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536356
《金匮要略》煎服法体现顾护脾胃观念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03期
     《金匮要略》载方205首,所载之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妙,疗效卓著,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圣”。每于方后,对药物的炮制、煎煮、服法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蕴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荣,脏腑功能强健;脾胃衰,化源乏,则机体各脏俱衰。早在《内经》中,就将脾胃归属于五行中的“土”,认为土为万物生长的根本。脾胃为“仓廪之官”,不论是饮食或药石,都要通过胃的受纳腐熟和脾的运化功能而被吸收转输,最终发挥作用。胃气衰败,百药难施。仲景深得其旨,治疗时特别注意顾护脾胃,祛邪而不伤正。尤其是《金匮要略》,系统而集中地反映了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本文从《金匮要略》的煎服法方面分析了顾护脾胃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以期对进一步探讨中医的脾胃学说有所裨益。

    煎法

    药物煎煮的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药物的效用,因此《金匮要略》对于汤剂的煎煮方法极为重视。正如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
, http://www.100md.com
    1.小剂缓投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7条祛痰猛剂之皂荚丸,主治痰浊壅肺的咳喘。皂荚辛咸,能宣壅导滞,利窍涤痰,但其性悍烈,可伤胃气,故仲景“刮去皮,用酥炙”,以蜜为丸;又佐枣膏和汤服,以缓和其峻烈之性,以“先安未受邪之地”,顾护脾胃。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乌头赤石脂丸主治阴寒痼结之心痛。方中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之品,逐寒止痛力极强。仲景以蜜为丸,而并非汤剂,乃取“丸者缓也”之意,峻药缓用,免伤胃气。本篇温通之剂多大辛大热,故俱为蜜丸,其意相同。

    对于一些病程较长、身体羸弱之人,常以丸药缓而图之。如薯蓣丸,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等病证,尤脾胃虚损者,因脾胃虚弱难以承受大剂药量,而小剂缓投,以缓图治,守方持久,方能使脾胃功能逐渐恢复,正气逐步充实,病邪渐无藏身之所而邪去正复,恢复阴阳平衡。

, 百拇医药     2.煎汤代水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8条厚朴麻黄汤主治病近于表而邪盛于上的咳喘,功主化痰散饮,降逆平喘。书中先煮小麦为汤,然后以此汤再煎厚朴、麻黄。一方面以小麦养心和胃,一方面可缓朴、黄之燥,体现了仲景在祛除外邪时必须保护脾胃的良苦用心。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2条十枣汤,治饮结于胁下之悬饮证。方中集峻下逐水的大戟、芫花、甘遂三药,辛苦而寒,直达水饮结聚之处而攻之,其效捷。然峻泻之后往往损伤脾胃之气。故用大枣10枚为君先煎成汤,安中而调和诸药,并缓猛药之毒,后加入芫花、甘遂、大戟使峻泻而不伤正。

    服法

    中医服药法也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源流论》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中医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仲景所制之方,非常讲究服药方法,目的在于顾护脾胃。
, 百拇医药
    1.啜粥助药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1条栝楼桂枝汤,主治柔痉之太阳病。本证风淫于外而津伤于内,津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营卫不行,故“太阳病,其证备”又“身体强,几几然”。以栝楼根清热生津以助其内,合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解太阳卫分之邪。然桂枝汤为辛温解表剂,以和营解肌见长,而发汗之力较逊,故仲景在方后云:“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食热粥使谷气内充,以鼓舞温养脾胃之气,脾胃之气化则肺气旺盛,能开腠理、发汗而行药力。使风邪自无容身之地。正如《医宗金鉴》所言:“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4条大建中汤是治疗脾胃阳虚寒甚的代表方。此时阳虚至极,阴寒至盛,内外寒气充斥。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合人参、饴糖之温补脾胃。大建中气,中阳得运,则阴寒自散,诸症悉除。仲景于方后交待:“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饴糖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热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不但要小量频服,而且要求两次服药间“饮热粥,当日要食糜,温复之”。足见珍惜胃气,一丝不苟。
, 百拇医药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4条硝石矾石散,主治女劳疸转变为黑疸兼瘀血湿热证。仲景论治瘀血,不仅见瘀治瘀,而且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固护胃气,防止他变。方中硝石,即火硝,味苦咸,入血分以消瘀活血;矾石,即皂矾,入气分且清热祛湿,二药合用,消瘀、利湿具备。但石药质重阻碍胃气,故“以大麦粥汁”调服之,不仅顾护胃气,扶正固本,而且助硝矾以祛邪。两者相宜,无微不至。

