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杞-名老中医经验集
施 杞
中医骨伤科名家施杞
陈治立 王拥军 崔全起 万 超 整理
编者按 施杞,江苏人,生于1937年。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庭训。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师从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
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30余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还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施氏长期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上海石氏伤科的学术经验。擅长治疗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治疗颅脑损伤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伤科内损杂病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骨折在分早、中、晚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脱位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多年来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兼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学术主张。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了《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16部学术著作。先后主持承担了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其《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百拇医药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
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于仁厚处用心,于精深处用功。
———施 杞
施杞,1937年生,江苏省人,中共党员。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中医。1957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6年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1963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遂被留任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工作。1963~1966年,施氏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住院医师的学习训练,并且得到了著名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的师传,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7~1982年期间,四次赴外院进修,先后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进修;二次赴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并获得了第八届全国脑外科医师进修班结业证书。80年代初,经上海
, 百拇医药
中医学院安排,正式拜石幼山教授为师,系统地学习了中医骨伤科理论和石氏伤科经验,并兼收并蓄,学习魏指薪、王子平等沪上伤科名家的伤科特长,成为中医伤科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
施氏杏林从业35年,曾先后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主管医学教育、科研及中医中药工作。他提倡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应取“一体二翼”的大鹏战略,即坚持以继承2000余年来所形成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主体,以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为二翼,实现在继承中创新,推进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的腾飞。
施氏在长期的医疗、教育、科研工作生涯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流派特点。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石氏伤科的特色。临床上,他精于辨证,善于调治。在治疗颅脑损伤等外伤性疾病时,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于脊椎病等伤科内损病、杂病又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疗骨折,在分早、中、后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疗脱位,他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他对李东垣内伤发热学说的研究有独到的心得,认为:火有虚实,治分补泻。伤损以后虚实夹杂,常有火热之象,如痰瘀
, http://www.100md.com
互结,瘀而化火,此乃实火,治宜清化火热;如脾胃虚损,升降失调而致热象,此为虚火,治宜扶养正气。他认为:瘀久必兼水湿,常用益气、泻肺、逐瘀、峻下、渗湿、温阳六法。“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并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观点已成为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核心。
施杞擅长医治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不愈合、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骨伤科学》等16部学术著作。先后主持承担完成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施氏是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在数十年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强调临床乃医务之本,同时重视科研,辛勤培育英才。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7名,带徒2名。学生们毕业后创业于国内外,皆有成就,桃李芬芳。他是上海市政协委员,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委中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筹)主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评审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新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九五”国家中医药科技攻关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先后访问1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http://www.100md.com( -名老中医经验集)
中医骨伤科名家施杞
陈治立 王拥军 崔全起 万 超 整理
编者按 施杞,江苏人,生于1937年。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庭训。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师从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
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30余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还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施氏长期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上海石氏伤科的学术经验。擅长治疗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治疗颅脑损伤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伤科内损杂病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骨折在分早、中、晚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脱位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多年来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兼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学术主张。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了《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16部学术著作。先后主持承担了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其《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百拇医药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
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于仁厚处用心,于精深处用功。
———施 杞
施杞,1937年生,江苏省人,中共党员。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中医。1957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6年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1963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遂被留任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工作。1963~1966年,施氏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住院医师的学习训练,并且得到了著名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的师传,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7~1982年期间,四次赴外院进修,先后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进修;二次赴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并获得了第八届全国脑外科医师进修班结业证书。80年代初,经上海
, 百拇医药
中医学院安排,正式拜石幼山教授为师,系统地学习了中医骨伤科理论和石氏伤科经验,并兼收并蓄,学习魏指薪、王子平等沪上伤科名家的伤科特长,成为中医伤科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
施氏杏林从业35年,曾先后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主管医学教育、科研及中医中药工作。他提倡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应取“一体二翼”的大鹏战略,即坚持以继承2000余年来所形成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主体,以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为二翼,实现在继承中创新,推进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的腾飞。
施氏在长期的医疗、教育、科研工作生涯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流派特点。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石氏伤科的特色。临床上,他精于辨证,善于调治。在治疗颅脑损伤等外伤性疾病时,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于脊椎病等伤科内损病、杂病又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疗骨折,在分早、中、后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疗脱位,他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他对李东垣内伤发热学说的研究有独到的心得,认为:火有虚实,治分补泻。伤损以后虚实夹杂,常有火热之象,如痰瘀
, http://www.100md.com
互结,瘀而化火,此乃实火,治宜清化火热;如脾胃虚损,升降失调而致热象,此为虚火,治宜扶养正气。他认为:瘀久必兼水湿,常用益气、泻肺、逐瘀、峻下、渗湿、温阳六法。“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并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观点已成为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核心。
施杞擅长医治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不愈合、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骨伤科学》等16部学术著作。先后主持承担完成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施氏是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在数十年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强调临床乃医务之本,同时重视科研,辛勤培育英才。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7名,带徒2名。学生们毕业后创业于国内外,皆有成就,桃李芬芳。他是上海市政协委员,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委中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筹)主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评审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新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九五”国家中医药科技攻关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先后访问1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http://www.100md.com( -名老中医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