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黄的研究概况
摘 要 综述了竹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和临床应用等研究,为全面评价竹黄的药用价值提供依据。关键词 竹黄 竹红菌素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Henn.又名竹花、赤团子、竹赤团子等〔1〕,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生于竹杆上,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和福建等地。民间用于治疗中风、小儿惊风、胃气痛〔2〕、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和气管炎等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竹黄的药用价值比较重视,并进行了初步研究,从中分出10余种化学成分,已经鉴定的除常见的化合物如甘露醇、硬脂酸等外,还有菲蒽类衍生物,如竹红菌甲素、乙素和丙素等。这类新型的光敏性物质,经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显示了较强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为全面评价竹黄的药用价值,笔者就竹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1 化学成分
竹黄中含有多种单体化合物,从福建仙游县出产的竹黄中,经醇提、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10种结晶,已鉴定了其中4种,分别为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e A, HA)、竹红菌乙素(HB)〔3,4〕和丙素〔5〕,还得到了头孢素和硬脂酸乙酯〔6〕。
2 药理学研究
2.1 镇痛作用: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对小鼠进行镇痛试验,热板法中,给药组ig HB 100 mg/kg,对照组ig 消炎痛10 mg/kg,结果HB和消炎痛都有显著的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的作用(P<0.0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