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只有一个压倒一切的学说“气一元论”?
探索组成所有物体的基础物质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在古代,限于科学知识水平的低下与贫乏,人们更倾向于用思辩的方法来认识这个问题。不过,这并没有阻碍他们对自然认识的水平,相反,先哲们都通过许多可观察物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对内在自我的体验认识到自然的统一性。在古老的中国,这种统一性的认识就体现在压倒一切的学术理论――“气一元论”。即先哲们都几乎毫无例外地将气看作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转化而成的。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也力求把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归结为唯一的一种朴素的东西,如在泰利士那里被称为水,在阿那克西美那里为气,在赫拉克里特那里是火,从而强调了物质实体与运动源泉的统一性。后来的亚里士多德还明确提出了以太的观念,即认为以太是实质上连续的,它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以太组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古希腊的不少先哲也把自然界的统一于一种最原始的物质,但这种物质与古中国“气”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这突出地体现在“气”在古中国被认为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古希腊那种统一的物质却只是一种死寂的东西。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古希腊人在运动原因理解上的困难,于是出现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学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原子论”。
近代西方科学一直是沿着“原子论”的道路前进的。科学家们相信,丰富多样的物质是由少数几种原子组成的,因此,只要我们挖掘出了这少数几种原子,并了解它们的性质,就可以找到大自然的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生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先是发现了多种原子,继而发现了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的,二十世纪人们又发现了为数更多的基本粒子,至今大多数科学家又把这些粒子归于少数几种夸克。随着科学逐步向更深的层次推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用还原论的方法去追寻自然界的终极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践已经不断证实,物质世界是无限可分的,而我们的观测仪器的视野却是有限的,它根本不可能满足我们不断对更深层次推进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科学家又重新盯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学说都必须能够合理地解释客观的自然现象才能得到普遍承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气的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之后经过众多哲学家的发展补充,终于成为一个涵盖一切的学说――气一元论。既然它能够被善于思辩的中国人普遍承认,必然它在中国人心目中能够解释众多的自然现象,否则,它也不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两千年之久。那么,气一元论内在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来解释在现代科学看来是既统一又多样的物质世界呢?
在古老的中国,“气”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