不通,营卫不和诸证。故用鹿角、苁蓉、灵脾、锁阳温补肾阳,丹参、当归、红花、地龙活血通脉;
麻、桂温散风寒。方药主治明确,照顾全面。并配合低分子
右旋醣酐以增加血流量,改善末梢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
(三十九)红斑性狼疮
例一马××,男, 37岁,病历号:71573,初诊日期:
1964年4月15日。
一409一
患者于一年前,先于左下颔出现小片紫红色斑片,叠起
鳞屑,不易剥落,有轻微痒感。三个月后,于鼻背偏右又出
现二片紫红斑,互相融合成片,表面附有干燥鳞屑,周边见
紫红晕。又隔三个月,口唇右外方又起小片类似之皮损,伴
午后低烧,体疲肢倦,困乏无力。
检查:在鼻右侧可见一片境界清晰5X2厘米大小的表
面附有鳞屑之萎缩性红斑。病理诊断:盘状红斑狼疮。脉弦
带数,舌质正常,苔薄布。
辨证:肝脾失和,气滞血瘀(西医诊断,盆状红斑性狼
疮)。
治法:舒肝和脾,活血化瘀。
方药:
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柴胡6克茯苓9克炒白
术9克丹参9克紫草9克红花6克丹皮6克甘草
6克5剂,水煎服。
5月8日(三诊)局部已不痒,精神振作,体重增加,皮损边缘明显缩小。患者要求拟方带回东北继服中药治疗,从前方加香附9克、桃仁9克。
7月4日来信:称鼻部皮损逐渐缩小,周围红晕已退,仍嘱继服前方,以竟全功。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例二杨某,女, 42岁。初诊日期: 1974年10月1日。
1972年6月面部发生圆形红斑两处,发热,关节痛,经
某医院诊为“红斑性狼疮”,曾用激素和中药治疗。1973年
春复发日渐加重。现症:两颧有圆形红斑,卧床不起,心累
气短,畏寒神怯,自汗乏力,腰身疼,两膝关节疼痛,畏日
怕光,晒后则身痛更甚,心烦懊农,肢软浮肿,腹胀纳少,月经量少色淡,面唇指甲淡白,便结溲黄,舌淡苔自,脉细
缓。
辨证,气血脾肾皆虚,瘀血阻滞经络。
治法:益气化瘀、温肾填精,健脾除湿兼清瘀热。
方药:
①党参3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60克桑寄生30
克菟丝子15克熟附片(先煎二小时)24克补骨脂12
克地鳖虫10克地龙15克炒蒲黄10克北五味12克
槟榔6克糯米草60至海金砂12克蜈蚣2条鸡内金
10克紫草6Q克
②草药七味:白花蛇舌草60克半枝莲30克克大
年(石见穿)30克无花果60克瞿麦根15克隔山撬
15克苦荞头15克
以上①②方同煎,每周6剂,连服二周。
10月18日(二诊):服上方后,能起床散步,已不畏日
晒,能步行就诊。上述诸证缓解,舌质红润,苔薄,脉平缓,前方继服一月。
11月20日(三诊):痛已缓解,精力充沛,仍以原方两
月量,制成蜜丸与服, 1975年2月经原医院复查未见“红斑
性狼疮细胞”,停药恢复原工作。
(冯显逊整理:王渭川运用益气化瘀法的经验, 《中医杂志》4112, 1981)
【评按】红斑性狼疮是胶原病中的一种,西医作为内科
病证对待。临床分局限性盘状和系统型两型。祖国医学一般
认为其发病多与“阴虚”有关。例一为盘状红斑性狼疮,中
医名为“鸦啖疮”,历来认为难治。此例辨证属肝脾失和,气
滞血瘀,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脾、活血化瘀。据朱氏经验, 一411一
狼疮红斑明显者,可于方中加凌霄花、鸡冠花;皮肤有瘀斑
加仙鹤草、藕节炭;关节痛加乌蛇、秦艽、桑寄生;盗汗加
黄芪皮、糯稻根……。方药加减,反映了其辨证明细以及用
药之权衡可识。例二两颧圆形红斑,全身症状重笃,显示脾
肾两虚,瘀血阻滞经络,郁而化热,治以益气化瘀,健脾补
肾,兼清瘀热。处方一的特点是温、清、补、消并施,而配
方中虫类药和草药糯米草的应用,加强了解毒消肿、通瘀活
络的效能;处方二所用七味药亦颇有特色,其中如石大年,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镇痛,隔山撬健胃消积、解毒消肿:苦
荞头健脾利湿……。方治力求在纷错危重的病况下,各个击
破,转危为安。立方遣药反映了王氏独到的经验和胆识。
六、五官、口腔病类医案
(一)凝脂翳
例一华××,男, 51岁,门诊号: 625332。初诊日
期: 1958年2月21日。
右眼57天来红痛,畏光,流泪并有长期失眠,经西医检
查确诊为“进行性匍行性角膜溃疡”,因溃疡未能控制,转中
医治疗。
检查:右眼视力0.2,近视力耶格表5。球结漠混合充
血,角膜鼻侧溃疡,且有脂状附着物。脉弦数,舌色红,苔
微黄。
辨证:肝肺积热,复感风热毒邪,上乘目窍,而致黑睛
凝脂一片。(右眼凝脂翳)
治法:祛风清热为主,平肝退翳为辅。
方药:红肿翳障方加减。
石决明20克焦白术6克生地10克赤石脂10克
生甘草3克赤芍6克蒙花10克白芷6克夏枯草6克
川芎6克黄芩6克连翘6克六一散10克(包煎)水
煎服,7剂。
2月28日(二诊):服上方和点药后,眼已能睁开,头
眼已不痛,惟汗出多梦,失眠如前。证属风热已解,肝热尚
盛,久郁化火,上灼心阴,扰及神明。治宣平肝泻火,养心
安神,退翳明目。方药:
炒枣仁25克珍珠母25克浮小麦30克柏子仁15
克夜交藤15克夏枯草10克蒙花10克白菊花6克
蝉衣3克白芷6克甘草3克黄芩5克7剂。
知柏地黄丸90克,每日10克。
3月4日(三诊):自述右眼症状基本消失,右偏侧头部
有轻微疼痛。脉象弦细而数,舌色红,苔薄白,治以平肝祛
风,退翳明目为主,辅以滋阴益气。方药:
生地25克石决明25克蒙花10克川芎6克党
参10克连翘10克白芷6克知母10克防风5克白
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羌活6克水煎服, 17剂。
知柏地黄丸,每日10克
3月23日(末诊):睡眠好转,一切正常。
检查:右眼视力0.3,近视力耶格表1。右眼角膜遗有浓
厚白斑,以原方去党参、白芷、知母、防风、白菊花、蔓荆
子,加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青葙子、炒栀子各6克,7剂,水煎服,隔日1剂,服完为止。给犀黄散3瓶点眼。
1967年5月复查:右眼视力0.5,矫正视力1.5,近视力
耶格表1。一直工作,未再复发。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例二男,36岁,住院号: 12039,入院日期:1958年
10月15日。
本年9月21日开始右眼红而疼痛,视力减退,兼有流泪
及右偏头痛。经检查诊断为右限边缘性角膜溃疡,全身检查
均属正常。曾用三氯醋酸烧灼,抗菌素滴眼,施行结膜瓣遮
盖术。至10月23日眼部刺激症状加重,结膜瓣收缩,角膜
溃疡乃又暴露,溃疡呈陡削如蚕蚀状。染色阳性。诊断为侵
蚀性角膜溃疡,即于该日起开始服中药,当时症见:右眼眼
胞高肿,流泪刺激痛,风轮凝脂翳四周而起。手厥冷,脉细
欲绝,拟益血复脉而驱久寒。
全当归9克桂枝3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4.5克
木通6克细辛1.5克红枣10个生姜1片。
10月26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角膜溃疡已改善,刺激症状已大见改善,脸肿退。结膜水肿充血已退去大半,再服3剂。
10月29日(三诊):角膜染色阴性,溃疡已愈,改服下
方,于10月31日出院。
党参9克焦冬术6克炙黄芪12克全当归9克炙
甘草4.5克茯神12克炒远志4.5克酸枣仁9克煨
木香1.5克生姜:片红枣5个
(陆南山《眼科临证录》)
【评按】凝脂翳系因风热毒邪侵犯黑睛,以致目痛羞明,泪出如流,目翳色黄缘如凝脂,故名。例一证属肝肺积热,复感风热毒邪,上乘子目而致。治以法风清热为主,辅以平
肝退翳,方用红肿翳方(经验方)加减而获效。韦氏体会赤
石脂能促进溃疡愈合,石决明能消除翳障,故每遇角膜翳障
多加用之。例二风轮凝脂翳四周而起,两手厥冷,脉细欲绝,反用当归四逆之辈,益血复脉、温经散寒而获效。两例相较,虚实寒热证治迥然。
(二)花翳白陷
例一男, 40岁,门诊号: 168428,初诊日期: 1958年
7月8日。
左眼发病,时发时愈已一年余。经检查诊为树枝状角膜
溃疡,曾用多种西药治疗未愈。症见左眼气轮赤络微布,风
轮凝脂侵及瞳神,流泪刺痛,脉弦。
辨证:肝风气郁所致,清阳之气不升则内郁不解,发为
花翳白陷。
治法:散风热而调和气血,升清阳而开诸郁。
方药:
嫩钩藤9克蝉衣3克当归9克川芎3克炒白芍
9克制香附12克
服上方14剂后炎症消退。
(陆南山《眼科临证录》
例二鲍××,女,11岁,门诊号: 126626。初诊日
期:1966年1月26日。
右眼30天前开始充血、涩痛、畏光、流泪,经调“调医院
诊断为“右眼树枝状角膜溃疡”,给予对症治疗和散瞳。患者
五年前右眼曾患同样病变。用碘酒烧灼后,角膜遗有瘫痕。
检查:右眼视力0.1+1,近视力耶格表2-3 ,右眼角膜近
瞳孔7~8点处,有一灰白色深层树枝状浸润,直径约2毫
米,萤光素染色阳性,上方有陈旧薄翳。脉细,舌质红,舌
苔薄白。
辨证:肝肺火盛,外感邪毒,内外合邪,上犯目窍。
(右眼花翳白陷;右眼冰瑕翳)
治法:法风清热,活血滋阴,退翳明目。
方药:
(1)红肿翳障方:生地12克赤芍10克蒙花6克白
芷10克石决明15克(先煎)赤石脂10克(包煎)炒川
芎3克夏枯草6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5剂。
(2)犀黄散一瓶点患眼,一日三次。
1月31日(二诊):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溃疡已趋平
坦,白睛仍有红赤。脉细数,苔薄白,仍守原方加减:炒川
芎3克、生地12克、赤芍10克、蒙花6克、白芷10克、桑皮15克、木通5克、炙草6克、地骨皮10克水煎服5
剂。
继续以犀黄散点眼。
2月5日(末诊):眼痛消失,稍有畏光流泪。脉细数、舌苔薄白,舌质淡红。改用祛风清肝,退翳明目之法。
龙胆草6克连翘10克夏枯草6克草决明10克
蒙花10克、荆芥5克白菊花6克水煎服12剂。
继续以犀黄散点眼。
服药后,上述症状消失,角膜溃疡愈台。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花翳白陷系指眼部黑睛白翳状如花瓣树枝,见
有羞明多泪,磨擦疼痛等症。树枝状角膜溃疡属于本证范
畴。例一因肝风气郁而致。治以散风热而调气血,升清阳而
开诸郁,药少而力专,效果良好。例二证属肝肺火盛,外感
邪毒,内外合邪,上犯目窍,使用韦氏红肿翳障方,标本兼
顾,药性平和。本方是治疗各种角膜炎、角膜溃疡的经验方。
(三)瞳神干缺
例一徐××,男,28岁,初诊日期: 1942年4月25
日。
双目瞳神干缺,黄液潜伏,视糊晴痛,舌糜口疮,腿部
红块,阴部糜烂,得病五载,此起彼伏,反复发作频繁,脉来
弦数,舌苔黄腻症由湿热流注,病在心脾肝肾。《素问》云:“诸
痛津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心主血,脾主
肉,血热而内湿,湿热相合,热毒下传,入肝经而生阴疮,入脾经而为肉疡,人心经而致舌糜,入肾经而致瞳神干缺。
其病浸淫不休,溃败肌肤,后果堪忧。
龙胆草炒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木通当归尾
苍术米仁生地甘草竹叶
2剂后,原方增损连服10剂,红肿退去,黄液消失,目视恢复,诸痛及疮痒皆除,惟过二月,目疾又发。
复诊:前经治疗,红退,黄液消失,目视放明,惟未隔
二月,旧病复起,且形寒烦热,胸腹不利,脉濡,舌苔浊
腻:是亦湿热蒸蒸,浊邪上逆所致。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
毒。
茯苓苍术猪苓泽泻黄芩炒栀子米江滑石
甘露消毒丹(包煎)
三剂以后,又连服5剂,目疾又愈。
(姚芳蔚等整理:眼科姚和清的学术经验,《上海中
医药杂志》3:1, 1964)
例二张××,男,28岁,初诊日期: 1959年6月12
日。
左眼得病二旬,眼红,视糊,睛痛,并牵连头部胀痛,经西医检查诊断为左眼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力0.2)。患者
面色红润,口干引饮,舌赤,苔黄,脉数。证属瞳神干缺,血贯瞳神。
茺蔚子赤芍元参麦冬知母生石膏黄芩生
甘草五灵脂
2剂后,疼痛减轻,左眼红肿减退,前房出血消失,混
浊减轻。原方去石膏、五灵脂、甘草,加地骨皮,又3剂
后,左眼红肿消失,视力增至0.5,续服原方6剂,左眼充
血消失,视力增至1.0。
(姚芳蔚等整理,姚和清老大夫治疗前房出血经验
简介《浙江中医杂志》4:23, 1965)
【评按】瞳神干缺常为重症凝脂翳之后遗症,瞳神失去
正圆,边缘如锯齿或形如梅花,故名。例一除瞳神干缺外,兼见湿热流注等证,病在心脾肝肾。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十剂获效而月后旧病复发,证势反重,此乃湿热蒸蒸,浊邪
上逆。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重在“去邪”,邪去正安
而获治愈。例二不仅瞳神干缺,复见血贯瞳神。治从整体出
发,着重治内,由于肝经血热,血瘀络阻,故以行血活血为
治,又须凉血清热,以治其本。
(四)视瞻昏渺
例一张××,女,27岁,病历号: 75753,会诊日
期,1959年11月6日。
今年八月初曾感冒发烧,伴有偏头痛。15天后左眼视力
急剧下降,5天后右眼视力相继减退,头痛绵绵,右眼胀
肩,睡眠、纳食均差,懒动少言。发病前工作紧张,有过度
劳累史。
检查:右眼视力0.5,近视力耶格表2;左眼视力0.7,近视力耶格表2。双视乳头色泽全部苍白,边缘清楚,动脉
细,动静脉比例为1:2,其他大致正常。双眼周边视野白色
视标在20度以内,红色视标在10度以内,双眼中心视野约
有10度比较暗点。脉细有力,舌体胖。
辨证:脾虚气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清窍失养。(双
眼视瞻昏渺,双眼视瞻有色)
治法:益气升阳为主,辅以清肝明目。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柴胡3克升麻2克归身10克白术10克陈皮5
克党参12克黄芪10克炙甘草3克蔓荆子3克生
石决明15克(先煎)夜明砂12克(包煎)杞子12克五
味子5克川芎3克14剂
11月20日(二诊):服药后视力明显进步,暗影已不明
显。
检查:双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双眼底大致同
前,脉细,舌质淡,舌体稍胖。仍守前方加减。方药:补中
益气汤加桑叶6克、石决明15克(先煎)、杞子10克,7
剂。
11月27日(末诊):双眼视力已恢复正常,眼前暗影已
消。
检查:双眼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眼底大致同前。
双眼周边视野已基本正常,中心暗点已消,停止治疗。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例二魏x,女, 27岁,初诊日期: 1973年10月13
日。
患者1971年3月行人工流产术后,患子宫内膜炎及附
件炎,继之左眼视物不清,诊后未再介意,1973年8月目疾
复发,左眼视物不清逐渐加重,伴头痛,眼胀,曾经检查诊
为“左眼中心性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曾经西药治疗效
不着。现症:头昏眼胀,视物不清,心悸气短,神疲肢软,常自汗出,失眠,腰脊酸痛,关节疼痛,下肢微浮肿。舌质
淡,脉弦涩。
辨证:气虚夹瘀,络道瘀滞,兼肝阴不足。
治法:益气化瘀,滋肝通络。
方药:
党参6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60克仙鹤草60克
阿胶珠10克女贞子24克旱莲草24克钩藤3Q克蜈
蚣2条乌梢蛇10克、地鳖虫12克水蛭6克全蝎10克
三七粉(冲)3克蒲黄10克五味子12克金樱子60克
槟榔10克
每周6剂,连二周。
10月27日(二诊):除视力未见好转外,一般病情均
有所缓解,上方去槟榔,加木贼草24克,楮实子24克,生
鳖甲24克,更加麝香0.5克(冲服)。每周6剂,嘱服四周。
12月10日(三诊):上方共服24剂,视力显著好转,能自行走路就诊,全身诸症相继消退,拟下方巩固疗效。
党参3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30克木贼24克
楮实子24克蜈蚣2条乌梢蛇10克蒲黄10克五味
子10克柴胡3克每周六剂,每周另服云南白药一瓶(分
六次服,每日一次)。
一月后复查左0.07, 微斜可眺远,右眼0.8,已上班,嘱再服上方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冯显逊整理: 王渭川运用益气化瘀法的经验, 《中医杂志》4:14, 1981)、 【评按】视神经萎缩属于中医视瞻昏渺范围。多因肝肾
不足,气血虚弱而致。例一证属脾虚气弱, 中气不足为本,治
以益气升阳为主, 辅以清肝明目。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气
足血充,精气得以上承,目得血而能视。盖目为肝窍,瞳神
属肾,凡瞳神内部慢性病,多以补肝肾为主,而脾为后天之
本,生化之源,久思易伤脾,过劳易伤气。补中益气实乃洽
本之法,且与滋补肝肾、舒肝解郁,养血活血相辅相成。例
二诊为中心性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据其证候,也属于视
瞻昏渺范围。中医辨证为气虚夹瘀,络道瘀滞,兼见肝阴不
足。治以益气化瘀,滋肝通络。因其气血虚滞,“若欲通之,必先充之”,故在补气血的基础上,重用搜剔走窜之虫类药
物,更加麝香等开窍通闭之品,视力显好,“全身症状相继消
退。观其药剂较重, 关键在于识证精确,否则病重药轻,难
以奏效。
(五)暴 盲
例一钱××,男,45岁,初诊日期:1964年5月11
日。
厥阴失条,郁火上逆,两眼觉胀,视物模糊,方寸大
字,分不清楚,胸闷纳少,口渴不饮,大便干燥,小便浑
浊,经××医院诊断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使用多种西药,治疗罔效。审察脉证,肝经风火并挟湿邪,留阻中州。现予
疏肝明目,清火法风,佐以渗湿为治。
春柴胡4.5克全当归9克杭白芍9克粉丹皮9克
滁菊花9克谷精珠9克草决明9克蜜蒙花9克净蝉
衣3克金银花9克西滑石9克云茯苓9克制熟军6
克焦山楂9克5剂。
6月2日(复诊):前剂进完,证情好转,前次来诊,遂以前方又投5剂,目前报上小字已能看清,胸字不闷。饮
食增加,苔脉均见好转,原方去茯苓、滑石、熟军、山楂,又投5剂,而完全恢复健康。
(张笑平整理:陈粹吾医案选录,《江苏中医》
5:29, 1965)
例二沈××,女,23岁。初诊日期: 1960年2月22
日。
双目骤然不睹,将近十日,曾经西医检查,云为急性球
后视神经炎;此属暴盲,症询危笃,年轻体力应壮,但脉来
虚软,形体不实。
辨证、阴亏水不涵木,精气不能上达,目系失所荣养。
治法:益阴填精,肝肾同治。
方药:
生地山药茯苓泽泻萸肉丹皮杞子菊花
当归麦冬5剂。
二诊:前予补益肝肾之剂,目病未瘥,且感头部偏痛,眼珠亦痛。据述病由郁抑,情志不遂而起,是乃郁抑伤肝,木不条达:气血逆而元府闭塞,故神气出入无路,光华不能
发越,治当疏肝解郁为先。
生白芍茯苓全当归柴胡炒白术薄荷炙甘草
白芷蔓荆子
5剂以后又服5剂。
四诊:头痛已愈,眼病已差,目视恢复,但感不足,病
根尚在,再守上法。
生白芍茯苓全当归柴胡炒白术炙甘草生地
杞子
5剂以后又服5剂。
六诊:经治后,目视恢复,检查视力,二眼皆为1.0, 病愈,但防再燃,唯有清心寡欲,借视缄光,去除一切杂
念,可保无虞。
杞菊地黄丸。
(姚芳蔚等整理:眼科姚和清的学术经验,《上海中
医药杂志》3:1, 1964y
例三文xx,女,12岁,门诊号: 70309,初诊日期:
1959年4月24日。
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伴有眼球胀痛半月余。涸 初,感
冒发烧后双眼视力模糊,眼胀痛。11日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仅有光感。12日双眼视力光感消失。14日在××医院住院
确诊为急性视神经乳头炎。经治疗效果不明显,转本院治
疗。现仍头痛眼胀。
检查、双眼视力眼前指数。双眼瞳孔稍大;对光反应较
迟钝。双眼底视乳头充血色红,边缘模糊不清,乳头水肿隆
起约2个屈光度;周围网膜有放线样水肿,鼻上及颞侧有点
条状出血;视网膜静脉扩张,动脉无明显改变,黄斑部及周
边部所见范围未发现异常。脉弦,舌质红而苔薄白。
辨证:肝经郁热,风邪外侵,玄府郁滞。(双侧暴盲)
治法:舒肝解郁,活血破瘀为主,辅以平肝明目。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茺蔚子6克,石决明12克,五味
子2克,7剂,水煎服。
5月4日(二诊):药后视力提高,眼胀已消,惟口眼
发干。
检查:双眼视力0.2,近视力耶格表7+1。脉细而稍数,舌质梢红,少苔。证属热病伤阴,肝肾阴虚。治宜滋肝肾明
目。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杞子6克菊花3克熟地10克山药6克丹皮2克
茯苓6克泽泻6克五味子5克桑叶3克青葙子10克
7剂,水煎服。
5月11日(三诊):眼药后,视力明显进步,全身无明
显不适。
检查:双眼视力0.6+2,近视力那格表4+1。
原方去青葙子加女贞子川克,熟地加重为15克,以助
滋阴益肾之效。14剂,水煎服。
5月25日(末诊):视力已正常,有时视物模糊。
检查:双眼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双瞳孔大小,反应均正常,视野未查。双眼底视乳头色淡,边缘稍模糊,水肿消退,出血吸收,动静脉比例大致正常,黄斑中心凹反
射可见,周边部正常。
仍以滋补肝肾为治则。杞菊地黄汤七剂,巩固疗效,停
止治疗。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暴盲系指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视力逐渐减
退甚至失明者则属“青盲症”。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属于暴盲范
畴。例一证属肝经风火,脾经湿浊,当以清火祛风导湿为正
治。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方中柴胡、当归意虽疏肝,实能清火;熟军、山楂取其下通上达,清下撤上而收“上病
下取”之功。例二初诊辨证为阴亏水不涵木,精气不能上达
而致暴盲,治以益阴填精之法,方用杞菊地黄之属而无效,后进一步审证求因,始知病由情志不遂而起,气血逆乱而玄
府闭塞,改用疏肝解郁之法,遂以逍遥之辈而建奇功。例三
诊为视神经乳突炎。证属肝经郁热,风邪外侵,玄府郁滞而
致双眼暴盲。《审视瑶函》用丹栀逍遥散治疗“怒气伤肝,并脾虚血少,致暗不明”的暴盲症。本案另加茺蔚子、石决
明、五味子以助活血破瘀,平肝滋阴明目之力,服药后视力
进步,但口眼发干,见有肝肾阴虚之证,故改用杞菊地黄滋
补肝肾而收功。实属师古而不泥古之例证。
(六)青风内障
袁××,女,25岁,门诊号869118,初诊日期: 1964
年2月26日。
右眼二年半前因胀痛,经检查诊为青光眼,曾行手术,术后眼压尚稳定。近半年床眼压又波动,伴虹视,头痛,眼
胀,恶心,疲劳后加重,视野亦有改变。左眼亦有类似症
状,虹视明显,经××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单纯性青光
眼,目前用1%匹罗卡品服药水,右眼一日六次,左眼一日
二次。晚上均用2%匹罗卡品眼膏涂眼。近来时有偏头痛,性情急躁,平时大便干结,4~5日一行,月经量多,约40
天一次。
检查:右眼视力0.3(矫正0.8-2),近视力耶格表1。
右眼无滤泡,虹膜于11~12点根部缺损,双眼瞳孔药物性
缩小。右眼压7.5/3=35.76毫米汞柱,左眼压7.5/5=25.81
毫米汞柱。右眼乳头有病理性凹陷扩大,其它正常,左眼底
大致正常。左眼鼻侧视野缩小25~30度,颞侧在60度,脉
弦细,舌色稍红,苔薄带黄。
辨证,阴虚肝旺,外风挟内风上犯空窍,发为双眼青风
内障。
洽法:滋阴平肝,祛风止痛。
方药:经验方青光眼三方。
石决明24克白蒺藜10克决明子15克防风6克
羌活6克蝉蜕6克蒙花6克白术10克白芷6克细
辛3克生地20克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
3月23日(二诊),药后眼胀头痛减轻,虹视已基本消
失,昨夜看电影后又出现虹视,二天来食欲不佳,夜寐不
安,脉细弦,舌苔薄。
检查:右眼压5.5/3.5=22.38毫米汞柱,左眼5.5/
4.5=18.86毫米汞柱。
原方加炒谷芽25克,车前子10克(包煎)。石斛夜光
丸,每日一丸。右眼每日点匹罗卡品眼药水4次,左眼每日
点二次,晚上不再涂匹罗卡品眼药膏。
6月5日(三诊):上药又服30剂后,自感眼胀已减,虹视偶尔出现,有时头沉,胃纳进步,脉弦细,舌质略红,证属风邪未尽,肝阴不足,治宜法风止痛,滋阴平肝。方
药:青光眼三方加减。
生地22克白术6克白芷6克防风6克白蒺藜10
克蝉衣3克蒙花10克羌独活各5克决明子12克
生石决明25克(先煎)细辛3克黄芩6克车前子12
克(包煎)杜仲10克丹皮12克隔日1剂明目地黄
丸早晚各一丸,和汤药交替服。
7月17日(四诊):上药20剂后,视力增进,眼压亦
降,头痛眼胀已消,虹视亦消失,匹罗卡品眼药水已停用,纳可,二便畅调,脉细,舌稍红,苔薄。
检查:右眼矫正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左眼矫正
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双眼眼压5.5/5=17.30毫米汞
柱,眼压已正常,停药观察。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青风内障相当于青光眼。多因风、火、痰、湿,与肝肾阴虚或脾虚气弱所致。本例证属阴虚肝旺,外风
挟内风上犯空窍。使用韦氏经验方——青光眼三方效果尚称
满意。据称本方对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时发时止,眼压在25~
35毫米汞柱者,疗效较好。
(七)枣花翳内障
程xx,女,67岁。门诊号: 69390,初诊日期:1964
年3月4日。
患者右眼前有黑影已二年,左眼前有黑影已一年。二年
前右眼出现黑影,左眼一年前也出现黑影,并较右眼为重,曾于××医院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治疗无效。平时夜寐欠
安,耳鸣,大便干结。
检查:双眼视力0.5,近视力耶格表4。双眼晶体皮层
呈楔状混浊。双眼屈光间质欠清,可见视乳头色泽及血管、黄斑大致正常。脉弦细,舌质淡红。
辨证:肝肾阴亏。(双眼枣花翳障)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桑叶16克黑芝麻15克,每日或
隔日1剂。30剂。
4月22日(二诊):药后双眼视物较前清晰,黑影减
少,大使通畅,近日食欲不振。
检查:双眼视力0.9,近视力耶格表右眼4,左眼3。双
眼晶状体混浊大致同前,眼底所见正常。脉细,苔薄腻,仍
守前方加焦三仙各10克,每日或隔日1剂。30剂。
6月3日(末诊):双眼视力自觉很好。
检查:双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3。晶伏体和眼底
同前。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老年性白内障相当于枣花翳内障。多系肝肾不
足,精血不能上荣,或年老体弱,肾精日衰,气血两亏,目
失儒养所致。治则多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辅以退翳
明目。韦氏强调早期给药,部分病人可以制止病情发展,延
长失明时间,又可提高视力。本案以杞菊地黄丸为主方,疗
效尚好。
(八)鼻 鼽
苏xx,男, 36岁。
每当吹风着凉之后,即鼻塞不通,鼻孔发痒,喷嚏连
连,流出清涕不已,此病起已三年,久治不效,曾在某医院
诊为过敏性鼻炎。体常畏寒,口不渴,脉不数,舌苔白。
辨证:卫阳不固,素禀不耐,外邪易侵,病属鼻鼽。
治法:益卫阳,法风寒。
方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之
生芪15克防风6克白术10克桂枝5克党参10
克诃子肉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5枚
上方连服13剂,其病痊愈。两年后又作,仍以原法投
之,亦应手而效。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鼻鼽的病名,初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即鼻流清涕。系因肺气虚亏,卫气失固,感受寒邪所致。本
案病已三年,使用玉屏风散益卫阳,桂枝汤散风寒、和营
卫;诃子肉敛肺气。藩篱固则外邪无可乘之机,此亦安内攘
外之法。
(九)鼻 衄
陈x,女, 44岁。
突然左侧鼻孔出血如注,双侧填塞后,又从口眼外溢,服凉血清热剂未效。来诊时面色苍白,目视少神,目睛晕
黄,头晕,睡眠差,不思饮食,四肢乏力,口渴,盗汗,小
便色黄,怔仲惊悸,短气少言,脉细而弱,舌质淡,苔薄黄。
辩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法:心脾两补,引血归脾而止鼻衄。
方药:
大红参6克黄芪15克白术9克白芍12克当
归9克生地炭12克荆芥炭9克茯神9克远志肉6克
阿胶9克(另烊)龙眼肉9克广木香6克黑姜6克大
枣3枚甘草3克2剂。
服上方2剂后,鼻衄即止。睡眠饮食均有改善,目睛晕
黄已退,仍以上方加减调理而愈、多年随访未见复发。
(李斯炽主治,李克涂整理:鼻衄重症之治疗心得, 《湖南医药杂志》2:31, 198Q)
【评按】鼻衄系指以鼻出血为主的证候。一般分实证、虚证两大类。实证多因风温外感入肺,肺有蕴热,或肝火上
炎、气逆而上,虚证多因气虚、血虚等。本案证属心脾两
虚,气血不足,心虚不能主血,脾虚不能统血,则鼻衄如
注。治以心脾两补,引血归经,而鼻衄立止。本案重在洽
本,药用颇有巧思。
(十)鼻 渊
例一王××,男,49岁。
经常头痛,鼻塞流清涕,气味臭秽,每日须更换手帕数
块。经xx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鼻窦炎。近增咳呛气急,两胁引痛。
辨证:新邪外袭,痰热内蒸。
治法:疏散风邪,化痰泄热。
方药:
前胡10克牛蒡子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土霍
香10克辛英6克苍耳子10克炒自芷5克制半夏10
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桔梗5克茯苓12克杏仁9
克焦芩10克另用鼻渊散塞鼻。
鼻渊散处方(黄氏经验方):土霍香15克苍耳子15
克青木香15克鱼脑石15克辛莫15克鹅不食草9
克共研细末塞鼻用。
二诊:经内服煎剂,外搐鼻渊散后,头痛鼻塞较松,每
日仅换手帕一块,咳喘胁痛消失。再循前方加减,拟以疏风
利窍,清化痰热。
细辛1.2克荆芥6克防风6克苍耳子9克辛
荑6克炒白芷3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
薄荷3克焦芩9克竹茹9克白蒺藜9克
服药3剂后,诸症减轻。原方续进3剂,头脑清醒,鼻
通神宁,浊涕全无,病得痊愈。迄今数年未见复发。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例二×××,女,成, 1963年夏初诊。
近四、五年来,因鼻塞时流脓涕,声音异常,不便唱
歌,曾经××医院治疗,诊为慢性上颔窦炎。先后穿刺冲洗
过20多次。来诊时,涕呈脓性,每隔二、三天,即从一侧或
双侧鼻腔内擤出状如两端被剪掉的花生外壳,长约半寸余,粗似小指的管状黄色脓性腥臭鼻涕干痂,外粘内干,有时带
血,鼻塞,说话声音俨如重感冒之状:因久不愈,现已改业
不能作演员。常感头部闷闷不清,喜凉恶热,热则昏昏欲
睡。苔薄黄,舌边尖红,脉浮弦而数。
辨证:内火上炎,肺心之热尤甚。
治法:宗“高者抑之”法,予清火滋阴,兼以排脓之剂。
方药:
生地18克丹皮12克赤芍9克黄芩9克白茅
根21克银花18克连翘18克桔梗12克桑白皮18
克苍耳子9克灯芯1.5克竹叶9克川连3克4剂。
复诊:脓涕大减,原方去苍耳子,加苡仁30克,再给
4剂。
三诊:管状脓涕干痂已无,涕变白色,但质仍粘,已无
腥臭味。原方仍去苍耳子,再去川连,仍加苡仁30克,再
加山栀9克,嘱服4剂。
四诊:涕清,量亦很少,除头部仍有闷感外,余证基本
消失。嘱再取4剂,两日煎服一剂,共服八天。药后数月,未复犯。
(杨作楳:《临证录》)
【评按】鼻渊系指以浊涕如渊的病证。也称“脑漏”。
如《素问·气厥论》云“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相当于
西医的慢性鼻窦炎。多因风热(或风寒化热)久蕴肺鼻,窍
道不利,抑遏成涕,而致漏下不止。例一证属新邪外袭,痰
热内蒸,治以疏散风邪,化痰泄热,除内服药外,尚配合黄
氏经验方塞鼻,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效果良好。例二病
程已久,证属内火上炎,肺心热甚,兼见阴亏之象,予以清
火滋阴兼以排脓之剂,以托毒外出。
(十一)脓 耳
童xx,男,5岁。
左耳流脓,且发热体温39.7℃,诊为中耳炎,曾用青霉
素等药,发热未减,流脓依然。症见:左耳中有清稀脓液渗
出,精神萎顿,有“但欲寐”之势。二便通畅,舌质青滑,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断为寒邪入于少阴肾经。肾开
窍于耳,经气柏通,今寒邪侵入肾经,滞于耳窍,故现上述
诸证。治法先宜温经散寒,鼓邪外出。方用《伤寒论》麻黄
附子细辛汤。方药:
附片20克麻黄6克细辛3克
二诊:服上方1剂后,发热即退,体温正常,患儿面色
唇转红,脓液转稠,脉转弦数,舌质转红,病已由寒化热,所谓“阴证转阳”其病易治,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乃予龙胆
泻肝汤加减。方药:
龙胆草6克栀子3克黄芩6克车前子6克柴
胡6克生地15克泽泻6克
服3剂后,耳中流脓渐止而愈。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评按】脓耳系指耳内红肿掀热,耳膜溃破,耳道出
脓,脓水呈黄色者称“聤耳”,白色者称“缠耳”。多因风热
毒邪侵袭,入于耳中,壅聚不散,腐肉成脓,穿蚀耳膜,以
致脓液外溢。本案虽见发热而精神萎顿,脉沉细,有“但欲
寐”之势。证属寒邪入于少阴肾经,先宜温经散寒,鼓邪外
出。凡遇寒邪抑遏,宜先温经散寒,待阴证转阳,方能施以
清凉之剂,否则初用寒凉泻火,则寒邪凝滞,变生他证,病
难速愈。本案不为西医诊断所惑,严格按照中医辨证。实为
获效之关键。
(十二)耳 聋
张××,男,25岁。1951年修路作石,放炮时,不慎
震伤双耳,当即感到耳道如棉花堵塞,继则耳鸣嗡嗡声,忽
大忽小,持续不止,渐至耳聋重听,在××医院诊断为“神
经性耳聋”。经多方医治未愈,诊察患者年青体壮,发育营
养佳良,脉弦劲有力,舌苔正常。此足少阳经闭阻之故,因
足少阳经脉,由眼外眺向上至颞部,向下至耳后,沿颈至
肩,今巨音震动,损伤足少阳经脉,是致耳道瘀阻,清窍不
利。治宜和解少阳枢机,活血化瘀通络,以开清窍。方用小
柴胡汤加减:
柴胡15克法半夏9克炒黄芩6克石菖蒲9克胡
连6克川芎9克郁金9克磁石15克(醋淬)五味子9
克甘草6克生姜3片
二诊:上方连服3剂后,耳鸣减轻,知药中病所。宗前
方加柴胡为18克,续服3剂。
三诊:耳鸣声音减低,时鸣时止,耳道阻塞感已消失,唯耳聋重听如前,宗前方减磁石、五味子,加广血竭9克、苏木9克,并加柴胡量至24克,以增其法瘀通络之力,续
服3剂。
四诊:耳鸣基本停止,耳聋重听亦减半,守前方减苏
木,加桃仁9克(捣),川红花6克,并将柴胡量加为30克,配合苏合香丸,每日早晚各服半丸。
五诊:上方连服3剂,共服苏合香丸3丸后,耳聋重听
大为好转,对面讲话基本能听见,嘱停药,改用针刺翳风、听官、听会等穴治疗,每日一次,二月而愈。
(《李继昌医案》
【评按】本案发病骤然,故称暴聋。西医诊为“神经性
耳聋”。证属足少阳经脉闭阻,采用和解少阳枢机,活血化
瘀通络之品,以开清窍,方用小柴胡汤加减,重用活血化
瘀,并配合苏合香丸开窍,病愈大半,又改用针刺法而愈,治法独特而有理法可循,颇堪令人玩味。
(十三)眩 晕
例一李××,女, 20岁,初诊日期: 1974年12月13
日。
头晕耳鸣,房屋旋转,胸闷泛恶,时作时止,喉间痰
多。病历数月,前医迭进平肝潜阳之剂,病清未减,脉细
数,苔白腻。
辨证蠢肝阳挟痰,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和胃,化痰降逆。
方药:
真珠母30克橹豆衣9克菊花9克白芍9克姜
竹茹9克茯苓9克青陈皮各9克白蒺藜9克旋覆花
9克(包)代储石30克生姜3片佛手9克
12月20日(二诊):前进平肝和胃、化痰降逆之剂,咯
痰增多,呕吐已瘥,眩晕亦减,惟二颞跳痛。苔、脉如前。
痰浊渐化,肝阳未平。再宗前意。原方去姜竹茹,6剂。
12月27日(三诊):眩晕渐平,胸闷亦减,但觉倦怠嗜
睡,脉细软,苔薄白。在肝阳痰浊扰动之后,脾胃未健,精
神未复,前法加入健脾和胃之品。
旋复花9克(包)青陈皮各9克白术9克茯苓9克
佛手9克白蒺藜9克真珠母30克白芍9克菊花9
克7剂。
(《黄文东医案》)
例二史××,男, 39岁。
头晕已十余年,曾疗养二年。每年有1~2个月头晕,呕吐加剧,经神经科检查无特殊异常。当时头晕为甚,晕剧
呕吐,食欲不振,手足麻木,耳鸣,血压正常。脉弦细,舌
苔白,舌质边有齿痕。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怔。
辨证:水邪上逆,肝阳不潜。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化裁。
云茯苓15克自术12克桂枝9克甘草9克生龙
骨30克(先煎)泽泻15克生姜6克大枣5枚生牡
蛎30克(先煎)陈皮9克半夏12克钩藤12克
服7剂后,头晕欲吐等证已大减,仅感体痛乏力,治用
前方佐以疏风通络之品,加防己、秦艽再进7剂。嗣后相隔
一月,头晕欲吐复作,但较前有所减轻,即又投入首方10
剂而愈。
(《赵锡武医疗经验》)
【评按】眩晕是临床常见症候之一,此处所列为耳源性
眩晕(或称美尼尔氏综合征)。《内经》中多次提到眩晕、耳
鸣同时发生的病证,后世医家也多论及。如《丹溪心法》云
“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即可包括此证在内。例一证属
肝阳挟痰,上扰清窍。前医进平肝潜阳之剂未效,加入竹茹、陈皮、复花等化痰降逆之品,始见效果,符合“无痰不作眩”
之说。例二的病因、病理有所不同,赵氏认为:“本证并非风
痰之邪,实属水饮内阻,阳应风化所致”,着重于脾胃,故用
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为法,使水气循流,则眩晕自愈。故以
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化裁,温阳化水,其观点似与西医“迷
路水肿”之说,不谋而合。
(十四)乳 蛾
沈x,男,34岁,初诊日期: 1972年6月19日。
病起急剧,恶寒壮热(体温39.5℃),经西医检查诊为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曾用西药治疗未效。刻诊两侧喉蛾红
肿痛,并有腐点,吞咽困难,胸闷不舒,大便不通,口气秽
臭,纳谷不香,苔黄腻,脉浮数。
治法:清肺解毒,散结消肿。
方药:
元参、前胡、麦冬、川贝、菊花、牛蒡子、板蓝根各6
克连翘、射干各4.5克桔梗3克薄荷2.4克瓜蒌9克
复诊:服前方一剂,热退,大便畅行,胃纳亦增,检查
喉蛾虽仍红肿,但腐点已消,继以前方出入2剂,诸恙均愈。
(陆文彬整理:沈仲圭老中医临床经验选析,《中医
杂志》4:13, 1980)
【评按】乳蛾相当于扁桃体炎,由风热外邪结于咽喉,或
因虚火上炎,气血凝滞而致。本案曾经西药治疗未效,使用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法,1剂而热退,3剂而诸恙悉愈。《温
病条辨》论温毒咽痛喉肿之病机谓“少阴主君火,少阳主相
火,相济为灾……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其
方之妙,妙在以凉膈散为主”。本案用薄荷、菊花、牛蒡、前
胡疏风清热;玄参、麦冬、板蓝根、连翘、桔梗清肺胃而利
咽喉:瓜蒌、贝母涤痰热而散结。因取清热解毒、宣肺散结,俾轻可去实也。
(十五)喉 痧
例一宋xx,女, 29岁,初诊日期: 1964年3月22
日。
风温热郁肺胃,身热不退,遍身红疹丛发,咽喉肿痛。
脉弦滑数,舌尖红刺。拟以清宣为治。
桑叶9克净连翘3克蝉退2.4克炒牛蒡4.5克
前胡4.5克苦桔梗3.6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
克焦山栀9克黑元参9克鸡苏散9克(包)鲜芦根1
尺(去节)1 剂。
2月23日(二诊):风温热郁肺胃,身热渐退,红疹未
净,咽喉肿痛已瘥,大便已解。脉弦滑而数,舌边尖有红刺,喉疹症势未已,再以清宣为治。
桑叶9克净连翘3克蝉退2.4克炒牛蒡4.5克
前胡4石克苦桔梗3.6克马勃2.4克炒僵蚕6克忍
冬藤9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克焦山栀9克
黑元参9克鲜芦根1尺(去节)二剂
3月25日(三诊):风温热郁渐解,肺胃较清,喉疹症
疹已退净,身热获解,咽喉红肿已瘥,两便已调,脉弦滑,舌有红刺,再以清彻肺胃可也。
桑叶9克焦山栀9克金银花9克苦桔梗3.6克
粉甘草1.8克杭甘菊9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
克鲜石斛12克黑元参12克天花粉12克鲜芦根1
尺(去节)3剂。
(《内科临证录》陈道隆医案)
例二严某之妻,病温,热毒颇剧,六日发疹,点粒攒
簇,头面肿如大头瘟状,咽喉肿痛,凡物不得下咽,昏顿瘛
疭,诊时已届十日(疹出第四日),因眼药不得下咽,仿五
汁饮意,给梨汁30克,荸荠汁30克,甘蔗汁30克,青蒿
露、银花露各15克,缓缓咽之,续以六神丸五粒,温水浸
湿,置舌面,含化咽津。丸药咽下二次,续续频进五汁。
翌日复诊:咽喉肿痛已缓,勉可通气,头面疹点虽深赤,其气有回意,拟用至宝丹一粒先化服又方:
生地汁30克大黄3克犀角、羚羊各1.5克磨汁,鲜
蒲公英6Q克捣汁、竹沥24克和匀烫微温,分三服,居间仍
以前五汁当茶。
越日复诊,喉肿渐消,神识渐清,仍用前方去至宝,生
地加为45克,大黄加为4.5克,药后得大便畅行一次。
又越日复诊,上半身点粒渐化,神清气平,已能进稀粥,以归地养营,竹叶石膏去参,半,复脉去姜、桂等收功全愈。
(《冉雪峰医案》)
【评按】喉疹,又名疫喉疹,系指因疫毒之邪,从口鼻而
入,当肺胃蕴热相搏,而致热毒上攻咽喉之病证。治宜疏散
解毒,清热生津之剂。例一初诊时正值症势急剧变化,速予
表散清热之剂,使邪热退却,继以清热养阴收功。例二热毒
颇剧,服药不得咽下,叶天士云“热甚拒药,徒用煎剂无益”。
本案始仿五汁饮,投以甘润清凉,如得上池玉液,病机乃缓。
且因痧点迟出,若遽尔重剂清里,则内攻必可生变,医者不
可不慎。后续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养营等法,其病获痊。
(十六)喉 痈
例一沈xx,女,30岁。门诊号: 31582,初诊日
期: 1962年9月14日。
咽痛一周,咽饮艰难,痛引左耳窍,左颔下亦有核肿,身热头痛,痰多,曾注射青霉素无效。左侧咽部红肿散漫,触之坚硬。脉左细数右滑数,苔粘腻。
辨证:胃火上升,痰热内蕴。
治法:泄热消肿,防其酿脓。
方药:
生赤芍9克粉丹皮9克炙僵蚕9克牛蒡子9克
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嫩射干3克山豆根9克挂
金灯9克杭菊花9克银花9克肥知母9克淡黄芩6
克。
外用珠黄青吹口散,并用明达氏漱口液漱口,嘱服药2
剂。
9月16日仍觉咽痛,吞咽不利,检视右咽关红肿突出,触之未软,上方续服2剂。9月18日喉痈酿脓已熟,左咽
失红肿高突,光亮,顶软,予以刺破,流出脓液甚多,原方
去牛蒡子,再服3剂。9月21日,咽痛好转,咽部红肿消
退,左颔下核肿已无压痛,惟左耳尚有牵引之痛。前方去射
干,僵蚕,嘱服4剂。前后病程共二周。
(张赞臣主治,陈之才整理:喉痈的辨证施治,《中
医杂志》9:10, 1964)
例二沈××,女,21岁,门诊号:32960,初诊日期:
1962年10月12日。
以往有咽痛史,遇劳辄发,10月4日起觉咽痛,伴有发
热,继则咽喉肿胀,疼痛更甚,治疗不效。体温39℃,右咽
关后红肿高突,不能咽饮,诊为扁桃体周围脓肿,用注射器
抽得脓液:毫升。暂给西药服用与漱口。翌日来诊,体温
38.1℃,头痛乏力,无恶寒,右颔下肿胀掀红,右乳蛾后
面红肿高突,及于悬雍垂,表面有白腐,不光滑,以压舌板
触之尚有坚硬之感,大便虽每日一次,但于结。脉数,苔腻
带糙。
辨证:痰热内蕴。
治法:消肿清热解毒。
方药:
生赤芍6克炙僵蚕9克牛蒡子9克象贝母9克
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山豆根9克挂金灯9克金
银花9克连翘壳9克芙蓉花4.5克
外吹喉科牛黄散,右颔下外敷芙蓉坎膏。
服药四剂后热退而肿不消,每日抽脓,脓出不多,每次
仅7毫升左右。
10月16日,因局部高肿,而顶端无软,大便仍燥结,故在原方中加用丹皮4.5克、玄明粉9克(冲)。
10月17日,大便解二次,肿痛见减,又抽得脓液少许,内服方仅玄明粉减为4.5克,再服2剂。
11月18日至19日,咽头肿势渐退,吞咽稍利,颔下之
肿块亦消,惟右耳尚有轻微胀感,情况续有好转。进清热消
肿利咽之剂,右喉痈肿胀散漫不收,虽有化脓之象,但根坚
不软,脉象细数,苔腻带糙,此内热不清,痰瘀凝结不化所
致,再与苦降消肿而化痰热。
细川连1.5克生赤芍9克粉丹皮9克牛蒡子9克
挂金灯9克山豆根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金
钥匙3克金银花9克连翘壳9克生姜9克生姜皮9
克去外敷药。
10月20日:红肿续退,脓已无。10月21日开始吃粥,续服上方5剂。至10月26日病愈出院,共住院15日,前后
病程二十二日,与代茶方带回调理:
山豆根4.5克白桔梗2.4克生甘草1.5克京元参
4.5克金钥匙2.4克煎汤代茶连服七日。
(张赞臣主治,陈之才整理:喉痈的辨证施治《中
医杂志》9:11, 1964)
【怦按】喉痈系指发于喉间及其附近痈疡的总称。相当
于咽部脓肿等病。例一证属胃火上升,痰热内蕴,急以泄热消
肿,“以消为贵”,但如消之不应,则当促其早日成脓,刺破
溃脓,毒随脓泄而愈。例二始用清热解毒消肿之剂,配合穿
刺抽脓,但仍根坚不软,系因内热不清,痰瘀凝结不化之故,续用苦降消肿、清化痰热之法而愈,并与代茶饮方清解余
热,以防复燃。张氏案方贴切,药用颇具特色。
(十六)白 喉
例一刘××,男, 21岁。
高热烦渴,目赤声哑,口臭气促,咽喉红肿,白膜满布,妨于咽饮,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洪数。
辨证:燥热伤阴,复感疫毒之气,肺胃同病,发为白喉。
治法:清热养阴,凉血解毒。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味。
元参9克生地9克麦门冬9克川贝母6克丹皮
6克甘草3克炒白芍6克薄荷1.5克生石膏30克
元明粉9克知母9克
另用锡类散外吹患处。
水煎一日夜服完,热减神清,白膜未再发展,大便畅行,转方去元明粉,再进2剂,病势大减。再诊去知母,加金银
花12克,又服3剂,白膜消失,续以养正汤4剂,调理而
安。
玉竹参15克制首乌12克当归9克熟地12克
生地9克淮山药12克茯苓6克女贞子9克麦门冬
6克白芍6克天花粉6克炙甘草3克
水煎服隔日1剂。
(赖良蒲《蒲园医案》)
例二孙某,20岁。
得白喉症,屡经医治,不外《白喉忌表抉微》诸方加减,病日增重。医者诿谓不治,始延愚为诊视。喉关纯白,粘涎
甚多,须臾满口,即须吐出。脉细弱而数,舌胖嫩淡红,知
系脾肾两虚,肾虚气化不摄,则阴火上逆,痰水上泛,而脾
土虚损,又不能制之,故其咽喉肿疼粘涎若是之多也。投以
六味地黄汤,滋补脾肾以清虚火,又加于术,少加苏子,制
痰水上泛。方药:
大熟地18克淮山药12、克(生打),山萸肉6克云
茯苓9克粉丹皮4.5克福泽泻4.5克生于术4.5克
苏子2.4克
连服10剂而愈。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锡纯医案)
【评按】白喉系指能相互传染的“疫喉”。《重楼玉钥》
云:“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一经误治,遂至不
救。”本病系因瘟邪疫毒侵袭,且与天时燥气流行,内则肺
肾阴虚,肠胃积热所致。例一肺阴大伤,胃热甚炽,急投大
剂养阴清肺汤,生津润肺,佐以清热通便,则肺胃蕴热得以
下行,再加解毒以清余氛,最后培元固本而收功。另外,白
喉由燥热而致者较多,而因表邪诱发者亦颇常见。例二屡经
医治,已见脾肾两虚,阴火上逆之象,法用滋补脾肾,清虚
火、制痰水而治愈。盖实火易清而阴火难平,虚实不辨则举
棋便错。
(十八)梅核气
例一杨某,男, 65岁,初诊日期: 1965年10月
28日。
十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四个月的治疗已缓解。
1963年曾复发一次,近日来又觉咽间气堵,胸闷不畅。六脉
沉滑,舌正苔黄腻。检查无肿瘤。
辨证: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此谓梅核气。
治法:开胸降逆,理气豁痰。
方药:
苏梗3克厚朴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
克大腹皮3克白芥子(炒)3克薤白6克炒莱菔子
3克降香1.5克竹茹3克白通草3克路路通3克
10剂。
11月8日(二诊):服上药,自觉咽间堵塞减轻,但偶
而稍阻,食纳无味,晨起痰多色灰,失眠,夜间尿频量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脉转微滑,舌正苔秽腻。湿痰见消,仍
宜降气、和胃、化痰为治。原方去薤白、陈皮,加黄连1.5
克、香橼皮3克,白芥子加1.5克。10剂
11月22日(三诊):服药后,咽间梗阻消失,低热已
退,食纳、睡眠、二便均正常。不再服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调理为宜。
(《蒲辅周医疗经验》)
例二储××,女, 52岁。
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已三年,时轻时重,去年来症状加重,咽中介介如梗状,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伴有胸闷吊痛,口
腻目酸等症。平时多郁善怒,情怀不畅,肝气不舒,气滞痰
凝,郁而化火,上阻于咽嗌之间,遂成此症。病属梅核气,须开展胸襟,再以理气化痰清火之药调之。
昆布10克海藻10克海浮石10克旋复花6克(包)
夏枯草10克瓜萎皮10克川郁金6克青陈皮各5克
黛蛤散(包)12克桔梗1.5克丹皮6克5剂。
二诊:胸闷及吊痛好转,咽中梗阻依然,且有悲伤欲哭,呵欠连连及大便干燥等脏躁证,再参甘缓润燥之品,原方去
昆布、海藻,加炙甘草3克、小麦15克、大枣3枚,5剂。
三诊:症状续有好转,但颈部尚觉吊痛,心中有火辣之
感。以初诊原方加钩藤10克(后下),5剂。
四诊:咽中梗阻,悲伤欲哭等症均有好转,但胸部尚感
吊痛,舌苔黄腻。
昆布10克海藻10克海浮石12克旋复花(包)
6克夏枯草10克桔梗1.5克青陈皮各5克川郁金
6克黛蛤散12克(包)丹皮6克制半夏5克5剂。
五诊:诸恙皆减,舌苔黄腻渐化,但颈部尚感吊痛,引
及耳中,原方加钩藤10克(后下)五月后随访病已痊愈,未再复发。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梅核气系因情志郁结,肝气夹痰所致病证。自
觉咽中有如梅核异物阻塞,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例一为气
郁而致痰湿阻滞,以《金匮》半夏厚朴汤加减而治愈。例二
不但气郁痰凝,而肝火亦旺。许氏自拟理气化痰,清肝解郁
之剂,照顾全面,疗效尚好,并认为较《金匮》半夏厚朴汤
功效尤佳,可供参考。
(十九)口 臭
例一陈某,女, 32岁。
口气臭秽已数月,服药无效。症见口臭,唇口干燥,舌
质润,苔薄黄腻,脉微细数。二便正常,虽思水,俱所饮不
多。
辨证:脾胃伏火。
洽法:升清降浊,佐以清胃热之剂。
方药:
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细辛4克焦黄柏10克杭
芍12克水煎服。
外用方:吴萸6克黄连6克共研细末,醋炒,包两足
心涌泉穴。
二诊:服上方3剂后,口臭已大为减少。脉转细。仍口
唇干燥,此乃胃经伏火虽除,但肺胃津液仍伤。拟方以滋津
润燥调治。方药:
黑豆10克绿豆IQ克桑叶10克石斛10克杭芍
10克沙参15克元参IQ克麦冬15克服5剂,口臭
全消,口唇转润而愈。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例二孙某,女, 37岁。患者诉口喷臭气,嘴唇干燥,已有20年。似属胃火。细询之,下肢冰冷,视苔色正常,切
脉细弱。乃虚阳上越。正治不效,当反佐以取之。拟引火归
源法。方药:
制附片4.5克肉桂粉1.2克(吞服)炮姜3克姜
川连0.6克阿胶珠6克炒当归9克大自芍9克川石
斛12克麦门冬9克云茯苓9克
服药4剂,口臭见减。原方制附片改为9克,肉桂粉改
为1.5克,炮姜改为6克,再加生地9克,党参12克。
又服10剂,口不臭,唇不燥,下肢转温暖,细弱之脉
转为细而有力,乃以原方15倍量,再以川断90克,木瓜
135克,枸杞子135克,菟丝子120克,炙黄芪120克,炙
甘草24克,红枣30个,如法煎成膏滋药,每日二次,每次
一匙,开水冲服,以巩固疗效。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
应用,《新医药杂志》6:11, 1978)
【评按】口臭多因胃火所致。例一病已数月,服药无效,采用升清降浊清胃之法。方中生石膏清胃热,泻胃火,细辛
性散而升,两药相伍,散胃经伏火;升麻升阳明之清阳,又
有解毒之功;自芍平肝益脾;黄柏清热燥湿,诸药配合,使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则口臭可除。例二病程20余年,证属
虚阳上越,正治不效,反佐而取胜。此案辨证、用药微细之
处,发人深思。
(二十)口 疮
例一刘××,女, 33岁,初诊日期: 1979年10月8
日。
唇舌溃烂十余载,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此次发病已半
月,纳呆食少,呃逆暖气,大便秘结,苔灰黄而浮,脉滑。
系湿浊为患、拟七味白术散为法。方药:
自术6克霍香10克葛根10克木香3克枳壳
10克佩兰10克茯苓10克代储石10克旋复花6克
神曲川克莱菔子10克
服5剂而愈,随访一年未发。
(段荣书整理: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中医杂志》
2:10,1981)
例二程××,男, 50岁。
舌尖碎痛,唇颊糜烂,3~4年来反复发作,口干燥,常
鼻衄,龈衄,夜寐不安,脉细无力,苔薄。此虚阳上越也。
夫阳火可泻,阴火不可泻,故前医投养阴、清热、泻火之剂
少效。应反佐以取之。仿费伯雄潜龙汤意,导阳归肾。一味
肉桂,处于群阴药之中,引导肾火下降。方药:
龙齿9克龟板24克生地15克知母3克黄柏
2.4克潞党参4.5克麦冬4.5克牡蛎9克肉桂粉
0.6克(吞服)云茯苓6克生甘草3克
服上方3剂,口舌糜痛显著减轻,原方续服20剂,症
状消失。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
运用,《新医药杂志》6:11, 1978)
例三龚、男, 38岁,初诊日期: 1954年4月28日。
患者口腔溃疡数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局部剧痛,伴有口干。下唇内有一卵圆形豆大溃疡,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脾肾阴虚,虚火上炎。
治法:滋肾养阴,清热降火。
方药:
生菟丝子18克黄精12克天门冬15克黄柏(盐
炒)12克知母12克金银花9克天花粉9克甘草6
克淡竹叶9克
5月1日(二诊):服上方3剂,溃疡较前缩小,疼痛
减轻,仍口干。舌苔脉象同前。前方加玄参12克,麦门冬
15克,生石膏24克。
5月14日(三诊):服药六剂,溃疡愈合。后曾复发,但症状较轻,服上药仍有良效。
(《刘惠民医案》)
【评按】口疮系指口舌糜烂生疮。《素问·至真要大论》
云:“火气内发,上为口糜”。《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
云:“脏气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今口舌生疮
也。”而且对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也有所描写,如《外台
秘要》所述:“心脾中热,常患口疮,乍发乍瘥。”概言之,本病多因心脾两经火热所致。一般均以养阴降火为大法。例
一曾按常规久治不愈。董氏审视其病机,诊为脾失健运,湿
浊内生,浊气不降,逆而上升,浸淫唇舌而溃。故融燥湿健
脾与调理升降于一方,主次兼顾,切中病机。例二口疮伴有
衄血,病期已久。脉证所示,为虚阳上越所致,按一般养阴
清热泻火法治之实难取效。盖阳火可泻而阴火不可泻,故于
养阴之中反佐肉桂一味,引导肾火下降,其妙用寓意颇深。
临床口糜患者不少,若遇常法治之无效时,此二例治法可资
借鉴。例三反复发作已数年,久治不愈,证属脾肾阴虚,虚
火上炎,治以滋肾养阴,清热降火,并重用滋阴补肾之品,使虚火下降而阳归于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二十一)声带麻痹
徐××,男,54岁。初诊日期: 1978年8月19日。
患者两个多月前因行甲状腺手术后)声音突然嘶哑,说
不出话。初起两天,饮水呛,咽喉部有阻塞感,而且发紧,外院诊为“声带麻痹”。给予中西医药治疗后,饮水已不呛,但声哑不愈,麻痹未恢复。现症:声哑,咽喉发紧,说话时
喉部费力,疲劳感,纳可,二便正常。脉弦细,舌苔薄白。
局部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殖,声带轻度充血,右侧
声带轻度外展位,左侧声带发音时代偿。诊断为声带麻痹。
辨证:咽喉者,肺胃之所系,术后气阴两伤,肺胃两虚,津液不得上承,血气凝滞于咽喉,浊气不化,故致此症。
治法:益气和血,清理咽喉。
方药:
玉竹1O克太子参10克当归须10克橘络10克
麦冬10克鸡血藤20克,菖蒲10克射干10克杷叶
10克诃子10克血余炭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15剂后,声嘶哑明显好转,声音较前洪
亮,说话亦不费力、多说话亦不觉累。诊脉细,舌苔薄白,大使稀,日2~3次。局部检查:声带右侧已可活动,发音时
右侧声带为中间位。症已好转,仍以原方去玉竹、太子参、橘络、麦冬、鸡血藤、菖蒲,加桔梗、荷叶边、苡仁、荧实,再服12剂。
患者前后共服药27剂,右侧声带恢复正常,声音恢复
而告愈。
(耿鉴庭主治,李书良整理:中医药治愈声带麻痹
一例,《中医杂志》2:72, 198Q)
【评按】声带麻痹的临床证候,大致属于中医“喉喑”
范畴。患者于甲状腺手术后突然发病,中医名为“暴暗”。暴
喑以实证居多,本案则因术后气阴耗伤、肺胃。两虚,影响津
液上承和血气的流布,故而虚实互见,而又以虚证较为突出。
治以益气阴、和血脉为主,兼以清咽、通痹、缓急法,方药
标本兼顾,配伍亦较活泼可取。
(三十)蛇窜疮
王××,女, 33岁,病历号: 11931。初诊日期1958年
4月4日。
左腰部及左大腿出现集簇小水疱,剧痛已三天。
七天前左腰部及左大腿外侧出现大片红斑、小水疱、刺
痛加重,不敢触碰,坐立不安,虽服止痛片亦未解痛。大便
干结。
检查:左侧腰部及沿左大腿外侧,相当于腰1~2节段,可见成片集簇之小水疱,部分为血疱,基底潮红。脉弦而带
数,舌苔薄黄。
诊断:蛇窜疮(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辨证:心肝二经之火内郁。
治法:泻心肝之火热。
方药:
川连9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大青叶9克番泻
叶9克银花9克连翘9克赤芍9克花粉9克青黛
1.5克水煎服。外用玉露膏。
4月6日(二诊):服二剂后,水疱已见结痂,刺痛明显
减轻,大便三日未行,舌苔黄糙,脉弦数。方拟通腑泄热。
生川军6克(后入)黄芩9克焦山栀6克大青叶6
克连翘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忍冬藤9克2剂。
