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
一、莲池大师的生平事迹
师讳志宏,(1535-1615)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云栖寺,是以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和尚,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犍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大师乃杭州仁和人氏,俗姓沈,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生于望族世家。父名德监,号明斋先生,母周氏。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居俗家时,邻家有一老妪,日课数千佛号,大师问其所以,老妪答言:“先夫持佛名,临终时无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宿根深厚的大师闻语深为感动,信佛法之不可思议,遂寄心净土。曾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警策。后来因为父母相继去世, 悲伤无比,由此而于佛教生死五常之理更有体会。决志出家修行,于是与妻子汤氏诀别,作言:“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乃作七笔勾词(表示世间名闻利养、儿女私情等等,一一舍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词分为七节故名之)而后悄然弃家修道,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投西山无门寺性天和尚落发,接着在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处得受三坛具足戒后,便即杖策游方,遍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入京师参访奇本端的法孙笑岩德宝禅师,也有省悟,辞别向东昌的归途上,忽闻樵楼之鼓声乃大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 百拇医药
隆庆五年(公元1571),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绝,是安居修行的好地方,逐往山中结茅舍居之,常去山脚的梵村乞食以资养命。山中时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师慈悲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使绝。时岁又逢亢旱,村民恳请大师祈雨以解灾情,大师手击木鱼,率众沿循田埂绕行念佛,一时顷,所及之处,雨下如注。村中民众欢喜踊跃,对佛法生大诚信之心,自发地组织力量为大师建造禅院。自此之后,师于道场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闻风而至,海众云集,共修净业,逐渐成为一大丛林。
大师主持道场以来,注重真修实行,以戒律为基本,以净土为皈依。禅与净土并提不重,弘宗演教常年不断,恒以清规律制为丛林之柱石,此时南北戒坛久已被禁,为使戒法不绝,便令受戒者自备衣钵于佛前为作证明而受具戒。并著述有关律制轨范的文例,如《沙弥要略》、《具戒便蒙》、与《菩萨戒发隐》等,以便戒子研学戒法。提倡戒杀放生,于寺中开有专用的放生池和放生所,所著《戒杀放生文》风行于世。同时又将《瑜伽焰口》、《水陆仪规》、和《朝暮二时课诵》(诸经日诵)等佛门法事仪规的行文作了完善的修订工作。这些仪规,一直相沿至今。
, 百拇医药
在生活上大师是简朴清淡的,始终是麻布素衣以蔽身,一麻布帏都用了几十年,日常行持作业都尽可能要求亲力亲为。着有三十二条自警以律己。待人接物应之以慈悲,外显威仪之相而又不失温和,为了道场与大众不辞劳苦,平等地以大悲心行摄化一切。
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教,主持云栖道场四十多年来,言传身教中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临终前半月预知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别诸弟子及故旧等言之:“行将他往”。后归寺中具茶汤设供话别众僧。七月初一,上堂对众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师示微疾,瞑目静坐于丈室。次日夕,诸弟子等请留遗训,大师睁眼开示:“大众老实念佛,莫捏怪,莫坏我规矩。”言毕向西念佛而逝。师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其弟子奉全身入塔于五云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师生西至莲池大师行化于世,其中间隔了五百五十余年之久。此时间内教法式微,净宗不振,虽有融通净教弘传净土之高僧大德出现以救道法之没落,然收效匪着。证诸史册,最有功行且最为出色者当属莲池大师。
, http://www.100md.com 二. 莲池大师的佛学思想
莲池大师的佛学思想,主要在于融合各宗同归净土。在他的《普劝念佛往生净土》一文中说的:“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道须佛证,正好念佛。”(见《云栖遗稿》卷三)可以体现这一理念。其思想的归趣虽说在于净土,但对于华严与禅宗也颇有造诣。华严宗的派系中以他为华严圭峰下第二十二世祖师。另外他在《竹窗随笔-经教》中又表明了对于经教的重视,文曰:“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是故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而在《云栖法汇━阅藏要语》中又再说明:“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能一心念佛,心不攀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之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这些论点体现了他所说的念佛法门统摄无量法门的观念。
, 百拇医药
正如莲池大师自己所说的,念佛法门是他一生之所崇尚,必然的无论是自度或是度他都以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净土法门为中枢。大师所阐扬的念佛法门有四类,分别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其中以“持名念佛” 为大师所最推崇,认为:“观想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如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若能持名深达实相,则以妙观同功。”在他的《阿弥陀经疏钞》中重申道:“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国,可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径中径矣!”
