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 玻璃心屋
编号:10703302
抠门?大方?别轻易给孩子下定义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25日 北京娱乐信报
     中国人喜欢从小教育孩子要把好吃的、或者好玩的也给其他小朋友。大人们告诉孩子这叫“分享”。而家长最怕自己的孩子有独生子女的“霸气”。其实家长在这方面有些操之过急了,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会懂得“分享”,而让一个只有两岁的孩子含泪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分给他人其实会适得其反。

    两岁初建“你我”关系

    总会有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允许小朋友动自己的玩具,或不肯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糖果时,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太“独”了,有独生子女的霸道毛病。

    其实家长太着急了。孩子建立分享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他先要建立自我意识,建立我、你、他的关系,然后再经历物权关系的建立过程,并在社会交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与人分享的快乐之后,慢慢建立起来自觉的分享意识,整个过程需要历时几年。也就是说,对于不到两岁的宝宝来说,他拒绝与他人分享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状态。事实上,他对于自我、他人的关系要到两岁左右才能初步建立。最明显的征兆是在两岁左右,他的语言中开始出现我、你这样的人称代词,开始的时候还会“你我”不分,出现若干混乱,不过很快他就能搞清楚自我的存在,与他人、与环境的对立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他逐渐建立物权的概念了。
, 百拇医药
    孩子有分享的行为

    在这个自我建立的过程中,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一个自觉的行为。作为家长,往往不需要强迫孩子去分享,就会发现孩子的一些分享的行为。比如这个时候的宝宝,有时会把好吃的东西往家长嘴巴里塞,有时甚至是从自己的嘴巴里抠出来塞进妈妈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好玩的玩具塞进家长手里以希望家长可以陪他一起游戏,其实这就是最初的分享行为的萌芽。

    对于这些动作,家长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加以鼓励和赞许,但应尽量避免呵斥和漠然处之。事实上,在孩子最初的成长,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分享每一秒美妙的亲子时光,就是对孩子最早的分享启蒙。

    分享意义体会快乐

    分享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外人对这个孩子的评价是大方不抠门儿,并因此而博得他人的好评。而在于孩子能从分享这个行为中和他人构筑友善和谐的关系,体会到人与人良性交往中所拥有的快乐,从而达到心灵沟通的美好感受与满足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故此,让孩子从分享行为中获取快乐就变得十分重要。在逗弄孩子以检测其能否分享的过程中,孩子的分享行为得到的却是一种被欺骗,而不是对方因为他的分享行为而感觉到愉悦的分享结果。久而久之这种不断地刺激会造成孩子的分享行为本身丧失愉悦感,从而破坏孩子正常的分享意识建立。因此,如果家长想通过主动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就一定要让孩子能从你的反应中,看到他分享行为的结果——你感谢他的行为给你带来的快乐。
, 百拇医药
    分享误区:

    家长在培养孩子分享意识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三个误区,阻碍了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

    一、 家长不与孩子一起分享

    有些家长认为分享是孩子间的事情,从而在生活中放弃让孩子通过与家人分享而获得快乐的机会。

    二、 把心爱的东西给任何人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分享就是能够把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给任何人。孩子可能会和小朋友分享很多东西,但他最心爱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这并不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和完善。

    三、 刻意追求分享行为本身

    常常看到很多家长大力劝诫孩子把手里的玩具或糖果交出来大家分享,孩子明明不乐意,甚至眼泪汪汪,家长却百般劝慰,甚至威逼利诱。其实这样实在是丧失了分享的意义,而单纯变成了家长对于孩子分享行为的一种脸面上的满足。, http://www.100md.com( 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