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6)
贾谦等(三)实施中医药振兴工程
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智慧的指引下,中医药发展形成了超前的、普济的、人人可及的一整套卫生保健技术体系,不仅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启迪了未来医学的健康生态模式,必将对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
中医药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与时俱进的。汉代《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1892种,增加了4倍;乳香、没药等南药原产于东南亚诸国,中医弄清了其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也将之吸纳入中药体系;汉代张仲景在前人基础上创立六经辨证,解决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问题,明清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在仲景基础上又有发展,提出戾气学说、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解决了新型瘟疫问题。所有这些,表明中医药学一直在不断现代化,一直在沿着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
然而,如前所述,百余年来,人们错误地认为旧的就是不科学的,就要打倒、改造,导致中医药发展迟缓,地位低下,处处受到排挤,时时成为被改造对象,使本应在中国人民医疗保健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中医药只起到辅助作用、从属作用。这一切“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悲剧,是滥用行政、法制手段以一种文化排挤另一种文化的历史典型。”(《医道与文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为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对全人类的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医道与文采》)
面对目前中医药发展的客观现实,为了继承与弘扬中医药学,为了保证13亿中国人的健康,我们提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工程”的建议,重点在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抢救老中医临床知识、改革中医高等教育模式、为农村培养新一代“赤脚医生”、普及中医药文化教育、加强中医院建设等方面实行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1.中医药政策法规保障工程
长期以来,体制和政策法规对中医药的歧视和排挤,使中医药始终未能与西医药并行发展。人们往往忽视这一问题,甚至认为,党和政府给中医药的政策特别优惠,是中医药自身不争气,不科学,所以发展不起来。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僵化的体制和不合理的政策法规得以长期延续下来。
众所周知,政策法规往往决定一个产业的存亡和一个学科的存亡。日本明治维新从法律上肯定了西医药是唯一合法的医疗保健体系,日本汉医界人士进行了20年斗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8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