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结肠病 > 结肠炎 >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 正文
编号:10548320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15日 中华医学杂志网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疗效差易复发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我们自1996年3月~2003年3月对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以中药灌肠和西药灌肠,对照观察其疗效,认为中药组在止痛、止泻、止血方面有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的诊断和选择 按照1978年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性慢性腹泻,如粘液便、脓血便等。(2)排除肠道及寄生虫感染。(3)结肠镜检查或组织学检查有粘膜慢性炎症、腺体变形、粘膜溃疡等。

    我们选择的100例患者均按上述标准诊断,并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中药治疗组,另一组为西药治疗组。每组50例,中药治疗组男34例,女16例;西药治疗组男31例,女19例,二组平均年龄3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达20年。

    1.2 方剂组成 中药组:自拟马齿三白汤煎剂灌肠,其药物组成为:马齿苋50g,白头翁30g,白矾10g,白及20g,木香10g,黄连15g,元胡15g。加减用药:便血加生地榆30g,三七粉3g(冲);粘膜脱落加儿茶10g;腹痛加白芍30g。

    西药组:灌肠用偶氮磺胺吡啶2~4g/次,地塞米松10~20mg/d。

    1.3 治疗方法 灌肠取80ml中、西药液(温度在38℃左右),应用100ml注射器18~20号肛管插入肛门20~25cm,保留1h。患者将臀部垫高30°角,每日1次,灌汤前患者应排净大便,半个月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以上。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标准:(1)症状和体征消失。(2)大便化验结果正常。(3)纤维结肠镜检查,溃疡面愈合,粘膜基本恢复正常。

    好转标准:(1)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较前好转。(2)大便检验结果较前明显好转。(3)纤维结肠镜检查溃疡基本或部分愈合,粘膜炎症较前减轻。

    2.2 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中药组显效37例(占74%),好转12例(24%),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为98%;西药组显效28例(占56%),好转12例(占24%),无效10例(占20%),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即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上差异有显著性。详见表1、2。

    表1 主要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对照(略)

    表1数据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药对腹痛的疗效差异也有极显著性(P>0.01)。对腹泻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表2 大便性状(肉眼所见)治疗前后对照(略)

    由表2可见,两组药对改善水样便、血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36例复查纤维结肠镜,其中18例用中药灌肠患者镜下见单纯粘膜充血、水肿14例,经治疗显效8例(占44.4%),好转6例(占33.3%),伴糜烂2例治疗效果显著(占11.1%)。伴溃疡6例,经治疗显效5例(占27.7%),好转1例(5.6%),18例用西药灌肠者镜下见单纯粘膜充血、水肿13例,经治疗显效5例(占27.7%),好转8例(占44.4%),伴糜烂3例,其中显效2例(占11.1%)好转1例(占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本文观察了100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者分别应用中药及西药治疗后两组疗效的比较,结果表明中药组对主要症状的改善较西药组为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现代医学认为此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可有皮肤、关节、眼病等肠外表现,近年研究表明淋巴细胞增生,局部免疫反应的参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变态反应的参与,前列腺素等因素交织所致本病。

    祖国医学认为由于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伤于脾,忧愁思虑,情志不遂,肝失条达乘于脾,外感湿邪困于脾伤其阳。正如《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在于脾胃”。脾虚失运,湿邪内生,湿从热化,湿热下注肠间,或湿从寒化,气滞血瘀。病位在脾,累及肾、肠、胃。基本为虚,但有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我们根据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四诊合参,辨证施治,采用局部灌肠给药。

    自拟马齿三白汤灌肠,其中马齿苋气味酸寒无毒,能散血消肿,利肠解毒,治血痢、肛门肿痛,白头翁苦温能逐血止痛,疗赤痢腹痛,白及气味苦干,主治痈肿恶疮,生肌止痛。白矾气味酸寒无毒,主寒热泄痢、蚀恶疮、止血定痛。黄连清热燥湿止痢。木香、元胡,行气活血止痛,共奏行气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收敛祛腐生肌作用。血便加三七,以增强止血、散血、止痛敛疡之力,故本文对腹痛血便疗效显著。

    本病由于病程较长,故误认为久病多虚,妄用收涩之药止泻,结果事倍功半,延误治愈。我们认为应该辨证施治,标本同治,病情非到滑脱不止,中气下陷不可用收敛固涩之品,以免闭门留寇,病邪反复发作。

    本病调护非常重要,首先要调理饮食,少食多餐,禁食生冷,以免寒邪抑气凝血,或寒从中生伤及脾阳致使病情加重,缠绵不愈。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乐观,戒恼怒,以免怒伤肝,肝伐脾。适寒温避外邪,劳逸结合,使卫阳护外,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注意调护脾肾,病愈后常服人参健脾丸、金匮肾气丸以补先、后天之本,使精气充沛增加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复发。

    作者单位:130051吉林省长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