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大“药害”事件
药物是人们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欧美国家较早走了合成药物的道路,使大批量的药物生产成为可能。以阿司匹林为例,全世界每年生产超过4.5万吨,仅德国拜耳公司1996年的销售量就高达110亿片。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害”事件,其涉及面会很广,危害就很大。100年以来,全球曾发生重大的“药害”事件有40余起,使人们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危害的严重性加深了认识。其中比较突出的事件如下:
沙利度胺与海豹畸胎
沙利度胺(反应停)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因其能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迅速被推广到欧洲、亚洲、澳洲、北美(不包括美国)、拉丁美洲等几十个国家。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西德妇科学家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患儿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以后其他地方报告接踵而来,许多新生婴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和脚直接连在身体上。经过长时间的流行病调查,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有关。调查发现,该药在几个国家里共引起畸形1万余人,仅在西德就有6000到8000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反应停事件的危害如此之大,但是在美国、瑞士和当时的东德,由于对进口药品审批严格把关,基本上没有受到这个事件的冲击。
, 百拇医药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
1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的大夫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先后发现有8名十多岁的少女患阴道癌,比同年龄组一个世纪以来报道的总数还多。经过深入的调查,证明这些病例的发生与患者母亲妊娠期间服用己烯雌酚保胎有因果关系。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药的高出132倍。其他医院也陆续有报道,至1972年,各地共收到91例8—25岁的阴道癌患者的报告,其中49例患者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过己烯雌酚。
非那西丁、磺胺酏剂与肾脏损害
非那西丁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1953年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西德、捷克等国家突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调查后证实这种肾病增加主要是服用非那西丁所致。欧洲报告2000例,美国报告100例,其中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这些国家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药物出售后,这类肾病病人的数目明显下降,但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 百拇医药
1937年,美国马森吉尔药厂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采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酒精,生产一种磺胺酏剂,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至该年9—10月间,在南方开始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后经调查证实与该公司生产的磺胺酏剂有关。该事件共发现358人受此剂影响损害其肾脏,死亡107人。
二硝基酚、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一种减肥药。20年后,这些国家发现白内障病人大量增加,调查证明是由于广泛应用二硝基酚所致。服用此药的人数超过100万人,白内障的发生率约为1%,甚至有人在停药一年后才发生白内障。
三苯乙醇为一种降胆固醇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市,临床上很快就发现该药能引起脱发、皮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痿、视力下降、白内障。美国有几十万人服用过此药,引起白内障的约千人。
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
, http://www.100md.com
1954年,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个小镇,一位药剂师制售一种含二碘二乙基锡的制剂,用其治疗感染性疾病,引起270人中毒,出现头痛、呕吐、痉挛、虚脱、视力丧失等中毒性脑炎的症状,死亡110人。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
1897年氨基比林首先在欧洲上市后,陆续发现服用此药的病人发生了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化验检查发现:末梢血中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减少,后证明氨基比林能引起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症,导致种种感染。到1934年,仅美国就有1981人死于本病。1938年,美国将其从法定药物目录中删去,此后美国的此病就明显减少。
氯碘羟喹与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
氯碘羟喹是1933年上市的抗阿米巴药物,后发现它能防治旅行者腹泻,因此迅速风行于许多国家。50年代后期,日本医生发现许多人患亚急性视神经炎(简称SMON病),患者可有双足麻木、刺痛、无力、瘫痪、失明症状。日本厚生省于1967年拨款成立专门委员会,对该病的病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4年后,查清氯碘羟喹与SMON病的因果关系。日本因服用此药而患该病的就有11000人,死亡数百人,因这个事件有关企业共赔偿1195亿日元。
, 百拇医药
苯丙醇胺与脑中风
苯丙醇胺(PPA)是一种麻黄碱的衍生物,通过收缩粘膜血管减轻或消除感冒引起的鼻粘膜充血、肿胀所致的鼻塞,与对乙酰氨基酚及镇咳药右美沙芬等配伍而成复方制剂,为常用的抗感冒药——如康泰克、康得、感冒灵胶囊等10余种药物。
