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中西医结合 > 信息
编号:10771750
伤寒的诊断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25日 华夏医药健康网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病人及带菌者都是传染源,病源随粪、尿、呕吐物等排出体外,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

    ㈠伤寒的诊断:

    1. 流行病学:当地伤寒流行,患者无伤寒病史与伤寒菌苗接触史,有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为3-4×109/L左右,并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为特征。嗜酸性粒细胞随病情好转而逐渐上升。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10-20%有黑便或肉眼血便;大便潜血阳性者更多。

    △血培养:是本病确诊的依据。第7-10病日血培养阳性率可达90%,第3周降为30-40%,第4周常为阴性。故应在体温上升阶段,抗生素应用前作血培养,要提高阳性率。采血量不应少于5毫升。
, 百拇医药
    △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对已使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宜。

    △粪便培养:在本病任何阶段,均可从粪便中分离到病原菌。第1周时阳性率10-15%,第3-4周时可达80%左右。3%患者粪便排菌可超过1年。

    △尿培养:第3-4周培养阳性率较高,约25%。

    △免疫学检查:肥达氏反应用于本病诊断已近90年。病后1周出现O、H凝集素,第3-4周时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而递增,第4-6周达到高峰。约10%患者肥达氏反应始终阴性。应用标准抗原检测,未经免疫者O凝集素≥1:80,H凝集素≥1:160时有诊断价值。病程中应逐周复查,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上升4倍以上才有意义。O凝集素增高提示为沙门氏菌属感染,而H凝集素则可鉴定沙门氏菌组别。预防接种后,H凝集效价明显上升,可持续数年之久,在其他疾病时可出现“回忆反应”。肥达反应的特异性不强,故评价时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近年来有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抗体,较肥达氏反应特异、敏感和快速。
, 百拇医药
    ㈡伤寒与其他几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1.粟粒性结核:长期发热,呈消耗病容,中毒症状显著,与本病表现相似。但该病盗汗及呼吸道症状较突出,脉搏增快,胸片可见大小一致对称均匀分布的结节性病变。抗痨治疗有效。

    2.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可有发热,全身中毒表现,白细胞总数不高,甚至相对缓脉等酷似伤寒的表现。但该病往往先有胆道、泌尿道或用腹腔内感染等原发病灶。病程中易出现休克、DIC等。白细胞总数虽不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3.病毒感染:热程可长达10-14天以上,白细胞总数不高;一般肝脾不大。肥达反应和细菌培养阴性。病程有自限性。

    4.何杰金病:热型多样,多汗,有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但无明显毒血症状,白细胞不高。确认需有淋巴结病理检查为依据。
, 百拇医药
    5.布氏杆菌病:长期发热,肝脾肿大,粒细胞正常或低下。有与牧畜(牛、羊、猪)接触或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史,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波浪型),常有转移性关节疼痛或肌痛,出汗较多。血或骨髓培养可分离出布氏杆菌,Wright凝集反应可呈阳性。

    6.恶性网状组织病:本病也可见持续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但病情进展快而凶险,出血与贫血显著。同时骨髓中可见异常增大的网状细胞,胞浆丰富,核染色质细而成网状,多有核仁并有淋巴样、单核样及多核巨细胞等异常类型的恶网细胞。

    7.斑疹伤寒:也有发热、皮疹、脾肝肿大。但本病发病急骤,体温上升迅速。脉搏也增速,皮疹增多,脱落后有色素沉着。白细胞在正常范围或稍增,中性粒细胞常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外斐氏反应阳性。应用特效抗生素(氯霉素、四环素等)后24-48小时体温即可退至正常。

    8.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短程自退,热渗(肿)并存。皮疹多呈出血性,肾脏损害早而严重,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与血小板减少。临床呈五期经过。
, 百拇医药
    ㈢现代医学治疗:

    1. 一般护理:

    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轻度活动到逐步恢复正常生活。随时观察体温、脉搏和血压变化,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卫生,防止褥疮与肺部感染。饮食应给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恢复期病人饮食亢进忌吃质坚渣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发生。

