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医业 > 杂谈
编号:10622826
唯一存活的“传统科学”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6日 科学时报
     在科学足以统治知识领域甚至是普通民众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当今社会,传统医学是否还有可能生存?

    在“科学”或“不科学”几乎成为“正确”与“不正确”之同义语的当今社会,中国人仍然能够“承认”中医是一种“医学”――尽管她与足以称之为“科学”的现代西方医学是那么地不同,这是否足以说明在中国人的“科学观”中多少隐藏着一些特殊的“基因”。

    作为中国人,在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从未看过中医、吃过中药的人大概不多。即使是那些从小接受现代科学教育,毕生以现代医学为职业,在思想意识中坚定地认为中医不科学、是糟粕的西医人士,一旦罹疾患病而现代医学又无力救助时,难免也会低下一贯高昂的头――去看中医、吃中药。

    这些不过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寻常小事,有什么值得奇怪吗?然而如果想一想前些年放映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和电影《刮痧》,或许就不会认为发生在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了:《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女主角阿春,因为让中医为儿子治疗关节病,而被前夫告上法庭;《刮痧》中的情景与此相似――刮痧疗法造成的皮下出血,成为爸爸虐待儿童的罪证,从而使得父亲丧失了对亲生儿子的监护权。
, 百拇医药
    当现代医疗已经足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中国人为什么会在有病的时候看中医、吃中药?为什么会在对中医并无直接经验的情况下,建议他人去尝试中医治疗?为什么满脑袋“科学”的西医人士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会接受曾被自己嗤之以鼻的中医?为什么在观看上述影视节目时,会觉得外国人可笑?这是因为他们“承认中医”――承认中医是一种医学,至少是承认中医可以治病。正是由于这种承认的存在,中国人才会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情司空见惯,毫不觉得有什么奇怪;才会觉得违背“常理”的外国人是那么可笑!你千万不要小看这种“承认”的价值――试想:在科学如此昌盛、足以统治知识领域甚至是普通民众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当今社会,如果没有这种“承认”,传统医学是否还有可能生存?从另一方面讲,在“科学”或“不科学”几乎成为“正确”与“不正确”之同义语的当今社会,中国人仍然能够“承认”中医是一种“医学”――尽管她与足以称之为“科学”的现代西方医学是那么地不同,这是否足以说明在中国人的“科学观”中多少隐藏着一些特殊的“基因”。当身体中的这些“特殊基因”处于活动状态时,难免就会对当代科学的“绝对正确性”提出某种质疑,甚至会问:在当代科学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另一种科学”?当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种“特殊基因”通常是处于不活动的状态――因为现代科学实在是太强大了,而且是那么直观,易于学习、理解与接受;几乎所有的现代人,就其知识结构而言,都是以现代科学作为养成教育的唯一内容;几乎所有的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无不受惠于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从而在心灵深处对“科学”产生了一种类似宗教的崇拜与信任。然而即便如此,中国人身上隐含着的这种“特殊基因”还是极易被激活――只要一旦遇到现代西方医学无法解决的疾病,就会想到中医。不管多么信仰“科学”,却很难看到“宁死不吃中药”的中国人。
, 百拇医药
    半个多世纪以前,一些对中西医学均有所了解的日本医药学家开始利用现代化学实验手段,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这种研究的动机也许仅仅是站在现代医学的立场上――为了从生药中寻找某些新的药物资源;也许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科学研究――欲知其然与所以然。然而当某些中国的“先进分子”效法此道时,或许除了上述两种可能的动机外,怀中那颗无论怎样被西方科学熏陶也永远不会泯灭的“中国心”还会构成第三种“动机”――研究、利用、昭示中国的文化遗产。应该说无论哪一种动机,都是十分美好的。但自那时以来,中医界人士即对这种研究持强烈的批评态度:这将导致中医的消亡――“存药废医”!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存药废医”的悲惨景象似乎并未出现――“辨证论治”仍然是当代中医施医给药的原则;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在于单味药物的有效成分的研究与提取,相对而言还比较容易实现;但中医之所以能够治病,在大多数场合下都是依靠多种药物的配合,而试图搞清这“一锅汤”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恐怕实在是比当年居里夫人发现并提取到放射性元素还要困难。据从事过此项研究的业内人士讲:多种中药熬成的“一锅汤”,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妙世界――单味药物中或酸或碱的有效成分放在一起煮上几十分钟,照理说只能生成一大堆盐,哪里还能保持原来的性质与活性?但中医讲究的偏偏就是“用某药制约某药”、“用某药辅佐某药”。这个熬药的普通砂锅,实在是可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相比――在这个小小的混沌世界中,不知造就出了些什么令科学家感到伤透脑筋的东西。
, 百拇医药
    实际上,即便是单味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也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你去翻阅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一定会看到许许多多同一模式的研究报告:药物学家通过某种实验方法,弄清并提取到某种植物中的有效成分。你会认为这就是伟大的科学,这就是科学的伟大,这就是某种自然之物能够治病的本质。但如果你是一位有实际治疗经验的临床大夫,就会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业内人士发现,人参叶中“人参皂甙”的含量并不比根中的含量低,但以价格低廉的“人参叶”替代价格昂贵之“人参”的美好愿望,却根本无法实现。研究者只能告诉你说:人参的根中含有的一些其他成分,是叶中所不具备的,例如黄酮类物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不能问一下:究竟什么才是人参的“有效成分”?这时,你会发现自然界的伟大:一种植物并非等于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其中究竟含有多少种“有效物质”?这些生活在一起的“有效物质”相互之间具有怎样的特殊关系?构成这种植物的多种物质中,究竟哪些是所谓的“有效物质”,哪些可以断言为“无效物质”?“有效物质”与“无效物质”间是否还存在着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关系?……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就是如此奇妙。当我们骄傲地宣称:通过科学的手段人类正在不断认识自然,并要求公众充分相信这种认识,仿效这种认识途径继续深入地不断认识自然的时候,也许正是逐渐远离自然、遗弃自然的过程。
, 百拇医药
    这种观点,难免有“反科学”的嫌疑、有不可知论的味道,其实不然。只有科学实验才能告诉我们人参中含有一种名叫人参皂甙的物质(或者说是一种“有效物质”),并能说情这种物质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还能告诉我们人参根、叶药效不同的原因在于根中含有一些叶中没有的其他成分;甚至不必怀疑,总有一天科学实验能够说清那“一锅汤”的混沌世界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就出了哪些治疗疾病所必需、而自然界中又没有的物质。但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然王国”迈进的路途实在是太遥远了。甚至于从理论上讲,人类永远只能相对深入地了解因果长链中的某些环节,而不可能穷尽它。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说过:哲学的光荣就在于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而把其中的细节问题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中西医学,中国古代注重整体的哲学性思维方式与近代科学注重实证与分析的研究途径,恰恰可以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两种代表性模式。无论单独强调哪一方面,难道不是片面吗?因此,对于得天独厚享有祖宗遗产与近代西方科学双重恩惠的中国人来说,最好不要轻易地丢弃某一方面,变成只能用一只眼睛看东西、用一只手吃饭做事的残疾人。

    围绕着“唯一存活的传统医学”这样一个特殊事例,可以说中国社会正在丢弃的还远远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式的思维方式。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实在是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与聪明的头脑。在古代社会,为儒、为医是智者的两大选择,前者治理人类的社会秩序,后者治理人类的肉体之身。固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说。, 百拇医药(廖育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