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药基础 > 中医学概要
编号:10542261
中医学概要-第四章诊断方法和辨证纲领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1日 《中医学概要》
     中医学概要 --- 第四章 诊断方法和辨证纲领 --- 第一节 诊察方法---四诊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邪正斗争。这种斗争表现为组织器官功能和结构上的异常改变,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障碍。病人往往有主观的异常感觉和客观的异常显示(即症状和体征)。从面可知,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机转与外在的症撞体征,有着内在联系。就是“有诸外”的实质所在。

    要正确认识和治疗疾病,必须具体了解和掌握全部病理信息,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 中医历代医家在长期、大量临床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诊察方法 四诊,来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认识疾病提供依据。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内容。四者之间即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所以必须“四诊合参”,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客观实际,才有利于分析、归纳,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一、 望诊

    望诊即运用医生的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和舌苔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特别是神色和舌苔的变化,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更反映了祖国医学诊察方法的特点。

    (一)一般望诊

    1、观神 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它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主要通过表情、眼神、动态、语言等方面表达出来。一般精气充盛则神旺,精气虚衰则神废这对了解疾病轻重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1)得神 (有神):表情自然, 目光有神 ,反应敏锐,检查合作,表示正气未伤,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失神(无神):精神委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较重,预后较差。

    2、察色 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人体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临床常见有如下几种:

    (1)面色:主虚,主失血,主寒。

    白为气血不足的表现。凡阳气虚惫,气血运行乏力;或耗气失血,遽致气血不充,颜面皆呈白色。如面色咣白虚浮,多属阳气虚;面色淡白消瘦,多属血虚。里寒腹痛或阳气暴脱,则多见面色苍白。

    (2)黄色:主虚,主湿。

    黄为脾虚失运,水湿不化的表现。如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亦多见黄色。身目俱黄而鲜明是湿热,晦暗属寒湿。面色萎黄多是脾胃气虚,营血不足之征。虚胖而黄,又属脾胃气虚而兼湿邪所致。

    (3)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惊风。

    青色为气血不畅,经脉瘀阻的表现。寒气首先可使气血瘀滞,甚至不通而出现疼痛,所以青色多见于胸腹瘀痛,外伤剧痛及小儿惊风先兆。

    (4)红色:主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61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