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637668
七十功名尘与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18日 《中国医药报》2004.03.18

[点击上图放大]

     李连达,生于1934年7月,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分配至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从事医疗工作47年来,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促进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药学现代化及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f#rh, 百拇医药

    共发表学术论文230篇,主编及参编著作1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奖及各级科技成果奖二十余项。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及保健食品评委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等。f#rh, 百拇医药

    2004年,对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来说,应该是收获的一年。这一年,他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排名第二),他参与研究的课题“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主要负责人(排名第一),他研究的课题“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治疗冠心病的基础研究”获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实,从原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的47年里,李连达已经获得过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二十多项。可以说,这些奖项,是李连达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近半个世纪的结晶。如今,岁月已染白了他的鬓发,但他的目光仍如青年人般明亮,他的脊梁仍如青年人般挺拔。47年的喜悦、悲伤、成功、失败,他都用最简捷明晰的词汇,以一种舒缓的语调,平静地说出来。我相信,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豁达和从容。f#rh, 百拇医药

    ■创业艰难 痴心不改f#rh, 百拇医药

    李连达没有气馁,白天不让干,就晚上干,上班时不让干,就节假日干,没有设备、没有资金,就自掏腰包。f#rh, 百拇医药

    1956年,22岁的李连达走进了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的大门,当时全国正掀起中西医结合热潮,李连达开始脱产学习中医,后又拜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赵心波为师,从事中医儿科研究工作。从师学艺的过程中,看着一个个刮5牟《?br>赵老精心施治,病愈出院,看着中医药在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肺炎、中毒型痢疾等危重症治疗以及在慢性肾炎肝炎癫痫等慢性、难治性疾患的治疗中展现出的疗效,西医出身的李连达渐渐对祖国医学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体会到中医的优越性,也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在李连达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第一个十年里,他先后完成了十几个临床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原本,李连达可以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医儿科医生,但有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全国流行小儿病毒肺炎,这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李连达随赵老出诊,看着赵老用温病甘寒清热的方法,救治了一位加邢俨?br>毒肺炎合并金葡败血症高烧40度持续4周的2岁患儿。李连达体会到中医药救治急危重症有良好的疗效。但是,由于腺病毒肺炎病势发展迅速,还有很多小儿来不及服用中药,就被送进了太平间。李连达深感中医药对付这类疾病虽有良方,但由于现代化程度低,不能适应临床要求。要想使中医药更有效地服务于大众,发扬其优势,就必须使之科学化、现代化,就必须进行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他当时提议,要进行中医药的科研攻关。领导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李连达没有气馁,白天不让干,就晚上干,上班时不让干,就节假日干,没有设备、没有资金,就自掏腰包。可干了没多久,就有人报告到了院里:“李连达在杀兔子,而且杀了好几只”。几次批评会下来,李连达的第一次科研工作以失败告终了。o9?, 百拇医药

    1974年,社会环境略有松动,不甘于虚度光阴的李连达又主动请缨,要求建立西苑医院中医基础实验研究室。他的建议在当时看来多少有些另类,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想法:“中药给人吃了几千年,现在却拿来喂耗子,人吃了有效不算数,得耗子点头才算数。”好在当时西苑医院的院长和党委书记读懂了李连达,他们不顾极左思潮的干扰、不顾舆论压力,破例给李连达腾出了一间9平方米的卫生间当实验室,并给了他400元人民币做启动资金。这400元,可以说是李连达得到的最少的一笔科研经费,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笔。o9?, 百拇医药

    这一年,李连达40岁。本来,他已经成为儿科的业务骨干,但他却选择了中医药实验研究这个完全未知的领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很多人认为他转行太可惜了,也有人认为他是自找压力。但李连达还是拿着这笔“巨款”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这间“实验室”。他在洗澡盆上放了一块床板当作实验台,坐在抽水马桶上,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实验:冠心II号对大鼠应激性心肌小血管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通过实验证实了冠心II号方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并为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提供了初步的实验根据和理论解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o9?, 百拇医药

    ■上下求索 呕心沥血o9?, 百拇医药

    “我献身中医事业的决心不变,坚持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决心从未动摇,用自己的血汗换取人类的幸福与健康,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应有的品德。”o9?, 百拇医药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人们常会在西苑医院大门前看到一位中年人用自行车驮着两个篮子,一篮子装着兔子、一篮子装着小白鼠,车后座的绳子上还拴着一条狗,狗在车后跑,街上的小孩就在后面追。这个中年人就是李连达。他就是这样一点点地建立起了中医基础实验研究室。当时,中医并没有成熟的实验研究方法,李连达认为,应当洋为中用,借鉴现成的西医研究方法,但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适用于中医药的研究。

    1978年,李连达在国内首次培养成功乳鼠心肌细胞,并使之连续搏动了106天,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随后,他又培养成功人胚心肌细胞,建立了生理、生化、形态等各种观测指标,并将其首次用于中医药研究。他又率先建立了心律失常、缺血样损伤、免疫性损伤、中毒性损伤及心力衰竭等各种细胞病理模型,并观察了中药复方、单味药及单体对上述病理模型的治疗作用,克服了一系列理论上与技术上的困难,使中药研究进入了细胞及分子水平。通过这一系列模型,他和同事们先后完成十几项研究课题,举办了3届全国学习班,使这一先进技术迅速普及全国。这项成果还获得了1981年度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m, http://www.100md.com

