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及民主根据地的护理工作(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8日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为国内矛盾。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以其军事优势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美国政府支持下于1946年发动内战,进攻解放区。中国共产党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领导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解放战争。经过历时三年多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陆全部国土,消灭国民党800余万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放战争分为五阶段,其护理工作的发展亦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应战准备阶段(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国民党一方面邀请中国共产党谈判,同时又加紧向解放区进攻。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的两手策略,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了应战准备,军队卫生部门加强各级组织建设,整顿和扩大医院,包括接收日伪医院;加强卫生干部培训,做好应战准备。第二阶段为内线作战,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蒋介石集团于1946年6月26日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全面内战。解放军主要依靠解放区的有利条件,集中兵力,分批歼灭进犯的国民党军。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战争的医疗救护工作,加强医院护理建设,开展战时各项护理工作。第三阶级为主力转入外线作战,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7月至1948年7月)。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兵力迅速增加,战争规模扩大。护理工作除继续加强护理、保健、训练等外,各野战军都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护理工作制度,推广战伤救护的新技术,战伤救治、护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第四阶段为进行战略决战歼灭国民党军队重兵集团(1948年7月至1949年1月),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护理工作进行大兵团作战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大兵团作战中的护理工作的组织和开展的经验。第五阶段为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1949年2月至1950年5月)。这一阶段卫生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既要保障大兵团在各个方向上的作战,又要协助接管国民党军队的卫生机构和开展新区护理工作。
, http://www.100md.com
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各根据地边区政府系统卫生护理工作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23万军队进攻延安和陕北根据地。为保证战争需要,遂将中共中央医院改编为第一后方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改为第二后方医院;以西北医药专门学校为主改编为第三后方医院和第四后方医院;陇东军区医院扩编为第五后方医院;和平医院三分院改编为第六后方医院。至此,陕甘宁根据地党派系统的医院已转为军队医院了。1947年底,将第七后方医院改为第一野战医院,第二、三、四后方医院改编为第二、三、四野战医院直至解放战争结束。
晋察冀边区政府设立了文教卫生委员会,有条件的建立了县医院和其他卫生机构。晋冀鲁豫边区的区县级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都有了发展。1947年太行区已有太行医院、豫北医院、怀庆医院、晋东医院、邢台人民医院、冀西医院等12所公私立医院,医护人员459人。1948年7月太谷、平定、阳泉解放后,接收了平定友爱医院,并组建了阳泉市中心人民医院。太岳区1947年上半年已建有阳城,屯留等几所县人民医院。
, 百拇医药
解放战争中,军队卫生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促进了护理工作的迅速发展。在战伤救护、阶梯治疗、组织管理、教育训练、专业技术、规章制度、卫生防疫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护理工作更加制度化、正规化。在三年半的战争进程中,共救治、护理128万余名伤病员(其中有少部分敌军伤病员),治疗归队率为76%。通过广大卫生人员的艰苦奋斗,治愈归队的伤病员等于为部队补充80至90万名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为完成解放战争时期救护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护理组织的发展
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达到130多万人,分布在东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陕甘宁和华南等12个战略区内,随着部队的扩大,各级卫生组织、护理组织也逐步扩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各类医院的护理组织
解放战争中随着解放军部队的迅速扩大,医院数量逐渐增加,收容量扩大,技术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有较大发展。如解放战争初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6年共有5所医院(中共中央医院、陕甘宁边区医院未计在内)。1949年医院增至34所,东北军区及第四野战军在1949年6月共有医院30所,晋察冀军区在1946年有医院7所,1949年增至25所,其中军区直属18所,二级军区7所。
, 百拇医药
1948年前后各野战军对医院的类型、编制、任务都按自己不同情况做了统一划分,并开始向分科方向发展。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后,医院统一整编为5类,即兵站医院、机动医院、后方医院、正规医院和二级军区直属医院。东北军区1948年1月以后,将医院统一化分为五类:野战医院、兵战医院、后方医院、军区医院、传染病医院。西北军区1948年将医院分为三种类型。华东野战军区1948年将医院分为四种类型。解放军医院的护理组织,随着医院类型的增多和工作正规化而有所发展。
1.综合性医院的护理组织
综合性医院隶属于总部或野战军领导。有分科建制,设备较完善,技术力量较强,管理较正规,主要负责军政首长的保健任务及重伤员的专科治疗。此外,还担负一定的教学任务。
医院护理组织比较正规。如中共中央医院、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设护士主任、护士部设秘书及助理员。护士长受科主任及护士主任双重领导。护士学员队队长也在护士主任领导下负责行政管理。
, 百拇医药
2.后方医院的护理组织
后方医院系军区所属医院。负责收治伤员及战伤的后期治疗。后方医院一般编3个所,所长领导办公室及数个护理班,办公室设室长、统计登记员等,如无室长则设正、副护士长。解放战争后有的后方医院护理组织更趋完善,如胶东后方医院北海分区1所,在1948年曾设护士办公室,由护士长担任室长,领导5个护士班及1个手术室,每个护士班有正副班长,约有4至6名护士,10至15名护理员,手术室有1至2名护士和2至3名敷料员。又如延安第一后方医院的每个所下分4个连队,每个连队设一个护士办公室,负责几个病房的护理工作。每个病房有40张床位,编有8至9名护士。
3.野战医院的护理组织
