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纲论:八纲辨证仅取寒热阴阳
中医药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近年来,相对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浪高过一浪,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似乎难有突破。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中医理论的再思考也就更加难能可贵。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董征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认识疾病不以八纲,而以四纲作为鉴别诊断、治疗的基础,既可简化不必要的繁琐,又可以按照四纲的要领进行更有效的治疗。现将其观点整理如下,希望能够引起关心中医发展的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0/$'6, 百拇医药
——编者按@0/$'6, 百拇医药
▲表里:机械分割无实际意义@0/$'6, 百拇医药
八纲中的表里两纲主要用以辨别疾病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0/$'6, 百拇医药
表证是指部位在肌表,病势较浅的证候,一般指六淫侵袭,从皮毛口鼻进入机体后产生的许多症状,如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身痛或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等等。不难发现,这些均属伤风、感冒现象。许多传染性疾病初起都有这类表现,但我们能说这些传染病只有表证而无里证吗?@0/$'6, 百拇医药
里证是相对表证而言的,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病势较深,如有高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语、舌红、苔黄、大便干燥,或伤脾胃发生腹痛、吐泻等。总之,里证的表现多种多样,分类上是以脏腑的证候为主。但这些证候又都是表证、里证皆存在,以胃肠型感冒为例,既有里证也有表证;即便是皮肤病,也存在里证。@0/$'6, 百拇医药
任何脏腑的疾病都有里证、表证两种表现。只是有些疾病以外部证候为主,有些以内部证候为主,有些内外证候都明显。因此,把疾病分为截然不同的表里,是把机体割裂开来,是机械而形而上学的分类方法。@0/$'6, 百拇医药
▲虚实:最终还应分清寒热@0/$'6, 百拇医药
虚实是指人体的强弱和正气的充足与否,同时也说明疾病的盛衰。从字义看,虚是空虚衰弱,实是充满充实;从内容讲,虚证和寒证是阴证,实证和热证是阳证。历史上把虚和寒、实和热联系在一起,把有形的、固体的东西看成抵ぃ?br>无形的或是寒象看成是虚证。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如果在诊断上能够明确是否存在血瘀、痰结、虫积、肿物等等,也就无须再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在诊断上不用虚证和实证的描述,同样能进行治疗。虽然在诊断上往往讲虚寒、实热,但实际上虚证中有寒有热,实证中也是有实寒和实热之分。虚证和实证并不能辨别寒象和热象,只有鉴别出寒象和热象时才能给以温凉寒热的药物进行治疗。
尽管“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用药的一个基本法则,但要具体应用,必须分清清寒热。若只知道虚,而不分虚热或虚寒,又怎样补法?假若只知实,也不分实热还是实寒,又怎么泻法?而且,不论补或泻都有一定的条件,即便需要补,也得明确是清补、平补、温补还是热补;若是泻也得搞清是微泻、缓泻还峻泻。g+es, 百拇医药
无病不虚,只是虚的程度有区别,有的虚在某某部位,有的虚在多处,或是虚在全身。所以无论新病久病都有虚的基础,若无虚的原因和病理根基,也不会患病,因此没有必要单列虚证这一纲。g+es, 百拇医药
而提出实证这一纲也不过是想说明有无异常现象。实证的出现有虚的基础,没有虚怎么会产生所谓的实证。既然诊断的目的在于治疗,虚实对中医的治疗又无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两纲没有必要作为指导治病的纲要。g+es, 百拇医药
▲阴阳:是寒热表象的基础g+es, 百拇医药
《素问·调经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g+es, 百拇医药
《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又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处而为固也。”又云:“阳化气,阴成形。”g+es, 百拇医药
《素问·痿论》篇:“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又云:“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又云:“热为有余,寒为不足……阴胜则寒,阳胜则热。?br> 《素问·调经》篇又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g+es, 百拇医药
