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11
编号:10548898
师带徒是中医最好的传承之道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1日 厚朴中医网
     师带徒是中医最好的传承之道

    ——吉良晨教授谈中医教育

    马骏

    当今中医学和武学双修至深的大师,要算吉良晨老一人。

    吉老半生痴迷于中医和武学。受祖父晚清御史乌里布额尔吉氏程吉顺的影响自幼学医,先后拜四大中医名家为师,京都悬壶已50载,活人无数。喜嗜弄拳击剑的吉老,还是买氏形意拳第四代传人和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门下的五世弟子,对中华武学深有造诣。

    医书、宝剑、青瓷、画轴,书斋里一室古香,吉老腰身笔直,精神饱满。了解了采访意图,他爽然一一作答,话音朗朗,颇具辩才,对中医教育的看法直言不讳。

    吉老看院校教育:教学内容堪忧
, 百拇医药
    “教育是中医最大的问题,现在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基本功太差”。吉老临床上常会提问实习进修的学生,脉象有多少种,七绝脉是什么,但很多人答不出来;经典古籍不会断句、错字连篇,能把张仲景《伤寒论》原序完整背诵下来的人寥寥无几,这一切让吉老深感忧虑。

    现在院校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都存在很大问题,照搬西方教育模式,没有中医特色。西医课程越来越多,经典学习越来越少;外语抓得紧,医古文抓得松。有人说“提高综合素质,中医、西医、外语都得掌握”,可是首先得立足于中医,把自己的东西学扎实。中医的资料有多少是外国的?学好医古文能读懂古医籍恐怕比掌握外语更重要吧!

     西化的中医院加剧了中医教育的西化

    中医教育的现状除了大学本身的原因外,和“市场终端”——中医院也有很大关系,如果医院能为纯而又纯的中医提供条件,有人“撑腰”,学校当然可以按这个市场培养人才。但现状是很多中医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得不改行做西医;进入中医院的年轻医生如果不学西医,晋升就会很困难。
, 百拇医药
    从中医教育到中医临床这是一连串的问题。全国有2800多家等级中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假如学校培养出纯中医的学生,到社会上没准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中医院已经西化,不再姓“中”了。

    根源是政策落实不力

    中医教育的问题和中医院有关,而根源在于中医政策的不得力。吉老认为长期以来中央精神和政策并没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领导从心理上不重视中医,不从中医自身建设考虑问题,而是用西医内容来建设中医,改造中医。年轻中医师们如果不学西医,晋升会成问题,这不是制度造成的吗?

    中西医虽然各有优势,但既然我们是中医人,就应该强调中医的优势,为什么非得向西医靠拢呢?在北京中医医院建院初,各科主任全都是中医,对纯中医治疗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吉老建议,如果中医西医能各有一套考核晋升的制度,会有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给中医药姓“中”创造一个宽松环境。
, http://www.100md.com
    “知道说了也白说,有些老中医习以为常了,开会也一言不发。”但吉老还要说,谈到一些怪现象他还是会激动。虽然年过古稀,他对国事天下事依然关心,每天看到报上好文章就剪贴下来,精彩处用红笔划上道道,至今这样的剪本已经积攒几大抽屉了。

     吉老看师带徒:最好最快的传承方式

    师徒传承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吉老自己就曾先后向四位名老中医正式磕头拜师。他认为师带徒是最好的传授方式,五年本科教育中真正学习中医的时间大概只有一半,而师带徒五年间则能学到很多东西。随师出诊中,通过老师讲解,临床经验随时能够和理论知识挂钩,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这多超劲啊!”中医、中药紧密结合,也没有中基、方剂、中药、内外科之分,一切围绕临床,实践出真知嘛,能在最短时间里学到最实用的知识。

    师带徒也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吉老认为可分为佐诊、半放手、放手三个阶段,要循循善诱,欲速则不达。刚开始学生只是在旁边看,是见习阶段,过去也称“佐诊”。然后开始帮师傅抄方,这时已有一定临床经验,能掌握常用中药的药性、用法。要注意的是处方要写得规矩清楚,想偷懒把“板蓝根”写成“板兰根”绝对不行。最后到一定时期,可以根据情况放手让学生单独诊病。
, 百拇医药
    吉老主张师徒间要互相“问难”,师傅问学生、学生问老师,只有相互讨论才会教学相长,有所提高。现在师带徒三年,其实真正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太多,必须抓紧时间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就怕带出徒弟没有出路

    有些人真心诚意地找到吉老想拜师学习,但吉老不敢收。很多老中医都有这种认识:费心费力带了几年的徒弟,因为没法拿到行医资格,而不能走中医这条路,去投奔了西医,他们自嘲这是培养了中医“掘墓人”。

    因为《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才能参加考试,而且考试内容近一半是西医。这使得那些虽有医术,但只是学徒出身、未受过正规西医教育的民间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吉老说,那些民间学徒,就好像是苍蝇趴在玻璃上,前途光明,却找不到出路。政策卡得死死的,别提晋级,他们连考试资格都没有。

