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心得交流
编号:10540164
加强医古文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06期
     牛德录 山西中医学院

    目前不少中医院校学生不读经书、也看不懂经书。许多名老中医,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甘祖望教授等一再呼吁,要重视医古文的学习,要重视祖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国家级名医、浙江名中医馆馆长何任教授、著名中医眼科专家唐由之教授甚至建议中医院校应办少年班,中医教学要从少年抓起,使他们从小打好中华文化的基础。然而目前中医院校,医古文教学时数被一再削减,有的甚至被降为考查课,而有些专业干脆免去了医古文。这样一来,学生们对医古文课程更是漠然视之。不接受中华历史文化的熏陶,不熟谙中医经典论著,怎能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大夫?笔者从事多年医古文教学,深深体会到通过学习医古文培养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加强医古文教学。

    医古文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祖国传统医学注重整体观念,诊治时又要求辨证论治,具体说到腑腑时,采取的又是取类比象的方法。一个好中医就要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悟性,会推理,会联想。如果一个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不具有中医的这种思维特点,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更不必说将来要成为一个名中医。学中医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医古文教学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此。朱丹溪为其学理学的同学治痢疾,本应用小承气汤“去其旧而新是图”,可朱丹溪考虑到其同学中气虚,因而用先补后攻之法而取效。同样是治痢疾,明代医家赵献可为患者治痢疾竟用参、术、姜、桂,“以纯热瘥”,因为患者体丰,夏常饮冷香薷饮,又常坐在冰盘间,乃虚寒之证也。明末清初医学家沈明生治一妇女吐血之证,不为表象所惑,而是“舍症从脉”,以“血脱益气”使患者痊愈。清代名医薛雪治遗精,不取补本之法,而用攻标之法而获胜……这些生动的医案,是体现辨证施治的生动教材,对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很大帮助。学习医古文要理解中医的思维特点,要提高自己的悟性,这就为将来当一个真正中医大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百拇医药
    医古文教学其次要帮助学生真正提高阅读古医籍的能力,要记古词义,辨别句式。要想提高中医治疗水平,必须多读经典论著,这就得依靠扎实的医古文基础。再说,医古文教学实际又担当着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的任务。语文水平的下降,恐怕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通病。汉字是中华民族凝聚团结的一个象征,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之一。我们中医院校学生更应好好学习古文知识,提高阅读古医籍能力,正确理解古人著作。这对挖掘、整理、继承中医药精华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去发展、去创新。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中医药词语的概念,真正理解了中医的本质,才能用恰当的现代语言去表现中医的内涵,才能使中医药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医古文教学还应帮助学生提高书面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医古文教材内容广泛,体裁多样,散文、韵文、书信、医案、医话、传记、论文,样样俱全。从秦汉到清代,各个时期的名家手笔包罗其中,记叙、抒情、说理、说明,各种表现手法应有尽有。学习医古文,不仅可以培养中医兴趣,而且可以开阔视野。清代大文字家袁枚的《与薛寿鱼书》,下笔不落窠臼,论点犀利鲜明,论证精辟周到,并以亲身经历来说明,文章极富说服力;明末名医李中梓在《不失人情论》中,布局严谨,前后照应,全文浑然一体;元代学者戴良在《丹溪翁传》中,先叙生平,次介绍滋阴学说的形成,再举医案,最后加以评论,脉络分明,有叙有议,是人物传记的范本;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扁鹊传》中,写历史不乏文学手笔;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药的性味功能,旁征博引,随处可见。要学习篇章结构,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安排,以上文章都是极好的典范。现在许多大学生语言水平低,词语贫乏,词句干涩,缺少生气。医古文教材就是一部词语异常丰富的大词典,写景状物,细致入微,叙事抒情,传神动人。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序》中的成语运用恰如其分;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序》及清乾隆名士汪廷珍的《温病条辨叙》中,许多语句已成为后世传颂的名句、格言。药王孙思邈讲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唐代医家王冰说的“欲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张仲景写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等等,这些语句早已成为后代许多名医的座右铭。还有比喻、对偶、排比、分承、互文……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使医学论文中的语言富于艺术感染力。诵读这些既是医学典籍,又是文学散文的佳作,真可谓一种享受。学生毕业时要写论文,工作后当医生,要总结,要科研,更要写论文;找工作,要面试,现在社交频繁,口语表达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而学好医古文,能提高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提高了写作水平,这对学生就业有现实的帮助,对以后事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 百拇医药
    医古文是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医德与医风教育的最好教材。孙思邈在其名篇《大医精诚》中,从思想、工作态度及作风上,对医生提出了严格要求。医生“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诊治时,应“详察形候,纤毫莫失”;作风上决不能“自矜己德”而“经略财物”。张仲景一再告诫人们不要“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华佗多次拒绝举荐为官,甚至不愿专为曹操个人服务而被在狱中处死。“医乃仁术”,悬壶济世要“以人为本”。学习医古文,我们仿佛正在亲耳聆听古代贤人的教诲,心灵上受到震撼,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在医古文教学中涵盖的这种职业道德教育,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是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她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深沉的感召力与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比一般空泛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中医药是民族的,她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医古文教材中蕴含有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如古代哲学、历史、文学、民俗习惯、儒、释、道家的思想文化。学生懂得理解了祖国传统文化,就会热爱中医,进而理解中医。从医学史上看,许多名医往往是语言巨擘、文学才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正因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医的成就往往大于一般医家。不久前朱清时院士在“2004年中医药科学论坛”上说:“我认为中医将成为科学发展的新前沿。同时,我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在科学技术上要赶上西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忘了传统文化,不把传统文化的优点发挥出来,那我们就难以赶上西方。”这话掷地有声,也为医古文教学的重要性添加了浓重的一笔。中医药首先是民族的、传统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医药才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