20世纪70年代,通过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发现,有些中青年妇女的颅内出血可能与PPA有关,80年代又有30余例相似报告。
1992年,FDA建议美耶鲁大学医学院组织药物流行病学专家、内科及神经病学专家,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对PPA与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性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与发病前3天服用PPA有密切关系,其中与服用含PPA减肥药的相关程度极高。由此,FDA于2000年11月6日决定撤销一切含PPA的制剂。我国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11月14—15日连续发布两份关于暂停使用和销售含苯丙醇胺药品制剂的通知,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 百拇医药
由于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一个漫长过程,加之一些药品研制生产中疏于严格管理,上世纪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许多十分惨痛的“药害”事件,使2万多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伤残者不计其数。20世纪末,国际上已把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当作一种流行病学即药物流行病学加以研究和控制。即使在医药事业已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给人类造成痛苦乃至灾难。药源性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之后的第四类疾病。这不仅导致患者健康恶化,危及生命,同时耗费大量的医药资源,加重社会和患者的负担。
药物不良反应重大“药害”事件的回顾,目的在于警示人们开方用药务必安全有效。必须加强新药的审批工作,加强药品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建立健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药物不良反应已越来越受到医药工作者及有关机构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几起药害事件
, 百拇医药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温州市用四咪唑(Tetramizole)引发迟发性脑病,该病在温州市流行20多年,原因不名的“脑炎”达数百例。全国其他11个省市也报告了四咪唑和左旋咪唑引起“脑炎”300多例,经调查引起迟发性脑炎发病率(4.85/百万)虽不算高,但可致残致死。1982年国家卫生部宣布淘汰四咪唑后,“脑炎”发病率急剧下降。
上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由于药物致聋、致哑儿童达180余万人,其中药物致聋儿童占60%,约100万人,并以每年2万—4万人次递增。主要原因是抗生素致聋,其中氨基苷类(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占80%。新霉素滴耳、冲洗伤口也可致耳聋,红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β、阿司匹林等均可发生耳毒性副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教研室主任 钱之玉教授), http://www.100md.com
沙利度胺与海豹畸胎
沙利度胺(反应停)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因其能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迅速被推广到欧洲、亚洲、澳洲、北美(不包括美国)、拉丁美洲等几十个国家。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西德妇科学家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患儿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以后其他地方报告接踵而来,许多新生婴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和脚直接连在身体上。经过长时间的流行病调查,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有关。调查发现,该药在几个国家里共引起畸形1万余人,仅在西德就有6000到8000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反应停事件的危害如此之大,但是在美国、瑞士和当时的东德,由于对进口药品审批严格把关,基本上没有受到这个事件的冲击。
, 百拇医药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
1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的大夫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先后发现有8名十多岁的少女患阴道癌,比同年龄组一个世纪以来报道的总数还多。经过深入的调查,证明这些病例的发生与患者母亲妊娠期间服用己烯雌酚保胎有因果关系。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药的高出132倍。其他医院也陆续有报道,至1972年,各地共收到91例8—25岁的阴道癌患者的报告,其中49例患者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过己烯雌酚。
非那西丁、磺胺酏剂与肾脏损害
非那西丁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1953年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西德、捷克等国家突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调查后证实这种肾病增加主要是服用非那西丁所致。欧洲报告2000例,美国报告100例,其中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这些国家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药物出售后,这类肾病病人的数目明显下降,但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 百拇医药
