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 1998年第1期
编号:10923058
人真皮乳头血管球的形态学及其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8年第1期
柏树令 王 军 陈惠池 中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110001) 柏树令 王 军;中国医大二院妇产科 陈惠池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8 0 0 1
关键词:真皮乳头 血管球 形态构筑 期刊 zgsscyzz 0 专题研究 fur -->

THE MORPHOLOGY OF VASCULAR BALLS OF HUMAN DERMAL PAPILLAE AND
ITS CLINI
CAL SIGNIFICANCEZ

〔内容摘要〕 目的:为与皮肤损伤及修复相关的学科系统提供具皮乳头内血管球存在的形态学资料。方法:用A、B、S血管灌注、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结果:观察了人手足皮肤真皮乳头内共6种类型的血管球形态特点及其形成原理。结论:人皮肤真皮乳头内除通常所见的发夹状血管袢外、确实存在由多个发夹袢汇聚,缠结形成的血管球,这是一个血供特殊丰富的区域,其供应结构的物质基础值得研究。

人体微循环研究的进步及微循环显微镜在临床烧伤,创伤补液中的广泛使用,使补液量的确定更客观准确。以往人们的研究与观察认为真皮乳头内只有发夹状血管袢存在〔1-2〕 ,这已成为共识。我们在研究中首次在国内外揭示真皮乳头内有血管球存在〔3-4〕 ,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其形态构筑特点进行了描述,为皮肤疾病的研究和临床皮肤移植术提供了皮肤血液供应的新鲜资料,也为这种特殊血管供应结构的揭示与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材料与方法

用成人尸体上肢和下肢各4例,分别常规自肱动脉和动脉注入A、B、S丁酮溶液,灌注原则为先稀后浓、先快后慢,两次补注、冲洗促凝的指导原则。先以丁酮引路,然后注射5%的A、B、S丁酮溶液,再以10%的A、B、S丁酮溶液填塞中小血管缝隙;最后用20%的A、B、S丁酮溶液充填较大血管内的缝隙。24小时和48小时后再补充注射以填补ABS凝固后收缩留下的缝隙。72小时取材,将取下的手、足皮肤分区装瓶用50%的盐酸腐蚀。经1-2周腐蚀后,将铸型块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干燥、选块、喷金、放日立S—450扫描电镜下观察。

观察结果

一、人手皮肤真皮乳头血管球的特点:

人手部皮肤真皮乳头内血管球形态不完全一样,多数由多条发夹样血管袢聚集成血管丛样的球团状结构。按其形态学特点分为3型:

1.Ⅰ型血管球的形态学特点:

血管球内的血管袢全部来自于在一个平面上的乳头下血管网,其袢的升支与降支清晰可见,球内出现各种各样的畸形袢,诸如袢折迭,扭曲,分叉等,袢的顶端相对较集中(见图1)。

2.Ⅱ型血管球的形态学特点:

此型血管球真正似球形,除血管球内有数量较多的发夹状血管袢外,尚可见不同来源的乳头下层血管进入血管球中、缠结、交错、有时还可见局部的血管膨大和扩张(见图2)。

3.Ⅲ型血管球的形态学特点

此型与Ⅰ型血管球相似,乳头下层血管网的升支血管进入真皮乳头内,移行为毛细血管静脉端后注入乳头下静脉网中。血管袢口径较均匀,有少量的麻花样扭曲存在。只是出现血管袢顶端的局部膨大与扩张(见图3)。

二、人足部皮肤真皮乳头血管球的形态特点:

依据人足部皮肤真皮乳头内血管球的外形可分3型即蕈型、伞型和椭圆型。

1.蕈型:类似蘑菇样,虽然相互缠绕的几个血管袢均起自乳头下血管网中,但其基底部即靠近乳头下血管网的部位确较细,而在上端血管袢则相对分散开来,并可见血管袢的升支毛细血管、移行部和降支毛细血管(见图4)。

