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易经》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24日
我想谈谈“《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之所以对于《易经》发生兴趣的原因。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今天大胆地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大家知道是《易经》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大家是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也可以接受:中国最早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6个连线,“坤”是6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得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已经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4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