野战医院归属纵队领导,负责突击治疗轻伤及抢救重伤员的工作。野战医院一般分2至3个所,每个所设一名护士长或护士班长。有的野战医院不设分所,如胶东军区野战医院是在院长,政委领导下,设办公室长。办公室长下辖8个护理班,分头部伤护理班、胸部班护理班、腹部伤护理班、四肢伤护理班、转运班、治疗班、护运及检伤班。1947年以后,有的军区统一了野战医院的医疗组织。如华东军区每个医院一般设手术队、搬运队及2至3个医疗所。每个医疗所下设2至3个医疗室,其中包括重伤室。医疗室即为一个护理单元,每个室设一名室长,领导一个护士班约10余人。手术队又分手术准备组、手术组、治疗组、护理组、供应组、营养组、运输级及事务组等8个组,护理分工更加具体细致。
, 百拇医药
解放战争后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解放,具备了较好的群众基础。有的医院实行就地收容伤病员的方法,医疗和护理工作的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医院将医护人员组成许多医疗小组,派到各村去实行分工包干。由于护理人员比较固定,对伤员的思想、病情及治疗有较全面的了解,因此这是一个合理的护理工作的组织方法之一。
4.战时护理组织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主力进入外线以后,战场的广阔,作战形式的复杂多样,战争的激烈,作战双方投入人力物力的巨大,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是空前的。战争情况的变化使军队卫生勤务也产生了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新特点:①大兵团作战,投入的兵力多,几十万甚至超过100万人,因而伤员数量多,救护任务重,医疗机构数量多,且布署范围广.②部队进入外线作战,伤员后送线延长,建立合理的伤员后送体制,使后送中能连续治疗是卫生勤务的新任务。③作战形式多种多样,攻坚战、防御战、追击战、渡江、渡海作战等作战形式,或迅速转换或交叉进行,要求卫勤工作必须有适应多种作战形式的保障方案。④追击作战,远程奔袭,机动性强,进入各种复杂地理环境和流行病多发地区,卫生工作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预防措施,以保护部队的战斗力。
, 百拇医药
根据战争发展的新情况和战救经验的积累,各野战军卫生部都及时总结经验,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战争的特点的卫勤原则和具体措施。战时护理工作分述如下:
(1)阶梯治疗中的护理组织
1948年1月东北军区卫生部召开会议,总结解放战争以来的卫勤经验,贺诚部长提出实施阶梯治疗的后送体系,做到一是伤兵多而不死,二是后送线长而不使治疗间断,三是能及时适当的治疗。阶梯治疗的医疗护理组织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连营团
连营一般不编护士,连队只编一名卫生员,营一般设包扎所,有医生、司药和1个卫生班(班长1名、卫生员3至4名)。
团卫生队(救护所、绑扎所)、在各军区的团卫生队的组织护士编制差别较大。如西北军区团卫生队编有护士长一名,护士班长一名,护士十名左右;华北军区团绑扎所下分四个组:转运组,看护长一名,看护2名及担架负责干部、指导员等。慰问事务组,看护2名,司药一名及供给干部、政工干部等。补充绑扎组,看护6名,医生2名。登记检查组,看护4名,医生1名文书1名。华东军区的护士都称见习医务员,编制及医护分工不十分明确。
, 百拇医药
②师卫生部(休养所、医疗队、救护所)。一般师休养所设医疗组、材料供应组及管理组。在医疗组中有护士长和一定数量的护士分别参加手术组、休克处理组、固定组、交换绷带组和检查分类组的工作。东北军区师休养所在所长及教导员的领导下,设护士、看护及伙食3个排,人数不定,一般护士约50人,看护排30人左右。西北军区师卫生部在战时组成休养所及手术队、休养所设1名护士长,2个护士班,每班10名护理人员,其中护士2至3名,其他是卫生员。手术队有护士长1名,护士10至12名。华东军区旅中设一个野战医疗队,下设2个室,共有医务员及见习医务员30至50名。此外,华东军区4旅还建立了疗伤站,下分数个组。护士在手术组、换药组及病房组有固定编制,并在换药组、病房组中任组长。
③纵队(军)卫生部野战医院或野战医疗所。野战医院或手术队也可派人到师救护组协助救治工作,其中包括很多护理人员。
(2)转运工作中的护理组织
, 百拇医药 伤员的转运是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和减少死亡、残疾的主要组织工作。在本时期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夺取大城市的攻坚作战中,部队开进快,作战地域广,伤员数量多、各军区都健全了转运工作的组织,使后送转运工作有较大的发展。
转运工作的基本形式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在团师和纵队野战医院设转运组或收转所;另一种是建立兵站转运系统。转运站一般分接待慰问站、检伤登记组、急救换药组、手术组、消毒组、营养组、护理组和转运组。伤员按转运系统后送。
团师、纵队转运组织在战勤办公室领导的指挥下进行工作。护理人员按工作需要分派在各组内。大批后送时,由政治干事率领,护理人员每两人一组,每组负责100余名伤员途中护送。
1946年夏季苏中战役时,华中军区组织转运总站及分站,1947年9月河北省军区卫生部发起组成联合兵站,这些组织的建立是转运工作的重大发展。
二、护理事业发展概况
, http://www.100md.com
(一)护理教育
解放战争中,部队迅速发展,而且战争规模扩大,迅速补充护理人员,扩大护理队伍是卫生部门的中心工作之一。为此,各战区卫生部门都办有卫生学校或名称不同的医训队、护训队,以培养各自需要的护理人才。学校领导多由卫生部门领导兼任,靠近医院或委托医院具体承担教学任务。学员主要是部队卫生员,也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学生。由解放军培训的护理工作者,占整个护理人员30%以上。
当时学校条件十分艰苦,教学过程多是在频繁激烈的战斗和改革中进行的。处处是课堂,教学不间断。因随部队行军、作战,在有大的作战行动时,学员就参加伤病员救治的实际工作。空隙时就集中时间授课,尽管理论知识讲授不多,但学员对工作的适应性是好的。教员和学员顽强地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培训的医务人员达3万余人。
1.培训方针及学制:培训方针是培养政治坚定、精通科学护理技术的人才,学制多为一年。普通训练课堂教学为六个月,分初级班(看护班)、高级班(护士班)。
, http://www.100md.com
2.课程设置:初级班专业课是一般常用的护病技术、医院护理工作细则、普遍常用的药品、生理解剖等占40%,文化课如语文、算术、自然常识占40%,政治时事占20%。高级班专业课如护病技术、生理解剖、病理学、细菌学、按摩术、护病学原理、护病学史、消毒法、饮食学,记录保管及各种疾病特别护理(病因、症状、护理法)、医院工作制度占50%。文化课同初级班占30%,政治时事课占20%。
3.教学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教、学、用一致,听、看、做合一,基础服从临床,临床服从需要。为了搞好直观教学,教学人员自己动手挖尸骨、消毒尸骨,捕捉青蛙及狗做试验。自制各种挂图,互相对练各种技术操作。有时还把课程内容编为歌谣、顺口溜、小节目等形式来加强记忆。在教学中,还开展“立功”、创模运动,加强教学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
4.师资及教材: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国民党区招募了一批高级医学、护理人才。到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医学院校的教学骨干。有的学校还聘请医院的医生、护士长、老护士任教,当时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军医必携护理篇》,还有各校自己编写的初、高级护理讲义,但主要靠学生自己记笔记。
, 百拇医药
(二)护理管理初步走向正规
各军区卫生部为了加强医院建设都先后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医院管理有所依据。晋察冀军区卫生部于1948年初颁发了医院工作条例草案,东北军区卫生部于1948年1月颁发了《暂行卫生法规》,其他军区亦有类似的制度和规章。这些条例、法规、制度的颁布加速了护理管理的正规化。
1.三室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野战手术室、换药室、护士办公室有了一定的发展。
(1)野战手术室:①准备工作常规化。筹建野战手术室已形成一整套常规性工作。如固定手术室设备的放置,进行清扫卫生、安装照明、筹措物品器材、备火消毒等,一般为20至30分钟即可准备就绪。②管理工作制度化。护士有明确分工,洗手护士、台下护士职责清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发生差错。对伤员接待室、民工担架队的组织管理,对器械、敷料的管理均有制度。有术前术后清点制度,交接班清点制度,双方签名以示负责。对敷料的预算和消耗均有登记,对精细及锐利器械保管制度以防损伤。③基本功训练日常化。手术室护士每日苦练穿针引线及手术器械的包装、敷料的折叠、包装,以便迅速转移。
, 百拇医药
