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自强?--小中医院的三大怪现象
小中医院的三大怪现象
2004-1-1 5:56:31 阅读81次
一个并不在闹市的区级中医院,却连续几年创造沈阳市区两级中医院门诊量第一的奇迹;这个只有118人的小中医院,却拥有全国名老中医一位,辽宁名老中医两位;从来不打广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依然每天排队看病。这个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凡业绩的小医院就是具有38年历史的沈阳市沈河区中医院。翻开它的发展历程,人们会发现沈河区中医院今日的成功绝不是一朝一夕取得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看看被省市卫生系统誉为“小医院大效益的沈河中医现象”。
怪现象之一:
区级医院名医惊人
我国权威部门评选出的全国名老中医只有500位,在沈阳仅有三位,一位是中药名医,一位是骨科名医,惟一的一位中医名医齐连仲老先生就是沈河区中医院的名誉院长。虽然辽宁省省级的33位名老中医大部分集中在省市级中医院里,但沈河区中医院也占了两位:主治妇女不孕不育的李德时名医和善治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疾病的马中夫名医。
, 百拇医药
小小的沈河区中医院能会集众多人才的四大绝招是“留住人才、广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齐连仲名医是1965年沈河区中医院创始人之一,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齐老广纳历代名医学说的精华,又遍访全国各地名医,集大成于一身。齐老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疑难杂症。齐老曾经是沈河区中医院的院长,90年代开始,从齐院长到现在的王忠义院长不断实施“人才工程”。1992年开展的“跟师学徒”工程为现在的沈河区中医院培养了一批中坚骨干医生。当年沈河区中医院牵头,成立了“沈阳中医专家临床研究会”,荟萃全省当时著名的18位名医入会,轮流到沈河区中医院坐诊带徒。短短两三年间,一批徒弟脱颖而出。重点选拔、培养人才,对有潜力的毕业大学生,医院拿出培训费用支持他们深造,为医院储备了后备人才。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感染着每一位在沈河区中医院工作的医生,还有的医护人员自费深造。
怪现象之二:
规模不大效益惊人
, 百拇医药
沈河区中医院连续几年在辽宁省所在城区中医院中门诊量排名第一,它一年的门诊量是沈阳市内其他四区中医院的总和。只有118名职工的沈河区中医院去年人均收入12.4万元,在沈阳市中医院行业依然是第一。沈河区中医院创造这样的经营奇迹,名医、绝活效应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取胜利器是多年坚持的“诚信”。多年来,在沈河区中医院有这样的一种思想“不但让老百姓治好病,还要让老百姓治得起病”,所以他们一直坚持高质低价、诚信经营的原则。十多年前开始,沈河区中医院不怕麻烦组织专业人员到全国各地药材产地直接采购中药。一是省去省市区三级批发环节,大大降低成本,减轻了患者的负担;第二个好处是保证药材的质量,杜绝假冒伪劣药材进入医院。据了解,同样的处方,在沈河区中医院比其他很多医院便宜将近一半。今年三四月间在全国非典肆虐期间,不少医院、药房借机发财,沈河区中医院仍然坚持低廉药价出售预防非典药物,按当时上涨药物的普遍价格计,沈河区中医院仅在药品方面少收入100多万元。而沈河区中医院其实却是个大赢家,因为他们最终赢得了患者的心,在非典期间,沈河区中医院的门诊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今年营业额预计突破14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真正形成了小医院大效益的沈河中医现象。
, 百拇医药
怪现象之三:
不做广告患者惊人
沈河区中医院坚持发展先抓内功,四次重要改革促进四次飞跃。1987年,实行院长负责制为中心的改革当年扭亏为赢;1988年,全面引进竞争机制,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多劳多得,作为省先进单位,被卫生部列为全国卫生改革“四个模式”之一,在全国推广;1993年,推行一院两制,一个医院两种分配制度,向一线医护人员倾斜;1995年全院实行风险抵押,使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方面组成了盈亏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千方百计为患者治好病的宗旨,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社会的认可。沈河区中医院相信厚德诚信精品服务的精神也一样可以开拓广阔的市场。他们从来不做广告宣传,不对外承包科室。他们觉得“诚信”、“名医”、“便宜好药”是最好的广告,老百姓的口碑相传是最可贵的。事实上沈河区中医院的三大法宝确实得到了患者的认可。百姓口碑相传的结果是每天沈河区中医院的门诊都要排起长长的队伍。想让齐老看病的患者,一大早五六点钟就得排队,因为齐老每天可以诊断的患者只有100人,9点不能挂上号的患者当天就看不上病了,还有一些外地的患者为了方便、节省路费,很多人结伴包车来沈河区中医院,有来自盘锦的、大连的、鞍山的等等。在医院记者正好遇到一位来自本溪的老人,得了带状疱疹的老人听说沈河区中医院能治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专门办了火车通勤月票每天来到沈阳找刘菊芳医生看病,老人告诉记者,来之前疼得我都想撞墙死了拉倒,现在刘大夫说再治疗一段时间我就可以过个幸福的春节了。, 百拇医药(于健)