《素问·逆调》篇云:“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g+es, 百拇医药
《素问·痹论》篇又云:“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g+es, 百拇医药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水火是阴阳的标志和象征,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的调节;五味是阴的基础,是阴产生的根源;阴成形,阴是气之本,有阴才有精气,阴不足则无气;无阴则无阳,有了阴才有阳化气,阳的功能之一就是保卫外部,使肌肉固密,抵御外邪。g+es, 百拇医药
随着阴阳盛衰的变化,机体的组织代谢也会发生改变。阴气虚则阳气盛,阳盛则又生热象,阳气虚则阴气盛,阴气盛则生寒象。因此,阴阳是发生内外程度不同的寒热现象的基础。g+es, 百拇医药
▲寒热:辨证中的关键因素g+es, 百拇医药
由于阴阳的变化,产生了寒热的现象,即阴阳是因,寒热症状的表现是果。寒证是指新陈代谢低下,气血衰弱;而热证是新陈代谢较为旺盛,气血较为充足。寒热的症状与各种疾病有关,更与患病的程度不可分割。有的病属于寒证,有的病属于热证,有些病是寒热夹杂。临床上常用色诊的方法确定寒热,而后确定治疗原则。《内经》讲的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就是根据寒热确定治则。可见辨别寒热是关键的关键。g+es, 百拇医药
寒热症状的表现大致如下。寒证:怕冷且易受阴天、刮风、寒冷等天气的影响,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偏低;脸色略淡,或有色素沉着;眼睛淡白,眼神正常无分泌物;鼻子从鼻根到鼻尖色正常,或有少量褐斑,无分泌物,或有清稀或白色鼻涕;口唇正常或略淡,口腔黏膜淡白,咽峡部色正常;舌正常或淡嫩,苔薄白,或白腻;后背怕冷,或胃部怕冷,或胃凉怕风,怕吃冷食硬物,喜热饮热食;大便正常或清稀不成形;受凉则胃痛或腹痛,四肢划痕不明显,腱反射正常或略减退。血压正常或偏低。g+es, 百拇医药
热证:怕热,或有热感,易烦躁,不喜近热;易头痛,眼睛或较红,有分泌物;鼻尖或较红,或有白稠涕,或黄鼻涕;口唇有匍行疹,口腔黏膜较红或有溃疡;咽后壁较红或有较红滤泡,咽峡红肿;舌质较红,或有裂纹;苔薄黄,或厚或腻。颈及全身淋巴结或大,或肿痛。胃部有灼热感,喜吃凉食冷饮;便秘,或肛门灼热,或下坠;小便时尿热或疼,睾丸肿痛,四肢反射偏亢进、腹部四肢划纹较显著而红;血压正常或偏高。g+es, 百拇医药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在寒热辨证中强调要认真分辨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任何事物,不能只看一面或局部,而应看到整体情况。对复杂的人体病理现象更应如此。产生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的说法,完全是因片面看问题造成的。g+es, 百拇医药
文/董征(董征 )
——编者按@0/$'6, 百拇医药
▲表里:机械分割无实际意义@0/$'6, 百拇医药
八纲中的表里两纲主要用以辨别疾病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0/$'6, 百拇医药
表证是指部位在肌表,病势较浅的证候,一般指六淫侵袭,从皮毛口鼻进入机体后产生的许多症状,如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身痛或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等等。不难发现,这些均属伤风、感冒现象。许多传染性疾病初起都有这类表现,但我们能说这些传染病只有表证而无里证吗?@0/$'6, 百拇医药
里证是相对表证而言的,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病势较深,如有高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语、舌红、苔黄、大便干燥,或伤脾胃发生腹痛、吐泻等。总之,里证的表现多种多样,分类上是以脏腑的证候为主。但这些证候又都是表证、里证皆存在,以胃肠型感冒为例,既有里证也有表证;即便是皮肤病,也存在里证。@0/$'6, 百拇医药
任何脏腑的疾病都有里证、表证两种表现。只是有些疾病以外部证候为主,有些以内部证候为主,有些内外证候都明显。因此,把疾病分为截然不同的表里,是把机体割裂开来,是机械而形而上学的分类方法。@0/$'6, 百拇医药
▲虚实:最终还应分清寒热@0/$'6, 百拇医药
虚实是指人体的强弱和正气的充足与否,同时也说明疾病的盛衰。从字义看,虚是空虚衰弱,实是充满充实;从内容讲,虚证和寒证是阴证,实证和热证是阳证。历史上把虚和寒、实和热联系在一起,把有形的、固体的东西看成抵ぃ?br>无形的或是寒象看成是虚证。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如果在诊断上能够明确是否存在血瘀、痰结、虫积、肿物等等,也就无须再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在诊断上不用虚证和实证的描述,同样能进行治疗。虽然在诊断上往往讲虚寒、实热,但实际上虚证中有寒有热,实证中也是有实寒和实热之分。虚证和实证并不能辨别寒象和热象,只有鉴别出寒象和热象时才能给以温凉寒热的药物进行治疗。