4月8日(三诊):疱疹大部干结,疼痛基本消失,大便
畅通。
前方去大黄加花粉9克。2剂后治愈。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蛇窜疮多发于腰肋部,又名缠腰蛇丹,西医名
带状疱疹。中医认为多由心肝二经风火,或脾肺二经湿热所
致。此案所用系清营泻火、凉血解毒法。后因患者便结,参
入通腑泄热之品,辨证确而用药当。外用芙蓉膏,可加强清
热缓痛之效,全案证方较为熨贴。
(三十一)湿 疹
例一徐调,男,30岁。初诊日期: 1971年4月12日。
患者半月前腹部出现红色疙瘩,搔痒,晚间尤甚,搔后
皮疹增大,流黄水,局部皮肤大片发红,逐渐延及腰部、躯
干等处。诊断为急性湿疹。曾服“苯海拉明”,静脉注射“溴
化钙”局部用醋洗均未见效。大便干,小便黄,口渴思饮。
检查:胸背部皮肤轻度潮红,有散在红色小丘疹,自米
粒大至高梁米粒大,下腹部及腰部呈大片集簇性排列,并掺
杂有小水疱,部分丘疹顶部抓破有少量渗出液及结痂,臀部
也有类似皮疹。脉沉细稍数,舌苔薄白。
辨证:湿热蕴久化热,发为急性湿疡,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凉血利湿。
方药:
胆草9克黄芩9克栀子9克生地30克赤芍15
克茵陈15克紫草根12克地肤子15克茅根15克
生甘草6克
上方服21剂后,皮疹逐渐消退,疹色变淡,腹部、股内
侧偶尔出现红色小丘疹,兼见有风团样损害。按前法佐以养
血凉肝之剂。
胆草9克黄芩9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当归12
克茵陈15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12克刺蒺藜15克
生甘草6克
上方继服15剂,皮损消失,临床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二张某某,男, 47岁,初诊日期1971年3月23日。
患者六年前开始全身泛发暗红色丘疹。
检查:全身泛发暗红丘疹,除面部外,全身皮肤粗糙、角化,皮纹理增粗、肥厚,有色素沉着,呈深褐色,散在明
显的抓痕血痂,脉弦滑,舌苔白腻、舌质红。
辨证:湿毒内蕴,发于肌肤(西医诊断为泛发性湿疹)。
洽法:除湿润肤,解毒止痒。
方药:全虫9克白藓皮45克地肤子30至川槿皮
9克干生地30克威灵仙15克槐花30克苍耳子9
克苦参15克陈皮6克
外用龙胆草90克豨莶草30克川椒9克。水煎,外洗。
4月3日,服药三剂后,痒稍有缓解。其余未见好转,改用清热除湿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克川军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川
槿皮30克生白术15克赤苓皮15克白藓皮60克干
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苍耳子9克。
外用大枫子油2瓶,如意金黄散4袋,外扑。
5月5日前服10余剂,变化不大,改用秦艽丸方加减:
秦艽15克乌蛇9克防风9克黄芪15克苦参15
克漏芦9克黄连6克白藓皮30克威灵仙30克
连续服用20余剂,明显好转,皮损面变薄、转软化,搔
痒基本消失。以后改用秦艽丸服半月余,6月中旬复诊时,全身皮肤已恢复正常,痒止,近期临床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三朱××,女, 32岁,病历号: 129809,初诊日期:
1967年1月3日。
一月来先于脸颊皮肤潮红、浸润,并见细薄鳞屑。脉弦
细,舌淡、苔薄布。
辨证:面游风,风燥伤血(西医诊断:脂溢性湿疹)。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
生熟地各9克丹参9克荆芥9克苦参9克白藓
皮9克枇杷叶9至桑白皮9克忍冬藤9至生甘草6
克五剂。外用青白散香油调搽。
1月9日(二诊):药后,脸面脱屑减少,瘙痒亦见明显
减轻,但双前臂又见新起斑丘疹,近日来腰疼,转侧不利。
仍宗前方去忍冬藤,加川断9克,狗脊9克,再服5剂,基
本治愈。
青白散:青黛30克,海螵蛸末90克,煅石膏末370克,冰片3克,先将青黛研细,次加海螵蛸末研和,后加煅石膏
末研和;冰片入研钵内轻轻研细,加入上药少许研和,再加
全部药末研和用。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湿疹多由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病久则易耗
血、生风生燥,风燥郁滞则肌肤失荣,而使湿疹呈现慢性发
作的情况。例一为急性湿疹,辨证属湿热蕴久化热,由于热
重于湿,故治以清热凉血利湿法,后佐以凉肝之品。证方贴
切。例二为慢性继发性湿疹,剧痒6年,初诊辨证为湿毒内
蕴,洽以清化湿毒为主,佐以养营通络之品,曾一度用龙胆
泻肝汤治疗乏效,后治以祛风通络为主,清化湿热为辅,方
用秦艽丸(《证治准绳》方)加减而效。此案三易其方,以患
者全身泛发,皮损剧痒,说明邪郁干表不散为其主要矛盾,湿毒为次要矛盾,故改秦艽丸加减,例三为脂溢性湿疹,发
于面部者,中医名为“面游风”,证属风燥伤血。治以养血润
燥,消风止痒,方治颇为对证。外用青白散有收湿止痒、消炎
退肿之效,除主治湿疹外,亦可用于过敏性皮炎。
(三十二)风 癣
杜××,女, 39岁,工人,病历号: 217683。初诊日
期: 1967年8月24日。
全身泛发皮癣二年。
二年来先后干颈后,两时伸侧、下肢等处起成片皮癣,瘙痒无度,昼轻暮重,难于入眠,屡治无效。
皮肤检查:颈后、双时伸侧、前胸、下肢等处,有较为
对称成片轻度苔藓化皮损,呈淡红色,瘙痕累累,结有血痂,稍见溢水。脉弦细,苔黄腻。
辨证:风癣,血热内盛,风胜化燥(西医诊断:泛发性
神经性皮炎)。
洽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方药:皮癣汤(经验方)加减。
生地15克丹参9克赤芍9克荆芥9克防风6
克茜草9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苍耳子9克白藓
皮9克地肤子9克水煎服,每日:剂,二次分服。
8月31日(二诊):服前方七剂后,大部分皮损显著变
薄,略见脱屑,痒减。继以前方加红花9克以活血消风,眼
药十剂后,病情略见起伏,此后断续治疗约两个月,在前方
中加熟地12克何首乌9克,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局部
外搽苦参酒而治愈。
苦参酒:苦参310克百部90克野菊花90克凤眼
草90克樟脑125克将前四种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
酒精(或白酒)5000毫升,泡七天后去渣,加樟脑溶化后备
用。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此案西医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辨证为血
热内盛,风胜化燥。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为大法,立法
切合此证的病因,病理变化。所用皮癣汤加减为朱氏经验方,局部外搽苦参酒,有灭菌止痒之效。此酒外用尚能治脂溢性
皮炎、皮肤搔痒症、单纯糠疹等病。
(三十三)白疤风
例一张××,男, 31岁。初诊日期81970年5月31
日。
周身泛发皮疹鳞屑已三年。近二月来又加重。
三年来全身遍见红斑和银白色鳞屑,曾在外地医院治疗,未见疗效。二月来皮疹明显增多,瘙痒难忍。
检查:头皮、手臂、双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损,呈对称性
分布,浸润肥厚,基底暗红色,覆盖鳞屑。在躯干、前臂等
处,可见大批点滴状红色皮疹,上有轻度鳞屑。脉弦滑,舌
质紫红,苔薄白。
辨证:风热郁久,化火伤营,复受外风(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治法:凉血清热,活血祛风。
方药:
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当归15克知母9克生石
膏30克紫草30克桃仁9克红花9克荆芥9克防
一4ol一
风6克蝉衣6克水煎服。
6月5日(二诊):服5剂后,部分皮损已明显消退,痒感亦显著减轻,未见新起皮疹。嘱服前方10剂。
1970年8月随访:未见复发。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例二包××,女,52岁。住院号: 29458。
寻常型银屑病,十八年来反复发作,初冬重、夏轻,以后
皮损夏季也不消退,曾经多方治疗,效果均不明显。于1972
年2月住院,全身遍发红斑,先服凉血清热解毒之剂。
生地18克赤芍12克丹皮9克草河车15克蒲
公英30克山豆根9克紫草12克仙灵脾、补骨脂、菝
葜各30克生甘草9克
三周后皮损变平,瘙痒减轻。苔薄、舌体胖,脉濡。前
方去草河车、山豆根,加补肝肾之肉苁蓉、菟丝子、白蒺藜
各15克。
又服一月:皮损几乎全退,仅留少数损害。苔薄舌红,脉濡细。拟养阴清热,调补肝肾兼顾。
生地30克肥玉竹、小胡麻各12克菝葜30克紫
草9克蛇舌草30克补骨脂12克肉苁蓉9克锁阳12
克
加服外科蟾酥丸5粒,每日之次,以巩固疔效。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白疕风或称松皮癣,西医名为银屑病,亦即牛
皮癣。中医认为系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营养所致。其
症皮损状如松皮,或形如疹疥,搔起白皮,缠绵难愈。例一
风热郁久、化火伤营,近二月来加重,为复受外风新邪之征。
患者症现血热瘀滞,治疗除重用凉血清热,兼用活血化瘀之
药外,以其有外风,故佐用疏风清热之品,审因察病,至为
精细,立方颇周到熨贴。例二病已十八年,求诊时因全身遍
发红斑,血热毒盛是其主要矛盾,故先治以凉血清热解毒,此为基本治法,因患者兼有肝肾不足,复诊时兼补肝肾,后
又参入养阴清热法。案中方药加减变化,缜密合拍。蟾酥丸
(《外科正宗》方)原为治疗疔痈名方,此处用以配合治顽癣,亦属经验用方。
(三十四)白癜风
王××,女,23岁。门诊号: 759784。初诊日期1975年
7月12日。
患者额上一处白斑已3~4年,近6个月来逐渐发展,向
两面颊漫延扩大,目前已有掌大一片。其他无不适。苔薄,脉平。
豨莶草9克苍耳草9克浮萍草9克补骨脂12克
川芎9克红花9克白芷4.5克桂枝3克赤芍12克
8月11日(二诊):服药1月,无显效,白癜风四周色
稍紫,苔薄舌红,脉平。久病入络,加重活血法瘀,祛风通
络之品。
当归尾9克赤芍15克川芎9克丹皮9克桂枝
9克乌梢蛇9克白藓皮9克地肤子9至豨莶草9克
10月6日(三诊):药后1月,中间已有色素岛出现,目前已有70%色素沉着。
前方续服。1月后痊愈。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白癜风又名白驳凤。由风湿搏于肌肤,久而不
去,以致血气失和所致,临床以局限住皮肤脱色变白为特
征。治疗当以法风湿,调和气血营卫为主,久病者参入通络祛
瘀之品。此病除内服方药外,再以25%补骨脂酊外涂,则
能增强疗效。
(三十五)扁平苔癣
张某、女, 30岁。初诊日期: 1972年8月4日。
患者从1971年4月开始,全身骤然出现紫红色斑片,呈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痊痒较甚,部分尚起水疱或血
疤,日益增多。曾用氯喹及激素治疗,药后明显减轻,但停
药三天后又加重,故来我院门诊治疗。
皮肤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紫红色斑片,如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口腔颊粘膜和舌边亦见紫色损害,病理检查
诊断为扁平苔癣。脉弦细,苔薄白。
辨证: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西医诊断:急性泛
发性扁平苔癣)。
治法:先以法风、除湿、清热。
方药:
乌蛇9克蝉衣6克羌活9克荆芥9克防风9克
白芷6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
生甘草6克嘱服7剂。
9月8日(二诊):药后皮损曾见趋退,停药后又有少
起,而感瘙痒,脉苔同前。仍宗前法加减。前方去连翘,加
全蝎6克,桃仁9克,活血去风。服5剂。
1974年8月10日(三诊):称药后两年未犯,近半月来,全身又起散在之类似损害。仍嘱服上方6剂。
8月24日(四诊):药后减轻,皮损已少,痒已不甚,继服前方6剂。
1975年4月追踪来院复查:前证迄今来犯。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扁平苔癣属于“乌癞风”或“紫癜风”范畴,多由风湿热毒郁于肌腠,气滞血瘀而成。故此案治以祛风、除湿、清热,其中祛风药除荆、防、羌活等药外,更以乌蛇、蝉衣搜风化毒为主药;二诊时并揉入活血之品。方药的配伍
加减,斟酌合宜,是以效验较为巩固。
(三十六)玫瑰糠疹
梅××,男, 40岁。初诊日期81972年10月26日。
患者一周前发现躯干两胁部起两块环形皮疹,色红,有
薄鳞屑,痒感明显,两天以后发现前胸后背、四肢密布同样
皮损。经××医院诊为“玫瑰糠疹”。用葡萄糖酸钙静脉注
射,内服扑尔敏、维生素等药,效果不明显,遂来我院门诊。
检查:躯干、四肢皮损呈环形、椭圆形皮疹,色红浸润,表面有微薄细鳞屑,胸背部皮损长轴与肋骨平行。脉弦滑,苔薄白稍腻。
辨证:血热,外受风毒湿邪。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除湿。
方药:
白茅根30克干生地30克大青叶15克粉丹皮12
克尾连6Q克黄芩9克紫丹参15克白藓皮30克猪
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包)12克
10月30日:服上方四剂后,皮损红色明显消退,痒感减
轻。于上方中加地肤子30克,继服5剂。
11月6日:大部分皮损消退,呈现淡红色半环状皮损,中心消退,边缘稍有浸润,痒感已不明显,脉缓,苔薄白。
改用养阴凉血,除湿止痒为法:
干生地30克粉丹皮12克白藓皮30克地肤子30
克紫丹参30克苦参9克花粉15克二冬12克生
苡米30克车前子(包)12克泽泻9克全当归15克
11月13日:上方连续服6剂,皮损全部消退,呈现色
素沉着,临床痊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评按】玫瑰糠疹多由风热血燥闭塞腠理所致。此案辨
证为血热,外受风毒湿邪。赵氏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除湿为
主,方治的重点明确,药物的用量、配伍均有特色。
(三十七)瓜藤缠
李某,男, 36岁。初诊日期: 1963年7月10 H。
患者6个月前,发现两胫部有赤豆大小的肿块4~5个,因胀痛而行走不便。曾诊为“结节性红斑”。就诊时,患者两
目红丝攀晴,且有作胀之感。两足胫跗及足背、足底均有紫
褐色肿块7~8个,如黄豆大小,轻按头形尖而硬,重按则感
热痛,履地重滞,胀痛兼作,午后足跗肿胀。脉弦数,舌苔
根部浊腻。
辨证:湿热下注,气血凝滞。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活血。
方药:
赤白芍各4.5克桃苡仁各9克杜红花2.4克丹皮0
克紫丹参4.5克黄柏4.5克川牛膝9克制苍术4.5
克忍冬藤12克板蓝根9克丝瓜络9克碧玉散12克
(包煎)3剂。
7月13日(二诊):足部肿块热痛略减,唯大便稀薄,泛吐酸水。
上方加陈皮4.5克再服5剂。
7月20日(三诊):两足跗红斑肿块尚有续起,且感胀
痛。泛吐酸水已减。乃瘀湿不化也。仍宗前意出入。
赤芍4.5克白芍4.5克桃仁9克苡仁9克杜红
花2.4至丹皮6至紫丹参4.5克黄柏4.5克川牛膝
9克制苍术4.5克陈皮4。5克忍冬藤12克板蓝根
9至丝瓜络9克6剂。
7月27日~8月3日(四~五诊):迭进清营化瘀利湿
之剂,两足跗、胫红斑肿块日见轻减,入暮足肿亦退,唯舌
苔根腻、化而未尽。再予原方继服10剂。
8月10日(六诊):两足腔跗红斑肿块均已消散,仅留
褐色斑痕,按之亦无痛楚,鼻准及两颧焮赤亦见轻减。脉弦
数较缓,舌质红,苔根部略腻。
赤芍4.5克白芍4.5克桃仁6克苡仁6克川牛
膝9克焦白术6克丹皮6克杜红花2。4克紫丹参4.5
克忍冬藤6克丝瓜络6克黄柏4.5克板蓝根12克
服5剂后,继以丸药作善后调治。三妙丸90克,日服两
次,每次4.5克,用温开水送服。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张赞臣医案,郑昌雄等整理)
【评按】瓜藤缠为湿毒流注之绕腔而发者,与西医所称
之“结节性红斑”相类似。此例辨证属湿热下注,气血凝滞。
治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法瘀,方中黄柏、苍术、牛膝、苡
仁、碧玉散、板篮根等清热除湿以治其因;赤芍、桃仁、红
花、丹参等活血法癖以治其果。若局部溃破,可配合外刷
“龙马丹”(《外科真诠》方,地龙粪、炒黄丹、赤克脂各9克,马齿克、伏龙肝、陈石灰各6克,生黄柏15克,扫盆粉3
——JO7】一
克,上四六1.2克。先研细未,用桐油调刷)。
(三十八)硬皮病
邱××,女, 52岁。住院号: 29161。住院日期: 1972
克12月30日至1973年5月17日。
患者子1965年秋,发现两手指端发冷、发白、发绀,伴
有关节酸痛和全身不适。1966年秋,症状加重,前臂皮肤浮
肿、紧张、按之无凹陷,皮肤呈淡褐色,有搔痒针刺感,额
颊也发生“浮肿”。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硬皮病”1967
春,皮损扩展到胸背、腹部,且不出汗。1970年起,每逢冬
季,手指尖发生溃疡,以食、中指为主,并且足趾也发白、发冷、发紫,偶有胸闷。1972年春,两大腿发生褐色肿胀之
皮损。
检查:血压140/80毫米汞柱,呼吸76次/分。面部、颈、额之皮肤硬肿,间杂有色素减退斑点。两手臂硬肿,以前臂
到腕部显著。手指肿胀发亮,食、中指尖有黄豆大小之凹陷
溃疡。胸背、两胁、腋下皮肤绷紧,颈,腹两大腿硬肿,四
肢关节活动不利。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初诊:硬皮病6~7年,皮损以四肢末端、额、颈、胸、背为主,不出汗,吞咽顺利,呼吸尚可,腰脊关节活动不利,伴有酸痛。苔薄舌淡,脉沉细。
辨证:肾阳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之邪,阻于肌肤,络
脉痹塞不通,营卫不和。
治法:温经散寒,补肾阳,和营卫,开腠理。
方药:
净麻黄9克大熟地18克川桂枝9克杜红花9克
全当归9克仙灵脾15克肉苁蓉15克锁阳15克补
骨脂15克菝葜30克生甘草9克
外用:川楝子60克花椒30克食盐炒后布包,乘热
时熨。
二诊:眼药1月,病情稳定,考虑经期发病,与冲任不
调有关。
前方加鹿角粉30克(分吞)。复方当归注射液(4毫升)
肌肉注射,日一次。
三诊:服中药2个月,自觉肌肤发热,额部出汗较多,胸、腋下、手背皮肤较前柔软,身体汗出,以药后为明显。
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好转,唯关节仍酸痛,乃血脉失养,风邪
仍留之故。仿“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前方去锁阳、蒙英。加丹参15克,炙地龙9克,加用低
分子右旋醣酐500毫升,静脉滴注,每周2次。
又一周,手指溃疡愈合,各种症状均好转,出院门诊随
访。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硬皮病是胶元病中的一种,西医属于内科病范
畴。此例发病以肾阳不足,卫外不固为重要内因,复有风寒
阻于肌肤,络脉闭塞不通,营卫不和诸证。故用鹿角、苁蓉、灵脾、锁阳温补肾阳,丹参、当归、红花、地龙活血通脉;
麻、桂温散风寒。方药主治明确,照顾全面。并配合低分子
右旋醣酐以增加血流量,改善末梢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
(三十九)红斑性狼疮
例一马××,男, 37岁,病历号:71573,初诊日期:
1964年4月15日。
一409一
患者于一年前,先于左下颔出现小片紫红色斑片,叠起
鳞屑,不易剥落,有轻微痒感。三个月后,于鼻背偏右又出
现二片紫红斑,互相融合成片,表面附有干燥鳞屑,周边见
紫红晕。又隔三个月,口唇右外方又起小片类似之皮损,伴
午后低烧,体疲肢倦,困乏无力。
检查:在鼻右侧可见一片境界清晰5X2厘米大小的表
面附有鳞屑之萎缩性红斑。病理诊断:盘状红斑狼疮。脉弦
带数,舌质正常,苔薄布。
辨证:肝脾失和,气滞血瘀(西医诊断,盆状红斑性狼
疮)。
治法:舒肝和脾,活血化瘀。
方药:
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柴胡6克茯苓9克炒白
术9克丹参9克紫草9克红花6克丹皮6克甘草
6克5剂,水煎服。
5月8日(三诊)局部已不痒,精神振作,体重增加,皮损边缘明显缩小。患者要求拟方带回东北继服中药治疗,从前方加香附9克、桃仁9克。
7月4日来信:称鼻部皮损逐渐缩小,周围红晕已退,仍嘱继服前方,以竟全功。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例二杨某,女, 42岁。初诊日期: 1974年10月1日。
1972年6月面部发生圆形红斑两处,发热,关节痛,经
某医院诊为“红斑性狼疮”,曾用激素和中药治疗。1973年
春复发日渐加重。现症:两颧有圆形红斑,卧床不起,心累
气短,畏寒神怯,自汗乏力,腰身疼,两膝关节疼痛,畏日
怕光,晒后则身痛更甚,心烦懊农,肢软浮肿,腹胀纳少,月经量少色淡,面唇指甲淡白,便结溲黄,舌淡苔自,脉细
缓。
辨证,气血脾肾皆虚,瘀血阻滞经络。
治法:益气化瘀、温肾填精,健脾除湿兼清瘀热。
方药:
①党参3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60克桑寄生30
克菟丝子15克熟附片(先煎二小时)24克补骨脂12
克地鳖虫10克地龙15克炒蒲黄10克北五味12克
槟榔6克糯米草60至海金砂12克蜈蚣2条鸡内金
10克紫草6Q克
②草药七味:白花蛇舌草60克半枝莲30克克大
年(石见穿)30克无花果60克瞿麦根15克隔山撬
15克苦荞头15克
以上①②方同煎,每周6剂,连服二周。
10月18日(二诊):服上方后,能起床散步,已不畏日
晒,能步行就诊。上述诸证缓解,舌质红润,苔薄,脉平缓,前方继服一月。
11月20日(三诊):痛已缓解,精力充沛,仍以原方两
月量,制成蜜丸与服, 1975年2月经原医院复查未见“红斑
性狼疮细胞”,停药恢复原工作。
(冯显逊整理:王渭川运用益气化瘀法的经验, 《中医杂志》4112, 1981)
【评按】红斑性狼疮是胶原病中的一种,西医作为内科
病证对待。临床分局限性盘状和系统型两型。祖国医学一般
认为其发病多与“阴虚”有关。例一为盘状红斑性狼疮,中
医名为“鸦啖疮”,历来认为难治。此例辨证属肝脾失和,气
滞血瘀,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脾、活血化瘀。据朱氏经验, 一411一
狼疮红斑明显者,可于方中加凌霄花、鸡冠花;皮肤有瘀斑
加仙鹤草、藕节炭;关节痛加乌蛇、秦艽、桑寄生;盗汗加
黄芪皮、糯稻根……。方药加减,反映了其辨证明细以及用
药之权衡可识。例二两颧圆形红斑,全身症状重笃,显示脾
肾两虚,瘀血阻滞经络,郁而化热,治以益气化瘀,健脾补
肾,兼清瘀热。处方一的特点是温、清、补、消并施,而配
方中虫类药和草药糯米草的应用,加强了解毒消肿、通瘀活
络的效能;处方二所用七味药亦颇有特色,其中如石大年,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镇痛,隔山撬健胃消积、解毒消肿:苦
荞头健脾利湿……。方治力求在纷错危重的病况下,各个击
破,转危为安。立方遣药反映了王氏独到的经验和胆识。
六、五官、口腔病类医案
(一)凝脂翳
例一华××,男, 51岁,门诊号: 625332。初诊日
期: 1958年2月21日。
右眼57天来红痛,畏光,流泪并有长期失眠,经西医检
查确诊为“进行性匍行性角膜溃疡”,因溃疡未能控制,转中
医治疗。
检查:右眼视力0.2,近视力耶格表5。球结漠混合充
血,角膜鼻侧溃疡,且有脂状附着物。脉弦数,舌色红,苔
微黄。
辨证:肝肺积热,复感风热毒邪,上乘目窍,而致黑睛
凝脂一片。(右眼凝脂翳)
治法:祛风清热为主,平肝退翳为辅。
方药:红肿翳障方加减。
石决明20克焦白术6克生地10克赤石脂10克
生甘草3克赤芍6克蒙花10克白芷6克夏枯草6克
川芎6克黄芩6克连翘6克六一散10克(包煎)水
煎服,7剂。
2月28日(二诊):服上方和点药后,眼已能睁开,头
眼已不痛,惟汗出多梦,失眠如前。证属风热已解,肝热尚
盛,久郁化火,上灼心阴,扰及神明。治宣平肝泻火,养心
安神,退翳明目。方药:
炒枣仁25克珍珠母25克浮小麦30克柏子仁15
克夜交藤15克夏枯草10克蒙花10克白菊花6克
蝉衣3克白芷6克甘草3克黄芩5克7剂。
知柏地黄丸90克,每日10克。
3月4日(三诊):自述右眼症状基本消失,右偏侧头部
有轻微疼痛。脉象弦细而数,舌色红,苔薄白,治以平肝祛
风,退翳明目为主,辅以滋阴益气。方药:
生地25克石决明25克蒙花10克川芎6克党
参10克连翘10克白芷6克知母10克防风5克白
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羌活6克水煎服, 17剂。
知柏地黄丸,每日10克
3月23日(末诊):睡眠好转,一切正常。
检查:右眼视力0.3,近视力耶格表1。右眼角膜遗有浓
厚白斑,以原方去党参、白芷、知母、防风、白菊花、蔓荆
子,加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青葙子、炒栀子各6克,7剂,水煎服,隔日1剂,服完为止。给犀黄散3瓶点眼。
1967年5月复查:右眼视力0.5,矫正视力1.5,近视力
耶格表1。一直工作,未再复发。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例二男,36岁,住院号: 12039,入院日期:1958年
10月15日。
本年9月21日开始右眼红而疼痛,视力减退,兼有流泪
及右偏头痛。经检查诊断为右限边缘性角膜溃疡,全身检查
均属正常。曾用三氯醋酸烧灼,抗菌素滴眼,施行结膜瓣遮
盖术。至10月23日眼部刺激症状加重,结膜瓣收缩,角膜
溃疡乃又暴露,溃疡呈陡削如蚕蚀状。染色阳性。诊断为侵
蚀性角膜溃疡,即于该日起开始服中药,当时症见:右眼眼
胞高肿,流泪刺激痛,风轮凝脂翳四周而起。手厥冷,脉细
欲绝,拟益血复脉而驱久寒。
全当归9克桂枝3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4.5克
木通6克细辛1.5克红枣10个生姜1片。
10月26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角膜溃疡已改善,刺激症状已大见改善,脸肿退。结膜水肿充血已退去大半,再服3剂。
10月29日(三诊):角膜染色阴性,溃疡已愈,改服下
方,于10月31日出院。
党参9克焦冬术6克炙黄芪12克全当归9克炙
甘草4.5克茯神12克炒远志4.5克酸枣仁9克煨
木香1.5克生姜:片红枣5个
(陆南山《眼科临证录》)
【评按】凝脂翳系因风热毒邪侵犯黑睛,以致目痛羞明,泪出如流,目翳色黄缘如凝脂,故名。例一证属肝肺积热,复感风热毒邪,上乘子目而致。治以法风清热为主,辅以平
肝退翳,方用红肿翳方(经验方)加减而获效。韦氏体会赤
石脂能促进溃疡愈合,石决明能消除翳障,故每遇角膜翳障
多加用之。例二风轮凝脂翳四周而起,两手厥冷,脉细欲绝,反用当归四逆之辈,益血复脉、温经散寒而获效。两例相较,虚实寒热证治迥然。
(二)花翳白陷
例一男, 40岁,门诊号: 168428,初诊日期: 1958年
7月8日。
左眼发病,时发时愈已一年余。经检查诊为树枝状角膜
溃疡,曾用多种西药治疗未愈。症见左眼气轮赤络微布,风
轮凝脂侵及瞳神,流泪刺痛,脉弦。
辨证:肝风气郁所致,清阳之气不升则内郁不解,发为
花翳白陷。
治法:散风热而调和气血,升清阳而开诸郁。
方药:
嫩钩藤9克蝉衣3克当归9克川芎3克炒白芍
9克制香附12克
服上方14剂后炎症消退。
(陆南山《眼科临证录》
例二鲍××,女,11岁,门诊号: 126626。初诊日
期:1966年1月26日。
右眼30天前开始充血、涩痛、畏光、流泪,经调“调医院
诊断为“右眼树枝状角膜溃疡”,给予对症治疗和散瞳。患者
五年前右眼曾患同样病变。用碘酒烧灼后,角膜遗有瘫痕。
检查:右眼视力0.1+1,近视力耶格表2-3 ,右眼角膜近
瞳孔7~8点处,有一灰白色深层树枝状浸润,直径约2毫
米,萤光素染色阳性,上方有陈旧薄翳。脉细,舌质红,舌
苔薄白。
辨证:肝肺火盛,外感邪毒,内外合邪,上犯目窍。
(右眼花翳白陷;右眼冰瑕翳)
治法:法风清热,活血滋阴,退翳明目。
方药:
(1)红肿翳障方:生地12克赤芍10克蒙花6克白
芷10克石决明15克(先煎)赤石脂10克(包煎)炒川
芎3克夏枯草6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5剂。
(2)犀黄散一瓶点患眼,一日三次。
1月31日(二诊):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溃疡已趋平
坦,白睛仍有红赤。脉细数,苔薄白,仍守原方加减:炒川
芎3克、生地12克、赤芍10克、蒙花6克、白芷10克、桑皮15克、木通5克、炙草6克、地骨皮10克水煎服5
剂。
继续以犀黄散点眼。
2月5日(末诊):眼痛消失,稍有畏光流泪。脉细数、舌苔薄白,舌质淡红。改用祛风清肝,退翳明目之法。
龙胆草6克连翘10克夏枯草6克草决明10克
蒙花10克、荆芥5克白菊花6克水煎服12剂。
继续以犀黄散点眼。
服药后,上述症状消失,角膜溃疡愈台。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花翳白陷系指眼部黑睛白翳状如花瓣树枝,见
有羞明多泪,磨擦疼痛等症。树枝状角膜溃疡属于本证范
畴。例一因肝风气郁而致。治以散风热而调气血,升清阳而
开诸郁,药少而力专,效果良好。例二证属肝肺火盛,外感
邪毒,内外合邪,上犯目窍,使用韦氏红肿翳障方,标本兼
顾,药性平和。本方是治疗各种角膜炎、角膜溃疡的经验方。
(三)瞳神干缺
例一徐××,男,28岁,初诊日期: 1942年4月25
日。
双目瞳神干缺,黄液潜伏,视糊晴痛,舌糜口疮,腿部
红块,阴部糜烂,得病五载,此起彼伏,反复发作频繁,脉来
弦数,舌苔黄腻症由湿热流注,病在心脾肝肾。《素问》云:“诸
痛津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心主血,脾主
肉,血热而内湿,湿热相合,热毒下传,入肝经而生阴疮,入脾经而为肉疡,人心经而致舌糜,入肾经而致瞳神干缺。
其病浸淫不休,溃败肌肤,后果堪忧。
龙胆草炒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木通当归尾
苍术米仁生地甘草竹叶
2剂后,原方增损连服10剂,红肿退去,黄液消失,目视恢复,诸痛及疮痒皆除,惟过二月,目疾又发。
复诊:前经治疗,红退,黄液消失,目视放明,惟未隔
二月,旧病复起,且形寒烦热,胸腹不利,脉濡,舌苔浊
腻:是亦湿热蒸蒸,浊邪上逆所致。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
毒。
茯苓苍术猪苓泽泻黄芩炒栀子米江滑石
甘露消毒丹(包煎)
三剂以后,又连服5剂,目疾又愈。
(姚芳蔚等整理:眼科姚和清的学术经验,《上海中
医药杂志》3:1, 1964)
例二张××,男,28岁,初诊日期: 1959年6月12
日。
左眼得病二旬,眼红,视糊,睛痛,并牵连头部胀痛,经西医检查诊断为左眼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力0.2)。患者
面色红润,口干引饮,舌赤,苔黄,脉数。证属瞳神干缺,血贯瞳神。
茺蔚子赤芍元参麦冬知母生石膏黄芩生
甘草五灵脂
2剂后,疼痛减轻,左眼红肿减退,前房出血消失,混
浊减轻。原方去石膏、五灵脂、甘草,加地骨皮,又3剂
后,左眼红肿消失,视力增至0.5,续服原方6剂,左眼充
血消失,视力增至1.0。
(姚芳蔚等整理,姚和清老大夫治疗前房出血经验
简介《浙江中医杂志》4:23, 1965)
【评按】瞳神干缺常为重症凝脂翳之后遗症,瞳神失去
正圆,边缘如锯齿或形如梅花,故名。例一除瞳神干缺外,兼见湿热流注等证,病在心脾肝肾。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十剂获效而月后旧病复发,证势反重,此乃湿热蒸蒸,浊邪
上逆。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重在“去邪”,邪去正安
而获治愈。例二不仅瞳神干缺,复见血贯瞳神。治从整体出
发,着重治内,由于肝经血热,血瘀络阻,故以行血活血为
治,又须凉血清热,以治其本。
(四)视瞻昏渺
例一张××,女,27岁,病历号: 75753,会诊日
期,1959年11月6日。
今年八月初曾感冒发烧,伴有偏头痛。15天后左眼视力
急剧下降,5天后右眼视力相继减退,头痛绵绵,右眼胀
肩,睡眠、纳食均差,懒动少言。发病前工作紧张,有过度
劳累史。
检查:右眼视力0.5,近视力耶格表2;左眼视力0.7,近视力耶格表2。双视乳头色泽全部苍白,边缘清楚,动脉
细,动静脉比例为1:2,其他大致正常。双眼周边视野白色
视标在20度以内,红色视标在10度以内,双眼中心视野约
有10度比较暗点。脉细有力,舌体胖。
辨证:脾虚气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清窍失养。(双
眼视瞻昏渺,双眼视瞻有色)
治法:益气升阳为主,辅以清肝明目。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柴胡3克升麻2克归身10克白术10克陈皮5
克党参12克黄芪10克炙甘草3克蔓荆子3克生
石决明15克(先煎)夜明砂12克(包煎)杞子12克五
味子5克川芎3克14剂
11月20日(二诊):服药后视力明显进步,暗影已不明
显。
检查:双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双眼底大致同
前,脉细,舌质淡,舌体稍胖。仍守前方加减。方药:补中
益气汤加桑叶6克、石决明15克(先煎)、杞子10克,7
剂。
11月27日(末诊):双眼视力已恢复正常,眼前暗影已
消。
检查:双眼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眼底大致同前。
双眼周边视野已基本正常,中心暗点已消,停止治疗。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例二魏x,女, 27岁,初诊日期: 1973年10月13
日。
患者1971年3月行人工流产术后,患子宫内膜炎及附
件炎,继之左眼视物不清,诊后未再介意,1973年8月目疾
复发,左眼视物不清逐渐加重,伴头痛,眼胀,曾经检查诊
为“左眼中心性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曾经西药治疗效
不着。现症:头昏眼胀,视物不清,心悸气短,神疲肢软,常自汗出,失眠,腰脊酸痛,关节疼痛,下肢微浮肿。舌质
淡,脉弦涩。
辨证:气虚夹瘀,络道瘀滞,兼肝阴不足。
治法:益气化瘀,滋肝通络。
方药:
党参6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60克仙鹤草60克
阿胶珠10克女贞子24克旱莲草24克钩藤3Q克蜈
蚣2条乌梢蛇10克、地鳖虫12克水蛭6克全蝎10克
三七粉(冲)3克蒲黄10克五味子12克金樱子60克
槟榔10克
每周6剂,连二周。
10月27日(二诊):除视力未见好转外,一般病情均
有所缓解,上方去槟榔,加木贼草24克,楮实子24克,生
鳖甲24克,更加麝香0.5克(冲服)。每周6剂,嘱服四周。
12月10日(三诊):上方共服24剂,视力显著好转,能自行走路就诊,全身诸症相继消退,拟下方巩固疗效。
党参3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30克木贼24克
楮实子24克蜈蚣2条乌梢蛇10克蒲黄10克五味
子10克柴胡3克每周六剂,每周另服云南白药一瓶(分
六次服,每日一次)。
一月后复查左0.07, 微斜可眺远,右眼0.8,已上班,嘱再服上方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冯显逊整理: 王渭川运用益气化瘀法的经验, 《中医杂志》4:14, 1981)、 【评按】视神经萎缩属于中医视瞻昏渺范围。多因肝肾
不足,气血虚弱而致。例一证属脾虚气弱, 中气不足为本,治
以益气升阳为主, 辅以清肝明目。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气
足血充,精气得以上承,目得血而能视。盖目为肝窍,瞳神
属肾,凡瞳神内部慢性病,多以补肝肾为主,而脾为后天之
本,生化之源,久思易伤脾,过劳易伤气。补中益气实乃洽
本之法,且与滋补肝肾、舒肝解郁,养血活血相辅相成。例
二诊为中心性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据其证候,也属于视
瞻昏渺范围。中医辨证为气虚夹瘀,络道瘀滞,兼见肝阴不
足。治以益气化瘀,滋肝通络。因其气血虚滞,“若欲通之,必先充之”,故在补气血的基础上,重用搜剔走窜之虫类药
物,更加麝香等开窍通闭之品,视力显好,“全身症状相继消
退。观其药剂较重, 关键在于识证精确,否则病重药轻,难
以奏效。
(五)暴 盲
例一钱××,男,45岁,初诊日期:1964年5月11
日。
厥阴失条,郁火上逆,两眼觉胀,视物模糊,方寸大
字,分不清楚,胸闷纳少,口渴不饮,大便干燥,小便浑
浊,经××医院诊断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使用多种西药,治疗罔效。审察脉证,肝经风火并挟湿邪,留阻中州。现予
疏肝明目,清火法风,佐以渗湿为治。
春柴胡4.5克全当归9克杭白芍9克粉丹皮9克
滁菊花9克谷精珠9克草决明9克蜜蒙花9克净蝉
衣3克金银花9克西滑石9克云茯苓9克制熟军6
克焦山楂9克5剂。
6月2日(复诊):前剂进完,证情好转,前次来诊,遂以前方又投5剂,目前报上小字已能看清,胸字不闷。饮
食增加,苔脉均见好转,原方去茯苓、滑石、熟军、山楂,又投5剂,而完全恢复健康。
(张笑平整理:陈粹吾医案选录,《江苏中医》
5:29, 1965)
例二沈××,女,23岁。初诊日期: 1960年2月22
日。
双目骤然不睹,将近十日,曾经西医检查,云为急性球
后视神经炎;此属暴盲,症询危笃,年轻体力应壮,但脉来
虚软,形体不实。
辨证、阴亏水不涵木,精气不能上达,目系失所荣养。
治法:益阴填精,肝肾同治。
方药:
生地山药茯苓泽泻萸肉丹皮杞子菊花
当归麦冬5剂。
二诊:前予补益肝肾之剂,目病未瘥,且感头部偏痛,眼珠亦痛。据述病由郁抑,情志不遂而起,是乃郁抑伤肝,木不条达:气血逆而元府闭塞,故神气出入无路,光华不能
发越,治当疏肝解郁为先。
生白芍茯苓全当归柴胡炒白术薄荷炙甘草
白芷蔓荆子
5剂以后又服5剂。
四诊:头痛已愈,眼病已差,目视恢复,但感不足,病
根尚在,再守上法。
生白芍茯苓全当归柴胡炒白术炙甘草生地
杞子
5剂以后又服5剂。
六诊:经治后,目视恢复,检查视力,二眼皆为1.0, 病愈,但防再燃,唯有清心寡欲,借视缄光,去除一切杂
念,可保无虞。
杞菊地黄丸。
(姚芳蔚等整理:眼科姚和清的学术经验,《上海中
医药杂志》3:1, 1964y
例三文xx,女,12岁,门诊号: 70309,初诊日期:
1959年4月24日。
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伴有眼球胀痛半月余。涸 初,感
冒发烧后双眼视力模糊,眼胀痛。11日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仅有光感。12日双眼视力光感消失。14日在××医院住院
确诊为急性视神经乳头炎。经治疗效果不明显,转本院治
疗。现仍头痛眼胀。
检查、双眼视力眼前指数。双眼瞳孔稍大;对光反应较
迟钝。双眼底视乳头充血色红,边缘模糊不清,乳头水肿隆
起约2个屈光度;周围网膜有放线样水肿,鼻上及颞侧有点
条状出血;视网膜静脉扩张,动脉无明显改变,黄斑部及周
边部所见范围未发现异常。脉弦,舌质红而苔薄白。
辨证:肝经郁热,风邪外侵,玄府郁滞。(双侧暴盲)
治法:舒肝解郁,活血破瘀为主,辅以平肝明目。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茺蔚子6克,石决明12克,五味
子2克,7剂,水煎服。
5月4日(二诊):药后视力提高,眼胀已消,惟口眼
发干。
检查:双眼视力0.2,近视力耶格表7+1。脉细而稍数,舌质梢红,少苔。证属热病伤阴,肝肾阴虚。治宜滋肝肾明
目。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杞子6克菊花3克熟地10克山药6克丹皮2克
茯苓6克泽泻6克五味子5克桑叶3克青葙子10克
7剂,水煎服。
5月11日(三诊):眼药后,视力明显进步,全身无明
显不适。
检查:双眼视力0.6+2,近视力那格表4+1。
原方去青葙子加女贞子川克,熟地加重为15克,以助
滋阴益肾之效。14剂,水煎服。
5月25日(末诊):视力已正常,有时视物模糊。
检查:双眼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双瞳孔大小,反应均正常,视野未查。双眼底视乳头色淡,边缘稍模糊,水肿消退,出血吸收,动静脉比例大致正常,黄斑中心凹反
射可见,周边部正常。
仍以滋补肝肾为治则。杞菊地黄汤七剂,巩固疗效,停
止治疗。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暴盲系指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视力逐渐减
退甚至失明者则属“青盲症”。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属于暴盲范
畴。例一证属肝经风火,脾经湿浊,当以清火祛风导湿为正
治。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方中柴胡、当归意虽疏肝,实能清火;熟军、山楂取其下通上达,清下撤上而收“上病
下取”之功。例二初诊辨证为阴亏水不涵木,精气不能上达
而致暴盲,治以益阴填精之法,方用杞菊地黄之属而无效,后进一步审证求因,始知病由情志不遂而起,气血逆乱而玄
府闭塞,改用疏肝解郁之法,遂以逍遥之辈而建奇功。例三
诊为视神经乳突炎。证属肝经郁热,风邪外侵,玄府郁滞而
致双眼暴盲。《审视瑶函》用丹栀逍遥散治疗“怒气伤肝,并脾虚血少,致暗不明”的暴盲症。本案另加茺蔚子、石决
明、五味子以助活血破瘀,平肝滋阴明目之力,服药后视力
进步,但口眼发干,见有肝肾阴虚之证,故改用杞菊地黄滋
补肝肾而收功。实属师古而不泥古之例证。
(六)青风内障
袁××,女,25岁,门诊号869118,初诊日期: 1964
年2月26日。
右眼二年半前因胀痛,经检查诊为青光眼,曾行手术,术后眼压尚稳定。近半年床眼压又波动,伴虹视,头痛,眼
胀,恶心,疲劳后加重,视野亦有改变。左眼亦有类似症
状,虹视明显,经××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单纯性青光
眼,目前用1%匹罗卡品服药水,右眼一日六次,左眼一日
二次。晚上均用2%匹罗卡品眼膏涂眼。近来时有偏头痛,性情急躁,平时大便干结,4~5日一行,月经量多,约40
天一次。
检查:右眼视力0.3(矫正0.8-2),近视力耶格表1。
右眼无滤泡,虹膜于11~12点根部缺损,双眼瞳孔药物性
缩小。右眼压7.5/3=35.76毫米汞柱,左眼压7.5/5=25.81
毫米汞柱。右眼乳头有病理性凹陷扩大,其它正常,左眼底
大致正常。左眼鼻侧视野缩小25~30度,颞侧在60度,脉
弦细,舌色稍红,苔薄带黄。
辨证,阴虚肝旺,外风挟内风上犯空窍,发为双眼青风
内障。
洽法:滋阴平肝,祛风止痛。
方药:经验方青光眼三方。
石决明24克白蒺藜10克决明子15克防风6克
羌活6克蝉蜕6克蒙花6克白术10克白芷6克细
辛3克生地20克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
3月23日(二诊),药后眼胀头痛减轻,虹视已基本消
失,昨夜看电影后又出现虹视,二天来食欲不佳,夜寐不
安,脉细弦,舌苔薄。
检查:右眼压5.5/3.5=22.38毫米汞柱,左眼5.5/
4.5=18.86毫米汞柱。
原方加炒谷芽25克,车前子10克(包煎)。石斛夜光
丸,每日一丸。右眼每日点匹罗卡品眼药水4次,左眼每日
点二次,晚上不再涂匹罗卡品眼药膏。
6月5日(三诊):上药又服30剂后,自感眼胀已减,虹视偶尔出现,有时头沉,胃纳进步,脉弦细,舌质略红,证属风邪未尽,肝阴不足,治宜法风止痛,滋阴平肝。方
药:青光眼三方加减。
生地22克白术6克白芷6克防风6克白蒺藜10
克蝉衣3克蒙花10克羌独活各5克决明子12克
生石决明25克(先煎)细辛3克黄芩6克车前子12
克(包煎)杜仲10克丹皮12克隔日1剂明目地黄
丸早晚各一丸,和汤药交替服。
7月17日(四诊):上药20剂后,视力增进,眼压亦
降,头痛眼胀已消,虹视亦消失,匹罗卡品眼药水已停用,纳可,二便畅调,脉细,舌稍红,苔薄。
检查:右眼矫正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左眼矫正
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双眼眼压5.5/5=17.30毫米汞
柱,眼压已正常,停药观察。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青风内障相当于青光眼。多因风、火、痰、湿,与肝肾阴虚或脾虚气弱所致。本例证属阴虚肝旺,外风
挟内风上犯空窍。使用韦氏经验方——青光眼三方效果尚称
满意。据称本方对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时发时止,眼压在25~
35毫米汞柱者,疗效较好。
(七)枣花翳内障
程xx,女,67岁。门诊号: 69390,初诊日期:1964
年3月4日。
患者右眼前有黑影已二年,左眼前有黑影已一年。二年
前右眼出现黑影,左眼一年前也出现黑影,并较右眼为重,曾于××医院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治疗无效。平时夜寐欠
安,耳鸣,大便干结。
检查:双眼视力0.5,近视力耶格表4。双眼晶体皮层
呈楔状混浊。双眼屈光间质欠清,可见视乳头色泽及血管、黄斑大致正常。脉弦细,舌质淡红。
辨证:肝肾阴亏。(双眼枣花翳障)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桑叶16克黑芝麻15克,每日或
隔日1剂。30剂。
4月22日(二诊):药后双眼视物较前清晰,黑影减
少,大使通畅,近日食欲不振。
检查:双眼视力0.9,近视力耶格表右眼4,左眼3。双
眼晶状体混浊大致同前,眼底所见正常。脉细,苔薄腻,仍
守前方加焦三仙各10克,每日或隔日1剂。30剂。
6月3日(末诊):双眼视力自觉很好。
检查:双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3。晶伏体和眼底
同前。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老年性白内障相当于枣花翳内障。多系肝肾不
足,精血不能上荣,或年老体弱,肾精日衰,气血两亏,目
失儒养所致。治则多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辅以退翳
明目。韦氏强调早期给药,部分病人可以制止病情发展,延
长失明时间,又可提高视力。本案以杞菊地黄丸为主方,疗
效尚好。
(八)鼻 鼽
苏xx,男, 36岁。
每当吹风着凉之后,即鼻塞不通,鼻孔发痒,喷嚏连
连,流出清涕不已,此病起已三年,久治不效,曾在某医院
诊为过敏性鼻炎。体常畏寒,口不渴,脉不数,舌苔白。
辨证:卫阳不固,素禀不耐,外邪易侵,病属鼻鼽。
治法:益卫阳,法风寒。
方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之
生芪15克防风6克白术10克桂枝5克党参10
克诃子肉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5枚
上方连服13剂,其病痊愈。两年后又作,仍以原法投
之,亦应手而效。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鼻鼽的病名,初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即鼻流清涕。系因肺气虚亏,卫气失固,感受寒邪所致。本
案病已三年,使用玉屏风散益卫阳,桂枝汤散风寒、和营
卫;诃子肉敛肺气。藩篱固则外邪无可乘之机,此亦安内攘
外之法。
(九)鼻 衄
陈x,女, 44岁。
突然左侧鼻孔出血如注,双侧填塞后,又从口眼外溢,服凉血清热剂未效。来诊时面色苍白,目视少神,目睛晕
黄,头晕,睡眠差,不思饮食,四肢乏力,口渴,盗汗,小
便色黄,怔仲惊悸,短气少言,脉细而弱,舌质淡,苔薄黄。
辩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法:心脾两补,引血归脾而止鼻衄。
方药:
大红参6克黄芪15克白术9克白芍12克当
归9克生地炭12克荆芥炭9克茯神9克远志肉6克
阿胶9克(另烊)龙眼肉9克广木香6克黑姜6克大
枣3枚甘草3克2剂。
服上方2剂后,鼻衄即止。睡眠饮食均有改善,目睛晕
黄已退,仍以上方加减调理而愈、多年随访未见复发。
(李斯炽主治,李克涂整理:鼻衄重症之治疗心得, 《湖南医药杂志》2:31, 198Q)
【评按】鼻衄系指以鼻出血为主的证候。一般分实证、虚证两大类。实证多因风温外感入肺,肺有蕴热,或肝火上
炎、气逆而上,虚证多因气虚、血虚等。本案证属心脾两
虚,气血不足,心虚不能主血,脾虚不能统血,则鼻衄如
注。治以心脾两补,引血归经,而鼻衄立止。本案重在洽
本,药用颇有巧思。
(十)鼻 渊
例一王××,男,49岁。
经常头痛,鼻塞流清涕,气味臭秽,每日须更换手帕数
块。经xx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鼻窦炎。近增咳呛气急,两胁引痛。
辨证:新邪外袭,痰热内蒸。
治法:疏散风邪,化痰泄热。
方药:
前胡10克牛蒡子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土霍
香10克辛英6克苍耳子10克炒自芷5克制半夏10
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桔梗5克茯苓12克杏仁9
克焦芩10克另用鼻渊散塞鼻。
鼻渊散处方(黄氏经验方):土霍香15克苍耳子15
克青木香15克鱼脑石15克辛莫15克鹅不食草9
克共研细末塞鼻用。
二诊:经内服煎剂,外搐鼻渊散后,头痛鼻塞较松,每
日仅换手帕一块,咳喘胁痛消失。再循前方加减,拟以疏风
利窍,清化痰热。
细辛1.2克荆芥6克防风6克苍耳子9克辛
荑6克炒白芷3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
薄荷3克焦芩9克竹茹9克白蒺藜9克
服药3剂后,诸症减轻。原方续进3剂,头脑清醒,鼻
通神宁,浊涕全无,病得痊愈。迄今数年未见复发。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例二×××,女,成, 1963年夏初诊。
近四、五年来,因鼻塞时流脓涕,声音异常,不便唱
歌,曾经××医院治疗,诊为慢性上颔窦炎。先后穿刺冲洗
过20多次。来诊时,涕呈脓性,每隔二、三天,即从一侧或
双侧鼻腔内擤出状如两端被剪掉的花生外壳,长约半寸余,粗似小指的管状黄色脓性腥臭鼻涕干痂,外粘内干,有时带
血,鼻塞,说话声音俨如重感冒之状:因久不愈,现已改业
不能作演员。常感头部闷闷不清,喜凉恶热,热则昏昏欲
睡。苔薄黄,舌边尖红,脉浮弦而数。
辨证:内火上炎,肺心之热尤甚。
治法:宗“高者抑之”法,予清火滋阴,兼以排脓之剂。
方药:
生地18克丹皮12克赤芍9克黄芩9克白茅
根21克银花18克连翘18克桔梗12克桑白皮18
克苍耳子9克灯芯1.5克竹叶9克川连3克4剂。
复诊:脓涕大减,原方去苍耳子,加苡仁30克,再给
4剂。
三诊:管状脓涕干痂已无,涕变白色,但质仍粘,已无
腥臭味。原方仍去苍耳子,再去川连,仍加苡仁30克,再
加山栀9克,嘱服4剂。
四诊:涕清,量亦很少,除头部仍有闷感外,余证基本
消失。嘱再取4剂,两日煎服一剂,共服八天。药后数月,未复犯。
(杨作楳:《临证录》)
【评按】鼻渊系指以浊涕如渊的病证。也称“脑漏”。
如《素问·气厥论》云“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相当于
西医的慢性鼻窦炎。多因风热(或风寒化热)久蕴肺鼻,窍
道不利,抑遏成涕,而致漏下不止。例一证属新邪外袭,痰
热内蒸,治以疏散风邪,化痰泄热,除内服药外,尚配合黄
氏经验方塞鼻,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效果良好。例二病
程已久,证属内火上炎,肺心热甚,兼见阴亏之象,予以清
火滋阴兼以排脓之剂,以托毒外出。
(十一)脓 耳
童xx,男,5岁。
左耳流脓,且发热体温39.7℃,诊为中耳炎,曾用青霉
素等药,发热未减,流脓依然。症见:左耳中有清稀脓液渗
出,精神萎顿,有“但欲寐”之势。二便通畅,舌质青滑,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断为寒邪入于少阴肾经。肾开
窍于耳,经气柏通,今寒邪侵入肾经,滞于耳窍,故现上述
诸证。治法先宜温经散寒,鼓邪外出。方用《伤寒论》麻黄
附子细辛汤。方药:
附片20克麻黄6克细辛3克
二诊:服上方1剂后,发热即退,体温正常,患儿面色
唇转红,脓液转稠,脉转弦数,舌质转红,病已由寒化热,所谓“阴证转阳”其病易治,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乃予龙胆
泻肝汤加减。方药:
龙胆草6克栀子3克黄芩6克车前子6克柴
胡6克生地15克泽泻6克
服3剂后,耳中流脓渐止而愈。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评按】脓耳系指耳内红肿掀热,耳膜溃破,耳道出
脓,脓水呈黄色者称“聤耳”,白色者称“缠耳”。多因风热
毒邪侵袭,入于耳中,壅聚不散,腐肉成脓,穿蚀耳膜,以
致脓液外溢。本案虽见发热而精神萎顿,脉沉细,有“但欲
寐”之势。证属寒邪入于少阴肾经,先宜温经散寒,鼓邪外
出。凡遇寒邪抑遏,宜先温经散寒,待阴证转阳,方能施以
清凉之剂,否则初用寒凉泻火,则寒邪凝滞,变生他证,病
难速愈。本案不为西医诊断所惑,严格按照中医辨证。实为
获效之关键。
(十二)耳 聋
张××,男,25岁。1951年修路作石,放炮时,不慎
震伤双耳,当即感到耳道如棉花堵塞,继则耳鸣嗡嗡声,忽
大忽小,持续不止,渐至耳聋重听,在××医院诊断为“神
经性耳聋”。经多方医治未愈,诊察患者年青体壮,发育营
养佳良,脉弦劲有力,舌苔正常。此足少阳经闭阻之故,因
足少阳经脉,由眼外眺向上至颞部,向下至耳后,沿颈至
肩,今巨音震动,损伤足少阳经脉,是致耳道瘀阻,清窍不
利。治宜和解少阳枢机,活血化瘀通络,以开清窍。方用小
柴胡汤加减:
柴胡15克法半夏9克炒黄芩6克石菖蒲9克胡
连6克川芎9克郁金9克磁石15克(醋淬)五味子9
克甘草6克生姜3片
二诊:上方连服3剂后,耳鸣减轻,知药中病所。宗前
方加柴胡为18克,续服3剂。
三诊:耳鸣声音减低,时鸣时止,耳道阻塞感已消失,唯耳聋重听如前,宗前方减磁石、五味子,加广血竭9克、苏木9克,并加柴胡量至24克,以增其法瘀通络之力,续
服3剂。
四诊:耳鸣基本停止,耳聋重听亦减半,守前方减苏
木,加桃仁9克(捣),川红花6克,并将柴胡量加为30克,配合苏合香丸,每日早晚各服半丸。
五诊:上方连服3剂,共服苏合香丸3丸后,耳聋重听
大为好转,对面讲话基本能听见,嘱停药,改用针刺翳风、听官、听会等穴治疗,每日一次,二月而愈。
(《李继昌医案》
【评按】本案发病骤然,故称暴聋。西医诊为“神经性
耳聋”。证属足少阳经脉闭阻,采用和解少阳枢机,活血化
瘀通络之品,以开清窍,方用小柴胡汤加减,重用活血化
瘀,并配合苏合香丸开窍,病愈大半,又改用针刺法而愈,治法独特而有理法可循,颇堪令人玩味。
(十三)眩 晕
例一李××,女, 20岁,初诊日期: 1974年12月13
日。
头晕耳鸣,房屋旋转,胸闷泛恶,时作时止,喉间痰
多。病历数月,前医迭进平肝潜阳之剂,病清未减,脉细
数,苔白腻。
辨证蠢肝阳挟痰,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和胃,化痰降逆。
方药:
真珠母30克橹豆衣9克菊花9克白芍9克姜
竹茹9克茯苓9克青陈皮各9克白蒺藜9克旋覆花
9克(包)代储石30克生姜3片佛手9克
12月20日(二诊):前进平肝和胃、化痰降逆之剂,咯
痰增多,呕吐已瘥,眩晕亦减,惟二颞跳痛。苔、脉如前。
痰浊渐化,肝阳未平。再宗前意。原方去姜竹茹,6剂。
12月27日(三诊):眩晕渐平,胸闷亦减,但觉倦怠嗜
睡,脉细软,苔薄白。在肝阳痰浊扰动之后,脾胃未健,精
神未复,前法加入健脾和胃之品。
旋复花9克(包)青陈皮各9克白术9克茯苓9克
佛手9克白蒺藜9克真珠母30克白芍9克菊花9
克7剂。
(《黄文东医案》)
例二史××,男, 39岁。
头晕已十余年,曾疗养二年。每年有1~2个月头晕,呕吐加剧,经神经科检查无特殊异常。当时头晕为甚,晕剧
呕吐,食欲不振,手足麻木,耳鸣,血压正常。脉弦细,舌
苔白,舌质边有齿痕。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怔。
辨证:水邪上逆,肝阳不潜。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化裁。
云茯苓15克自术12克桂枝9克甘草9克生龙
骨30克(先煎)泽泻15克生姜6克大枣5枚生牡
蛎30克(先煎)陈皮9克半夏12克钩藤12克
服7剂后,头晕欲吐等证已大减,仅感体痛乏力,治用
前方佐以疏风通络之品,加防己、秦艽再进7剂。嗣后相隔
一月,头晕欲吐复作,但较前有所减轻,即又投入首方10
剂而愈。
(《赵锡武医疗经验》)
【评按】眩晕是临床常见症候之一,此处所列为耳源性
眩晕(或称美尼尔氏综合征)。《内经》中多次提到眩晕、耳
鸣同时发生的病证,后世医家也多论及。如《丹溪心法》云
“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即可包括此证在内。例一证属
肝阳挟痰,上扰清窍。前医进平肝潜阳之剂未效,加入竹茹、陈皮、复花等化痰降逆之品,始见效果,符合“无痰不作眩”
之说。例二的病因、病理有所不同,赵氏认为:“本证并非风
痰之邪,实属水饮内阻,阳应风化所致”,着重于脾胃,故用
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为法,使水气循流,则眩晕自愈。故以
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化裁,温阳化水,其观点似与西医“迷
路水肿”之说,不谋而合。
(十四)乳 蛾
沈x,男,34岁,初诊日期: 1972年6月19日。
病起急剧,恶寒壮热(体温39.5℃),经西医检查诊为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曾用西药治疗未效。刻诊两侧喉蛾红
肿痛,并有腐点,吞咽困难,胸闷不舒,大便不通,口气秽
臭,纳谷不香,苔黄腻,脉浮数。
治法:清肺解毒,散结消肿。
方药:
元参、前胡、麦冬、川贝、菊花、牛蒡子、板蓝根各6
克连翘、射干各4.5克桔梗3克薄荷2.4克瓜蒌9克
复诊:服前方一剂,热退,大便畅行,胃纳亦增,检查
喉蛾虽仍红肿,但腐点已消,继以前方出入2剂,诸恙均愈。
(陆文彬整理:沈仲圭老中医临床经验选析,《中医
杂志》4:13, 1980)
【评按】乳蛾相当于扁桃体炎,由风热外邪结于咽喉,或
因虚火上炎,气血凝滞而致。本案曾经西药治疗未效,使用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法,1剂而热退,3剂而诸恙悉愈。《温
病条辨》论温毒咽痛喉肿之病机谓“少阴主君火,少阳主相
火,相济为灾……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其
方之妙,妙在以凉膈散为主”。本案用薄荷、菊花、牛蒡、前
胡疏风清热;玄参、麦冬、板蓝根、连翘、桔梗清肺胃而利
咽喉:瓜蒌、贝母涤痰热而散结。因取清热解毒、宣肺散结,俾轻可去实也。
(十五)喉 痧
例一宋xx,女, 29岁,初诊日期: 1964年3月22
日。
风温热郁肺胃,身热不退,遍身红疹丛发,咽喉肿痛。
脉弦滑数,舌尖红刺。拟以清宣为治。
桑叶9克净连翘3克蝉退2.4克炒牛蒡4.5克
前胡4.5克苦桔梗3.6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
克焦山栀9克黑元参9克鸡苏散9克(包)鲜芦根1
