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杂感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出版。我于当年酷暑中得之,至今犹记得在那个没有空调的书店、电扇远离的角落里汗流浃背翻书的情景。何绍奇先生我是早已知道的,他作为主要作者而撰写的《朱良春用药经验》,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也就在那本书里,我知道了他的一些经历。他原在四川万山丛中做医生,当读书、治病遇到困惑时向远在南通的朱良春先生去信求教,得到朱老的热情帮助。1978年考上中医的首届研究生,以后在北京工作。在那动乱的年代、艰苦的环境,读书、看病,遇有不解之处而不轻易放过,确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读书看病,绍奇先生的前20年是这样度过的。他说,将继续这条老路子走下去,过20年再出这样一本书。静心读书、认真看病——当然这全是用脑子的,我看这样子要不成为一个好医生也难。而这读书、看病、思考的生活也正是我素来向往的。所以当在书店看到何绍奇和这样一个书名,再稍稍翻看了一下目录,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读后果然。绍奇先生读书勤,临证多,譬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中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正是读者所需要的。作者文字又好,真正能带来审美享受,这恐怕是现代的医书中所绝少有的。
, 百拇医药
本书分上下两辑。上辑是读书体会,收有文章数十篇,大多字数不多,言简而意深,涉及疑难析义、名医评述、医书探微、方药心得、医林掌故等内容。以前读权依经先生《古方新用》,有以甘露饮原方(天麦冬、生熟地、枇杷叶、黄芩、枳壳、石斛、茵陈、甘草)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验案。后依样画葫芦,倒也效果颇好。但对方中之茵陈不甚了然,虽则权依经先生已作过解释,但觉得有些牵强。后来见此书中有一篇《角蒿》,说《千金要方》称角蒿为“口疮圣药”,然不知其为何物。后读到《本经逢源》,始知即“山茵陈”,为茵陈之一种,“治口齿绝胜”,于是联想到甘露饮之用茵陈其义或在于斯。而我读至此,大概也找到了答案。上辑中不少这样的小文章,读来饶有趣味,而多能启迪临床。
下辑收录医案100余则,我较爱作者早年在四川治疗危重病症的医案,后来在北京、在国外的一些就没有那么精彩了。比如1969年3月治左某,晨起放牛上山,归即呕吐腹泻,四肢厥冷,昏睡不起,至夜忽转狂躁,胡话喃喃,脉则不绝如缕。当时有同道马君,认为狂躁不宁当属阳明,舍清下二途恐无生理。绍奇先生以为虽有狂躁,然以脉论之当属虚寒。此病属冬月中寒,吐泻,神昏,肢厥,为三阴虚寒,体内残存之阳气为阴寒所逼而上浮,心神受扰,故躁狂不宁。不然,何以扬手掷足而举动无力,其声虽高而不清,更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足证神明之乱而将泯。疏方:红人参10g,制附片24g(先煎),干姜15g,炙甘草6g。二剂。在场之同道议加白术、龙牡,作者许之。当晚抓药浓煎,一服即酣然入睡,最后以桂枝汤善后痊愈。绍奇先生当时不过25岁上下,临大证毫不慌乱,反能观察细致,辨证入微,并在前辈面前坚持己见,侃侃而谈,用药又有单刀直入之勇,实在难能可贵。反观今天在城市医院里,我辈用中药抢救危急重症的机会实在太少。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医案不仅记所得,也记所失,这些记所失的医案也颇有看头。如治一乙型脑炎,体温40.5℃,具有白虎汤证之典型表现。即用原方加减,石膏用至120g,知母用至30g,再加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一剂体温即下降至38℃左右,作者方自庆幸,患者体温忽下降至36℃,且面色苍白,冷汗,肢厥,脉细如游丝,时时欲寐。乃急取红人参一支,砸碎,急火煮之,乘热喂服。一、二小时后,脉始起,汗始止,面色始转正常,调理数日始安。而作者也悟到这正是《内经》批评的“始为热中,继为寒中”,“热中为已,寒中又起”,是粗工的用药,从此吸取以为教训。又如治一女,左胁肋疼痛,断为气郁,用柴胡疏肝散。3日后复诊,患者诉药后更剧。乃令解衣视之,原来是带状疱疹,易方乃愈。这在绍奇先生又是难忘的教训。
