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540300
症状性颈内动脉斑块的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相关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7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5年第10期
     目前,人们对引起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改变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对颈内动脉斑块尚缺乏深入研究。英国牛津大学Redgrave教授研究了565例症状性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并对颈内动脉斑块剥脱术患者的内膜斑块病理特点、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及特点加以分析,同时与颈内动脉血管造影显示的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所有斑块中,56.7%出现纤维帽破裂,30.1%出现表面血栓形成,59.6%具有大的脂质核,66.9%出现炎症反应,63.9%出现出血事件,49.0%AHA评分Ⅵ级,这些结果具有高度可重复性kappa:0.7~0.9。血管造影显示,溃疡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具有高度相关性P=0.001。与发生眼部缺血的患者相比,发生大脑半球缺血事件患者的斑块出现不稳定性改变的比率较大(P=0.04),但它并不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大的脂质核(P=0.03)、明显的炎症反应(P=0.02)以及AHA评分Ⅵ级(P<0.001)与近期出现临床症状之间具有独立的相关性。

    Redgrave教授指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临床表现时的斑块病理改变特点,同样可以出现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提示两者临床症状的发生机制是一致的。颈内动脉造影显示,斑块表面形态是斑块不稳定的一个高度敏感的指标。斑块成分可以随着时间而改变,并且与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危险性降低相关。但是斑块的病理学特点不能完全解释眼部与大脑半球缺血性事件预后的差异。,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