尺(去节)1 剂。
2月23日(二诊):风温热郁肺胃,身热渐退,红疹未
净,咽喉肿痛已瘥,大便已解。脉弦滑而数,舌边尖有红刺,喉疹症势未已,再以清宣为治。
桑叶9克净连翘3克蝉退2.4克炒牛蒡4.5克
前胡4石克苦桔梗3.6克马勃2.4克炒僵蚕6克忍
冬藤9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克焦山栀9克
黑元参9克鲜芦根1尺(去节)二剂
3月25日(三诊):风温热郁渐解,肺胃较清,喉疹症
疹已退净,身热获解,咽喉红肿已瘥,两便已调,脉弦滑,舌有红刺,再以清彻肺胃可也。
桑叶9克焦山栀9克金银花9克苦桔梗3.6克
粉甘草1.8克杭甘菊9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
克鲜石斛12克黑元参12克天花粉12克鲜芦根1
尺(去节)3剂。
(《内科临证录》陈道隆医案)
例二严某之妻,病温,热毒颇剧,六日发疹,点粒攒
簇,头面肿如大头瘟状,咽喉肿痛,凡物不得下咽,昏顿瘛
疭,诊时已届十日(疹出第四日),因眼药不得下咽,仿五
汁饮意,给梨汁30克,荸荠汁30克,甘蔗汁30克,青蒿
露、银花露各15克,缓缓咽之,续以六神丸五粒,温水浸
湿,置舌面,含化咽津。丸药咽下二次,续续频进五汁。
翌日复诊:咽喉肿痛已缓,勉可通气,头面疹点虽深赤,其气有回意,拟用至宝丹一粒先化服又方:
生地汁30克大黄3克犀角、羚羊各1.5克磨汁,鲜
蒲公英6Q克捣汁、竹沥24克和匀烫微温,分三服,居间仍
以前五汁当茶。
越日复诊,喉肿渐消,神识渐清,仍用前方去至宝,生
地加为45克,大黄加为4.5克,药后得大便畅行一次。
又越日复诊,上半身点粒渐化,神清气平,已能进稀粥,以归地养营,竹叶石膏去参,半,复脉去姜、桂等收功全愈。
(《冉雪峰医案》)
【评按】喉疹,又名疫喉疹,系指因疫毒之邪,从口鼻而
入,当肺胃蕴热相搏,而致热毒上攻咽喉之病证。治宜疏散
解毒,清热生津之剂。例一初诊时正值症势急剧变化,速予
表散清热之剂,使邪热退却,继以清热养阴收功。例二热毒
颇剧,服药不得咽下,叶天士云“热甚拒药,徒用煎剂无益”。
本案始仿五汁饮,投以甘润清凉,如得上池玉液,病机乃缓。
且因痧点迟出,若遽尔重剂清里,则内攻必可生变,医者不
可不慎。后续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养营等法,其病获痊。
(十六)喉 痈
例一沈xx,女,30岁。门诊号: 31582,初诊日
期: 1962年9月14日。
咽痛一周,咽饮艰难,痛引左耳窍,左颔下亦有核肿,身热头痛,痰多,曾注射青霉素无效。左侧咽部红肿散漫,触之坚硬。脉左细数右滑数,苔粘腻。
辨证:胃火上升,痰热内蕴。
治法:泄热消肿,防其酿脓。
方药:
生赤芍9克粉丹皮9克炙僵蚕9克牛蒡子9克
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嫩射干3克山豆根9克挂
金灯9克杭菊花9克银花9克肥知母9克淡黄芩6
克。
外用珠黄青吹口散,并用明达氏漱口液漱口,嘱服药2
剂。
9月16日仍觉咽痛,吞咽不利,检视右咽关红肿突出,触之未软,上方续服2剂。9月18日喉痈酿脓已熟,左咽
失红肿高突,光亮,顶软,予以刺破,流出脓液甚多,原方
去牛蒡子,再服3剂。9月21日,咽痛好转,咽部红肿消
退,左颔下核肿已无压痛,惟左耳尚有牵引之痛。前方去射
干,僵蚕,嘱服4剂。前后病程共二周。
(张赞臣主治,陈之才整理:喉痈的辨证施治,《中
医杂志》9:10, 1964)
例二沈××,女,21岁,门诊号:32960,初诊日期:
1962年10月12日。
以往有咽痛史,遇劳辄发,10月4日起觉咽痛,伴有发
热,继则咽喉肿胀,疼痛更甚,治疗不效。体温39℃,右咽
关后红肿高突,不能咽饮,诊为扁桃体周围脓肿,用注射器
抽得脓液:毫升。暂给西药服用与漱口。翌日来诊,体温
38.1℃,头痛乏力,无恶寒,右颔下肿胀掀红,右乳蛾后
面红肿高突,及于悬雍垂,表面有白腐,不光滑,以压舌板
触之尚有坚硬之感,大便虽每日一次,但于结。脉数,苔腻
带糙。
辨证:痰热内蕴。
治法:消肿清热解毒。
方药:
生赤芍6克炙僵蚕9克牛蒡子9克象贝母9克
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山豆根9克挂金灯9克金
银花9克连翘壳9克芙蓉花4.5克
外吹喉科牛黄散,右颔下外敷芙蓉坎膏。
服药四剂后热退而肿不消,每日抽脓,脓出不多,每次
仅7毫升左右。
10月16日,因局部高肿,而顶端无软,大便仍燥结,故在原方中加用丹皮4.5克、玄明粉9克(冲)。
10月17日,大便解二次,肿痛见减,又抽得脓液少许,内服方仅玄明粉减为4.5克,再服2剂。
11月18日至19日,咽头肿势渐退,吞咽稍利,颔下之
肿块亦消,惟右耳尚有轻微胀感,情况续有好转。进清热消
肿利咽之剂,右喉痈肿胀散漫不收,虽有化脓之象,但根坚
不软,脉象细数,苔腻带糙,此内热不清,痰瘀凝结不化所
致,再与苦降消肿而化痰热。
细川连1.5克生赤芍9克粉丹皮9克牛蒡子9克
挂金灯9克山豆根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金
钥匙3克金银花9克连翘壳9克生姜9克生姜皮9
克去外敷药。
10月20日:红肿续退,脓已无。10月21日开始吃粥,续服上方5剂。至10月26日病愈出院,共住院15日,前后
病程二十二日,与代茶方带回调理:
山豆根4.5克白桔梗2.4克生甘草1.5克京元参
4.5克金钥匙2.4克煎汤代茶连服七日。
(张赞臣主治,陈之才整理:喉痈的辨证施治《中
医杂志》9:11, 1964)
【怦按】喉痈系指发于喉间及其附近痈疡的总称。相当
于咽部脓肿等病。例一证属胃火上升,痰热内蕴,急以泄热消
肿,“以消为贵”,但如消之不应,则当促其早日成脓,刺破
溃脓,毒随脓泄而愈。例二始用清热解毒消肿之剂,配合穿
刺抽脓,但仍根坚不软,系因内热不清,痰瘀凝结不化之故,续用苦降消肿、清化痰热之法而愈,并与代茶饮方清解余
热,以防复燃。张氏案方贴切,药用颇具特色。
(十六)白 喉
例一刘××,男, 21岁。
高热烦渴,目赤声哑,口臭气促,咽喉红肿,白膜满布,妨于咽饮,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洪数。
辨证:燥热伤阴,复感疫毒之气,肺胃同病,发为白喉。
治法:清热养阴,凉血解毒。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味。
元参9克生地9克麦门冬9克川贝母6克丹皮
6克甘草3克炒白芍6克薄荷1.5克生石膏30克
元明粉9克知母9克
另用锡类散外吹患处。
水煎一日夜服完,热减神清,白膜未再发展,大便畅行,转方去元明粉,再进2剂,病势大减。再诊去知母,加金银
花12克,又服3剂,白膜消失,续以养正汤4剂,调理而
安。
玉竹参15克制首乌12克当归9克熟地12克
生地9克淮山药12克茯苓6克女贞子9克麦门冬
6克白芍6克天花粉6克炙甘草3克
水煎服隔日1剂。
(赖良蒲《蒲园医案》)
例二孙某,20岁。
得白喉症,屡经医治,不外《白喉忌表抉微》诸方加减,病日增重。医者诿谓不治,始延愚为诊视。喉关纯白,粘涎
甚多,须臾满口,即须吐出。脉细弱而数,舌胖嫩淡红,知
系脾肾两虚,肾虚气化不摄,则阴火上逆,痰水上泛,而脾
土虚损,又不能制之,故其咽喉肿疼粘涎若是之多也。投以
六味地黄汤,滋补脾肾以清虚火,又加于术,少加苏子,制
痰水上泛。方药:
大熟地18克淮山药12、克(生打),山萸肉6克云
茯苓9克粉丹皮4.5克福泽泻4.5克生于术4.5克
苏子2.4克
连服10剂而愈。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锡纯医案)
【评按】白喉系指能相互传染的“疫喉”。《重楼玉钥》
云:“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一经误治,遂至不
救。”本病系因瘟邪疫毒侵袭,且与天时燥气流行,内则肺
肾阴虚,肠胃积热所致。例一肺阴大伤,胃热甚炽,急投大
剂养阴清肺汤,生津润肺,佐以清热通便,则肺胃蕴热得以
下行,再加解毒以清余氛,最后培元固本而收功。另外,白
喉由燥热而致者较多,而因表邪诱发者亦颇常见。例二屡经
医治,已见脾肾两虚,阴火上逆之象,法用滋补脾肾,清虚
火、制痰水而治愈。盖实火易清而阴火难平,虚实不辨则举
棋便错。
(十八)梅核气
例一杨某,男, 65岁,初诊日期: 1965年10月
28日。
十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四个月的治疗已缓解。
1963年曾复发一次,近日来又觉咽间气堵,胸闷不畅。六脉
沉滑,舌正苔黄腻。检查无肿瘤。
辨证: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此谓梅核气。
治法:开胸降逆,理气豁痰。
方药:
苏梗3克厚朴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
克大腹皮3克白芥子(炒)3克薤白6克炒莱菔子
3克降香1.5克竹茹3克白通草3克路路通3克
10剂。
11月8日(二诊):服上药,自觉咽间堵塞减轻,但偶
而稍阻,食纳无味,晨起痰多色灰,失眠,夜间尿频量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脉转微滑,舌正苔秽腻。湿痰见消,仍
宜降气、和胃、化痰为治。原方去薤白、陈皮,加黄连1.5
克、香橼皮3克,白芥子加1.5克。10剂
11月22日(三诊):服药后,咽间梗阻消失,低热已
退,食纳、睡眠、二便均正常。不再服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调理为宜。
(《蒲辅周医疗经验》)
例二储××,女, 52岁。
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已三年,时轻时重,去年来症状加重,咽中介介如梗状,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伴有胸闷吊痛,口
腻目酸等症。平时多郁善怒,情怀不畅,肝气不舒,气滞痰
凝,郁而化火,上阻于咽嗌之间,遂成此症。病属梅核气,须开展胸襟,再以理气化痰清火之药调之。
昆布10克海藻10克海浮石10克旋复花6克(包)
夏枯草10克瓜萎皮10克川郁金6克青陈皮各5克
黛蛤散(包)12克桔梗1.5克丹皮6克5剂。
二诊:胸闷及吊痛好转,咽中梗阻依然,且有悲伤欲哭,呵欠连连及大便干燥等脏躁证,再参甘缓润燥之品,原方去
昆布、海藻,加炙甘草3克、小麦15克、大枣3枚,5剂。
三诊:症状续有好转,但颈部尚觉吊痛,心中有火辣之
感。以初诊原方加钩藤10克(后下),5剂。
四诊:咽中梗阻,悲伤欲哭等症均有好转,但胸部尚感
吊痛,舌苔黄腻。
昆布10克海藻10克海浮石12克旋复花(包)
6克夏枯草10克桔梗1.5克青陈皮各5克川郁金
6克黛蛤散12克(包)丹皮6克制半夏5克5剂。
五诊:诸恙皆减,舌苔黄腻渐化,但颈部尚感吊痛,引
及耳中,原方加钩藤10克(后下)五月后随访病已痊愈,未再复发。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梅核气系因情志郁结,肝气夹痰所致病证。自
觉咽中有如梅核异物阻塞,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例一为气
郁而致痰湿阻滞,以《金匮》半夏厚朴汤加减而治愈。例二
不但气郁痰凝,而肝火亦旺。许氏自拟理气化痰,清肝解郁
之剂,照顾全面,疗效尚好,并认为较《金匮》半夏厚朴汤
功效尤佳,可供参考。
(十九)口 臭
例一陈某,女, 32岁。
口气臭秽已数月,服药无效。症见口臭,唇口干燥,舌
质润,苔薄黄腻,脉微细数。二便正常,虽思水,俱所饮不
多。
辨证:脾胃伏火。
洽法:升清降浊,佐以清胃热之剂。
方药:
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细辛4克焦黄柏10克杭
芍12克水煎服。
外用方:吴萸6克黄连6克共研细末,醋炒,包两足
心涌泉穴。
二诊:服上方3剂后,口臭已大为减少。脉转细。仍口
唇干燥,此乃胃经伏火虽除,但肺胃津液仍伤。拟方以滋津
润燥调治。方药:
黑豆10克绿豆IQ克桑叶10克石斛10克杭芍
10克沙参15克元参IQ克麦冬15克服5剂,口臭
全消,口唇转润而愈。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例二孙某,女, 37岁。患者诉口喷臭气,嘴唇干燥,已有20年。似属胃火。细询之,下肢冰冷,视苔色正常,切
脉细弱。乃虚阳上越。正治不效,当反佐以取之。拟引火归
源法。方药:
制附片4.5克肉桂粉1.2克(吞服)炮姜3克姜
川连0.6克阿胶珠6克炒当归9克大自芍9克川石
斛12克麦门冬9克云茯苓9克
服药4剂,口臭见减。原方制附片改为9克,肉桂粉改
为1.5克,炮姜改为6克,再加生地9克,党参12克。
又服10剂,口不臭,唇不燥,下肢转温暖,细弱之脉
转为细而有力,乃以原方15倍量,再以川断90克,木瓜
135克,枸杞子135克,菟丝子120克,炙黄芪120克,炙
甘草24克,红枣30个,如法煎成膏滋药,每日二次,每次
一匙,开水冲服,以巩固疗效。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
应用,《新医药杂志》6:11, 1978)
【评按】口臭多因胃火所致。例一病已数月,服药无效,采用升清降浊清胃之法。方中生石膏清胃热,泻胃火,细辛
性散而升,两药相伍,散胃经伏火;升麻升阳明之清阳,又
有解毒之功;自芍平肝益脾;黄柏清热燥湿,诸药配合,使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则口臭可除。例二病程20余年,证属
虚阳上越,正治不效,反佐而取胜。此案辨证、用药微细之
处,发人深思。
(二十)口 疮
例一刘××,女, 33岁,初诊日期: 1979年10月8
日。
唇舌溃烂十余载,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此次发病已半
月,纳呆食少,呃逆暖气,大便秘结,苔灰黄而浮,脉滑。
系湿浊为患、拟七味白术散为法。方药:
自术6克霍香10克葛根10克木香3克枳壳
10克佩兰10克茯苓10克代储石10克旋复花6克
神曲川克莱菔子10克
服5剂而愈,随访一年未发。
(段荣书整理: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中医杂志》
2:10,1981)
例二程××,男, 50岁。
舌尖碎痛,唇颊糜烂,3~4年来反复发作,口干燥,常
鼻衄,龈衄,夜寐不安,脉细无力,苔薄。此虚阳上越也。
夫阳火可泻,阴火不可泻,故前医投养阴、清热、泻火之剂
少效。应反佐以取之。仿费伯雄潜龙汤意,导阳归肾。一味
肉桂,处于群阴药之中,引导肾火下降。方药:
龙齿9克龟板24克生地15克知母3克黄柏
2.4克潞党参4.5克麦冬4.5克牡蛎9克肉桂粉
0.6克(吞服)云茯苓6克生甘草3克
服上方3剂,口舌糜痛显著减轻,原方续服20剂,症
状消失。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
运用,《新医药杂志》6:11, 1978)
例三龚、男, 38岁,初诊日期: 1954年4月28日。
患者口腔溃疡数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局部剧痛,伴有口干。下唇内有一卵圆形豆大溃疡,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脾肾阴虚,虚火上炎。
治法:滋肾养阴,清热降火。
方药:
生菟丝子18克黄精12克天门冬15克黄柏(盐
炒)12克知母12克金银花9克天花粉9克甘草6
克淡竹叶9克
5月1日(二诊):服上方3剂,溃疡较前缩小,疼痛
减轻,仍口干。舌苔脉象同前。前方加玄参12克,麦门冬
15克,生石膏24克。
5月14日(三诊):服药六剂,溃疡愈合。后曾复发,但症状较轻,服上药仍有良效。
(《刘惠民医案》)
【评按】口疮系指口舌糜烂生疮。《素问·至真要大论》
云:“火气内发,上为口糜”。《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
云:“脏气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今口舌生疮
也。”而且对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也有所描写,如《外台
秘要》所述:“心脾中热,常患口疮,乍发乍瘥。”概言之,本病多因心脾两经火热所致。一般均以养阴降火为大法。例
一曾按常规久治不愈。董氏审视其病机,诊为脾失健运,湿
浊内生,浊气不降,逆而上升,浸淫唇舌而溃。故融燥湿健
脾与调理升降于一方,主次兼顾,切中病机。例二口疮伴有
衄血,病期已久。脉证所示,为虚阳上越所致,按一般养阴
清热泻火法治之实难取效。盖阳火可泻而阴火不可泻,故于
养阴之中反佐肉桂一味,引导肾火下降,其妙用寓意颇深。
临床口糜患者不少,若遇常法治之无效时,此二例治法可资
借鉴。例三反复发作已数年,久治不愈,证属脾肾阴虚,虚
火上炎,治以滋肾养阴,清热降火,并重用滋阴补肾之品,使虚火下降而阳归于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二十一)声带麻痹
徐××,男,54岁。初诊日期: 1978年8月19日。
患者两个多月前因行甲状腺手术后)声音突然嘶哑,说
不出话。初起两天,饮水呛,咽喉部有阻塞感,而且发紧,外院诊为“声带麻痹”。给予中西医药治疗后,饮水已不呛,但声哑不愈,麻痹未恢复。现症:声哑,咽喉发紧,说话时
喉部费力,疲劳感,纳可,二便正常。脉弦细,舌苔薄白。
局部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殖,声带轻度充血,右侧
声带轻度外展位,左侧声带发音时代偿。诊断为声带麻痹。
辨证:咽喉者,肺胃之所系,术后气阴两伤,肺胃两虚,津液不得上承,血气凝滞于咽喉,浊气不化,故致此症。
治法:益气和血,清理咽喉。
方药:
玉竹1O克太子参10克当归须10克橘络10克
麦冬10克鸡血藤20克,菖蒲10克射干10克杷叶
10克诃子10克血余炭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15剂后,声嘶哑明显好转,声音较前洪
亮,说话亦不费力、多说话亦不觉累。诊脉细,舌苔薄白,大使稀,日2~3次。局部检查:声带右侧已可活动,发音时
右侧声带为中间位。症已好转,仍以原方去玉竹、太子参、橘络、麦冬、鸡血藤、菖蒲,加桔梗、荷叶边、苡仁、荧实,再服12剂。
患者前后共服药27剂,右侧声带恢复正常,声音恢复
而告愈。
(耿鉴庭主治,李书良整理:中医药治愈声带麻痹
一例,《中医杂志》2:72, 198Q)
【评按】声带麻痹的临床证候,大致属于中医“喉喑”
范畴。患者于甲状腺手术后突然发病,中医名为“暴暗”。暴
喑以实证居多,本案则因术后气阴耗伤、肺胃。两虚,影响津
液上承和血气的流布,故而虚实互见,而又以虚证较为突出。
治以益气阴、和血脉为主,兼以清咽、通痹、缓急法,方药
标本兼顾,配伍亦较活泼可取。, http://www.100md.com
方××,女, 37岁,工人。
四年来时感心跳气短,二年来症状加重,曾有四次咯血,这次发病在产后第十天,突觉右下肢发凉、发胀,伴有阵发
性疼痛,日轻夜重,不能行动。
检查:右腿自膝以下发凉,未触到股及腘动脉搏动。脉
弦细、时有结代,唇微紫,舌边缘有紫色瘀斑,舌苔薄白。
诊断为股动脉栓塞。
辨证:气血瘀滞,经络闭塞。
治法:补气活血,法瘀通络。
方药:
黄芪60克桃仁、红花、地龙、川牛膝、元参各15克
归尾、川芎各12克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菖蒲各
9克甘草3克苏合香0.9克(冲服)
针刺穴位: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灸)
二诊:前方服5剂,症状逐渐减轻,右下肢自觉温暖,疼痛次数减少,时间缩短。前方黄芪加至90克。治疗一个
月后疼痛消失,可触及股动脉搏动,能下地活动。五周后出
院,继服中药调养。
(《邢锡波医案选》)
【评按】血痹的病名,原见于《灵枢经·九针》。产生此
病的内因由于气血虚弱,外因则以感受风寒较为常见;或因
劳汗出、风邪乘虚袭人、气血闭阻所致。此案发生于产后,气血虚弱自不待言。洽以补气活血、祛瘀通络法。方中重用
黄芪以加强补气,配合法瘀定痛诸品,亦具有温通的效能,方治外复配合针灸,针药并用,效验更著。
(二十)产后瘫闭
患者房××,女,成人,已婚。病历号为20745 (301
医院)初诊日期: 1959年6月20日。
患者孕2产1,产后十天来,排尿非常困难,但无尿痛
及残尿感,舌苔淡黄,脉象细数、尺弱。
辨证:肾阴不足,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补益肾阴,通利膀眈。
方药:
熟地12克山药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小茴香
3克牛膝6克车前子12克(包)丹皮6克木香6克
木通3克2剂。
另:肉桂未1.2克、琥珀末1.8克,二味相和,分二次
服。
6月24日二诊:药后小便已能自解,尚觉通畅,舌苔
白腻,脉左细弦、右细弱,治以补气养阴。方药:
黄芪15克党参9克山药6克白术6克茯苓9
克熟地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橘皮6克5
剂。
(《钱伯煊妇科医案》
【评按】此例癃闭系因肾阴虚,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故
治宜补益肾阴,通利膀眺。初用济生肾气丸加减,并配合验
方以加强膀胱气化,标本兼治:终以补气养阴法善后而愈。
治疗的步骤,先驱邪、后扶正,方治的层次比较清楚。
(二十一)不 孕
例一张××,女,成人,已婚。
初诊日期: 1971年6月23日。结婚四年未孕,月经后
期,40~50天一次,平素腰腹寒痛,经前乳房作胀,本月月
经6月2日宋潮,舌苔淡黄腻、中剥,脉象沉细,病由肝郁
肾虚,寒气凝滞所致。洽以疏肝益喑,温经散寒。
当归12克茯苓12克青橘皮各6克制香附6克旋
覆花9克艾叶6克狗脊12克桑寄生12克牛膝9克
益母草12克8剂。
另:艾附暖宫丸20丸,早晚加服各1丸。
7月5日二诊:头晕腰痛,泛恶纳差,舌苔淡黄腻、尖
刺,脉沉细滑。此属肾虚肝旺,脾胃不和,治以疏肝益肾,健脾和胃,佐以活血调经。
党参12克茯神12克青橘皮各6克旋覆花9克
(包)山药12克川断12克桑寄生12克灯芯3克
白芍9克16剂。
另:益红片200片,每日3次,每次10片(本院自制,附方于后)。
12月31日三诊:月经于7月28日和9月16日来潮两
次,末次月经11月16日,量中等,腹痛乳胀,泛恶纳差,舌苔薄黄、尖红,脉象细滑,肝胃不和,肾阴又虚。拟以疏
肝和胃,佐以益肾。
柴胡6克制香附6克橘皮6克姜竹茹6克黄芩
9克桑寄生15克生地12克菟丝子9克3剂。
1972年:月3日四诊:月经月余未至,口淡无味,喜酸
厌油,乳房作胀,活苔薄黄,脉滑。尿妊娠试验阳性,现已
怀孕。治再理气和胃,佐以益肾。
生地12克黄芩6克桑寄生15克苧麻根12克
姜竹茹9克橘皮6克川断12克苏梗6克旋覆花6
克(包)3剂。
以后继续调理,于1972年8月正常分娩。
附:益红片方:
益母草240克牛膝90克茜草60克泽兰120克
红花60克川芎60克。上药共为未,制成片剂,每次服10
片,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钱伯渲妇科医案》
例二王某某,女, 32岁,医生,初诊日期: 1976年
4月5日。
患者结婚四年多未孕,一向月经不调,均属后期,周期
35~50天不等,量或多或少,经期少腹胀痛及腰酸,未经
5月10日。
妇检:外阴发育正常,未产式,阴毛较粗而密,阴道可
容二指,宫颈光滑,子宫大小正常,平位,左侧可扪及卵巢
增大如荔枝样。
左乳晕有一黑毛长约4厘米,足毛较多。
舌嫩红少苔,脉沉细。
诊断: (1)经北京、广州西医院诊断为多囊性卵巢综合
征。
(2)中医诊断:月经不调、不孕症。
治疗:遵西医嘱服用克罗米芬。
中药用补肾养血、行气调经。
方药:
菟丝子30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党
参15克枳壳12克淮牛膝15克淫羊霍川克肉苁蓉
15克杞子15克,嘱每次月经净后配服,两天一剂,留渣
再煎,连服10剂。
以上方为基础,选用乌药、香附、首乌、川楝子、白芍
等适当加减化裁。经过半年的治疗,月经周期已基本恢复正
常,约30~35天一周期,经量中等,持续5~6天。仍嘱继
续服药调治,按上方以桑椹、金樱子、黄精、女贞子等出入
其间,至1977年2月怀孕,孕后两个月,因房事曾引起少
量阴道流血的先兆流产症状,经治疗后胎元得以巩固,至年
底安然产下一女婴,母女健康,今已两岁多。
《罗元恺医著选》)
例三吴××,女,已婚,27岁。门诊号: 80~73087。
初诊日期: 198Q年5月15日。
结婚三年未受孕,经本市××医院做子官输卵管造影,诊为两侧输卵管不通。经期正常,唯有经量少、经前乳胀等症,自婚后起则加临经腹痛。脉弦细,舌苔薄黄质红。妇科检
查: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偏右,后壁有小结节、质偏
硬,活动度差。
辨证:肝气郁结,瘀热阻滞胞宫。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通瘀。
方药:
柴胡5克当归9克郁金9克丹皮9克赤白芍各
9克枳壳9克黄芩9克红藤30克路路通9克王
不留行9克全栝蒌9克败酱草30克
以上方为主,随证加减;如见乳胀、下腹痛则加小茴香
6克,菖蒲9克,元胡15克。
10月28日诊:经治五个月,经行腹痛大减,乳胀亦轻,基础体温有双相,但稳步升温,似有黄体不足之象,口干欲
饮。脉细,舌苔薄、质红。肝气渐舒,肝阴不足,继以滋阴
清热,养血调经治之。
生地12克丹皮12克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川
芎9克牛膝9克元胡15克制香附12克泽兰9克
益母草15克4剂。
上方服完后,待经净,始服以下丸药:
乌鸡白凤丸10粒,每日一粒,分二次吞服,连服十天。
河车大造丸140克,每日二次,每次5克,连服14天。
11月27日诊: 11月25日月经来潮,量中等,此次行
经无乳胀,但感腹胀,血块下后腹胀缓,脉弦细,舌苔薄、质红。气血失调,治宜养血理气和营。
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9克生熟地各9克制香
附9克枸杞子9克丹皮9克川断9克仙灵脾9克
石楠叶15克苁蓉9克14剂。
1981年1月8日诊:末次月经1980年11月25日,停
经44天,基础体温上升至37.2℃,自觉胃中不适,脉细滑,舌苔薄、尖红。
1月10日诊:尿雄蟾蜍试验(十),诊断:早孕。
(沈丽君整理:庞泮他治疗不孕症的经验, 《中医杂志》9:16, 1980
【评按】女子不孕的原因,祖国医学大致归纳为冲任不
足、肾气虚寒,或风寒袭于子宫,或脂膜闭塞子宫;或冲任
伏热、真阴不足;或阴虚火旺不能摄养精血,或属血虚,或
属积血,或属肝郁:或属痰湿……。现代医学多从子宫发育
不良,位置偏倾,及输卵管闭塞、卵巢排卵功能障碍等方面
分析病因。
例一不孕系肝郁、肾虚寒凝所致。肝郁则气滞,气滞而
血亦滞;患者复有肾气虚而命火衰,不能温养冲任,以致寒
凝胞宫。治当疏肝益肾,温经散寒。附加艾附暖宫丸,功能
温宫调经,益红片为钱氏经验方,有活血化瘀之效。此案贯
彻始终的治法是调肝肾,通气血,温胞宫,使经调而受孕。
例二西医诊断为多囊性卵巢综合症,中医辨证以月经不调,肾亏血虚气滞为主。罗氏治以补肾养血调经,佐以行气疏肝
等法,效验确切。例三为肝肾不足,肝郁。瘀热阻滞胞宫。
治宜攻补兼施,初则疏化,继则疏补结合,补肝肾而不碍邪,疏肝化瘀而不伤正。初诊方重用红藤、败酱草以清热活血散
瘀,在立法和选药方面,也颇具特色。
(二十二)症瘕积聚
例一苏某,女,51岁,已婚。病历号: 183579。初诊
日期1971年8月24日。
患子宫肌瘤十余年,月经先期,15天一次,5~6天净,量多。近一年来,月经周期紊乱,先期15天,或后期50~
90天,3~4天净,量多。末次月经8月2日来潮,3天净,头晕口苦,失眠便秘,舌苔薄黄腻,边有齿痕,脉细滑数。
妇科检查:子宫肌瘤如孕八周大小。
辨证:气阴两虚,痰气郁结。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软坚。
方药:生脉散加减。
北沙参12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茯苓12克夜
交藤12克女贞子12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生牡蛎
15克土贝母12克莲肉12克
以上法治疗十四个月后,已绝经,宫体亦萎缩,肌瘤相
应缩小,基本上获得痊愈。
(《钱伯值妇科医案》)
例二杨某,女, 33岁,已婚。病历号65937。初诊日
期: 1961年10月6日。
患者述曾患两侧卵巢囊肿,剥除右侧囊肿(留下部分卵
巢)。近二个月来,右侧卵巢又发现囊肿。经××医院检查
证明:右侧卵巢襄肿3.5x3.5厘米。因不愿再做手术,特来
就诊。
一患者平素月经赶前错后不定,色量正常,惟觉体倦神疲。
平日白带不多,近感右胁及脘腹有时疼痛,睡眠不好。脉弦
弱兼滑,96次/分,右寸力微,音淡苔白,语声轻微,精神
不振。
根据脉证,此系气逆血留壅滞,结为症瘕。但精神不振
语声低微,右寸脉无力,却属精气亏损之征;右胁脘腹时痛,睡眠不佳,又为肝胃失谐之象,此邪实正虚明显可知(由于
xx医院检查证明,本院未做内诊)。拟攻补兼施之法。
方药:
萹蓄草12克,刘寄奴、茯苓各9克煅云母、军炭、丹皮、赤白芍、炙甘草各6克桂枝、桃仁泥、醋三棱各4.5
克别直参3克连服3剂。
10月10日二诊:右胁及脘腹疼痛减轻,睡眠好转,腹
泻日二、三次,无腹痛。昨晚月经来潮,量正常,色较褐,周身乏力,脉弦滑,右手较细,舌苔薄白。
患者说:“已决定去南方,请酌拟汤药、丸药各一方,以
便常服”。方药:
刘寄奴、煅云母、醋炒大黄炭、茯苓、赤白芍各9克
萹蓄草15克桂枝、桃仁泥、醋三棱各4.5克丹皮、生
甘草各6克鸡内金12克(炒)别直参3克水煎服(此方
可常服)。
丸药方:茯苓、桂枝、桃仁泥各30克丹皮36克赤
白芍各18克真红曲15克上药共为细末,蜜为丸,每丸
重3克,每日早晚各服一丸。
1962年3月8日三诊:服汤药50余剂,丸药仍在续服,月经自去年12月28日来潮后,至今年2月28日方行。3月
5日月经又来,量少色黑,夹有烂肉样物,现少腹左侧有时
隐痛,精神困倦,食眠尚好。脉弦滑, 84次/分,右寸仍少
力;舌边有齿痕,苔薄白。瘀结已通,精力犹弱,宜补气健
脾,调和冲任。方药:
桑寄生18克续断12克焦白术、生地各9克生白
芍、焦六曲各15克桂枝4.5克白寇别直参(二次分
冲)各3克炙甘草6克鲜姜3片水煎服,3剂。
3月13日四诊:月经于10日已净,少腹右侧偶有隐痛,乘车颠簸时痛较甚,精神有时较差,饮食、睡眠好,小便正常,大便较溏。脉略弦滑,右较细:苔白腻,舌边缘有齿痕。方
药:
桑寄生30克续断、鸡血藤各12克焦白术、鸡内金、生橘核、焦山楂各9克桂枝、川楝子各4.5克炙甘草6
克鲜姜3片 服3剂。
4月7日五诊:患者述经××医院检查,右侧卵巢囊肿
已消失。
(马龙伯:“卵巢囊肿医案三则,《新医药学杂志》
10:43. 1975)
例三陈某,女, 23岁,某年春三月求诊。自诉月经3
月多未来潮,渐渐腹胀疼痛,小腹硬,手不能近,连日流血,时多时少,坠胀难受,食欲减少,某医院诊为妊娠,而患者
自知非孕。观其颜青,舌色紫,扪其腹,拒按,大如箕,脉
象沉弦涩,末次月经是去年12月中旬,正在经期随夫运货,拉车于旅途之中,自此月经停止。此实非孕,腹大如箕,非三
月孕形;腹胀痛而小腹坠甚:拒按而坚,亦非孕象;且连日
流血而腰不痛,又不似胎漏,此必经期用力大过,兼之途中
感受冬候严寒所致,病名石瘕,以女体素健壮,主以当归饮,血竭散合剂:
当归6克川芎6克醋制鳖甲15克吴萸4.5克桃
仁、赤芍各6克肉桂3克槟榔3克青皮3克木香、莪术、三棱、大黄各3克延胡索6克血竭3克。浓煎温
服。
此方温通破坚,服一剂,下掌大黑血一片,痛稍减,坠
胀不减,脉仍如故,乃以其妹来告:“服药一时许,患者突
然昏倒,不知人事,手足亦冷,见下衣皆湿,宽衣视之,皆
为血块,大如碗者一枚,余如卵者数枚,色多瘀黑,不一会,手足自温,神志渐清。今日有恶心,不思食。……患者自觉小
腹胀痛俱减,但觉尚有似茄子硬块未去。蒲老以“大积大聚,衰其半而止……,况血海骤空,胃虚不纳,宜急扶胃气。”
原方止后服。易以异功散加味,嘱服二剂。越三日,其妹来
告:“患者服药后,胃口已好,睡眠亦安,已不流血,惟连
泻豆渣状物,今晨复下卵大硬块,色白,坚如石,弃之厕
中”。再以十全大补,连服三剂,诸证皆除,惟全身浮肿,此
虚肿也。仍以十全大补,肉桂易桂枝又进三剂,身肿消失,精神渐复,停药,以饮食调理,又一月恢复健康,月经应期
而至。
(《蒲辅周医案》)
例四程右。於12月10日初诊。
环脐少腹绷胀膨大,状如怀子。时或胀痛,食难消受;
大便不利,带下频仍,脉弦滞。似胀满而非胀满,恐肠覃之
属,姑拟一方,未识如何。
制川朴4.5克炒青皮4.5克泽兰9克红花2.4克
缩砂仁4.5克杏仁9克陈枳壳4.5克(炒)茯苓9克
煨莪术4。5克广木香2.4克泡吴萸1.8克白蔹9克
12月14日(二诊):腹胀膨大较消,惟脐下少腹尚觉绷
硬,气泄则舒,食稍增益,大使较利,带淋未减,脉来弦涩,肠急脾钝,气机不行,子脏亦难免不受压迫,肠覃之患,当
预虑也。
制川朴4.5克炒青皮4.5克泡吴萸1.8克煨莪
术4.5克缩砂仁4.5克瞿麦9克白蔹9克陈枳壳4.5
克(炒)台乌药4.5克煨肉果3.6克广木香2. 4克茯
苓9克续随子霜4.5克
三诊、四诊:(略)。
12月28日(五诊):膨大较消,胀则时胀时减,脐下少
腹坚硬略坎,肠间乍鸣,昨曾作泻;有形症结,消弭甚难。
脉弦涩,守原意以治。
制川朴4.5克煨草果4.5克制附片6克庶虫4.5克
瞿麦9克炙干蟾皮3.6克续随子霜6克煨莪术4。5克
海南子6克北细辛1.2克蜣螂虫4.5克泡吴萸2.4克
缩砂仁4.5克
六诊:(略)。
石月17日(七诊):症结较软,仍梢膨胀。日来又痛而
难过,大便仍溏,日有两起,食下已不胀闷,脉弦。守原意
以通调肠胃、化症消结。
制川朴4.5克台乌药人5克北细辛1。2克川桂
枝4.5克煨莪术4.5克炒黑川芎3克泡吴萸2.4克
炒青皮4.5克炒小茴2.4克茯苓9克缩砂仁4.5克
佛手柑3克
另:真阿魏0.9克,广木香2.4克,同研,饭丸,吞、 4月6日(八诊):腹肩减轻,溏泻转硬,如厕只一次。
舌苔灰黄而腻,已较融化;面容仍稍晦,环脐腹中症结已消。
日来又感时行伤风、咳嗽,脉濡滑而弦,治当兼顾。
煨肉果4.5克佩兰9克摈榔6克炒五灵脂9克
紫苑4.5克杏仁9克沉香曲4.5 泡吴萸1.8克炒
青皮4.5克煨川楝子4.5克真广皮6克蒸百部2.4克
獭肝3.6克
(王蕙娱等整理:王仲奇先生医学经验简介, 《上海中医药杂志》5:1, 1962)
【评按】例一西医诊断为子宫肌瘤,中医则属症积。症
者,征也。以其成形,坚硬不移,故名。通常治妇女症结多
从血滞、气滞入手,钱氏鉴于患者有气阴两虚,痰气郁结,治疗不圃于常法,遂以益气养阴、化痰软坚为主而取效。例
二为卵巢囊肿,左侧卵巢曾已摘除,后右侧又发,辨证属气
逆血滞,而症脉则有明显虚象,故治以攻补兼施法。方用桂
枝茯苓丸加味,以增强化症法瘀兼以扶正之效:末以补肾活
血、调肝理脾法收功,案方脉络较为清楚,例三为石瘕证,《灵枢经·水胀》明确指出是由于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坏血留于胞门所致。以案患者因经期用力太过,兼感严寒而
发病。蒲氏结合因证和患者体质状况,用温经破血法为主,选方及掌握治疗的时机,都比较合宜。例四诊为肠覃证,《灵枢经·水胀》: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
不得荣、因有所系,解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
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从述症可能属于
内生殖器肿瘤。王氏治重行气逐瘀、化症消积,兼以逐寒暖
脏。其立方、选药、配伍均具特色。
(二十三)妇人脏躁
例一李姓妇人,年30余,农民。1954年春,因抑郁
寡欢,内心畏怯,渐至不言不笑,畏见光,多呵欠,闻声则
惊恐倍增,不时悲伤痛哭,涕泪纵横,询之,病人自谓两三
月来身畔常见有一人跟随,终日不离左右,呼之不应,驱之
不退,颇以为累。诊得脉沉细而微,舌白,面色黯然,据
《金匮要略·妇人脏躁病及五脏风寒积聚篇》谓:“邪哭使
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
畏,合目则眠,梦运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因之诊为
妇人脏躁,以甘麦大枣为主,方用:
生甘草12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归身9克柏子
仁9克茯神9克远志9克酸枣仁9克(炒)五味子3
克赤油桂1.5克煎服3剂而愈。
(印会河:印会河医案,《中医杂志》9:35, 1959)
例二李××,、女, 48岁。初诊日期: 1975年5月17
日。
近年来,头痛持续不已,剧烈时引起泛恶,情绪抑郁不
乐,急躁易怒,多疑,精神恍惚,耳中时闻语言声,听后更
增烦闷,有时悲伤欲哭,睡眠甚差,恶梦引起惊恐,耳鸣头
昏,腰酸,”白带甚多,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苔薄腻,脉
细数。、长期服用镇静剂,效果不显。
辨证:思虑忧愁过度,耗伤心气,兼有肝郁气滞,风阳
上扰。
治法:养心安神,疏肝解郁。
方药: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5枚郁金9克菖
蒲9克陈胆星9克铁落60(先煎)夜交藤30克蝎蜈
片6片(分二次吞服)、7剂。、 5月24日(二诊):月经来潮,情绪急躁,头痛较以往
经期减轻,其余症状基本如前,耳中语声已少。日前小便频
急而痛。尿常规白细胞满视野,曾服呋喃坦丁药片,胃中不
舒,现已停服,再以原方加减。原方去大枣、菖蒲,加黄芩
12克,知母12克,再进7剂。
5月31日(三诊):近日上午头痛已除,下午头痛较减,睡眠已有进步,中午亦能入睡片刻,烦躁已少,耳中仍有语
声,尿频减少。再守原意。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5枚郁金9克丹
参9克知母15克铁落60克(先煎)夜交藤30克蝎
蜈片6片(分二次吞服)7剂。
6月7日(四诊):上午头痛未发,下午仅有轻微疼痛,近日月经来潮,亦未见大发作。晚上安睡:午睡可达一小时,耳中人语声续减,舌苔薄腻,脉细不数。再守原意。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5枚郁金9克菖
蒲9克铁落60克(先煎)丹参9克夜交藤30克7剂。
另:都梁片(白芷研粉制成药片,每片0.3克)100片,每日三次,每次5片,吞服。
6月14日(五诊):睡眠较好,但有梦,有时感乏力,疲劳则觉疼痛,程度减轻,面白少华,脉细,舌质红。再守
原法,前方去菖蒲,加白芍9克。
6月21日(六诊):一周来仅昨日头痛小发,睡安,日
夜可睡9小时以上,心烦及梦均减,有时精神欠佳,平时已
无耳语,但在安静时偶有出现,情绪开朗,脉细,苔薄腻,再予前法加入补益之品。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9克白
术9克白芍9克丹参9克炙远志4.5克7剂。
(《黄文东医案》
【评按】妇人脏躁,后世多宗仲景治法。例一以心气虚
为主要病理,故以仲景甘麦大枣汤合柏子养心丸方加减,此
方具有养心益血安神,兼化郁痰、调和脾胃之功,方药平稳
有效。例二系因情绪抑郁,思虑过度,以致心气亏耗,脏阴
不足而致脏躁,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以小麦养心气,甘草、大枣甘以缓急,夜交藤、胆星、菖蒲、郁金安神宣窍解郁。
铁落、蜈蚣平肝熄风止痛,经此方加减月余、缠绵日久之症,日见痊可。
(二十四)妇人缩阴证
魏妇,45岁,邮亭圩人。1958年冬,天气严寒,日在
田间劳作,汗出解衣,因而受寒。归家即觉不适,晚餐未竟
便睡,极畏寒,夜半抖颤不已,双被不温,旋现肢厥,屈伸
不利,少腹拘痛,恶心欲呕,约半时许,阴户出现收缩,拘
紧内引,小便时出,汗出如洗,自觉阴户空洞,时有冷气冲
出,不安之至。清晨,夫来迎诊。切脉细微,舌苔白润,身
倦神疲,言食如常,余证若上述。据此辨认,病属虚寒,由
肝肾亏损,遽被贼风侵袭,气血寒凝,经络拘急,颇类三阴
直中之象,又其证所患部位,与男子缩阴证同,治法谅亦无
异。不过俗传妇人缩阴多指乳房缩入,至于阴户抽搐牵引则
少见也。其治,当以温经法寒为法,因投以当归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汤,法风寒,温肝肾,经血得养,其病自已。该汤日
进三大剂,遂告全安,未另服药。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
【评按】妇人缩阴,临床较为罕见。内因多属阳虚、肝
肾亏损,复外受风寒侵袭所致,缩阴不论发生于男女,总属下
焦阳虚寒甚之证。赵氏宗前贤治法,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以温经法寒,方证契合,故能效如桴应。
(二十五)阴 挺
朱××,女, 30岁。
初诊:去秋曾经难产,达五天始分娩。惟由彼时用力过
度,胞络损伤引起本病。尔后劳则经常有下腹重坠之感,子
宫有时脱出阴道之外。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潞党参15克炙升麻3克炙黄芪12克丹参15克
白芍15克茯苓12克江枳壳20克柴胡3克陈皮6
克炙甘草3克
服药7剂后,子宫回升,精神转佳,胃纳正常。
二诊:近由月事适临,参加农忙劳动,子宫又复脱垂。
阴部肿痛,带下黄水淋漓,小溲热少。伴有头晕腰酸,心悸
气逆,舌薄白,脉软弦带数。劳累过度,气虚下陷,兼有湿
热下注。拟再升举清阳,补益气血,佐以清热利湿之品。
炙升麻2克炙黄芪9克柴胡2克菟丝子15克江
枳壳2克金樱子15克覆盆子15克茯苓15克川断
肉9克陈皮6克益母草2O克土霍香9克
服上方7剂,外用高锰酸钾坐浴后,子宫位置已接近正
常,胃纳有增,体力增强,已能恢复劳动。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评按】阴挺即子宫脱垂,古代又有阴菌(蕈)、阴下脱
等病名,多因中气下陷,失于固摄所致。经云:“病在下,取
之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正为合拍,此例所加覆盆子、金
樱子、菟丝子以补益肝肾,固元益精;方中用较大量江枳壳,据报道,积壳能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使之肌张力增加,较之
单纯用补中益气汤,疗效有所提高。
四、儿科病类医菜
(一)小儿伤风
顾幼,发热三日,有汗不解,咳呛痰多,夜寐不安,腑
气未行,舌白,脉浮滑,风邪客肺,肺气不宣。宜以宣熄,不闭则佳。
川桂枝3克竹节白附3克白杏仁12克白芥子4.5
克黄郁金9克制南星4.5克姜半夏9克橘红4.5克
朱赤苓12克远志3克活磁石30克(先煎)钩藤9克
(后下)生姜汁10滴(冲)
(邓嘉成整理:徐小圃儿科医案,《中医杂志》
4:26, 1965)
【评按】小儿伤风属风寒者多,此案乃风邪客肺,肺气
失宣。故治以辛温解表为主。因其有汗不解,故舍麻黄、用
桂枝以解肌透热,其他诸药多属辛开豁痰之品,使邪从肺出。
小儿外感咳嗽,一般不宜过早投肃肺止咳之剂,此案呛咳痰
多,于宣散方中加入白附子,功能涤除顽痰,共奏法风寒、逐痰湿之效。此案在立方遣药方面反映了徐氏独到的经验。
(二)小儿肺炎
例一陈某,男,7岁。病历号: 16425。
七日来高烧不退,咳嗽胸疼,头痛不食,腹部不适。一
日来恶寒高烧,日哺尤甚,口干思饮,大便于,小溲赤。
来院时体温39.6℃,重病容。右肺中部有实变征及罗
音,心腹正常,胸透为大叶肺炎。自细胞10,200/立方毫米。
舌质赤,苔薄黄,脉洪数。
辨证:表邪入里,热的太阴。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
银花10克连翘10克桑叶6克菊花6克炒杏
仁5克薄荷2.4克生石膏24克桔梗6克黄芩6克
浙贝6克鲜生地12克
甲壬金散及羚羊粉各0.3克,日服三次。
服药1剂,体温下降,两剂后体温正常, 两颧尚赤,咳
嗽痰浊,粘稠难出,精神食欲均好,舌苔黄厚,脉数有力。
表证已罢,里热未清,继予原方加减:
银花10克连翘10克菊花6克炒杏仁5克生石
膏24克桔梗5克鲜生地12克山栀衣5克大麦冬10
克浙贝10克焦军5克紫雪丹1.2克,日服三次。
又服两剂,热净身凉,午后咳嗽尚重,余症悉无。舌根
尚有厚苔,脉缓,肺热未净,继予清热肃肺之剂;又三日后,肺内炎症大部吸收,仅轻咳有痰,乃出院疗养。
附方:甲壬金散:
天竺黄10克广橘红10克银花10克麻黄、桃仁
各6克杏仁、栀子、川连各10克浙贝15克全蝎10克
羌独活各6克锦纹30克赭石10克朱砂30克。
上药共研极细未,每30克加羚羊角2.4克,犀角面1.5
克,牛黄5克,麝香2.4克,珍珠1.8克,琥珀5克,冰片1
克。共研匀备用。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例二冯××,女,6岁,1961年3月14日会诊。
腺病毒肺炎住院三周,发热,咳嗽气喘,发憋,面青白,下利,肺部罗音较多。舌淡苔灰黑,脉滑数,属内饮兼感,治宜宣肺。处方:
麻黄1.5克干姜0.9克细辛0.9克五味子(打)10
枚法半夏3克桂枝1.5克生石膏6克炙草1.5克
杏仁10枚白芍1.5克大枣2枚。以水300毫升,分三
次温服。
3月16日复诊:身微热,面红润,咽间有痰,食纳稍
增,大便次数已减少。舌淡、苔灰黑已减,脉滑微数。治宜
调和脾胃,理肺化痰。处方:
法半夏3克橘红2.4克炙甘草1.5克紫菀2.4克
五味子(打)10枚细辛0.9克苏子(炒)3克前胡1.5克
生姜2片大枣2枚。
3月17日三诊:热退,喘憋减,精神转佳,食纳好。脉
缓,舌淡苔减,继服前方而愈。
(《蒲辅周医疗经验》
例三李某某,男,5个月,因发热咳喘已十一天转入
某医院。住院检查:体重6.3公斤,缺氧1度,肺部扣诊浊
音,听诊有水泡音,调线发现有大片实化。血化验:白细胞
总数: 24,2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32%。咽培养有
大肠杆菌,咽拭子分离为Ⅲ型腺病毒。诊断:腺病毒肺炎并
发心力衰竭。
病程与治疗:持续高热无汗,四肢不温,咳嗽喘促,音
哑,痰阻不利,面青,口周微发绀,呼吸不匀,舌红无苔,脉
滑微数。此证虽见舌红脉数,肺阴受伤之候,而高热无汗,面
青唇绀,喘咳痰滞。仍属风痰阻塞,肺气郁痹,急宜疏风开
肺宣痹,方药:
僵蚕3克前胡2.4克牛蒡子3克桔梗2.4克杏
仁3克射干2.4克甘草1.5克竹叶3克苇根9克
葱白2寸。
复诊(4月:2日):连服二剂,未获汗、惟四肢转温,表气仍闭,余证不减。遂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开肺宣痹,和胃涤痰。处方:
射干1.5克麻黄0.9克细辛1.5克紫菀2.4克
五味子10粒半夏3克茯苓3克化橘红3克甘草1.5
克(炙)苏子2.1克(炒)生姜2片大枣2枚(劈)、再服
2剂后,乃获全身淅淅汗出,肺胃和调, 诸证渐除,病遂告
愈。 (《蒲辅周医案》
例四李××、1岁半。
患儿咳嗽,痰盛,发烧一周,因气喘鼻煽一天入院。体
温39℃,呼吸60次/分,精神差,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数。西医诊断:肺炎。x线胸透:右肺下野炎变。
辨证:风温犯肺。
治法: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方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3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石膏12克银花6
克连翘9克桔梗6克芥穗12克鲜芦根30克。
治疗经过:入院第二天,身热退(36.7℃),精神好转、咳喘减轻,痰减少,食欲不振,舌苔黄白垢腻。表邪已解,余热未尽。前方去芥穗,加枳壳12克。第3~4天体温正常,咳喘继减,食欲渐增。舌净,脉缓。宜辛凉轻剂以奠其后,用桑菊饮加减,第三天痊愈出院。
、 《赵锡武医疗经验》
例五何××,男孩,九个半月。病历号,68068。
1962年12月10日初诊。
患儿因咳嗽月余,日渐加重,且发热作喘,经某院诊为
支气管肺炎(极重型)。
体温39.8℃,精神不佳,时时烦扰昏睡,呼吸促迫,鼻
扇肋动,喘憋(给氧气吸入),面赤唇红,大便每日8~9次,有奶瓣,粘而色黄,小便黄少,脉浮数有力。
辨证:肺内蕴热,感受温邪,邪热充斥内外,的伤津液。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疏解,少佐益阳。
方药:
芥穗3.6克板蓝4.5克薄荷1.5克花粉6克炒
栀3克元参6克射干1.8克麻黄0.9克杏仁3克
安宫牛黄散0.9克(分三次服)
服药三剂病情好转,体温渐降至正常,喘平,咳嗽有痰,大便正常,眠食均佳,上方去牛黄散加减,再予数剂告愈。
(祁振华治验,邵慧中整理:小儿肺炎辨证用药的经
、 、验介绍,《中医杂志》10:8, 1964)
例六曹某某,女孩,9个月,病历号: 68264。
患儿因咳五天,身热二天,喘憋半天,经某院急诊(因
高烧服退热药后,体温突降),诊为重型小叶性肺炎,喘息
性支气管炎合并心力衰竭。
来诊时体温36℃,精神萎靡,喘憋鼻扇(给氧气吸入),胸部膨隆,喘气抬肩,气道痰鸣,大便日一次正常,小便略
少,面色灰白,暗而不泽、口鼻周围青紫,舌苔薄白,舌质
红)口内干而少津,脉数疾。听诊两肺密集细小水泡音,心
率174次/分。
辨证:温邪入肺,表邪不尽,正气已虚。
治法:清热解毒,益阴宣肺解肌。
方药:
青蒿6克葛根3克麻黄0.3克元参4.5克牛黄
散0.3克(分三次服)。
服药当天夜间,体温回升至39℃,不久即自然下降。次
日体温正常,精神好转,喘减微咳,撤氧气吸入,上方去牛
黄散、青蒿、葛根,加麦冬、花粉各4.5克,射干2.4克。
服六剂后肺罗音消失,痊愈停药,经追访未复发。
(祁振华洽验,邵慧中整理:小儿肺炎辨证用药的
经验介绍,《中医杂志》10:8, 1964)
【评按】小儿肺炎多属祖国医学温热病范畴,既是常见
多发病,又是对小儿健康生命具有较大威胁性的病证。临床
以身热、咳喘、胸痛、鼻煽为主症。中医认为以外感风寒、风热,肺气失宣,内蕴痰热,邪闭肺络为其主要病因、病理。
治疗以宣肺定喘、清化痰热为大法。
例一为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属风寒束表而肺热炽盛,表里俱热,邪热闭肺。由于邪在肺经气分,日晡热甚,热灼
肺络,故于辛凉解表、清肺化痰的同时,加用羚羊、甲壬金
散(赵氏经验方)等,直折内外之热,使病速愈。例二、例
三为腺病毒肺炎,例二中医辨证为外寒内饮,属于伤寒的范
畴,故治以宣肺,发散风寒,温化寒饮为主、方用小青龙加
石膏汤,加石膏者,因风寒束肺、郁而化热故,是为兼治之
法。当证情缓解后,继用调和肺胃、化痰祛湿,是为先宣后
降治法。例三为风寒犯肺,症见高热无汗,咳喘痰滞)面青
唇给等症。已见舌红脉数。为肺阴伤之征,似不宜汗,但由
于患者无汗,肺气郁闭,急则治标,当以辛温开闭取汗,表
邪解而阴液存,是为治疗中的变法、例四为风温犯肺,用麻
杏石甘汤参入银翘散中主药以清热解毒,辛凉透表;复诊以
辛凉轻剂善其后。此案反映了赵氏善于揉合经方、时方于一
炉,见效颇快。例五为肺内蕴热复感受温邪。以致邪热充斥
内外,津液的伤,治宜清解疏宣,少佐益阴之品,方中加入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方)能加强清热解毒,兼开痰热之
闭,临床适用于肺炎热毒炽盛、痰热内闭患者。例六为重型
小叶性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心力衰竭。辨证为温邪袭
肺,表邪不尽而正气已虚。祁氏治以清肺解毒,开肺气之闭
为主,益阴解肌为佐。牛黄散则不宜久用,以其寒凉伤正,终以清热润肺法收功。
(三)顿 咳
乔女, 10月,病历号: 99534。
二十日来阵咳频作,气呛成顿,咳剧则呕,咳后可听到
吼声、痰鸣,精神饮食欠佳。肌肤不丰,二便自调,经治疗
无效,转诊来院。查体:心肺腹无明显异常,舌无垢腻,指
纹淡紫,诊为百日咳。
辨证:痰热互结,邪阻肺络。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
炙百部5克南橘络5克炙桑皮6克川贝3克黄
芩5克瓜蒌皮10克麦冬10克知母6克蜜杷叶6克
焦麦芽10克
服药3剂,痰热渐退,阵咳由每20~30分钟一次,减
少到每1~3小时一次。每次由顿咳10分钟减少至2分钟左
右,诸症大减,原方又服六剂。热已解,痰尽退,偶有一至
二声轻咳,睡眠、饮食、二便如常,再予清肺化痰宁嗽之剂,善后调理。
南橘络5克炙桑皮6克川贝5克黄芩6克焦麦
芽10克知母5克麦冬10克炒杏仁3克蜜杷叶10克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评按】顿咳即百日咳,中医又有鹭鸶咳、疫咳等病
名。系因感受时邪而发病,婴幼儿最为多见。此例病已二十
余日,证属痰热互结,邪阻肺络,故治以清肃肺金、化痰宁
嗽法。凡顿咳大忌过早使用收敛之品,否则恋邪易生他病。
此案疏方主治明确,照顾兼症,选药精审可取。
(四)麻 疹
例一 热已三日,有汗,咳呛痰多,鼻流清涕,大便溏
泄,舌白润,脉浮数,痧子将布,恐其下陷。
川桂枝3克粉葛根6克水炙升麻3克白杏仁9克
象贝母9克桔梗4.5克蝉衣3克、茯苓9克天将壳5
只
(徐仲才整理:徐小圃儿科经验简介,《上海中
医药杂志》4:5,1962)
例二杨××,半岁。1958年春出麻疹,已灰;忽转
“肺炎”,发热喘咳,喉间痰鸣,鼻翼扇动,面转青象,指
纹青紫出二关,大便泻绿水,小便短赤。此系疹后元阳内
虚,寒痰壅闭,肺肾之气不接,清肃失降而致。即以小青龙
加附子主之。
附片30克(先煎2~3小时)干姜12克法夏5克
细辛3克麻黄3克五味子1.5克、桂尖10克杭芍6克
甘草6克
服后旋即呕吐涎痰盏许,次日复诊,喘咳稍减,发热已
退其半,再以四逆、二陈汤加肉桂,少佐麻绒、细辛主之。
附片50克(先煎2~3小时)干姜12克半夏5克
陈皮6克茯苓13克肉桂30克(研未,泡水兑入)甘
草10克炙麻绒3克细辛2.5克
服后,又吐不少涎痰,喘咳已去十之八九,鼻扇痰鸣已
止,大便转黄而溏,小便淡黄,略进稀粥,颜面、指纹已转
红润。上方去麻、辛、陈皮,连服2剂而愈。
(《吴佩衡医案》)
例三 任幼,3岁。初诊1月10日。
痧隐不达,高热气喘,咳嗽不爽,舌质绛红,口渴神
烦,大便溏泄,秽臭难闻,此系热迫大肠。前医进葛根芩连
汤加减,未获寸效。诊得脉象弦大且数,唇焦起裂。
辨证:邪已入营,阴津亏损,势有化燥劫液之虑。
治法:养阴救液,凉营透表。
方药:
鲜石斛15克鲜生地21克淡豆豉9克粉丹皮4.5克
京川贝4.5克带心连翘6克黑山栀皮9克广郁金4.5克
淡芩4.5克鲜茅根30克(去心)
复诊(1月12日):投以红炉泼水之法,汗畅疹达,色殷
甚密,热退烦定,便泄亦止,气喘大为减轻。可见气有余便
是热,热有余便是火。火能熄,热能退,则气渐平而身渐安
矣。
鲜沙参12克鲜生地15克丹皮4.5克银花4.5克
川贝4. 5克甜白杏仁9克冬瓜子9克鲜苇根30克赤
芍4.5克
(奚咏裳治验,奚伯初整理:奚氏儿科经验简
介,《上海中医药杂志》6:5, 1962)
例四:郑某某之侄,年甫髫龄。
孩体乳痰上壅:以致疹不出表,温邪熏蒸,咽喉肿痛。
患儿疹隐而未透,咳嗽气急,痰多,喉关有声,咽喉红碎。
指纹隐隐,此即张廉《麻疹阐注》所谓“痰闭”之症。
辨证:麻疹痰闭,痧火不得外泄,上延烂喉。
治法:宣痹通血,化痰透达(“通血”为孙复初《麻疹
要诀》所载,近贤梁达樵亦时用之)。
方药:
广郁金9克(生打)泡射干2.1克光杏仁9克牛
蒡子9克(杵)丹参6克鲜薄荷12克象贝母9克
赤芍6克元参9克制僵蚕9克鲜枇杷叶五片(去毛)
鲜茅根30克(去心)紫菀9克另用西月石0.9克月雄
精0.6克猴枣0.3克,研细末,茅根汤送下。
效果:一剂而痰降气平,2剂而麻疹透足,继用清肃而瘳。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周小农医案)
例五王××,男,3岁。其母代述:“小儿发烧已4~5
天,麻疹上半身已出齐,忽然面色发青,气急鼻扇,已出疹
子,全部收没”。检查:体温40.5℃,脉搏洪数,指纹紫色
达辰关,唇焦齿枯,疹子陷没处,留紫斑痕。诊断:麻疹早
收,合并肺炎。方用“解热救肺回疹汤”,一剂后,喘急鼻
扇减轻,再剂后周身疹子全透,惟续发走马牙府,溃穿极
快,右口角开胡桃大一孔,牙齿脱落二个,即用加味清胃
饮:生地黄6克,全当归6克,粉丹皮6克,生石膏18克,黑栀皮4.5克,川黄连3克,金石斛6克,水煎服,连用3
剂,病势顿挫。外用马鸣散:人中白3克,蚕蜕纸3克,文
蛤3克,硼砂1.2克,枯矾1.5克,共为细未,吹患处。续
用多日,逐渐愈合。1957年5月经随访,仅于牙府穿破处遗
留一点疤痕。
附方:清热救肺口疹汤:
炙麻黄9克光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生甘草3克
禹银花6克开连翘6克牛蒡子6克干芦根12克天
花粉9克净蝉衣2.4克化橘红3克生黄芪4.5克
(裴慎:疹麻的辨证与治疗,《江西中医药》
3:29, 1959)
【评按】麻疹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其发病初如外感风
寒,临床以发热、微恶寒,目泪出,鼻流清涕,咳嗽、喷
嚏,皮肤疹出为主症。其中又以出疹为辩证中的关键,《幼
幼集成》所谓“其形若疥,其色若丹,随出随没,乍隐乍
现”。古书多认为属于“胎毒”为病,而《麻疹拾遗》指
出:“麻疹之发,多为天行疠气传染”。其治疗大法,初宜辛
凉(或辛温)透表,疹出宜清热解毒,佐以透疹;如有严重
合并症,当区别不同症情予以辨治。
例一麻疹已三日,疹形将布,由于患儿大便溏泄,虑其
疹毒下陷。徐氏认为在麻疹病程中,不乏肺家风寒之症,故
不可概用辛凉(麻疹初热期。《医宗金鉴》有宣毒发表汤,功
能祛风清热,后世用之多效,属麻疹辛凉法的常用方),此
案方宗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方),属辛温透达法。
其加减法为: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烦渴加石膏;面青
肢冷,阳虚者,宜早用附子。徐氏另有一透发麻疹的外用
方,药用生麻黄、西河柳、紫背浮萍各15克,鲜芫荽12克
(如无鲜品,可用芫荽干9克)。上药加黄酒半斤,和水煮
沸,令水蒸气满布病室,时时用热毛巾敷头面,可助麻疹透
达。例二虽属麻疹合并肺炎,但系虚寒重症,因其寒痰壅闭,初治以小青龙加附子汤,后治以四逆、二陈加味方,着重于抉
阳温化,治疗大法与例二迥异。例三邪已入营,阴津亏损,有化燥劫津之虑,故急用养阴救津,凉营透表,奚氏喻为“红
炉泼水之法”,是为麻疹变证权变之治,例四为麻疹痰闭,兼有温邪熏蒸,咽喉肿痛。案中用宣痹通血、化痰透达法,开痰闭以透闷疹;另用月石,猴枣同雄精并用,功能豁痰解
毒,故其效甚著。例五为麻疹合并牙疳,其内服、外治方均
颇可取,时贤叶橘泉氏治疗此证主张用犀角地黄汤或黄连解
毒汤加减,亦有良效云。
(五)小儿风温
王幼,发热八日,汗泄不畅,咳嗽痰多,烦躁懊农,泛
泛呕恶,且抽搐有如惊风之状。腑行溏薄,四末微冷,舌苔
薄腻而黄,脉滑数不扬,前医作慢惊治。用参、术、苓、半、贝、齿、竺黄、钩钩等。烦躁泛恶益甚,此乃风温伏邪,蕴袭肺胃,蓄于经络,不能泄越于外,势有内陷之象。肺邪
不解,反移大肠则便溏;阳明之邪不达,阳不通行则肢冷,不得与慢惊同日而语也。况慢惊属虚,岂有烦躁懊农之理,即日有之,当见少阴之脉证。今种种病机恐有痧疹内忧也,亟拟疏透,以冀戈获。
荆芥穗4.5克粉葛根6克蝉衣2.4克薄荷2.4克
苦桔梗2.4克淡豆豉9克银花炭9克连翘4.5克赤
苓9克枳实炭4.5克炒竹茹4。5克霍香梗4.5克。
二诊:服疏透之剂得汗甚多,烦躁泛恶悉减,面额项颈
之间,有红点隐隐,即痧疹之见象。咳嗽痰多,身热不退,舌质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伏温之邪有外达之机,肺胃
之气窒塞不宣。仍从辛凉清解,宣肺化痰,冀痧透热退则吉。
原方去豆豉加紫背浮萍。
(《丁甘仁医案》)
【评按】此案曾被误诊为慢惊,实为风温伏邪蕴袭脾
胃,势有内陷之象。丁氏虑患儿有痧疹而不能透出,遂以疏
透为大法,此案始终以辛凉清解、宣肺化痰为治则,方用银
翘散加减,配伍精当,主治明确。
(六)小儿湿温
例一张××之子,3岁。
初诊:湿温十二日,诊脉两手弦数,舌苔黄燥,口渴常
饮,鼻衄,壮热如燔,头摇目瞩,手足牵掣无定,神烦不
安,咳嗽不畅,白痦隐约不彰:此证始则邪袭肺胃,继则传
入少阴,厥阴两经,刻下肝阳猖厥,恙属重险,论治在两难
之间,表则助火痉厥,凉则热遏蒙闭。拟平肝熄风,辛凉宣
窍透达,以冀热退邪解乃吉。
紫雪丹0.6克(灯心汤送下)川象贝各6克薄荷叶
2. 4克(后入)石决明15克(先煎)天竺黄2.4克朱连
翘9克双钩尖9克(后入)光杏仁9克朱茯神9克
净蝉衣2.4克枯蒌皮9克金银花9克广郁金4.5克茅
根肉叩克鲜荷叶一方 金器一具煎汤代水。
二诊:前进平肝熄风、辛凉宣窍透达等法,白痦已透通
畅,势属佳兆,惟啼泣不出声,涕泪全无,时欲懊农,咳嗽
无痰,头摇目瞩,手足牵掣不定,肝阳仍然猖撅,系肺、胃、心、肝诸经热炽所致。仍宗原议,更进一筹。
石决明24克(先煎)九节菖蒲2.4克白通草2.4克
朱茯神9克连翘心9克象贝母9克紫雪丹9克天竺