    2.病瘥防复

    病瘥防复是指疾病初愈,为促进康复、防止复发采取的防治措施。仲景认为,大病初愈,阴精阳气一时难复,倘调养不慎,病易反复,所以需采取调养脾胃、扶正固本等措施予以预防。《医宗金鉴·伤寒要决》曰:“新愈之后,脏腑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惟以白粥静养”为善。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10条白术散,主治脾虚寒湿所致胎动不安。本证孕妇素体偏于脾阳虚,寒湿内盛,以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供养胎儿生长发育,而出现胎动不安之候,采用白术散健脾温中除湿安胎时,若出现心烦吐痛等证,除用药救治外,宜服醋浆水以养胃生津,或用小麦汁、大麦粥和中培土,益肠胃而健中气。本文强调“病虽愈,服之勿置”,体现了仲景调养脾胃以达“病瘥防复”目的的学术思想。
, 百拇医药
    十枣汤“得快下后”,又采取“糜粥自养”之法,以健补脾胃、补养正气,意在促进康复,使下而不伤正,防止泻后而变生他病。正如文中所说“服法斟酌强羸人,快后养以糜粥,皆全胃气也”。

    3.中病即止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5条百合地黄汤,功能滋阴清热、润肺安神,是百合病的正治法。方中百合润肺清心、益气安神;生地滋阴清热益心营;泉水下热气、利小便,用煎百合,使阴复热退,百脉调和。但须注意“中病,勿更服”。因方中生地量重,性味寒腻,妨碍脾胃之运化,故须中病即止,以免壅中滞膈,滋腻碍胃。

    同篇6条百合洗方,为百合病经久变渴的外治法。此证阴虚内热较甚,内服百合地黄汤合外洗百合洗方,“洗于外而气通于内”,共奏清热养阴润燥之效。“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调节饮食,以助除热止渴。煮饼为小麦粉制成,能益气养阴,而盐豉味咸耗津增渴,耗伤胃阴,久则耗伤气阴,故当禁用。方中地黄性寒而润,用量且大,虽有清血热、滋肾水之效,但多服可致泄利,久则耗伤胃阴,故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 百拇医药
    峻剂治疗,攻邪虽速,但易伤脾胃气阴,只有中病即止,以知为度,才能攻邪而不伤正。使其发挥治疗攻邪之效而去耗伤正气之弊。汗、吐、下等方后嘱

    “中病余勿服”或“中病勿更服”,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云:“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方后:“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即服药一升,如大便通利,则停止服药。同篇瓜蒂散方后云:“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大承气汤方后云:“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皆提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防止过于攻伐损伤脾胃。

    4.先食后药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第十九》8条之乌梅丸,温脏安蛔止痛,但方中辛热之附、椒,苦寒之连、柏,有伤胃气,故“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饮食健脾,脾胃健运则药石能行;又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十二》29条己椒苈黄丸“先食饮服一丸”、《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8条茵陈五苓散“先食饮方寸匕”,均表示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方药宜饭后服。
, http://www.100md.com
    5.温服和胃

    一般汤剂均宜将煎得药液放温后服用,即温服。特别是方药中含有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温服能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如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等汤剂多采用温服的方法,以振奋脾阳,助长药力。

    小结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在煎服法中充分体现了仲景顾护脾胃的重要学术思想。煎法上炼蜜为丸以峻药缓用、免伤胃气,小剂缓图以渐复脾胃;煎汤代水以缓药烈性而不伤脾胃之气。服法上啜粥助药,鼓舞温养脾胃之气,并助行药力;糜粥自养以病瘥防复;滋腻、峻剂中病即止,免损伤正气;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方药宜先食后药,饭后服用;温服汤剂以和胃健脾。讲究中医煎服药方法,对于发挥中药药效影响颇大。《金匮要略》在煎服法上的特色,对现今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应该灵活应用并推而广之。我们应认真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内涵,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其机理,发扬光大其顾护脾胃的思想,使《金匮要略》中的药物煎服法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百拇医药( 王仲霞)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