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37829
中医学之前途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15日 广益中医
     广州中医药大学 邓铁涛

    解放后,中医学从奄奄一息中苏醒过来,但残弱之躯,未能迅速恢复。十年浩劫期间,中医的前途曾使人十分担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医事业也迎来了春天。特别是全国第六届人大通过的新宪法上,明文规定要发展我国传统医学,从法律上保护了祖国医学这个国宝。中医事业看见了曙光,中医学的前途是光明的。

    不过,中医事业的前进方向如何?20世纪80年代中医药学往哪里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人认为中医学若不以西医学的方法来整理,难图发展:有人认为,应按中医原有的路子发展;有人认为,应在努力继承的基础之上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而发展。我想,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先向历史请教。

    历史的回顾

    大家公认《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黄帝内经》为确立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历代名医无不取法经典,深研《内经》。可见《内经》蕴藏着强劲的生命力,时过2000多年而不衰减其学术光辉。这种生命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朴素的辩证法与医学的结晶。

    《内经》的成书年代,历史学家大都同意梁启超的判断:开始于战国时期,而成书于汉代,非一时一人之作。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之时,也正值我国哲学思想丰富多彩之秋。特别是此时朴素的辩证唯务论已有惊人的成就。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对古代哲学影响深远的《易经》。此书产生于殷周之际,虽然是卜筮之书,但其中包含着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因素。中医阴阳学说之渊源来自《易经》,虽然《易经》中没有“阴”、“阳”二字,但已有阴阳对立的概念了。《易经》中的"-"与"--"两个符号,后来都称为"阳爻"和"阴爻"。《国语.周语上》(约春秋时)阴阳之词便出现了:"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左传》(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以六气:阴、阳、风、雨、晦、明来解释疾病的成因,而《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有关阴阳的论说就更多了,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殷末周初是社会变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所谓"武王革命"的时代,这种社会变动不能不反映到《易经》中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0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