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536212
中西医结合解读脾胃神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97期
中医认识源远流长, ,现代中医对脾胃与神志关系的认识,现代研究对脾胃与神志关系的提示
     越来越多的临床报告,指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约半数以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而应用抗抑郁类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往往对这些胃肠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有研究发现,胃肠道组织中的神经细胞数量之多,与大脑接近!因此,胃肠道总是在与大脑进行着比其他内脏组织更加密切、复杂的“互动”。此外,相关研究还有重大发现,即阿尔海默茨症的大脑细胞特异性病理改变——淀粉样变,会出现在肠道;而帕金森氏病患者的脑组织中的雷维小体,也会出现在肠组织中!为此,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将肠神经系统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并认为肠神经系统不仅独立主持胃肠的功能活动,而且与恐怖症、抑郁症等部分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有着密切关系。而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颇具优势。那么,中医业内人士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呢?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陈丽云讲师着眼于中西医结合,从脾胃与神志的关系对此进行了解读。

    中医认识源远流长

    事实上,我国历代医家早已关注到人体“第二大脑”与脑神经关系。这体现于,对脾胃和神志关系密切的认识。因此,中医在这方面的认识源远流长,论述也颇多。

    陈丽云列举了一些实例:《素问·热论》记载“阳明者……其血气盛,故不知人”;《灵枢·大惑论》记载“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故善忘也”;《素问·热论》记载“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素问·厥论》记载“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妄见而妄言”;《素问·诊要经终论》记载“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这些书籍不但记载了历代中医对脾胃功能失调影响其他脏腑“共病”、导致神志疾病的认识,还详细记载了中医对这些疾病在人体内转变过程的独特认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