(2)换药室:①建立换药组。由1至2名医生,2至3名护士组成。相对固定、分工合作,当时已有第一护士、第二护士、第三敷伤者之分。②设备渐趋规范,室内布置已规范化,分洗手、药品器械准备台、换药台等。③换药方法的改进:由1人操作改为流水操作法:专人拆除敷料、专人消毒、专人换药、专人包扎、专人消毒敷料。还用多头巾、三角巾飞行员帽式包扎敷料。制定了换药规则,做到轻伤集中换药,重伤到床头换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感染机会,并设计了换药专用围裙。各医院护理人员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取得显著疗效。如华东第九兵团19野战医院,可按要求每天完成300余名伤员的换药工作。
(3)护士办公室:抗日战争时期有的医院已经建立了小型护士办公室,至解放战争时期,各医院已根据不同情况建立起规格不等的护士办公室。①护理文书及表格书写逐步正规。护理文书有医嘱本、护理病情报告本、治疗单、服药单、护理单、饮食单、测温记录单,护理人员能按要求认真填写和记录。在病历保管方面有的医院开始只保存重伤员病历,后来发展到普遍保存病历。②护士办公室的带班护士要求由能力较强的护士班长担任,主要职责是协助护士长工作,是病房治疗和护理的组织者。一切医嘱、病员饮食及出入院手续,都由带班护士整理和布置,带班护士还要对医嘱执行情况进行检查。③规定每周在护士办公室召开一次护士会议,每天在办公室里由医生向护士长布置工作。病房护士向办公室负责人汇报工作等,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 百拇医药
2.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
各医院相继建立了病房护理工作细则、护理常规及制度、护病工作总则、巡视病房制度、护士汇报制度、查房制度、服药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出入院制度等。查房制度中护士不但随医生对重伤员查房,而且还要进行护理查房。专科护理也有发展,建立了瘫痪、尿瘘、粪瘘、脑外伤、骨折等伤员的护理常规。有的医院还将护士日夜班的工作程序规定下来。
3.明确各级护理人员职责
许多医院制定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华北军区第一后方医院1947年规定在护士长领导下,分办公室及外科室各设组长一人,办公室组长指导各病房的护士和业务工作;外科室组长负责分配各换药组护士的工作,第一副组长领导手术室消毒员工作,第二副组长负责检查督促本小组的治疗工作。各病房设小组长,由较有能力的护士担任,负责检查病情、交接班等基础护理工作情况。冀中后勤部卫生部1948年拟定的工作要求明确了护士与看护的职责,看护只做生活护理工作,不做技术性治疗,护士负责技术性工作。如药疗、注射、灌肠等。
, http://www.100md.com
4.组织参观检查与评比。
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水平,冀中后勤部卫生部总结了医院参观的经验,相互观摩学习,端正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当时具体做法是检查所属医院的几十到一百个重伤员。检查要点是有多少褥疮、夹板疮、石膏疮;伤员的清洁工作如何,饮水、保暖、隔离、舒适做得如何;对炎症肿胀是否做到热罨、抬高肢体、固定安全;特殊传染病处置是否合理,治愈率多少。还对消毒护士的个人卫生、敷料的使用及处理进行检查。通过实际检查,征求伤病员意见后评定优劣。
5.伤病员管理
医院管理中突出一个问题是伤病员管理。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开始加强伤病员管理工作。民主联军总队颁布了住院规则,各医院制定了休养公约。在医院中组织伤员管理委员会,由伤员中的先进分子组成,设主任委员,经济伙食委员,调解委员和纪律检查委员。本着伤病员自己管理自己的原则,处理伤员中发生的问题。对伤员的缺点、错误本着“多解释、少批评,避免处罚”的原则妥善处理。同时教育医院工作人员树立“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思想,努力做好工作。通过加强管理和学习教育,充分发挥伤员中积极分子作用,伤员管理伤员,伤员教育伤员,收到很好效果。
, 百拇医药
(三)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
解放战争中,各野战卫生部门都十分重视战伤新疗法的普及应用。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贺诚部长1946年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在医疗技术上,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落后在时代水准的后面,应广泛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伤救治的新疗法、新技术是我们应有态度。”1946年8月,《健康报》在东北复刊后,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利用报纸、书刊大量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英国、美国的先进战伤治疗经验。1946年11月16日贺诚亲自主持学术报告会,介绍战伤救治、磺胺类药物使用以及病理学等方面新的发展成就。在会议结束时,他要求“医疗工作者要学习、采取、研究、应用全世界进步的科学,要提倡新学说、新理论、新知识,打破守旧保守观念”,学习运用新疗法。1948年1月27日贺诚在东北军区卫生会议中强调“提倡医学与社会互相联系的观点,强调预防医学、防治兼施的观点”。更新医学观念,不仅对战伤救治观念的更新,采用新疗法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医学整体的发展和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卫生勤务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如下:
, 百拇医药
1.加强休克早期综合性防治措施
主要措施为加强战地救护(做到包扎快、抢救快、运转快),补充水分,加强保暖,镇静止痛,严密观察伤情,注意脉搏、呼吸,并记录于伤票上。在战伤救治中,有部队提出开展“三碗水”活动(即给伤病员饮盐水、糖水、茶水各1碗,有禁忌者例外)动员伤员多喝开水(每日约2000至3000ml)。不少部队还开展了“保暖”运动,即从火线运至医院途中,随时注意给伤员保暖。民工、护理人员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伤员身上,用破旧的雨衣洗净做保暖袋,内装炒热的砂子、麦麸或用破被单内装碎稻草,为伤员的双脚保暖。并做到三热(即房子热、水热、饭菜热),三暖(房里暖、胃里暖、被窝暖)。师以上救治机构对严重创伤和有效血容量不足引起休克的伤员,立即进行输液、输血、人工复苏术等,从而降低了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输液和输血技术的改进
据我军部分医院收治孟良崮、济南、淮海等八次战役8万余名伤员的统计,接受输液者为1万余名,占12.7%。输液总量为1000万ml,人均受液量为960ml。
, 百拇医药
在输液技术方面,早期多采用皮下输液法。因输入量有限,且疼痛剧烈,伤员不易接受。后改为静脉输液和皮下输液相结合的方法,使输液量大大增加。液体种类也不仅限于等渗盐水和葡萄糖盐水,少数危重病员还输注25%和50%葡萄糖液,甚至输血浆和全血。
许多师以上的医疗机构和后方医院设有专门的输液组,包括制作液体的药剂人员和专管输液操作的护理人员在内的一整套组织,人数视伤员多少而定。有许多护士已从事这一操作,如第一后方医院的护士廉英杰,总结了静脉注射及输液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3.严格无菌技术
一般手术室用的敷料要求经过2h蒸汽消毒,对特殊感染的伤员采取隔离措施,所用的敷料要求焚烧。换药时已发展到用3把镊子。要求一个伤员用一套换药用具;导尿操作时,除要求导尿管消毒外,镊子等物品也要求煮沸消毒,并要求2人用2把镊子导尿术操作,助手夹持导尿管尾端,术者夹持导尿管前端插入。
, 百拇医药
4.石膏绷带护理技术的应用
在解放战争中,石膏绷带技术大量应用于战伤中最常见的四肢骨折和大块软组织损伤。1947年至1949年,仅华东部队应用石膏绷带治疗伤员达3千余例,占同期手术率的18.7%。要求医护人员普遍掌握石膏绷带的制作及操作和护理方法,如观察肢体血液循环,防止并发症。
5.基础护理工作
解放战争中,在野战医院或团卫生队以下的卫生机构里,护理技术主要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战伤护理技术;而后方医院中则是灌肠、导尿、换药、肌肉注射、温水擦浴等技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护士逐步掌握了输液、五官用药、鼻饲、配合牵引、气管切开及切开后的护理等操作。