黄2.4克广郁金4.5克益元散15克(包)双钩尖9克
(后入)淡黄芩4.5克金银花9克括蒌皮9克京川贝
6克(去心)。光杏仁9克茅根肉60克羚羊片0.9克
金器一具同煎代茶。
三诊:昨投灵异宣窍、清金肃肺等法,诸症悉减,宗前
方出入(方略)。四诊时再予甘缓和胃,佐以清金。
川石斛6克广橘络24克白茯苓4.5克佩兰叶
4.5克益元散9克扁豆衣6克象贝母6克生苡仁9
克炒谷芽9克双钩尖9克(后入)炒麦芽9克鲜荷梗2
尺(去刺)白通草2.4克
(张赞臣整理:张伯熙医案,《上海中医药杂志》
3:31, 1962)
例二湿温半月,身热有汗起伏,白痦层出不穷,神倦
且躁,四肢清冷,泛恶,便溏,渴不多饮,舌苔薄,脉软细;
气阳不足,余邪留恋。
银柴胡9.5克青蒿9克黄厚附片9克(先煎)活
磁石30克(先煎)川桂枝2.4克杭白芍4.5克朱茯
神9克仙半夏9克橘皮4.5克
(徐仲才整理:徐小圃氏儿科经验简介, 《上海中医药杂志》4:5, 1962)
例三陈孩,湿温十有七日,白痦层出不穷,有汗不
解,痰鸣气急,龈腐口臭,神昏目斜,肢作震颤,小便清
长,舌黄腻,脉滑数,邪已内陷,恐难救挽。
蜜炙麻黄2.4克生石膏12克(先煎)黄附块4.5克
(先煎)小川连3克白杏仁12克天竺黄片9克活磁
石30克(先煎)生龙齿30克(先煎)橘皮4.5克茯
神12克明天麻6克蝎尾2支干菖蒲9克
(邓嘉成整理:徐小圃儿科医案,《中医杂志)
4:26, 1965)
【评按】小儿湿温最易伤津劫液,较之成人尤易产生变
证。故治疗当及时而确当,例一为湿温化燥,燔灼阳明,劫
阴动血,衄而发痉,本属逆证。其治须使温邪有出路,患儿
方有生机,故初诊即从肺、胃、心、肝诸经着眼,主以平肝
熄风,辛凉宣窍透达之剂,宣泄其热。其要点在于服药后必
须达到邪热透而清窍开。张氏擅长温病,其方治能抓住病理
中的主要矛盾,理法方药周全,配伍及方剂用法颇具深意。
例二白痦的出现是由于病儿汗泄大过,阳气外伤,客邪反不
易外达,故及时用附子以扶阳为主。根据徐氏经验,晚期病
例正虚邪恋、低热稽留者,附子与银柴胡,青蒿等配伍应
用,其效甚著。例三为湿温重证,邪陷厥阴,肝风蠢动,井
有内闭外脱见症,但小便清长。徐氏抓住“溺清”这个气阳
式微的指征,用附子以扶正达邪,抑阴化阴,复用宣肺泄
热、镇惊熄风之品,寒热兼施,其中附子、石膏同用,一以
扶阳,一以制亢,其主治与内闭外脱之病机恰相吻合。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例一王某,男,9岁, 1956年8月23日住某医
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检查:(略)。
病程及治疗:8月19日发病,高热、头痛、嗜睡,次
日发现神识不清,23日入院,已见昏迷,体温39.6℃,无
汗、目赤无大便,小便黄,脉象浮洪有力,舌苔黄腻,确为
暑湿并重之证,拟用辛凉重剂。方药:
银花9克连翘9克生石膏60克知母6克淡竹
叶9克甘草6克粳米9克淡豆豉30克葱白5寸鲜
芦根30克
次日,体温38℃,目赤已退,仍昏睡,未出汗,小便黄,大便仍未行,口不渴,舌苔黄腻,脉仍浮数有力,是暑湿之
邪尚伏而未去,宜清暑利湿。方药:
茯苓皮9克杏仁6克香薷6克鲜霍香9克郁
金6克生石膏30克滑石15克连翘9克黄芩6克
白通草4.5克茵陈9克神曲9克淡竹叶9克
服药之后,汗出热解,体温降为36.8℃,神识清楚,脉
亦缓和,予以清热和胃之剂。方药:
茯苓皮9克苡仁12克蒺藜9克钩藤(后入)9克
连翘9克桑枝15克生稻芽12克鲜荷叶30克
服药后食欲恢复,余证皆愈。次日出院。
(《蒲辅周医案》)
例二黄某, 男,3岁,于1958年8月20日入院。
病历号: 29303,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患儿入院时,高热达40℃,有汗口渴,面赤唇干,呕
吐,舌苔黄而润,大使日2次,微溏。脉数,右太子左。认
为暑邪已入阳明气分,予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
生石膏45克知母6克山药9克连翘9克粳米
9克炙甘草3克。
21日晨二诊:热反加高至40.5℃,舌黄而腻,大便日
三次,溏薄。仍进原方,石膏量加至60克,午后再诊,体
温升至40.9OC;更加入人参服之,热仍如故,大便溏泄不减。
22日三诊:前后大剂白虎汤连用2天,高热不但不退,而且溏便增至四次,闻声惊惕,气粗呕恶,病势趋向恶化。
但汗出,口渴,高热,舌黄,脉大而数,均是白虎汤之适应
症,何以服后诸证不减反有加重呢?苦思良久,忽悟到患儿
人迎脉数,面赤,高热、汗出,微喘,是表有邪;舌黄不燥,呕恶上逆,大便溏泻且次数多,是脾胃蕴有暑湿,乃挟热下利
证。前此屡投清阳明经热之白虎,既犯不顾表邪之错误,又
犯膏、母凉润动湿之禁忌,无怪服药后高热和溏泻反有增无
减。患儿既属挟热下利,纯系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因亟为处
方:
葛根12克黄芩9剂黄连1石克甘草3克。=剂
甫下,热即减至39.4℃;2剂又减至38.8℃,大便转佳,呕
恶亦止,很快痊愈出院。
(《岳美中医案集》)
例三董某,女,一岁半, 1951年8月13日初诊。
患儿于8月8日开始高热,精神萎靡,、不思饮食,时有
呕逆,喷射状呕吐两次,经检查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症
状: 壮热无汗,四肢厥冷(体温39.5℃~40.5℃),嗜睡,躁动不安,不进饮食,小便短赤,大便不行,阵发性抽风,发作时四肢抽搐,两眼上翻,呼吸闭止,口唇青紫,望之患
儿神愦,眼闭,唇青,呼吸短促,扪之四肢厥冷,舌质绛,舌苔黄厚少津,指纹紫红透过命关,脉浮数。
辨证:暑热亢盛,内动肝风,气营两燔,邪传心包。
治法:透邪涤暑,清营解表,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
钩藤6克薄荷4.5克生石膏24克(捣)金银花6克
石菖蒲(捣)6克生滑石(捣)9克石斛6克香薷4.5克
全蝎(捣)4.5克蝉蜕4.5克甘草3克淡竹叶4.5克
灯芯1.5克水煎两遍,约得药液150毫升,第一次喂下后,待20分钟,再喂大米汤少许;过半小时后,再喂第二次药,取汗。
另配清热镇痉粉一料,方药如下:
牛黄3克朱砂0.9克全蝎9克琥珀1.5克蜈蚣
(隔纸炙)7条羚羊角粉4.5克羚羊角骨6克犀角
(或水牛角)3克天竺黄4.5克僵蚕4.5克熊胆1.5克
麝香0.9克共为细未,每次服0.6克,每天3~4次。
当晚复诊,续以清热凉血,息风止痉,荡涤阳明风热。
钩藤6克生石膏(研细粉)24克石斛9克生滑石
9克石菖蒲(捣)6克全蝎(去刺,捣)3克:炒酸枣仁
(捣)6克玄参6克大黄6克香薷4石克枳实9克
白豆寇4.5克犀角3克甘草3克灯芯1.5克玄明粉
(分冲)6克
水煎两遍,约得药液150毫升,分两次服,井继服清热
镇痉粉四次。
14日三诊,体温38℃,抽风已止,大使已解,神识已
清;舌苔略退,稍干少津,脉仍有数象,再拟清泻余热,养
阴生津。
钩藤6克生石膏(研)15克生滑石(研)9克石菖蒲
(捣)6克石斛9克麦门冬12克川贝4.5克人参3克
白芍4.5克甘草2.4克全蝎(捣)3克灯芯1.5克水
煎服,法同前,继服上方两付,脉静身凉而愈,无后遗症。
(《刘惠民医案》)
【评按】 “乙脑”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中
医诊断名为暑温,伏暑,风暑者居多。自1954年石家庄传
染病医院郭可明等以白虎汤为主治疗本病取得良效后,全国
各地有很多单位学习并推广了这种经验,并有一些变化和发
展。治疗乙脑大要以清热、解毒、养阴为主,又须结合
风、暑、湿邪的不同情况予以祛邪,审因论治。
例一中医辨证为暑湿并重,弥漫三焦,症见高热,头
痛、神昏,西医诊断为“乙脑”。症势颇重,故治以辛凉重
剂,用新加白虎汤,复加葱、豉,防其内犯。服药后热去湿
伏,仍宜宣透,蒲氏更以二香丸及正气散加减,药后湿泄热
透,引邪外达;末以清热和胃法而痊。全案辨证细致、证方
合拍。例二为“乙脑”而有“挟热下利”但岳氏初诊认为
系暑邪已入阳明气分,用白虎汤加味方治疗,症势趋于恶
化:后经细辨诸证,乃表有邪、脾胃蕴有暑湿之证、断为挟
热下利,以葛根芩连解表清里止泻。从以上例一、例二的治
疗,可以看出仲景方在治疗本病方面所发挥的显著作用。
岳氏所主治的例二,案中如实交待了自己初诊辨证欠细,用
药不当之处。不掩己过,实事求是,这是难能可贵的。例三
暑热亢盛,肝风内动,气营两燔,邪传心包。刘氏以透邪涤
暑,清营解毒,平肝熄风,清心开窍为主要治法。前后数诊,方药颇多变化,其特点是在清解方中加辛开宣透之品,喂大
米汤助胃生津,兼能促使邪从汗解。温病一般忌下法,但患
儿内热积结,其所用通腑法又寓有增液之意,故药后热结得
泄,腑气得通而表气自和。
(八)脊髓灰质炎
裴女,2岁,病历号: 62505。
十日前高烧,连续三日,热退后卧床不起,左腿瘫痪不
能活动,曾住某传染病院四日,确诊为脊髓灰质炎,转诊来
我院。
辩证:面赤唇红,舌赤有刺,无垢苔,两脉微数,乃温
热内潜,的伤经络。
治法:清热解毒,通经活络。
方药:
银花藤10克连翘10克薄荷3克甘草5克生石
膏18克黄芩6克钩藤10克防风5克桑枝6克南
红花5克地龙3克:僵蚕6克桃仁3克
局方至宝丹半丸,日服二次。
治疗经过:服药2剂,左腿肌力增加,可以独自站立,并能扶行数步,舌绛唇红已减,脉象沉数,继予熄风活络,通利关节之剂。
银花10克连翘6克钩藤3克嫩桑枝10克独
活5克当归6克生石膏15克僵蚕6克南红花3克
桃仁5克川牛膝6克橘络5克。
局方至宝丹半丸,日服二次。
就诊第八日,已可独自行走,再宗原意化裁调治:
桑寄生10克独活3克僵蚕6克桃仁3克干地
黄10克川牛膝10克南红花3克地龙5克橘络6克
金银藤10克炒杏仁3克焦军3克调治半月,已可玩
耍自如,一月后下肢完全恢复而痊愈。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评按】此例具有灰髓炎的典型症候,赵氏以温病理论
为指导,临床辨证属温热内潜的伤经络之证,是故开局即重
用清热解毒、通经活络之剂,加用至宝以醒神开窍、逐秽解
毒;在治疗过程中,并参入熄风、通利关节之品以化裁进
退。处方邪正兼顾,药中肯綮。
(九)小儿痢疾
例一刘姓,男,4岁。
身热颇壮,下痢日数十行,先白后粉,里急后重,且下
蛔虫一条。舌苔白,两脉细弦滑数。湿热积滞蕴蓄胃肠,亟
以芳香疏通。
鲜佩兰4.5克鲜霍香4.5克煨葛根3克焦苍
术4.5克大豆卷9克马齿苋9克香连丸9克(布包)
范志曲12克花摈榔9克使君子9克沉香屑0。3克焦
楂炭9克赤苓12克建泻9克2剂。
复诊:病清无甚变化,原方加焦枯芩4.5克。
三诊:身热得汗而解,下痢亦减,赤少白多,后重渐
减,矢气已通,口渴思饮。湿热渐减,积滞仍多,拟再以钱
仲阳法加减。
煨葛根2.1克大豆卷9克焦枯芩4.5克赤小豆9克
全当归9克赤芍9克、青皮3克沉香屑0.9克槟榔
炭9克香连丸9克(布包)马齿苋9克莱菔子9克焦
苍术4.5克生熟麦芽12克赤苓12克建泻9克
(冯仰曾整理:汪逢春医案,《中医杂志》
8:549, 1958)
例二高某, 女,4岁。196Q年5月23日入院。住
院号: 72778。
寒战、发热20小时,呕吐频繁,痢下粘冻样脓血便,神志不清。
入院后大便日数十次,仍不省人事,今晨抽风。曾给四
环素,冬眠灵,非那根;输“5:6:7”溶液一份,推入静脉。
入院当日中医会诊:患儿神昏,尿闭七小时,颈抗(+),瞳孔缩小,腹软。肝肋下4.5厘米,剑下4厘米;脾未触
及。舌面较糙,舌苔厚腻,脉象弦细而数。
印象:中毒性痢疾合并脑症。
辨证:毒热下痢,阳气郁闭不宣,关窍闭塞。
治法:开窍熄风,清热导滞。
方药:局方至宝丹2丸,每日二次,每次半丸。荡痢平
24片,一日二次,每次6片。
服法:以上均鼻饲。
5月24日复诊:昨服药后,当晚七时神志逐渐清醒,已
有尿,今晨热退神清,颈软,仍便脓血。停局方至宝丹、继
服荡痢平,一日二次,每次8片。
5月29日复诊:大便日下二次,为黄色成形使,便后
仍有粘液,五天来体温均正常,本日带荡痢平五天量出院。
附方:荡痢平(川连6克广木香4.5克白头翁9克
秦皮6克山植炭9克川厚朴4.5克血余炭9克霍香
梗4.5克车前子9克谷芽炭9克麦芽炭9克。制成片
剂,每片0.3克)。
(《何世英儿科医案》)
例三肖孩,女,7岁,本院干部家属(临时病历号:
712)。
1964年11月2日初诊,病痢延久,将近半载。每痢必
痛,痛则必痢。痢下不爽,里急后重,水粪夹杂,红白相
间。轻者一日数次,重者一日十数次。屡经治疗,未获显
效。面黄肌瘦,精神困顿,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下痢经
久,肠胃受伤。脉濡数,苔黄厚而腻,湿热蕴毒,踞于肠
曲,兼挟食滞;纠集为伍。睹此症情,调治颇难,攻伤正,补恋邪,姑以清热解毒,理气和血,调肠导滞之剂试治。
白头翁3克川雅连2.4克广木香2.4克槟榔3克
贯众炭3克地榆炭4.5克山楂炭6克诃子肉1.8克
3剂。
11月7日复诊:脉已转缓,苔现薄腻,大使次数减少为
一日二、三次,红白消失,且已成形。前方既效,毋庸更
张。原方加白扁豆9克。3剂。
3剂药后,大便正常,食入知馨,体重渐增,诸恙向
愈,此后一直未再复发。
(张笑平整理:陈粹吾医案选录,《江苏中医》
8:29, 1965)
【评按】关于小儿痢疾,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指出
“积毒内郁”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失贤认识到此病的传染
性,并认为疫毒痢是小儿痢疾中之危重病证,当以清肠解毒
为主要治法。
例一为湿热积滞,汪氏用芳香疏通以清热利湿、疏表导
滞,由于患儿下蛔虫,故于方中加入使君子,是为兼治之法。
例二为中毒性痢疾合并脑症,中医辨证除有疫毒痢主症外,并见神昏,阳气郁遏,关窍闭塞,症势危急,患儿不能口服
药剂,遂以局方至宝合“荡痢平”鼻饲之以开窍熄风,清热导
滞。其中荡痢平为何氏治小儿菌痢的常规经验用方。此例在
斟酌治法方面,心思较为细密。例三为慢性痢疾(古称“久
痢”),病理为湿热夹有食滞,方以白头翁、川连、贯众清热
解毒,木香、槟榔、山楂行气导滞;地榆炭等诸炭类药和
血;柯子厚肠,合槟榔、山楂一涩一通,一缩一张,调整了
肠胃蠕动。全方配伍严密,治标顾本,虽属久恙,竟数剂而
效。
(十)小儿咽白喉
吴某, 男,6岁, 1960年3月2日入院。住院号:
28495。
发热咽痛三天,经门诊快速培养咽分泌物,白喉杆菌(+),收入中医白喉病房。
检查:两侧扁桃腺高度肿大,被有大片伪膜,咽峡发
赤,右侧腭下淋巴腺肿大,体温38℃。舌苔微黄,脉象细数
辨证:阴虚肺燥。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1剂,煎200毫升,分二次服用,外
用二号吹喉药,每日六次吹喉。
3月3日复诊:体温突然增高至40℃,精神不振,咽肿
痛益甚,伪膜不减。舌苔黄腻,脉象转实大而数。病势发展
转为毒热炽盛,改以清热解毒为主。
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乳香3克没药4.5克薄
荷4.5克天花粉9克生石膏18克白芷4.5克川贝、赤芍各9克金银花24克连翘12克麦冬12克元参、丹皮各9克。
3月4日复诊:体温降至正常,精神好转,咽肿减轻,大部分伪膜剥脱。苔腻轻,脉象转弦细。仍服前药不变。
3月5日复诊:右侧扁桃腺尚肿,两侧伪膜完全消失。
脉象重现细弱,苔消舌红。阳盛已解,阴虚又显,仍改服养
阴清肺汤一剂。
3月15日:体温正常,脉象和缓,一般情况好转,停药
观察。
3月31日连作三次咽分泌物培养(-),痊愈出院。
附方:二号吹喉药(煅龙骨、硼砂各9克珍珠4.5克
冰片3克青黛6克共研细未,混匀,吹喉,一日数次)。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此案符合一般咽白喉的典型病理,但毒热炽
盛,故单用养阴清肺汤不效,必须加强清热解毒。复诊方用
山甲、皂刺有利于伪膜的剥脱;毒热控制后,仍以养阴清肺
治其本。案中二号吹喉散为何氏验方。外治轻型白喉有效,但用于此案,似嫌病重药轻。
(十一)丹 痧
例一丹痧密布,遍体肌红,身热汗微,喉关白腐,脉
濡数,病已四日,白苔未化,不渴、溺清。阳虚之质,感受
时邪,治当兼顾。荆芥穗4.5克炒防风4.5克牛蒡子9
克射干4.5克马勃2.1克蝉衣4.5克(先煎)桔梗
4.5克甘草2.1克黄附子9克活磁石30克(先煎)
(徐仲才整理:徐小圃氏儿科经验简介,《上海
中医药杂志》4:5, 1962)
例二王,幼。
丹痧发于遍身,骨节酸痛异常,喉痛,此喉痧重症。舌
红起刺如杨梅,是其特征。
浮萍5克前胡5克板蓝根9克紫草2.4克山栀
皮9克蒲公英9克薄荷6克大力子9克射干2.4克
丹皮6克连翘9克六一散9克白茅根30克(打)
另:玄明粉30克,水冲多次漱口。
二诊:喉痧重症,表之后当清之。
小蓟9克玄参9克麦冬9克连翘9克升麻2.4克
板蓝根9克知母9克银花9克生山栀9克通草3克
鳖甲24克(先煎)藏青果5枚。
另:陈莱菔英120克,煎汤代茶。外吹锡类散。
三诊:再投养阴凉血之属。
鲜生地12克小蓟9克白薇9克麦冬9克夏枯
草9克梗通1.5克玄参9克浮萍草5克
四诊:喉痧寻愈,一身关节疼痛,不利转侧。
浮萍草6克西河柳9克豨莶草9克桃仁泥9克
丹皮9克薄荷6克白芍9克汉防己12克,海桐皮七克
晚蚕砂9克(包)
(《章次公医案》)
例三小儿年9岁,患腥红热(烂喉痧)之病,邀余诊
视。查其脉象数而有力,舌苔白厚,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部、腋下已有小红点。处以生石膏30克,蝉退9克,连
翘15克,南银花24克,白茅根9克。药无终剂,疹子全回
(外风侵袭之故),小儿烦躁不安,呼吸迫促,另邀他医治
疗,谓石膏用之不当而致如此。服荆芥,防风温散之剂,小
儿之病愈重。复求余诊,仍主原方,增石膏为120克,加广
犀角9克。服药后全身红疹出现,小儿安然,呼吸自如。仍
以原方减石膏为60克,3剂而痊。
(郭可明:关于临床用石膏的一点经验介绍, 《中医杂志》3:148, 1956)
【评按】丹痧为烂喉丹,痧之简称,亦名喉
痧。相当于西医所称之猩红热。由吸受时行疫毒所致。临床
以发热、身发丹痧,喉关白腐,杨梅舌为主症。治以辛凉透
泄,清咽解毒为主。例一丹痧案。患儿为阳虚体质,故予清
透方中加入黄附子,为标本兼顾、权变之治。例二为喉痧重
症,治以辛凉透表,解毒利咽。由于患儿血热阴伤,故于二
诊起,结合养阴凉血之品,是为丹痧后期常用治法。此例外
用锡类散吹喉,能加强清咽消肿之功。又丹痧不宜辛温解
毒,或过早使用大剂苦寒泻下药,临床当须谨记。例三以大
剂石膏为主,配合广角、银翘解毒清热;蝉衣宣散风热透
疹,茅根清热主津。药味少而主治明确,功专效宏。
(十二)惊 风
例一杨姓,、女,13岁。
壮热不退,神志昏乱,狂妄躁扰,手足掣搐,二脉数
实,舌苔黄腻;便结五天,而矢气频仍,有汗而溲长。
辨证:阳明经腑实热。
治法8当急下存津。
方药:
川朴3克生枳实6克西锦纹9克元明粉9克紫
雪丹3克(分二次化服)。
复诊:昨晚汗出较多,而神志依然昏迷,腑气仍未通
行,小溲反不通畅,苔化舌绛,是实火逗留胃府,势已化燥。
拟白虎汤以透邪热,紫雪丹以清解热毒。
生石膏60克知母9克生甘草3克鲜竹叶五十片
鲜生地30克花粉9克陈粳米30克(包)紫雪丹3克
(分二次化服)。
三诊:药后下宿矢半盂,小溲通而色赤,神识顿清,知
饥索食,舌苔滋润,热和脉静,但”余邪未靖,虑其死灰复
燃,续进竹叶、白虎二剂。后经调理而愈。
(董水樵治验,董廷瑶介绍:董氏儿科经验简
介,《上海中医药杂志》10:1. 1962)
例二崔××,男,2岁。
发热12天,高烧时抽风。发热前一周,大便每日3~4
次,黄色稀薄,经治疗高热不退,突然四肢抽搐,角弓反
张,急诊入院。
检查:体温39.4℃,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晴半露凝视,阵发抽搐,喉中痰声漉漉。脉沉滑,舌淡红,有散在红色颗粒,无苔。划跖试验阳性,腹壁反射消失,腱
反射亢进。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微浑,呈毛玻璃
样,涂片发现结核杆菌,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辨证:疫毒化火,肝风内扰。
治法:清热泄火,熄风醒神。
方药:
百部18克夏枯草15克鲜佩兰、功劳叶、重楼
各12克钩藤、黄连、连翘各9克胆南星6克天竺黄、僵蚕各4.5克全蝎3克。送服安宫牛黄丸半丸。
二诊:前方连服2剂,身热稍退,抽搐缓解,喉中痰鸣
不甚显著,呼吸好转,神志仍未完全清醒,体温38℃。深黄
色粘液便,日行2~3次。脉滑数,是热邪有外达之机,肝
风有潜熄之倾向。仍以清热熄风为主,而佐以醒神开窍。方
药:
功劳叶15克菖蒲、夏枯草、百部、丹皮各9克山
慈菇、黄连、胆南星各6克全蝎3克娱蚣:条犀角0.9
克羚羊粉、朱砂、浪毒各0.6克牛黄、雄黄各0.3克
后六味同研,冲服。
三诊:前方连服3剂后,体温已降至37.5℃。有时抽
搐发作,时间较前短暂。神志清醒,知饥思食,呼吸均匀,转侧自如。后又连服3剂,热仍未退尽。抽搐有时发作。脉
稍数,滑象较软,是湿热尚未肃清,肝风有时内动,仍宜宣
透湿热,解毒熄风。方药:
钩藤15克连翘12克功劳叶、百部各9克胆南星、山慈菇、僵蚕各6克全蝎3克蜈蚣1条羚羊粉0.9克
琥珀、犀角、朱砂、狼毒各0.6克牛黄、雄黄各0.3克(后
七味同研,冲服)。
服4剂后, 身热已退,体温接近正常,抽搐不作,大便
正常,食欲不好,恶心欲呕,脉沉弦虚。后以养阴生津、健
脾和胃之剂调理而愈。 (《邢锡波医案选》
例三任某,男,1岁8个月,1957年2月14日人
院, 16日会诊。
神识不清。颜面苍白,口周青紫,呼吸困难,晨起口角
抖颤,两手抽搐,指纹沉滞发紫。经医院诊断为大叶性肺
炎。前几日因饮食失调,即现发热,随时躁扰不宁。
辨证,积滞化热,气不宣泄,兼之气血不和,为风邪所
中,故发而为惊。
治法:宜先导滞清热,以减风势。
方药:
连翘3克黄芩3克稻芽6克枳壳3克花粉6克
云苓6克石斛3克焦楂3克益元散6克
二诊:热势未退,泄泻色青,惊动不安,两目直视,颜
色苍白,止而再搐。此乃肝木乘脾而生虚风之证,宜予柔肝、滋水和血之剂而挽危急。
生地6克丹皮6克枣皮6克茯神6克泽泻3克
淮药6克白芍6克当归6克钩藤6克薄荷叶3克
桑寄生6克用伏龙肝煮水煎药。
三诊:服上药两剂,不再发搐,似已有回生之意,但仍
痰满胸喉,面白喘急,神识未清, 躁扰不宁,以滋水定风、法痰逐滞为治。
白芍6克生地6克法夏8克、云苓6克泽泻3克
丹皮6克淮药6克枣皮6克礞石滚痰丸9克(分二次
用煎剂化开兑服)。
四诊:服药周时后,泻下稠痰风涎,咽喉已无壅塞不利
之象,较前安静宁贴,虽仍喘咳,亦已大有转机。以清燥润
肺,祛痰定喘为治。
云苓6克花粉6克麦冬6克山栀皮6克连翘6
克苦杏仁6克石斛6克川贝母4.5克礞石滚痰丸9
克(服法如前)。
五诊:神识更见清楚,已能安睡,因风邪痰气结实于肺
胃之间,其势虽减,余焰未尽,致口舌溃破,影响吞咽,此
乃病邪外透之象,已无大碍,本随证清下之法为治:
川贝母4.5克花粉6克栀壳6克麦冬6克云苓
6克法夏3克广皮3克化红6克清宁丸6克(分三
次兑药化开冲服)。鲜梨汁一杯(分次兑服)。
服前方两剂,诸证悉减,喘定风息,眠睡安稳,口疮亦
已平复,吞咽无碍,中间饮食过度,微热不安,有瘥后食复
之象,曾以栀豉汤投之而愈。继以调理脾胃之剂以善其后。
从发病至康复,历时二十天。
(尚古愚等整理:王朴诚医案,《中医杂志》
6:406, 1958)
例四梅××,男,1岁。时当褥暑,起病寒热咳嗽吐
乳。前医投发表、和解、消导等剂,症转日哺身热增高,手
足抽搐,汗出口渴,喉中痰鸣,大便溏泻,小瘦短赤,沉睡
露睛,精神困乏。
诊视指纹红细直贯命关,舌质红且干,身虽汗泄不止而
大便不实,口虽渴而唇不焦,身虽热而汗则冷。“夏月伏阴在
内”,外现假热,内是虚寒,脾肾之阳俱虚。法应温养脾肾,合右归、异功二方加减图治。
熟地7克萸肉、枸杞、归身、山药、路党参、土炒於
术、云苓、酒炒杭芍各3克熟附片之克上油桂1克丹
皮、陈皮、炙甘草各2克
复诊:热退汗收,沉睡乃醒,喉中痰鸣减少,虚阳敛
摄,原方去丹皮、附片,加西砂仁1克。
三诊:痰嗽俱清,惟疲倦少气,吮乳觉累,脾元待复,洽以甘温。按复诊方去熟地黄、山萸肉、当归、白芍、砂仁、油桂,加北黄芪(米炒)3克。
《李聪甫医案》)
例五速××,男,3月乳儿。
因发热一周,腹泻三天,于1959年3月27日入院。入
院后经液体疗法,抗感染等治疗八天,病情改善不大。请中
医会诊,证见:发热泄泻10余日,体温尤高,蛋花样便,日
七、八次,呕吐不思乳食,咳逆,口唇干燥,精神疲惫,面
色青滞。
辨证:儿体稚弱,伤寒久泻,脾阳衰微,化源欲绝而有
慢脾风之象。
治法:助阳解表,温化寒湿。
方药:
附片15克,炮姜6克白术10克桂枝6克公丁香
10粒砂仁3克茯苓10克法半夏6克全蝎1个扁
豆10克
复诊:发热较减,泄泻呕逆,呵欠无神,睡卧露睛,掐
之不啼,面色无华,舌质淡红。阳虚阴盛,寒湿不化,治以
回阳救逆。处方:
附片15克炮姜6克公了香10粒白术10克桂
枝5克茯苓10克法半夏6克全蝎1个葱白2寸。
三诊:泄泻仍著,色绿褐, 腹痛,烦躁不安,啼哭无涕泪,脾肾阳虚,阴寒极盛, 宜大剂回阳救脱,通阳逐寒。方药。
川附片24克上肉桂1.5克炮姜6克茯苓12克法
半夏6克细辛1.5克葱白2寸麦芽10克
药后泄泻较减,仍微发热,继以附子理中汤加桂枝,沙
仁、半夏等回阳温中,健脾止泻,数剂后发热泄泻全止,康
复出院。
(《廖溶泉儿科医案》
【评按】惊风为儿科四大证之一,以肢体频搐,意识不
清为其主症。临床以外感风寒,风热等时邪,或肝盛,脾虚
等为惊风的主要发病因素。其病理多有内蕴痰热,风痰窜络,或现邪陷心包、蒙蔽清窍之征。急惊多实证,以急性传染性
热病最为常见;慢惊多虚证,多见于吐下后或久病患儿。当
分析不同的病因、病理予以辨证治疗。
例一急惊而有阳明经腑实热,董氏先用大承气汤以急下
存阴:次用白虎汤加味以透阳明热邪。前后均配合紫雪丹,功能清解热毒。经治后患者腑气通行,热势顿解,神志即清,胃气得苏。此案复诊宗法余师愚,余氏指出“石膏性寒,大清
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解热;体沉而降,能泄其实热;热
疫投之,无不获效”,诚属经验之谈。例二急惊,西医诊为结
核性脑膜炎,中医辨证为湿热壅滞肠内,卫气不宣,外邪乘
虚内陷,内外风火交煽。由于因循失治,病邪入营并上犯心
包,致使肝风内动,神志不清,反复抽搐,故以清热熄风、豁痰醒神为主要治法。此案在选方用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颇不同于传统常规治法。例三为痰热惊风(西医诊断为大叶
性肺炎),兼有积滞化热。治当清热导滞;由于服药后患儿有
虚风、肝木乘土见症,故复诊改用柔肝熄风、滋水和血之剂,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后又参入定风法痰通滞、清燥润肺定
喘及清下之法。立方既有层次,又县法度,在治法的灵动方
面,给人以启发。
例四、例五原案均名“慢脾风”,按此病名出自《小儿卫生
总微论方》实亦属慢惊范畴。《医宗金鉴》谓,“慢脾风一证,多缘吐泻既久,脾气大伤,以致土虚不能生金,金弱不能制
木,肝木强盛,惟脾是克,故曰脾风”。例四亦属脾肾虚寒,真阳外越,临床表现为假实热,真虚寒,其中冷汗、便溏、唇凉、露晴和纹红是虚寒的实质反映。李氏右归、异功二方
加减以温阳益肾、健中敛汗,调和营卫而诸症自平,后以甘
温扶脾元而愈。案明方妥。例五为脾阳衰微(西医诊断为单
纯性消化不良并脱水),法当助阳解表,温化寒湿。治疗的重
点是通过温其中而回其阳。患儿临床虽见烦躁,实为阴躁,不可误为阳热。如辨证不细,误投寒凉将祸不旋踵。
(十三)疳 积
例一陆××,断乳之后,饮食无节,脾胃渐伤。便泄
完谷,腹部膨大,形瘦骨立,每至午后,时带烦躁,贪食不
厌,苔中垢,脉细带弦。积阻中州未化。仍宜消健并进。
土炒白术4.5克、土炒淮山药4.5克炙五谷虫6克
炒扁豆衣4.5克大腹皮9克烧螂虫1个谷麦芽各9克
陈米蛀屑12克橹豆衣4.5克使君子肉9克
三诊:腹膨较消,大使稍稠,面渐转华,神志安宁,苔
垢已化,脉仍细弦。内积渐消,脾气将复。再守原意,以善
其后。
原方去蜣螂虫,加陈秫米9克。
另服和儿丸每日三次,每次20粒,饭后服。
(徐惠之整理:单养和先生儿科临床经验简介, 《上海中医药杂志》3:5, 1963)
例二戚幼,2岁。
初诊(4月13日):断乳太早,胃实脾虚,喜食香甘之
品,以致腹膨且硬,青筋暴露,形神羸瘦,大便时溏时坚,尿若米泔,腹痛作止无定。盖小儿脏腑娇嫩,精气未充,耗
伤脾胃,已成疳积,治宜健脾和胃,导滞化虫。
炙蟾皮4.5克槟榔9克枳实4.5克使君子9克
雷丸6克川朴2.4克、焦山楂9克炙鸡内金4。5克砂
仁1.5克沙于术4.5至广青皮各4.5克3帖。
复诊:投以导滞和化,药后大解酱粪,胶固而稠腻不堪,秽臭异常,腹膨渐松,按之已软,是佳兆也。为今之计,仍
当调和脾胃,稍佐扶正。
太子参9克炒枳壳4.5克半夏4.5克广皮3克
云苓9克淮山药9至焦山楂9至炙鸡内金4.5克香
谷芽12克春砂仁1.5克
此症先天充沛,后天失调而已。即作脾胃论治,用先攻
后补之法。
(奚泳裳治验,奚伯初整理,奚氏儿科经验简介,:
《上海中医药杂志》巧,1962)
【评论】疳积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多因乳食不节,喂养
不当,营养失调,或感染寄生虫等因素造成脾胃虚损,真元
怯弱、气衰血虚的病理。疳证多有积滞,《幼幼集成》所谓“食
久成积:积久成疳……其证头皮光急,毛发焦稀、腮缩鼻干,口馋唇自,两眼昏烂,揉眉擦鼻,脊纵体黄,斗牙咬甲,焦
渴自汗,尿白泻酸,肚胀肠鸣,痛结潮热,酷嗜瓜果咸炭水
泥者……”治疗当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消积、理中、扶
脾、养胃、驱虫等法。
例一为断乳后饮食所伤,脾虚有积滞内热,故治以健脾
和中,清热除烦法,热退烦去,复用消积健脾并进而效。此
案用蜣螂配合使君子以消虫积,五谷虫一治小儿疳胀”(见《本
草蒙筌》),《医林纂要》谓其“健脾化食,去热消疳”,可备临
床参考。例二胃实脾虚有虫,采用先攻后补治法。初投健脾
和胃、导滞化虫之剂,后专用扶脾调胃以收功。初诊方中用
蟾皮者,以其消疳积腹胀之效,为奚氏治疳积所常用的经验
用药之一。
(十四)小儿吐泻
例一方某之子,2岁、1936年秋患吐利,9月13日
晋城夕、夤夜挽余诊治,前曾发热吐利,脾阴骤夺,后与香
燥苦寒消导,重竭其津,稚体弱龄,易克当此。现脉浮虚、指纹沉青晦,困睡眼塌、唇燥露睛,渴饮、苔黄腻,拒乳,大便如黑水,身热溲清,服药吐出白痰,须防脾土将崩,肝
风欲动。乃与党参4.5克,苡仁3克,肉果6克,故纸6克,丝瓜络9克,橘络4.5克,广木香1.5克,甘草1.5克,另
用甘草煎汤代茶频灌,一日2剂。
14日复诊:昨服药后未泻,哺乳能受。今小溲两次、色
淡黄,渴减,舌淡苔黄滑腻,目角生脂,眼药后吐出白涎。前
方去二神(即肉果,故纸),加缩砂2.4克。增津液须远壅滞
之药,运脾阳无取燥烈之品。切忌惶乱,镇定调护,庶可转
机。15日复诊:昨日上午大使一次,下午饮乳。今晨大便一
次,色转黄褐,嚏而出涕,微咳,此津液复生之征,非伤风
之候。前方去苡仁,加广皮2。4克,桔梗1.5克,茯神6克。
16日复诊,昨夜颇能吮乳,舌苔灰腻,大便中有如丝状;神
情大佳,鼻润,胃气已苏,脾运未健。改与生扁豆9至,生鸡
内金3具,广木香1.5至,佩兰3克,丝瓜络9至,橘络4.5
克,甘草1。5至,一剂。17日复诊,脉纹俱平,苔退,惟大
便时脱肛,此脾虚中气下陷也。投以参苓白术散以竟一贯。
(朱不远整理:朱颜医案医话选,《中医杂志》
1:15, 1980)
例二庞,女,4个半月。于1970年7月1日入院。
住院号: 10749, 、 发热、腹泻、呕吐十余日,近五天病清加重。
入院五天来仍发热,腹泻也未减轻人昨日达22次,有时
呕吐,口不渴。自昨日禁食十二小时。要求中医会诊,在止
泻方面积极发挥中药作用。
7月6日中医会诊所见:精神弱,面色暗,前囟及眼窝
凹陷。腹部胀满,肠鸣音弱。大便呈淡黄色稀便,量多,尿
少,舌质红,舌苔白腻而粘;脉象濡而数。体温39℃。
辨证,暑湿夹食作泻(西医诊为中毒性消化不良,有脱水
征)。
治法,清暑解毒,利湿止泻。
方药:
六一散12克霍香、葛根各4.5克云苓、大腹皮、炒
扁豆各6克姜厚朴、苏叶各3克
7月7日复诊:今日热退,身有微汗,未呕吐,腹胀减
轻,尿渐增多。大便每日十次(禁食下),色质略有好转3口
润,舌已不粘腻。证属暑湿渐化,脾虚益显,拟集中药力,健脾止泻。方药:
党参、云苓。炒白术、炒泽泻、广陈皮、白扁豆、莲子
肉各9克炙甘草3克炒山药12克六一散9克大腹
皮6克苍术4.5克
7月9日复诊:精神好,纳可,腹胀消失。昨日大便十
次,夜半至今晨大便二次,水分已少,尿量增多。脱水征
(+),已停止静滴。
方药:
党参、云芩、炒泽泻、补骨脂、炒白术、炒薏米各9克
炙甘草3至每日一剂。
7月13日复诊:一般情况好,面色红润,精神好。大便
日二至三次,色质正常。通知出院,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小儿吐泻属消化系常见病证,多由饮食(或乳
食)不节或不洁,脾胃虚弱或感受外邪所致。由于小儿体质
孱弱,脾胃易虚易实,如吐泻严重,较易产生变逆请证,当
予急治,并须加意顾护脾胃之阴。
例一身热吐利,脾阴骤夺,前医失治,重竭其津,为防
止中气败、肝风动。先治以调和脾胃,补益脾肾之法。见效
后,复以健脾和中等法收功。方治运筹殊当,例二为中毒性
消化不良,已见脱水。中医辨证为暑湿夹食。先当治其标。
用清暑解表、利湿止泻法,以六一散合霍香正气散加减,后
以健脾止泻法治其本。先表后里,层次井然,方药合度。
(十五)小儿黄疸
例一刘××,女,初生19天,因颜面头部多发性小脓
疱疹三天,于1961年3月15日入院。
患儿皮肤。巩膜软腭黄染,黄疸指数90单位,胆红质
10毫克%,凡登白直接(+++)、间接(+++),麝香草酚浊度3
单位,尿三胆及胆红质(-)。诊断:(1)新生儿败血症,(2)脓疱
病,(3)生理性发黄。经用抗生素及输血,脓疱已瘥,惟黄疸
日渐加重,大便色白,外科排除先天性胆道梗阻。会诊时患
儿面目皮肤发黄已一月,有时呕吐,脘部胀气,小便短赤,筋纹青,舌淡红。
辨证:胎毒内蕴,湿热不尽,肝脾郁滞,发为胎黄。
治法:疏肝化湿。
方药。
茵陈6克白术10克枳壳5克桂枝3克茯苓12
克法半夏5克鸡内金1枚炮姜3至2付。
复诊:黄疸减退,因更换乳食致腹泻七次。此系脾胃娇
弱,运化失调:治以温中健脾利湿。
茵陈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3克苍术6
克炮姜3克苡仁10克砂仁3克法半夏5克麦芽
10克鸡内金1枚2剂。
三诊:腹泻已止,乳食佳,黄疸渐退,大便色黄,继以
扶脾化湿之六君汤加茵陈退黄为主,乳食积滞加曲、麦;鹅
口疮加白寇仁、厚朴、通草等调理善后。
(《廖溶泉儿科医案》)
例二余调,男,2.5月,1970年7月31日初诊。
家人代诉:患儿系第一孕第一胎,出生后数日开始发黄,日渐加童,至今二月未愈。经某医院检查,诊为新生儿黄疸
(病理性),谓非手术治疗不可,未遂。来诊时患儿面目追体
黄如橘色,神倦,思睡,不欲饮乳,偶有呕吐,尿量少,色
黄赤,大便于结不畅,色淡,唇舌紫红而黯。
辨证,脾运不健,湿热之邪蕴蓄于内、不得宣泄而致胎
黄。 一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利湿。
方药:
绵茵陈9克炒栀子6至枳壳3克泽泻9克白花
蛇舌草9克小叶凤尾草12克2剂。
二诊(8月4日):药后大便较稀烂,按上方去枳壳加厚
朴3克,鸡内金4.5克,云茯苓6.9克,3剂。
三诊(8月7日):药后精神好转,胃纳渐增,舌色稍
红,苔薄白,遵前法,稍佐益气之品。处方如下:
绵茵陈9克枳壳3至云茯芩9至白花蛇舌草9克
小叶凤尾草9克孩儿参6克3剂。
四诊(8月15日):皮肤面目黄染渐退,神情较前活泼。
尿量稍多,色较前淡,大便稀烂,每天1至2次:湿热已解
大半,继以清热利湿解毒兼益气健脾。处方:
孩儿参6克参须4.5克绵茵陈9克小叶凤尾草9
克白花蛇舌草9克枳壳3克泽泻9克生苡仁12克
岗梅根9克3剂。
五诊(8月18日):前症显著好转,面目皮肤黄色渐退
减,尿量增多,大便正常。按:5日方继服3剂,以后依此加
减再服1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6年,小儿健康成长。
(《新中医》编辑室:《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罗元
恺医案,张玉珍整理。1977年)
例三杜某某,男,6岁, 1953年10月出诊。
冒雪玩耍,受寒战栗,小便不利,用热熨法暖脐下,小
茴香煎汤服之,小便稍利,遂致面目发黄,黄色晦暗,腹胀
尿少,食欲不振,便稀色灰,脉浮缓,苔白腻。
辨证:寒湿阻遏,脾阳不振,胆液为湿所阻,溢于肌
肤。
治法:化气利水,温脾燥湿。
方药:
茵陈9克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白木9克
桂枝3克于姜3克 服1剂,小便利,又服2剂,黄疸皆
退,诸证悉愈。
(《窦伯清医案》
【评按】小儿黄疸,明代儿科学家万全认为此病“多因湿
热、食积,与大人不同”,或由于脾虚湿滞而发病。但其中有
属于新生儿黄疸者,中医称之为“胎黄”。此证多由母体湿热
遗于胎儿,亦有因分娩后胎儿感受湿毒所致者。小儿黄疸的
治疗,当以清利湿热或扶脾导滞化湿为大法。
例一为母体湿热蕴滞熏蒸于胎,即所谓“胎黄”。儿体湿
热盛,兼见肝脾郁滞,治宜疏肝化湿和中为主。方用茵陈五
苓散加减,凉血解毒则非所宜。例二亦属胎黄,但临床辨证
有脾运失健、湿热蕴内、不得宣泄之象。治以清热解毒、行
气利湿法,方用茵陈蒿汤加减,其中用白花蛇舌草、小叶凤
尾草能加强清热解毒利湿之效。此案的另一特点是,前后五
诊始终辅以行气药以助运化,有助于健脾法湿消黄。例三属
小儿阴黄,由于寒湿阻遏,脾阳不振,湿困中土,症见面目
晦黄,腹胀纳减,便稀色灰。治以化气利水,温脾燥湿法。
按茵陈五苓散原治小儿湿热阳黄,此案以本方加辛热之干姜
以温中扶阳,使临床适应症有所改变,然究非阴黄常用治
法。
(十六)小儿肝昏迷
孙××,男,1岁,住院号: 101917。
患黄疸二十天,十天来加重,精神不好,于1970年7月
15日入院。
入院印象:急性肝萎缩,早期肝昏迷。
入院后神志逐渐不清,时有躁动,今晨神志益昏迷,躁
动加甚,不断抽风,周身黄染明显,腹胀,便溏色白。肝胁
下0.5厘米,脾未触及。体温38.5℃。舌质红,苔黄腻,脉
象滑数。肝功能:谷丙转氨迥320单位,麝浊17.9单位,麝
絮(++),直接胆红质13.9毫克%,间接胆红质17.1毫克%,7月17日请中医会诊:
辨证:湿热入营,侵入心包。
治法:清热开窍,利胆消黄。
方药:
3号安宫牛黄丸,每日四次,每次半丸。胆郁通,每日
四次,每次一丸。
服药第二天,躁动略减,继服上药。第三天昏迷好转,热退。第五天神清,但视力障碍,仍服上方。
8月7日复诊:饮食、神志、体温均正常,一般情况好。
仅视力未恢复,巩膜尚微黄,大使每日一次,在胆郁通方剂
基础上加清肝明目法治之。方药:
草决明、密蒙花、杭菊花、马尾连各9克胆草3克
淡竹叶、广郁金各4.7克茵陈6克甘草3至水煎,4
剂。
8月11日复诊:视力好转,眼球能随外物活动,于8月
6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90单位,麝浊8.1,白蛋白
3.1克%,球蛋白2.3克%。直接胆红质3.08毫克%,间接
胆红质0.7毫克%。
原方带药出院,门诊继续治疗。一个月后复查,一般情
况好,视力已恢复正常。肝功能基本正常。
附注:“胆郁通”为何氏验方,功能清利湿热,利胆消黄。
其组成为:茵陈150克,郁金75克,甘草15克。共研细末,蜜丸,丸重1.5克。服法:一日总量,1岁2丸,3岁4丸,6岁6丸。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包括黄疸型与非黄疸型,溶血性黄疸,慢性间歇性幼儿黄疸等辨证属于阳黄者,较有
效验。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此例辨证属湿热入营,邪犯心包。故先治以安
宫牛黄丸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开其闭以治其标;又以何氏
验方“胆郁通”清泄湿热、利胆化郁以治其本。标本兼顾,效
验颇著。
(十六)小儿肾炎
例一张××,男,8岁,病历号:565920
一天来壮热轻咳,头痛,颈部不适,面目微肿,小溲短
赤,大使两日未行。血压110/65毫米汞柱,心、肺、腹未见
异常。化验尿蛋白(+++),红细胞(++),管型0~1。血沉第
一小时28毫米,第二小时58毫米。舌苔薄黄,脉滑。
辨证:邪热郁闭,内伤阴络。
治法:清宣泻热化瘀。
方药:
银花10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枯芩6克赤芍10
克丹皮6克白茅根15克败酱草12至大青叶10至
大黄2.4克炒栀子10克
服药3剂,肺气得宣,汗出尿增,诸证大减,病有转机。
又继服3剂。面目肿已消,咳嗽壮热俱平。诸症悉无,仅尿
化验尚有轻微异常。继以金匮肾气丸调治月余而愈,各项化
验均正常。
(《赵心波几科临床经验选编》)
例二。汤某某,男,8岁,病历号: 118707。
因浮肿6个月,屡治不效,于1963年9月24日入院。
患儿半年前开始面部四肢浮肿,尿少色黄,并出现腹水,尿
蛋白(+++),诊为肾病综合征。半月前又合并肺炎,曾用多种
抗菌素未效。入院后经多种化验检查,西医确诊为,慢性肾
炎肾病期(大量胸水、腹水),肺炎。患儿面色萎黄不泽,舌
尖赤,舌光无苔,脉沉细弦。
证属脾肺俱虚,水湿泛滥,肝阳偏亢,虚火上炎之证。
予以扶脾利水平肝之四苓散合龙胆泻肝汤及牡蛎泽泻散等方
治之。
住院四日,诸症不减,呼吸困难加重,胸水仍多,腹水增加,曾采取西医积极措施,予抽胸水、放腹水,仅肺
炎略有好转,诸症仍无明显进步,病情持续恶化,1963年10
月8日请王老会诊,辨证认为:病在脾肾,重点在脾。又因
治不得法,病势危笃。只能消补同施,温清并用。药用:白
茅根60克,煎15分钟,取水二大碗,去渣,以一碗水煎生
鸡内金(打烂)15至,白术9至,广陈皮3克,生姜皮9至,煎二次。
停用西药及输液。
苡米神曲粥:苡米60克,神曲120克,大黄米90克,赤小豆180克,另加猪肝半斤切碎,用砂锅煮成粥,每次饭
前服用小半碗。
5日后诸症进展不大,改用茅根鸡金汤:鲜茅根60至,先煎15分钟,后入生鸡内金15克,煎法同前。同时用葱熨法:
大葱一斤纵切,黄酒60克,炒热装纱布袋内,在腹部按顺时
针方向自右下至左下处熨,每日1~2次,每次熨1~3小时。
一周后诸症悉减,尿量增加,每日800~1000毫升,大
便正常,阴囊水肿减轻。
10月26日:患儿外感发烧(39.8℃)脉浮,苔薄黄,证属外有风气,内有积滞,诊为“风水”,治以表里分消:
麻黄(先煎去沫)3克滑石9克生甘草1.5克香薷
4.5克麸炒枳壳3至川厚朴3克生姜3克大枣1枚
炒神曲9克炒山楂9克炒麦芽9克
药后微有汗出,当晚体温下降至正常,仍服茅根鸡金汤;
另用香薷6克煎水代茶饮, 20余剂后症情明显好转。
11月9日,脉趋和平,肿胀基本消退,原方酌加清补肺
肾之品。
鲜茅根60克先煎去渣。再煎下药:生鸡内金(打碎)
9至生黄芪9克广陈皮1.2至
11月18日停香薷代茶及葱熨,乃予六味地黄汤化裁调
理。
住院4个半月,症情基本消失,遂以滋益肾水,调和脾
胃善后。随访14年,曾反复三次,均获缓解、现已参加工作
5年,一般情况良好;未再复发。
(王文鼎治验,靖雨珍整理:小儿童症水肿证
治验,《新医药学杂志》6:17, 1978)
【评按】肾炎为病,主要当从中医水肿门中探求证治。
临床辨证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谓“其标在
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急性肾炎有主张治以清宣泻热
利水法,或认为此病急性发作多属“风水”,宜用发表法风利
水之法,慢性肾炎则多从脾肾论治。
例一为急性肾炎,有一派实热见症。治以清宣泻热化瘀
为大法,主治的重点在肺,赵氏以宣肺利尿治其标,后以肾
气丸温肾治本,使三焦决渎有权。例二为慢性肾炎肾病期合
并肺炎,中医辨证已从风水发展为正水,患儿腹水胸水明显,病理上脾肺俱虚,水湿泛滥,肝阳偏亢,虚火上炎。故以四
苓散合龙胆泻肝汤及牡蛎泽泻散等方加减。在治疗过程中消
补兼施,清温并用,还配合食疗及葱熨外治,加强了宣肺健
脾、消滞利水等医疗作用。在调理诸脏方面,更多地着眼于
脾。此案是在停用西药的情况下取得良效的。
(十八)尿 频。
戴某,男,8岁
初诊(1976年:月6日):尿频、尿急半年余、从无尿
痛,夜寐不安,睡中起床而走,惊恐哭闹,醒后全忘,寐则
盗汗,舌苔薄,脉滑数,病系心肾不足。治与养心宁神,补
益肾气,甘麦大枣汤加味。
甘草9克淮小麦30至红枣30克珍珠母30克夜
交藤30克茯神9克远志9克磁石30克(先煎)五味
子6克菟丝子15克7剂。
二诊(1月13日):尿频略有好转,原方续服7剂。
三诊(1月24日):尿频尿急续有好转。守原意加培补
脾肾之品, 党参12克补骨脂15克珍珠母30克磁石30克
(先煎)五味子9克夜交藤30至甘草9克菟丝子15
克覆盆子15克10剂。
四诊(2月5日):尿频、尿急、尿短大有好转,纳可,口气秽臭,舌苔薄腻,脉细滑。原法加胡黄连,以苦降清胃
中湿热。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红枣30克五味子6克
菟丝子15克远志9克珍珠母30克磁石30至(先煎)、夜交藤30至胡黄连4.5克 7剂。
五诊(3月13日):服药以来,症情好转,小便次数明
显减少,上课已不解溲,夜寐亦安,盗汗尚多,口气秽臭已
消。原有夜游一症已月余未发。再予前法巩固之。
炙甘草9克淮小麦30至红枣30克糯稻根30克
菟丝子15克远志9克茯苓9克五味子6克(打)北
秫米30克7剂。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王玉澜医案)
【评按】此案尿频急而有心肾不足见证,王氏以甘麦大
枣汤加远志、茯神、磁石、珍珠母,夜交藤等养心宁神、甘
润缓急为主,佐以菟丝子、覆盆子、补骨脂等补益肾气,井
于治疗过程中参入扶脾、清胃诸法。全案治法活泼,随证变
化而方药精审可取。
(十九)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
李××,男,8岁,1972年1月1日入院。住院号:
109285。
患者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当时血色素4.6%,血小板
16,000/立方毫米。先后用过强的松、丙酸睾丸酮等治疗九
个多月,血象仍无进展。
1972年10月7日中医会诊。证见面色苍白,腰酸膝软,疲倦乏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辨证: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复血汤(一般用量,见下附方)。
经服上药两周,血色素升至10.2至%,一共服药五个
月,至1973年6月13日血色素升至16克%,血小板为
56,000/立方毫米。又过三个月,至1973年9月8日复诊:
一般情况好,血色素多次化验,最低为14.8克%,血小板已
增至102,000/立方毫米,好转出院。
附方:复血汤:山萸肉、黄精、生黄芪、当归、阿胶、玉竹、生地、熟地各9克,何首乌、旱莲草)生山药各15
克。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再生障碍性贫血属内伤血虚范畴,中医多从肝、脾、肾论治。此案辨证属肝肾两虚,然结合脉证,肝血亦虚,何氏所用复血汤为其个人验方,主治气血两虚、阴血不足,症见身倦乏力,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之再障患者。功能补气生血,补益肝肾。
(二十)小儿白血病
王某,男,5岁,病历号: 82477。
一年前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某院治疗后缓解。两周
胱又复加重,持续发烧38.2℃左右,肢倦身乏,项颈有串珠
状肿物,腹有痞块,化验白细胞4,45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
胞10%,淋巴球85%,原始淋巴细胞4%,前期淋巴细胞
:%。舌苔黄厚,脉弦数,诊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辨证:毒热内潜,营阴受损。
治法:清营解毒退热。
方药:
广犀角2.4克粉丹皮6克大生地10克丹参6克
连翘10克胡连1.5克银花10克桃仁5克青蒿6克
焦麦芽10至柴胡6克鲜霍香10克
服上方3剂,体温正常,但仍肢体关节疼痛,舌苔已
退,脉沉数。继予清营解毒和中之剂。
大生地12克丹参6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浙
贝10克桃仁3克柴胡5克青蒿10克苏叶3克赤
芍5克焦楂榔各6克
调治月余,体温平稳,血象有改进,白细胞6,200/立方
毫米,中性粒细胞42%,淋巴球58%,尚感精神疲倦,面色
苍黄,唇淡苔白,脉细无力,气血虚弱。继予中药调理,嘱
其药后继续调治。
当归10克黄芪10克丹参6克甘草5克麦冬10
克丹皮3至枸杞子6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0克
阿胶6克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评按】白血病症势重,威胁幼儿生命健康。此例毒热
潜伏,营阴受损,其治法邪扶正必当兼顾。疏方既须析其毒
热,又须补其营阴气血,使邪毒得化,血枯得荣,精气得复
而效。此案辨证既确,立方自然入彀。
(二十一)过敏性紫癜
例一王××,男,11岁。1957年5月、15日初诊。
三年前周身发现紫红色斑疹,服中药治愈。去年又复发
一次。近来四肢又出现紫色斑疹,已经二月,西医诊断为过
敏紫癜。有时发热,小便短黄,大使色黑,法宜清解。
丹皮3至赤芍6克生地6克山栀皮6克黄芩6
克银花6克连翘6克荆芥穗6克藕节6克蝉蜕3
克甘草3至鲜芦根9克车前草6克清宁丸6克(分
二次兑药冲服)。 。
二诊:服前方后,疹毒消退,周后又时隐时现,伴有牙
痛,此温毒未尽,血热上泛所致,拟以平肝清热之剂。
生地6克云苓6克泽泻6克丹皮6克茜草6克
骨碎补6克刺蒺藜6克地骨皮6克甘草梢4.5克淮
牛膝6克车前草6克
三诊:诸证悉减,唯精神倦怠,面色青黄,由于肝盛克
脾,饮食懒进,苔黄白相间,脉息平平。本治肝实脾之义,以六君子汤调理之。
沙参6克白术6克云苓6克法夏6克广皮6克
霍香6克砂仁1.5克炙甘草1.5克
四诊:饮食增进,余无所苦,四肢疹痕犹有未尽,改用
养阴活血佐以清解之剂为治。
生地6克丹皮6克赤芍6至豆卷9克稻芽9克
云苓6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白茅根6克银花6
克连翘6克蝉蜕3克甘草1.5克
前方服3剂,疹痕全消,神情活泼。中间偶因饮食失检,发现便溏,用霍香正气丸及香砂六君子丸间日轮服6克,经
旬而愈。此证虽属阳证,法当清解,但因历时过久,肝脾受
损,虚实互见,故本扶正法邪、标本兼治之意,使气血调和
而伏邪自去。小儿易虚易实,用药必须权衡轻重缓急,末期
用丸药调理,亦久病缓治勿使过剂之意。
(尚古愚等整理:王朴诚医案,《中医杂志》
6:405, 1958)
例二叶××,女,14岁。初诊:1971年10月12日。
全身紫癜已一月半,四肢突发紫癜,两上下肢不等丘疹
样出血点,诊为“过敏性紫癜”。给服强的松稍好转,减至每
日20毫克,全身紫癜大发。症见:全身发疹,点点斑斑,色
泽鲜红,以下肢为甚。脉弦细带数,苔薄尖红。
生地黄12克败龟板12克川黄柏9克肥知母9克
金狗脊12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30克
鲜藕节30克乌梅4.5克谷麦芽各9克大红枣6枚。
以上方为基础,或加当归、白芍以养血,或加紫草、仙
鹤草以止血。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逐渐减强的松用量,于
1971年12月12日,完全停服激素,未再发。再以八珍散加
减善其后。
(张羹梅《临证偶拾》)
例三益林马德荫药号之子,年约十三、四,患斑疫,就余治。其子体材不串,周身斑点,碎小者多,其如指甲豆
瓣大者,约三分之一,下部脚面为尤多,惟无苦楚烦热等现
象。询其大便:两日前曾微解燥粪,余时已悟得阳症见阴之
理,仍从阳治,惟现阴象者,想属气虚、当清其血中之毒,兼益其气,然过分苦寒亦当戒慎。遂以新订之消症活命饮,酒炒大黄仅用4.5克、西洋参2.4克,令服两剂,而大便带
黑,小溲宛若盐卤、斑迹渐稀,饮食亦进。其后去大黄,参
减三分之一,又服3剂,而斑竟消清,乃获全愈。
新订消斑活命饮:川大黄黄芩(以上二味均用酒炒)
连翘甘草山栀(炒黑)苏荷板蓝根青黛、西洋参(隔
汤饨)当归(酒洗)大生地(炒)广郁金紫背浮萍紫
菊花(如无花则用根)
(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
【评按】过敏性紫癜,祖国医学多将其列入温热、温疫
类病范畴。侧一诊为温毒发斑,紫癜由温毒郁滞、热邪入里
所致,故治以清解为大法,但由于患儿久病肝脾受损,虚实
互见,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扶正法邪、标本兼顾;医者当
随其主症、兼症的变化以斟酌治法。例二辨证以阴虚血热为
主要矛盾,治以养阴清热止血法。方用大补阴丸为基本方,将原方熟地改为生地,配藕节以凉血止血;知、柏泻火;龟
板配合二至九(《医方集解》方)以增强滋阴之效。又方中用乌
梅。据近代药埋研究有抗蛋白过敏的作用。例三原案名为“葡
萄疫”,其临床表现比较符合过敏性紫癜,余氏治此证经验
丰富,他认为斑色红紫者皆可治,如色紫如葡萄或萝卜,秽
气逼人者预后较差。新订消斑活命饮能清血中之毒、益血中
之气,俾气能领血、气行毒化。其立方遣药层层俱到。但在
《医方经验汇编》所载述的葡萄疫诸案,有的发病急暴、症
势凶险,当属暴发型紫癜中之华-弗(Waterhouse Frideri一
chsen)氏综合征,故“葡萄疫”与过敏性紫癜又不能等同。
(二十二)血友病
杨某,男,2岁半。1965年11月18日初诊。
患儿自半岁起,皮肤、粘膜常有紫红色斑块,此起彼
消,关节周围也常见,关节肿胀发硬、发热、活动障碍。伴
有低热、烦躁、哭闹等。两三个月发作一次。春夏尤重。身
体轻微碰伤即出血不止,需经多次输新鲜血方能止。
辨证:阴虚火盛,脾失统摄(西医院诊为血友病)。
治法:滋补肝肾,健脾益气,清热凉血,佐以益阴养血,活血行瘀。
方药:
(1)胡萝卜于500克小麦1000克小米500克共磨
细粉,蒸馒头吃。
(2)紫荆花(去蒂)40克,加面粉少许调糊,油煎成饼,加白糖食之。
(3)丹皮25克当归30克红花22克生地25克仙
鹤草22克生白术37至鸡内金(炙)25克赤芍22克
砂仁19克玄参25克黄精25克何首鸟25克天门冬
22克银柴胡22克远志22克琥珀22克天竺黄15
克地骨皮22克骨碎补22克炒神曲19克水牛角25
克共研细末,以钩藤62克薄荷37克茵陈31克旱
莲草46克煎水取汁,打小丸,每服3克每日三次,服药
一周,停药一天。
1973克8月20日:来人述及,得处方后即服药,每年
(1)方服月余:(2)方每春服7~10天,(3)方每年配1~2料,约
服3~4个月。出血重时配合维生素K,维生素C。数年来
坚持用药,并常服生花生米,病情明显好转,已能坚持上学。
止血时间与正常人相近,未再到医院输血以止血。嘱继服
(1)、(2)方,(3)方加熟地46克,威灵仙50克,没药50克,血
竭37克,三七31克,茜草根62克,续断77克,菟丝子93
克,桑螵蛸62克,白羊角尖46克,胎盘一具,配丸药继服。
1974年11月21日随访,症状明显减轻,至今一年余,全身
未再发现出血斑块,偶尔表皮擦破,也无出血不止情况。
(《刘惠民医案》)
【评按】血友病为先天性凝血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出血
性疾病,患儿易见皮下、肌肉及关节出血。此案辨证属阴虚
火盛,脾失统摄。刘氏治以滋补肝肾、健脾益气,清热凉血
为主,属虚实互治之法。处方(1)为食疗方,其中胡萝卜下气
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处方(2)所用紫荆花,李时珍
《本草纲目》称其“活血行气,消肿解毒”,亦属经验方,处
方3则以温、清、补结合活血行瘀法,能针对主症、兼症,发挥较好的综合疗能。
(二十三)解 颅
张某某,男,生后34天, 1975年2月11日初诊。
患儿于生后两天即开始头颅增大,到满月前后更为明
显,前囟宽大,饱满隆起,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精神
差,嗜睡,厌食,吐乳,大便可,两目垂视,心肺正常,舌
质红,稍淡,指纹淡滞,脉细无力。
辨证:肾气不足,脑髓不充,病属解颅(西医诊断:先
天性脑积水)。
治法:补肾益髓治本,行水化湿治标。
方药:地黄丸加味。
熟地6克山药3克鹿角胶9至牛膝3克茯苓9
克净萸肉、当归各3克猪苓9克茺蔚子3克丹皮3
克车前子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自服上药起,每日尿量较多,精神、吃奶均好,不吐。
上药连服两周后,头围开始逐渐缩小,两目已不垂视。服至
第三周后,头围基本正常。前囟已平,颅缝缩小。
(《何世英儿科医案》
【评按】解颅即小儿脑积水。多由肾气不足,脑髓不充
所致。故此案治以补肾益髓、行水化湿,为“上病下取”治
法。方用济生肾气丸去泽泻、桂、附;加鹿角胶、当归、猪
苓、茺蔚子。补肾而避用桂、附壮阳,兼以利水调肝,较之
古法单用补肾者,效验有所提高。
(二十四)小儿癫痈
例一王××,男,11岁,病历号:199884。
患儿在八年前患癫痫至今未愈。现每年发作一至三次,多在晚间发作,发作时口吐痰沫,牙关紧闭,不省人
事。近日发作较勤,抽搐时间较长,服苯妥英钠或注射镇静
药后方解。发作后感到头痛,睡眠不安,时有烦急;曾在各
医院治疗不效,故来门诊。
辨证:痰痫。痰热内伏,复受惊恐,扰及厥阴所致。
治法:清热化痰,镇惊定搐,活血熄风。
方药:
生侧柏10克天竺黄6克胆草6克地龙6克青
礞石10克橘红6克磁石10克红花3克桃仁5克
钩藤5克全蝎3克焦楂10克。化风锭1丸,日二次。
上方加减共进36剂,症状平稳,惟痰多,纳差,舌无
苔,脉弦缓,再拟前法化裁。
钩藤5克青礞石12克法夏5克桃仁5克红花
6克磁石10克全蝎3克地龙10克化橘红6克胆
草6克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
化风锭1丸,每日二次。
上方又进16剂,合化风锭20丸后,三周来门诊,诉服
药后再未发作抽搐,继续治疗四个月后,用礞石滚痰丸和医
痫无双丸交替服用,巩固疗效。一年来门诊,痈搐基本全愈。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例二刘某,女,2岁。
初诊(1975年4月5日):患儿平素健康,发病前一月
在玩耍中曾惊叫一次。此后两周,夜寐中经常哭闹,须哄拍
方能入睡。又半个多月,一天下午突然抽搐,为时数秒钟即
止。此后抽搐发作渐频,少者每日二、三次,多则十余次,尤其在感冒发热时,发作更频。抽搐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牙关咬紧,两目上翻、直视,两手紧握,颈项强直,全身抽
动,不知人事。约一、二分钟后、痉挛缓解,逐渐清醒,清
醒后精神萎软,无他不适。诊其脉象弦细,舌苔薄白。病因
惊恐损伤心肝,肝风内动,上扰心神,而致癫痈频发。治拟
搜风解痉,平肝潜阳,镇惊媳风,宁心安神。
全蝎3克蜈蚣1.8克天麻3克乌梢蛇肉3克(共
研细末,和匀,分三次吞服,一天服完)磁石60克(先煎)
白芍15克珍珠母3Q克夜交藤30克生龙齿30克(先
煎)钩藤12克(后入)麻仁12克(打)北秫米30克(包)
煅龙壮各30克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2剂。
上方1剂煎四汁,和匀,在两天中分次服完,共服四天。
药后抽搐即被控制,其家长自行将原方续服四个多月后
停药。1976年8月2日随访,癫痫年余未发,神情活泼,智
力发育正常。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王玉润医案)
【评按】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多因惊
恐、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所致,《素问·大奇论》并指出此
证在发病方面的遗传因素,《诸病源候论》认为:“十岁以上
为癫,十岁以下为痫”。此病发作与风痰密切相关,故其治
大多以豁痰宣窍、熄风定痫为主,赵氏除用豁痰法痰类药物
外,配生侧柏、红花、桃仁以通经活血;胆草、钩藤,磁石、全蝎等以镇静定搐、平肝熄风。在治疗过程中所配合的成药,均注意到癫痫病因、病理中的风和痰的主要矛盾,方治颇具
特色。例二由惊恐损伤心肝,肝风内动、上扰心神而发。王
氏治以搜风解痉、平肝镇惊,熄风宁神法,处方中又以蛇虫
类搜风镇惊及重镇平肝诸品为主,兼以柔肝扶正,诸法并用
而治重肝经,其效着而巩固。
五、外科、皮肤科病类医案
(一)颈 痈
张××,男,49岁。门诊号:312013。初诊日期: 1963
年12月25日。
七天前颈部生一疙瘩肿痛,诊为颈部痈。注射青霉素未
效,肿势逐渐扩大,自溃出脓。患者自觉身热口苦,烦躁,不思饮食,小便黄赤,大便燥结。脉洪数有力,舌质红、苔
白厚。
检查:颈后右上方肿起约6x4厘米,周围组织发红,明
显肿胀及压痛,疮面有多数小脓点,中心有杏核样大小疮口,有少量脓性分泌物。白细胞计数22,800/立方毫米,中性粒
细胞85%,淋巴细胞15%,尿糖(-)。
辨证:毒热壅盛,气血阻隔。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方药:
