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战略与政策 > 正文
编号:10623026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当前困扰中医学的不是医学,而是哲学。一些流行的认识论观念必须突破、更新,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才能揭示中医学在科学中的位置,摆正中医与西医的关系。直白地说,就是要破除对西方和现代科学的迷信,正确理解中医学的科学价值,划清中医与西医的界限,此乃发展中医学的关键。

    科学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

    迄今,许多人的头脑仍然被科学一元论捆绑得死死的,认为科学只能有一种模式,只能沿着一条认识路线进行。他们唯物理学、化学所形成的牢固观念是从,谁违背了或不符合这些观念,谁就被认为是伪科学或非科学。其实,现在一些西方学者也已在打破这种束缚。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定义和标准不应由某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学科所使用的方法来规定。科学是人类的认识活动,科学知识应是对规律的把握。所以科学方法没有死的规定,凡有利于获得规律性认识的方法,都是可以采取的科学方法,凡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规律性知识,都是合于真理的科学知识。

    何谓科学多元?认识的方法不同,认识的结果也就不同,于是形成形态各异的科学体系,这就是科学的多元性。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方法?因为宇宙是无限的。唯宇宙是大全,任何具体事物都有局限性,任何科学的认识方法也都有其局限性。因此,无论按照哪一种方法来认识世界,都只能获得世界的某一个层面,而不可能获得世界的所有层面。

    宇宙毫无保留地展现着它自己,但是我们没有能力全面接触它、把握它。我们只能依靠一定的渠道去接近它,这渠道就是认识方法。而任何认识渠道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方法都是对世界的一种选择,都是主客体的一种特殊的耦合关系。你的方法选择认识这一方面,就不能同时认识那一方面,你建立的耦合关系进入这一层面,就不能同时进入那一层面,因为世界是由各种对立互补的方面、层面所组成的。

    每一具体事物,就其所具性质和层面也是无限的,对立互补的。我们对它的认识同样是一种有限的选择。因此,对同一对象,由于认识方法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结果,形成不同的科学模型,却都是对这一事物的正确认识。

    最重大的选择是时空选择。中国偏向时间,认识事物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以时间统摄空间。西方偏向空间,认识事物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以空间统摄时间。时空选择决定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建立何种关系,而主客关系又决定选取何种认识方法。正是因此,中西方形成了两条认识路线,产生了两种科学体系。这就是人类认识史上两个大的源和流,一个起始于古希腊,一个起始于中国的黄河、长江。

    中西方两条认识路线的比较

    西方以空间为主。空间性实,在于广延和并列,可以分割、占有。空间关系的特点是相互排斥,突显差别。对空间的深入认识以分解为条件。在空间中,人与物是不平等的,人居主位,对物持征服和宰制的态度。因此,主体与客体采取对立的形式。

    以空间为本位则着重研究事物的有形实体和物质构成,这与主客对立的认识方式是统一的。认识空间性质主要靠分析、抽象和控制条件下的实验。抽象的前提是在思维中将对象定格、与周围环境分割开,然后找出具有本质意义的共性。在控制的条件下做实验研究,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如实验室),在实际中将对象与周围环境分割开,然后寻找被分离出来的不同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以空间为本位的认识论认为,现象杂乱无章,规律和本质在现象背后。本质即实体或实体之间的关系。整体由部分合成;部分决定整体。西医学的基础理论就是这么来的。

    以上这些方法和观念不错,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如果将它们视为绝对和唯一,就错了,就会陷入对西方科学传统的迷信。

    中国以时间为主。时间性虚,在于持续和变异,不能分割、占有,只能共享。在时间里,人与万物是平等、共进的关系。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是以时间为本位对人与万物关系的准确体察。因此,主体与客体采取相融的方式。

    故从时间的角度认识事物,着眼在自然的原本的整体,表现为现象和自然的流程。主体必须“内静外敬”,尊重对象,丝毫不伤害对象的自然整体状态,也就是向宇宙彻底开放的状态,在“因”、“顺”对象的自然存在和流行中,寻找其本质和规律。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法自然”。这是总的原则。

    由于在精神上与外物合为一体,因而认识世界的渠道不限于感觉器官,心灵借助“气”可以直接与世界相通。“气”的发现和利用是主客相融认识路线的巨大成果和特色。

    这条路线主要采用统计、归纳、感应、取象比类等方法,也不排斥抽象方法和分析方法,甚至不排斥封闭式的实验方法,但是用这些方法获得的知识,一定要经过消化、改制,使之纳入到以时间为本位的知识体系的规范中来。

    既然不许伤害对象的自然整体状态,那么认识当然指向事物的现象层面。其实,现象是事物自然整体状态的机能反应,是事物自然运变所呈现出来的功能和信息联系。现象本身就有规律,它们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