    吉老建议,对这些学徒出身的民间医生,国家能制定出专门的执业资格认定办法,给他们以出路,否则民间师徒传承这扇门可能就此被堵死了。
, 百拇医药
    让吉老备感欣慰的是,他的小孙女已经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就读。有了接班人,他自然不放过一切机会给孙女“开小灶”,指导她练毛笔字、读书,而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背诵《伤寒论》原序,“建安纪年……伤寒十居其七……”,那天孙女终于在爷爷面前一字不差地背诵完这600个字,吉老的心顿感平静,“你们这一代,就应当比我们强嘛”,吉老笑着说。B21

    人物档案

    吉良晨,字晓春,满族,生于1928年2月,北京人。幼承庭训熏陶,师教私塾9年。酷爱方术医药,喜嗜弄拳击剑,尤好行气功法,为买氏形意四代传人,露蝉门下五世弟子。21岁即悬壶于京都,先后结业于北京中医研究所,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中医药养生保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计委员、北京钓鱼台保健养生中心高级顾问等职。

, 百拇医药     学术思想与成果

    擅长运用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等方法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脾胃病、男性病等疾患,对养生保健延缓衰老之术颇有研究,他把医、武、气三法融于一身,对医疗保健得心应手。撰有《临证治验录》、《内经藏象》、《今匮心得》、《太极拳图说》、《形意真义》、《中国气功萃义》、《中国气功探秘》、《杨氏太极拳真义》等百余万字手稿与讲稿,有的已出版问世,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数十篇。1994年荣获首届“生命杯”世界传统医学国际最高个人荣誉金奖。

    人生感悟

    务勤不惰,学习不怠,临证不已,深化不息。

    要活到老,学到老,为中医药的事业全部投入,不遗余力。

    务勤不惰 学习不怠 临证不已 深化不息
, 百拇医药
    跟师全国名老中医吉良晨教授体会

    黄穗平 张北平

    我们自2001年4月有幸拜师国家名老中医吉良晨教授一年来,由于条件有限,虽然受其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机会不多,但通过书信及电话交流,我们不但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而且对于中医的认识、理解及临床上运用中医能力上都有明显的进步。

    吉老文学、史学、哲学及书法、武术等修养极高。他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求医者不论贫富、老幼皆悉心诊治。他那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亦深深鼓舞着我们。一年来,吉老不断向我们传递着中医知识,亦不断向我们传递着他那高尚的修养和人格魅力。“用一辈子时间向吉老学习,也许都不够”,我们常这样感慨。

    在如何学习中医,运用中医方面,吉老用自己的座右铭“务勤不惰,学习不怠,临证不已,深化不息”来指导、激励我们。
, 百拇医药
    务勤不惰,学习不怠

    “学习一定要勤奋,从不松懈”,吉老总是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跟师一年来,我们深深感觉到温课、读书的重要性。

    一是要读古书,背古书。一年中,在吉老的指导下,我们研读了《内经》、《伤寒论》、《本草备要》等重要书籍,熟背了其中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的段落。吉老可以脱口而出任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炮制、分类、毒副反应等,他认为《本草备要》、《本草纲目》等中药书籍一定要熟读。受他的影响,我们也把中药的学习摆在重要日程上,得到的收获还真不小。

    二是强调读医案,学习医案。吉老指导我们学习前人经验就靠学习前人记载的医案,他认为这是学习中医,继承中医的有效方法。不仅要学习他的医案,还要学习各位名老的医案,博采众长。吉老的《临证治验录》是他数十年积累的临证记录,由1975年开始总结,主要是内科杂病的个案,书中按语内容丰富,是医和药的有机整体,读后往往有触类旁通,深化研讨之感,在辨证与用药上,有分析比较,有理论实践,每读一案,均能有所收获。从中能发掘出吉老善于脾胃用药,重视后天脾胃的学术思想。从而指导着我们临证时当顾护中焦脾胃之气。
, 百拇医药
    临证不已,深化不息

    吉老强调我们一定不能脱离临床而谈论学习中医,他的临证经验均是长期从事临床所得来的。所以,无论在病房还是门诊工作中,我们都刻意要求自己做到先中后西,能中不西,尽量运用所学中医知识,所继承的中医知识去诊治病人。跟师一年来,我们学习到吉老在治疗痞满和鼓胀方面有独到之处。我们在临床上运用吉老方法治疗了几十例病人,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医者易也”,盖“易”字非学医甚易也,乃“变易”也。吉老告诫我们为医者要“知常达变”,中医诊治疾病,并非一病一方,一证一药,证变法亦变,方亦变。只有不断的去实践,去总结,去体会,才能取得进步,取得疗效。

    三年来,两位徒弟在吉老的教导下,无论是中医理论知识还是中医临床技能均得到了快速成长和极大地提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吉老的这两个弟子由衷的说:“吉老浑身都是宝,用一辈子向他学习都不够。”他们决定承袭着吉老走过的道路,务勤不惰,学习不怠,临证不已,深化不息,为发扬和振兴中医,为了人类的健康贡献毕生的心血。,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