金银藤30克蒲公英18克败酱草9克连翘12克
地丁12克赤芍12克炒山甲9克炒皂刺9克黄芩9
克丹皮9克白芷3克乳香6克没药6克菊花9克
疮口处敷京红粉软膏,四周用化毒散软膏外贴。
12月28日:服上方3剂后,肿势继续扩展至12x8厘
米,脓出不畅,剧痛,夜不得寐,心烦易怒,症属毒热炽盛,脓毒已成而不得外泄,法宜排脓托毒,继服前方加栝萎30
克,公英30克,并于局麻下在原疮口处行井式切开扩创深
至2.5厘米,用红粉纱条引流,外敷化毒散软膏。
12月29日:手术后疼痛大减,肿势渐缩小,脓液粘稠,引流尚通畅,换药时清除脓栓及腐肉。症见胃纳欠佳,口渴
思饮,大便燥结,鼻衄,口唇起疱,舌苔白厚,舌质红,脉
象弦数。脓毒已泄,热邪未解。继以清热解毒、托毒排脓之
剂。内服12月28日方加减,换药同前。
1月8日:疮面脓汁减少,肿消痛减,疮口肉芽新鲜,仍有口干思饮,胃纳欠佳,舌质红、苔微黄,脉沉缓。此为
热邪伤阴之象。拟以养阴清热,佐以和胃。
生地12克元参9克白芍9克金银花9克天花
粉9克焦麦芽9克橘皮6克炒白术9克生甘草4.5
克石斛9克
1月14日:伤口愈合,自觉症状消失,1964年10月随
访时未见异常。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评按】此案毒热壅盛,气血痹阻。初诊时治以清热解
毒、消肿排脓法,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后因肿势扩展,脓
毒不得外泄,除内服汤方外,配合切开扩创,以红粉纱条引
流,继续围敷化毒散软膏而敛。见效的关键是毒热得泄,使
邪有出路,未以清热养阴和胃法收功。
(二)子 痈
例一张某,男, 30岁。1963年7月31臼初诊。
四个月前每在阴雨之时则感两侧睾丸隐痛,步履时亦牵
引作肩,甚至不能下蹲,曾诊为“睾丸炎”。现阴囊粗大下
垂,副睾丸肿胀,行动时少腹引痛,腰酸不耐久立,头昏,小溲色黄,溺时不畅。脉弦,舌边尖红,苔糙腻而厚。 一341~
辨证:肝气失疏,湿热交阻。
拾法: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方药: ”
赤白芍各6克粉丹皮9克橹豆衣9克橘叶核各9
克生枣仁15克。赤苓12克白蒺藜9克(去刺)梗通草
4.5克建泽泻9克桑寄主9克忍冬藤9克块滑石9
克(包煎)3剂。
二诊:(略)
三诊:睾肿渐软,久立则阴囊滞胀下垂,余症同前,系
湿热蕴阻,前方去橹豆衣、白蒺藜,加佩兰梗。
四诊:睾肿渐消,阴囊上束溺清、畅利。前方加陈皮
4.5克。后又以此方去橘叶核,加制苍术、淮山药、川黄柏,连服十二剂而愈。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张赞臣医案。
郑思雄等整理)
例二毛某,男。
副睾丸炎由湿热所酿成。
黄柏5克粉丹皮9至冬葵子9克上牛膝12克泽
泻9至,大小蓟各9克荔枝核12至生侧柏叶30克(煎
汤代水)
另:银花12克生山栀9克代茶。
二诊:睾丸炎除局部疗法外,清谅解毒、通利二便。
银花12克大小蓟各9克丹皮9克蚤休5克土
牛膝9至桃仁12克夏枯草9克菊花9克、‘蒲公英9
克,粉草落9克车前子叶各9克甘草梢5克生熟锦纹
各6克元明粉12克(分两次冲入)
三诊:睾丸炎虽未消尽,但已不如前之掀红肿大。
一3犯~
土茯苓24克凤尾草12至)生山栀9、克马鞭草12
至黄柏5至银花15至蒲公英9克小蓟9克、蚤休
5克山慈菇3克(切片)
“四诊:”治睾丸炎不外通利二便,消炎尚属次要1
郁李仁9克(打)小蓟庞克桃仁泥儿克苦参片5
克黄柏3克甘草3克 “
~、(《章次公医案》
【评按】子痈相当于急住睾丸炎或副睾炎。多由湿热下
注肝络、气血凝滞而致。常法以龙胆泻肝丸泻肝清热利湿为
主方。例一属肝气失疏、湿热交阻,由于肝火不盛,故洽以
硫肝理气、清热利湿,是为常法中之变法。例二为副睾炎,中医辨证亦属湿热壅遏所致,治以通利二便为主,清热解毒
散结为辅。通利二便的目的,为使湿热毒邪从二便利泄;但
患者如无大使难,则不须用通便法。细玩章氏立方’主治明
确、药用精纯而效专,在主观上有欲结合西医药理的思想。。、(三)臀 痈 、、尹××,男,32岁。门诊号:拢0187。初诊日期、1968
克2月13日。 =一 、=:1 = 、=
臀部肿痛、发热已八天。
‘ 现病史已臀部初起一小红疙瘩,轻微痒痛,逐渐加重,伴有发冷发热,注射青霉素数日不效。来院就诊时仍发热,口干,不思饮食)大便干,小便黄赤。因局部肿痛影响走路。
检查:体温38.8℃,左侧臀部红肿范围约8X5厘米,灼热明显,有压痛拒按,触之稍软,但波动不明显。左侧下
肢活动受限,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化验检查:白
细胞计数30,00/立方毫米。脉弦数,舌苔黄厚,舌质红。
辨证:毒热壅滞,发为臀痈。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内托。
方药:
金银花15克公英15克连翘12克赤芍9克白
芷9克青陈皮12克炒山甲9克炒皂刺9克
外用铁箍散软膏围帖。
2月15日:体温38.6℃,服药后,臀部红肿渐退,疼
痛仍剧烈,尤以夜间为甚。局部波动明显,局麻下切开一小
口,流出脓汁约100毫升,用红粉纱条填塞,继以解毒内托
之剂。
金银花15克公英30克连翘15至花粉12克地
了15至当归9克败酱草15克黄芩12克青陈皮12
克局部每日换红粉纱条一次。
2月17日:局部周围红肿已消,疼痛已止,有时局部
有痒感如虫行,疮面肉芽组织红润,有少许脓液外溢。体温
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13,600/立方毫米,脓汁细菌培养结
果为大肠杆菌,拟以理气活血、清热解毒为法。
当归12克青陈皮15克全栝蒌15克红花9克金
银花15克公英15克连翘15克生甘草9克局部换
药同前。
上方加减3剂后,疮口日渐变浅,疮面清洁,六天后疮
口愈合,痊愈出院。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评按】此案除局部痈肿外,有发冷发热及内热症候。
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内托法,后配合切开排脓,局部红粉纱
布填塞,其后则以解毒内托、理气活血为主。初诊时曾用铁
箍散软膏围贴,有束毒追脓之功,临床用以疗痈疮、治诸般
肿毒。赵氏运用多种医疗手段,在治法的配合和治疗层次的
掌握方面颇有法度。
(四)疔 疮
例一王某某,男, 62岁。门诊号: 480388,初诊日
期: 1972年4月3日。
右手肿胀疼痛两周。患者于两周前因玻璃刺入右手中指
感染,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手掌麻木,发烧38℃。经注射链
霉素、卡那霉素,口服土霉素及中药,发热稍退,但手掌、手背肿胀逐渐明显,手指不能弯曲,肿势逐渐向上蔓延至手
腕以上,疼痛难忍,右前臂麻木,恶心,食欲不振,自感手
部骨痛,每日晚仍发烧至39℃以上。
检查:右侧手掌及手背部肿胀明显,皮色微红,按之较
硬且痛,稍有波动感,腋淋巴结可扪及、有触痛,白细胞计
数14,200/立方毫米,上午体温37。9℃,晚上最高体温39℃
以上。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毒热壅滞,经络阻隔(托盘疔)。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方药:
金银花30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5克赤
芍9克归尾9克姜黄9克白芷9克佩兰9克鸡血
藤30克霍香9克酒军9克
4月26日:按上方加减治疗,手掌及手背肿胀基本消
失,体温一直正常,中指仍肿胀,右上肢发麻仍未解,舌苔
黄腻,脉沉,纳差,口苦,烧心,大使干、二三日一行,尿
黄。进一步分析其病情,系因湿热与毒热交炽阻隔经络,缠
绵日久。拟以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为法。
一3;5一
归尾12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白芷9
克公英12克泽泻9克霍香9克泽兰9克、姜黄9
克
按上方加减继服,5月19日复查时肿胀已消,嘱加强
手部功能锻炼。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二 钟××,男,18岁。
下颔部生疮3天。3天前下颌部发一小疹,翌日即灼热
而痛,日渐扩大,疼痛发硬,影响咀嚼,伴有恶寒发热,食
欲减退。曾用西药未愈。局部5x4厘米硬肿浸润,有数个
脓头已破;流脓不多。舌质红,薄黄苔,脉弦数。
辨证:疔疮散毒。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
银花丹皮生地白芷紫花地丁栀子蒲公英
连翘黄芩
另服紫雪丹,每日三次,每次1。5克。
外敷拨毒膏于疮顶,疮周厚围六合丹。两天后肿硬渐
消,化脓溃破,继用清热解毒之剂内服,当脓排尽;乃用化
腐生肌药方治之,共治二十天痊愈。
附方:(1)拔毒膏:蓖麻子肉93克上松香(研)、银朱
(研)、轻粉(研)、樟脑(研)各15克,冰片(研)6克。制法略。
(2)六合丹:大黄、黄柏各93克薄荷叶、乌梅肉各46
克白芷18克亮煤炭55克面粉155克。制法略。
(吴介诚《疮疡经验录》)
例三汪××,男,38岁。
右口角生疮5天,面部发肿加重3天入院。5天前右上
口角生一小疮,用手抓破,次日面部肿痛,畏寒发热,近3
天肿痛加剧,不能张口进食,四天来大便未解,小便黄短,曾外敷草药未效。体温39℃,白细胞11,200/立方毫米,血
片脓培养均为“金葡”生长。胸透:右胸腔大量积液。诊为
败血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因呼吸困难而作气管切开。
中医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为治则。方药:
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野菊花生地
丹皮鲜芦根石斛花粉乳香大黄甘草
另服紫雪丹,每天6次,每次1。5克。
疮面用拔毒膏外敷,四周用六合丹围敷。3天后体温降
至37℃东右,血培养阴转,大便仍燥结,脉数有力,精神好
转。上方去野菊花、鲜芦根、花粉、乳香,加败酱草、川贝
母、栝萎壳,紫雪丹改为每天服4次,每次1.5克。住院第
8天,体温正常,治以清热解毒豁痰法:
方药:
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紫花地丁栝萎壳浙贝
桔梗花粉甘草
局部处理同前,情况更趋好转,停服紫雪丹。住院18天
患部疮口干净,停外用药。住院20天拔除气管切开插管,35天痊愈出院。
(吴介诚《疮疡经验录》)
例四夏××,男, 22岁。
五天前右唇生一疖,挤压后高烧。诊断:唇痈、败血症,血培养证实。用大剂抗菌素、支持疗法、物理疗法,仍未效,转入昏迷,腋下体温40℃以上。中医会诊:面颊皆肿,壮热
神昏,口噤不语,两手握固,目赤,上唇腐烂出血。
辨证;疔毒走黄,毒陷心包。
治法:清热解毒,芳香开窍。
方药:
紫花地丁60克带心连翘15克金银花30克生甘
草10克川贝(去心)10克丹皮6克赤芍10克黑山
栀10克钩藤(后下)10克用水煎,冲入菊叶汁一杯,并
调下紫雪丹3克,犀黄0.6克鼻饲给药。
外治:疮头掺黄升丹,贴黄连膏,掀肿处用金黄散外敷,两委中穴放血。
二诊:昨进药,次日下午体温37℃,神志较清,能讲一
句话,治法原意扩充,药用:
安宫牛黄丸2粒(研)西黄1克(研)犀角粉1克分
3次鼻饲,5小时一次。汤药:
鲜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银花30克地
丁30克天竺黄10克川贝10克带子青蒿10克甘菊
花10克草河车10克鲜竹叶307克黛灯芯3扎鲜菊
叶汁一杯(冲)
煎汤鼻饲,上唇腐烂用珠黄散和蜜调敷,其余外用药仍
按原法。
三诊:中西医治疗两天,体温、脉搏正常,神志清楚,壮热告退,目衄既止,唇内腐烂亦定,面目颈肿十去八九,口尚干渴,脉数未静,舌红苔黄,余邪未净,改用下方:
银花藤30克紫花地丁30克连翘10克甘菊10克
生甘草3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黑山栀10克黄芩
10克鲜生地30克鲜野菊叶汁一怀上犀黄0.3克
会诊后5日,血培养(-),第9日局部红肿基本消退,一
般情况良好,能下床活动,以后单用西药调理一月左右出院、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疔疮以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状而命名。多
由感染风邪火毒所致。《内经》并指出“膏梁之变”是疔疮的
发病因素之一。根据其发于体表的不同部位,各目纷繁。疔
疮发病急、变化快,初起如粟状,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
增,疼痛剧烈,甚者疔毒走黄。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
例一名“托盘疔”,即“掌心毒”之“未老白头,木痛而
痒者”(见清·邹五峰《外科真诠》)。赵氏用五味消毒饮之银
花、公英、地丁,配合黄芩、赤芍、酒军以清热解毒;苦参、六一散、桑枝、鸡血藤以除湿通络。后参入活血、透脓、化
湿等品,心思灵巧,方具新意。例二为下颔部疔疮,其治亦
重在清热解毒,配合紫雪者,防毒热内陷心包,“拔毒膏”为
吴氏自订经验方,适应于一切痈疔、火毒、恶疮初期脓未成
或脓液不易排出者,功能托毒排脓;六合丹为吴氏师传秘
方,治痈、疖、疔毒以及一切疮疡阳证,功能清解、敛毒。
例三、例四属疔毒走黄、败血症,症势凶险,按其疔毒所生
部位,二例均名锁口疔。例三除疔毒走黄、败血症外,并有
大量胸腔积液,呼吸困难,故采取中西医结合救治,疏方为
五味消毒饮加减方,配合紫雪丹及局部外用药大致与例二
同,而在主辅药的配合应用方面,则根据具体症情的不同,各有特色。例四高热昏迷,毒陷心包。治以清热解毒、清心
开窍为大法,配合外敷、针刺,发挥综合疗能,其效益彰。
按例四之治,解毒尤重于清热,许氏于疔毒内陷心包,吸取
温热病中“温邪逆传心包”治法,治疗方药中用紫雪、安宫
牛黄丸,此为“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学术经验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又:疔毒走黄之治,清·赵濂《医门补要》主张用五味消
毒饮加没药、牡蛎粉、牛子、皂角刺、僵蚕、草河车诸味, 一qAq一
另加绿豆(约30克)包煎为引。我们过去在临床上亦曾试用
(一天服两剂,每隔4小时服一次),对于早期患者确有良
效,特别是对一些青、链霉素过敏或无效的病例,不妨试服。
(五)夭 疽
唐左:夭疽肿硬,位在左耳之后,症由情志抑郁,郁而
生火,郁火挟血瘀踩结,营卫不从,颇虑毒不外泄,致育内
陷之变,急与提托,冀其速腐,得脓为佳。
银柴胡3克全当归6克京赤芍6克川象贝各6克
生草节2。4克陈广皮3克炙远志3克炙僵蚕9克炙
甲片4.5克皂角针1.5克琥珀蜡矾丸一粒开水化服。
二诊:前投提托透脓之剂,疮顶红肿高活,有溃脓之象,是属佳兆;惟恙从七情中来,务须恬淡虚无。
生黄芪9至全当归6克京赤芍6克紫丹参6克
生草节2.4克银柴胡2.4克生香附3克皂角针4.5克
川象贝各9克炙僵蚕9克笋尖9克琥珀蜡矾丸一粒开
水化服。
三诊:疽顶隆起,内脓渐化。旋理调护,可保无虑矣。
全当归6克京赤芍6克、银柴胡2。4克生草节2.4
克川象贝各9克炙僵蚕9克陈广皮3克半夏曲6克
制首乌9克香白芷1.8克1
(《丁甘仁医案》)
【评按】夭疸的病名见于《灵枢经·痈疽》。此案属郁火
挟血瘀凝结,丁氏虑其内陷,故疏方以托毒败脓为主。二诊
加用琥珀蜡矾丸(《外科正宗》方)者,以其有护心、散血、解
毒之功。三诊重在调理)清余毒而兼顾气血,方颇可取。
(六)背 疽
例一俞左,背心发,漫肿不红,顶平散涣,脓腐不化,身热,脉数,数为毒盛遏而不泄之征,当以攻透泄毒。
黄芪9克、皂角针6克赤芍9克僵蚕9克丹皮6
克首乌9克银花9克当归9克连翘9克山甲6克
另:黎峒丸一丸(吞)。
外用:大乙膏掺雄麝散。
二诊:高年生发背疽,疮顶不显,周围色紫、根盘平塌,坚硬不化,痛虽作而不甚剧,纳少口燥;脾土困败,脓毒不
泄,防其毒陷内闭,再以托补,冀能转机。
党参6克黄芪9克皂角针6克茯苓9克谷芽9
克甘草节3克陈皮6克山甲9克银花9克赤芍9克
另:用三年老母鸡浓煨。食鸡汁(日服一只)。
三诊:背疽腐脓渐化,根脚亦定,疮口溃烂,毒邪已得
外泄,惟高年正气已伤,气血本衰,须要着意调摄,不在药
饵中也。
外用:五五丹药线引流,外敷太乙膏。
四诊:背疽已半月有余,脓水渐少,疮口略收功,但正
气已亏,年高易虚难复,尚宜小心。
党参9克黄芪9克全当归9克茯苓9克谷麦芽
各9克银花9克生地12克赤芍9克炙甘草3克新
会皮6克
外用:太乙膏掺八宝丹。
(章志方治验,章琴韵等整理:无锡章氏外科经验
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9t11,1964)
例二何左,背疽五天,疽头孔多,疽根微赤,痛不归
中,肿象平塌,色暗根散,洒浙恶寒,头晕便溏,脉象虚细,拟以十全大补汤加减。
潞党参10克生熟黄芪各6克冬白术10克制附子
3克云茯苓10至大熟地10克全当归10克大白芍
6克生甘草5克小川芎3克红枣4枚生姜2片上
肉桂(冲)1.5克
二诊:背疽十天,连进托里温补之剂,喜得顶高根活,四围收束,便溏已止,饮食如常,渐入佳境,脉象虚细,拟
参苓白术散加减。
潞党参10克云茯苓10至大砂仁3克全当归10
至淮山药10克粉丹皮6克仙半夏5克大枣4枚
三诊:迭投十全大补合参苓白术散,背疽腐去新生,渐
入佳境,便溏虽止,泛恶未除。脉象虚细,仍与前法出入。
潞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云茯苓12克粉丹皮6
克,山萸肉6克淮山药10克仙半夏6至新会皮5克
春砂壳3克全当归10克大白芍6克生姜2片红枣
4枚
四诊:背疽日臻佳象,新肌溢然,疮口渐平,惟觉脘腹
作胀,此乃脾失健运所致,再与参苓白术散加减。
潞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生苡仁10
克扁豆衣10克青陈皮各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
10克春砂仁5克炒丹皮6克香附10克苦桔梗5克
霍苏梗各5克
(陈树人整理:许半龙外科医案,《江苏
中医杂志》2:42,1981)
【评按】背疽为发背之阴证,多见于高年患者,须防毒
气内陷而成险候。例一重点反映了章氏治疗背疽的经验,他
认为如疮顶不显,周围散漫,脓液又难以透泄者,除内服益
气和营托毒之剂,外用五五丹去腐拔毒外,并以食疗为辅,常用老母鸡文火煨煎,饮其原汁,日服一只,连服二三天,使内陷之毒外发,疮疽易脓易腐,有助于扶元挽危。此案初
诊另服黎峒丸(《外科全生集》方),外用太乙膏掺雄麝散以加
强方药之消肿解毒定痛作用;后以太乙膏掺八宝丹者,因其
脓水渐少,八宝丹有生肌收口之效。例二症脉为一派阴证逆
象,疽头孔多,故又有“莲蓬发”之称,投以温补托里之剂,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不仅补益气血,其中参芪鼓舞正气,合桂、附温和托毒。连服五剂,背疽转入顶高根活,四围收
缩之佳境,这种用温、补、托以调动并加强患者自身的抗病
能力,使阴证转阳的洽法,是祖国医学治疗阴疽的一大特色。
(七)骨结核
例一宗,童。
此古籍所谓流注,殆为骨结核之类,重症也。
生麻黄2.4克白芥子6克肉桂末1.2克(分二次吞)
熟地15克鹿角霜12克炮姜炭3克淮牛膝9克独活
6克桑寄生12克当归9克威灵仙9克粉草3克小
金丹一粒(化服)
二诊:古人所谓阴证者,皮色不变而痛在经络骨节间,与痛风终日不休者不同:阴证转动则痛,用药当大补气血。
全当归12克熟地24克巴戟天9克炮附片6克
生黄芪9克补骨脂9克鹿角霜9克羌独活各5克桑
寄生12克潞党参9克小金丹一粒(化服)
(《章次公医案》)
例二袁某某,男, 41岁,工人。门诊号: 259966。
1973年1月29日初诊:患者自1972年8月起,感到腰
背酸痛,两下肢萎软无力。当时检白细胞多次,均在1,200~
4, 500/立方毫米之间,分类淋巴球较正常值为高。以往有肺
结核和副睾结核史。12月8日于某院诊治,摄片见有9、1O
胸椎间隙狭窄,并见骨质破坏,有冷脓肿可见。确诊为“胸
椎结核”。经用西药抗痨治疗,病情未能控制而日趋加重。
后转来本院服用中药。
检查:慢性病容,形态消瘦,精神萎顿,面色皓白,畏
寒,下肢瘫痪,行动不能自主。第9~10胸椎棘突有明显压
痛,右侧胸部有边界不清块物可扪及,站立则较明显可见,不红不热。苔薄黄腻:脉濡细。脉搏68次/分,血沉73毫
米/小时。
辨证:肾亏致骨骼空虚,风寒乘虚而入,痰浊凝聚。
洽法:拟温经散寒化痰,益肾壮骨。
方药:阳和汤加减。
净麻黄6克大熟地12克鹿角粉3克(分吞)生狗
脊15克补骨脂12克白芥子9克姜半夏9克川桂枝
9克白芍6克生甘草4.5克
护理:卧(木板)床休息。加强食物营养,多晒太阳。
二诊:诸症同前,兼见盗汗,口干、发热(38~38。5℃)。
舌红少苔,脉细数(110次/分)。阴虚火旺,有渐成痨之势。
拟养真阴、清虚热、益肾壮骨,宜大补阴丸合清骨散加减。
左秦艽9克炙鳖甲15克(先煎)虎杖15克百部
12克生狗脊15克炒川断12克补骨脂15克白芥子
9克丹参9克黄芩9克淮牛膝12克熟地12克
三诊:前方加减服用四个多月,胃纳渐增,精神好转,体力逐步恢复。但摄片提示冷脓疡较前为增大。苔薄舌淡,脉细数。气血两亏,人参养荣汤加减以调补气血,益肾壮骨。
党参12克焦白术9克当归9克生白芍6克淮牛
膝12克炒川断12克补骨脂12克白芥子9克陈皮
4.5克百部9克黄芩9克鸡血藤15克
四诊:前方加减服6个多月,局部冷脓肿渐吸收。苔薄
润。脉率72次/分。检血沉为9毫米/小时。已能参加全天
轻工作。1974年6月4日摄片,提示局部病变与以往诸片比
较已趋好转。当归片每次5片,每日3次;虎挣片每次1片,每日2次,均饭后服用,以巩固疔效。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骨结核的病证,大致属于祖国医学外科中的流
痰、流注(流注多阳证,流痰多阴证,二者又以流痰属结核
者更多)、附骨痰、附骨疽等病的范畴,以阴寒虚证,气血
衰惫,湿痰凝滞成串为基本病理。清·柳宝治认为:“阴虚
挟痰之证,用药最难恰好”(见《柳选四家医案·痰火门》)。
当分别根据主症。兼症审因论治。例一章氏诊断为流注,初
诊用阳和汤加味以温阳通络、定痛解凝。二诊重用大补阴阳
气血之剂,辅以小金丹。羌活散以散结定痛,虚实兼顾,颇
合病机。例二为胸腰椎结核,证属肾亏骨虚,风寒乘袭,痰
浊凝聚,洽以温经散寒化痰,益肾壮骨法,方以阳和汤加减
治疗;阴虚者宜养真阴、清虚热,溃后宜用人参养荣汤以调
补气血,其中益肾壮骨是贯彻始终的治法。中医治疗骨结
核,其成功的要点应使冷脓肿逐渐吸收,这样方能兔除手术,并能体现中医治疗此病的某些优越性。
(八)瘿 瘤
吴××,男, 49岁。
右侧甲状腺肿一月余。经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印象为右
叶凉结节,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来诊时症见右侧甲状腺部有
一乒乓球大肿块,质较硬,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此痰气
互结而主瘿瘤,治拟化痰理气。
海藻10克昆布10克海浮石10克木香2克醋
炒三棱、莪术各3克陈皮3克川军2克生草2克大
枣2枚
上药服10剂后,肿瘤缩小如绿豆大,梢有触痛,即再
以原方续服3剂,瘿肿完全消失。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此案痰气互结,当属肉瘿,治以化痰理气为大
法。方用四海舒郁丸(《疡医大全》方)加减,所加三棱、莪
木、海浮石等,加强了原方化痰行气、软坚消肿的作用。陈
实功谓,“瘿瘤……乃五脏瘀血、浊气、痰凝而成”。案中用
少量川军配合三棱、莪术以散瘀,方内甘草、海藻虽“相
反”但前贤认为二者合用,使消瘿作用尤为突出,古代治
瘿方旱有先例,医者不必疑虑。
(九)瘰 疬
例一王左,瘰疬溃后,滋水淋漓而无稠厚之脓,脉象
弦细,宜育阴化毒。
大生地12克川贝母6克炙鳖甲12克夏枯草10
克粉丹皮6克大白芍10克煅牡蛎12克太子参10
克全当归10克制首乌12克云茯苓12克炙芪皮10克
二诊:迭进育阴化毒之剂,瘰疬滋水已减,脉象弦细,仍拟前法加减。
大生地12克制首乌12克炙鳖甲12克当归6克
白芍6克粉丹皮6克川贝母10克陈广皮5克仙半
夏5克煅石决12克钩藤12克夏枯草12克
三诊:瘰疬滋水未尽,腰部又觉胀痛,脉象弦细,拟再
育阴化毒,参以疏理气机。
制首乌12克太子参10克大白芍10克炙芪皮10
克当归须6克旋复花(包)5克真新绛4克川贝母
6克青陈皮各5克制乳没各6克炙鳖甲12克煅石
决15克
(陈树人整理:许半龙外科医案, 《江苏中医杂志》2:42, 1981)
例二徐××, 25岁。过去有肺结核病史,经过治疗已
稳定。1962年3月发现左侧颈项之间有核,经西医检查,诊
断为颈淋巴结核,曾注射链霉素,口服异菸肼、P.A.S及
深度X线照射,未见消散。同年五月上旬,进行穿刺诊断后
引起感染,结核溃破,有豆滓样之脓腔,兼流黄水,旋在疮
口上方又起一核,质坚。治疗至9月上旬,两核一溃一坚,既不消散,又不收口,于9月7日转至中医门诊治疗。
患者面色黄而不泽,精神不振。自诉神疲乏力,自汗畏
寒,头痛且晕,夜寐多梦,胸闷肋痛,咽干梗塞。患处上部
之核坚硬,皮色如常:下部之核则已溃,溃面结二小痂,色
呈紫黑,按之有黄色稠液溢出,去其痂则有少量滓样之脓性
物,咽部两侧掀赤有小瘰。
处治经过:(1)内服方面,共诊九次。
9月7日初诊:左项疬疮溃破已达数月,常漏稀黄脂
液,根盘散漫,延及耳根,平素夜寐不宁而梦扰,头痛如锥
刺,甚于额前及两侧,脉象细弱,舌苔薄糙,时觉咽干,是
属肝郁挟痰火凝结为患,症情缠绵,须悉心静调,方许图效。
生白芍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牡蛎24克(先
煎)夏枯草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3克栝萎皮9克
大麦冬9克生熟枣仁各9克水炙远志3克淡昆布9克
淡海藻9克西黄醒消丸3克(分二次吞)
9月14日二诊: 服药5剂,症状如前。夜寐不酣,食
后作胀。故于原方去栝萎皮、麦冬、远志,加夜交藤9克,焦白术6克麸炒枳壳4.5克、再服5剂。
9月21日三诊:疮口脓毒未清,周围尚属洁净,硬度
依然,耳根及项间有牵痛感,头昏目花,肝阳上升而失潜,睡眠较好,胃胀已减,脉细弱,苔淡薄,糙腻已化,再以平
肝消肿软坚。
生白芍4.5克珍珠母30克(先煎)杭菊花9克夏
枯草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象贝母9克夜交
藤9克生熟苡仁各9克焦白术9克淡昆布9至淡海
藻9克西黄醒消丸3克(分二次吞)
9月28日~10月12日(四至六诊):症状继见好转,疮口白腐已去,肉芽增生,上面之核渐见消退;惟胸部、脘
次尚觉饱闷,且多矢气。先后于上方去夜交藤、生熟苡仁、焦白术,加麸炒枳壳6克,春砂花2.4克,炒乌药4.5克,采芸曲9克。
10月19日(七诊):疮口洁净,脓脂已清,势将收敛。
惟头昏胀如束,体质不充,肝阳失潜,再与和营平肝,理气
宣化。
生白芍4.5克紫丹参4。5克夏枯草9克甘菊花
4.5克象贝9克桔梗3克生甘草2.4克昆布9克
海藻9克春砂花4.5克炒乌药4.5克采芸曲9克西
黄醒消丸3克吩二次吞服)
10月26日~11月2日(八至九诊):溃口已敛,上部余
块未消,胃院部尚有气胀之感,仍与原方五剂后,给西黄醒
消丸9克,分六日服,香砂六君子丸60克,每日服9克,早
晚分二次吞。
12月7日检视项部疮根平滑,余块全消。
2,外洽方面:分三个步骤进行治疗。。
第一步,将痂揭开,以探针在二孔间通过后,用剪剪开,使疮口敞开,擦净后撤五行丹(附方(1),盖贴青灵油膏(附
方(2))。
第二步,疮口脓液已少,但边缘皮凸出。即用剪修光,仍撒五行丹,换贴和合油膏(附方(3))。
第三步,疮面洁净,脓脂已清,换撒桃花五宝丹(附方
④),仍贴和合油膏,至收口为止。
附方:①不行丹:飞寒水克9克藤黄4.5克东丹15
克儿茶4.5至尿浸石膏(煅)15克红升6克二梅片
2。4克研细末,撒疮面。
②脚青灵油膏:尿浸石膏(煅,水飞)60克海螵蛸(去
硬壳)18克顶青黛(水飞)9克四梅片2.4克研细未,每12克粉未调入120克凡士林内,涂纱布上,贴于疮口。
③和合油膏:尿浸石膏(煅)30克飞东丹30克梅
片1。5克共研细末,每12克调入120克凡士林内,即可
涂纱布上,贴疮面。
④桃花丑宝丹:水飞东丹24克尿浸煅石膏30克海
螵蛸9克水飞陈年柩灰15至三梅片1.5克共研细未,撒于疮面(以上均为张氏家传经验方)。
(张赞臣治验,陈之才等整理:治愈疬疮久
溃不敛一例,《中医杂志》4:17, 1964)
【评按】瘰疬相当于颈淋巴结结核,早在《内经》中已
知瘰疡的发病和内脏结核之间的密切关系(见《灵枢经·寒
热》)。中医认为多由郁、痰而生。例一属后期瘰疬,症见气
血虚损,溃后阴虚,脓水淋漓,故治以育阴化毒,参以补益
气血。如属轻症瘰疬,可内服消瘰丸(《医学心悟》方)或内
消瘰疡丸(《疡医大全》方)亦有效。例二为瘰疬久溃不敛,结合全身症状从肝郁夹痰火论治,加服西黄醒消丸(《外科全
生集》方)亦属治瘰常用方。此案辨证确切,立方自然入彀,其所用外治方,系张氏家传验方,配合内服方药,效验颇著。
(十)痄腮、发颐
例一李x,男,5岁。1964年2月患腮腺炎,已四五
日,发热恶寒,两腮于耳下赤肿疼痛,曾用臭灵丹叶捣烂外
敷,另服六神丸,效果不明显,反觉服六神丸后腹中冷痛不
适。症见寒热未退,两腮仍肿痛,腹内亦痛,不思饮食,精
神疲惫。脉弦细,舌苔薄白,根部稍显黄腻。
辨证:风寒外袭,邪遏太阳少阳,经气受阻,脉络不通。
治法:疏解太阳少阳,兼以通络消肿,拟用桂枝、柴胡
合方加味治之。
方药:
柴胡6克黄芩6克明党参9克桂枝9克杭芍6
克法夏6克生姜3片大枣3枚板蓝根9克甘草6
克
服一剂,发热退,恶寒减轻,两腮肿痛消退大半,腹痛
已止,已思饮食,脉细缓,舌根部黄腻苔已退,继上方去黄
芩,加甲珠6至、败酱草6克,连服2剂而愈。
(《吴佩衡医案》
例二高女,4岁。初诊日期: 1957年3月8日。
发热,微恶寒,口干作渴,左侧腮颌部高肿焮痛,二便
不利。此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肿已两日,欲作脓
势,应予舒解,免成发颐之患。
龙胆草6克白芍6克山栀皮6克酒芩6克花粉
6克银花6克连翘6克酒军6克生地9克苦丁茶
6克夏枯草6克生甘草1.5克
二诊:前方服两剂,表里症俱解,肿消红退,痛亦大减,可以不致再有他患。即用前方减味、以散余毒。
生地9克龙胆草6克山栀皮6克黄芩6克熟军
6克连翘6克花粉6克泽泻6克银花6至甘草
1.5克
(尚古愚等整理:王朴诚医案,《中医杂志》
6:405, 1958)
【评按】痄腮属温毒范畴,西医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
发颐多由热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滞而成,多
见面颊一侧结肿如核,可延及耳之前后,病久溃脓、咽肿。
常见于西医所称下颔骨骨髓炎、齿槽脓肿等病。
例一为痄腮案,按常规治法一般多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但此例属风寒外袭,邪遏太阳、少阳,经气受阻,脉络不通。
故用仲景小柴胡汤合桂枝汤方增损与之。从其治效联系前贤
认为《伤寒论》方能为百病立法,是颇有见地的。例二发颐,辨证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王氏处方撷取龙胆泻肝
汤、银翘散方中主药,方内另有酒军、夏枯草、苦丁茶等,使清热解毒消肿之方义尤为突出,堪称方专效宏。
(十一)噎 偏
刘××,女, 23岁。初诊日期:1970年:1月17日。
食后作噎已三个月。
患者于三个月前感到吞咽困难,食后则发噎,进行性加
重。近一个多月来,自感胸骨后堵闷、灼痛,继而不能吃馒
头、米饭等稍硬食物,食则噎堵难下,甚至呕吐,仅能进流
食。于1970年:月4日至本市某医院治疗,经x片发现,食
道中段外围有一核桃大小肿物,初步诊为“结核”经用抗
结核药物治疗无效,后又诊为“食道外良性肿物”建议开胸
探查,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未同意,来我院就诊。当时精神
状况如前,体力尚好,二便、月经均正常。
检查:X线摄片示食道中段左前斜位有约4x5厘米大
小的圆形肿物。表面光滑,食道呈2x5厘米半月形压迹,钡剂通过呈线状,食管上端轻度扩张;脉弦滑。舌苔薄白,舌质淡。
辨证:气滞血瘀,痰气凝结客于上焦,聚而成痞(西医
诊断:食道外良性肿物)。
治法:行气活血,化痰散痞。
方药:
代储石、生瓦楞、刀豆子、泽兰各30克板蓝根15克
当归、栝萎各12克旋复花、杏仁、橘红、香附、佛手、赤芍、白芍、山慈菇、焦白术各9克
1970年1月21日复诊:服上药3剂后,自觉症状稍有
减轻、但不显著,仍感胸骨后灼痛。依前方加藕节、南红花、生牡蛎各15克,元胡9克,当归、赤白芍、泽兰改为15克,栝萎改为30克。减山慈菇、佛手。
服上方12剂后,食物作噎明显减轻,已能吃馒头、面
条等食物、胸骨后疼痛亦轻,于1970年2月2日复查,x线
摄片所见:食管已增宽为0.8~l厘米,食道外物见小,咽喉
部稍感灼痛,仍依前方加减化裁。继续服药三个多月,至
1970年5月6日患者自觉症状已全部消失,不但可以吃馒
头、米饭,亦可吃烙饼等较厚硬之食物,其他一切如常。有
时稍感疲乏无力,容易起急烦躁,特拟一处方长期服用,以
巩固疗效。方药:
括蒌、地丁各30克代储石、党参、赤白芍、丹参各
15克葛根12克旋复花、杏仁、橘红、酒胆草、香附、五味子、当归、生草各9克、 经追访,患者一直继续服用上方,前症未犯,精神、体
力均如常人。于1971年三月11日再次复查,从x线摄片中
可以明显看出,食道外肿物已模糊不清,食道已基本上恢复
正常宽度(约1.2cm)。
(关幼波:贲门痉孪和食道外良性肿物医案二则, 《新医药学杂志》9:31,1975)
【评按】噎隔多属食管恶性肿瘤。此案西医诊断为食道
外良性肿物,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痰气凝聚。治以行气活
血,化痰散痞。其方治与古书治噎隔方有所不同。结合全案
分析,治法不离乎逐瘀行气化痰,后期酌加扶正之品。方证
投契,案明药当。
(十二)乳 痈
例一张某某,女、24岁。、初诊日期31972年4月18
日。
患者于产后2冬天,突然恶寒发热,右侧乳房胀痛,经
医院检查诊为“急性乳腺炎”,曾注射青、链霉素,未见好
转,发病后第三日来北京中医院就诊。当时仍觉恶寒发热,恶心。纳少,口干口渴,心烦不安,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
检查:体温38.6℃,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右乳内上方
有11X9厘米肿块,皮色微红,压痛拒按,无波动感,右腋
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化验:白细胞计数22,600/立方毫米,中性84%。
辨证:毒热壅阻乳络,发为乳痈(西医诊断:急性乳腺
炎)。
治法:清热解毒,理气活血,通乳散结。
方药:
银花24克连翘15克公英24克赤芍9克陈皮
9克竹茹9克枳壳9克漏芦9克通草6克川军6
克薄荷9克黄连6克
患乳用温水湿热敷,行乳房按摩,红肿处外敷芙蓉膏。
4月21日(复诊):服药3剂,发热已退、体温36.9℃,右乳肿块缩小至4x2厘米,恶心止,纳增,口渴好转,大
便通畅(日1~2次),小便微黄。复查白细胞计数9,300/立
方毫米,中性70%。舌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去枳壳、川
军、薄荷、黄连,加归尾9克,猪苓9克,花粉12克,元
参15克。
外治法:同前。
4月24日(三诊):体温36.7℃,右乳肿块已消退,右
腋淋巴结已消失,其他无不适,舌苔薄黄,脉弦滑。继眼前
方3剂以巩固疗效。
(《房芝董外科经验》)
例二黄某,女。产后失调,兼患乳痈,自溃一次,昏
厥竟日,嗣虽渐苏,每日午后二时及夜半二时,必潮热、昏
厥数小时。经治小效,胸乳环周起红块若丹,渐及肢背,唇
焦舌枯,脉沉。
辨证:乳痈自溃,邪热入营。
治法:清营解毒,活血透络熄凤。
方药:
鲜生地30克白茅根9克蒲公英9克青蒿露银
花露各30克犀角尖3克(磨汁)没药4。5克丹皮9克
服1剂略安,3剂得微汗,热减神清。减去生地十之四,热复炽;复加重,热又减。三日未大便,方中加火麻仁、郁
李仁、兼用导大便坐药,下燥屎五六枚、嗣下浊物甚多,热
大退,神大清,食欲大佳。前方去生地、丹皮,加当归、芍
药补血之品。热终不退尽,又略有眩冒状,乃去当归之苦温,仍加生地之凉润,热乃净,丹全消,痈口平复。
(《冉雪峰医案》)
【评按】乳痈为常见多发病,病名初见于《肘后备急
方》。祖国医学历来认为由肝热、胃热壅滞所致,而婴儿吮
乳时损伤局部造成感染实为重要的发病因素。临床以消肿解
毒、舒肝清胃、通乳散结为主要冶法。
例一辨证为毒热壅阻乳络,治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法,方内加漏芦、通草、枳壳以通乳散结,外敷芙蓉膏(《疡
医大全》方),功能消肿、束毒、收根。例二为乳痈自溃,正
虚邪实,新感、旧邪兼有。症见潮热昏厥,辨证属邪热入营。
冉氏主张以清营解毒、活血透络熄风为大法,其中又以清营
为主,冀以防止邪火燔炽而致痉厥。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是为沃焦救焚法。前贤虽有产后宜温不宜凉之说,然此案阴
虚热炽、故当须治以凉润。至于善后调补,则又当别论。
(十三)乳 癖
金某,男;32岁。 、 “
乳癖延今一载,左乳部结块逐渐增大如胡桃大,经常作
痛,按之坚硬而不移。经某西医院拟诊为乳部肿瘤,建议手
术。参合面色晦暗,脉软弦滑,苔薄黄。
辨证:情怀抑郁,肝气挟痰,气滞血凝,经络阻塞,结
滞于乳中而成乳癖。
治法:先宜疏肝解郁,消瘀散结。
方药:
柴胡6克全当归9克制香附9克橘叶皮各6克
羌独活各9克枸橘李15克蒲公英20克漏芦9克制
半夏9克栝萎仁9克生紫菀5克 另:小金丹10粒,每
晚服1粒;逍遥丸90克,每早服9克。
外治法:用面粉发酵做成生馒头一只,上加皮硝少许,贴乳部,每夜换一次。
连服上药一个月,乳房硬块软而缩小。再服20剂及丸
剂,肿块完全消失,迄今二十年未发。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评按】 乳癖由形寒饮冷,复加气郁,痰邪流渗乳络、积聚不散所致。此案的治疗方药从民间医生家属处而得。原
治乳岩,黄氏以此方加减运用于乳癖颇见效验。方中柴胡、当归、香附理气和血,半夏配香附化痰散结,枸橘李、橘叶
皮、公英、漏芦软坚通络,佐以二活升散、法风止痛。另用
逍遥丸,小金丹以疏肝化痰、法瘀定痛。外敷皮硝,功能软
坚消解。此案治法较之古代外科专著所载,有所改善提高。
(十四)乳 疬
张某某,女,34岁。月经前双侧乳房胀痛,触之有鸽蛋
及蚕豆大小之包块数个,质略软、有轻压痛、推之可移动,月经后即缩小变软,患者精神紧张,怀疑为新生物,曾到各
医院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慢性乳腺囊性病”嘱定
期观察及中医治疗。诊脉两关不调,舌质淡紫,有小瘀点,苔薄白,面色晦而不华。
辨证:肝气不舒、气血失和,经脉瘀滞、结为乳疬。
治法: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散结软坚。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味。
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壳9克制香附9克郁金
6克栝蒌壳9克青皮9克归尾15克生牡蛎18克
夏枯草6克甘草3克
每周3剂,连服一月。
复诊:月经如常,乳房胀痛已止,包块只有黄豆大,质
软。嘱每月复查一次,治疗基本方不变,治疗八月,包块已
消散,追踪观察病未复发。
(《李继昌医案》)
【评按】疬之生于乳部者、名为乳疬。此案由肝郁、气
血失和,经脉瘀滞所致。李氏治以张介宾柴胡疏肝散加味
方,着重疏肝理气,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此证甚易溃烂、古法有用土楝子(经霜者佳)、雄鼠屎、露蜂房各等分,俱
煅存性为未,每服9克酒调服,间三日一服以治之者,功
能排脓敛毒,聊备参考。
(十五)乳 痨
潘××,女, 29岁。初诊日期: 1973年9月10日。
患者第二胎产后四个月,于二个月前左乳内侧肿胀。疼
痛,发热,诊为急往乳腺炎,经抗菌素、服西药治疗无效,化脓自溃,溃后热渐退,疼痛等症也逐渐消失,但破口始终
不愈,乳汁似有若无,全身无力,气短不眠,食欲不振,便
溏。
检查:慢性病容,形体消瘦,语言低微,二目无神,颜
面无华,指甲苍白,左乳内侧可触及肿块,大小约占乳房内
侧的3/4,表面不红,皮温不高,质硬。疮口塌陷,脓稀色灰,其味腥秽,用探针检查,斜行探入达7厘米深。舌苔薄白,脉沉而细。
辩证:气血两亏,脾虚胃弱,继发乳痨。
治法:气血双补,扶脾开胃。
方药:
生芪24克党参18克云苓15克白术12克当归
12克赤芍9克扁豆15克山药12至陈皮6克鸡
内金9克生谷稻芽18克
外用甲字提毒粉干撒疮口,外贴痈疽膏。
治疗经过: 1973年10月2日复诊,服药20余剂,自觉
体力好转,食欲增进:大便变稠,两日一解,量不多;左乳
症状如故。拟以温化寒湿、补益气血为法,方药如下:
麻黄6克甘草3克大熟地18克炮姜9克肉桂
9克鹿角胶9克生芪24克党参18克白芥子12克
云苓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赤芍9克
外贴阳和解凝膏。
10月18日(三诊):服上方15剂,精神、气力均见好
转,食欲、二便正常,乳汁已通,量已够喂养婴儿。左乳乳
汁较少,其内侧硬块变软,疮口已有轻度疼痛感,疮口红活
高起,有新生肉芽,漏管变浅(深5厘米),脓汁黄稠。上
方加白芷9克,桔梗9克。外用甲字提毒粉,用棉捻上药,外贴阳和解凝膏。
10月30日(四诊):疮口肉芽新鲜,漏管深1.5厘米,脓已少,左乳硬块范围已小,并继续变软。继以益气养血,健脾生肌。方药如下:
生芪18克云苓15至白术12克当归12克赤芍
9克太子参18克自芥子9克甘草3克
11月27日(五诊):疮口肉芽已平,已有新生上皮。患
者面色红润,全身情况良好,改为每早服八珍丸二丸,每晚
服人参养荣丸二丸。外用粗生肌粉、吃疮粉各半,混匀干撒。
12月5日,疮面愈合,临床痊愈。
(《房芝董外科经验》)
【评按】乳痨系指乳部结核,或称“乳痰”。多伴有形
瘦、阴虚,午后烦热,干嗽,颧红食少。此例属继发性乳痨,辨证属气血两亏,脾胃虚弱,治以气血双补、扶脾开胃为主。
局部外用提毒消肿之剂,复诊时治法,在补益气血的同时,着重于温化寒湿,内服阳和汤加减方,外贴阳和解凝膏,此
二方均属《外科全生集》方,乃治疗阴疽、阴毒之常用方。
未以调补气血法收功。此案前后数诊,方治有条理,药物稳
妥有效。须予指出的是,乳痨阴虚者颇多,当以六味地黄丸
加减为主方,有肺结核者,必当兼治之。
(十六)肠 痈
例一陆左。 。
初诊: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西医所谓盲肠炎也;脉大而
实,当下之,用仲景法。
生军15克芒硝9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丹
皮30克
二诊:痛已略缓,右足拘急,不得屈伸,伸则牵腹中痛,宜芍药甘草汤。
赤白芍各15克生甘草9克炙没药各9克。
三诊:右足已伸,腹中剧痛如故。仍宜大黄牡丹汤以下
之。
生川军30克芒硝21克(冲)桃仁15克冬瓜仁30
克丹皮30克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例二李××,女,65岁。住院号: 39087。初诊日期:
1959年12月19日。
家属代诉:恶心、呕吐,发烧伴右下腹痛两周。
患者两周前开始脐周围肿痛。并有恶心、不思饮食,纳
后即吐,认为患胃痛而未予治疗。痛渐转移到右下腹部,隐
隐作痛,右腿不能伸直起坐,屈身而卧。伴有发烧,朝轻暮
重,连日不退,大使多日未解。曾诊为阑尾炎,经肌注青霉
素3天,未见好转。
入院检查:神志清楚,精神萎顿,痛舍面容,表情淡漠。
右下腹可摸到一个9x7厘米大小之包块,腹壁紧张、压痛,有反跳痛,肌肤甲错,右下肢拳曲而卧,脉象沉细,舌尖光、苔根薄黄腻。体温38℃,白细胞总数18,600/立方毫米,中
性81%,、血压3159/80毫米汞柱。
辨证:湿热夹瘀、阻滞肠腑,营卫不和,热胜肉腐,证
属肠痈(西医诊断:阑尾周围脓肿)。
治法:和营化瘀,排毒消肿。
方药:
炒桃仁9克栝萎仁9克冬瓜子仁9克丹皮6克
归、尾9克赤芍6克银花9克连翘9克炙甲片6克
皂角刺9克伸筋草9克水煎服,外敷金黄膏。
12月21日(二诊):两剂药后,大便得解,右小腹痛势
见轻,腹壁紧张得缓,压痛减轻,热势已挫,略思纳食,舌
苔根薄腻渐化,脉象弦滑。宗前方加败酱草9克苡仁12
克3剂。
12月24日(三诊):药后右下腹包块明显缩小,疼痛不
甚,右足已能伸直,体温37.4℃,胃纳转馨,舌苔薄布,脉
细滑。治宗前方加减。
生苡仁12克冬瓜子仁9克当归9克赤芍9克栝
萎仁9克丹皮9至败酱草9克陈皮6克银花9克
水煎服。
12月27日(四诊):3剂后包块已摸不到,治愈出院。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肠痈相当于急性阑尾炎,仲景立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后世所宗法。例一即大黄牡丹汤证,此
方功能泻热消瘀、散结消肿。曹氏抓住患者脉证俱实,故敢
放胆施治,获得痊愈。例二为肠痈合并周围脓肿,辨证为湿
热挟瘀、阻滞肠腑,营卫不和,热胜肉腐,治以三仁汤为主,方用丹皮、桃仁、归尾、赤芍活血散瘀,冬瓜子、苡仁、败
酱草排脓消肿,萎仁润燥通肠:银、翘清热解毒;并用山甲、 憎371一
皂刺以攻其坚,比二药有消、托两种作用,轻者能消,消之
不可则托,促其自溃排服。总之,此案虽以三仁汤为主,实
亦探合了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贩酱散的多数药味,方治颇
有精义。
(十七)肝痈
邵某,右胁下硬隐痛,肿大如拳、寄予胁下,身体瘦
弱,胁肋下皮肉菲薄,扪其皮外、缓力按之则累然大块,指
下易得,诊为肝痈。穿刺为紫色血水,大便四五日未解,饮
食少进,舌苔黄腻,小便黄赤。治以清肝热,凉血行瘀,泻
火败毒。方药:
粉丹皮15克生地黄15克青柴胡9克生黄芩12
克夏枯草9克生大黄12克桃仁9克当归尾9克甘
草梢9克净银花30克
服药后,次日已能乘车来诊,面有笑容,患处肿胀已消
其半,以手扶之疼痛减轻。原方药未变,药量各减3克,再
服一剂。第三日,肿消痛减,前方去归尾、草梢,加云茯苓
9克,焦白术9克,广陈皮9克,兼扶脾气。至第四日,肿
消平复,改服调理脾胃之剂,兼清余邪,再进4剂,饮食渐
加而愈。
(余无言:外科学中两个开刀问题和治疗报告, 《新中医药》12:24,1955)
【评按】肝痈相当于肝脏肿。元·朱震亨认为;“肝痈
始发,期门穴必隐痛”。此案治以清肝泻火、凉血行瘀为主,证方精契。如配合外治,可用芙蓉叶研极细末,凡士林调涂
患部,外以消毒敷料盖贴,有消肿止痛作用。
(十八)肾痈
柳姓,女。
血分为湿热所郁,久而发为肾脏痈,腰肾及少腹左部胀
痛,小溲时状若血淋,大便秘燥,舌黯无苔、边缘赤润,宜
化瘀内消之。
赤小豆(布包,煎)30克紫黄地丁冬12克生杜仲9
克川芎4.5克炒丹皮9克生橘核12克当归尾12克
炒二丑各6克乌药(土炒)9克生枳实4.5克栝蒌12克
血余炭9克延胡索9克菟丝饼(盐水炒)4.5克犀黄丸
4.5克(化服)黄土汤煎药,3剂。
复诊:进服前方化瘀内消之剂,血少,腰痛减,少腹仍
胀,小便浑浊,黄带颇盛,脉滑数,再加分清搜湿之味。原
方加川萆薢12克、石苇12克,海金砂(布包煎)9克,西瓜
翠衣用克(鲜),车前子(包煎) 9克,去当归、川芎、栝
蒌、血余炭、枳实。嘱服4剂。
三诊:血止,溲清,腰痛已息。少腹微有下坠之意,颜
面不似前苍黄,舌苔白薄,脉弦而沉。
生牡蛎(包,先煎)24克子木通9克杜仲(盐水炒炭)
9克阿胶珠3克紫丹参9克大腹绒45克川萆薢12
克败龟板(包,先煎)6克桑寄生24克真血竭(包,先
煎)6克甘草1.5克
改用白水煎药,服6剂,并嘱常服猪肾。
(孔嗣伯整理:孔伯华医案,《中医杂志》
8:547,1958)
[评按]此案辨证,血分为湿热所郁。作为内痈之一,治当以内消为主,又须清除病理中的湿热和瘀滞,故于方中
参入化瘀、清热、利湿诸法。分析前后数诊,可以看出孔氏
治此病还借鉴了淋证治法,所拟诸方虽以祛邪为主,亦有顾
护扶正之品。首诊方加用犀黄丸,意在消痈解毒;用黄土汤
煎药者,寓有崇土制湿之意,方义颇堪玩味。
(十九)胆囊炎
李某,女。患胆囊炎,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满,鼓肠暧气,脉弦大。投以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6
克,川军6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大枣4
枚、擘,金钱草24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连服7
剂,食欲见佳,鼓肠、嗳气均大减。再进原方4剂,胁痛亦
轻,唯微热来迟,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
治之。
(《岳美中医案集》)
[评按]此例为慢性胆囊炎。大柴胡汤原治少阳热邪来
解、阳明里热变盛的病理,岳氏以此方和解少阳,泻下热
结。在用法上重用生姜以制呕恶;加金钱草以利胆清热,滑
石利尿泄热,鸡内金克化积热,方药增损合宜。此方用以治
阳实黄应及胆结石亦属对证。
(二十)胆结石
例一陈姓,男,旅苏,吴兴乡友,年约三十余,身体
强壮。发病时突然寒战、发高热,剧痛、呕吐。初吐黄绿
水,后无物可吐,痛时患者呈惊怖颜貌,甚至以指头探压舌
根,促其呕吐,痛苦万状,脉弦滑数,黄症色鲜明,面目如
装金,舌苔黄腻,便秘。断为阳明实症,用大柴胡汤,大黄
加至12克,元明粉12克,开水泡浸顿服。另以熊胆1.2克
分二次吞服,时值夏令,嘱多吃西瓜,小便增多,大便已
通,黄疸稍减,一日服药后泻下稀粪,系下干搪磁痰盂内,忽听到一阵撒石子声,便后捡得结石20余颗,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绿豆,短圆形、菱形不等,外面黄色,剖视内面墨揭
或兼灰白色。此后逐次以原方加减,服药两个月,比例一直
保持联系,三、四年来曾复发。
(叶橘泉述,徐培记录:我对胆结石辨证治
疗的体会,《江苏中医》3:38,1961)
例一徐某,女, 43岁。初诊于1973年5月。
患者有胆道残余结石,先后手术3次,第1次于1952
年作胆囊切除术,1964年复发;1967年底作第二次手术(总
胆管取石),1968年复发;延至1973年4月又作手术(手术
时查到右侧肝管尚有结石,T管引流有不少泥沙样结石)。以
前发作时,常出现黄疸,发热,右上腹、剑突下作痛。目前
体质虚弱,神疲肢软,脘腹时有闷胀感,大便日行二、三
次,带溏泄。苔薄腻,脉濡缓。证属病久体虚,脾气健运失
司,肝胆不和,失于疏泄。治拟健脾益气,疏肝利胆为法。
党参12克白术9克云等9克积壳9克木香9克
元胡粉4.5克(分冲)制军9克虎杖15克生山楂12
克金钱草30克
1975年 4月:经服前方出入治疗达2年,未见发作过。
与两年前相比,症状改善如下:1.体重增加,气色好转,食
欲增加,每日进食1斤以上,大便每月1次、成形。 2.右
上腹闷胀不舒感消失。3.以前遇冷或疲劳时容易发病,现在
即使受凉或工作疲劳亦未发病,而且去冬未穿棉袄,说明体
质增强。再守原意出入。
*375——
党参12克白术9克淮山药9克枳壳9克陈皮 ”
9克元明粉4.5克(分冲)虎杖12克生山楂12克制
军9克延胡索12克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例一为阳实证,患者年轻体壮,故叶氏用大柴
胡汤加味方,和少阳、下热结。方内大黄加至12克以泻瘀
热,另加元明粉以软坚导滞;加小量熊胆吞服以加强消黄作
用。须予注意的是,此案根据季令特点加用食疗、西瓜恣食,有清热利尿之辅疗作用。这种结合时令的药疔、食疗治法,反映了叶氏在治疗方面的心思活泼之处。例二既有胆石,复
有胆囊炎,临床除脘腹闷胀外,症现神疲肢软,大便带溏,日行二、三次。辨证为病久体虚,脾失健运,肝胆不和、失
于疏泄。证属虚实夹杂,正虚邪实。治以健脾益气、疏肝利
胆法。顾氏在较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其用药的特点是:① 用
党参、山药、苓、术益气健脾;②柴胡、枳壳、郁金、川楝子、陈皮、木香、香附以疏肝理气;③元明粉、虎杖、生山楂、草蕉、金钱草以利胆消克;④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玉竹
以柔肝养阴;⑤红藤、公英、蛇舌草、鹿含草以清里热、消
炎。全案审证既细,方治的配合和治法的疏利、补益合用,均颇有精意。
(二十一)输尿管结石
例一施××,男, 53岁,印尼华侨。
1962年4月16日初诊:患者自述在两个月前开始右侧
腰痛,尿血。经××医院调线摄片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相
当于第三腰椎之下缘处,有约0.8X0。5厘米之结石阴影。同
年3月,又进行泌尿系统静脉造影,结石下移至骨盆腔,估
计距离输尿管口约5厘米,因来求诊。疏以猪苓汤治之。
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12克滑石18克阿胶9
克水煎服。
5月2日复诊:前方服14剂,小便血止,尿转短赤,仍
腰痛。一周前,腹部平片检查,结石位置未动。日改服下
方:
金钱草60克滑石15克石苇12克冬葵子9克海
金砂12克车前子12克泽泻12克茯苓9克水煎服。
上方服近20剂,结克排出,诸症消失而全愈。
(《岳美中医案集》
例二患者,女性,36岁。初诊日期: 1962年5月29
日。门诊号: 204624。
前天早晨,突然右侧腰及腹部发生持续性绞痛,痛点不
向他处放射,尿次减少,短赤淋沥,尿道涩痛,小便时兼有
下腹部胀痛,痛甚则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黄色苦水,已三天不欲食,食入即吐;发病当晚曾吐出蛔虫一条,三天
未大便,痛时腹无包块,无畏寒发热、咳嗽等征象,月经正
常。痛时用阿托品及吗啡注射可以缓解。既往无类似病史,有腹痛史2年。
检查:白细胞略高,尿常规:蛋白少许,脓球0~2,红
细胞(+)。调线检查:右肾、输尿管、膀眺平片所见,于第四
腰椎右横突稍下方相当干输尿管部位,有一卵圆形豆大之阳
性结石阴影。诊断为右侧输尿管结石,患者不愿手术。
中医治疗经过:症如上述,脉弦滑,苔黄滑,小便刺痛、短赤而涩。根据脉证,系肾虚、膀胱气化不行,相火太旺,因此在肾与膀胱经脉所过之处,发生剧痛:由于气化不行,湿热蕴蓄,致积结而成石。治宜通淋化石,兼以疏肝。方
药:
白术9克茯苓12克车前子9克飞滑石(另包,分
冲)9克广木香3克荔枝核9克乌药6克小茴香3
克甘草梢6克
每日服1剂,连服5剂。
6月2日(二诊):服上药第四天后,少腹疼痛减轻,但
腰疼未减,少腹仍有胀痛;小便通利,涩痛减轻,小便中徘
出黄白浑浊之蛋白状液体;舌苔黄而干燥,脉弦滑,此乃肝
气郁滞不宣、湿热壅遏之故。更方如下:
川萆薢15克茯苓9克牛膝6克盐炒杜仲9克甘
草梢3克小茴香3克3剂。
6月5日(三诊):腰痛显著减轻,昨下午会阴部剧痛、随即从小便中排出20余粒如绿豆大之结石,诸症霍然:少
腹虽有轻微胀痛,乃正虚之空痛。即于上方去滑石,加熟地
15克以滋补肾气。张元素曾云:“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
不能除”。
6月9日(末诊):诸症消失,惟小便色黄而数,以清热
健脾法善其后。后追踪一年余,未见复发。
(蒋玉伯主治,朱曾柏等整理,中医治疗输尿管
结石的经过,《上海中医药杂志》3:22, 1964)
【评按】输尿管结石,大致见于中医临床文献的石淋、尿血、腰痛等门,与石淋的关系尤为密切。此病在病理上多
属下焦湿热蕴结所致。例一初治用猪苓汤以滋阴清热利水,后以石苇散加减清利湿热、排石止痛。所用方药,配伍精而
药效专,辨治颇见功力。例二症见腰酸绞痛,溺短赤淋沥。
辨证系肾虚、相火旺,膀胱气化不利,湿热蕴结成石。治以
通淋化石为主,辅以疏肝法。前后数诊均着意于清利湿热,末以清热健脾收功。全案方治能于实中求虚,运意灵巧。
(二十二)慢性前列腺炎
任××,男, 31岁。初诊日期: 1972年11月7日。
患者一年多以前,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自觉腰部酸痛,掣引双股,少腹胀满,小便频数,排尿终末有白浊滴出,轻
度涩痛,倦怠乏力,常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曾在××医
院就诊,作前列腺按摩,前列腺液镜检:脓细胞20个/高倍
视野,卵磷脂小体少量。
既往有高血压病,血压达160~180/90~110毫米汞柱。
检查:体温36.4℃,血压160/85毫米汞柱。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迟。
辨证:肾虚阳亢,寒湿凝滞(西医诊断:侵性前列腺炎,高血压)。
治法:平肝潜阳,散瘀开窍,利水法浊。
方药:
珍珠母30克归尾川克赤芍10克生磁石30克菖
蒲12克猪苓12克生石决30克泽泻10克云苓
10克琥珀面2.4克(冲)车前子10克甘草3克
11月20日(复诊):按上方服药14剂后,自觉头晕、耳
鸣及心悸目眩均减轻,腰酸痛及尿频亦见好转。仍觉倦怠无
力,排尿终未尚有白浊滴出。血压150/70毫米汞拄,舌苔
薄白,脉沉细。改用平肝温肾、散寒利水之法。方药如下:
珍珠母30克菊花15克猪苓10克上肉桂6克泽
泻10克萹蓄10克紫石英30克牛膝10克归尾10克
车前子10克川芎10克琥珀面2.4克(冲)
12月7日(三诊):按上方服药14剂后,头晕目眩已止, 一379一
偶有耳鸣,腰仍酸痛,已无尿痛及白浊。血压140/80毫米
汞柱,舌苔薄白,脉沉细弱、两尺更弱。再以补肾柔肝、活
血利湿之法治其本。方药如下:
菟丝子18克荧实15克杜仲10克枸杞子24克归
尾12克川断18克杭白芍15克泽泻12克牛膝10克
上肉桂10克车前子10克云苓10克
另服肾气丸,早晚各服一丸。
按上方辨证加减,至1973年1月26日复诊,诸证悉愈,前列腺液检查亦属正常。
随访三年,未再复发。
(《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此案病已经年,属慢性。虽以腰痛、尿频尿浊
涩痛为主症,病理上属于寒湿瘀凝。但患者有肾虚阳亢、高
血压等症,故治以平肝潜阳、散瘀开窍、利水祛瘀法,见效
后继之以平肝温肾、散寒利水。由于患者虚实夹杂,疏邪扶
正的尺度、方法应掌握合宜,终之以补肾柔肝、活血利湿,是为治本之法。
(二十三)臁 疮
姚××,女,25岁。门诊号: 78478。于1962年8月13
日来诊。
患者在三年前,左足背部生疮,初起有粟米样脓头,继
则溃烂扩大。起病后即至某医院治疗,溃疡日渐缩小,但至
直径2厘米大小时,即不再愈合,时流脓水;工作劳累及站
立长久后,则局部肿胀疼痛,休息后可减轻。后至某医院治
疗,但至今未愈。
检查。左足背有1x1.5厘米大小的溃疡,边缘不整齐,创面肉芽新鲜,四周有肥厚性疤痕。足背轻度肿胀,压之无
明显凹陷。
诊断: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治疗:局部先用电吹风吹15分钟,然后在溃疡面撒以生
肌散。再用生肌白玉膏摊干消毒纱布上,盖贴患处。最后用
绷带自足背近趾端缠缚至踝关节上方。每天换药1次。治疗
7天,溃疡全部愈合,足背肿胀消失。
附方:生肌白玉膏(经验方)
尿浸石膏90%,制炉甘石10%,石膏必须尿浸半年(或
用熟石膏),洗净,再漂净二月,然后煨熟研粉,再加入制
炉甘石粉和匀,以麻油少许调成药膏,再加入黄凡士林(配
制此膏时,用药物约3/10,油类药物7/10)。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臁疮(下肢溃疡)以胫前部为多见,此例位于足
背部,纯以外治法治疗,其法是在古人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
顾氏所用生肌白玉膏,治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者,有润
肤、生肌、收敛之效。
(二十四)脱 疽
例一王××,男, 45岁,干部。住院号: 32243。住
院日期: 1973年3月25日。
1958年冬季在某地工作时,两足冻伤,以后即局部隐
痛,寒冷时加重。1962年开始间歇性破行,足趾发紫、发
冷、苍白,有肢端动脉痉挛现象,虽经数次治疗,症状仍逐
渐加重。到1965年冬,左足第2、3、4趾已先后溃烂。近
半年来疼痛剧烈,常全夜不能入睡,抱足而坐。某地拟行高
位截肢术,病员不愿,故特来我院中药治疗。
一381一
检查:两下肢肌肉萎缩,皮肤温度明显减低,汗毛脱落,趾甲变厚,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胫后动脉和腘动脉搏动也减
弱。左足第2、3、4趾端溃烂,脓水较多,肿胀漫延前足背,周围皮色暗红。左手食指不能伸屈,指端呈干性坏死,两侧