    此后,他又和科研人员一起,建立了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的N-BT(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法、光学及电子显微镜下的定量组织学方法、多点固定式心外膜电图、心肌耗氧量连续描记测定等方法,这些先进方法的应用,提高了中医药的科研水平,随着这些技术不断向全国推广,也带动了全国中药药理学的发展。m, http://www.100md.com

    然而,正当李连达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医药研究事业之时,不幸发生了。m, http://www.100md.com

    1981年底,47岁的李连达在实验室搬动几百斤重的水泥解剖台,造成腰部严重损伤,腰间盘脱出。当时正值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大会即将召开,李连达承担了大会专题报告及分题总结的任务,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为了中西医结合工作能够开创新局面,李连达强忍剧痛,坐着轮椅进行大会报告,每日靠杜冷丁止痛,坚持开完会议。由于延误治疗,致使病情恶化,李连达病卧在床一年有余。在他患病期间,妻子因过分焦虑也病重住院,老母亲不幸被车撞伤,昏迷不醒。他的长子奔波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照顾三位病人,最后竟一病不起,24岁的大好年华就离开了人世。m, http://www.100md.com

    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打击,特别是爱子早逝,使李连达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把全部的身心都奉献于热爱的中医药事业,其代价却是如此沉重。但李连达还是站了起来,又重新走进了实验室。他后来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献身中医事业的决心不变,坚持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决心从未动摇,用自己的血汗换取人类的幸福与健康,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应有的品德。”m, http://www.100md.com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m, http://www.100md.com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代的科学研究要求多学科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院士的帽子虽然戴在一个人的头上,但功劳是大家的,荣誉属于集体,属于整个中医药界。m, http://www.100md.com

    经过十余年的奋斗,当初9平方米的卫生间已经发展成拥有5个学科组、7个实验室的大型执幸交⊙芯渴摇@盍锖屯形饕浇岷弦窖ё龀隽司?br>大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密切配合,以活血化瘀防治心血管病为主要方向,先后研究了冠心II号、抗心梗合剂、生脉散益母草川芎野菊花山楂叶、小红参菟丝子、川芎嗪、牡荆素鼠李糖苷、消旋去甲乌药碱等方、单味药及单体,证实活血化瘀治则及其方药具有调整微循环功能、改善心肌代谢、降低血凝状态、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性、调整微循环以及抗炎、免疫、促进组织修复、保护缺血心肌、减小心肌梗死面积等药理作用。从一方、一药、一个主证、一个治则的角度,阐明了活血化瘀和有关的中医理论,对于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起到了推动作用。1990年,李连达和科研人员一起,首次建立了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被确定为国家标准。这一方法提高了中药新药研制与评审水平,促进了中药研究的现代化、标准化与规范化。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李连达把自己参加的多项研究的署名权都让给了年轻人,以至于一些熟悉李连达的人都感到奇怪,这位每年都有大量文章发表的科研先锋怎么从学术界消失了?对此,李连达解释说,他希望用这样的方法去扶植年轻人,帮助他们树立知名度和威信,好成为中医药科研的中流砥柱。9, 百拇医药

    现在的科研工作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不断进步,李连达认为,关键在于吸收各种研究的精华,不断创新,为中医药研究所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李连达总结出中医药科研的三项基本原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中医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密切结合,特别强调实验研究面向临床,为临床服务;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理邸⒎椒ā⑹侄危岣咧幸窖芯康目蒲健?002年,国际上运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李连达和科研人员经过反复研究,将国外的胚胎干细胞移植改为骨髓干细胞移植,将异体移植改为自体移植,将手术移植改为导管移植,建立了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介入心肌梗死模型,建立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管移植于心脏的新方法。实验时需要心导管的设备,但医院介入治疗室的专用设备不能人猪两用,60多岁的李连达就带着3个博士研究生和一个实习生,在放射科防护条件较差的普通X光机下操作,为了不影响放射科的正常工作,他们就在夜里或节假日进行实验。就这样,他们首创的中药与干细胞移植合用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解决了供体不足、排异反应、手术风险、费用昂贵等困难,同时,中药与干细胞移植合用,可以促进心肌细胞及心肌小血管新生,解决了医学界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心肌细胞不能再生”难题,为冠心病治疗开创了新领域,也为干细胞移植新疗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该实验研究结果于2003年3月公布于世。同年6月,上海中山医院就报道了3例冠心病患者利用此方法治疗成功的消息。此后,海军总医院、南京市立第一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单位先后报道了70多例临床应用成功的病例。9, 百拇医药

    中西结合、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殊途同归。在科研途径方面,李连达总在强调“条条大路通北京”。他说:“只要是研究中医中药,有利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不论从什么角度、采取什么途径进行研究,都应该受到鼓励与支持,多开绿灯,少画框框,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调动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多学科、多途径、多指标的综合研究,加速中医研究工作的进展。”9, 百拇医药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医务主任韩德森博士参观了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的基础实验室,当他了解到李连达等科研人员是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时,用赞许的口气说:“中医研究工作就应该像你们这样搞法,你是真正的学者”。9, 百拇医药

    回顾47年的从医之路,李连达感叹搞科研难,搞中医科研更难。对于个人来讲,李连达承认失去的比得到的多,但对于整个中医药科研事业来说,李连达认为个人的得失又变得微不足道。他一直在反复强调,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代的科学研究要求多学科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院士的帽子虽然戴在一个人的头上,但功劳是大家的,荣誉属于集体,属于整个中医药界。9, 百拇医药

    图为李连达在实验室工作。9, 百拇医药

    ■文/图本报记者 崔昕(崔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