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钱信忠部长,1945年9月5日在上党战役准备阶段提出:战伤救治中要重视战伤自愈机能,治疗的目的在于缩短自愈过程;扩创手术应争取在伤后12h以内,切除无生机的组织;换药是对新生组织的损伤,应隔几天再换,固定以石膏为最佳。护理人员十分重视伤员的精神、饮食、大小便、卧位、口腔护理、褥疮、病情观察等以缩短自愈过程。在伤愈过程中,护理人员重视饮食护理、伤员功能的恢复,保持伤肢的功能位置、鼓励功能锻炼,并做伤肢热水疗法。注意精神和心理护理,对精神错乱的伤员改约束法为精神安慰,力求减少精神刺激。由于精心护理,华东军区第13医院取得了收治2千余名伤员未发生褥疮的好成绩。
, 百拇医药
6.阶梯治疗中的护理工作
(1)第一阶段是连营团救护工作连卫生员主要是止血、包扎、临时固定骨折、搬至隐蔽地点并组织后送,要求做到快抢快救、快运。营救护所(绑扎所)的救护工作基本任务是组织力量,加强连队的抢救组,协助医生包扎伤口、止血、补充水分(以口服为主),对骨折伤员上临时夹板固定,对重危伤员注射强心剂、止痛镇静剂,迅速组织伤员后送。团救护所(绑扎所、卫生队)的救护工作主要是检伤分类,按伤情分开轻、重伤和传染病人。按规定绑扎标记,做紧急手术及采取防休克、防感染的措施,并留治轻伤员。对大多数中、重伤员做必要的处置后立即后送。其护理工作由医务员、看护、卫生员及招呼员共同完成。
第二阶段是师(旅)救护所的救治护理工作这是“野战治疗的中心”。任务是早期扩创手术、石膏固定、留治短期内治愈的轻伤员。师手术室,常开展2个手术台,负责对伤员进行早期清创和危重伤员的救治手术处理。其护理工作包括检伤、配合手术、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治疗、清洁、保暖、饮食、换药。如遇有敌人袭击,一般是由一名医生或护士带几名伤员分散转移,负责治疗、护理、饮食、安全。
, 百拇医药
(3)第三阶段是军(纵队)卫勤机构的护理工作军(纵队)卫勤机构(手术队、医疗队、野战医院),其任务依然是担负转运中的治疗工作。到后方医院则是完全治疗,直到恢复健康为止。在军以上的卫生机构,护理工作十分重视消毒灭菌工作及隔离措施。
(4)转运途中的护理工作
①改进转运工具,提高转运速度。当时伤员主要依靠担架运送,废除了笨重的门板,创制了各种担架,加快了转运速度,如软绳担架、独轮担架、二轮担架、滑车担架等。按伤情先用适宜的担架,即骨折伤员用平板担架,胸腹部分用椅式担架,软绳担架用于一般伤员。同时还要注意担架上的网绳要细密,尽可能多铺垫褥等,以防褥疮的发生。
在水网地区,河流湖泊纵横交错,运送伤员主要使用小民船,也有使用小帆艇,每条船载伤员10至15名,或安放重伤担架4至5副(重伤员不离开担架)。
在东北地区,地冻后用马拉的爬犁运送伤员,一副爬犁可躺2个伤员。
, http://www.100md.com
此外,还有马车、牛车、小毛驴等其他运输工具;战争后期亦有用运送物资的汽车及卫生车运伤员的。
②做好运送伤员的工作。在转运途中,了解伤员的伤情及注意事项,加强病情观察。转运途中还注意防止冻伤、休克、继发性出血及窒息等,提高护送质量。在当时,经常是上有飞机轰炸,下有敌兵,给运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7.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的护理工作
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行主要战役132次,其中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对战争进程有决定影响的战略性决战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护理人员在三大战役中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战役护理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辽沈战役
1948年9月2日至11月2日,东北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战略性的决战。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103万人,国民党军队兵力55万人,战役历时52天。10月2日国民党军队组成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解放军抓住时机于10月14日攻打锦州,锦州解放。随之大批伤员涌来,加之后方运输线一时被阻,大量伤员在公路上停积。此时气候已转冷,情况十分严重,根据当时医院少,人力不足,后方支援也很困难,决定兵站医院执行后方医院的任务,就地扩大收容,动员当地群众精心护理伤员。村村设医院、家家设病房、人人当看护,在短短的五天中,使前方送下来的一万名伤员得到及时妥善地安置。辽沈战役中,解放军伤亡共67339人,其中伤员53329人,有民工担架13800副,前沿主要用担架搬运;从纵队医院到兵站则主要用马车和担架;兵站医院向后方转送主要用马车,有的地段用火车运输。
, http://www.100md.com
(2)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战略性决战。人民解放军投入兵力6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约70万人,战役历时66天。解放军伤亡13.4万人,伤员98818人,是解放战争中伤亡最多,伤亡率最高的一次战役。民工担架11400多副,由政府干部带队,随军转运伤员,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送往后方医院。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围困杜聿明集团达20多天,长时间在固定阵地生活是解放战争中的首次。护理人员与其他卫生人员在军政首长和卫生部门的领导下到阵地各部队进行打扫,清除污物,掩盖尸体,选择适当位置挖野战水井,构建野战厕所,建立战壕卫生制度,尽一切可能宣传搞好个人卫生,采取火烤、水烫的办法灭虱。时值严冬,加强保暖工作,减少了部队发病率及冻伤。
(3)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迅速进关,于1948年11月23日至1949年1月22日和华北野战军共同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战略性决战。解放军参战兵力100万人,国民党军队兵力50万人,战役历时64天,共伤亡38508人,其中伤员31478人,以天津攻坚战伤亡最多,伤19214人,亡4106人。东北野战军卫生部在此次战役中规定野战医院一个所专司检伤分类,以便把伤员与病员分开,轻伤与重伤分开,一般病员与传染病员分开,需要手术与不需手术分开,以提高治伤效率。从天津向东北方向运送伤员由于利用火车又设置了中转机构,运送较快。津南方向主要用担架、马车后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协助检伤,在长途后送中能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救护。在行军途中休整期间组成卫生宣传队,深入部队,利用快板、歌曲、黑板报等形式向部队进行防病、治病等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等,对战伤急救工作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三、护理人员的称谓与待遇的统一
解放战争的发展促进了医院正规化。医院正规化要求各军区提出对护理人员称谓与待遇的统一。
1948年1月27日,东北军区召开卫生会议,统一了医务人员称谓。凡是在前方部队工作的护士改称为卫生员;在医院、学校、机关、工厂等工件的护士称谓不变,仍称护士;招护员改称为护理员。并规定见习护士工作半年以上可升为护士,护士工作一年半以上可提升为护士长。
1948年5月,冀中军区规定:经过民主讨论,士兵委员会全体大会通过,报上级机关批准,鉴定为护士者按班级干部待遇。做护士工作满4年以上者,按排级干部待遇。满7年以上,按连级干部待遇。外来正式护士学校毕业,在我军任护士满1年以上者,按排级干部待遇。任护士满2年者,按连级干部待遇。
1948年9月华东军区卫生部做出了关于卫生人员的技术等级和待遇规定,护士长、办公室主任称为见习医务员为四等,护士称护理员为五等。
, 百拇医药
1949年2月6日,华东野战军第三届卫生工作会议讨论决定统一干部职级名称,其中见习护士改为学员,按战士待遇;护士改为卫生员,同班级待遇,为技术五等,看护长、护士长均为见习医务员,同排级待遇为技术四等。
华北军区规定凡高级助产学校、高级护士学校毕业,工作2年以上,有相当理论、经验,并能独立工作者,月发猪肉2斤。凡现在本军区任实习化验员、助理军医、司药、护士长、卫生长者发猪肉1斤半。凡在本军区的护士、助产士、调剂员、护士班长者,月发猪肉1斤。
1949年6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卫生部发布关于卫生人员技术津贴待遇的通知。各级护士、助产士、公共卫生护士、营养护士均为两类,共分十等,一等享受小米310公斤,十等为小米100公斤。
1949年5月,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在郑州召开第一届护士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护士工作要专门化、系统化”的观点,促进了护士工作专业化的进程。