大师认为学佛的根本是在于摄心,而持名念佛一法是为摄心要道。是以其非常注重对于心的修证,并指出修学“一心不乱”为: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又将一心不乱分为事理二种,并与定慧结合,说明此一心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转识成智。因此而得结论云:故知念佛法门总摄一切佛法。
莲池大师除了以身作则率众念佛修行之外,也很注重以文字般若作佛事,余时笔耕不辍,是以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戒疏发隐》五卷、《阿弥陀经疏钞》四卷、《佛遗教经节要》一卷、《具戒便蒙》一卷、《水陆仪规》六卷、《竹窗随笔》三卷、《往生集》三卷、《净土疑辩》一卷、《禅关策进》一卷、《楞伽经摸象记》十卷、《缁门崇行录》一卷、《山房杂录》三卷等。这些著作在大师往生后由受业弟子大贤及居士等编集成册,分为三类。凡释经十一册、辑古十一册、手着十二册,全集称为《云栖法汇》。明崇祯十年(1637)比丘智瑛募资刊为方册本行于世。清代悟开法师赞此书为“真度世之宝筏,法门之柱石。”现今流通的版本则为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金陵刻经处重刻刊行的。
, http://www.100md.com
据有关史籍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圣祖亲诣云栖,雍正十三年,世宗册封莲池大师为:“净妙真修禅师”,编入御选语录并御制像赞,赞曰:“三乘十地,顿渐偏圆。一句具足。法尔如然。作么一句。阿弥陀佛。方广等平,圆通明彻”。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高宗四诣云栖寺,嘉庆十七年,云栖寺不慎失于火灾,仁宗特颁内帑并谕募缘重修,如是种种迹象表明,莲池大师身后声光显著,盛为历代帝王所尊,德荫后世,道感千古,诚附一代宗师之荣称。其丰功伟绩将永远在净宗弘传史上大放光彩。敬录印祖所撰的莲池大师相颂作为本文之结语并借此表达诚挚之敬仰之情。
颂曰:
幼闻念佛意颇快,末诫门徒莫捏怪。
行为世则言世法,注重净土及规戒。
砥柱狂澜契理机,阐明佛心祛峰虿。
普令具缚诸凡夫,仗佛慈力登莲界。
, http://www.100md.com
蓮池大師
明蓮池、佛慧、袾宏大師,蓮宗八祖也。仁和沈氏子,年十七,補諸生,以學行稱。聞鄰人持佛名,無疾病而終,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即棲心淨土,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以自策。三十二出家,訪遍融、笑巖諸大老,參念佛是誰有省。旋居雲棲,山故多虎,為誦經施食,虎患遂寧。歲旱,居民乞禱雨,循田念佛,雨隨足至。眾悅,相與造屋,僧日歸附,遂成叢林。乃提倡淨土,痛斥狂禪,廣修眾善,以資淨業。時戒壇久禁,令求戒者,具三衣於佛前受之,為作證明。定水陸儀文,及瑜伽焰口,開放生池,著戒殺文,以拯冥陽之苦。著阿彌陀經疏鈔,及雲棲法匯,融會事理,統攝三根,從化者甚眾。忽別道俗,曰:「吾將他往。」至期,示諸弟子,老實念佛,向西念佛而逝。年八十一。(雲棲法匯)
祩宏(1535~1615)明末僧人。字佛慧,自號蓮池。俗姓沈。浙江杭州人。17歲補邑庠。後信奉淨土宗,志在出世。31歲投性天理和尚出家。既而於杭州昭慶寺受具足戒,學華嚴,參禪要,歷游諸方,遍參知識。37歲回杭州,見雲棲山水幽寂,即結茅安居,日久漸成叢林。同門因尊稱他為雲棲大師。他住持雲棲寺40餘年,施衣藥,救貧病;終身布素,修持禪、淨;披閱三藏,註釋經典;嚴持毗尼,制定規約;弘宗演教,修訂焰口、水陸和課誦等儀。著述編成《雲棲法匯》,其內容分釋經、輯古和手著。釋經有《戒疏發隱》和《彌陀疏鈔》等;輯古有《具戒便蒙》和《禪關策進》等;手著有《楞嚴經摸象記》和《竹窗隨筆》等共30多種。他在《竹窗二筆》中有《儒佛交非》、《儒佛配合》條,前者主張儒佛不該互非;後者認為「儒主治世,佛主出世」,不宜分歧,亦不必合。主張佛教各宗並進,戒為基礎,彌陀淨土為歸宿。清守一《宗教律諸祖演派》排他為華嚴圭峰下第二十二世;但他提倡淨土最力,門人尊他為蓮宗第八祖。
祖師法語
師云:念佛者,有默持,有高聲待,有金剛待。然高聲覺費力,默念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復昏沉,則不妨高聲,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功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念不忘自息矣。, 百拇医药(莲花香)
师讳志宏,(1535-1615)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云栖寺,是以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和尚,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犍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大师乃杭州仁和人氏,俗姓沈,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生于望族世家。父名德监,号明斋先生,母周氏。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居俗家时,邻家有一老妪,日课数千佛号,大师问其所以,老妪答言:“先夫持佛名,临终时无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宿根深厚的大师闻语深为感动,信佛法之不可思议,遂寄心净土。曾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警策。后来因为父母相继去世, 悲伤无比,由此而于佛教生死五常之理更有体会。