    2. 药物治疗:

    △氯霉素:每日2-3次,每次0.5克,口服。当体温降达正常后1-2日可减为半量,疗程14-21日。间歇疗法可减少复发率,初用量与上同,当体温降达正常后再用3日,停药5-7日,再用半量约1周,总疗程同上。用药期间应定期(1周)查白细胞计数。

    △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每次2片,口服,疗程为2周左右。对磺胺过敏、肝肾功能减退与孕妇患者慎用,后者服本品期间停止哺乳。
, 百拇医药
    △氨苄青霉素:限用于白细胞显著降低(3×109/L以下)或对以上两药治疗无效的伤寒患者。由于本品在淋巴液内浓度很高,且以活性形式自胆道排出,具有肝-肠循环作用,因此对胆囊感染、孕妇和带菌者尤为适宜。分3-4次肌注或静脉滴注,疗程为2-3周。

    △呋喃唑酮:复发率较低,对造血系统无明显影响。每日600-800毫克,分4次口服,待体温降至正常后,减半量服用5-7日即可停药。但它退热慢、对胃有刺激并可能导致末稍神经炎。

    △甲砜霉素:为本病次选药物,结构和氯霉素相似,在体外的抗菌效能较氯霉素略弱,对骨髓的毒性不著,常用1.5-2克/日,分3-4次口服。疗程与氯霉素相同。

    ㈣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阻卫气型: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重,午后热重,胸闷脘痞,面色黄滞,舌苔白腻,脉濡缓。
, 百拇医药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10克,半夏9克,赤茯苓12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蔻仁10克,猪苓12克,泽泻10克,淡豆豉12克,厚朴12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2.湿重于热型:

    症状:身热起伏,午后热增,头重身重,困乏纳呆,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渴不思饮,苔白腻或白腻兼黄,脉濡。

    治法:宣气化湿、佐以淡渗。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2克,蔻仁12克,薏仁15克,半夏10克,厚朴12克,通草10克,滑石20克,竹叶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 百拇医药     3.湿热并重型:

    症状:发热渐高,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心烦脘痞,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

    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10克,厚朴、菖蒲各12克,半夏10克,山栀10克,淡豆豉10克,芦根2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4.热重于湿型:

    症状:身热壮盛,口渴引饮,面赤大汗,气粗,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象洪大。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白虎汤加减。知母12克,生石膏2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厚朴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 http://www.100md.com
    5.热入营血型: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或神昏不语,斑疹隐隐,便血,舌绛少苔。

    治法:清营泻热,凉血散血。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克,生地黄20克,赤芍15克,黄连10克,山栀子10克,地榆15克,丹皮12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6.气虚血脱型:

    症状:腹部不适,大便出血,量多,身热骤降,颜面苍白,汗出肢冷,脉象细数。

    治法:补气固脱止血。

    方药:先服独参汤,后用黄土汤加减。灶心土30克,生地黄20克,白术12克,制附子10克,阿胶12克,黄芩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 百拇医药
    7.气阴两伤,余热未清型:

    症状: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神疲懒言,或低热不退,脉细弱,舌质嫩红,苔黄而干或光剥无苔。

    治法:益气生津,清解余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10克,生石膏、太子参各15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淮山药20克,薏苡仁15克,白扁豆2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㈤对伤寒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及带菌者。患者停用抗生素后1周,每周作尿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尤其要注意保护水源,注意饮食消毒,做好粪便、污水、垃圾的管理和处理。

    △提高人群免疫力,在本病流行区可进行预防接种。国内常用伤寒、副伤寒甲、乙的三联混合菌苗。成人每周1次,连续3次,分别以0.5毫升、1.0毫升、1.0毫升菌苗作皮下注射。为维持足够的免疫水平,每年应加强注射1次,接种后2-3周,O凝集素效价即上升,维持数月,而H凝集素效价持续较久。预防接种可大大降低发病率。,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