1937年,美国马森吉尔药厂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采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酒精,生产一种磺胺酏剂,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至该年9—10月间,在南方开始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后经调查证实与该公司生产的磺胺酏剂有关。该事件共发现358人受此剂影响损害其肾脏,死亡107人。
二硝基酚、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一种减肥药。20年后,这些国家发现白内障病人大量增加,调查证明是由于广泛应用二硝基酚所致。服用此药的人数超过100万人,白内障的发生率约为1%,甚至有人在停药一年后才发生白内障。
三苯乙醇为一种降胆固醇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市,临床上很快就发现该药能引起脱发、皮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痿、视力下降、白内障。美国有几十万人服用过此药,引起白内障的约千人。
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
, http://www.100md.com
1954年,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个小镇,一位药剂师制售一种含二碘二乙基锡的制剂,用其治疗感染性疾病,引起270人中毒,出现头痛、呕吐、痉挛、虚脱、视力丧失等中毒性脑炎的症状,死亡110人。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
1897年氨基比林首先在欧洲上市后,陆续发现服用此药的病人发生了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化验检查发现:末梢血中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减少,后证明氨基比林能引起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症,导致种种感染。到1934年,仅美国就有1981人死于本病。1938年,美国将其从法定药物目录中删去,此后美国的此病就明显减少。
氯碘羟喹与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
氯碘羟喹是1933年上市的抗阿米巴药物,后发现它能防治旅行者腹泻,因此迅速风行于许多国家。50年代后期,日本医生发现许多人患亚急性视神经炎(简称SMON病),患者可有双足麻木、刺痛、无力、瘫痪、失明症状。日本厚生省于1967年拨款成立专门委员会,对该病的病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4年后,查清氯碘羟喹与SMON病的因果关系。日本因服用此药而患该病的就有11000人,死亡数百人,因这个事件有关企业共赔偿1195亿日元。
, 百拇医药
苯丙醇胺与脑中风
苯丙醇胺(PPA)是一种麻黄碱的衍生物,通过收缩粘膜血管减轻或消除感冒引起的鼻粘膜充血、肿胀所致的鼻塞,与对乙酰氨基酚及镇咳药右美沙芬等配伍而成复方制剂,为常用的抗感冒药——如康泰克、康得、感冒灵胶囊等10余种药物。
20世纪70年代,通过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发现,有些中青年妇女的颅内出血可能与PPA有关,80年代又有30余例相似报告。
1992年,FDA建议美耶鲁大学医学院组织药物流行病学专家、内科及神经病学专家,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对PPA与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性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与发病前3天服用PPA有密切关系,其中与服用含PPA减肥药的相关程度极高。由此,FDA于2000年11月6日决定撤销一切含PPA的制剂。我国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11月14—15日连续发布两份关于暂停使用和销售含苯丙醇胺药品制剂的通知,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 百拇医药
由于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一个漫长过程,加之一些药品研制生产中疏于严格管理,上世纪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许多十分惨痛的“药害”事件,使2万多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伤残者不计其数。20世纪末,国际上已把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当作一种流行病学即药物流行病学加以研究和控制。即使在医药事业已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给人类造成痛苦乃至灾难。药源性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之后的第四类疾病。这不仅导致患者健康恶化,危及生命,同时耗费大量的医药资源,加重社会和患者的负担。
药物不良反应重大“药害”事件的回顾,目的在于警示人们开方用药务必安全有效。必须加强新药的审批工作,加强药品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建立健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药物不良反应已越来越受到医药工作者及有关机构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几起药害事件
, 百拇医药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温州市用四咪唑(Tetramizole)引发迟发性脑病,该病在温州市流行20多年,原因不名的“脑炎”达数百例。全国其他11个省市也报告了四咪唑和左旋咪唑引起“脑炎”300多例,经调查引起迟发性脑炎发病率(4.85/百万)虽不算高,但可致残致死。1982年国家卫生部宣布淘汰四咪唑后,“脑炎”发病率急剧下降。
上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由于药物致聋、致哑儿童达180余万人,其中药物致聋儿童占60%,约100万人,并以每年2万—4万人次递增。主要原因是抗生素致聋,其中氨基苷类(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占80%。新霉素滴耳、冲洗伤口也可致耳聋,红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β、阿司匹林等均可发生耳毒性副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教研室主任 钱之玉教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