解放战争规模宏大,参战兵力多,伤亡和疾病减员率高。护理人员在战争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大兵团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的护理经验,奋战在医院及各级医疗机构中,积极为伤病员服务。, http://www.100md.com
解放战争分为五阶段,其护理工作的发展亦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应战准备阶段(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国民党一方面邀请中国共产党谈判,同时又加紧向解放区进攻。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的两手策略,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了应战准备,军队卫生部门加强各级组织建设,整顿和扩大医院,包括接收日伪医院;加强卫生干部培训,做好应战准备。第二阶段为内线作战,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蒋介石集团于1946年6月26日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全面内战。解放军主要依靠解放区的有利条件,集中兵力,分批歼灭进犯的国民党军。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战争的医疗救护工作,加强医院护理建设,开展战时各项护理工作。第三阶级为主力转入外线作战,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7月至1948年7月)。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兵力迅速增加,战争规模扩大。护理工作除继续加强护理、保健、训练等外,各野战军都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护理工作制度,推广战伤救护的新技术,战伤救治、护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第四阶段为进行战略决战歼灭国民党军队重兵集团(1948年7月至1949年1月),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护理工作进行大兵团作战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大兵团作战中的护理工作的组织和开展的经验。第五阶段为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1949年2月至1950年5月)。这一阶段卫生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既要保障大兵团在各个方向上的作战,又要协助接管国民党军队的卫生机构和开展新区护理工作。
, http://www.100md.com
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各根据地边区政府系统卫生护理工作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23万军队进攻延安和陕北根据地。为保证战争需要,遂将中共中央医院改编为第一后方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改为第二后方医院;以西北医药专门学校为主改编为第三后方医院和第四后方医院;陇东军区医院扩编为第五后方医院;和平医院三分院改编为第六后方医院。至此,陕甘宁根据地党派系统的医院已转为军队医院了。1947年底,将第七后方医院改为第一野战医院,第二、三、四后方医院改编为第二、三、四野战医院直至解放战争结束。
晋察冀边区政府设立了文教卫生委员会,有条件的建立了县医院和其他卫生机构。晋冀鲁豫边区的区县级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都有了发展。1947年太行区已有太行医院、豫北医院、怀庆医院、晋东医院、邢台人民医院、冀西医院等12所公私立医院,医护人员459人。1948年7月太谷、平定、阳泉解放后,接收了平定友爱医院,并组建了阳泉市中心人民医院。太岳区1947年上半年已建有阳城,屯留等几所县人民医院。
, 百拇医药
解放战争中,军队卫生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促进了护理工作的迅速发展。在战伤救护、阶梯治疗、组织管理、教育训练、专业技术、规章制度、卫生防疫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护理工作更加制度化、正规化。在三年半的战争进程中,共救治、护理128万余名伤病员(其中有少部分敌军伤病员),治疗归队率为76%。通过广大卫生人员的艰苦奋斗,治愈归队的伤病员等于为部队补充80至90万名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为完成解放战争时期救护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护理组织的发展
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达到130多万人,分布在东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陕甘宁和华南等12个战略区内,随着部队的扩大,各级卫生组织、护理组织也逐步扩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各类医院的护理组织
解放战争中随着解放军部队的迅速扩大,医院数量逐渐增加,收容量扩大,技术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有较大发展。如解放战争初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6年共有5所医院(中共中央医院、陕甘宁边区医院未计在内)。1949年医院增至34所,东北军区及第四野战军在1949年6月共有医院30所,晋察冀军区在1946年有医院7所,1949年增至25所,其中军区直属18所,二级军区7所。
, 百拇医药
1948年前后各野战军对医院的类型、编制、任务都按自己不同情况做了统一划分,并开始向分科方向发展。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后,医院统一整编为5类,即兵站医院、机动医院、后方医院、正规医院和二级军区直属医院。东北军区1948年1月以后,将医院统一化分为五类:野战医院、兵战医院、后方医院、军区医院、传染病医院。西北军区1948年将医院分为三种类型。华东野战军区1948年将医院分为四种类型。解放军医院的护理组织,随着医院类型的增多和工作正规化而有所发展。
1.综合性医院的护理组织
综合性医院隶属于总部或野战军领导。有分科建制,设备较完善,技术力量较强,管理较正规,主要负责军政首长的保健任务及重伤员的专科治疗。此外,还担负一定的教学任务。
医院护理组织比较正规。如中共中央医院、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设护士主任、护士部设秘书及助理员。护士长受科主任及护士主任双重领导。护士学员队队长也在护士主任领导下负责行政管理。
, 百拇医药
2.后方医院的护理组织
后方医院系军区所属医院。负责收治伤员及战伤的后期治疗。后方医院一般编3个所,所长领导办公室及数个护理班,办公室设室长、统计登记员等,如无室长则设正、副护士长。解放战争后有的后方医院护理组织更趋完善,如胶东后方医院北海分区1所,在1948年曾设护士办公室,由护士长担任室长,领导5个护士班及1个手术室,每个护士班有正副班长,约有4至6名护士,10至15名护理员,手术室有1至2名护士和2至3名敷料员。又如延安第一后方医院的每个所下分4个连队,每个连队设一个护士办公室,负责几个病房的护理工作。每个病房有40张床位,编有8至9名护士。
3.野战医院的护理组织
野战医院归属纵队领导,负责突击治疗轻伤及抢救重伤员的工作。野战医院一般分2至3个所,每个所设一名护士长或护士班长。有的野战医院不设分所,如胶东军区野战医院是在院长,政委领导下,设办公室长。办公室长下辖8个护理班,分头部伤护理班、胸部班护理班、腹部伤护理班、四肢伤护理班、转运班、治疗班、护运及检伤班。1947年以后,有的军区统一了野战医院的医疗组织。如华东军区每个医院一般设手术队、搬运队及2至3个医疗所。每个医疗所下设2至3个医疗室,其中包括重伤室。医疗室即为一个护理单元,每个室设一名室长,领导一个护士班约10余人。手术队又分手术准备组、手术组、治疗组、护理组、供应组、营养组、运输级及事务组等8个组,护理分工更加具体细致。
, 百拇医药