读书得来的用于临床,临床不解的求之读书,经验教训及时吸取,这大概是名医成才的必经之路吧。因此,《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实在值得一读。, http://www.100md.com( 邢 斌)
, 百拇医药
本书分上下两辑。上辑是读书体会,收有文章数十篇,大多字数不多,言简而意深,涉及疑难析义、名医评述、医书探微、方药心得、医林掌故等内容。以前读权依经先生《古方新用》,有以甘露饮原方(天麦冬、生熟地、枇杷叶、黄芩、枳壳、石斛、茵陈、甘草)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验案。后依样画葫芦,倒也效果颇好。但对方中之茵陈不甚了然,虽则权依经先生已作过解释,但觉得有些牵强。后来见此书中有一篇《角蒿》,说《千金要方》称角蒿为“口疮圣药”,然不知其为何物。后读到《本经逢源》,始知即“山茵陈”,为茵陈之一种,“治口齿绝胜”,于是联想到甘露饮之用茵陈其义或在于斯。而我读至此,大概也找到了答案。上辑中不少这样的小文章,读来饶有趣味,而多能启迪临床。
下辑收录医案100余则,我较爱作者早年在四川治疗危重病症的医案,后来在北京、在国外的一些就没有那么精彩了。比如1969年3月治左某,晨起放牛上山,归即呕吐腹泻,四肢厥冷,昏睡不起,至夜忽转狂躁,胡话喃喃,脉则不绝如缕。当时有同道马君,认为狂躁不宁当属阳明,舍清下二途恐无生理。绍奇先生以为虽有狂躁,然以脉论之当属虚寒。此病属冬月中寒,吐泻,神昏,肢厥,为三阴虚寒,体内残存之阳气为阴寒所逼而上浮,心神受扰,故躁狂不宁。不然,何以扬手掷足而举动无力,其声虽高而不清,更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足证神明之乱而将泯。疏方:红人参10g,制附片24g(先煎),干姜15g,炙甘草6g。二剂。在场之同道议加白术、龙牡,作者许之。当晚抓药浓煎,一服即酣然入睡,最后以桂枝汤善后痊愈。绍奇先生当时不过25岁上下,临大证毫不慌乱,反能观察细致,辨证入微,并在前辈面前坚持己见,侃侃而谈,用药又有单刀直入之勇,实在难能可贵。反观今天在城市医院里,我辈用中药抢救危急重症的机会实在太少。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医案不仅记所得,也记所失,这些记所失的医案也颇有看头。如治一乙型脑炎,体温40.5℃,具有白虎汤证之典型表现。即用原方加减,石膏用至120g,知母用至30g,再加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一剂体温即下降至38℃左右,作者方自庆幸,患者体温忽下降至36℃,且面色苍白,冷汗,肢厥,脉细如游丝,时时欲寐。乃急取红人参一支,砸碎,急火煮之,乘热喂服。一、二小时后,脉始起,汗始止,面色始转正常,调理数日始安。而作者也悟到这正是《内经》批评的“始为热中,继为寒中”,“热中为已,寒中又起”,是粗工的用药,从此吸取以为教训。又如治一女,左胁肋疼痛,断为气郁,用柴胡疏肝散。3日后复诊,患者诉药后更剧。乃令解衣视之,原来是带状疱疹,易方乃愈。这在绍奇先生又是难忘的教训。
读书得来的用于临床,临床不解的求之读书,经验教训及时吸取,这大概是名医成才的必经之路吧。因此,《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实在值得一读。, http://www.100md.com( 邢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