桡动脉搏动减弱。
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3.3克,红细胞46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3,500/立方毫米,中性85%,出血、凝血时间2分
钟,血小板计数10万,红细胞沉降率12毫米,抗“O”333
单位。脓液涂片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绿脓杆菌生
长。
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死期)。
治疗:
第一阶段(一个半月,1974年3月25日起):脱疽已坏
死,疮面脓水淋漓,臭秽不堪,疼痛剧烈,夜不能眠,苔薄
舌红。仅右手桡动脉搏动微弱,呈细数(88次/分)。寒湿
郁久化热,已成火毒,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先拟养阴清热,和营活血。
元参12克生地30克银花9克四季青30克蛇舌
草30克川牛膝12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杜红花9
克野赤豆18克虎杖15克生山楂15克
外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泡后,再敷红油膏掺九一丹。
第二阶段(一个半月,自5月10日起):脉管炎健康组
织与坏死处分界明显,腐肉尚未全脱,疼痛大减,再拟前法
出入。
生地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杜红花9克野
赤豆18克川牛膝12克粉萆薢15克生甘草6克
第三阶段(3个月,自7月1日起):脉管炎疮面腐肉大
部分已脱,脓水极少,疼痛亦止,肉芽新鲜。苔薄润,脉濡
细。病久气血两亏,拟加调补之品。
生黄芪12克潞党参12克全当归9克赤芍15克
杜红花9克生地30克元参12克蛇舌草30克忍冬
藤30克生甘草6克
外用:红油膏、九一丹。
共经6个月治疗,疮面收敛全愈。病员在院内经功能煅
炼,可自动步行一里,后出院。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例二焦某,男,34岁。初诊日期: 1973年9月9日。
左足发凉麻痛三年,近四个月剧痛难忍。三年前,发现
右足麻痛、发凉,不能远行,走路则疼痛加剧,左小腿胀
麻、沉而酸。某医院诊为脉管炎,经治疗未见好转,症状日
益加重,四个月前,左足1、2趾剧痛发黑,继而肿胀,五天
前自行破溃,血水渗溢,剧痛难忍,昼夜难眠,食欲大减,五天来大便未解,小便短赤,遂来北京中医医院就医。
检查:面色晦暗,痛苦表情。左足掀红肿胀,1、2趾已
干枯坏死。趺阳脉、太溪脉均不能触及,足部皮温增高。舌
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郁热的阴,血瘀蕴毒(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皿期)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镇痛。
方药:
元参30克石斛24克银花60克公英30克连翘
30克地丁18克元胡9克当归18克赤芍12克红
花12克桃仁9克川军3克白芷9克桔梗9克甘
草9克牛膝9克生芪30克川楝子18克野菊花24
克罂粟壳15克每日之剂,每六小时眼药一次。
外治法:消毒后凡士林纱条包扎患趾。
9月12日(复诊):按前方服药6付,大便已解,其他症
状同前。上方去桃仁,加云苓15克继服。
9月23日(四诊):仍有疼痛,左足1、2趾坏死,界限
已分明。方药如下:
元参30克石斛30克生地18克银花60克公英
30克连翘30克当归15克地丁24克野菊24克牛
膝9克生芪30克云苓15克赤芍12克党参18克
红花9克元胡9克甘草9克罂粟壳15克
9月28日(五诊):在局麻下,将左足1、2趾切除,术
后情况良好,继服前方,外用止痛生肌散,于上截趾创面,纱布包扎。
10月8日(七诊):疼痛已止,肿胀已消,左足焮红已
退,皮温不高,伤口缩小,已有新肌生长,自觉腰痛。继服
前方,改为一日一剂,煎三次,早、午、晚各服一次,外治
法同前。
10月15日(八诊):伤口继续缩小,新肌已平,自觉腰
痛减轻,脉沉细,舌尖红。治以温补脾肾、通经活络。方药
如下:
元参30克生芪30克银花15克党参18克石斛
18克云苓18克白术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牛
膝9克甘草3克菟丝子30克枸杞子30克
10月31日(九诊):伤口已愈合,表面结薄痂,左小腿
行路多则有酸沉感,腰痛已消失。
11月17日(十诊):创面结痂已脱落,局部有轻度痒感,能走一,二站路,继服五子衍宗丸,每早服2丸,肾气丸每
晚服2丸,以巩固疗效。
(《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脱疽在《灵枢经·痈疽》名为“脱痈”相当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由肢体感受寒湿所致。例一由于寒湿
郁久而化热毒,热甚阴伤,复有经络痹阻,气血凝滞,局部
已现坏死,故治以养阴清热、和营活血为大法。此例在治法
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内服方是以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方)加减为基础,并吸取了民间草药,其二、外治方具有中
西医结合的特点。方洽较为周密。例二辨证为郁热的阴,血
瘀蕴毒,内服方与例一大致相仿,因属Ⅲ期,足趾已坏死,故配合截趾,病程后期,以温补脾肾、通经活络为大法。此
案源流俱澈,遣药标本兼到,可资临证参考。
(二十五)破伤风
朱××,男, 32岁。1951年左脚掌被锈钉刺入约4分
深,但出血不多,是晚回家用草药敷包局部,并不十分疼
痛。在第三日忽感咀嚼不便,吞咽困难,颈部亦觉不自由,当晚10点钟发生痉挛一次,至第四天,痉挛次数增多,颈
部、脊、腰均呈强直状态,由人介绍来所求治,上下包车均
需人扶持始能勉强行动。体温39.6℃,脉搏跳动甚速,大小
便如常,神识清醒,不异常人。在诊察刚毕时又痉挛一次,但不严重,约三分钟即恢复正常。当将患部包扎草药除去,洗洁患部,见伤口呈肿硬状态,即以玉真散厚撒伤部,外用
纱布绷带包扎,另给药散3包,每包重9克,命其回家时用
热黄酒调服,每隔3小时一包。次日由人抬来复诊,揭示伤
口肿硬较昨日初诊时减退约1/3,据称服药3包后,痉挛次数
大减;洗净患部后,仍以玉真散撒布伤处包扎,仍给玉真散3
包带回服用。至第三天来诊时伤部僵硬已完全软化平复,惟
伤口尚未愈合,当即易以生肌收口药散,吞咽已恢复如常,痉挛次数大为减少,发作间隔延长,发作症势已转轻缓,内
服玉真散如前,惟每包减量为6克,如此延续服用,计十二
天而完全恢复正常。
附方:玉真散:白附子320克生南星(姜汁炒)明天
麻羌活防风白芷各30克蝉衣90克共研细未,贮
瓶备用,不可泄气。
(张觉人:玉真散对破伤风的疔效,《中医杂志》
8:421, 1956)
【评按】玉真散(《外科正宗》方)为治疗破伤风常用方,功能祛风镇痉。张氏运用此方内服并配合外治,甚见功效。
已故余无言氏在其《金匮要略新义》中介绍,用蝉衣(去净
头足)为极细末,另以黄酒半斤,将蝉衣末15~30克放入酒
内,文火多煮数沸,一次顿服。一般患者于服药后,周身淅
淅汗出,其汗胶粘,其气腥臭,微汗颇久,一汗之后,邪去
而病乃可愈。此方原见明·龚信《古今医鉴》,方名脱凡散,治破伤风良效。如患者有便结内热,再以承气汤下之。
(二十六)静脉炎
马x、女, 28岁。初诊日期: 1974年9月29日。
患慢性痢疾了年余,住××医院治疗,曾静脉输液,出
院已数天。近三天来左侧腕部疼痛,活动受限,左上肢起一
条索,肿痛,睡眠不佳。
检查:左前臂直至上臂,有一明显条索,长28.5厘米,质硬,触痛拒按,沿条索皮肤潮红,左前臂微肿,左腕及左
时屈伸略受限。苔白,脉弦略数。
辨证:湿热凝结,血瘀阻络(西医诊断:左上肢浅静脉
炎)。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散结。
方药:
银花24克公英24克连翘18克茵陈30克条芩
9克猪苓9克元参18克泽泻9克炒山甲15克赤
芍9克归尾12克车前子9克红花9克元胡9克川
楝子18克升麻9克甘草3克
10月6日(复诊):药后肿消,痛轻,夜寐安,皮肤潮红
已退,但局部条索同前。前方去黄芩,甘草,加地龙15克,泽兰叶12克继服。
10月17日(三诊):疼痛已止,条索变软,无触痛,缩
短至20厘米。方药如下:
三棱9克赤芍9克莪术9克半夏9克元参18
克炒山甲15克连翘15克生芪15克鸡血藤18克
云苓12克红花9克炒僵蚕9克桃仁9克归尾9克
酒军3克升麻9克
10月31日(四诊):条索基本消失,按之已不明显。改
服活血主力丸,每早服5丸,八珍丸,每晚服2丸,以巩固
疗效。
(《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此案诊为左上肢浅静脉炎,局部条索状,皮肤
潮红,左前臂微肿。中医辨证属湿热凝结,血瘀阻络。由于
湿热证现于外,单用活血化瘀则病本难除,故治以双管齐下,清热利湿、活血散结并举。从方药分析,首诊时清热利湿居
主导地位,其中银、翘、公英、茵陈等用量较大。俟痛止,肿消、潮红退,改用活血、调补气血法以竟全功。案中在掌
握祛邪扶正的分寸和步骤方面,较为得体。
(二十七)手术后合并症
例一周××,男,74岁。病历号: 2837。
患者于1961年8月21日下午5时许,突感恶寒发热,随即伴有阵发性腹痛,局限于右上腹部,恶心呕吐,吐出物
为食物残渣,鲜黄色稀软便一次,于次日下午皮肤出现明显
黄疸,意识稍有朦胧,体温39.3℃,淋巴11%。大小便检
查无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于24日下午四时半在
局麻下作胆囊造瘘术。术后至次晚八时,尿总量不到5毫升,患者处于半昏迷状态,呼吸深而速,脉搏70~80次/分。血
压95~75/50毫米汞柱,巩膜发黄,心肺无特殊异常,腹略
胀满,肠鸣正常,膀眈区呈鼓音,血液检查:白细胞20,900/
立方毫米,中性89%,嗜酸性1%,淋巴10%,红细胞311
万/立方毫米,血色素9.5克,血钠279.2毫克%,非蛋白
氮112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24.6容积%。白手术后即
开始输液、输血,以纠正酸中毒及调整电解质平衡,但仍无
排尿;又曾经二侧肾囊奴佛卡因封闭及针灸等治疗,均未见
效果。自膀胱导尿,亦未排出尿液。乃于8月25日晚请中
医会诊。
会诊记录:患者神智时或昏沉,喃喃自语,周身及两目
如橘黄色,口有秽味,身有微热,四肢发凉,全身浮肿,时
出冷汗,小便已二日未解,大便不通,面色稍赤,口干舌燥,脉滑无力,舌苔白腻而垢、中心黄黑。
辨证:肝胆湿热未清,因年迈体虚,以致湿热弥漫三焦,入窜心包,有正不抗邪之势。
治法:养阴补血,滋肾通关。
方药:
西洋参麦冬当归各9克白芍30克大生地、天花
粉各15克钗石斛、川贝、益元散(包)各12克炒知母、黄柏、枯芩、车前子(包)、全栝蒌、丹皮各9克茵陈、银
花、赤苓各15克紫肉桂0.9克为引,煎服2剂。
于当晚10时眼药后,至次日晨5时许,尿量达500毫升;
至上午10时许,尿量达900毫升。尿常规:比重1.015,反
应酸性,蛋白(+),糖(一),镜检:上皮细胞少许,白细胞
1~2/高倍,红细胞0~1/高倍。至8月27日晨尿量多达
3600毫升/日,病人神智清醒,诉有饥饿感,要求进流质饮
食,血液检查:非蛋白氮67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32.3
容积%,血钠290.8毫克%,病情有明显好转。
8月27日下午复诊:发热已退,黄疸渐消,精神亦有
好转;尿量正常,尿常规检查已无异常,脉滑数,舌苔稍
黄。拟再进清热利湿,调补气血之品。在原方上去肉桂、黄
柏、丹皮、车前、枯芩、益元散、栝蒌,加北沙参18克、地骨皮9克、蒲公英15克,再服二剂后,一般情况好转,尿
量正常,血压120~130/70~80毫米汞柱,各项血液检查结
果亦已接近正常。
(关幼波治验,危北海整理:医案选录——
手术后无尿症一例,《中医杂志》7:27, 1962)
例二李××,已婚,女, 50岁。因上腹部疼痛4天,于1958年6月21日,急诊入北京××医院。
患者十余年来,常有上腹疼痛,泛酸,服苏打后而缓
解,疼痛多与饮食有关,近四日上腹部疼痛复作,以两肋缘
为甚,入院前一日,疼痛加重,持续不解,大便两日未行,小便如常。既往史从略。
一389一
检查:急性病容,痛苦表情,皮肤无黄疸。头部器官阴
性,颈软,心肺(一),腹壁普遍板硬,井有压痛,肝脾不易
触及,膝反射存在。血压100/20毫米汞柱,血象正常。临床
诊断为胃穿孔,合并腹膜炎。
入院后施行手术,术后尿闭,呈半昏迷,肌肉抽动,非
蛋白氮150毫克%,乃请中医会诊。患者神志欠清,时而躁
动,手抽肉颤,尿闭,脉细肢凉,乃用真武汤加减,回阳利
尿。药用西洋参、杭芍、白术、云苓、炮附片、生苡米。一
剂后,能自排小便,四肢渐温,肉颤筋惕亦止。二诊时用红
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牛膝、泽泻、苡米、玉竹,经
过三诊之后,诸证好转,血压恢复正常,非蛋白氮降至37.5
毫克%,后痊愈出院。
(《岳美中医案集》)
例三孙××,女, 52岁。因子宫颈癌,手术后发生呕
吐不能食已五天,医院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曾服中药微予
通利,虽便泄数次,但呕吐仍不止,病清严重,西医施行输
液及胃肠减压,未见好转。诊时患者头痛目眩,耳鸣口苦,心中疼热,呕吐涎沫,食不得入,渴不欲饮,大便先泄而后
闭,肠鸣、不矢气,小便短黄,唇黯红,舌苔薄黄,脉弦。
辨证:厥阴寒热夹杂,肝风扰胃,肝胃不和。
治法:酸苦辛甘合剂,从乌梅丸化裁。
方药:
乌梅9克川连6克花椒3克西党9克当归6克
黄柏9克干姜3克代储石15克橘皮4.5克竹茹4.5
克水煎服。一剂呕吐即止,涎沫减少,能进饮食,心中疼
热亦减,腑气得行,并下蛔虫一条。但仍口苦溺黄,脉细弦,苔黄舌质红,知其胃气渐降,而肝胃阴伤,余邪未清,再以
原方去花椒、储石,加玉竹9克、丹参6克。四剂后,精神
食欲好转,头晕耳鸣减轻,口苦除,但觉晚间腹部灼热,出
汗后则渐舒,大便结,小便仍黄,脉细弦,舌苔根部薄黄,此乃肝胃渐和而气阴未复,最后仿炙甘草汤意调治:
党参9克白芍9克丹参6克玉竹9克麦冬9克
火麻仁9克炙甘草4.5克生姜6克四剂后,诸症大减,精神食欲均大有好转,呕吐从不再作。
(杨志一:医案扎记,《江西医药》9:29, 1963)
【评按】 例一为手术后尿闭,神志时明时昧,口秽身黄,肢凉浮肿。患者年迈体虚,而肝胆湿热未清,弥漫三焦,入
窜心包,以其正不抗邪,故治以养阴补血,滋肾通关,清热
利湿法。药后尿闭得通,热退黄消。关氏对此案能细勘病机、斟酌虚实以疏邪扶正,其方药变化较有法度。例二为手术后
尿毒症,症见尿闭,半昏迷,肌肉抽动,脉细肢凉。肾为胃
之关,肾阳因阳气式微而闭,故用真武汤加减以回阳利尿,肾关得阳则开,后以健脾气、利尿之剂投治,患者神清,排
尿自如,岳氏以利尿法贯串全案,足见利尿在治疗尿毒症中
之重要性。例三于宫颈癌手术后产生不全性肠梗阻,并见头
痛目眩,呕吐涎沫,食不得入,渴不欲饮,心中疼热等厥阴
寒热夹杂、肝风扰胃,肝胃不和的症候,治以苦甘辛合剂一
乌梅丸化裁,功能平调寒热、敛肝熄风,调和肝胃,清热化
痰。全案辨证明晰,方证契合。
(二十八)天疱疮
郑××,男, 58岁。初诊日期: 1977年7月18日。
患者半年前先从躯干发生散在水疱,以后逐渐增多,大
小不等,破后流水,久不愈合,自觉微痒,以后发展到四
肢,迅即扩散到全身。曾在××医院诊为“寻常性天疱疮”
给以“强的松”治疗,每日量30毫克,病情未能控制,后强
的松每日量加到60毫克,病情稍有好转。但时轻时重,偶有
新疱发生,延续数月,遂来我院治疗,来院时躯干、四肢仍
有散在少数水疱及糜烂面,强的松每日量仍为60毫克。
检查:一般情况尚好,体壮,面孔呈满月形,全身皮肤
散在少数黄豆至蚕豆大的水疱,疱膜松弛,尼可氏征阳性,并见胸背部有多块指盖至五分钱硬币大的糜烂面,基底潮
红,部分融合成片状,表面结有污灰色痂皮,口腔无损害,不发烧。苔白腻,脉弦滑微数。
辨证:素有蕴湿,郁久化热(西医诊断:寻常性天疱
疮)。
治法:健脾除湿清热。
方药:
苡仁31克生扁豆15克生芡实12克冬瓜皮7克
冬瓜仁7克六一散、川萆薢、绿豆衣、干地黄各31克莲
子心12克苦参9克龙葵9克车前子、草各15克
局部治疗:祛湿散(方附后)100克,六一散100克,龟板散30克外扑。甘草油(方附后)清洁用。
8月8日:前方进10剂,病情较前好转,但仍有新发水
疱,便干。舌苔白兼腻,脉弦滑。仍用前法加减:加入大黄
9克,桃仁3克,野菊花15克,连翘9克,白藓皮31克;
去生芡实、干地黄、苦参、龙葵、六一散,再进10剂。强
的松仍维持每日量60毫克。
8月25日,皮损较前干燥,仍有少量新疱,大便已调,一般情况好,强的松每日量60毫克,舌苔白兼腻,脉弦微
缓,前方不变,再进10剂。
10月20日:病情稳定,未见新发疱疹,强的松每日量
已减至15毫克,舌苔白,脉缓,改服丸药调理。
除湿丸:每日6克。白术膏:每日一匙。参茸卫生丸:
每日1/3丸。
本例共服汤药60剂,历时92天。
附方:(1)法湿散:大黄面30克黄芩面30克寒水石
面30克青黛面3克
②甘草油:甘草10克植物油100毫升,甘草浸入植
物油内一昼夜,文火炸至焦黄,离火滤过,去渣备用。
(3)白术散:单味白术炼蜜成膏。
(《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赵炳南治案, 张志礼等整理)
【评按】天疱疮以其疮形如水疱,皮薄而泽,发病又与
天行时气(多为风热暑湿之邪)有关,故名。其发病内因多
属心火,脾湿蕴蒸,常发于儿童。此案的治疗不论内服外
治,均着重于除湿清热。但在治疗后期则适当照顾脾肾,培
补先天、后天,有利于成人患者疔效的巩固。
(二十九)丹 毒
例一应××,女, 37岁。初诊日期: 1972年4月27
日。
患者前天左足背及左小腿红肿胀痛,局部发热,行走时
胀痛加剧;口渴,思冷饮,不思食,时而呕逆,尿短赤,大
使三日未行,伴有发热。既往无类似病史。
检查:体温39℃,呈昏睡状态,问之不语,表情痛苦,面赤唇焦;左足背及左小腿下1/3皮色红赤,形如云片,略
肿,局部扪之的手。白细胞计数20,300/立方毫米。脉弦数
一393一
有力,舌尖红,苔黄。
辨证:湿热下注,火毒攻心(左小腿丹毒)。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护心。
方药:
银花24克公英24克大青叶10克连翘18克黄
连6克生栀子1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车前子10
克生地20克猪苓10克灯芯炭10克薄荷3克川
军10克(包)绿豆衣10克陈皮6克
每日2剂,每六小时服一次。
另服梅花点舌丹,每次一丸,每四小时一次。
外用:外敷雄黄软膏,每日二次。
4月12日(复诊):服上方3剂,神志清,呕逆已止,疼痛减轻,大便已通,稍能进食,局部皮肤赤红变浅。体温
渐退(37℃),白细胞计数: 12,000/立方毫米。舌苔薄黄,脉弦略数。依前方加减:
银花20克公英25克连翘20克赤芍10克当归
10克生栀子10克猪苓10克川军3克车前子10克
牛膝10克甘草3克生地15克条芩10克黄连3克
每日一付半,每八小时服药一次。
外用:外敷芙蓉软膏,一日二次。
4月15日(诊):一切恢复正常,左足及左小腿皮色
亦恢复正常。嘱继续按前方服药四剂,每日一剂,以巩固疗
效。随访四年,未再复发。
(《房芝萱外科经验》)
例二商××,男,47岁。病历号20092,初诊日期:
1957年11月4日。
患者近十年来每于感冒,劳累或步行过多后,左小腿即
骤然掀红肿痛,同时恶寒身热,体温高达40℃左右。每次用
抗菌素治疗后,病情始见平伏,初发时每半年发作一次,随
后渐趋频繁,甚则每月发作二次。这次来诊已发病六天,右
小腿焮红肿胀,灼热疼痛,体温39℃。左侧鼠蹊部淋巴结肿
痛。脉象滑数,舌质红、苔黄。
辨证: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为流火(西医诊断:慢
性丹毒,急性发作)。
治法:利湿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
丹皮4.5克赤芍4.5克黄芩4.5克忍冬藤9克生
苡仁9克泽泻9克二妙丸9克(包)六一散9克(包)
赤苓9克大贝母9克水煎服。
11月8日(二诊):服前方3剂后,红肿渐退,又继服
二剂,改为每日口服二妙丸9克,共半月。服药期间,焮红
肿胀全消而愈。一年半后追踪,丹毒未见复发。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例一、例二均生于胫腿部,一般称之为“流火”,例一辨证属湿热下注,火毒攻心,房氏治以清热利湿,解毒
护心法为主,佐以凉血活血。另服梅花点舌丹(《外科全生
集》方)及先后外敷雄黄软膏、芙蓉软膏者、功能消肿定痛。
例二为慢性丹毒,反复发作已有10年,虽在治法上亦宜利湿
清热、凉血解毒,但疏方与例一有所不同。朱氏治慢性丹毒,常用二妙丸入汤剂中煎服,而其主要经验是在急性发作后,继续常服苍术膏(有两种配方:①苍术1000克,②苍术
1,000克,当归90克,白藓皮60克。制法:上药加水连熬三
次取汁,文火煎成浓膏,加蜂蜜250克调和成膏),认为苍术
健脾澡湿,能增强患者抗病力,防制其发作,亦即“缓则治
其本”之意。
(三十)蛇窜疮
王××,女, 33岁,病历号: 11931。初诊日期1958年
4月4日。
左腰部及左大腿出现集簇小水疱,剧痛已三天。
七天前左腰部及左大腿外侧出现大片红斑、小水疱、刺
痛加重,不敢触碰,坐立不安,虽服止痛片亦未解痛。大便
干结。
检查:左侧腰部及沿左大腿外侧,相当于腰1~2节段,可见成片集簇之小水疱,部分为血疱,基底潮红。脉弦而带
数,舌苔薄黄。
诊断:蛇窜疮(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辨证:心肝二经之火内郁。
治法:泻心肝之火热。
方药:
川连9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大青叶9克番泻
叶9克银花9克连翘9克赤芍9克花粉9克青黛
1.5克水煎服。外用玉露膏。
4月6日(二诊):服二剂后,水疱已见结痂,刺痛明显
减轻,大便三日未行,舌苔黄糙,脉弦数。方拟通腑泄热。
生川军6克(后入)黄芩9克焦山栀6克大青叶6
克连翘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忍冬藤9克2剂。
4月8日(三诊):疱疹大部干结,疼痛基本消失,大便
畅通。
前方去大黄加花粉9克。2剂后治愈。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蛇窜疮多发于腰肋部,又名缠腰蛇丹,西医名
带状疱疹。中医认为多由心肝二经风火,或脾肺二经湿热所
致。此案所用系清营泻火、凉血解毒法。后因患者便结,参
入通腑泄热之品,辨证确而用药当。外用芙蓉膏,可加强清
热缓痛之效,全案证方较为熨贴。
(三十一)湿 疹
例一徐调,男,30岁。初诊日期: 1971年4月12日。
患者半月前腹部出现红色疙瘩,搔痒,晚间尤甚,搔后
皮疹增大,流黄水,局部皮肤大片发红,逐渐延及腰部、躯
干等处。诊断为急性湿疹。曾服“苯海拉明”,静脉注射“溴
化钙”局部用醋洗均未见效。大便干,小便黄,口渴思饮。
检查:胸背部皮肤轻度潮红,有散在红色小丘疹,自米
粒大至高梁米粒大,下腹部及腰部呈大片集簇性排列,并掺
杂有小水疱,部分丘疹顶部抓破有少量渗出液及结痂,臀部
也有类似皮疹。脉沉细稍数,舌苔薄白。
辨证:湿热蕴久化热,发为急性湿疡,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凉血利湿。
方药:
胆草9克黄芩9克栀子9克生地30克赤芍15
克茵陈15克紫草根12克地肤子15克茅根15克
生甘草6克
上方服21剂后,皮疹逐渐消退,疹色变淡,腹部、股内
侧偶尔出现红色小丘疹,兼见有风团样损害。按前法佐以养
血凉肝之剂。
胆草9克黄芩9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当归12
克茵陈15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12克刺蒺藜15克
生甘草6克
上方继服15剂,皮损消失,临床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二张某某,男, 47岁,初诊日期1971年3月23日。
患者六年前开始全身泛发暗红色丘疹。
检查:全身泛发暗红丘疹,除面部外,全身皮肤粗糙、角化,皮纹理增粗、肥厚,有色素沉着,呈深褐色,散在明
显的抓痕血痂,脉弦滑,舌苔白腻、舌质红。
辨证:湿毒内蕴,发于肌肤(西医诊断为泛发性湿疹)。
洽法:除湿润肤,解毒止痒。
方药:全虫9克白藓皮45克地肤子30至川槿皮
9克干生地30克威灵仙15克槐花30克苍耳子9
克苦参15克陈皮6克
外用龙胆草90克豨莶草30克川椒9克。水煎,外洗。
4月3日,服药三剂后,痒稍有缓解。其余未见好转,改用清热除湿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克川军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川
槿皮30克生白术15克赤苓皮15克白藓皮60克干
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苍耳子9克。
外用大枫子油2瓶,如意金黄散4袋,外扑。
5月5日前服10余剂,变化不大,改用秦艽丸方加减:
秦艽15克乌蛇9克防风9克黄芪15克苦参15
克漏芦9克黄连6克白藓皮30克威灵仙30克
连续服用20余剂,明显好转,皮损面变薄、转软化,搔
痒基本消失。以后改用秦艽丸服半月余,6月中旬复诊时,全身皮肤已恢复正常,痒止,近期临床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三朱××,女, 32岁,病历号: 129809,初诊日期:
1967年1月3日。
一月来先于脸颊皮肤潮红、浸润,并见细薄鳞屑。脉弦
细,舌淡、苔薄布。
辨证:面游风,风燥伤血(西医诊断:脂溢性湿疹)。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
生熟地各9克丹参9克荆芥9克苦参9克白藓
皮9克枇杷叶9至桑白皮9克忍冬藤9至生甘草6
克五剂。外用青白散香油调搽。
1月9日(二诊):药后,脸面脱屑减少,瘙痒亦见明显
减轻,但双前臂又见新起斑丘疹,近日来腰疼,转侧不利。
仍宗前方去忍冬藤,加川断9克,狗脊9克,再服5剂,基
本治愈。
青白散:青黛30克,海螵蛸末90克,煅石膏末370克,冰片3克,先将青黛研细,次加海螵蛸末研和,后加煅石膏
末研和;冰片入研钵内轻轻研细,加入上药少许研和,再加
全部药末研和用。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湿疹多由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病久则易耗
血、生风生燥,风燥郁滞则肌肤失荣,而使湿疹呈现慢性发
作的情况。例一为急性湿疹,辨证属湿热蕴久化热,由于热
重于湿,故治以清热凉血利湿法,后佐以凉肝之品。证方贴
切。例二为慢性继发性湿疹,剧痒6年,初诊辨证为湿毒内
蕴,洽以清化湿毒为主,佐以养营通络之品,曾一度用龙胆
泻肝汤治疗乏效,后治以祛风通络为主,清化湿热为辅,方
用秦艽丸(《证治准绳》方)加减而效。此案三易其方,以患
者全身泛发,皮损剧痒,说明邪郁干表不散为其主要矛盾,湿毒为次要矛盾,故改秦艽丸加减,例三为脂溢性湿疹,发
于面部者,中医名为“面游风”,证属风燥伤血。治以养血润
燥,消风止痒,方治颇为对证。外用青白散有收湿止痒、消炎
退肿之效,除主治湿疹外,亦可用于过敏性皮炎。
(三十二)风 癣
杜××,女, 39岁,工人,病历号: 217683。初诊日
期: 1967年8月24日。
全身泛发皮癣二年。
二年来先后干颈后,两时伸侧、下肢等处起成片皮癣,瘙痒无度,昼轻暮重,难于入眠,屡治无效。
皮肤检查:颈后、双时伸侧、前胸、下肢等处,有较为
对称成片轻度苔藓化皮损,呈淡红色,瘙痕累累,结有血痂,稍见溢水。脉弦细,苔黄腻。
辨证:风癣,血热内盛,风胜化燥(西医诊断:泛发性
神经性皮炎)。
洽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方药:皮癣汤(经验方)加减。
生地15克丹参9克赤芍9克荆芥9克防风6
克茜草9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苍耳子9克白藓
皮9克地肤子9克水煎服,每日:剂,二次分服。
8月31日(二诊):服前方七剂后,大部分皮损显著变
薄,略见脱屑,痒减。继以前方加红花9克以活血消风,眼
药十剂后,病情略见起伏,此后断续治疗约两个月,在前方
中加熟地12克何首乌9克,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局部
外搽苦参酒而治愈。
苦参酒:苦参310克百部90克野菊花90克凤眼
草90克樟脑125克将前四种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
酒精(或白酒)5000毫升,泡七天后去渣,加樟脑溶化后备
用。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此案西医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辨证为血
热内盛,风胜化燥。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为大法,立法
切合此证的病因,病理变化。所用皮癣汤加减为朱氏经验方,局部外搽苦参酒,有灭菌止痒之效。此酒外用尚能治脂溢性
皮炎、皮肤搔痒症、单纯糠疹等病。
(三十三)白疤风
例一张××,男, 31岁。初诊日期81970年5月31
日。
周身泛发皮疹鳞屑已三年。近二月来又加重。
三年来全身遍见红斑和银白色鳞屑,曾在外地医院治疗,未见疗效。二月来皮疹明显增多,瘙痒难忍。
检查:头皮、手臂、双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损,呈对称性
分布,浸润肥厚,基底暗红色,覆盖鳞屑。在躯干、前臂等
处,可见大批点滴状红色皮疹,上有轻度鳞屑。脉弦滑,舌
质紫红,苔薄白。
辨证:风热郁久,化火伤营,复受外风(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治法:凉血清热,活血祛风。
方药:
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当归15克知母9克生石
膏30克紫草30克桃仁9克红花9克荆芥9克防
一4ol一
风6克蝉衣6克水煎服。
6月5日(二诊):服5剂后,部分皮损已明显消退,痒感亦显著减轻,未见新起皮疹。嘱服前方10剂。
1970年8月随访:未见复发。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例二包××,女,52岁。住院号: 29458。
寻常型银屑病,十八年来反复发作,初冬重、夏轻,以后
皮损夏季也不消退,曾经多方治疗,效果均不明显。于1972
年2月住院,全身遍发红斑,先服凉血清热解毒之剂。
生地18克赤芍12克丹皮9克草河车15克蒲
公英30克山豆根9克紫草12克仙灵脾、补骨脂、菝
葜各30克生甘草9克
三周后皮损变平,瘙痒减轻。苔薄、舌体胖,脉濡。前
方去草河车、山豆根,加补肝肾之肉苁蓉、菟丝子、白蒺藜
各15克。
又服一月:皮损几乎全退,仅留少数损害。苔薄舌红,脉濡细。拟养阴清热,调补肝肾兼顾。
生地30克肥玉竹、小胡麻各12克菝葜30克紫
草9克蛇舌草30克补骨脂12克肉苁蓉9克锁阳12
克
加服外科蟾酥丸5粒,每日之次,以巩固疔效。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白疕风或称松皮癣,西医名为银屑病,亦即牛
皮癣。中医认为系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营养所致。其
症皮损状如松皮,或形如疹疥,搔起白皮,缠绵难愈。例一
风热郁久、化火伤营,近二月来加重,为复受外风新邪之征。
患者症现血热瘀滞,治疗除重用凉血清热,兼用活血化瘀之
药外,以其有外风,故佐用疏风清热之品,审因察病,至为
精细,立方颇周到熨贴。例二病已十八年,求诊时因全身遍
发红斑,血热毒盛是其主要矛盾,故先治以凉血清热解毒,此为基本治法,因患者兼有肝肾不足,复诊时兼补肝肾,后
又参入养阴清热法。案中方药加减变化,缜密合拍。蟾酥丸
(《外科正宗》方)原为治疗疔痈名方,此处用以配合治顽癣,亦属经验用方。
(三十四)白癜风
王××,女,23岁。门诊号: 759784。初诊日期1975年
7月12日。
患者额上一处白斑已3~4年,近6个月来逐渐发展,向
两面颊漫延扩大,目前已有掌大一片。其他无不适。苔薄,脉平。
豨莶草9克苍耳草9克浮萍草9克补骨脂12克
川芎9克红花9克白芷4.5克桂枝3克赤芍12克
8月11日(二诊):服药1月,无显效,白癜风四周色
稍紫,苔薄舌红,脉平。久病入络,加重活血法瘀,祛风通
络之品。
当归尾9克赤芍15克川芎9克丹皮9克桂枝
9克乌梢蛇9克白藓皮9克地肤子9至豨莶草9克
10月6日(三诊):药后1月,中间已有色素岛出现,目前已有70%色素沉着。
前方续服。1月后痊愈。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白癜风又名白驳凤。由风湿搏于肌肤,久而不
去,以致血气失和所致,临床以局限住皮肤脱色变白为特
征。治疗当以法风湿,调和气血营卫为主,久病者参入通络祛
瘀之品。此病除内服方药外,再以25%补骨脂酊外涂,则
能增强疗效。
(三十五)扁平苔癣
张某、女, 30岁。初诊日期: 1972年8月4日。
患者从1971年4月开始,全身骤然出现紫红色斑片,呈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痊痒较甚,部分尚起水疱或血
疤,日益增多。曾用氯喹及激素治疗,药后明显减轻,但停
药三天后又加重,故来我院门诊治疗。
皮肤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紫红色斑片,如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口腔颊粘膜和舌边亦见紫色损害,病理检查
诊断为扁平苔癣。脉弦细,苔薄白。
辨证: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西医诊断:急性泛
发性扁平苔癣)。
治法:先以法风、除湿、清热。
方药:
乌蛇9克蝉衣6克羌活9克荆芥9克防风9克
白芷6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
生甘草6克嘱服7剂。
9月8日(二诊):药后皮损曾见趋退,停药后又有少
起,而感瘙痒,脉苔同前。仍宗前法加减。前方去连翘,加
全蝎6克,桃仁9克,活血去风。服5剂。
1974年8月10日(三诊):称药后两年未犯,近半月来,全身又起散在之类似损害。仍嘱服上方6剂。
8月24日(四诊):药后减轻,皮损已少,痒已不甚,继服前方6剂。
1975年4月追踪来院复查:前证迄今来犯。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扁平苔癣属于“乌癞风”或“紫癜风”范畴,多由风湿热毒郁于肌腠,气滞血瘀而成。故此案治以祛风、除湿、清热,其中祛风药除荆、防、羌活等药外,更以乌蛇、蝉衣搜风化毒为主药;二诊时并揉入活血之品。方药的配伍
加减,斟酌合宜,是以效验较为巩固。
(三十六)玫瑰糠疹
梅××,男, 40岁。初诊日期81972年10月26日。
患者一周前发现躯干两胁部起两块环形皮疹,色红,有
薄鳞屑,痒感明显,两天以后发现前胸后背、四肢密布同样
皮损。经××医院诊为“玫瑰糠疹”。用葡萄糖酸钙静脉注
射,内服扑尔敏、维生素等药,效果不明显,遂来我院门诊。
检查:躯干、四肢皮损呈环形、椭圆形皮疹,色红浸润,表面有微薄细鳞屑,胸背部皮损长轴与肋骨平行。脉弦滑,苔薄白稍腻。
辨证:血热,外受风毒湿邪。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除湿。
方药:
白茅根30克干生地30克大青叶15克粉丹皮12
克尾连6Q克黄芩9克紫丹参15克白藓皮30克猪
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包)12克
10月30日:服上方四剂后,皮损红色明显消退,痒感减
轻。于上方中加地肤子30克,继服5剂。
11月6日:大部分皮损消退,呈现淡红色半环状皮损,中心消退,边缘稍有浸润,痒感已不明显,脉缓,苔薄白。
改用养阴凉血,除湿止痒为法:
干生地30克粉丹皮12克白藓皮30克地肤子30
克紫丹参30克苦参9克花粉15克二冬12克生
苡米30克车前子(包)12克泽泻9克全当归15克
11月13日:上方连续服6剂,皮损全部消退,呈现色
素沉着,临床痊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评按】玫瑰糠疹多由风热血燥闭塞腠理所致。此案辨
证为血热,外受风毒湿邪。赵氏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除湿为
主,方治的重点明确,药物的用量、配伍均有特色。
(三十七)瓜藤缠
李某,男, 36岁。初诊日期: 1963年7月10 H。
患者6个月前,发现两胫部有赤豆大小的肿块4~5个,因胀痛而行走不便。曾诊为“结节性红斑”。就诊时,患者两
目红丝攀晴,且有作胀之感。两足胫跗及足背、足底均有紫
褐色肿块7~8个,如黄豆大小,轻按头形尖而硬,重按则感
热痛,履地重滞,胀痛兼作,午后足跗肿胀。脉弦数,舌苔
根部浊腻。
辨证:湿热下注,气血凝滞。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活血。
方药:
赤白芍各4.5克桃苡仁各9克杜红花2.4克丹皮0
克紫丹参4.5克黄柏4.5克川牛膝9克制苍术4.5
克忍冬藤12克板蓝根9克丝瓜络9克碧玉散12克
(包煎)3剂。
7月13日(二诊):足部肿块热痛略减,唯大便稀薄,泛吐酸水。
上方加陈皮4.5克再服5剂。
7月20日(三诊):两足跗红斑肿块尚有续起,且感胀
痛。泛吐酸水已减。乃瘀湿不化也。仍宗前意出入。
赤芍4.5克白芍4.5克桃仁9克苡仁9克杜红
花2.4至丹皮6至紫丹参4.5克黄柏4.5克川牛膝
9克制苍术4.5克陈皮4。5克忍冬藤12克板蓝根
9至丝瓜络9克6剂。
7月27日~8月3日(四~五诊):迭进清营化瘀利湿
之剂,两足跗、胫红斑肿块日见轻减,入暮足肿亦退,唯舌
苔根腻、化而未尽。再予原方继服10剂。
8月10日(六诊):两足腔跗红斑肿块均已消散,仅留
褐色斑痕,按之亦无痛楚,鼻准及两颧焮赤亦见轻减。脉弦
数较缓,舌质红,苔根部略腻。
赤芍4.5克白芍4.5克桃仁6克苡仁6克川牛
膝9克焦白术6克丹皮6克杜红花2。4克紫丹参4.5
克忍冬藤6克丝瓜络6克黄柏4.5克板蓝根12克
服5剂后,继以丸药作善后调治。三妙丸90克,日服两
次,每次4.5克,用温开水送服。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张赞臣医案,郑昌雄等整理)
【评按】瓜藤缠为湿毒流注之绕腔而发者,与西医所称
之“结节性红斑”相类似。此例辨证属湿热下注,气血凝滞。
治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法瘀,方中黄柏、苍术、牛膝、苡
仁、碧玉散、板篮根等清热除湿以治其因;赤芍、桃仁、红
花、丹参等活血法癖以治其果。若局部溃破,可配合外刷
“龙马丹”(《外科真诠》方,地龙粪、炒黄丹、赤克脂各9克,马齿克、伏龙肝、陈石灰各6克,生黄柏15克,扫盆粉3
——JO7】一
克,上四六1.2克。先研细未,用桐油调刷)。
(三十八)硬皮病
邱××,女, 52岁。住院号: 29161。住院日期: 1972
克12月30日至1973年5月17日。
患者子1965年秋,发现两手指端发冷、发白、发绀,伴
有关节酸痛和全身不适。1966年秋,症状加重,前臂皮肤浮
肿、紧张、按之无凹陷,皮肤呈淡褐色,有搔痒针刺感,额
颊也发生“浮肿”。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硬皮病”1967
春,皮损扩展到胸背、腹部,且不出汗。1970年起,每逢冬
季,手指尖发生溃疡,以食、中指为主,并且足趾也发白、发冷、发紫,偶有胸闷。1972年春,两大腿发生褐色肿胀之
皮损。
检查:血压140/80毫米汞柱,呼吸76次/分。面部、颈、额之皮肤硬肿,间杂有色素减退斑点。两手臂硬肿,以前臂
到腕部显著。手指肿胀发亮,食、中指尖有黄豆大小之凹陷
溃疡。胸背、两胁、腋下皮肤绷紧,颈,腹两大腿硬肿,四
肢关节活动不利。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初诊:硬皮病6~7年,皮损以四肢末端、额、颈、胸、背为主,不出汗,吞咽顺利,呼吸尚可,腰脊关节活动不利,伴有酸痛。苔薄舌淡,脉沉细。
辨证:肾阳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之邪,阻于肌肤,络
脉痹塞不通,营卫不和。
治法:温经散寒,补肾阳,和营卫,开腠理。
方药:
净麻黄9克大熟地18克川桂枝9克杜红花9克
全当归9克仙灵脾15克肉苁蓉15克锁阳15克补
骨脂15克菝葜30克生甘草9克
外用:川楝子60克花椒30克食盐炒后布包,乘热
时熨。
二诊:眼药1月,病情稳定,考虑经期发病,与冲任不
调有关。
前方加鹿角粉30克(分吞)。复方当归注射液(4毫升)
肌肉注射,日一次。
三诊:服中药2个月,自觉肌肤发热,额部出汗较多,胸、腋下、手背皮肤较前柔软,身体汗出,以药后为明显。
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好转,唯关节仍酸痛,乃血脉失养,风邪
仍留之故。仿“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前方去锁阳、蒙英。加丹参15克,炙地龙9克,加用低
分子右旋醣酐500毫升,静脉滴注,每周2次。
又一周,手指溃疡愈合,各种症状均好转,出院门诊随
访。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硬皮病是胶元病中的一种,西医属于内科病范
畴。此例发病以肾阳不足,卫外不固为重要内因,复有风寒
阻于肌肤,络脉闭塞不通,营卫不和诸证。故用鹿角、苁蓉、灵脾、锁阳温补肾阳,丹参、当归、红花、地龙活血通脉;
麻、桂温散风寒。方药主治明确,照顾全面。并配合低分子
右旋醣酐以增加血流量,改善末梢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
(三十九)红斑性狼疮
例一马××,男, 37岁,病历号:71573,初诊日期:
1964年4月15日。
一409一
患者于一年前,先于左下颔出现小片紫红色斑片,叠起
鳞屑,不易剥落,有轻微痒感。三个月后,于鼻背偏右又出
现二片紫红斑,互相融合成片,表面附有干燥鳞屑,周边见
紫红晕。又隔三个月,口唇右外方又起小片类似之皮损,伴
午后低烧,体疲肢倦,困乏无力。
检查:在鼻右侧可见一片境界清晰5X2厘米大小的表
面附有鳞屑之萎缩性红斑。病理诊断:盘状红斑狼疮。脉弦
带数,舌质正常,苔薄布。
辨证:肝脾失和,气滞血瘀(西医诊断,盆状红斑性狼
疮)。
治法:舒肝和脾,活血化瘀。
方药:
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柴胡6克茯苓9克炒白
术9克丹参9克紫草9克红花6克丹皮6克甘草
6克5剂,水煎服。
5月8日(三诊)局部已不痒,精神振作,体重增加,皮损边缘明显缩小。患者要求拟方带回东北继服中药治疗,从前方加香附9克、桃仁9克。
7月4日来信:称鼻部皮损逐渐缩小,周围红晕已退,仍嘱继服前方,以竟全功。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例二杨某,女, 42岁。初诊日期: 1974年10月1日。
1972年6月面部发生圆形红斑两处,发热,关节痛,经
某医院诊为“红斑性狼疮”,曾用激素和中药治疗。1973年
春复发日渐加重。现症:两颧有圆形红斑,卧床不起,心累
气短,畏寒神怯,自汗乏力,腰身疼,两膝关节疼痛,畏日
怕光,晒后则身痛更甚,心烦懊农,肢软浮肿,腹胀纳少,月经量少色淡,面唇指甲淡白,便结溲黄,舌淡苔自,脉细
缓。
辨证,气血脾肾皆虚,瘀血阻滞经络。
治法:益气化瘀、温肾填精,健脾除湿兼清瘀热。
方药:
①党参3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60克桑寄生30
克菟丝子15克熟附片(先煎二小时)24克补骨脂12
克地鳖虫10克地龙15克炒蒲黄10克北五味12克
槟榔6克糯米草60至海金砂12克蜈蚣2条鸡内金
10克紫草6Q克
②草药七味:白花蛇舌草60克半枝莲30克克大
年(石见穿)30克无花果60克瞿麦根15克隔山撬
15克苦荞头15克
以上①②方同煎,每周6剂,连服二周。
10月18日(二诊):服上方后,能起床散步,已不畏日
晒,能步行就诊。上述诸证缓解,舌质红润,苔薄,脉平缓,前方继服一月。
11月20日(三诊):痛已缓解,精力充沛,仍以原方两
月量,制成蜜丸与服, 1975年2月经原医院复查未见“红斑
性狼疮细胞”,停药恢复原工作。
(冯显逊整理:王渭川运用益气化瘀法的经验, 《中医杂志》4112, 1981)
【评按】红斑性狼疮是胶原病中的一种,西医作为内科
病证对待。临床分局限性盘状和系统型两型。祖国医学一般
认为其发病多与“阴虚”有关。例一为盘状红斑性狼疮,中
医名为“鸦啖疮”,历来认为难治。此例辨证属肝脾失和,气
滞血瘀,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脾、活血化瘀。据朱氏经验, 一411一
狼疮红斑明显者,可于方中加凌霄花、鸡冠花;皮肤有瘀斑
加仙鹤草、藕节炭;关节痛加乌蛇、秦艽、桑寄生;盗汗加
黄芪皮、糯稻根……。方药加减,反映了其辨证明细以及用
药之权衡可识。例二两颧圆形红斑,全身症状重笃,显示脾
肾两虚,瘀血阻滞经络,郁而化热,治以益气化瘀,健脾补
肾,兼清瘀热。处方一的特点是温、清、补、消并施,而配
方中虫类药和草药糯米草的应用,加强了解毒消肿、通瘀活
络的效能;处方二所用七味药亦颇有特色,其中如石大年,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镇痛,隔山撬健胃消积、解毒消肿:苦
荞头健脾利湿……。方治力求在纷错危重的病况下,各个击
破,转危为安。立方遣药反映了王氏独到的经验和胆识。
六、五官、口腔病类医案
(一)凝脂翳
例一华××,男, 51岁,门诊号: 625332。初诊日
期: 1958年2月21日。
右眼57天来红痛,畏光,流泪并有长期失眠,经西医检
查确诊为“进行性匍行性角膜溃疡”,因溃疡未能控制,转中
医治疗。
检查:右眼视力0.2,近视力耶格表5。球结漠混合充
血,角膜鼻侧溃疡,且有脂状附着物。脉弦数,舌色红,苔
微黄。
辨证:肝肺积热,复感风热毒邪,上乘目窍,而致黑睛
凝脂一片。(右眼凝脂翳)
治法:祛风清热为主,平肝退翳为辅。
方药:红肿翳障方加减。
石决明20克焦白术6克生地10克赤石脂10克
生甘草3克赤芍6克蒙花10克白芷6克夏枯草6克
川芎6克黄芩6克连翘6克六一散10克(包煎)水
煎服,7剂。
2月28日(二诊):服上方和点药后,眼已能睁开,头
眼已不痛,惟汗出多梦,失眠如前。证属风热已解,肝热尚
盛,久郁化火,上灼心阴,扰及神明。治宣平肝泻火,养心
安神,退翳明目。方药:
炒枣仁25克珍珠母25克浮小麦30克柏子仁15
克夜交藤15克夏枯草10克蒙花10克白菊花6克
蝉衣3克白芷6克甘草3克黄芩5克7剂。
知柏地黄丸90克,每日10克。
3月4日(三诊):自述右眼症状基本消失,右偏侧头部
有轻微疼痛。脉象弦细而数,舌色红,苔薄白,治以平肝祛
风,退翳明目为主,辅以滋阴益气。方药:
生地25克石决明25克蒙花10克川芎6克党
参10克连翘10克白芷6克知母10克防风5克白
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羌活6克水煎服, 17剂。
知柏地黄丸,每日10克
3月23日(末诊):睡眠好转,一切正常。
检查:右眼视力0.3,近视力耶格表1。右眼角膜遗有浓
厚白斑,以原方去党参、白芷、知母、防风、白菊花、蔓荆
子,加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青葙子、炒栀子各6克,7剂,水煎服,隔日1剂,服完为止。给犀黄散3瓶点眼。
1967年5月复查:右眼视力0.5,矫正视力1.5,近视力
耶格表1。一直工作,未再复发。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例二男,36岁,住院号: 12039,入院日期:1958年
10月15日。
本年9月21日开始右眼红而疼痛,视力减退,兼有流泪
及右偏头痛。经检查诊断为右限边缘性角膜溃疡,全身检查
均属正常。曾用三氯醋酸烧灼,抗菌素滴眼,施行结膜瓣遮
盖术。至10月23日眼部刺激症状加重,结膜瓣收缩,角膜
溃疡乃又暴露,溃疡呈陡削如蚕蚀状。染色阳性。诊断为侵
蚀性角膜溃疡,即于该日起开始服中药,当时症见:右眼眼
胞高肿,流泪刺激痛,风轮凝脂翳四周而起。手厥冷,脉细
欲绝,拟益血复脉而驱久寒。
全当归9克桂枝3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4.5克
木通6克细辛1.5克红枣10个生姜1片。
10月26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角膜溃疡已改善,刺激症状已大见改善,脸肿退。结膜水肿充血已退去大半,再服3剂。
10月29日(三诊):角膜染色阴性,溃疡已愈,改服下
方,于10月31日出院。
党参9克焦冬术6克炙黄芪12克全当归9克炙
甘草4.5克茯神12克炒远志4.5克酸枣仁9克煨
木香1.5克生姜:片红枣5个
(陆南山《眼科临证录》)
【评按】凝脂翳系因风热毒邪侵犯黑睛,以致目痛羞明,泪出如流,目翳色黄缘如凝脂,故名。例一证属肝肺积热,复感风热毒邪,上乘子目而致。治以法风清热为主,辅以平
肝退翳,方用红肿翳方(经验方)加减而获效。韦氏体会赤
石脂能促进溃疡愈合,石决明能消除翳障,故每遇角膜翳障
多加用之。例二风轮凝脂翳四周而起,两手厥冷,脉细欲绝,反用当归四逆之辈,益血复脉、温经散寒而获效。两例相较,虚实寒热证治迥然。
(二)花翳白陷
例一男, 40岁,门诊号: 168428,初诊日期: 1958年
7月8日。
左眼发病,时发时愈已一年余。经检查诊为树枝状角膜
溃疡,曾用多种西药治疗未愈。症见左眼气轮赤络微布,风
轮凝脂侵及瞳神,流泪刺痛,脉弦。
辨证:肝风气郁所致,清阳之气不升则内郁不解,发为
花翳白陷。
治法:散风热而调和气血,升清阳而开诸郁。
方药:
嫩钩藤9克蝉衣3克当归9克川芎3克炒白芍
9克制香附12克
服上方14剂后炎症消退。
(陆南山《眼科临证录》
例二鲍××,女,11岁,门诊号: 126626。初诊日
期:1966年1月26日。
右眼30天前开始充血、涩痛、畏光、流泪,经调“调医院
诊断为“右眼树枝状角膜溃疡”,给予对症治疗和散瞳。患者
五年前右眼曾患同样病变。用碘酒烧灼后,角膜遗有瘫痕。
检查:右眼视力0.1+1,近视力耶格表2-3 ,右眼角膜近
瞳孔7~8点处,有一灰白色深层树枝状浸润,直径约2毫
米,萤光素染色阳性,上方有陈旧薄翳。脉细,舌质红,舌
苔薄白。
辨证:肝肺火盛,外感邪毒,内外合邪,上犯目窍。
(右眼花翳白陷;右眼冰瑕翳)
治法:法风清热,活血滋阴,退翳明目。
方药:
(1)红肿翳障方:生地12克赤芍10克蒙花6克白
芷10克石决明15克(先煎)赤石脂10克(包煎)炒川
芎3克夏枯草6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5剂。
(2)犀黄散一瓶点患眼,一日三次。
1月31日(二诊):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溃疡已趋平
坦,白睛仍有红赤。脉细数,苔薄白,仍守原方加减:炒川
芎3克、生地12克、赤芍10克、蒙花6克、白芷10克、桑皮15克、木通5克、炙草6克、地骨皮10克水煎服5
剂。
继续以犀黄散点眼。
2月5日(末诊):眼痛消失,稍有畏光流泪。脉细数、舌苔薄白,舌质淡红。改用祛风清肝,退翳明目之法。
龙胆草6克连翘10克夏枯草6克草决明10克
蒙花10克、荆芥5克白菊花6克水煎服12剂。
继续以犀黄散点眼。
服药后,上述症状消失,角膜溃疡愈台。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花翳白陷系指眼部黑睛白翳状如花瓣树枝,见
有羞明多泪,磨擦疼痛等症。树枝状角膜溃疡属于本证范
畴。例一因肝风气郁而致。治以散风热而调气血,升清阳而
开诸郁,药少而力专,效果良好。例二证属肝肺火盛,外感
邪毒,内外合邪,上犯目窍,使用韦氏红肿翳障方,标本兼
顾,药性平和。本方是治疗各种角膜炎、角膜溃疡的经验方。
(三)瞳神干缺
例一徐××,男,28岁,初诊日期: 1942年4月25
日。
双目瞳神干缺,黄液潜伏,视糊晴痛,舌糜口疮,腿部
红块,阴部糜烂,得病五载,此起彼伏,反复发作频繁,脉来
弦数,舌苔黄腻症由湿热流注,病在心脾肝肾。《素问》云:“诸
痛津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心主血,脾主
肉,血热而内湿,湿热相合,热毒下传,入肝经而生阴疮,入脾经而为肉疡,人心经而致舌糜,入肾经而致瞳神干缺。
其病浸淫不休,溃败肌肤,后果堪忧。
龙胆草炒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木通当归尾
苍术米仁生地甘草竹叶
2剂后,原方增损连服10剂,红肿退去,黄液消失,目视恢复,诸痛及疮痒皆除,惟过二月,目疾又发。
复诊:前经治疗,红退,黄液消失,目视放明,惟未隔
二月,旧病复起,且形寒烦热,胸腹不利,脉濡,舌苔浊
腻:是亦湿热蒸蒸,浊邪上逆所致。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
毒。
茯苓苍术猪苓泽泻黄芩炒栀子米江滑石
甘露消毒丹(包煎)
三剂以后,又连服5剂,目疾又愈。
(姚芳蔚等整理:眼科姚和清的学术经验,《上海中
医药杂志》3:1, 1964)
例二张××,男,28岁,初诊日期: 1959年6月12
日。
左眼得病二旬,眼红,视糊,睛痛,并牵连头部胀痛,经西医检查诊断为左眼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力0.2)。患者
面色红润,口干引饮,舌赤,苔黄,脉数。证属瞳神干缺,血贯瞳神。
茺蔚子赤芍元参麦冬知母生石膏黄芩生
甘草五灵脂
2剂后,疼痛减轻,左眼红肿减退,前房出血消失,混
浊减轻。原方去石膏、五灵脂、甘草,加地骨皮,又3剂
后,左眼红肿消失,视力增至0.5,续服原方6剂,左眼充
血消失,视力增至1.0。
(姚芳蔚等整理,姚和清老大夫治疗前房出血经验
简介《浙江中医杂志》4:23, 1965)
【评按】瞳神干缺常为重症凝脂翳之后遗症,瞳神失去
正圆,边缘如锯齿或形如梅花,故名。例一除瞳神干缺外,兼见湿热流注等证,病在心脾肝肾。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十剂获效而月后旧病复发,证势反重,此乃湿热蒸蒸,浊邪
上逆。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重在“去邪”,邪去正安
而获治愈。例二不仅瞳神干缺,复见血贯瞳神。治从整体出
发,着重治内,由于肝经血热,血瘀络阻,故以行血活血为
治,又须凉血清热,以治其本。
(四)视瞻昏渺
例一张××,女,27岁,病历号: 75753,会诊日
期,1959年11月6日。
今年八月初曾感冒发烧,伴有偏头痛。15天后左眼视力
急剧下降,5天后右眼视力相继减退,头痛绵绵,右眼胀
肩,睡眠、纳食均差,懒动少言。发病前工作紧张,有过度
劳累史。
检查:右眼视力0.5,近视力耶格表2;左眼视力0.7,近视力耶格表2。双视乳头色泽全部苍白,边缘清楚,动脉
细,动静脉比例为1:2,其他大致正常。双眼周边视野白色
视标在20度以内,红色视标在10度以内,双眼中心视野约
有10度比较暗点。脉细有力,舌体胖。
辨证:脾虚气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清窍失养。(双
眼视瞻昏渺,双眼视瞻有色)
治法:益气升阳为主,辅以清肝明目。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柴胡3克升麻2克归身10克白术10克陈皮5
克党参12克黄芪10克炙甘草3克蔓荆子3克生
石决明15克(先煎)夜明砂12克(包煎)杞子12克五
味子5克川芎3克14剂
11月20日(二诊):服药后视力明显进步,暗影已不明
显。
检查:双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双眼底大致同
前,脉细,舌质淡,舌体稍胖。仍守前方加减。方药:补中
益气汤加桑叶6克、石决明15克(先煎)、杞子10克,7
剂。
11月27日(末诊):双眼视力已恢复正常,眼前暗影已
消。
检查:双眼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眼底大致同前。
双眼周边视野已基本正常,中心暗点已消,停止治疗。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例二魏x,女, 27岁,初诊日期: 1973年10月13
日。
患者1971年3月行人工流产术后,患子宫内膜炎及附
件炎,继之左眼视物不清,诊后未再介意,1973年8月目疾
复发,左眼视物不清逐渐加重,伴头痛,眼胀,曾经检查诊
为“左眼中心性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曾经西药治疗效
不着。现症:头昏眼胀,视物不清,心悸气短,神疲肢软,常自汗出,失眠,腰脊酸痛,关节疼痛,下肢微浮肿。舌质
淡,脉弦涩。
辨证:气虚夹瘀,络道瘀滞,兼肝阴不足。
治法:益气化瘀,滋肝通络。
方药:
党参6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60克仙鹤草60克
阿胶珠10克女贞子24克旱莲草24克钩藤3Q克蜈
蚣2条乌梢蛇10克、地鳖虫12克水蛭6克全蝎10克
三七粉(冲)3克蒲黄10克五味子12克金樱子60克
槟榔10克
每周6剂,连二周。
10月27日(二诊):除视力未见好转外,一般病情均
有所缓解,上方去槟榔,加木贼草24克,楮实子24克,生
鳖甲24克,更加麝香0.5克(冲服)。每周6剂,嘱服四周。
12月10日(三诊):上方共服24剂,视力显著好转,能自行走路就诊,全身诸症相继消退,拟下方巩固疗效。
党参3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30克木贼24克
楮实子24克蜈蚣2条乌梢蛇10克蒲黄10克五味
子10克柴胡3克每周六剂,每周另服云南白药一瓶(分
六次服,每日一次)。
一月后复查左0.07, 微斜可眺远,右眼0.8,已上班,嘱再服上方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冯显逊整理: 王渭川运用益气化瘀法的经验, 《中医杂志》4:14, 1981)、 【评按】视神经萎缩属于中医视瞻昏渺范围。多因肝肾
不足,气血虚弱而致。例一证属脾虚气弱, 中气不足为本,治
以益气升阳为主, 辅以清肝明目。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气
足血充,精气得以上承,目得血而能视。盖目为肝窍,瞳神
属肾,凡瞳神内部慢性病,多以补肝肾为主,而脾为后天之
本,生化之源,久思易伤脾,过劳易伤气。补中益气实乃洽
本之法,且与滋补肝肾、舒肝解郁,养血活血相辅相成。例
二诊为中心性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据其证候,也属于视
瞻昏渺范围。中医辨证为气虚夹瘀,络道瘀滞,兼见肝阴不
足。治以益气化瘀,滋肝通络。因其气血虚滞,“若欲通之,必先充之”,故在补气血的基础上,重用搜剔走窜之虫类药
物,更加麝香等开窍通闭之品,视力显好,“全身症状相继消
退。观其药剂较重, 关键在于识证精确,否则病重药轻,难
以奏效。
(五)暴 盲
例一钱××,男,45岁,初诊日期:1964年5月11
日。
厥阴失条,郁火上逆,两眼觉胀,视物模糊,方寸大
字,分不清楚,胸闷纳少,口渴不饮,大便干燥,小便浑
浊,经××医院诊断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使用多种西药,治疗罔效。审察脉证,肝经风火并挟湿邪,留阻中州。现予
疏肝明目,清火法风,佐以渗湿为治。
春柴胡4.5克全当归9克杭白芍9克粉丹皮9克
滁菊花9克谷精珠9克草决明9克蜜蒙花9克净蝉
衣3克金银花9克西滑石9克云茯苓9克制熟军6
克焦山楂9克5剂。
6月2日(复诊):前剂进完,证情好转,前次来诊,遂以前方又投5剂,目前报上小字已能看清,胸字不闷。饮
食增加,苔脉均见好转,原方去茯苓、滑石、熟军、山楂,又投5剂,而完全恢复健康。
(张笑平整理:陈粹吾医案选录,《江苏中医》
5:29, 1965)
例二沈××,女,23岁。初诊日期: 1960年2月22