决志出家修行,于是与妻子汤氏诀别,作言:“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乃作七笔勾词(表示世间名闻利养、儿女私情等等,一一舍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词分为七节故名之)而后悄然弃家修道,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投西山无门寺性天和尚落发,接着在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处得受三坛具足戒后,便即杖策游方,遍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入京师参访奇本端的法孙笑岩德宝禅师,也有省悟,辞别向东昌的归途上,忽闻樵楼之鼓声乃大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 百拇医药
隆庆五年(公元1571),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绝,是安居修行的好地方,逐往山中结茅舍居之,常去山脚的梵村乞食以资养命。山中时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师慈悲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使绝。时岁又逢亢旱,村民恳请大师祈雨以解灾情,大师手击木鱼,率众沿循田埂绕行念佛,一时顷,所及之处,雨下如注。村中民众欢喜踊跃,对佛法生大诚信之心,自发地组织力量为大师建造禅院。自此之后,师于道场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闻风而至,海众云集,共修净业,逐渐成为一大丛林。
大师主持道场以来,注重真修实行,以戒律为基本,以净土为皈依。禅与净土并提不重,弘宗演教常年不断,恒以清规律制为丛林之柱石,此时南北戒坛久已被禁,为使戒法不绝,便令受戒者自备衣钵于佛前为作证明而受具戒。并著述有关律制轨范的文例,如《沙弥要略》、《具戒便蒙》、与《菩萨戒发隐》等,以便戒子研学戒法。提倡戒杀放生,于寺中开有专用的放生池和放生所,所著《戒杀放生文》风行于世。同时又将《瑜伽焰口》、《水陆仪规》、和《朝暮二时课诵》(诸经日诵)等佛门法事仪规的行文作了完善的修订工作。这些仪规,一直相沿至今。
, 百拇医药
在生活上大师是简朴清淡的,始终是麻布素衣以蔽身,一麻布帏都用了几十年,日常行持作业都尽可能要求亲力亲为。着有三十二条自警以律己。待人接物应之以慈悲,外显威仪之相而又不失温和,为了道场与大众不辞劳苦,平等地以大悲心行摄化一切。
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教,主持云栖道场四十多年来,言传身教中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临终前半月预知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别诸弟子及故旧等言之:“行将他往”。后归寺中具茶汤设供话别众僧。七月初一,上堂对众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师示微疾,瞑目静坐于丈室。次日夕,诸弟子等请留遗训,大师睁眼开示:“大众老实念佛,莫捏怪,莫坏我规矩。”言毕向西念佛而逝。师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其弟子奉全身入塔于五云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师生西至莲池大师行化于世,其中间隔了五百五十余年之久。此时间内教法式微,净宗不振,虽有融通净教弘传净土之高僧大德出现以救道法之没落,然收效匪着。证诸史册,最有功行且最为出色者当属莲池大师。
, http://www.100md.com 二. 莲池大师的佛学思想
莲池大师的佛学思想,主要在于融合各宗同归净土。在他的《普劝念佛往生净土》一文中说的:“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道须佛证,正好念佛。”(见《云栖遗稿》卷三)可以体现这一理念。其思想的归趣虽说在于净土,但对于华严与禅宗也颇有造诣。华严宗的派系中以他为华严圭峰下第二十二世祖师。另外他在《竹窗随笔-经教》中又表明了对于经教的重视,文曰:“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是故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而在《云栖法汇━阅藏要语》中又再说明:“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能一心念佛,心不攀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之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这些论点体现了他所说的念佛法门统摄无量法门的观念。
, 百拇医药
正如莲池大师自己所说的,念佛法门是他一生之所崇尚,必然的无论是自度或是度他都以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净土法门为中枢。大师所阐扬的念佛法门有四类,分别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其中以“持名念佛” 为大师所最推崇,认为:“观想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如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若能持名深达实相,则以妙观同功。”在他的《阿弥陀经疏钞》中重申道:“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国,可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径中径矣!”
