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
编者按: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近几十年来,针灸学科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增加自身科学内涵,从而成为了祖国医学的代表学科,并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但是,目前国内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在有些地区甚至呈现萎缩状态,主要表现在针灸医疗基地和治疗病种萎缩,人才外流,临床科研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思路不清晰等。针灸学科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本版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结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医院在针灸学科建设近30年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对针灸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基地建设
l 建立针灸基地,引进先进设备
基地建设状况是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去几千年,中医学科的临床医疗模式以私人药堂、诊所模式为特点。20世纪50年代,全国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和附属医院,而针灸医疗也多在门诊开展。现代社会的医院和私人诊所在构架上有极大的区别,面临着成立病房的新课题,因此,西医的急救方法和诊断技术必须纳入针灸病房的框架中。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成立不久,我们在全院第一个建立了针灸科急诊小组,逐渐建立了针灸急诊科,这为针灸病房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科初期,我们就提出:培养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建立一个坚实的针灸基地;装备世界先进的设备;用当代高新技术去研究发展针灸学的学科发展规划。我们在1972年建立针灸科;1973年组建80张床位的针灸病房;同时,在国内中医医院中率先设立了“电生理室”;1985年又首先建立了针灸科“CCU’’病房;1991年针灸床位增至242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