日。
双目骤然不睹,将近十日,曾经西医检查,云为急性球
后视神经炎;此属暴盲,症询危笃,年轻体力应壮,但脉来
虚软,形体不实。
辨证、阴亏水不涵木,精气不能上达,目系失所荣养。
治法:益阴填精,肝肾同治。
方药:
生地山药茯苓泽泻萸肉丹皮杞子菊花
当归麦冬5剂。
二诊:前予补益肝肾之剂,目病未瘥,且感头部偏痛,眼珠亦痛。据述病由郁抑,情志不遂而起,是乃郁抑伤肝,木不条达:气血逆而元府闭塞,故神气出入无路,光华不能
发越,治当疏肝解郁为先。
生白芍茯苓全当归柴胡炒白术薄荷炙甘草
白芷蔓荆子
5剂以后又服5剂。
四诊:头痛已愈,眼病已差,目视恢复,但感不足,病
根尚在,再守上法。
生白芍茯苓全当归柴胡炒白术炙甘草生地
杞子
5剂以后又服5剂。
六诊:经治后,目视恢复,检查视力,二眼皆为1.0, 病愈,但防再燃,唯有清心寡欲,借视缄光,去除一切杂
念,可保无虞。
杞菊地黄丸。
(姚芳蔚等整理:眼科姚和清的学术经验,《上海中
医药杂志》3:1, 1964y
例三文xx,女,12岁,门诊号: 70309,初诊日期:
1959年4月24日。
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伴有眼球胀痛半月余。涸 初,感
冒发烧后双眼视力模糊,眼胀痛。11日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仅有光感。12日双眼视力光感消失。14日在××医院住院
确诊为急性视神经乳头炎。经治疗效果不明显,转本院治
疗。现仍头痛眼胀。
检查、双眼视力眼前指数。双眼瞳孔稍大;对光反应较
迟钝。双眼底视乳头充血色红,边缘模糊不清,乳头水肿隆
起约2个屈光度;周围网膜有放线样水肿,鼻上及颞侧有点
条状出血;视网膜静脉扩张,动脉无明显改变,黄斑部及周
边部所见范围未发现异常。脉弦,舌质红而苔薄白。
辨证:肝经郁热,风邪外侵,玄府郁滞。(双侧暴盲)
治法:舒肝解郁,活血破瘀为主,辅以平肝明目。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茺蔚子6克,石决明12克,五味
子2克,7剂,水煎服。
5月4日(二诊):药后视力提高,眼胀已消,惟口眼
发干。
检查:双眼视力0.2,近视力耶格表7+1。脉细而稍数,舌质梢红,少苔。证属热病伤阴,肝肾阴虚。治宜滋肝肾明
目。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杞子6克菊花3克熟地10克山药6克丹皮2克
茯苓6克泽泻6克五味子5克桑叶3克青葙子10克
7剂,水煎服。
5月11日(三诊):眼药后,视力明显进步,全身无明
显不适。
检查:双眼视力0.6+2,近视力那格表4+1。
原方去青葙子加女贞子川克,熟地加重为15克,以助
滋阴益肾之效。14剂,水煎服。
5月25日(末诊):视力已正常,有时视物模糊。
检查:双眼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双瞳孔大小,反应均正常,视野未查。双眼底视乳头色淡,边缘稍模糊,水肿消退,出血吸收,动静脉比例大致正常,黄斑中心凹反
射可见,周边部正常。
仍以滋补肝肾为治则。杞菊地黄汤七剂,巩固疗效,停
止治疗。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暴盲系指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视力逐渐减
退甚至失明者则属“青盲症”。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属于暴盲范
畴。例一证属肝经风火,脾经湿浊,当以清火祛风导湿为正
治。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方中柴胡、当归意虽疏肝,实能清火;熟军、山楂取其下通上达,清下撤上而收“上病
下取”之功。例二初诊辨证为阴亏水不涵木,精气不能上达
而致暴盲,治以益阴填精之法,方用杞菊地黄之属而无效,后进一步审证求因,始知病由情志不遂而起,气血逆乱而玄
府闭塞,改用疏肝解郁之法,遂以逍遥之辈而建奇功。例三
诊为视神经乳突炎。证属肝经郁热,风邪外侵,玄府郁滞而
致双眼暴盲。《审视瑶函》用丹栀逍遥散治疗“怒气伤肝,并脾虚血少,致暗不明”的暴盲症。本案另加茺蔚子、石决
明、五味子以助活血破瘀,平肝滋阴明目之力,服药后视力
进步,但口眼发干,见有肝肾阴虚之证,故改用杞菊地黄滋
补肝肾而收功。实属师古而不泥古之例证。
(六)青风内障
袁××,女,25岁,门诊号869118,初诊日期: 1964
年2月26日。
右眼二年半前因胀痛,经检查诊为青光眼,曾行手术,术后眼压尚稳定。近半年床眼压又波动,伴虹视,头痛,眼
胀,恶心,疲劳后加重,视野亦有改变。左眼亦有类似症
状,虹视明显,经××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单纯性青光
眼,目前用1%匹罗卡品服药水,右眼一日六次,左眼一日
二次。晚上均用2%匹罗卡品眼膏涂眼。近来时有偏头痛,性情急躁,平时大便干结,4~5日一行,月经量多,约40
天一次。
检查:右眼视力0.3(矫正0.8-2),近视力耶格表1。
右眼无滤泡,虹膜于11~12点根部缺损,双眼瞳孔药物性
缩小。右眼压7.5/3=35.76毫米汞柱,左眼压7.5/5=25.81
毫米汞柱。右眼乳头有病理性凹陷扩大,其它正常,左眼底
大致正常。左眼鼻侧视野缩小25~30度,颞侧在60度,脉
弦细,舌色稍红,苔薄带黄。
辨证,阴虚肝旺,外风挟内风上犯空窍,发为双眼青风
内障。
洽法:滋阴平肝,祛风止痛。
方药:经验方青光眼三方。
石决明24克白蒺藜10克决明子15克防风6克
羌活6克蝉蜕6克蒙花6克白术10克白芷6克细
辛3克生地20克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
3月23日(二诊),药后眼胀头痛减轻,虹视已基本消
失,昨夜看电影后又出现虹视,二天来食欲不佳,夜寐不
安,脉细弦,舌苔薄。
检查:右眼压5.5/3.5=22.38毫米汞柱,左眼5.5/
4.5=18.86毫米汞柱。
原方加炒谷芽25克,车前子10克(包煎)。石斛夜光
丸,每日一丸。右眼每日点匹罗卡品眼药水4次,左眼每日
点二次,晚上不再涂匹罗卡品眼药膏。
6月5日(三诊):上药又服30剂后,自感眼胀已减,虹视偶尔出现,有时头沉,胃纳进步,脉弦细,舌质略红,证属风邪未尽,肝阴不足,治宜法风止痛,滋阴平肝。方
药:青光眼三方加减。
生地22克白术6克白芷6克防风6克白蒺藜10
克蝉衣3克蒙花10克羌独活各5克决明子12克
生石决明25克(先煎)细辛3克黄芩6克车前子12
克(包煎)杜仲10克丹皮12克隔日1剂明目地黄
丸早晚各一丸,和汤药交替服。
7月17日(四诊):上药20剂后,视力增进,眼压亦
降,头痛眼胀已消,虹视亦消失,匹罗卡品眼药水已停用,纳可,二便畅调,脉细,舌稍红,苔薄。
检查:右眼矫正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左眼矫正
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双眼眼压5.5/5=17.30毫米汞
柱,眼压已正常,停药观察。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青风内障相当于青光眼。多因风、火、痰、湿,与肝肾阴虚或脾虚气弱所致。本例证属阴虚肝旺,外风
挟内风上犯空窍。使用韦氏经验方——青光眼三方效果尚称
满意。据称本方对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时发时止,眼压在25~
35毫米汞柱者,疗效较好。
(七)枣花翳内障
程xx,女,67岁。门诊号: 69390,初诊日期:1964
年3月4日。
患者右眼前有黑影已二年,左眼前有黑影已一年。二年
前右眼出现黑影,左眼一年前也出现黑影,并较右眼为重,曾于××医院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治疗无效。平时夜寐欠
安,耳鸣,大便干结。
检查:双眼视力0.5,近视力耶格表4。双眼晶体皮层
呈楔状混浊。双眼屈光间质欠清,可见视乳头色泽及血管、黄斑大致正常。脉弦细,舌质淡红。
辨证:肝肾阴亏。(双眼枣花翳障)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桑叶16克黑芝麻15克,每日或
隔日1剂。30剂。
4月22日(二诊):药后双眼视物较前清晰,黑影减
少,大使通畅,近日食欲不振。
检查:双眼视力0.9,近视力耶格表右眼4,左眼3。双
眼晶状体混浊大致同前,眼底所见正常。脉细,苔薄腻,仍
守前方加焦三仙各10克,每日或隔日1剂。30剂。
6月3日(末诊):双眼视力自觉很好。
检查:双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3。晶伏体和眼底
同前。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老年性白内障相当于枣花翳内障。多系肝肾不
足,精血不能上荣,或年老体弱,肾精日衰,气血两亏,目
失儒养所致。治则多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辅以退翳
明目。韦氏强调早期给药,部分病人可以制止病情发展,延
长失明时间,又可提高视力。本案以杞菊地黄丸为主方,疗
效尚好。
(八)鼻 鼽
苏xx,男, 36岁。
每当吹风着凉之后,即鼻塞不通,鼻孔发痒,喷嚏连
连,流出清涕不已,此病起已三年,久治不效,曾在某医院
诊为过敏性鼻炎。体常畏寒,口不渴,脉不数,舌苔白。
辨证:卫阳不固,素禀不耐,外邪易侵,病属鼻鼽。
治法:益卫阳,法风寒。
方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之
生芪15克防风6克白术10克桂枝5克党参10
克诃子肉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5枚
上方连服13剂,其病痊愈。两年后又作,仍以原法投
之,亦应手而效。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鼻鼽的病名,初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即鼻流清涕。系因肺气虚亏,卫气失固,感受寒邪所致。本
案病已三年,使用玉屏风散益卫阳,桂枝汤散风寒、和营
卫;诃子肉敛肺气。藩篱固则外邪无可乘之机,此亦安内攘
外之法。
(九)鼻 衄
陈x,女, 44岁。
突然左侧鼻孔出血如注,双侧填塞后,又从口眼外溢,服凉血清热剂未效。来诊时面色苍白,目视少神,目睛晕
黄,头晕,睡眠差,不思饮食,四肢乏力,口渴,盗汗,小
便色黄,怔仲惊悸,短气少言,脉细而弱,舌质淡,苔薄黄。
辩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法:心脾两补,引血归脾而止鼻衄。
方药:
大红参6克黄芪15克白术9克白芍12克当
归9克生地炭12克荆芥炭9克茯神9克远志肉6克
阿胶9克(另烊)龙眼肉9克广木香6克黑姜6克大
枣3枚甘草3克2剂。
服上方2剂后,鼻衄即止。睡眠饮食均有改善,目睛晕
黄已退,仍以上方加减调理而愈、多年随访未见复发。
(李斯炽主治,李克涂整理:鼻衄重症之治疗心得, 《湖南医药杂志》2:31, 198Q)
【评按】鼻衄系指以鼻出血为主的证候。一般分实证、虚证两大类。实证多因风温外感入肺,肺有蕴热,或肝火上
炎、气逆而上,虚证多因气虚、血虚等。本案证属心脾两
虚,气血不足,心虚不能主血,脾虚不能统血,则鼻衄如
注。治以心脾两补,引血归经,而鼻衄立止。本案重在洽
本,药用颇有巧思。
(十)鼻 渊
例一王××,男,49岁。
经常头痛,鼻塞流清涕,气味臭秽,每日须更换手帕数
块。经xx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鼻窦炎。近增咳呛气急,两胁引痛。
辨证:新邪外袭,痰热内蒸。
治法:疏散风邪,化痰泄热。
方药:
前胡10克牛蒡子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土霍
香10克辛英6克苍耳子10克炒自芷5克制半夏10
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桔梗5克茯苓12克杏仁9
克焦芩10克另用鼻渊散塞鼻。
鼻渊散处方(黄氏经验方):土霍香15克苍耳子15
克青木香15克鱼脑石15克辛莫15克鹅不食草9
克共研细末塞鼻用。
二诊:经内服煎剂,外搐鼻渊散后,头痛鼻塞较松,每
日仅换手帕一块,咳喘胁痛消失。再循前方加减,拟以疏风
利窍,清化痰热。
细辛1.2克荆芥6克防风6克苍耳子9克辛
荑6克炒白芷3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
薄荷3克焦芩9克竹茹9克白蒺藜9克
服药3剂后,诸症减轻。原方续进3剂,头脑清醒,鼻
通神宁,浊涕全无,病得痊愈。迄今数年未见复发。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例二×××,女,成, 1963年夏初诊。
近四、五年来,因鼻塞时流脓涕,声音异常,不便唱
歌,曾经××医院治疗,诊为慢性上颔窦炎。先后穿刺冲洗
过20多次。来诊时,涕呈脓性,每隔二、三天,即从一侧或
双侧鼻腔内擤出状如两端被剪掉的花生外壳,长约半寸余,粗似小指的管状黄色脓性腥臭鼻涕干痂,外粘内干,有时带
血,鼻塞,说话声音俨如重感冒之状:因久不愈,现已改业
不能作演员。常感头部闷闷不清,喜凉恶热,热则昏昏欲
睡。苔薄黄,舌边尖红,脉浮弦而数。
辨证:内火上炎,肺心之热尤甚。
治法:宗“高者抑之”法,予清火滋阴,兼以排脓之剂。
方药:
生地18克丹皮12克赤芍9克黄芩9克白茅
根21克银花18克连翘18克桔梗12克桑白皮18
克苍耳子9克灯芯1.5克竹叶9克川连3克4剂。
复诊:脓涕大减,原方去苍耳子,加苡仁30克,再给
4剂。
三诊:管状脓涕干痂已无,涕变白色,但质仍粘,已无
腥臭味。原方仍去苍耳子,再去川连,仍加苡仁30克,再
加山栀9克,嘱服4剂。
四诊:涕清,量亦很少,除头部仍有闷感外,余证基本
消失。嘱再取4剂,两日煎服一剂,共服八天。药后数月,未复犯。
(杨作楳:《临证录》)
【评按】鼻渊系指以浊涕如渊的病证。也称“脑漏”。
如《素问·气厥论》云“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相当于
西医的慢性鼻窦炎。多因风热(或风寒化热)久蕴肺鼻,窍
道不利,抑遏成涕,而致漏下不止。例一证属新邪外袭,痰
热内蒸,治以疏散风邪,化痰泄热,除内服药外,尚配合黄
氏经验方塞鼻,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效果良好。例二病
程已久,证属内火上炎,肺心热甚,兼见阴亏之象,予以清
火滋阴兼以排脓之剂,以托毒外出。
(十一)脓 耳
童xx,男,5岁。
左耳流脓,且发热体温39.7℃,诊为中耳炎,曾用青霉
素等药,发热未减,流脓依然。症见:左耳中有清稀脓液渗
出,精神萎顿,有“但欲寐”之势。二便通畅,舌质青滑,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断为寒邪入于少阴肾经。肾开
窍于耳,经气柏通,今寒邪侵入肾经,滞于耳窍,故现上述
诸证。治法先宜温经散寒,鼓邪外出。方用《伤寒论》麻黄
附子细辛汤。方药:
附片20克麻黄6克细辛3克
二诊:服上方1剂后,发热即退,体温正常,患儿面色
唇转红,脓液转稠,脉转弦数,舌质转红,病已由寒化热,所谓“阴证转阳”其病易治,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乃予龙胆
泻肝汤加减。方药:
龙胆草6克栀子3克黄芩6克车前子6克柴
胡6克生地15克泽泻6克
服3剂后,耳中流脓渐止而愈。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评按】脓耳系指耳内红肿掀热,耳膜溃破,耳道出
脓,脓水呈黄色者称“聤耳”,白色者称“缠耳”。多因风热
毒邪侵袭,入于耳中,壅聚不散,腐肉成脓,穿蚀耳膜,以
致脓液外溢。本案虽见发热而精神萎顿,脉沉细,有“但欲
寐”之势。证属寒邪入于少阴肾经,先宜温经散寒,鼓邪外
出。凡遇寒邪抑遏,宜先温经散寒,待阴证转阳,方能施以
清凉之剂,否则初用寒凉泻火,则寒邪凝滞,变生他证,病
难速愈。本案不为西医诊断所惑,严格按照中医辨证。实为
获效之关键。
(十二)耳 聋
张××,男,25岁。1951年修路作石,放炮时,不慎
震伤双耳,当即感到耳道如棉花堵塞,继则耳鸣嗡嗡声,忽
大忽小,持续不止,渐至耳聋重听,在××医院诊断为“神
经性耳聋”。经多方医治未愈,诊察患者年青体壮,发育营
养佳良,脉弦劲有力,舌苔正常。此足少阳经闭阻之故,因
足少阳经脉,由眼外眺向上至颞部,向下至耳后,沿颈至
肩,今巨音震动,损伤足少阳经脉,是致耳道瘀阻,清窍不
利。治宜和解少阳枢机,活血化瘀通络,以开清窍。方用小
柴胡汤加减:
柴胡15克法半夏9克炒黄芩6克石菖蒲9克胡
连6克川芎9克郁金9克磁石15克(醋淬)五味子9
克甘草6克生姜3片
二诊:上方连服3剂后,耳鸣减轻,知药中病所。宗前
方加柴胡为18克,续服3剂。
三诊:耳鸣声音减低,时鸣时止,耳道阻塞感已消失,唯耳聋重听如前,宗前方减磁石、五味子,加广血竭9克、苏木9克,并加柴胡量至24克,以增其法瘀通络之力,续
服3剂。
四诊:耳鸣基本停止,耳聋重听亦减半,守前方减苏
木,加桃仁9克(捣),川红花6克,并将柴胡量加为30克,配合苏合香丸,每日早晚各服半丸。
五诊:上方连服3剂,共服苏合香丸3丸后,耳聋重听
大为好转,对面讲话基本能听见,嘱停药,改用针刺翳风、听官、听会等穴治疗,每日一次,二月而愈。
(《李继昌医案》
【评按】本案发病骤然,故称暴聋。西医诊为“神经性
耳聋”。证属足少阳经脉闭阻,采用和解少阳枢机,活血化
瘀通络之品,以开清窍,方用小柴胡汤加减,重用活血化
瘀,并配合苏合香丸开窍,病愈大半,又改用针刺法而愈,治法独特而有理法可循,颇堪令人玩味。
(十三)眩 晕
例一李××,女, 20岁,初诊日期: 1974年12月13
日。
头晕耳鸣,房屋旋转,胸闷泛恶,时作时止,喉间痰
多。病历数月,前医迭进平肝潜阳之剂,病清未减,脉细
数,苔白腻。
辨证蠢肝阳挟痰,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和胃,化痰降逆。
方药:
真珠母30克橹豆衣9克菊花9克白芍9克姜
竹茹9克茯苓9克青陈皮各9克白蒺藜9克旋覆花
9克(包)代储石30克生姜3片佛手9克
12月20日(二诊):前进平肝和胃、化痰降逆之剂,咯
痰增多,呕吐已瘥,眩晕亦减,惟二颞跳痛。苔、脉如前。
痰浊渐化,肝阳未平。再宗前意。原方去姜竹茹,6剂。
12月27日(三诊):眩晕渐平,胸闷亦减,但觉倦怠嗜
睡,脉细软,苔薄白。在肝阳痰浊扰动之后,脾胃未健,精
神未复,前法加入健脾和胃之品。
旋复花9克(包)青陈皮各9克白术9克茯苓9克
佛手9克白蒺藜9克真珠母30克白芍9克菊花9
克7剂。
(《黄文东医案》)
例二史××,男, 39岁。
头晕已十余年,曾疗养二年。每年有1~2个月头晕,呕吐加剧,经神经科检查无特殊异常。当时头晕为甚,晕剧
呕吐,食欲不振,手足麻木,耳鸣,血压正常。脉弦细,舌
苔白,舌质边有齿痕。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怔。
辨证:水邪上逆,肝阳不潜。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化裁。
云茯苓15克自术12克桂枝9克甘草9克生龙
骨30克(先煎)泽泻15克生姜6克大枣5枚生牡
蛎30克(先煎)陈皮9克半夏12克钩藤12克
服7剂后,头晕欲吐等证已大减,仅感体痛乏力,治用
前方佐以疏风通络之品,加防己、秦艽再进7剂。嗣后相隔
一月,头晕欲吐复作,但较前有所减轻,即又投入首方10
剂而愈。
(《赵锡武医疗经验》)
【评按】眩晕是临床常见症候之一,此处所列为耳源性
眩晕(或称美尼尔氏综合征)。《内经》中多次提到眩晕、耳
鸣同时发生的病证,后世医家也多论及。如《丹溪心法》云
“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即可包括此证在内。例一证属
肝阳挟痰,上扰清窍。前医进平肝潜阳之剂未效,加入竹茹、陈皮、复花等化痰降逆之品,始见效果,符合“无痰不作眩”
之说。例二的病因、病理有所不同,赵氏认为:“本证并非风
痰之邪,实属水饮内阻,阳应风化所致”,着重于脾胃,故用
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为法,使水气循流,则眩晕自愈。故以
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化裁,温阳化水,其观点似与西医“迷
路水肿”之说,不谋而合。
(十四)乳 蛾
沈x,男,34岁,初诊日期: 1972年6月19日。
病起急剧,恶寒壮热(体温39.5℃),经西医检查诊为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曾用西药治疗未效。刻诊两侧喉蛾红
肿痛,并有腐点,吞咽困难,胸闷不舒,大便不通,口气秽
臭,纳谷不香,苔黄腻,脉浮数。
治法:清肺解毒,散结消肿。
方药:
元参、前胡、麦冬、川贝、菊花、牛蒡子、板蓝根各6
克连翘、射干各4.5克桔梗3克薄荷2.4克瓜蒌9克
复诊:服前方一剂,热退,大便畅行,胃纳亦增,检查
喉蛾虽仍红肿,但腐点已消,继以前方出入2剂,诸恙均愈。
(陆文彬整理:沈仲圭老中医临床经验选析,《中医
杂志》4:13, 1980)
【评按】乳蛾相当于扁桃体炎,由风热外邪结于咽喉,或
因虚火上炎,气血凝滞而致。本案曾经西药治疗未效,使用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法,1剂而热退,3剂而诸恙悉愈。《温
病条辨》论温毒咽痛喉肿之病机谓“少阴主君火,少阳主相
火,相济为灾……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其
方之妙,妙在以凉膈散为主”。本案用薄荷、菊花、牛蒡、前
胡疏风清热;玄参、麦冬、板蓝根、连翘、桔梗清肺胃而利
咽喉:瓜蒌、贝母涤痰热而散结。因取清热解毒、宣肺散结,俾轻可去实也。
(十五)喉 痧
例一宋xx,女, 29岁,初诊日期: 1964年3月22
日。
风温热郁肺胃,身热不退,遍身红疹丛发,咽喉肿痛。
脉弦滑数,舌尖红刺。拟以清宣为治。
桑叶9克净连翘3克蝉退2.4克炒牛蒡4.5克
前胡4.5克苦桔梗3.6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
克焦山栀9克黑元参9克鸡苏散9克(包)鲜芦根1
尺(去节)1 剂。
2月23日(二诊):风温热郁肺胃,身热渐退,红疹未
净,咽喉肿痛已瘥,大便已解。脉弦滑而数,舌边尖有红刺,喉疹症势未已,再以清宣为治。
桑叶9克净连翘3克蝉退2.4克炒牛蒡4.5克
前胡4石克苦桔梗3.6克马勃2.4克炒僵蚕6克忍
冬藤9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克焦山栀9克
黑元参9克鲜芦根1尺(去节)二剂
3月25日(三诊):风温热郁渐解,肺胃较清,喉疹症
疹已退净,身热获解,咽喉红肿已瘥,两便已调,脉弦滑,舌有红刺,再以清彻肺胃可也。
桑叶9克焦山栀9克金银花9克苦桔梗3.6克
粉甘草1.8克杭甘菊9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
克鲜石斛12克黑元参12克天花粉12克鲜芦根1
尺(去节)3剂。
(《内科临证录》陈道隆医案)
例二严某之妻,病温,热毒颇剧,六日发疹,点粒攒
簇,头面肿如大头瘟状,咽喉肿痛,凡物不得下咽,昏顿瘛
疭,诊时已届十日(疹出第四日),因眼药不得下咽,仿五
汁饮意,给梨汁30克,荸荠汁30克,甘蔗汁30克,青蒿
露、银花露各15克,缓缓咽之,续以六神丸五粒,温水浸
湿,置舌面,含化咽津。丸药咽下二次,续续频进五汁。
翌日复诊:咽喉肿痛已缓,勉可通气,头面疹点虽深赤,其气有回意,拟用至宝丹一粒先化服又方:
生地汁30克大黄3克犀角、羚羊各1.5克磨汁,鲜
蒲公英6Q克捣汁、竹沥24克和匀烫微温,分三服,居间仍
以前五汁当茶。
越日复诊,喉肿渐消,神识渐清,仍用前方去至宝,生
地加为45克,大黄加为4.5克,药后得大便畅行一次。
又越日复诊,上半身点粒渐化,神清气平,已能进稀粥,以归地养营,竹叶石膏去参,半,复脉去姜、桂等收功全愈。
(《冉雪峰医案》)
【评按】喉疹,又名疫喉疹,系指因疫毒之邪,从口鼻而
入,当肺胃蕴热相搏,而致热毒上攻咽喉之病证。治宜疏散
解毒,清热生津之剂。例一初诊时正值症势急剧变化,速予
表散清热之剂,使邪热退却,继以清热养阴收功。例二热毒
颇剧,服药不得咽下,叶天士云“热甚拒药,徒用煎剂无益”。
本案始仿五汁饮,投以甘润清凉,如得上池玉液,病机乃缓。
且因痧点迟出,若遽尔重剂清里,则内攻必可生变,医者不
可不慎。后续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养营等法,其病获痊。
(十六)喉 痈
例一沈xx,女,30岁。门诊号: 31582,初诊日
期: 1962年9月14日。
咽痛一周,咽饮艰难,痛引左耳窍,左颔下亦有核肿,身热头痛,痰多,曾注射青霉素无效。左侧咽部红肿散漫,触之坚硬。脉左细数右滑数,苔粘腻。
辨证:胃火上升,痰热内蕴。
治法:泄热消肿,防其酿脓。
方药:
生赤芍9克粉丹皮9克炙僵蚕9克牛蒡子9克
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嫩射干3克山豆根9克挂
金灯9克杭菊花9克银花9克肥知母9克淡黄芩6
克。
外用珠黄青吹口散,并用明达氏漱口液漱口,嘱服药2
剂。
9月16日仍觉咽痛,吞咽不利,检视右咽关红肿突出,触之未软,上方续服2剂。9月18日喉痈酿脓已熟,左咽
失红肿高突,光亮,顶软,予以刺破,流出脓液甚多,原方
去牛蒡子,再服3剂。9月21日,咽痛好转,咽部红肿消
退,左颔下核肿已无压痛,惟左耳尚有牵引之痛。前方去射
干,僵蚕,嘱服4剂。前后病程共二周。
(张赞臣主治,陈之才整理:喉痈的辨证施治,《中
医杂志》9:10, 1964)
例二沈××,女,21岁,门诊号:32960,初诊日期:
1962年10月12日。
以往有咽痛史,遇劳辄发,10月4日起觉咽痛,伴有发
热,继则咽喉肿胀,疼痛更甚,治疗不效。体温39℃,右咽
关后红肿高突,不能咽饮,诊为扁桃体周围脓肿,用注射器
抽得脓液:毫升。暂给西药服用与漱口。翌日来诊,体温
38.1℃,头痛乏力,无恶寒,右颔下肿胀掀红,右乳蛾后
面红肿高突,及于悬雍垂,表面有白腐,不光滑,以压舌板
触之尚有坚硬之感,大便虽每日一次,但于结。脉数,苔腻
带糙。
辨证:痰热内蕴。
治法:消肿清热解毒。
方药:
生赤芍6克炙僵蚕9克牛蒡子9克象贝母9克
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山豆根9克挂金灯9克金
银花9克连翘壳9克芙蓉花4.5克
外吹喉科牛黄散,右颔下外敷芙蓉坎膏。
服药四剂后热退而肿不消,每日抽脓,脓出不多,每次
仅7毫升左右。
10月16日,因局部高肿,而顶端无软,大便仍燥结,故在原方中加用丹皮4.5克、玄明粉9克(冲)。
10月17日,大便解二次,肿痛见减,又抽得脓液少许,内服方仅玄明粉减为4.5克,再服2剂。
11月18日至19日,咽头肿势渐退,吞咽稍利,颔下之
肿块亦消,惟右耳尚有轻微胀感,情况续有好转。进清热消
肿利咽之剂,右喉痈肿胀散漫不收,虽有化脓之象,但根坚
不软,脉象细数,苔腻带糙,此内热不清,痰瘀凝结不化所
致,再与苦降消肿而化痰热。
细川连1.5克生赤芍9克粉丹皮9克牛蒡子9克
挂金灯9克山豆根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金
钥匙3克金银花9克连翘壳9克生姜9克生姜皮9
克去外敷药。
10月20日:红肿续退,脓已无。10月21日开始吃粥,续服上方5剂。至10月26日病愈出院,共住院15日,前后
病程二十二日,与代茶方带回调理:
山豆根4.5克白桔梗2.4克生甘草1.5克京元参
4.5克金钥匙2.4克煎汤代茶连服七日。
(张赞臣主治,陈之才整理:喉痈的辨证施治《中
医杂志》9:11, 1964)
【怦按】喉痈系指发于喉间及其附近痈疡的总称。相当
于咽部脓肿等病。例一证属胃火上升,痰热内蕴,急以泄热消
肿,“以消为贵”,但如消之不应,则当促其早日成脓,刺破
溃脓,毒随脓泄而愈。例二始用清热解毒消肿之剂,配合穿
刺抽脓,但仍根坚不软,系因内热不清,痰瘀凝结不化之故,续用苦降消肿、清化痰热之法而愈,并与代茶饮方清解余
热,以防复燃。张氏案方贴切,药用颇具特色。
(十六)白 喉
例一刘××,男, 21岁。
高热烦渴,目赤声哑,口臭气促,咽喉红肿,白膜满布,妨于咽饮,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洪数。
辨证:燥热伤阴,复感疫毒之气,肺胃同病,发为白喉。
治法:清热养阴,凉血解毒。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味。
元参9克生地9克麦门冬9克川贝母6克丹皮
6克甘草3克炒白芍6克薄荷1.5克生石膏30克
元明粉9克知母9克
另用锡类散外吹患处。
水煎一日夜服完,热减神清,白膜未再发展,大便畅行,转方去元明粉,再进2剂,病势大减。再诊去知母,加金银
花12克,又服3剂,白膜消失,续以养正汤4剂,调理而
安。
玉竹参15克制首乌12克当归9克熟地12克
生地9克淮山药12克茯苓6克女贞子9克麦门冬
6克白芍6克天花粉6克炙甘草3克
水煎服隔日1剂。
(赖良蒲《蒲园医案》)
例二孙某,20岁。
得白喉症,屡经医治,不外《白喉忌表抉微》诸方加减,病日增重。医者诿谓不治,始延愚为诊视。喉关纯白,粘涎
甚多,须臾满口,即须吐出。脉细弱而数,舌胖嫩淡红,知
系脾肾两虚,肾虚气化不摄,则阴火上逆,痰水上泛,而脾
土虚损,又不能制之,故其咽喉肿疼粘涎若是之多也。投以
六味地黄汤,滋补脾肾以清虚火,又加于术,少加苏子,制
痰水上泛。方药:
大熟地18克淮山药12、克(生打),山萸肉6克云
茯苓9克粉丹皮4.5克福泽泻4.5克生于术4.5克
苏子2.4克
连服10剂而愈。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锡纯医案)
【评按】白喉系指能相互传染的“疫喉”。《重楼玉钥》
云:“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一经误治,遂至不
救。”本病系因瘟邪疫毒侵袭,且与天时燥气流行,内则肺
肾阴虚,肠胃积热所致。例一肺阴大伤,胃热甚炽,急投大
剂养阴清肺汤,生津润肺,佐以清热通便,则肺胃蕴热得以
下行,再加解毒以清余氛,最后培元固本而收功。另外,白
喉由燥热而致者较多,而因表邪诱发者亦颇常见。例二屡经
医治,已见脾肾两虚,阴火上逆之象,法用滋补脾肾,清虚
火、制痰水而治愈。盖实火易清而阴火难平,虚实不辨则举
棋便错。
(十八)梅核气
例一杨某,男, 65岁,初诊日期: 1965年10月
28日。
十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四个月的治疗已缓解。
1963年曾复发一次,近日来又觉咽间气堵,胸闷不畅。六脉
沉滑,舌正苔黄腻。检查无肿瘤。
辨证: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此谓梅核气。
治法:开胸降逆,理气豁痰。
方药:
苏梗3克厚朴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
克大腹皮3克白芥子(炒)3克薤白6克炒莱菔子
3克降香1.5克竹茹3克白通草3克路路通3克
10剂。
11月8日(二诊):服上药,自觉咽间堵塞减轻,但偶
而稍阻,食纳无味,晨起痰多色灰,失眠,夜间尿频量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脉转微滑,舌正苔秽腻。湿痰见消,仍
宜降气、和胃、化痰为治。原方去薤白、陈皮,加黄连1.5
克、香橼皮3克,白芥子加1.5克。10剂
11月22日(三诊):服药后,咽间梗阻消失,低热已
退,食纳、睡眠、二便均正常。不再服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调理为宜。
(《蒲辅周医疗经验》)
例二储××,女, 52岁。
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已三年,时轻时重,去年来症状加重,咽中介介如梗状,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伴有胸闷吊痛,口
腻目酸等症。平时多郁善怒,情怀不畅,肝气不舒,气滞痰
凝,郁而化火,上阻于咽嗌之间,遂成此症。病属梅核气,须开展胸襟,再以理气化痰清火之药调之。
昆布10克海藻10克海浮石10克旋复花6克(包)
夏枯草10克瓜萎皮10克川郁金6克青陈皮各5克
黛蛤散(包)12克桔梗1.5克丹皮6克5剂。
二诊:胸闷及吊痛好转,咽中梗阻依然,且有悲伤欲哭,呵欠连连及大便干燥等脏躁证,再参甘缓润燥之品,原方去
昆布、海藻,加炙甘草3克、小麦15克、大枣3枚,5剂。
三诊:症状续有好转,但颈部尚觉吊痛,心中有火辣之
感。以初诊原方加钩藤10克(后下),5剂。
四诊:咽中梗阻,悲伤欲哭等症均有好转,但胸部尚感
吊痛,舌苔黄腻。
昆布10克海藻10克海浮石12克旋复花(包)
6克夏枯草10克桔梗1.5克青陈皮各5克川郁金
6克黛蛤散12克(包)丹皮6克制半夏5克5剂。
五诊:诸恙皆减,舌苔黄腻渐化,但颈部尚感吊痛,引
及耳中,原方加钩藤10克(后下)五月后随访病已痊愈,未再复发。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梅核气系因情志郁结,肝气夹痰所致病证。自
觉咽中有如梅核异物阻塞,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例一为气
郁而致痰湿阻滞,以《金匮》半夏厚朴汤加减而治愈。例二
不但气郁痰凝,而肝火亦旺。许氏自拟理气化痰,清肝解郁
之剂,照顾全面,疗效尚好,并认为较《金匮》半夏厚朴汤
功效尤佳,可供参考。
(十九)口 臭
例一陈某,女, 32岁。
口气臭秽已数月,服药无效。症见口臭,唇口干燥,舌
质润,苔薄黄腻,脉微细数。二便正常,虽思水,俱所饮不
多。
辨证:脾胃伏火。
洽法:升清降浊,佐以清胃热之剂。
方药:
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细辛4克焦黄柏10克杭
芍12克水煎服。
外用方:吴萸6克黄连6克共研细末,醋炒,包两足
心涌泉穴。
二诊:服上方3剂后,口臭已大为减少。脉转细。仍口
唇干燥,此乃胃经伏火虽除,但肺胃津液仍伤。拟方以滋津
润燥调治。方药:
黑豆10克绿豆IQ克桑叶10克石斛10克杭芍
10克沙参15克元参IQ克麦冬15克服5剂,口臭
全消,口唇转润而愈。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例二孙某,女, 37岁。患者诉口喷臭气,嘴唇干燥,已有20年。似属胃火。细询之,下肢冰冷,视苔色正常,切
脉细弱。乃虚阳上越。正治不效,当反佐以取之。拟引火归
源法。方药:
制附片4.5克肉桂粉1.2克(吞服)炮姜3克姜
川连0.6克阿胶珠6克炒当归9克大自芍9克川石
斛12克麦门冬9克云茯苓9克
服药4剂,口臭见减。原方制附片改为9克,肉桂粉改
为1.5克,炮姜改为6克,再加生地9克,党参12克。
又服10剂,口不臭,唇不燥,下肢转温暖,细弱之脉
转为细而有力,乃以原方15倍量,再以川断90克,木瓜
135克,枸杞子135克,菟丝子120克,炙黄芪120克,炙
甘草24克,红枣30个,如法煎成膏滋药,每日二次,每次
一匙,开水冲服,以巩固疗效。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
应用,《新医药杂志》6:11, 1978)
【评按】口臭多因胃火所致。例一病已数月,服药无效,采用升清降浊清胃之法。方中生石膏清胃热,泻胃火,细辛
性散而升,两药相伍,散胃经伏火;升麻升阳明之清阳,又
有解毒之功;自芍平肝益脾;黄柏清热燥湿,诸药配合,使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则口臭可除。例二病程20余年,证属
虚阳上越,正治不效,反佐而取胜。此案辨证、用药微细之
处,发人深思。
(二十)口 疮
例一刘××,女, 33岁,初诊日期: 1979年10月8
日。
唇舌溃烂十余载,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此次发病已半
月,纳呆食少,呃逆暖气,大便秘结,苔灰黄而浮,脉滑。
系湿浊为患、拟七味白术散为法。方药:
自术6克霍香10克葛根10克木香3克枳壳
10克佩兰10克茯苓10克代储石10克旋复花6克
神曲川克莱菔子10克
服5剂而愈,随访一年未发。
(段荣书整理: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中医杂志》
2:10,1981)
例二程××,男, 50岁。
舌尖碎痛,唇颊糜烂,3~4年来反复发作,口干燥,常
鼻衄,龈衄,夜寐不安,脉细无力,苔薄。此虚阳上越也。
夫阳火可泻,阴火不可泻,故前医投养阴、清热、泻火之剂
少效。应反佐以取之。仿费伯雄潜龙汤意,导阳归肾。一味
肉桂,处于群阴药之中,引导肾火下降。方药:
龙齿9克龟板24克生地15克知母3克黄柏
2.4克潞党参4.5克麦冬4.5克牡蛎9克肉桂粉
0.6克(吞服)云茯苓6克生甘草3克
服上方3剂,口舌糜痛显著减轻,原方续服20剂,症
状消失。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
运用,《新医药杂志》6:11, 1978)
例三龚、男, 38岁,初诊日期: 1954年4月28日。
患者口腔溃疡数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局部剧痛,伴有口干。下唇内有一卵圆形豆大溃疡,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脾肾阴虚,虚火上炎。
治法:滋肾养阴,清热降火。
方药:
生菟丝子18克黄精12克天门冬15克黄柏(盐
炒)12克知母12克金银花9克天花粉9克甘草6
克淡竹叶9克
5月1日(二诊):服上方3剂,溃疡较前缩小,疼痛
减轻,仍口干。舌苔脉象同前。前方加玄参12克,麦门冬
15克,生石膏24克。
5月14日(三诊):服药六剂,溃疡愈合。后曾复发,但症状较轻,服上药仍有良效。
(《刘惠民医案》)
【评按】口疮系指口舌糜烂生疮。《素问·至真要大论》
云:“火气内发,上为口糜”。《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
云:“脏气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今口舌生疮
也。”而且对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也有所描写,如《外台
秘要》所述:“心脾中热,常患口疮,乍发乍瘥。”概言之,本病多因心脾两经火热所致。一般均以养阴降火为大法。例
一曾按常规久治不愈。董氏审视其病机,诊为脾失健运,湿
浊内生,浊气不降,逆而上升,浸淫唇舌而溃。故融燥湿健
脾与调理升降于一方,主次兼顾,切中病机。例二口疮伴有
衄血,病期已久。脉证所示,为虚阳上越所致,按一般养阴
清热泻火法治之实难取效。盖阳火可泻而阴火不可泻,故于
养阴之中反佐肉桂一味,引导肾火下降,其妙用寓意颇深。
临床口糜患者不少,若遇常法治之无效时,此二例治法可资
借鉴。例三反复发作已数年,久治不愈,证属脾肾阴虚,虚
火上炎,治以滋肾养阴,清热降火,并重用滋阴补肾之品,使虚火下降而阳归于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二十一)声带麻痹
徐××,男,54岁。初诊日期: 1978年8月19日。
患者两个多月前因行甲状腺手术后)声音突然嘶哑,说
不出话。初起两天,饮水呛,咽喉部有阻塞感,而且发紧,外院诊为“声带麻痹”。给予中西医药治疗后,饮水已不呛,但声哑不愈,麻痹未恢复。现症:声哑,咽喉发紧,说话时
喉部费力,疲劳感,纳可,二便正常。脉弦细,舌苔薄白。
局部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殖,声带轻度充血,右侧
声带轻度外展位,左侧声带发音时代偿。诊断为声带麻痹。
辨证:咽喉者,肺胃之所系,术后气阴两伤,肺胃两虚,津液不得上承,血气凝滞于咽喉,浊气不化,故致此症。
治法:益气和血,清理咽喉。
方药:
玉竹1O克太子参10克当归须10克橘络10克
麦冬10克鸡血藤20克,菖蒲10克射干10克杷叶
10克诃子10克血余炭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15剂后,声嘶哑明显好转,声音较前洪
亮,说话亦不费力、多说话亦不觉累。诊脉细,舌苔薄白,大使稀,日2~3次。局部检查:声带右侧已可活动,发音时
右侧声带为中间位。症已好转,仍以原方去玉竹、太子参、橘络、麦冬、鸡血藤、菖蒲,加桔梗、荷叶边、苡仁、荧实,再服12剂。
患者前后共服药27剂,右侧声带恢复正常,声音恢复
而告愈。
(耿鉴庭主治,李书良整理:中医药治愈声带麻痹
一例,《中医杂志》2:72, 198Q)
【评按】声带麻痹的临床证候,大致属于中医“喉喑”
范畴。患者于甲状腺手术后突然发病,中医名为“暴暗”。暴
喑以实证居多,本案则因术后气阴耗伤、肺胃。两虚,影响津
液上承和血气的流布,故而虚实互见,而又以虚证较为突出。
治以益气阴、和血脉为主,兼以清咽、通痹、缓急法,方药
标本兼顾,配伍亦较活泼可取。
(三十)蛇窜疮
王××,女, 33岁,病历号: 11931。初诊日期1958年
4月4日。
左腰部及左大腿出现集簇小水疱,剧痛已三天。
七天前左腰部及左大腿外侧出现大片红斑、小水疱、刺
痛加重,不敢触碰,坐立不安,虽服止痛片亦未解痛。大便
干结。
检查:左侧腰部及沿左大腿外侧,相当于腰1~2节段,可见成片集簇之小水疱,部分为血疱,基底潮红。脉弦而带
数,舌苔薄黄。
诊断:蛇窜疮(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辨证:心肝二经之火内郁。
治法:泻心肝之火热。
方药:
川连9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大青叶9克番泻
叶9克银花9克连翘9克赤芍9克花粉9克青黛
1.5克水煎服。外用玉露膏。
4月6日(二诊):服二剂后,水疱已见结痂,刺痛明显
减轻,大便三日未行,舌苔黄糙,脉弦数。方拟通腑泄热。
生川军6克(后入)黄芩9克焦山栀6克大青叶6
克连翘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忍冬藤9克2剂。
4月8日(三诊):疱疹大部干结,疼痛基本消失,大便
畅通。
前方去大黄加花粉9克。2剂后治愈。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蛇窜疮多发于腰肋部,又名缠腰蛇丹,西医名
带状疱疹。中医认为多由心肝二经风火,或脾肺二经湿热所
致。此案所用系清营泻火、凉血解毒法。后因患者便结,参
入通腑泄热之品,辨证确而用药当。外用芙蓉膏,可加强清
热缓痛之效,全案证方较为熨贴。
(三十一)湿 疹
例一徐调,男,30岁。初诊日期: 1971年4月12日。
患者半月前腹部出现红色疙瘩,搔痒,晚间尤甚,搔后
皮疹增大,流黄水,局部皮肤大片发红,逐渐延及腰部、躯
干等处。诊断为急性湿疹。曾服“苯海拉明”,静脉注射“溴
化钙”局部用醋洗均未见效。大便干,小便黄,口渴思饮。
检查:胸背部皮肤轻度潮红,有散在红色小丘疹,自米
粒大至高梁米粒大,下腹部及腰部呈大片集簇性排列,并掺
杂有小水疱,部分丘疹顶部抓破有少量渗出液及结痂,臀部
也有类似皮疹。脉沉细稍数,舌苔薄白。
辨证:湿热蕴久化热,发为急性湿疡,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凉血利湿。
方药:
胆草9克黄芩9克栀子9克生地30克赤芍15
克茵陈15克紫草根12克地肤子15克茅根15克
生甘草6克
上方服21剂后,皮疹逐渐消退,疹色变淡,腹部、股内
侧偶尔出现红色小丘疹,兼见有风团样损害。按前法佐以养
血凉肝之剂。
胆草9克黄芩9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当归12
克茵陈15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12克刺蒺藜15克
生甘草6克
上方继服15剂,皮损消失,临床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二张某某,男, 47岁,初诊日期1971年3月23日。
患者六年前开始全身泛发暗红色丘疹。
检查:全身泛发暗红丘疹,除面部外,全身皮肤粗糙、角化,皮纹理增粗、肥厚,有色素沉着,呈深褐色,散在明
显的抓痕血痂,脉弦滑,舌苔白腻、舌质红。
辨证:湿毒内蕴,发于肌肤(西医诊断为泛发性湿疹)。
洽法:除湿润肤,解毒止痒。
方药:全虫9克白藓皮45克地肤子30至川槿皮
9克干生地30克威灵仙15克槐花30克苍耳子9
克苦参15克陈皮6克
外用龙胆草90克豨莶草30克川椒9克。水煎,外洗。
4月3日,服药三剂后,痒稍有缓解。其余未见好转,改用清热除湿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克川军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川
槿皮30克生白术15克赤苓皮15克白藓皮60克干
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苍耳子9克。
外用大枫子油2瓶,如意金黄散4袋,外扑。
5月5日前服10余剂,变化不大,改用秦艽丸方加减:
秦艽15克乌蛇9克防风9克黄芪15克苦参15
克漏芦9克黄连6克白藓皮30克威灵仙30克
连续服用20余剂,明显好转,皮损面变薄、转软化,搔
痒基本消失。以后改用秦艽丸服半月余,6月中旬复诊时,全身皮肤已恢复正常,痒止,近期临床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三朱××,女, 32岁,病历号: 129809,初诊日期:
1967年1月3日。
一月来先于脸颊皮肤潮红、浸润,并见细薄鳞屑。脉弦
细,舌淡、苔薄布。
辨证:面游风,风燥伤血(西医诊断:脂溢性湿疹)。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
生熟地各9克丹参9克荆芥9克苦参9克白藓
皮9克枇杷叶9至桑白皮9克忍冬藤9至生甘草6
克五剂。外用青白散香油调搽。
1月9日(二诊):药后,脸面脱屑减少,瘙痒亦见明显
减轻,但双前臂又见新起斑丘疹,近日来腰疼,转侧不利。
仍宗前方去忍冬藤,加川断9克,狗脊9克,再服5剂,基
本治愈。
青白散:青黛30克,海螵蛸末90克,煅石膏末370克,冰片3克,先将青黛研细,次加海螵蛸末研和,后加煅石膏
末研和;冰片入研钵内轻轻研细,加入上药少许研和,再加
全部药末研和用。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湿疹多由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病久则易耗
血、生风生燥,风燥郁滞则肌肤失荣,而使湿疹呈现慢性发
作的情况。例一为急性湿疹,辨证属湿热蕴久化热,由于热
重于湿,故治以清热凉血利湿法,后佐以凉肝之品。证方贴
切。例二为慢性继发性湿疹,剧痒6年,初诊辨证为湿毒内
蕴,洽以清化湿毒为主,佐以养营通络之品,曾一度用龙胆
泻肝汤治疗乏效,后治以祛风通络为主,清化湿热为辅,方
用秦艽丸(《证治准绳》方)加减而效。此案三易其方,以患
者全身泛发,皮损剧痒,说明邪郁干表不散为其主要矛盾,湿毒为次要矛盾,故改秦艽丸加减,例三为脂溢性湿疹,发
于面部者,中医名为“面游风”,证属风燥伤血。治以养血润
燥,消风止痒,方治颇为对证。外用青白散有收湿止痒、消炎
退肿之效,除主治湿疹外,亦可用于过敏性皮炎。
(三十二)风 癣
杜××,女, 39岁,工人,病历号: 217683。初诊日
期: 1967年8月24日。
全身泛发皮癣二年。
二年来先后干颈后,两时伸侧、下肢等处起成片皮癣,瘙痒无度,昼轻暮重,难于入眠,屡治无效。
皮肤检查:颈后、双时伸侧、前胸、下肢等处,有较为
对称成片轻度苔藓化皮损,呈淡红色,瘙痕累累,结有血痂,稍见溢水。脉弦细,苔黄腻。
辨证:风癣,血热内盛,风胜化燥(西医诊断:泛发性
神经性皮炎)。
洽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方药:皮癣汤(经验方)加减。
生地15克丹参9克赤芍9克荆芥9克防风6
克茜草9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苍耳子9克白藓
皮9克地肤子9克水煎服,每日:剂,二次分服。
8月31日(二诊):服前方七剂后,大部分皮损显著变
薄,略见脱屑,痒减。继以前方加红花9克以活血消风,眼
药十剂后,病情略见起伏,此后断续治疗约两个月,在前方
中加熟地12克何首乌9克,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局部
外搽苦参酒而治愈。
苦参酒:苦参310克百部90克野菊花90克凤眼
草90克樟脑125克将前四种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
酒精(或白酒)5000毫升,泡七天后去渣,加樟脑溶化后备
用。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此案西医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辨证为血
热内盛,风胜化燥。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为大法,立法
切合此证的病因,病理变化。所用皮癣汤加减为朱氏经验方,局部外搽苦参酒,有灭菌止痒之效。此酒外用尚能治脂溢性
皮炎、皮肤搔痒症、单纯糠疹等病。
(三十三)白疤风
例一张××,男, 31岁。初诊日期81970年5月31
日。
周身泛发皮疹鳞屑已三年。近二月来又加重。
三年来全身遍见红斑和银白色鳞屑,曾在外地医院治疗,未见疗效。二月来皮疹明显增多,瘙痒难忍。
检查:头皮、手臂、双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损,呈对称性
分布,浸润肥厚,基底暗红色,覆盖鳞屑。在躯干、前臂等
处,可见大批点滴状红色皮疹,上有轻度鳞屑。脉弦滑,舌
质紫红,苔薄白。
辨证:风热郁久,化火伤营,复受外风(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治法:凉血清热,活血祛风。
方药:
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当归15克知母9克生石
膏30克紫草30克桃仁9克红花9克荆芥9克防
一4ol一
风6克蝉衣6克水煎服。
6月5日(二诊):服5剂后,部分皮损已明显消退,痒感亦显著减轻,未见新起皮疹。嘱服前方10剂。
1970年8月随访:未见复发。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例二包××,女,52岁。住院号: 29458。
寻常型银屑病,十八年来反复发作,初冬重、夏轻,以后
皮损夏季也不消退,曾经多方治疗,效果均不明显。于1972
年2月住院,全身遍发红斑,先服凉血清热解毒之剂。
生地18克赤芍12克丹皮9克草河车15克蒲
公英30克山豆根9克紫草12克仙灵脾、补骨脂、菝
葜各30克生甘草9克
三周后皮损变平,瘙痒减轻。苔薄、舌体胖,脉濡。前
方去草河车、山豆根,加补肝肾之肉苁蓉、菟丝子、白蒺藜
各15克。
又服一月:皮损几乎全退,仅留少数损害。苔薄舌红,脉濡细。拟养阴清热,调补肝肾兼顾。
生地30克肥玉竹、小胡麻各12克菝葜30克紫
草9克蛇舌草30克补骨脂12克肉苁蓉9克锁阳12
克
加服外科蟾酥丸5粒,每日之次,以巩固疔效。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白疕风或称松皮癣,西医名为银屑病,亦即牛
皮癣。中医认为系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营养所致。其
症皮损状如松皮,或形如疹疥,搔起白皮,缠绵难愈。例一
风热郁久、化火伤营,近二月来加重,为复受外风新邪之征。
患者症现血热瘀滞,治疗除重用凉血清热,兼用活血化瘀之
药外,以其有外风,故佐用疏风清热之品,审因察病,至为
精细,立方颇周到熨贴。例二病已十八年,求诊时因全身遍
发红斑,血热毒盛是其主要矛盾,故先治以凉血清热解毒,此为基本治法,因患者兼有肝肾不足,复诊时兼补肝肾,后
又参入养阴清热法。案中方药加减变化,缜密合拍。蟾酥丸
(《外科正宗》方)原为治疗疔痈名方,此处用以配合治顽癣,亦属经验用方。
(三十四)白癜风
王××,女,23岁。门诊号: 759784。初诊日期1975年
7月12日。
患者额上一处白斑已3~4年,近6个月来逐渐发展,向
两面颊漫延扩大,目前已有掌大一片。其他无不适。苔薄,脉平。
豨莶草9克苍耳草9克浮萍草9克补骨脂12克
川芎9克红花9克白芷4.5克桂枝3克赤芍12克
8月11日(二诊):服药1月,无显效,白癜风四周色
稍紫,苔薄舌红,脉平。久病入络,加重活血法瘀,祛风通
络之品。
当归尾9克赤芍15克川芎9克丹皮9克桂枝
9克乌梢蛇9克白藓皮9克地肤子9至豨莶草9克
10月6日(三诊):药后1月,中间已有色素岛出现,目前已有70%色素沉着。
前方续服。1月后痊愈。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白癜风又名白驳凤。由风湿搏于肌肤,久而不
去,以致血气失和所致,临床以局限住皮肤脱色变白为特
征。治疗当以法风湿,调和气血营卫为主,久病者参入通络祛
瘀之品。此病除内服方药外,再以25%补骨脂酊外涂,则
能增强疗效。
(三十五)扁平苔癣
张某、女, 30岁。初诊日期: 1972年8月4日。
患者从1971年4月开始,全身骤然出现紫红色斑片,呈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痊痒较甚,部分尚起水疱或血
疤,日益增多。曾用氯喹及激素治疗,药后明显减轻,但停
药三天后又加重,故来我院门诊治疗。
皮肤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紫红色斑片,如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口腔颊粘膜和舌边亦见紫色损害,病理检查
诊断为扁平苔癣。脉弦细,苔薄白。
辨证: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西医诊断:急性泛
发性扁平苔癣)。
治法:先以法风、除湿、清热。
方药:
乌蛇9克蝉衣6克羌活9克荆芥9克防风9克
白芷6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
生甘草6克嘱服7剂。
9月8日(二诊):药后皮损曾见趋退,停药后又有少
起,而感瘙痒,脉苔同前。仍宗前法加减。前方去连翘,加
全蝎6克,桃仁9克,活血去风。服5剂。
1974年8月10日(三诊):称药后两年未犯,近半月来,全身又起散在之类似损害。仍嘱服上方6剂。
8月24日(四诊):药后减轻,皮损已少,痒已不甚,继服前方6剂。
1975年4月追踪来院复查:前证迄今来犯。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扁平苔癣属于“乌癞风”或“紫癜风”范畴,多由风湿热毒郁于肌腠,气滞血瘀而成。故此案治以祛风、除湿、清热,其中祛风药除荆、防、羌活等药外,更以乌蛇、蝉衣搜风化毒为主药;二诊时并揉入活血之品。方药的配伍
加减,斟酌合宜,是以效验较为巩固。
(三十六)玫瑰糠疹
梅××,男, 40岁。初诊日期81972年10月26日。
患者一周前发现躯干两胁部起两块环形皮疹,色红,有
薄鳞屑,痒感明显,两天以后发现前胸后背、四肢密布同样
皮损。经××医院诊为“玫瑰糠疹”。用葡萄糖酸钙静脉注
射,内服扑尔敏、维生素等药,效果不明显,遂来我院门诊。
检查:躯干、四肢皮损呈环形、椭圆形皮疹,色红浸润,表面有微薄细鳞屑,胸背部皮损长轴与肋骨平行。脉弦滑,苔薄白稍腻。
辨证:血热,外受风毒湿邪。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除湿。
方药:
白茅根30克干生地30克大青叶15克粉丹皮12
克尾连6Q克黄芩9克紫丹参15克白藓皮30克猪
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包)12克
10月30日:服上方四剂后,皮损红色明显消退,痒感减
轻。于上方中加地肤子30克,继服5剂。
11月6日:大部分皮损消退,呈现淡红色半环状皮损,中心消退,边缘稍有浸润,痒感已不明显,脉缓,苔薄白。
改用养阴凉血,除湿止痒为法:
干生地30克粉丹皮12克白藓皮30克地肤子30
克紫丹参30克苦参9克花粉15克二冬12克生
苡米30克车前子(包)12克泽泻9克全当归15克
11月13日:上方连续服6剂,皮损全部消退,呈现色
素沉着,临床痊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评按】玫瑰糠疹多由风热血燥闭塞腠理所致。此案辨
证为血热,外受风毒湿邪。赵氏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除湿为
主,方治的重点明确,药物的用量、配伍均有特色。
(三十七)瓜藤缠
李某,男, 36岁。初诊日期: 1963年7月10 H。
患者6个月前,发现两胫部有赤豆大小的肿块4~5个,因胀痛而行走不便。曾诊为“结节性红斑”。就诊时,患者两
目红丝攀晴,且有作胀之感。两足胫跗及足背、足底均有紫
褐色肿块7~8个,如黄豆大小,轻按头形尖而硬,重按则感
热痛,履地重滞,胀痛兼作,午后足跗肿胀。脉弦数,舌苔
根部浊腻。
辨证:湿热下注,气血凝滞。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活血。
方药:
赤白芍各4.5克桃苡仁各9克杜红花2.4克丹皮0
克紫丹参4.5克黄柏4.5克川牛膝9克制苍术4.5
克忍冬藤12克板蓝根9克丝瓜络9克碧玉散12克
(包煎)3剂。
7月13日(二诊):足部肿块热痛略减,唯大便稀薄,泛吐酸水。
上方加陈皮4.5克再服5剂。
7月20日(三诊):两足跗红斑肿块尚有续起,且感胀
痛。泛吐酸水已减。乃瘀湿不化也。仍宗前意出入。
赤芍4.5克白芍4.5克桃仁9克苡仁9克杜红
花2.4至丹皮6至紫丹参4.5克黄柏4.5克川牛膝
9克制苍术4.5克陈皮4。5克忍冬藤12克板蓝根
9至丝瓜络9克6剂。
7月27日~8月3日(四~五诊):迭进清营化瘀利湿
之剂,两足跗、胫红斑肿块日见轻减,入暮足肿亦退,唯舌
苔根腻、化而未尽。再予原方继服10剂。
8月10日(六诊):两足腔跗红斑肿块均已消散,仅留
褐色斑痕,按之亦无痛楚,鼻准及两颧焮赤亦见轻减。脉弦
数较缓,舌质红,苔根部略腻。
赤芍4.5克白芍4.5克桃仁6克苡仁6克川牛
膝9克焦白术6克丹皮6克杜红花2。4克紫丹参4.5
克忍冬藤6克丝瓜络6克黄柏4.5克板蓝根12克
服5剂后,继以丸药作善后调治。三妙丸90克,日服两
次,每次4.5克,用温开水送服。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张赞臣医案,郑昌雄等整理)
【评按】瓜藤缠为湿毒流注之绕腔而发者,与西医所称
之“结节性红斑”相类似。此例辨证属湿热下注,气血凝滞。
治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法瘀,方中黄柏、苍术、牛膝、苡
仁、碧玉散、板篮根等清热除湿以治其因;赤芍、桃仁、红
花、丹参等活血法癖以治其果。若局部溃破,可配合外刷
“龙马丹”(《外科真诠》方,地龙粪、炒黄丹、赤克脂各9克,马齿克、伏龙肝、陈石灰各6克,生黄柏15克,扫盆粉3
——JO7】一
克,上四六1.2克。先研细未,用桐油调刷)。
(三十八)硬皮病
邱××,女, 52岁。住院号: 29161。住院日期: 1972
克12月30日至1973年5月17日。
患者子1965年秋,发现两手指端发冷、发白、发绀,伴
有关节酸痛和全身不适。1966年秋,症状加重,前臂皮肤浮
肿、紧张、按之无凹陷,皮肤呈淡褐色,有搔痒针刺感,额
颊也发生“浮肿”。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硬皮病”1967
春,皮损扩展到胸背、腹部,且不出汗。1970年起,每逢冬
季,手指尖发生溃疡,以食、中指为主,并且足趾也发白、发冷、发紫,偶有胸闷。1972年春,两大腿发生褐色肿胀之
皮损。
检查:血压140/80毫米汞柱,呼吸76次/分。面部、颈、额之皮肤硬肿,间杂有色素减退斑点。两手臂硬肿,以前臂
到腕部显著。手指肿胀发亮,食、中指尖有黄豆大小之凹陷
溃疡。胸背、两胁、腋下皮肤绷紧,颈,腹两大腿硬肿,四
肢关节活动不利。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初诊:硬皮病6~7年,皮损以四肢末端、额、颈、胸、背为主,不出汗,吞咽顺利,呼吸尚可,腰脊关节活动不利,伴有酸痛。苔薄舌淡,脉沉细。
辨证:肾阳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之邪,阻于肌肤,络