解放战争后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解放,具备了较好的群众基础。有的医院实行就地收容伤病员的方法,医疗和护理工作的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医院将医护人员组成许多医疗小组,派到各村去实行分工包干。由于护理人员比较固定,对伤员的思想、病情及治疗有较全面的了解,因此这是一个合理的护理工作的组织方法之一。
4.战时护理组织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主力进入外线以后,战场的广阔,作战形式的复杂多样,战争的激烈,作战双方投入人力物力的巨大,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是空前的。战争情况的变化使军队卫生勤务也产生了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新特点:①大兵团作战,投入的兵力多,几十万甚至超过100万人,因而伤员数量多,救护任务重,医疗机构数量多,且布署范围广.②部队进入外线作战,伤员后送线延长,建立合理的伤员后送体制,使后送中能连续治疗是卫生勤务的新任务。③作战形式多种多样,攻坚战、防御战、追击战、渡江、渡海作战等作战形式,或迅速转换或交叉进行,要求卫勤工作必须有适应多种作战形式的保障方案。④追击作战,远程奔袭,机动性强,进入各种复杂地理环境和流行病多发地区,卫生工作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预防措施,以保护部队的战斗力。
, 百拇医药
根据战争发展的新情况和战救经验的积累,各野战军卫生部都及时总结经验,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战争的特点的卫勤原则和具体措施。战时护理工作分述如下:
(1)阶梯治疗中的护理组织
1948年1月东北军区卫生部召开会议,总结解放战争以来的卫勤经验,贺诚部长提出实施阶梯治疗的后送体系,做到一是伤兵多而不死,二是后送线长而不使治疗间断,三是能及时适当的治疗。阶梯治疗的医疗护理组织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连营团
连营一般不编护士,连队只编一名卫生员,营一般设包扎所,有医生、司药和1个卫生班(班长1名、卫生员3至4名)。
团卫生队(救护所、绑扎所)、在各军区的团卫生队的组织护士编制差别较大。如西北军区团卫生队编有护士长一名,护士班长一名,护士十名左右;华北军区团绑扎所下分四个组:转运组,看护长一名,看护2名及担架负责干部、指导员等。慰问事务组,看护2名,司药一名及供给干部、政工干部等。补充绑扎组,看护6名,医生2名。登记检查组,看护4名,医生1名文书1名。华东军区的护士都称见习医务员,编制及医护分工不十分明确。
, 百拇医药
②师卫生部(休养所、医疗队、救护所)。一般师休养所设医疗组、材料供应组及管理组。在医疗组中有护士长和一定数量的护士分别参加手术组、休克处理组、固定组、交换绷带组和检查分类组的工作。东北军区师休养所在所长及教导员的领导下,设护士、看护及伙食3个排,人数不定,一般护士约50人,看护排30人左右。西北军区师卫生部在战时组成休养所及手术队、休养所设1名护士长,2个护士班,每班10名护理人员,其中护士2至3名,其他是卫生员。手术队有护士长1名,护士10至12名。华东军区旅中设一个野战医疗队,下设2个室,共有医务员及见习医务员30至50名。此外,华东军区4旅还建立了疗伤站,下分数个组。护士在手术组、换药组及病房组有固定编制,并在换药组、病房组中任组长。
③纵队(军)卫生部野战医院或野战医疗所。野战医院或手术队也可派人到师救护组协助救治工作,其中包括很多护理人员。
(2)转运工作中的护理组织
, 百拇医药 伤员的转运是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和减少死亡、残疾的主要组织工作。在本时期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夺取大城市的攻坚作战中,部队开进快,作战地域广,伤员数量多、各军区都健全了转运工作的组织,使后送转运工作有较大的发展。
转运工作的基本形式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在团师和纵队野战医院设转运组或收转所;另一种是建立兵站转运系统。转运站一般分接待慰问站、检伤登记组、急救换药组、手术组、消毒组、营养组、护理组和转运组。伤员按转运系统后送。
团师、纵队转运组织在战勤办公室领导的指挥下进行工作。护理人员按工作需要分派在各组内。大批后送时,由政治干事率领,护理人员每两人一组,每组负责100余名伤员途中护送。
1946年夏季苏中战役时,华中军区组织转运总站及分站,1947年9月河北省军区卫生部发起组成联合兵站,这些组织的建立是转运工作的重大发展。
二、护理事业发展概况
, http://www.100md.com
(一)护理教育
解放战争中,部队迅速发展,而且战争规模扩大,迅速补充护理人员,扩大护理队伍是卫生部门的中心工作之一。为此,各战区卫生部门都办有卫生学校或名称不同的医训队、护训队,以培养各自需要的护理人才。学校领导多由卫生部门领导兼任,靠近医院或委托医院具体承担教学任务。学员主要是部队卫生员,也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学生。由解放军培训的护理工作者,占整个护理人员30%以上。
当时学校条件十分艰苦,教学过程多是在频繁激烈的战斗和改革中进行的。处处是课堂,教学不间断。因随部队行军、作战,在有大的作战行动时,学员就参加伤病员救治的实际工作。空隙时就集中时间授课,尽管理论知识讲授不多,但学员对工作的适应性是好的。教员和学员顽强地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培训的医务人员达3万余人。
1.培训方针及学制:培训方针是培养政治坚定、精通科学护理技术的人才,学制多为一年。普通训练课堂教学为六个月,分初级班(看护班)、高级班(护士班)。
, http://www.100md.com
2.课程设置:初级班专业课是一般常用的护病技术、医院护理工作细则、普遍常用的药品、生理解剖等占40%,文化课如语文、算术、自然常识占40%,政治时事占20%。高级班专业课如护病技术、生理解剖、病理学、细菌学、按摩术、护病学原理、护病学史、消毒法、饮食学,记录保管及各种疾病特别护理(病因、症状、护理法)、医院工作制度占50%。文化课同初级班占30%,政治时事课占20%。
3.教学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教、学、用一致,听、看、做合一,基础服从临床,临床服从需要。为了搞好直观教学,教学人员自己动手挖尸骨、消毒尸骨,捕捉青蛙及狗做试验。自制各种挂图,互相对练各种技术操作。有时还把课程内容编为歌谣、顺口溜、小节目等形式来加强记忆。在教学中,还开展“立功”、创模运动,加强教学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
4.师资及教材: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国民党区招募了一批高级医学、护理人才。到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医学院校的教学骨干。有的学校还聘请医院的医生、护士长、老护士任教,当时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军医必携护理篇》,还有各校自己编写的初、高级护理讲义,但主要靠学生自己记笔记。
, 百拇医药
(二)护理管理初步走向正规
各军区卫生部为了加强医院建设都先后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医院管理有所依据。晋察冀军区卫生部于1948年初颁发了医院工作条例草案,东北军区卫生部于1948年1月颁发了《暂行卫生法规》,其他军区亦有类似的制度和规章。这些条例、法规、制度的颁布加速了护理管理的正规化。
1.三室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野战手术室、换药室、护士办公室有了一定的发展。
(1)野战手术室:①准备工作常规化。筹建野战手术室已形成一整套常规性工作。如固定手术室设备的放置,进行清扫卫生、安装照明、筹措物品器材、备火消毒等,一般为20至30分钟即可准备就绪。②管理工作制度化。护士有明确分工,洗手护士、台下护士职责清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发生差错。对伤员接待室、民工担架队的组织管理,对器械、敷料的管理均有制度。有术前术后清点制度,交接班清点制度,双方签名以示负责。对敷料的预算和消耗均有登记,对精细及锐利器械保管制度以防损伤。③基本功训练日常化。手术室护士每日苦练穿针引线及手术器械的包装、敷料的折叠、包装,以便迅速转移。
, 百拇医药
(2)换药室:①建立换药组。由1至2名医生,2至3名护士组成。相对固定、分工合作,当时已有第一护士、第二护士、第三敷伤者之分。②设备渐趋规范,室内布置已规范化,分洗手、药品器械准备台、换药台等。③换药方法的改进:由1人操作改为流水操作法:专人拆除敷料、专人消毒、专人换药、专人包扎、专人消毒敷料。还用多头巾、三角巾飞行员帽式包扎敷料。制定了换药规则,做到轻伤集中换药,重伤到床头换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感染机会,并设计了换药专用围裙。各医院护理人员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取得显著疗效。如华东第九兵团19野战医院,可按要求每天完成300余名伤员的换药工作。
