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33554
学界的无奈和迷失——读《诺贝尔的囚徒》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9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逸庐

    近几年,学术道德在国内逐渐成了一个热点问题,不但学术界内部在讨论,在反思,连大众媒体和普通老百姓也开始关注。最近,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出自世界著名科学家卡尔·杰拉西之手的《诺贝尔的囚徒》,它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这些学术圈外的人看到了种种鲜为人知的学界内幕。

    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的名教授,1951年他首次合成了人工避孕药,并且获得了专利,因此被尊为“人工避孕药之父”。杰拉西教授一生获奖无数,包括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科学大奖——沃尔夫化学奖,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有意思的是,他在六十岁后,却毅然放弃科学研究,转向文学创作,以小说和戏剧等形式向公众介绍科学和科学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本《诺贝尔的囚徒》原名《康托的困境》,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是他积数十年的学术阅历所写成,其中许多故事都来自他的所见所闻,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本书篇幅不大,却迂回曲折,引人入胜。故事围绕一项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科研工作展开。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康托构思了一个关于肿瘤如何形成的绝妙设想,并要求他的学生杰里在三个月内完成实验验证工作,以便获得优先权。杰里只能没日没夜地待在实验室里,最终向导师宣称自己获得了成功。他们联名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结果,引起强烈反响。哈佛大学的权威教授克劳斯还提名康托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可是在此之后,康托却遇到了一大堆烦心事:由于杰里的实验笔记过于简略,哈佛的研究小组无法重复杰里的实验;还有人向康托告密,说杰里可能修改了实验结果……可怜的康托面临了一个难以选择的困境:要是他向外界透露了这些,那他这辈子也别指望诺贝尔奖了;可要是想隐瞒,又谈何容易?康托最终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既没有把科学家们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没有把他们写成蝇营狗苟的猥琐之徒,而是客观地刻画了他们在面临名利诱惑时的种种心态,以及在学术道德与个人名利之间进行选择时的无奈。康托原本大度豁达,一向主张公开自己的学术思想。可是一旦事关诺贝尔奖,他却马上变了个人,一再叮嘱杰里“别跟任何人说”。克劳斯是国际知名的权威,却一直与诺贝尔奖无缘,他曾经是康托心目中的“恩师”,最终却竟然不惜一切,向康托进行敲诈。与他们相反,女学者琼·阿德利在读研究生时就醉心名利,为了将来在论文署名时占先竟然不惜更改自己的姓氏,但后来受到导师的影响,却变得十分乐于扶持学生。

    作为国际学术界的顶尖人物,杰拉西对书中的种种学术道德问题自然深有感受。他在后记中感慨地说:“本书描述的并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问题,而是一个比较灰色的领域,我们科学家有时候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迷失在其中。”在这本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迷失。而如何减少乃至消除这种迷失,则要我们自己去思考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