大师认为学佛的根本是在于摄心,而持名念佛一法是为摄心要道。是以其非常注重对于心的修证,并指出修学“一心不乱”为: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又将一心不乱分为事理二种,并与定慧结合,说明此一心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转识成智。因此而得结论云:故知念佛法门总摄一切佛法。
莲池大师除了以身作则率众念佛修行之外,也很注重以文字般若作佛事,余时笔耕不辍,是以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戒疏发隐》五卷、《阿弥陀经疏钞》四卷、《佛遗教经节要》一卷、《具戒便蒙》一卷、《水陆仪规》六卷、《竹窗随笔》三卷、《往生集》三卷、《净土疑辩》一卷、《禅关策进》一卷、《楞伽经摸象记》十卷、《缁门崇行录》一卷、《山房杂录》三卷等。这些著作在大师往生后由受业弟子大贤及居士等编集成册,分为三类。凡释经十一册、辑古十一册、手着十二册,全集称为《云栖法汇》。明崇祯十年(1637)比丘智瑛募资刊为方册本行于世。清代悟开法师赞此书为“真度世之宝筏,法门之柱石。”现今流通的版本则为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金陵刻经处重刻刊行的。
, http://www.100md.com
据有关史籍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圣祖亲诣云栖,雍正十三年,世宗册封莲池大师为:“净妙真修禅师”,编入御选语录并御制像赞,赞曰:“三乘十地,顿渐偏圆。一句具足。法尔如然。作么一句。阿弥陀佛。方广等平,圆通明彻”。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高宗四诣云栖寺,嘉庆十七年,云栖寺不慎失于火灾,仁宗特颁内帑并谕募缘重修,如是种种迹象表明,莲池大师身后声光显著,盛为历代帝王所尊,德荫后世,道感千古,诚附一代宗师之荣称。其丰功伟绩将永远在净宗弘传史上大放光彩。敬录印祖所撰的莲池大师相颂作为本文之结语并借此表达诚挚之敬仰之情。
颂曰:
幼闻念佛意颇快,末诫门徒莫捏怪。
行为世则言世法,注重净土及规戒。
砥柱狂澜契理机,阐明佛心祛峰虿。
普令具缚诸凡夫,仗佛慈力登莲界。
, http://www.100md.com
蓮池大師
明蓮池、佛慧、袾宏大師,蓮宗八祖也。仁和沈氏子,年十七,補諸生,以學行稱。聞鄰人持佛名,無疾病而終,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即棲心淨土,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以自策。三十二出家,訪遍融、笑巖諸大老,參念佛是誰有省。旋居雲棲,山故多虎,為誦經施食,虎患遂寧。歲旱,居民乞禱雨,循田念佛,雨隨足至。眾悅,相與造屋,僧日歸附,遂成叢林。乃提倡淨土,痛斥狂禪,廣修眾善,以資淨業。時戒壇久禁,令求戒者,具三衣於佛前受之,為作證明。定水陸儀文,及瑜伽焰口,開放生池,著戒殺文,以拯冥陽之苦。著阿彌陀經疏鈔,及雲棲法匯,融會事理,統攝三根,從化者甚眾。忽別道俗,曰:「吾將他往。」至期,示諸弟子,老實念佛,向西念佛而逝。年八十一。(雲棲法匯)
祩宏(1535~1615)明末僧人。字佛慧,自號蓮池。俗姓沈。浙江杭州人。17歲補邑庠。後信奉淨土宗,志在出世。31歲投性天理和尚出家。既而於杭州昭慶寺受具足戒,學華嚴,參禪要,歷游諸方,遍參知識。37歲回杭州,見雲棲山水幽寂,即結茅安居,日久漸成叢林。同門因尊稱他為雲棲大師。他住持雲棲寺40餘年,施衣藥,救貧病;終身布素,修持禪、淨;披閱三藏,註釋經典;嚴持毗尼,制定規約;弘宗演教,修訂焰口、水陸和課誦等儀。著述編成《雲棲法匯》,其內容分釋經、輯古和手著。釋經有《戒疏發隱》和《彌陀疏鈔》等;輯古有《具戒便蒙》和《禪關策進》等;手著有《楞嚴經摸象記》和《竹窗隨筆》等共30多種。他在《竹窗二筆》中有《儒佛交非》、《儒佛配合》條,前者主張儒佛不該互非;後者認為「儒主治世,佛主出世」,不宜分歧,亦不必合。主張佛教各宗並進,戒為基礎,彌陀淨土為歸宿。清守一《宗教律諸祖演派》排他為華嚴圭峰下第二十二世;但他提倡淨土最力,門人尊他為蓮宗第八祖。
祖師法語
師云:念佛者,有默持,有高聲待,有金剛待。然高聲覺費力,默念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復昏沉,則不妨高聲,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功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念不忘自息矣。, 百拇医药(莲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