(3)护士办公室:抗日战争时期有的医院已经建立了小型护士办公室,至解放战争时期,各医院已根据不同情况建立起规格不等的护士办公室。①护理文书及表格书写逐步正规。护理文书有医嘱本、护理病情报告本、治疗单、服药单、护理单、饮食单、测温记录单,护理人员能按要求认真填写和记录。在病历保管方面有的医院开始只保存重伤员病历,后来发展到普遍保存病历。②护士办公室的带班护士要求由能力较强的护士班长担任,主要职责是协助护士长工作,是病房治疗和护理的组织者。一切医嘱、病员饮食及出入院手续,都由带班护士整理和布置,带班护士还要对医嘱执行情况进行检查。③规定每周在护士办公室召开一次护士会议,每天在办公室里由医生向护士长布置工作。病房护士向办公室负责人汇报工作等,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 百拇医药
2.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
各医院相继建立了病房护理工作细则、护理常规及制度、护病工作总则、巡视病房制度、护士汇报制度、查房制度、服药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出入院制度等。查房制度中护士不但随医生对重伤员查房,而且还要进行护理查房。专科护理也有发展,建立了瘫痪、尿瘘、粪瘘、脑外伤、骨折等伤员的护理常规。有的医院还将护士日夜班的工作程序规定下来。
3.明确各级护理人员职责
许多医院制定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华北军区第一后方医院1947年规定在护士长领导下,分办公室及外科室各设组长一人,办公室组长指导各病房的护士和业务工作;外科室组长负责分配各换药组护士的工作,第一副组长领导手术室消毒员工作,第二副组长负责检查督促本小组的治疗工作。各病房设小组长,由较有能力的护士担任,负责检查病情、交接班等基础护理工作情况。冀中后勤部卫生部1948年拟定的工作要求明确了护士与看护的职责,看护只做生活护理工作,不做技术性治疗,护士负责技术性工作。如药疗、注射、灌肠等。
, http://www.100md.com
4.组织参观检查与评比。
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水平,冀中后勤部卫生部总结了医院参观的经验,相互观摩学习,端正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当时具体做法是检查所属医院的几十到一百个重伤员。检查要点是有多少褥疮、夹板疮、石膏疮;伤员的清洁工作如何,饮水、保暖、隔离、舒适做得如何;对炎症肿胀是否做到热罨、抬高肢体、固定安全;特殊传染病处置是否合理,治愈率多少。还对消毒护士的个人卫生、敷料的使用及处理进行检查。通过实际检查,征求伤病员意见后评定优劣。
5.伤病员管理
医院管理中突出一个问题是伤病员管理。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开始加强伤病员管理工作。民主联军总队颁布了住院规则,各医院制定了休养公约。在医院中组织伤员管理委员会,由伤员中的先进分子组成,设主任委员,经济伙食委员,调解委员和纪律检查委员。本着伤病员自己管理自己的原则,处理伤员中发生的问题。对伤员的缺点、错误本着“多解释、少批评,避免处罚”的原则妥善处理。同时教育医院工作人员树立“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思想,努力做好工作。通过加强管理和学习教育,充分发挥伤员中积极分子作用,伤员管理伤员,伤员教育伤员,收到很好效果。
, 百拇医药
(三)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
解放战争中,各野战卫生部门都十分重视战伤新疗法的普及应用。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贺诚部长1946年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在医疗技术上,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落后在时代水准的后面,应广泛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伤救治的新疗法、新技术是我们应有态度。”1946年8月,《健康报》在东北复刊后,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利用报纸、书刊大量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英国、美国的先进战伤治疗经验。1946年11月16日贺诚亲自主持学术报告会,介绍战伤救治、磺胺类药物使用以及病理学等方面新的发展成就。在会议结束时,他要求“医疗工作者要学习、采取、研究、应用全世界进步的科学,要提倡新学说、新理论、新知识,打破守旧保守观念”,学习运用新疗法。1948年1月27日贺诚在东北军区卫生会议中强调“提倡医学与社会互相联系的观点,强调预防医学、防治兼施的观点”。更新医学观念,不仅对战伤救治观念的更新,采用新疗法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医学整体的发展和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卫生勤务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如下:
, 百拇医药
1.加强休克早期综合性防治措施
主要措施为加强战地救护(做到包扎快、抢救快、运转快),补充水分,加强保暖,镇静止痛,严密观察伤情,注意脉搏、呼吸,并记录于伤票上。在战伤救治中,有部队提出开展“三碗水”活动(即给伤病员饮盐水、糖水、茶水各1碗,有禁忌者例外)动员伤员多喝开水(每日约2000至3000ml)。不少部队还开展了“保暖”运动,即从火线运至医院途中,随时注意给伤员保暖。民工、护理人员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伤员身上,用破旧的雨衣洗净做保暖袋,内装炒热的砂子、麦麸或用破被单内装碎稻草,为伤员的双脚保暖。并做到三热(即房子热、水热、饭菜热),三暖(房里暖、胃里暖、被窝暖)。师以上救治机构对严重创伤和有效血容量不足引起休克的伤员,立即进行输液、输血、人工复苏术等,从而降低了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输液和输血技术的改进
据我军部分医院收治孟良崮、济南、淮海等八次战役8万余名伤员的统计,接受输液者为1万余名,占12.7%。输液总量为1000万ml,人均受液量为960ml。
, 百拇医药
在输液技术方面,早期多采用皮下输液法。因输入量有限,且疼痛剧烈,伤员不易接受。后改为静脉输液和皮下输液相结合的方法,使输液量大大增加。液体种类也不仅限于等渗盐水和葡萄糖盐水,少数危重病员还输注25%和50%葡萄糖液,甚至输血浆和全血。
许多师以上的医疗机构和后方医院设有专门的输液组,包括制作液体的药剂人员和专管输液操作的护理人员在内的一整套组织,人数视伤员多少而定。有许多护士已从事这一操作,如第一后方医院的护士廉英杰,总结了静脉注射及输液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3.严格无菌技术
一般手术室用的敷料要求经过2h蒸汽消毒,对特殊感染的伤员采取隔离措施,所用的敷料要求焚烧。换药时已发展到用3把镊子。要求一个伤员用一套换药用具;导尿操作时,除要求导尿管消毒外,镊子等物品也要求煮沸消毒,并要求2人用2把镊子导尿术操作,助手夹持导尿管尾端,术者夹持导尿管前端插入。
, 百拇医药
4.石膏绷带护理技术的应用
在解放战争中,石膏绷带技术大量应用于战伤中最常见的四肢骨折和大块软组织损伤。1947年至1949年,仅华东部队应用石膏绷带治疗伤员达3千余例,占同期手术率的18.7%。要求医护人员普遍掌握石膏绷带的制作及操作和护理方法,如观察肢体血液循环,防止并发症。
5.基础护理工作
解放战争中,在野战医院或团卫生队以下的卫生机构里,护理技术主要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战伤护理技术;而后方医院中则是灌肠、导尿、换药、肌肉注射、温水擦浴等技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护士逐步掌握了输液、五官用药、鼻饲、配合牵引、气管切开及切开后的护理等操作。
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钱信忠部长,1945年9月5日在上党战役准备阶段提出:战伤救治中要重视战伤自愈机能,治疗的目的在于缩短自愈过程;扩创手术应争取在伤后12h以内,切除无生机的组织;换药是对新生组织的损伤,应隔几天再换,固定以石膏为最佳。护理人员十分重视伤员的精神、饮食、大小便、卧位、口腔护理、褥疮、病情观察等以缩短自愈过程。在伤愈过程中,护理人员重视饮食护理、伤员功能的恢复,保持伤肢的功能位置、鼓励功能锻炼,并做伤肢热水疗法。注意精神和心理护理,对精神错乱的伤员改约束法为精神安慰,力求减少精神刺激。由于精心护理,华东军区第13医院取得了收治2千余名伤员未发生褥疮的好成绩。
, 百拇医药
6.阶梯治疗中的护理工作
