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西化/现代化
编号:10540177
中西医结合有助于中医药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07期
     陈德华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拜读了贵报“中医药必须深化改革”的文章,收益匪浅。文中作者引证己故卫生部前部长崔月犁同志说的一段话原文:“日本取消传统医学是悲剧,是一个错误,我们中国绝不能消灭中医,‘不科学’之说不能成立,我们要承认中医是科学,研究这个科学,不能用所谓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把中医代替了。若把中医消灭,就会走日本悲剧之路。”崔月犁部长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共存,应当加强团结,共同努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中西医结合研究必须继承中医和西医的一切精华,促进中医药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45年来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不但没有代替中医消灭中医而是促进了中医药发展。中医政策、中西医结合方针一直指导着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各级政府领导始终如一沿着中医政策、中西医结合方针进行工作,众人皆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历史上,首先肯定和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医学家防病治病的经验结晶,她不仅有系统的理论,更有丰富的经验,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东方各民族、各国的卫生保健、防治疾病、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纵观中国医药发展史,从原始到现在,从散乱民间经验到系统理性认识,从古代传统理念到今天知识爆炸时代的新思维,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凝聚着古人的心血和今人的智慧。先人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用医事行为保障人类健康,创造了中医药辉煌的过去。
, 百拇医药
    一、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

    45年来的经验证明,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医学从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必须借助于多学科横向联系,借助于近代科学仪器探讨疾病发生后中医的“证”与人体各脏器病生理的客观变化指标的关系,中药复方及单味的作用机理及其有效成份。例如当归芦荟丸就是针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之邪毒内盛的癥瘕积聚(肝脾肿大)而起清热解毒攻坚散结的治疗作用。如果不进行单味药的筛选,永远不会知道这几味药中的哪一味起作用。只知道该方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起治疗作用,通过白血病动物模型一味一味药地进行筛选,才知道青黛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起治疗作用,通过进一步的化学分析和筛选,又知道青黛里起主要作用的是靛玉红,那么靛玉红是不是中药呢?当然是,而且是精华。从当归芦荟丸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到从青黛中有效成份靛玉红的提取合成用了二十二年,在这不平凡的二十二年里,有旧俗的冲击,也有偏见的理解。有人说废医存药,有人说是中药西用。这两种说法都不恰当,而且不科学。当归芦荟丸就是通过中医辨证而选方用药。它的规律和一般疾病的辨证分型施治的规律没有两样,通过把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的变化作为四诊的方法加以归纳。再用中医的辨证方法加以分析,确立了分型的客观标准及选方的准则,这一方剂一旦确立有效,再回到临床实践扩大病例,反复验证,肯定了方剂的独特疗效。再从复方中药中筛选出有效单味中药,从单味中药中提取有效成份,这一新药的出现不仅是中西医结合手段,也是中医的骄傲,并且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体现。如果每一种疾病都能从中药方剂中筛选出1~2种这类有效药物,就象青蒿素治疗疾病一样,将会把中医药学的发展向前推进一步。而且使中医药对人类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这并不是用西医化验验证中药效果,而是从宏观实践进入微观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步骤。我认为这才是中医药真正的深化改革,具备创新精神。也是WTO对我们的要求。
, 百拇医药
    又如,以微循环做为客观指标进行中医辨证客观依据,对中医血瘀证的本质研究,血液流速减慢、停滞、红细胞聚集、输出枝、袢顶明显舒张、血瘀、渗出、出血等是血瘀证的主要微循环改变,微循环改变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已被医学界公认为血瘀证的重要依据,是中医理论创新的一大突破,又是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具体体现。

    人体微量元素的测定可提供中医鉴别诊断的客观指标,绝大多数阴虚病人血清中铁的元素含量偏高,阳虚病人血清铁的元素含量低于正常人,从而对中医证的研究找到客观物质指标,这些做法显然并不意味着代替中医和消灭中医。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临床研究的特点和经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原则和独特优势的集中体现。而疾病的分类诊治是现代医学的临床基础。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实现互补,病证结合方面取得了许多临床宝贵经验,往往中西医结合互补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减轻了病人心灵上的痛苦。多年的实践表明,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对中医辨证的临床样本进行大量观察,并与中医学正邪相争的疾病观、辨证施治和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观结合起来,在对疾病的辨证分型规范化研究中,摸索出一套正确的诊疗规律,有的还总结出了病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新诊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辨证,从宏观向微观及客观化作了深入研究,保留了中医特色和优势,加快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加速了中西医结合的进程。
, 百拇医药
    二、人才现代化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提。

    中医药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医药必须深化改革”文中已提到中医教育问题,引证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来信,说中医课少得可怜,“可谓中医学院西医学生”,全国三十几所中医药院校情况不完全一样,不想妄加评论。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在这种背景下,高等中医药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摆在广大中医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医教育事业必须深入改革,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教育的周期长,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今天的人才是昨天培养出来的,明天的人才需要今天进行准备。教育应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待历史经验和国外的经验都要从实际出发,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进行再学习和借鉴。突出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组成要素,对培养人才要求既不要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又不要满足现状,固步自封。
, 百拇医药
    培养目标的制定应针对社会的需求,因而必须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相适应。尤其是当前实际,大学毕业生不是过去分配制,而是转化为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制。所以对中医药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充分的社会调查和长远的人才预测基础上,避免盲目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其稳定性和长远性,不能单纯的只凭一两个人来信反映问题作为整个中医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是“西医生”,这样看问题太片面了。通过社会调查,调节好专业口径的粗、细关系,如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专业面过宽,培养目标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培养的人才到工作岗位需要较长时间再学习,进行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因而适应周期较长。但又要注意到专业面如过分狭窄,其适应性差。固然学生对相应专业适应较快,但毕竟知识面局限,缺乏综观全局的分析能力和触类旁通,促进学科渗透的基础,又容易受到社会需求变化的左右,造成选人单位拒绝。

    中医药课程与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学)课程的关系,在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对培养目标模式的不同意见,其中最突出的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关系及其教学要求,究竟是培养传统的中医药人才、中西医结合人才,在中医药人才基础上掌握西医学的人才,还是在培养西医人才基础上掌握中医药学的人才等。其根本一点是对培养目标中所说的“高级中医药人才”怎样理解。所谓“高级中医药人才”其基本点是“中医药人才”,这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培养目标核心,因而在培养目标中必须把掌握点放在中医药学的教学上,而毕业之后也将是从事中医药工作。随着社会需求,中医药现代化,现在中医药人才条件必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较系统、扎实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二是在中医药某一专业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学)知识。三者缺一不可。仅前两个方面的要求没有三年以上的时间是不可能的,这就要从中医药各门课程中进行深化改革,把中医药重复的内容加以合并取舍,多余时间,充实到中医药理论的实践应用上去。

    中医药现代化,首先是人才现代化,因为人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主体,因此,人才的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和前提。,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