尽管“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用药的一个基本法则,但要具体应用,必须分清清寒热。若只知道虚,而不分虚热或虚寒,又怎样补法?假若只知实,也不分实热还是实寒,又怎么泻法?而且,不论补或泻都有一定的条件,即便需要补,也得明确是清补、平补、温补还是热补;若是泻也得搞清是微泻、缓泻还峻泻。g+es, 百拇医药
无病不虚,只是虚的程度有区别,有的虚在某某部位,有的虚在多处,或是虚在全身。所以无论新病久病都有虚的基础,若无虚的原因和病理根基,也不会患病,因此没有必要单列虚证这一纲。g+es, 百拇医药
而提出实证这一纲也不过是想说明有无异常现象。实证的出现有虚的基础,没有虚怎么会产生所谓的实证。既然诊断的目的在于治疗,虚实对中医的治疗又无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两纲没有必要作为指导治病的纲要。g+es, 百拇医药
▲阴阳:是寒热表象的基础g+es, 百拇医药
《素问·调经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g+es, 百拇医药
《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又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处而为固也。”又云:“阳化气,阴成形。”g+es, 百拇医药
《素问·痿论》篇:“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又云:“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又云:“热为有余,寒为不足……阴胜则寒,阳胜则热。?br> 《素问·调经》篇又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g+es, 百拇医药
《素问·逆调》篇云:“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g+es, 百拇医药
《素问·痹论》篇又云:“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g+es, 百拇医药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水火是阴阳的标志和象征,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的调节;五味是阴的基础,是阴产生的根源;阴成形,阴是气之本,有阴才有精气,阴不足则无气;无阴则无阳,有了阴才有阳化气,阳的功能之一就是保卫外部,使肌肉固密,抵御外邪。g+es, 百拇医药
随着阴阳盛衰的变化,机体的组织代谢也会发生改变。阴气虚则阳气盛,阳盛则又生热象,阳气虚则阴气盛,阴气盛则生寒象。因此,阴阳是发生内外程度不同的寒热现象的基础。g+es, 百拇医药
▲寒热:辨证中的关键因素g+es, 百拇医药
由于阴阳的变化,产生了寒热的现象,即阴阳是因,寒热症状的表现是果。寒证是指新陈代谢低下,气血衰弱;而热证是新陈代谢较为旺盛,气血较为充足。寒热的症状与各种疾病有关,更与患病的程度不可分割。有的病属于寒证,有的病属于热证,有些病是寒热夹杂。临床上常用色诊的方法确定寒热,而后确定治疗原则。《内经》讲的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就是根据寒热确定治则。可见辨别寒热是关键的关键。g+es, 百拇医药
寒热症状的表现大致如下。寒证:怕冷且易受阴天、刮风、寒冷等天气的影响,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偏低;脸色略淡,或有色素沉着;眼睛淡白,眼神正常无分泌物;鼻子从鼻根到鼻尖色正常,或有少量褐斑,无分泌物,或有清稀或白色鼻涕;口唇正常或略淡,口腔黏膜淡白,咽峡部色正常;舌正常或淡嫩,苔薄白,或白腻;后背怕冷,或胃部怕冷,或胃凉怕风,怕吃冷食硬物,喜热饮热食;大便正常或清稀不成形;受凉则胃痛或腹痛,四肢划痕不明显,腱反射正常或略减退。血压正常或偏低。g+es, 百拇医药
热证:怕热,或有热感,易烦躁,不喜近热;易头痛,眼睛或较红,有分泌物;鼻尖或较红,或有白稠涕,或黄鼻涕;口唇有匍行疹,口腔黏膜较红或有溃疡;咽后壁较红或有较红滤泡,咽峡红肿;舌质较红,或有裂纹;苔薄黄,或厚或腻。颈及全身淋巴结或大,或肿痛。胃部有灼热感,喜吃凉食冷饮;便秘,或肛门灼热,或下坠;小便时尿热或疼,睾丸肿痛,四肢反射偏亢进、腹部四肢划纹较显著而红;血压正常或偏高。g+es, 百拇医药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在寒热辨证中强调要认真分辨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任何事物,不能只看一面或局部,而应看到整体情况。对复杂的人体病理现象更应如此。产生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的说法,完全是因片面看问题造成的。g+es, 百拇医药
文/董征(董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