(1)第一阶段是连营团救护工作连卫生员主要是止血、包扎、临时固定骨折、搬至隐蔽地点并组织后送,要求做到快抢快救、快运。营救护所(绑扎所)的救护工作基本任务是组织力量,加强连队的抢救组,协助医生包扎伤口、止血、补充水分(以口服为主),对骨折伤员上临时夹板固定,对重危伤员注射强心剂、止痛镇静剂,迅速组织伤员后送。团救护所(绑扎所、卫生队)的救护工作主要是检伤分类,按伤情分开轻、重伤和传染病人。按规定绑扎标记,做紧急手术及采取防休克、防感染的措施,并留治轻伤员。对大多数中、重伤员做必要的处置后立即后送。其护理工作由医务员、看护、卫生员及招呼员共同完成。
第二阶段是师(旅)救护所的救治护理工作这是“野战治疗的中心”。任务是早期扩创手术、石膏固定、留治短期内治愈的轻伤员。师手术室,常开展2个手术台,负责对伤员进行早期清创和危重伤员的救治手术处理。其护理工作包括检伤、配合手术、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治疗、清洁、保暖、饮食、换药。如遇有敌人袭击,一般是由一名医生或护士带几名伤员分散转移,负责治疗、护理、饮食、安全。
, 百拇医药
(3)第三阶段是军(纵队)卫勤机构的护理工作军(纵队)卫勤机构(手术队、医疗队、野战医院),其任务依然是担负转运中的治疗工作。到后方医院则是完全治疗,直到恢复健康为止。在军以上的卫生机构,护理工作十分重视消毒灭菌工作及隔离措施。
(4)转运途中的护理工作
①改进转运工具,提高转运速度。当时伤员主要依靠担架运送,废除了笨重的门板,创制了各种担架,加快了转运速度,如软绳担架、独轮担架、二轮担架、滑车担架等。按伤情先用适宜的担架,即骨折伤员用平板担架,胸腹部分用椅式担架,软绳担架用于一般伤员。同时还要注意担架上的网绳要细密,尽可能多铺垫褥等,以防褥疮的发生。
在水网地区,河流湖泊纵横交错,运送伤员主要使用小民船,也有使用小帆艇,每条船载伤员10至15名,或安放重伤担架4至5副(重伤员不离开担架)。
在东北地区,地冻后用马拉的爬犁运送伤员,一副爬犁可躺2个伤员。
, http://www.100md.com
此外,还有马车、牛车、小毛驴等其他运输工具;战争后期亦有用运送物资的汽车及卫生车运伤员的。
②做好运送伤员的工作。在转运途中,了解伤员的伤情及注意事项,加强病情观察。转运途中还注意防止冻伤、休克、继发性出血及窒息等,提高护送质量。在当时,经常是上有飞机轰炸,下有敌兵,给运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7.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的护理工作
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行主要战役132次,其中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对战争进程有决定影响的战略性决战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护理人员在三大战役中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战役护理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辽沈战役
1948年9月2日至11月2日,东北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战略性的决战。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103万人,国民党军队兵力55万人,战役历时52天。10月2日国民党军队组成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解放军抓住时机于10月14日攻打锦州,锦州解放。随之大批伤员涌来,加之后方运输线一时被阻,大量伤员在公路上停积。此时气候已转冷,情况十分严重,根据当时医院少,人力不足,后方支援也很困难,决定兵站医院执行后方医院的任务,就地扩大收容,动员当地群众精心护理伤员。村村设医院、家家设病房、人人当看护,在短短的五天中,使前方送下来的一万名伤员得到及时妥善地安置。辽沈战役中,解放军伤亡共67339人,其中伤员53329人,有民工担架13800副,前沿主要用担架搬运;从纵队医院到兵站则主要用马车和担架;兵站医院向后方转送主要用马车,有的地段用火车运输。
, http://www.100md.com
(2)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战略性决战。人民解放军投入兵力6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约70万人,战役历时66天。解放军伤亡13.4万人,伤员98818人,是解放战争中伤亡最多,伤亡率最高的一次战役。民工担架11400多副,由政府干部带队,随军转运伤员,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送往后方医院。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围困杜聿明集团达20多天,长时间在固定阵地生活是解放战争中的首次。护理人员与其他卫生人员在军政首长和卫生部门的领导下到阵地各部队进行打扫,清除污物,掩盖尸体,选择适当位置挖野战水井,构建野战厕所,建立战壕卫生制度,尽一切可能宣传搞好个人卫生,采取火烤、水烫的办法灭虱。时值严冬,加强保暖工作,减少了部队发病率及冻伤。
(3)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迅速进关,于1948年11月23日至1949年1月22日和华北野战军共同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战略性决战。解放军参战兵力100万人,国民党军队兵力50万人,战役历时64天,共伤亡38508人,其中伤员31478人,以天津攻坚战伤亡最多,伤19214人,亡4106人。东北野战军卫生部在此次战役中规定野战医院一个所专司检伤分类,以便把伤员与病员分开,轻伤与重伤分开,一般病员与传染病员分开,需要手术与不需手术分开,以提高治伤效率。从天津向东北方向运送伤员由于利用火车又设置了中转机构,运送较快。津南方向主要用担架、马车后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协助检伤,在长途后送中能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救护。在行军途中休整期间组成卫生宣传队,深入部队,利用快板、歌曲、黑板报等形式向部队进行防病、治病等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等,对战伤急救工作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三、护理人员的称谓与待遇的统一
解放战争的发展促进了医院正规化。医院正规化要求各军区提出对护理人员称谓与待遇的统一。
1948年1月27日,东北军区召开卫生会议,统一了医务人员称谓。凡是在前方部队工作的护士改称为卫生员;在医院、学校、机关、工厂等工件的护士称谓不变,仍称护士;招护员改称为护理员。并规定见习护士工作半年以上可升为护士,护士工作一年半以上可提升为护士长。
1948年5月,冀中军区规定:经过民主讨论,士兵委员会全体大会通过,报上级机关批准,鉴定为护士者按班级干部待遇。做护士工作满4年以上者,按排级干部待遇。满7年以上,按连级干部待遇。外来正式护士学校毕业,在我军任护士满1年以上者,按排级干部待遇。任护士满2年者,按连级干部待遇。
1948年9月华东军区卫生部做出了关于卫生人员的技术等级和待遇规定,护士长、办公室主任称为见习医务员为四等,护士称护理员为五等。
, 百拇医药
1949年2月6日,华东野战军第三届卫生工作会议讨论决定统一干部职级名称,其中见习护士改为学员,按战士待遇;护士改为卫生员,同班级待遇,为技术五等,看护长、护士长均为见习医务员,同排级待遇为技术四等。
华北军区规定凡高级助产学校、高级护士学校毕业,工作2年以上,有相当理论、经验,并能独立工作者,月发猪肉2斤。凡现在本军区任实习化验员、助理军医、司药、护士长、卫生长者发猪肉1斤半。凡在本军区的护士、助产士、调剂员、护士班长者,月发猪肉1斤。
1949年6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卫生部发布关于卫生人员技术津贴待遇的通知。各级护士、助产士、公共卫生护士、营养护士均为两类,共分十等,一等享受小米310公斤,十等为小米100公斤。
1949年5月,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在郑州召开第一届护士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护士工作要专门化、系统化”的观点,促进了护士工作专业化的进程。
解放战争规模宏大,参战兵力多,伤亡和疾病减员率高。护理人员在战争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大兵团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的护理经验,奋战在医院及各级医疗机构中,积极为伤病员服务。,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