2004-1-1 5:56:31 阅读81次
一个并不在闹市的区级中医院,却连续几年创造沈阳市区两级中医院门诊量第一的奇迹;这个只有118人的小中医院,却拥有全国名老中医一位,辽宁名老中医两位;从来不打广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依然每天排队看病。这个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凡业绩的小医院就是具有38年历史的沈阳市沈河区中医院。翻开它的发展历程,人们会发现沈河区中医院今日的成功绝不是一朝一夕取得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看看被省市卫生系统誉为“小医院大效益的沈河中医现象”。
怪现象之一:
区级医院名医惊人
我国权威部门评选出的全国名老中医只有500位,在沈阳仅有三位,一位是中药名医,一位是骨科名医,惟一的一位中医名医齐连仲老先生就是沈河区中医院的名誉院长。虽然辽宁省省级的33位名老中医大部分集中在省市级中医院里,但沈河区中医院也占了两位:主治妇女不孕不育的李德时名医和善治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疾病的马中夫名医。
, 百拇医药
小小的沈河区中医院能会集众多人才的四大绝招是“留住人才、广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齐连仲名医是1965年沈河区中医院创始人之一,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齐老广纳历代名医学说的精华,又遍访全国各地名医,集大成于一身。齐老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疑难杂症。齐老曾经是沈河区中医院的院长,90年代开始,从齐院长到现在的王忠义院长不断实施“人才工程”。1992年开展的“跟师学徒”工程为现在的沈河区中医院培养了一批中坚骨干医生。当年沈河区中医院牵头,成立了“沈阳中医专家临床研究会”,荟萃全省当时著名的18位名医入会,轮流到沈河区中医院坐诊带徒。短短两三年间,一批徒弟脱颖而出。重点选拔、培养人才,对有潜力的毕业大学生,医院拿出培训费用支持他们深造,为医院储备了后备人才。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感染着每一位在沈河区中医院工作的医生,还有的医护人员自费深造。
怪现象之二:
规模不大效益惊人
, 百拇医药
沈河区中医院连续几年在辽宁省所在城区中医院中门诊量排名第一,它一年的门诊量是沈阳市内其他四区中医院的总和。只有118名职工的沈河区中医院去年人均收入12.4万元,在沈阳市中医院行业依然是第一。沈河区中医院创造这样的经营奇迹,名医、绝活效应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取胜利器是多年坚持的“诚信”。多年来,在沈河区中医院有这样的一种思想“不但让老百姓治好病,还要让老百姓治得起病”,所以他们一直坚持高质低价、诚信经营的原则。十多年前开始,沈河区中医院不怕麻烦组织专业人员到全国各地药材产地直接采购中药。一是省去省市区三级批发环节,大大降低成本,减轻了患者的负担;第二个好处是保证药材的质量,杜绝假冒伪劣药材进入医院。据了解,同样的处方,在沈河区中医院比其他很多医院便宜将近一半。今年三四月间在全国非典肆虐期间,不少医院、药房借机发财,沈河区中医院仍然坚持低廉药价出售预防非典药物,按当时上涨药物的普遍价格计,沈河区中医院仅在药品方面少收入100多万元。而沈河区中医院其实却是个大赢家,因为他们最终赢得了患者的心,在非典期间,沈河区中医院的门诊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今年营业额预计突破14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真正形成了小医院大效益的沈河中医现象。
, 百拇医药
怪现象之三:
不做广告患者惊人
沈河区中医院坚持发展先抓内功,四次重要改革促进四次飞跃。1987年,实行院长负责制为中心的改革当年扭亏为赢;1988年,全面引进竞争机制,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多劳多得,作为省先进单位,被卫生部列为全国卫生改革“四个模式”之一,在全国推广;1993年,推行一院两制,一个医院两种分配制度,向一线医护人员倾斜;1995年全院实行风险抵押,使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方面组成了盈亏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千方百计为患者治好病的宗旨,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社会的认可。沈河区中医院相信厚德诚信精品服务的精神也一样可以开拓广阔的市场。他们从来不做广告宣传,不对外承包科室。他们觉得“诚信”、“名医”、“便宜好药”是最好的广告,老百姓的口碑相传是最可贵的。事实上沈河区中医院的三大法宝确实得到了患者的认可。百姓口碑相传的结果是每天沈河区中医院的门诊都要排起长长的队伍。想让齐老看病的患者,一大早五六点钟就得排队,因为齐老每天可以诊断的患者只有100人,9点不能挂上号的患者当天就看不上病了,还有一些外地的患者为了方便、节省路费,很多人结伴包车来沈河区中医院,有来自盘锦的、大连的、鞍山的等等。在医院记者正好遇到一位来自本溪的老人,得了带状疱疹的老人听说沈河区中医院能治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专门办了火车通勤月票每天来到沈阳找刘菊芳医生看病,老人告诉记者,来之前疼得我都想撞墙死了拉倒,现在刘大夫说再治疗一段时间我就可以过个幸福的春节了。, 百拇医药(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