2.伞型:聚集在一起的血管袢外形似雨伞,基底部纤细,可见扭结在一起的管袢;上端管袢也有一个方向上的扭转,并可见扭转袢顶部的扩张和膨大(见图5)。

3.椭圆球型:散在于趾纹内发夹样血管袢之中,外形呈椭圆型,可见参与血管球的袢由周围向中间靠拢,似乎包围着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构成袢的毛细血管不如手部皮肤那样直,似乎呈竹节样外观(见图6)。

三、人手足皮肤真皮乳头血管球形态异同点:

人手足皮肤真皮乳头内血管球的共同特点是血管球散在于血管袢呈发夹型的乳头血管之间,数量较少,形态各异但都是由几个发夹样血管袢以不同方式缠结、汇聚、旋转等方式形成的。其差异在于外形不同,袢扭转的幅度不同,其高度及球顶端的局部扩张和膨大的范围不同,表明其供应结构是一个机能旺盛、代谢力强,需氧较多的特殊结构。

讨 论

一、真皮乳头内血管球的临床意义:

由于人身体各处皮肤厚度不同,各部皮肤的表皮厚度又有显著性差异,这就是真皮乳头内血管形态不同的组织学基础。真皮乳头内血管功能有两条,其一是为真皮乳头组织提供营养,基二是为乳头层浅面的表皮细胞提供其代谢、更新、生存所需要的能量。真皮乳头内血管球成自多个发夹状血管袢向中央靠拢,表明其供应结构是一个机能复杂、代谢旺盛、需氧量大的特殊结构,据估计可能是个神经结构。

另一方面、真皮乳头内血管球正常时就存在,因此在临床创伤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时必需了解这一点。因为在创伤、烧伤时、血管的痉挛也可以产生形态的畸变,从而会降低观察结论的准确性。

二、真皮乳头内血管球形态学差异及原因:

鉴于皮乳头血管的功能作用,真皮乳头内血管变化是与功能特点相一致的。我们发现许多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的动静脉移行处都有局部的血管扩张和膨大,而且这种扩张与膨大与其浅面表皮的厚度呈正相关关系,即越是真皮乳头浅面表皮厚的部位,真皮乳头内局部的毛细血管动静脉移行处的局部膨大和扩张就越显著、形成的血管外形就越特殊。对手足皮肤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动静脉移行处局部膨大和扩张的比较发现:手背皮肤与手掌相比,手掌真皮乳头毛细血管动静脉移行处的局部膨大和扩张远多于手背;而足背皮肤与足底皮肤相比,
足底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动静脉移行处的局部膨大和扩张远比足背明显、其中因足跟跖侧表皮最厚,其内真皮乳头毛细血管动静脉移行处的血管局部膨大和扩张,以及血管畸形就更显著。

三、关于真皮乳头内血管命名的商榷:

长期以来,根据人体皮肤真皮乳头内多数血管呈发夹样袢的特点,即真皮乳头下动脉网发现升支进入真皮乳头内,成为乳头内毛细血管动脉端升支,在真皮乳头顶部移行为毛细血管静脉端从而构成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由于袢形态似发夹故称之谓发夹样血管袢。由于其出现率高故人们通常习惯称之为真皮乳头内血管袢(DERMAL PAPILLARY LOOPS)。然而近20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这一命名难以函盖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的本来面目。其一是我们发现有些发夹样毛细血管袢的升降支之间有吻合支存在,这就构成了毛细血管的网眼而非血管袢。其二是真皮乳头内有毛细血管球存在,这也非血管袢所能代替的。因此我们认为叫真皮乳头层血管网可能更有代表性,因为血管袢本身是血管网的一种特殊形式。

图1.人手Ⅰ型真皮乳头血管球: 图2.人手真皮乳头内Ⅱ型血管球:
由血管袢汇聚形成,有局部的袢折叠和扭曲。 球内有发夹样袢及纵横穿插的缠结微血管

    

图3.人手真皮乳头内Ⅲ型血管球: 图4.人足真皮血管球——蕈型
血管口径较均匀,有局部的血管扩张和膨大。 由多个血管袢缠结在一起,袢基底部扭在一起变细。

图5.人足真皮血管球——伞型 图6.人足真皮乳头内血管球——椭圆型
多个血管袢缠结在一起外形似伞 由多个血管袢汇集形成,外形呈椭圆型。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