脉痹塞不通,营卫不和。
治法:温经散寒,补肾阳,和营卫,开腠理。
方药:
净麻黄9克大熟地18克川桂枝9克杜红花9克
全当归9克仙灵脾15克肉苁蓉15克锁阳15克补
骨脂15克菝葜30克生甘草9克
外用:川楝子60克花椒30克食盐炒后布包,乘热
时熨。
二诊:眼药1月,病情稳定,考虑经期发病,与冲任不
调有关。
前方加鹿角粉30克(分吞)。复方当归注射液(4毫升)
肌肉注射,日一次。
三诊:服中药2个月,自觉肌肤发热,额部出汗较多,胸、腋下、手背皮肤较前柔软,身体汗出,以药后为明显。
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好转,唯关节仍酸痛,乃血脉失养,风邪
仍留之故。仿“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前方去锁阳、蒙英。加丹参15克,炙地龙9克,加用低
分子右旋醣酐500毫升,静脉滴注,每周2次。
又一周,手指溃疡愈合,各种症状均好转,出院门诊随
访。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硬皮病是胶元病中的一种,西医属于内科病范
畴。此例发病以肾阳不足,卫外不固为重要内因,复有风寒
阻于肌肤,络脉闭塞不通,营卫不和诸证。故用鹿角、苁蓉、灵脾、锁阳温补肾阳,丹参、当归、红花、地龙活血通脉;
麻、桂温散风寒。方药主治明确,照顾全面。并配合低分子
右旋醣酐以增加血流量,改善末梢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
(三十九)红斑性狼疮
例一马××,男, 37岁,病历号:71573,初诊日期:
1964年4月15日。
一409一
患者于一年前,先于左下颔出现小片紫红色斑片,叠起
鳞屑,不易剥落,有轻微痒感。三个月后,于鼻背偏右又出
现二片紫红斑,互相融合成片,表面附有干燥鳞屑,周边见
紫红晕。又隔三个月,口唇右外方又起小片类似之皮损,伴
午后低烧,体疲肢倦,困乏无力。
检查:在鼻右侧可见一片境界清晰5X2厘米大小的表
面附有鳞屑之萎缩性红斑。病理诊断:盘状红斑狼疮。脉弦
带数,舌质正常,苔薄布。
辨证:肝脾失和,气滞血瘀(西医诊断,盆状红斑性狼
疮)。
治法:舒肝和脾,活血化瘀。
方药:
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柴胡6克茯苓9克炒白
术9克丹参9克紫草9克红花6克丹皮6克甘草
6克5剂,水煎服。
5月8日(三诊)局部已不痒,精神振作,体重增加,皮损边缘明显缩小。患者要求拟方带回东北继服中药治疗,从前方加香附9克、桃仁9克。
7月4日来信:称鼻部皮损逐渐缩小,周围红晕已退,仍嘱继服前方,以竟全功。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例二杨某,女, 42岁。初诊日期: 1974年10月1日。
1972年6月面部发生圆形红斑两处,发热,关节痛,经
某医院诊为“红斑性狼疮”,曾用激素和中药治疗。1973年
春复发日渐加重。现症:两颧有圆形红斑,卧床不起,心累
气短,畏寒神怯,自汗乏力,腰身疼,两膝关节疼痛,畏日
怕光,晒后则身痛更甚,心烦懊农,肢软浮肿,腹胀纳少,月经量少色淡,面唇指甲淡白,便结溲黄,舌淡苔自,脉细
缓。
辨证,气血脾肾皆虚,瘀血阻滞经络。
治法:益气化瘀、温肾填精,健脾除湿兼清瘀热。
方药:
①党参3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60克桑寄生30
克菟丝子15克熟附片(先煎二小时)24克补骨脂12
克地鳖虫10克地龙15克炒蒲黄10克北五味12克
槟榔6克糯米草60至海金砂12克蜈蚣2条鸡内金
10克紫草6Q克
②草药七味:白花蛇舌草60克半枝莲30克克大
年(石见穿)30克无花果60克瞿麦根15克隔山撬
15克苦荞头15克
以上①②方同煎,每周6剂,连服二周。
10月18日(二诊):服上方后,能起床散步,已不畏日
晒,能步行就诊。上述诸证缓解,舌质红润,苔薄,脉平缓,前方继服一月。
11月20日(三诊):痛已缓解,精力充沛,仍以原方两
月量,制成蜜丸与服, 1975年2月经原医院复查未见“红斑
性狼疮细胞”,停药恢复原工作。
(冯显逊整理:王渭川运用益气化瘀法的经验, 《中医杂志》4112, 1981)
【评按】红斑性狼疮是胶原病中的一种,西医作为内科
病证对待。临床分局限性盘状和系统型两型。祖国医学一般
认为其发病多与“阴虚”有关。例一为盘状红斑性狼疮,中
医名为“鸦啖疮”,历来认为难治。此例辨证属肝脾失和,气
滞血瘀,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脾、活血化瘀。据朱氏经验, 一411一
狼疮红斑明显者,可于方中加凌霄花、鸡冠花;皮肤有瘀斑
加仙鹤草、藕节炭;关节痛加乌蛇、秦艽、桑寄生;盗汗加
黄芪皮、糯稻根……。方药加减,反映了其辨证明细以及用
药之权衡可识。例二两颧圆形红斑,全身症状重笃,显示脾
肾两虚,瘀血阻滞经络,郁而化热,治以益气化瘀,健脾补
肾,兼清瘀热。处方一的特点是温、清、补、消并施,而配
方中虫类药和草药糯米草的应用,加强了解毒消肿、通瘀活
络的效能;处方二所用七味药亦颇有特色,其中如石大年,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镇痛,隔山撬健胃消积、解毒消肿:苦
荞头健脾利湿……。方治力求在纷错危重的病况下,各个击
破,转危为安。立方遣药反映了王氏独到的经验和胆识。
六、五官、口腔病类医案
(一)凝脂翳
例一华××,男, 51岁,门诊号: 625332。初诊日
期: 1958年2月21日。
右眼57天来红痛,畏光,流泪并有长期失眠,经西医检
查确诊为“进行性匍行性角膜溃疡”,因溃疡未能控制,转中
医治疗。
检查:右眼视力0.2,近视力耶格表5。球结漠混合充
血,角膜鼻侧溃疡,且有脂状附着物。脉弦数,舌色红,苔
微黄。
辨证:肝肺积热,复感风热毒邪,上乘目窍,而致黑睛
凝脂一片。(右眼凝脂翳)
治法:祛风清热为主,平肝退翳为辅。
方药:红肿翳障方加减。
石决明20克焦白术6克生地10克赤石脂10克
生甘草3克赤芍6克蒙花10克白芷6克夏枯草6克
川芎6克黄芩6克连翘6克六一散10克(包煎)水
煎服,7剂。
2月28日(二诊):服上方和点药后,眼已能睁开,头
眼已不痛,惟汗出多梦,失眠如前。证属风热已解,肝热尚
盛,久郁化火,上灼心阴,扰及神明。治宣平肝泻火,养心
安神,退翳明目。方药:
炒枣仁25克珍珠母25克浮小麦30克柏子仁15
克夜交藤15克夏枯草10克蒙花10克白菊花6克
蝉衣3克白芷6克甘草3克黄芩5克7剂。
知柏地黄丸90克,每日10克。
3月4日(三诊):自述右眼症状基本消失,右偏侧头部
有轻微疼痛。脉象弦细而数,舌色红,苔薄白,治以平肝祛
风,退翳明目为主,辅以滋阴益气。方药:
生地25克石决明25克蒙花10克川芎6克党
参10克连翘10克白芷6克知母10克防风5克白
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羌活6克水煎服, 17剂。
知柏地黄丸,每日10克
3月23日(末诊):睡眠好转,一切正常。
检查:右眼视力0.3,近视力耶格表1。右眼角膜遗有浓
厚白斑,以原方去党参、白芷、知母、防风、白菊花、蔓荆
子,加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青葙子、炒栀子各6克,7剂,水煎服,隔日1剂,服完为止。给犀黄散3瓶点眼。
1967年5月复查:右眼视力0.5,矫正视力1.5,近视力
耶格表1。一直工作,未再复发。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例二男,36岁,住院号: 12039,入院日期:1958年
10月15日。
本年9月21日开始右眼红而疼痛,视力减退,兼有流泪
及右偏头痛。经检查诊断为右限边缘性角膜溃疡,全身检查
均属正常。曾用三氯醋酸烧灼,抗菌素滴眼,施行结膜瓣遮
盖术。至10月23日眼部刺激症状加重,结膜瓣收缩,角膜
溃疡乃又暴露,溃疡呈陡削如蚕蚀状。染色阳性。诊断为侵
蚀性角膜溃疡,即于该日起开始服中药,当时症见:右眼眼
胞高肿,流泪刺激痛,风轮凝脂翳四周而起。手厥冷,脉细
欲绝,拟益血复脉而驱久寒。
全当归9克桂枝3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4.5克
木通6克细辛1.5克红枣10个生姜1片。
10月26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角膜溃疡已改善,刺激症状已大见改善,脸肿退。结膜水肿充血已退去大半,再服3剂。
10月29日(三诊):角膜染色阴性,溃疡已愈,改服下
方,于10月31日出院。
党参9克焦冬术6克炙黄芪12克全当归9克炙
甘草4.5克茯神12克炒远志4.5克酸枣仁9克煨
木香1.5克生姜:片红枣5个
(陆南山《眼科临证录》)
【评按】凝脂翳系因风热毒邪侵犯黑睛,以致目痛羞明,泪出如流,目翳色黄缘如凝脂,故名。例一证属肝肺积热,复感风热毒邪,上乘子目而致。治以法风清热为主,辅以平
肝退翳,方用红肿翳方(经验方)加减而获效。韦氏体会赤
石脂能促进溃疡愈合,石决明能消除翳障,故每遇角膜翳障
多加用之。例二风轮凝脂翳四周而起,两手厥冷,脉细欲绝,反用当归四逆之辈,益血复脉、温经散寒而获效。两例相较,虚实寒热证治迥然。
(二)花翳白陷
例一男, 40岁,门诊号: 168428,初诊日期: 1958年
7月8日。
左眼发病,时发时愈已一年余。经检查诊为树枝状角膜
溃疡,曾用多种西药治疗未愈。症见左眼气轮赤络微布,风
轮凝脂侵及瞳神,流泪刺痛,脉弦。
辨证:肝风气郁所致,清阳之气不升则内郁不解,发为
花翳白陷。
治法:散风热而调和气血,升清阳而开诸郁。
方药:
嫩钩藤9克蝉衣3克当归9克川芎3克炒白芍
9克制香附12克
服上方14剂后炎症消退。
(陆南山《眼科临证录》
例二鲍××,女,11岁,门诊号: 126626。初诊日
期:1966年1月26日。
右眼30天前开始充血、涩痛、畏光、流泪,经调“调医院
诊断为“右眼树枝状角膜溃疡”,给予对症治疗和散瞳。患者
五年前右眼曾患同样病变。用碘酒烧灼后,角膜遗有瘫痕。
检查:右眼视力0.1+1,近视力耶格表2-3 ,右眼角膜近
瞳孔7~8点处,有一灰白色深层树枝状浸润,直径约2毫
米,萤光素染色阳性,上方有陈旧薄翳。脉细,舌质红,舌
苔薄白。
辨证:肝肺火盛,外感邪毒,内外合邪,上犯目窍。
(右眼花翳白陷;右眼冰瑕翳)
治法:法风清热,活血滋阴,退翳明目。
方药:
(1)红肿翳障方:生地12克赤芍10克蒙花6克白
芷10克石决明15克(先煎)赤石脂10克(包煎)炒川
芎3克夏枯草6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5剂。
(2)犀黄散一瓶点患眼,一日三次。
1月31日(二诊):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溃疡已趋平
坦,白睛仍有红赤。脉细数,苔薄白,仍守原方加减:炒川
芎3克、生地12克、赤芍10克、蒙花6克、白芷10克、桑皮15克、木通5克、炙草6克、地骨皮10克水煎服5
剂。
继续以犀黄散点眼。
2月5日(末诊):眼痛消失,稍有畏光流泪。脉细数、舌苔薄白,舌质淡红。改用祛风清肝,退翳明目之法。
龙胆草6克连翘10克夏枯草6克草决明10克
蒙花10克、荆芥5克白菊花6克水煎服12剂。
继续以犀黄散点眼。
服药后,上述症状消失,角膜溃疡愈台。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花翳白陷系指眼部黑睛白翳状如花瓣树枝,见
有羞明多泪,磨擦疼痛等症。树枝状角膜溃疡属于本证范
畴。例一因肝风气郁而致。治以散风热而调气血,升清阳而
开诸郁,药少而力专,效果良好。例二证属肝肺火盛,外感
邪毒,内外合邪,上犯目窍,使用韦氏红肿翳障方,标本兼
顾,药性平和。本方是治疗各种角膜炎、角膜溃疡的经验方。
(三)瞳神干缺
例一徐××,男,28岁,初诊日期: 1942年4月25
日。
双目瞳神干缺,黄液潜伏,视糊晴痛,舌糜口疮,腿部
红块,阴部糜烂,得病五载,此起彼伏,反复发作频繁,脉来
弦数,舌苔黄腻症由湿热流注,病在心脾肝肾。《素问》云:“诸
痛津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心主血,脾主
肉,血热而内湿,湿热相合,热毒下传,入肝经而生阴疮,入脾经而为肉疡,人心经而致舌糜,入肾经而致瞳神干缺。
其病浸淫不休,溃败肌肤,后果堪忧。
龙胆草炒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木通当归尾
苍术米仁生地甘草竹叶
2剂后,原方增损连服10剂,红肿退去,黄液消失,目视恢复,诸痛及疮痒皆除,惟过二月,目疾又发。
复诊:前经治疗,红退,黄液消失,目视放明,惟未隔
二月,旧病复起,且形寒烦热,胸腹不利,脉濡,舌苔浊
腻:是亦湿热蒸蒸,浊邪上逆所致。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
毒。
茯苓苍术猪苓泽泻黄芩炒栀子米江滑石
甘露消毒丹(包煎)
三剂以后,又连服5剂,目疾又愈。
(姚芳蔚等整理:眼科姚和清的学术经验,《上海中
医药杂志》3:1, 1964)
例二张××,男,28岁,初诊日期: 1959年6月12
日。
左眼得病二旬,眼红,视糊,睛痛,并牵连头部胀痛,经西医检查诊断为左眼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力0.2)。患者
面色红润,口干引饮,舌赤,苔黄,脉数。证属瞳神干缺,血贯瞳神。
茺蔚子赤芍元参麦冬知母生石膏黄芩生
甘草五灵脂
2剂后,疼痛减轻,左眼红肿减退,前房出血消失,混
浊减轻。原方去石膏、五灵脂、甘草,加地骨皮,又3剂
后,左眼红肿消失,视力增至0.5,续服原方6剂,左眼充
血消失,视力增至1.0。
(姚芳蔚等整理,姚和清老大夫治疗前房出血经验
简介《浙江中医杂志》4:23, 1965)
【评按】瞳神干缺常为重症凝脂翳之后遗症,瞳神失去
正圆,边缘如锯齿或形如梅花,故名。例一除瞳神干缺外,兼见湿热流注等证,病在心脾肝肾。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十剂获效而月后旧病复发,证势反重,此乃湿热蒸蒸,浊邪
上逆。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重在“去邪”,邪去正安
而获治愈。例二不仅瞳神干缺,复见血贯瞳神。治从整体出
发,着重治内,由于肝经血热,血瘀络阻,故以行血活血为
治,又须凉血清热,以治其本。
(四)视瞻昏渺
例一张××,女,27岁,病历号: 75753,会诊日
期,1959年11月6日。
今年八月初曾感冒发烧,伴有偏头痛。15天后左眼视力
急剧下降,5天后右眼视力相继减退,头痛绵绵,右眼胀
肩,睡眠、纳食均差,懒动少言。发病前工作紧张,有过度
劳累史。
检查:右眼视力0.5,近视力耶格表2;左眼视力0.7,近视力耶格表2。双视乳头色泽全部苍白,边缘清楚,动脉
细,动静脉比例为1:2,其他大致正常。双眼周边视野白色
视标在20度以内,红色视标在10度以内,双眼中心视野约
有10度比较暗点。脉细有力,舌体胖。
辨证:脾虚气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清窍失养。(双
眼视瞻昏渺,双眼视瞻有色)
治法:益气升阳为主,辅以清肝明目。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柴胡3克升麻2克归身10克白术10克陈皮5
克党参12克黄芪10克炙甘草3克蔓荆子3克生
石决明15克(先煎)夜明砂12克(包煎)杞子12克五
味子5克川芎3克14剂
11月20日(二诊):服药后视力明显进步,暗影已不明
显。
检查:双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双眼底大致同
前,脉细,舌质淡,舌体稍胖。仍守前方加减。方药:补中
益气汤加桑叶6克、石决明15克(先煎)、杞子10克,7
剂。
11月27日(末诊):双眼视力已恢复正常,眼前暗影已
消。
检查:双眼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眼底大致同前。
双眼周边视野已基本正常,中心暗点已消,停止治疗。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例二魏x,女, 27岁,初诊日期: 1973年10月13
日。
患者1971年3月行人工流产术后,患子宫内膜炎及附
件炎,继之左眼视物不清,诊后未再介意,1973年8月目疾
复发,左眼视物不清逐渐加重,伴头痛,眼胀,曾经检查诊
为“左眼中心性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曾经西药治疗效
不着。现症:头昏眼胀,视物不清,心悸气短,神疲肢软,常自汗出,失眠,腰脊酸痛,关节疼痛,下肢微浮肿。舌质
淡,脉弦涩。
辨证:气虚夹瘀,络道瘀滞,兼肝阴不足。
治法:益气化瘀,滋肝通络。
方药:
党参6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60克仙鹤草60克
阿胶珠10克女贞子24克旱莲草24克钩藤3Q克蜈
蚣2条乌梢蛇10克、地鳖虫12克水蛭6克全蝎10克
三七粉(冲)3克蒲黄10克五味子12克金樱子60克
槟榔10克
每周6剂,连二周。
10月27日(二诊):除视力未见好转外,一般病情均
有所缓解,上方去槟榔,加木贼草24克,楮实子24克,生
鳖甲24克,更加麝香0.5克(冲服)。每周6剂,嘱服四周。
12月10日(三诊):上方共服24剂,视力显著好转,能自行走路就诊,全身诸症相继消退,拟下方巩固疗效。
党参30克鸡血藤18克生黄芪30克木贼24克
楮实子24克蜈蚣2条乌梢蛇10克蒲黄10克五味
子10克柴胡3克每周六剂,每周另服云南白药一瓶(分
六次服,每日一次)。
一月后复查左0.07, 微斜可眺远,右眼0.8,已上班,嘱再服上方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冯显逊整理: 王渭川运用益气化瘀法的经验, 《中医杂志》4:14, 1981)、 【评按】视神经萎缩属于中医视瞻昏渺范围。多因肝肾
不足,气血虚弱而致。例一证属脾虚气弱, 中气不足为本,治
以益气升阳为主, 辅以清肝明目。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气
足血充,精气得以上承,目得血而能视。盖目为肝窍,瞳神
属肾,凡瞳神内部慢性病,多以补肝肾为主,而脾为后天之
本,生化之源,久思易伤脾,过劳易伤气。补中益气实乃洽
本之法,且与滋补肝肾、舒肝解郁,养血活血相辅相成。例
二诊为中心性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据其证候,也属于视
瞻昏渺范围。中医辨证为气虚夹瘀,络道瘀滞,兼见肝阴不
足。治以益气化瘀,滋肝通络。因其气血虚滞,“若欲通之,必先充之”,故在补气血的基础上,重用搜剔走窜之虫类药
物,更加麝香等开窍通闭之品,视力显好,“全身症状相继消
退。观其药剂较重, 关键在于识证精确,否则病重药轻,难
以奏效。
(五)暴 盲
例一钱××,男,45岁,初诊日期:1964年5月11
日。
厥阴失条,郁火上逆,两眼觉胀,视物模糊,方寸大
字,分不清楚,胸闷纳少,口渴不饮,大便干燥,小便浑
浊,经××医院诊断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使用多种西药,治疗罔效。审察脉证,肝经风火并挟湿邪,留阻中州。现予
疏肝明目,清火法风,佐以渗湿为治。
春柴胡4.5克全当归9克杭白芍9克粉丹皮9克
滁菊花9克谷精珠9克草决明9克蜜蒙花9克净蝉
衣3克金银花9克西滑石9克云茯苓9克制熟军6
克焦山楂9克5剂。
6月2日(复诊):前剂进完,证情好转,前次来诊,遂以前方又投5剂,目前报上小字已能看清,胸字不闷。饮
食增加,苔脉均见好转,原方去茯苓、滑石、熟军、山楂,又投5剂,而完全恢复健康。
(张笑平整理:陈粹吾医案选录,《江苏中医》
5:29, 1965)
例二沈××,女,23岁。初诊日期: 1960年2月22
日。
双目骤然不睹,将近十日,曾经西医检查,云为急性球
后视神经炎;此属暴盲,症询危笃,年轻体力应壮,但脉来
虚软,形体不实。
辨证、阴亏水不涵木,精气不能上达,目系失所荣养。
治法:益阴填精,肝肾同治。
方药:
生地山药茯苓泽泻萸肉丹皮杞子菊花
当归麦冬5剂。
二诊:前予补益肝肾之剂,目病未瘥,且感头部偏痛,眼珠亦痛。据述病由郁抑,情志不遂而起,是乃郁抑伤肝,木不条达:气血逆而元府闭塞,故神气出入无路,光华不能
发越,治当疏肝解郁为先。
生白芍茯苓全当归柴胡炒白术薄荷炙甘草
白芷蔓荆子
5剂以后又服5剂。
四诊:头痛已愈,眼病已差,目视恢复,但感不足,病
根尚在,再守上法。
生白芍茯苓全当归柴胡炒白术炙甘草生地
杞子
5剂以后又服5剂。
六诊:经治后,目视恢复,检查视力,二眼皆为1.0, 病愈,但防再燃,唯有清心寡欲,借视缄光,去除一切杂
念,可保无虞。
杞菊地黄丸。
(姚芳蔚等整理:眼科姚和清的学术经验,《上海中
医药杂志》3:1, 1964y
例三文xx,女,12岁,门诊号: 70309,初诊日期:
1959年4月24日。
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伴有眼球胀痛半月余。涸 初,感
冒发烧后双眼视力模糊,眼胀痛。11日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仅有光感。12日双眼视力光感消失。14日在××医院住院
确诊为急性视神经乳头炎。经治疗效果不明显,转本院治
疗。现仍头痛眼胀。
检查、双眼视力眼前指数。双眼瞳孔稍大;对光反应较
迟钝。双眼底视乳头充血色红,边缘模糊不清,乳头水肿隆
起约2个屈光度;周围网膜有放线样水肿,鼻上及颞侧有点
条状出血;视网膜静脉扩张,动脉无明显改变,黄斑部及周
边部所见范围未发现异常。脉弦,舌质红而苔薄白。
辨证:肝经郁热,风邪外侵,玄府郁滞。(双侧暴盲)
治法:舒肝解郁,活血破瘀为主,辅以平肝明目。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茺蔚子6克,石决明12克,五味
子2克,7剂,水煎服。
5月4日(二诊):药后视力提高,眼胀已消,惟口眼
发干。
检查:双眼视力0.2,近视力耶格表7+1。脉细而稍数,舌质梢红,少苔。证属热病伤阴,肝肾阴虚。治宜滋肝肾明
目。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杞子6克菊花3克熟地10克山药6克丹皮2克
茯苓6克泽泻6克五味子5克桑叶3克青葙子10克
7剂,水煎服。
5月11日(三诊):眼药后,视力明显进步,全身无明
显不适。
检查:双眼视力0.6+2,近视力那格表4+1。
原方去青葙子加女贞子川克,熟地加重为15克,以助
滋阴益肾之效。14剂,水煎服。
5月25日(末诊):视力已正常,有时视物模糊。
检查:双眼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双瞳孔大小,反应均正常,视野未查。双眼底视乳头色淡,边缘稍模糊,水肿消退,出血吸收,动静脉比例大致正常,黄斑中心凹反
射可见,周边部正常。
仍以滋补肝肾为治则。杞菊地黄汤七剂,巩固疗效,停
止治疗。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暴盲系指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视力逐渐减
退甚至失明者则属“青盲症”。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属于暴盲范
畴。例一证属肝经风火,脾经湿浊,当以清火祛风导湿为正
治。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方中柴胡、当归意虽疏肝,实能清火;熟军、山楂取其下通上达,清下撤上而收“上病
下取”之功。例二初诊辨证为阴亏水不涵木,精气不能上达
而致暴盲,治以益阴填精之法,方用杞菊地黄之属而无效,后进一步审证求因,始知病由情志不遂而起,气血逆乱而玄
府闭塞,改用疏肝解郁之法,遂以逍遥之辈而建奇功。例三
诊为视神经乳突炎。证属肝经郁热,风邪外侵,玄府郁滞而
致双眼暴盲。《审视瑶函》用丹栀逍遥散治疗“怒气伤肝,并脾虚血少,致暗不明”的暴盲症。本案另加茺蔚子、石决
明、五味子以助活血破瘀,平肝滋阴明目之力,服药后视力
进步,但口眼发干,见有肝肾阴虚之证,故改用杞菊地黄滋
补肝肾而收功。实属师古而不泥古之例证。
(六)青风内障
袁××,女,25岁,门诊号869118,初诊日期: 1964
年2月26日。
右眼二年半前因胀痛,经检查诊为青光眼,曾行手术,术后眼压尚稳定。近半年床眼压又波动,伴虹视,头痛,眼
胀,恶心,疲劳后加重,视野亦有改变。左眼亦有类似症
状,虹视明显,经××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单纯性青光
眼,目前用1%匹罗卡品服药水,右眼一日六次,左眼一日
二次。晚上均用2%匹罗卡品眼膏涂眼。近来时有偏头痛,性情急躁,平时大便干结,4~5日一行,月经量多,约40
天一次。
检查:右眼视力0.3(矫正0.8-2),近视力耶格表1。
右眼无滤泡,虹膜于11~12点根部缺损,双眼瞳孔药物性
缩小。右眼压7.5/3=35.76毫米汞柱,左眼压7.5/5=25.81
毫米汞柱。右眼乳头有病理性凹陷扩大,其它正常,左眼底
大致正常。左眼鼻侧视野缩小25~30度,颞侧在60度,脉
弦细,舌色稍红,苔薄带黄。
辨证,阴虚肝旺,外风挟内风上犯空窍,发为双眼青风
内障。
洽法:滋阴平肝,祛风止痛。
方药:经验方青光眼三方。
石决明24克白蒺藜10克决明子15克防风6克
羌活6克蝉蜕6克蒙花6克白术10克白芷6克细
辛3克生地20克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
3月23日(二诊),药后眼胀头痛减轻,虹视已基本消
失,昨夜看电影后又出现虹视,二天来食欲不佳,夜寐不
安,脉细弦,舌苔薄。
检查:右眼压5.5/3.5=22.38毫米汞柱,左眼5.5/
4.5=18.86毫米汞柱。
原方加炒谷芽25克,车前子10克(包煎)。石斛夜光
丸,每日一丸。右眼每日点匹罗卡品眼药水4次,左眼每日
点二次,晚上不再涂匹罗卡品眼药膏。
6月5日(三诊):上药又服30剂后,自感眼胀已减,虹视偶尔出现,有时头沉,胃纳进步,脉弦细,舌质略红,证属风邪未尽,肝阴不足,治宜法风止痛,滋阴平肝。方
药:青光眼三方加减。
生地22克白术6克白芷6克防风6克白蒺藜10
克蝉衣3克蒙花10克羌独活各5克决明子12克
生石决明25克(先煎)细辛3克黄芩6克车前子12
克(包煎)杜仲10克丹皮12克隔日1剂明目地黄
丸早晚各一丸,和汤药交替服。
7月17日(四诊):上药20剂后,视力增进,眼压亦
降,头痛眼胀已消,虹视亦消失,匹罗卡品眼药水已停用,纳可,二便畅调,脉细,舌稍红,苔薄。
检查:右眼矫正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左眼矫正
视力1.2,近视力耶格表1。双眼眼压5.5/5=17.30毫米汞
柱,眼压已正常,停药观察。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青风内障相当于青光眼。多因风、火、痰、湿,与肝肾阴虚或脾虚气弱所致。本例证属阴虚肝旺,外风
挟内风上犯空窍。使用韦氏经验方——青光眼三方效果尚称
满意。据称本方对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时发时止,眼压在25~
35毫米汞柱者,疗效较好。
(七)枣花翳内障
程xx,女,67岁。门诊号: 69390,初诊日期:1964
年3月4日。
患者右眼前有黑影已二年,左眼前有黑影已一年。二年
前右眼出现黑影,左眼一年前也出现黑影,并较右眼为重,曾于××医院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治疗无效。平时夜寐欠
安,耳鸣,大便干结。
检查:双眼视力0.5,近视力耶格表4。双眼晶体皮层
呈楔状混浊。双眼屈光间质欠清,可见视乳头色泽及血管、黄斑大致正常。脉弦细,舌质淡红。
辨证:肝肾阴亏。(双眼枣花翳障)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桑叶16克黑芝麻15克,每日或
隔日1剂。30剂。
4月22日(二诊):药后双眼视物较前清晰,黑影减
少,大使通畅,近日食欲不振。
检查:双眼视力0.9,近视力耶格表右眼4,左眼3。双
眼晶状体混浊大致同前,眼底所见正常。脉细,苔薄腻,仍
守前方加焦三仙各10克,每日或隔日1剂。30剂。
6月3日(末诊):双眼视力自觉很好。
检查:双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3。晶伏体和眼底
同前。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评按】老年性白内障相当于枣花翳内障。多系肝肾不
足,精血不能上荣,或年老体弱,肾精日衰,气血两亏,目
失儒养所致。治则多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辅以退翳
明目。韦氏强调早期给药,部分病人可以制止病情发展,延
长失明时间,又可提高视力。本案以杞菊地黄丸为主方,疗
效尚好。
(八)鼻 鼽
苏xx,男, 36岁。
每当吹风着凉之后,即鼻塞不通,鼻孔发痒,喷嚏连
连,流出清涕不已,此病起已三年,久治不效,曾在某医院
诊为过敏性鼻炎。体常畏寒,口不渴,脉不数,舌苔白。
辨证:卫阳不固,素禀不耐,外邪易侵,病属鼻鼽。
治法:益卫阳,法风寒。
方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之
生芪15克防风6克白术10克桂枝5克党参10
克诃子肉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5枚
上方连服13剂,其病痊愈。两年后又作,仍以原法投
之,亦应手而效。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鼻鼽的病名,初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即鼻流清涕。系因肺气虚亏,卫气失固,感受寒邪所致。本
案病已三年,使用玉屏风散益卫阳,桂枝汤散风寒、和营
卫;诃子肉敛肺气。藩篱固则外邪无可乘之机,此亦安内攘
外之法。
(九)鼻 衄
陈x,女, 44岁。
突然左侧鼻孔出血如注,双侧填塞后,又从口眼外溢,服凉血清热剂未效。来诊时面色苍白,目视少神,目睛晕
黄,头晕,睡眠差,不思饮食,四肢乏力,口渴,盗汗,小
便色黄,怔仲惊悸,短气少言,脉细而弱,舌质淡,苔薄黄。
辩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法:心脾两补,引血归脾而止鼻衄。
方药:
大红参6克黄芪15克白术9克白芍12克当
归9克生地炭12克荆芥炭9克茯神9克远志肉6克
阿胶9克(另烊)龙眼肉9克广木香6克黑姜6克大
枣3枚甘草3克2剂。
服上方2剂后,鼻衄即止。睡眠饮食均有改善,目睛晕
黄已退,仍以上方加减调理而愈、多年随访未见复发。
(李斯炽主治,李克涂整理:鼻衄重症之治疗心得, 《湖南医药杂志》2:31, 198Q)
【评按】鼻衄系指以鼻出血为主的证候。一般分实证、虚证两大类。实证多因风温外感入肺,肺有蕴热,或肝火上
炎、气逆而上,虚证多因气虚、血虚等。本案证属心脾两
虚,气血不足,心虚不能主血,脾虚不能统血,则鼻衄如
注。治以心脾两补,引血归经,而鼻衄立止。本案重在洽
本,药用颇有巧思。
(十)鼻 渊
例一王××,男,49岁。
经常头痛,鼻塞流清涕,气味臭秽,每日须更换手帕数
块。经xx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鼻窦炎。近增咳呛气急,两胁引痛。
辨证:新邪外袭,痰热内蒸。
治法:疏散风邪,化痰泄热。
方药:
前胡10克牛蒡子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土霍
香10克辛英6克苍耳子10克炒自芷5克制半夏10
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桔梗5克茯苓12克杏仁9
克焦芩10克另用鼻渊散塞鼻。
鼻渊散处方(黄氏经验方):土霍香15克苍耳子15
克青木香15克鱼脑石15克辛莫15克鹅不食草9
克共研细末塞鼻用。
二诊:经内服煎剂,外搐鼻渊散后,头痛鼻塞较松,每
日仅换手帕一块,咳喘胁痛消失。再循前方加减,拟以疏风
利窍,清化痰热。
细辛1.2克荆芥6克防风6克苍耳子9克辛
荑6克炒白芷3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
薄荷3克焦芩9克竹茹9克白蒺藜9克
服药3剂后,诸症减轻。原方续进3剂,头脑清醒,鼻
通神宁,浊涕全无,病得痊愈。迄今数年未见复发。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例二×××,女,成, 1963年夏初诊。
近四、五年来,因鼻塞时流脓涕,声音异常,不便唱
歌,曾经××医院治疗,诊为慢性上颔窦炎。先后穿刺冲洗
过20多次。来诊时,涕呈脓性,每隔二、三天,即从一侧或
双侧鼻腔内擤出状如两端被剪掉的花生外壳,长约半寸余,粗似小指的管状黄色脓性腥臭鼻涕干痂,外粘内干,有时带
血,鼻塞,说话声音俨如重感冒之状:因久不愈,现已改业
不能作演员。常感头部闷闷不清,喜凉恶热,热则昏昏欲
睡。苔薄黄,舌边尖红,脉浮弦而数。
辨证:内火上炎,肺心之热尤甚。
治法:宗“高者抑之”法,予清火滋阴,兼以排脓之剂。
方药:
生地18克丹皮12克赤芍9克黄芩9克白茅
根21克银花18克连翘18克桔梗12克桑白皮18
克苍耳子9克灯芯1.5克竹叶9克川连3克4剂。
复诊:脓涕大减,原方去苍耳子,加苡仁30克,再给
4剂。
三诊:管状脓涕干痂已无,涕变白色,但质仍粘,已无
腥臭味。原方仍去苍耳子,再去川连,仍加苡仁30克,再
加山栀9克,嘱服4剂。
四诊:涕清,量亦很少,除头部仍有闷感外,余证基本
消失。嘱再取4剂,两日煎服一剂,共服八天。药后数月,未复犯。
(杨作楳:《临证录》)
【评按】鼻渊系指以浊涕如渊的病证。也称“脑漏”。
如《素问·气厥论》云“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相当于
西医的慢性鼻窦炎。多因风热(或风寒化热)久蕴肺鼻,窍
道不利,抑遏成涕,而致漏下不止。例一证属新邪外袭,痰
热内蒸,治以疏散风邪,化痰泄热,除内服药外,尚配合黄
氏经验方塞鼻,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效果良好。例二病
程已久,证属内火上炎,肺心热甚,兼见阴亏之象,予以清
火滋阴兼以排脓之剂,以托毒外出。
(十一)脓 耳
童xx,男,5岁。
左耳流脓,且发热体温39.7℃,诊为中耳炎,曾用青霉
素等药,发热未减,流脓依然。症见:左耳中有清稀脓液渗
出,精神萎顿,有“但欲寐”之势。二便通畅,舌质青滑,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断为寒邪入于少阴肾经。肾开
窍于耳,经气柏通,今寒邪侵入肾经,滞于耳窍,故现上述
诸证。治法先宜温经散寒,鼓邪外出。方用《伤寒论》麻黄
附子细辛汤。方药:
附片20克麻黄6克细辛3克
二诊:服上方1剂后,发热即退,体温正常,患儿面色
唇转红,脓液转稠,脉转弦数,舌质转红,病已由寒化热,所谓“阴证转阳”其病易治,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乃予龙胆
泻肝汤加减。方药:
龙胆草6克栀子3克黄芩6克车前子6克柴
胡6克生地15克泽泻6克
服3剂后,耳中流脓渐止而愈。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评按】脓耳系指耳内红肿掀热,耳膜溃破,耳道出
脓,脓水呈黄色者称“聤耳”,白色者称“缠耳”。多因风热
毒邪侵袭,入于耳中,壅聚不散,腐肉成脓,穿蚀耳膜,以
致脓液外溢。本案虽见发热而精神萎顿,脉沉细,有“但欲
寐”之势。证属寒邪入于少阴肾经,先宜温经散寒,鼓邪外
出。凡遇寒邪抑遏,宜先温经散寒,待阴证转阳,方能施以
清凉之剂,否则初用寒凉泻火,则寒邪凝滞,变生他证,病
难速愈。本案不为西医诊断所惑,严格按照中医辨证。实为
获效之关键。
(十二)耳 聋
张××,男,25岁。1951年修路作石,放炮时,不慎
震伤双耳,当即感到耳道如棉花堵塞,继则耳鸣嗡嗡声,忽
大忽小,持续不止,渐至耳聋重听,在××医院诊断为“神
经性耳聋”。经多方医治未愈,诊察患者年青体壮,发育营
养佳良,脉弦劲有力,舌苔正常。此足少阳经闭阻之故,因
足少阳经脉,由眼外眺向上至颞部,向下至耳后,沿颈至
肩,今巨音震动,损伤足少阳经脉,是致耳道瘀阻,清窍不
利。治宜和解少阳枢机,活血化瘀通络,以开清窍。方用小
柴胡汤加减:
柴胡15克法半夏9克炒黄芩6克石菖蒲9克胡
连6克川芎9克郁金9克磁石15克(醋淬)五味子9
克甘草6克生姜3片
二诊:上方连服3剂后,耳鸣减轻,知药中病所。宗前
方加柴胡为18克,续服3剂。
三诊:耳鸣声音减低,时鸣时止,耳道阻塞感已消失,唯耳聋重听如前,宗前方减磁石、五味子,加广血竭9克、苏木9克,并加柴胡量至24克,以增其法瘀通络之力,续
服3剂。
四诊:耳鸣基本停止,耳聋重听亦减半,守前方减苏
木,加桃仁9克(捣),川红花6克,并将柴胡量加为30克,配合苏合香丸,每日早晚各服半丸。
五诊:上方连服3剂,共服苏合香丸3丸后,耳聋重听
大为好转,对面讲话基本能听见,嘱停药,改用针刺翳风、听官、听会等穴治疗,每日一次,二月而愈。
(《李继昌医案》
【评按】本案发病骤然,故称暴聋。西医诊为“神经性
耳聋”。证属足少阳经脉闭阻,采用和解少阳枢机,活血化
瘀通络之品,以开清窍,方用小柴胡汤加减,重用活血化
瘀,并配合苏合香丸开窍,病愈大半,又改用针刺法而愈,治法独特而有理法可循,颇堪令人玩味。
(十三)眩 晕
例一李××,女, 20岁,初诊日期: 1974年12月13
日。
头晕耳鸣,房屋旋转,胸闷泛恶,时作时止,喉间痰
多。病历数月,前医迭进平肝潜阳之剂,病清未减,脉细
数,苔白腻。
辨证蠢肝阳挟痰,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和胃,化痰降逆。
方药:
真珠母30克橹豆衣9克菊花9克白芍9克姜
竹茹9克茯苓9克青陈皮各9克白蒺藜9克旋覆花
9克(包)代储石30克生姜3片佛手9克
12月20日(二诊):前进平肝和胃、化痰降逆之剂,咯
痰增多,呕吐已瘥,眩晕亦减,惟二颞跳痛。苔、脉如前。
痰浊渐化,肝阳未平。再宗前意。原方去姜竹茹,6剂。
12月27日(三诊):眩晕渐平,胸闷亦减,但觉倦怠嗜
睡,脉细软,苔薄白。在肝阳痰浊扰动之后,脾胃未健,精
神未复,前法加入健脾和胃之品。
旋复花9克(包)青陈皮各9克白术9克茯苓9克
佛手9克白蒺藜9克真珠母30克白芍9克菊花9
克7剂。
(《黄文东医案》)
例二史××,男, 39岁。
头晕已十余年,曾疗养二年。每年有1~2个月头晕,呕吐加剧,经神经科检查无特殊异常。当时头晕为甚,晕剧
呕吐,食欲不振,手足麻木,耳鸣,血压正常。脉弦细,舌
苔白,舌质边有齿痕。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怔。
辨证:水邪上逆,肝阳不潜。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化裁。
云茯苓15克自术12克桂枝9克甘草9克生龙
骨30克(先煎)泽泻15克生姜6克大枣5枚生牡
蛎30克(先煎)陈皮9克半夏12克钩藤12克
服7剂后,头晕欲吐等证已大减,仅感体痛乏力,治用
前方佐以疏风通络之品,加防己、秦艽再进7剂。嗣后相隔
一月,头晕欲吐复作,但较前有所减轻,即又投入首方10
剂而愈。
(《赵锡武医疗经验》)
【评按】眩晕是临床常见症候之一,此处所列为耳源性
眩晕(或称美尼尔氏综合征)。《内经》中多次提到眩晕、耳
鸣同时发生的病证,后世医家也多论及。如《丹溪心法》云
“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即可包括此证在内。例一证属
肝阳挟痰,上扰清窍。前医进平肝潜阳之剂未效,加入竹茹、陈皮、复花等化痰降逆之品,始见效果,符合“无痰不作眩”
之说。例二的病因、病理有所不同,赵氏认为:“本证并非风
痰之邪,实属水饮内阻,阳应风化所致”,着重于脾胃,故用
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为法,使水气循流,则眩晕自愈。故以
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化裁,温阳化水,其观点似与西医“迷
路水肿”之说,不谋而合。
(十四)乳 蛾
沈x,男,34岁,初诊日期: 1972年6月19日。
病起急剧,恶寒壮热(体温39.5℃),经西医检查诊为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曾用西药治疗未效。刻诊两侧喉蛾红
肿痛,并有腐点,吞咽困难,胸闷不舒,大便不通,口气秽
臭,纳谷不香,苔黄腻,脉浮数。
治法:清肺解毒,散结消肿。
方药:
元参、前胡、麦冬、川贝、菊花、牛蒡子、板蓝根各6
克连翘、射干各4.5克桔梗3克薄荷2.4克瓜蒌9克
复诊:服前方一剂,热退,大便畅行,胃纳亦增,检查
喉蛾虽仍红肿,但腐点已消,继以前方出入2剂,诸恙均愈。
(陆文彬整理:沈仲圭老中医临床经验选析,《中医
杂志》4:13, 1980)
【评按】乳蛾相当于扁桃体炎,由风热外邪结于咽喉,或
因虚火上炎,气血凝滞而致。本案曾经西药治疗未效,使用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法,1剂而热退,3剂而诸恙悉愈。《温
病条辨》论温毒咽痛喉肿之病机谓“少阴主君火,少阳主相
火,相济为灾……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其
方之妙,妙在以凉膈散为主”。本案用薄荷、菊花、牛蒡、前
胡疏风清热;玄参、麦冬、板蓝根、连翘、桔梗清肺胃而利
咽喉:瓜蒌、贝母涤痰热而散结。因取清热解毒、宣肺散结,俾轻可去实也。
(十五)喉 痧
例一宋xx,女, 29岁,初诊日期: 1964年3月22
日。
风温热郁肺胃,身热不退,遍身红疹丛发,咽喉肿痛。
脉弦滑数,舌尖红刺。拟以清宣为治。
桑叶9克净连翘3克蝉退2.4克炒牛蒡4.5克
前胡4.5克苦桔梗3.6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
克焦山栀9克黑元参9克鸡苏散9克(包)鲜芦根1
尺(去节)1 剂。
2月23日(二诊):风温热郁肺胃,身热渐退,红疹未
净,咽喉肿痛已瘥,大便已解。脉弦滑而数,舌边尖有红刺,喉疹症势未已,再以清宣为治。
桑叶9克净连翘3克蝉退2.4克炒牛蒡4.5克
前胡4石克苦桔梗3.6克马勃2.4克炒僵蚕6克忍
冬藤9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克焦山栀9克
黑元参9克鲜芦根1尺(去节)二剂
3月25日(三诊):风温热郁渐解,肺胃较清,喉疹症
疹已退净,身热获解,咽喉红肿已瘥,两便已调,脉弦滑,舌有红刺,再以清彻肺胃可也。
桑叶9克焦山栀9克金银花9克苦桔梗3.6克
粉甘草1.8克杭甘菊9克川郁金6克(生打)赤芍6
克鲜石斛12克黑元参12克天花粉12克鲜芦根1
尺(去节)3剂。
(《内科临证录》陈道隆医案)
例二严某之妻,病温,热毒颇剧,六日发疹,点粒攒
簇,头面肿如大头瘟状,咽喉肿痛,凡物不得下咽,昏顿瘛
疭,诊时已届十日(疹出第四日),因眼药不得下咽,仿五
汁饮意,给梨汁30克,荸荠汁30克,甘蔗汁30克,青蒿
露、银花露各15克,缓缓咽之,续以六神丸五粒,温水浸
湿,置舌面,含化咽津。丸药咽下二次,续续频进五汁。
翌日复诊:咽喉肿痛已缓,勉可通气,头面疹点虽深赤,其气有回意,拟用至宝丹一粒先化服又方:
生地汁30克大黄3克犀角、羚羊各1.5克磨汁,鲜
蒲公英6Q克捣汁、竹沥24克和匀烫微温,分三服,居间仍
以前五汁当茶。
越日复诊,喉肿渐消,神识渐清,仍用前方去至宝,生
地加为45克,大黄加为4.5克,药后得大便畅行一次。
又越日复诊,上半身点粒渐化,神清气平,已能进稀粥,以归地养营,竹叶石膏去参,半,复脉去姜、桂等收功全愈。
(《冉雪峰医案》)
【评按】喉疹,又名疫喉疹,系指因疫毒之邪,从口鼻而
入,当肺胃蕴热相搏,而致热毒上攻咽喉之病证。治宜疏散
解毒,清热生津之剂。例一初诊时正值症势急剧变化,速予
表散清热之剂,使邪热退却,继以清热养阴收功。例二热毒
颇剧,服药不得咽下,叶天士云“热甚拒药,徒用煎剂无益”。
本案始仿五汁饮,投以甘润清凉,如得上池玉液,病机乃缓。
且因痧点迟出,若遽尔重剂清里,则内攻必可生变,医者不
可不慎。后续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养营等法,其病获痊。
(十六)喉 痈
例一沈xx,女,30岁。门诊号: 31582,初诊日
期: 1962年9月14日。
咽痛一周,咽饮艰难,痛引左耳窍,左颔下亦有核肿,身热头痛,痰多,曾注射青霉素无效。左侧咽部红肿散漫,触之坚硬。脉左细数右滑数,苔粘腻。
辨证:胃火上升,痰热内蕴。
治法:泄热消肿,防其酿脓。
方药:
生赤芍9克粉丹皮9克炙僵蚕9克牛蒡子9克
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嫩射干3克山豆根9克挂
金灯9克杭菊花9克银花9克肥知母9克淡黄芩6
克。
外用珠黄青吹口散,并用明达氏漱口液漱口,嘱服药2
剂。
9月16日仍觉咽痛,吞咽不利,检视右咽关红肿突出,触之未软,上方续服2剂。9月18日喉痈酿脓已熟,左咽
失红肿高突,光亮,顶软,予以刺破,流出脓液甚多,原方
去牛蒡子,再服3剂。9月21日,咽痛好转,咽部红肿消
退,左颔下核肿已无压痛,惟左耳尚有牵引之痛。前方去射
干,僵蚕,嘱服4剂。前后病程共二周。
(张赞臣主治,陈之才整理:喉痈的辨证施治,《中
医杂志》9:10, 1964)
例二沈××,女,21岁,门诊号:32960,初诊日期:
1962年10月12日。
以往有咽痛史,遇劳辄发,10月4日起觉咽痛,伴有发
热,继则咽喉肿胀,疼痛更甚,治疗不效。体温39℃,右咽
关后红肿高突,不能咽饮,诊为扁桃体周围脓肿,用注射器
抽得脓液:毫升。暂给西药服用与漱口。翌日来诊,体温
38.1℃,头痛乏力,无恶寒,右颔下肿胀掀红,右乳蛾后
面红肿高突,及于悬雍垂,表面有白腐,不光滑,以压舌板
触之尚有坚硬之感,大便虽每日一次,但于结。脉数,苔腻
带糙。
辨证:痰热内蕴。
治法:消肿清热解毒。
方药:
生赤芍6克炙僵蚕9克牛蒡子9克象贝母9克
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山豆根9克挂金灯9克金
银花9克连翘壳9克芙蓉花4.5克
外吹喉科牛黄散,右颔下外敷芙蓉坎膏。
服药四剂后热退而肿不消,每日抽脓,脓出不多,每次
仅7毫升左右。
10月16日,因局部高肿,而顶端无软,大便仍燥结,故在原方中加用丹皮4.5克、玄明粉9克(冲)。
10月17日,大便解二次,肿痛见减,又抽得脓液少许,内服方仅玄明粉减为4.5克,再服2剂。
11月18日至19日,咽头肿势渐退,吞咽稍利,颔下之
肿块亦消,惟右耳尚有轻微胀感,情况续有好转。进清热消
肿利咽之剂,右喉痈肿胀散漫不收,虽有化脓之象,但根坚
不软,脉象细数,苔腻带糙,此内热不清,痰瘀凝结不化所
致,再与苦降消肿而化痰热。
细川连1.5克生赤芍9克粉丹皮9克牛蒡子9克
挂金灯9克山豆根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金
钥匙3克金银花9克连翘壳9克生姜9克生姜皮9
克去外敷药。
10月20日:红肿续退,脓已无。10月21日开始吃粥,续服上方5剂。至10月26日病愈出院,共住院15日,前后
病程二十二日,与代茶方带回调理:
山豆根4.5克白桔梗2.4克生甘草1.5克京元参
4.5克金钥匙2.4克煎汤代茶连服七日。
(张赞臣主治,陈之才整理:喉痈的辨证施治《中
医杂志》9:11, 1964)
【怦按】喉痈系指发于喉间及其附近痈疡的总称。相当
于咽部脓肿等病。例一证属胃火上升,痰热内蕴,急以泄热消
肿,“以消为贵”,但如消之不应,则当促其早日成脓,刺破
溃脓,毒随脓泄而愈。例二始用清热解毒消肿之剂,配合穿
刺抽脓,但仍根坚不软,系因内热不清,痰瘀凝结不化之故,续用苦降消肿、清化痰热之法而愈,并与代茶饮方清解余
热,以防复燃。张氏案方贴切,药用颇具特色。
(十六)白 喉
例一刘××,男, 21岁。
高热烦渴,目赤声哑,口臭气促,咽喉红肿,白膜满布,妨于咽饮,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洪数。
辨证:燥热伤阴,复感疫毒之气,肺胃同病,发为白喉。
治法:清热养阴,凉血解毒。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味。
元参9克生地9克麦门冬9克川贝母6克丹皮
6克甘草3克炒白芍6克薄荷1.5克生石膏30克
元明粉9克知母9克
另用锡类散外吹患处。
水煎一日夜服完,热减神清,白膜未再发展,大便畅行,转方去元明粉,再进2剂,病势大减。再诊去知母,加金银
花12克,又服3剂,白膜消失,续以养正汤4剂,调理而
安。
玉竹参15克制首乌12克当归9克熟地12克
生地9克淮山药12克茯苓6克女贞子9克麦门冬
6克白芍6克天花粉6克炙甘草3克
水煎服隔日1剂。
(赖良蒲《蒲园医案》)
例二孙某,20岁。
得白喉症,屡经医治,不外《白喉忌表抉微》诸方加减,病日增重。医者诿谓不治,始延愚为诊视。喉关纯白,粘涎
甚多,须臾满口,即须吐出。脉细弱而数,舌胖嫩淡红,知
系脾肾两虚,肾虚气化不摄,则阴火上逆,痰水上泛,而脾
土虚损,又不能制之,故其咽喉肿疼粘涎若是之多也。投以
六味地黄汤,滋补脾肾以清虚火,又加于术,少加苏子,制
痰水上泛。方药:
大熟地18克淮山药12、克(生打),山萸肉6克云
茯苓9克粉丹皮4.5克福泽泻4.5克生于术4.5克
苏子2.4克
连服10剂而愈。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锡纯医案)
【评按】白喉系指能相互传染的“疫喉”。《重楼玉钥》
云:“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一经误治,遂至不
救。”本病系因瘟邪疫毒侵袭,且与天时燥气流行,内则肺
肾阴虚,肠胃积热所致。例一肺阴大伤,胃热甚炽,急投大
剂养阴清肺汤,生津润肺,佐以清热通便,则肺胃蕴热得以
下行,再加解毒以清余氛,最后培元固本而收功。另外,白
喉由燥热而致者较多,而因表邪诱发者亦颇常见。例二屡经
医治,已见脾肾两虚,阴火上逆之象,法用滋补脾肾,清虚
火、制痰水而治愈。盖实火易清而阴火难平,虚实不辨则举
棋便错。
(十八)梅核气
例一杨某,男, 65岁,初诊日期: 1965年10月
28日。
十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四个月的治疗已缓解。
1963年曾复发一次,近日来又觉咽间气堵,胸闷不畅。六脉
沉滑,舌正苔黄腻。检查无肿瘤。
辨证: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此谓梅核气。
治法:开胸降逆,理气豁痰。
方药:
苏梗3克厚朴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
克大腹皮3克白芥子(炒)3克薤白6克炒莱菔子
3克降香1.5克竹茹3克白通草3克路路通3克
10剂。
11月8日(二诊):服上药,自觉咽间堵塞减轻,但偶
而稍阻,食纳无味,晨起痰多色灰,失眠,夜间尿频量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脉转微滑,舌正苔秽腻。湿痰见消,仍
宜降气、和胃、化痰为治。原方去薤白、陈皮,加黄连1.5
克、香橼皮3克,白芥子加1.5克。10剂
11月22日(三诊):服药后,咽间梗阻消失,低热已
退,食纳、睡眠、二便均正常。不再服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调理为宜。
(《蒲辅周医疗经验》)
例二储××,女, 52岁。
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已三年,时轻时重,去年来症状加重,咽中介介如梗状,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伴有胸闷吊痛,口
腻目酸等症。平时多郁善怒,情怀不畅,肝气不舒,气滞痰
凝,郁而化火,上阻于咽嗌之间,遂成此症。病属梅核气,须开展胸襟,再以理气化痰清火之药调之。
昆布10克海藻10克海浮石10克旋复花6克(包)
夏枯草10克瓜萎皮10克川郁金6克青陈皮各5克
黛蛤散(包)12克桔梗1.5克丹皮6克5剂。
二诊:胸闷及吊痛好转,咽中梗阻依然,且有悲伤欲哭,呵欠连连及大便干燥等脏躁证,再参甘缓润燥之品,原方去
昆布、海藻,加炙甘草3克、小麦15克、大枣3枚,5剂。
三诊:症状续有好转,但颈部尚觉吊痛,心中有火辣之
感。以初诊原方加钩藤10克(后下),5剂。
四诊:咽中梗阻,悲伤欲哭等症均有好转,但胸部尚感
吊痛,舌苔黄腻。
昆布10克海藻10克海浮石12克旋复花(包)
6克夏枯草10克桔梗1.5克青陈皮各5克川郁金
6克黛蛤散12克(包)丹皮6克制半夏5克5剂。
五诊:诸恙皆减,舌苔黄腻渐化,但颈部尚感吊痛,引
及耳中,原方加钩藤10克(后下)五月后随访病已痊愈,未再复发。
《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梅核气系因情志郁结,肝气夹痰所致病证。自
觉咽中有如梅核异物阻塞,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例一为气
郁而致痰湿阻滞,以《金匮》半夏厚朴汤加减而治愈。例二
不但气郁痰凝,而肝火亦旺。许氏自拟理气化痰,清肝解郁
之剂,照顾全面,疗效尚好,并认为较《金匮》半夏厚朴汤
功效尤佳,可供参考。
(十九)口 臭
例一陈某,女, 32岁。
口气臭秽已数月,服药无效。症见口臭,唇口干燥,舌
质润,苔薄黄腻,脉微细数。二便正常,虽思水,俱所饮不
多。
辨证:脾胃伏火。
洽法:升清降浊,佐以清胃热之剂。
方药:
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细辛4克焦黄柏10克杭
芍12克水煎服。
外用方:吴萸6克黄连6克共研细末,醋炒,包两足
心涌泉穴。
二诊:服上方3剂后,口臭已大为减少。脉转细。仍口
唇干燥,此乃胃经伏火虽除,但肺胃津液仍伤。拟方以滋津
润燥调治。方药:
黑豆10克绿豆IQ克桑叶10克石斛10克杭芍
10克沙参15克元参IQ克麦冬15克服5剂,口臭
全消,口唇转润而愈。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例二孙某,女, 37岁。患者诉口喷臭气,嘴唇干燥,已有20年。似属胃火。细询之,下肢冰冷,视苔色正常,切
脉细弱。乃虚阳上越。正治不效,当反佐以取之。拟引火归
源法。方药:
制附片4.5克肉桂粉1.2克(吞服)炮姜3克姜
川连0.6克阿胶珠6克炒当归9克大自芍9克川石
斛12克麦门冬9克云茯苓9克
服药4剂,口臭见减。原方制附片改为9克,肉桂粉改
为1.5克,炮姜改为6克,再加生地9克,党参12克。
又服10剂,口不臭,唇不燥,下肢转温暖,细弱之脉
转为细而有力,乃以原方15倍量,再以川断90克,木瓜
135克,枸杞子135克,菟丝子120克,炙黄芪120克,炙
甘草24克,红枣30个,如法煎成膏滋药,每日二次,每次
一匙,开水冲服,以巩固疗效。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
应用,《新医药杂志》6:11, 1978)
【评按】口臭多因胃火所致。例一病已数月,服药无效,采用升清降浊清胃之法。方中生石膏清胃热,泻胃火,细辛
性散而升,两药相伍,散胃经伏火;升麻升阳明之清阳,又
有解毒之功;自芍平肝益脾;黄柏清热燥湿,诸药配合,使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则口臭可除。例二病程20余年,证属
虚阳上越,正治不效,反佐而取胜。此案辨证、用药微细之
处,发人深思。
(二十)口 疮
例一刘××,女, 33岁,初诊日期: 1979年10月8
日。
唇舌溃烂十余载,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此次发病已半
月,纳呆食少,呃逆暖气,大便秘结,苔灰黄而浮,脉滑。
系湿浊为患、拟七味白术散为法。方药:
自术6克霍香10克葛根10克木香3克枳壳
10克佩兰10克茯苓10克代储石10克旋复花6克
神曲川克莱菔子10克
服5剂而愈,随访一年未发。
(段荣书整理: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中医杂志》
2:10,1981)
例二程××,男, 50岁。
舌尖碎痛,唇颊糜烂,3~4年来反复发作,口干燥,常
鼻衄,龈衄,夜寐不安,脉细无力,苔薄。此虚阳上越也。
夫阳火可泻,阴火不可泻,故前医投养阴、清热、泻火之剂
少效。应反佐以取之。仿费伯雄潜龙汤意,导阳归肾。一味
肉桂,处于群阴药之中,引导肾火下降。方药:
龙齿9克龟板24克生地15克知母3克黄柏
2.4克潞党参4.5克麦冬4.5克牡蛎9克肉桂粉
0.6克(吞服)云茯苓6克生甘草3克
服上方3剂,口舌糜痛显著减轻,原方续服20剂,症
状消失。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
运用,《新医药杂志》6:11, 1978)
例三龚、男, 38岁,初诊日期: 1954年4月28日。
患者口腔溃疡数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局部剧痛,伴有口干。下唇内有一卵圆形豆大溃疡,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脾肾阴虚,虚火上炎。
治法:滋肾养阴,清热降火。
方药:
生菟丝子18克黄精12克天门冬15克黄柏(盐
炒)12克知母12克金银花9克天花粉9克甘草6
克淡竹叶9克
5月1日(二诊):服上方3剂,溃疡较前缩小,疼痛
减轻,仍口干。舌苔脉象同前。前方加玄参12克,麦门冬
15克,生石膏24克。
5月14日(三诊):服药六剂,溃疡愈合。后曾复发,但症状较轻,服上药仍有良效。
(《刘惠民医案》)
【评按】口疮系指口舌糜烂生疮。《素问·至真要大论》
云:“火气内发,上为口糜”。《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
云:“脏气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今口舌生疮
也。”而且对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也有所描写,如《外台
秘要》所述:“心脾中热,常患口疮,乍发乍瘥。”概言之,本病多因心脾两经火热所致。一般均以养阴降火为大法。例
一曾按常规久治不愈。董氏审视其病机,诊为脾失健运,湿
浊内生,浊气不降,逆而上升,浸淫唇舌而溃。故融燥湿健
脾与调理升降于一方,主次兼顾,切中病机。例二口疮伴有
衄血,病期已久。脉证所示,为虚阳上越所致,按一般养阴
清热泻火法治之实难取效。盖阳火可泻而阴火不可泻,故于
养阴之中反佐肉桂一味,引导肾火下降,其妙用寓意颇深。
临床口糜患者不少,若遇常法治之无效时,此二例治法可资
借鉴。例三反复发作已数年,久治不愈,证属脾肾阴虚,虚
火上炎,治以滋肾养阴,清热降火,并重用滋阴补肾之品,使虚火下降而阳归于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二十一)声带麻痹
徐××,男,54岁。初诊日期: 1978年8月19日。
患者两个多月前因行甲状腺手术后)声音突然嘶哑,说
不出话。初起两天,饮水呛,咽喉部有阻塞感,而且发紧,外院诊为“声带麻痹”。给予中西医药治疗后,饮水已不呛,但声哑不愈,麻痹未恢复。现症:声哑,咽喉发紧,说话时
喉部费力,疲劳感,纳可,二便正常。脉弦细,舌苔薄白。
局部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殖,声带轻度充血,右侧
声带轻度外展位,左侧声带发音时代偿。诊断为声带麻痹。
辨证:咽喉者,肺胃之所系,术后气阴两伤,肺胃两虚,津液不得上承,血气凝滞于咽喉,浊气不化,故致此症。
治法:益气和血,清理咽喉。
方药:
玉竹1O克太子参10克当归须10克橘络10克
麦冬10克鸡血藤20克,菖蒲10克射干10克杷叶
10克诃子10克血余炭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15剂后,声嘶哑明显好转,声音较前洪
亮,说话亦不费力、多说话亦不觉累。诊脉细,舌苔薄白,大使稀,日2~3次。局部检查:声带右侧已可活动,发音时
右侧声带为中间位。症已好转,仍以原方去玉竹、太子参、橘络、麦冬、鸡血藤、菖蒲,加桔梗、荷叶边、苡仁、荧实,再服12剂。
患者前后共服药27剂,右侧声带恢复正常,声音恢复
而告愈。
(耿鉴庭主治,李书良整理:中医药治愈声带麻痹
一例,《中医杂志》2:72, 198Q)
【评按】声带麻痹的临床证候,大致属于中医“喉喑”
范畴。患者于甲状腺手术后突然发病,中医名为“暴暗”。暴
喑以实证居多,本案则因术后气阴耗伤、肺胃。两虚,影响津
液上承和血气的流布,故而虚实互见,而又以虚证较为突出。
治以益气阴、和血脉为主,兼以清咽、通痹、缓急法,方药
标本兼顾,配伍亦较活泼可取。,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