    这条认识路线认为,现象联系的本质是“气”,气是万物自然生化的根源。现象层面的规律体现为气的运动,通过气来实现。

    以时间为本位,坚持自然整体的演进和流变,由是产生出整体决定、统摄部分的观念。

    阴阳五行理论、藏象经络理论、辨证施治理论、药性的寒热沉浮和归经理论,就是依照上述认识路线获得的,都是现象层面的规律。

    实践证明,以时间为本位的认识路线和由此产生的中医学是正确的,有效的,不可替代的。也正是这条认识路线决定了中医学的特色。或者说,中医学特色的根源在于也仅仅在于这条认识路线。

    中医学与西医学对称互补

    中医学研究的是现象层面的规律,在认识过程中,严格保持人和万物的自然整体状态,坚持整体决定和产生部分,部分受整体统摄,因而要从整体看部分,而不是从部分看整体。西医学研究的是现象背后的实体层面,把对象看作是合成的整体,因而认为部分决定整体,整体可以用部分来说明,故采取还原论的方法。

    现象表达的是事物的波动性,是各种功能、信息的联系。现象论强调的是事物的运动变易,即时间方面。庄子说:“与物委蛇,而同其波。”(《庄子·庚桑楚》)“同其波”,就是因顺现象的自然流变,去发现并遵循其时间性的规律。所以中医学研究的是波动的整体。而西医学以实体为支撑事物存在的本质,将生命活动归结为静态的物质形体元素,故西医学研究的是粒子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器者,生化之宇。”(《素问·六微旨》)而生化之道,以气为本。“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可见,中医学以无形的人体为主要对象,着意关注的是气化,把人看作是气的整体。而西医学则以有形的人体为对象,研究器官、细胞和分子对生命的意义,把人看作是实体的整体。

    现象都是个性化的个别的存在。现象层面的规律的一个特点是能够容纳个性。中医通过辨证加减很好地解决了个案的差异问题。而西医所依靠的理论是抽象的产物,是事物的共性和一般,所以中医把握的是个性的整体,西医把握的是共性的整体。抽象理性使西医学和整个西方科学不能解决个别性问题。千万不要误以为惟有归到一般才是科学,不能解决个别恰恰是西方抽象思维的缺点。

    总之,自然的、气化的、波动的、个性的,是以时间为本位看事物的特点;合成的、实体的、粒子的、共性的,是以空间为本位看事物的特点。故从本质上说,中医学把握的是时间整体,属于时间医学;西医学把握的是空间整体,属于空间医学。

    因此,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关系,追根究底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时间与空间是共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人无论依靠何种手段都不可能将时空两个方面同时准确测定,也不可能从其中的一个方面过渡到另一个方面。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时间)与粒子性(空间)的关系正是这样。事实上,宏观物体的时间特性与空间特性的关系也是这样。它们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排斥。

    例如,部分决定整体和整体决定部分,这两个反向的关系和过程同时存在。但是,观测前者时就看不清后者,观测后者时又看不清前者,所以,我们只能肯定二者必定相互衔接,畅然联通,但却永远不能弄清其如何衔接,如何联通。这是认识的盲区,是认识不可逾越的局限。要承认这类盲区的存在,因为世界上有些不可分割的事物只是共存关系,而没有因果联系。

    中西医结合研究表明,自然的整体(中医)与合成的整体(西医),这两个层面之间尽管没有因果联系,却有某种程度的概率性的对应关系。寻找这种对应关系,有利于临床。但是依据上面的分析和认识论的互补原理(玻尔),可以肯定,我们永远做不到将二者真正沟通,就是说,无论用中医研究西医,还是用西医研究中医,永远不可能从一方走到另一方。

    那么,如何发展中医学?发展中医学的原则为何?

    愚以为,在保持人身作为自然的整体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利用和创造各种现代化手段,对人的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和辨析,总结新的规律。这样获得的成果,都属于中医学的范畴。“不破坏人身作为自然的整体”,这是坚守中医本质的底线。应当看到,中医学实际上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人作为认识主体是亿万年进化的产物,任何人造仪器不能替代,要像传统中医那样,注意研究和开发人的认识潜能。尤其在研究“气”的过程中,更要发挥心灵的特殊作用。“气”是中医至宝,是一大科研课题。

    要研究和总结在藏象经络理论形成过程中,古代医家是如何利用当时的解剖知识的。依据自然整体与合成整体之间某种程度的概率性的对应关系,我们应当设法消化、改制现代生物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成果,来丰富中医药基础理论。

    发展中医学,突破原有的中医学理论,这是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其意义远远超出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范围,但同时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事业。切忌急功近利,切忌“形象工程”,切忌金钱挂帅。首先是恢复中医本来面目,抢救中医遗产,深入讨论和正确理解中医的科学位置,中医与西医的关系,然后再谈基础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