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26909
换位思考越过"沟"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7日 《健康时报》 2005.03.17
     我曾经在综合医院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患呼吸衰竭的老太太,在病情刚有起色时突然要求出院,家人的劝导皆无济于事。当时正好我在查房,就对病人说:“大妈,我知道住院不舒服,饮食、环境都和家里没法比,孩子们又要花钱、花时间照顾您,您心里也不好受。可您现在治了一半就放弃,不久就会再犯,再住进来您和家人受的罪可就更多了。”病人静静地不说话,也没有再提出院的事。

    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有些医护人员会有这样的困惑:“真不知病人是怎么想的,大家明明是为他好,他怎么还和我们作对呢?”其实问题就出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上面。

    现在,不仅代与代之间有代沟,人际之间一直有“沟”的存在,很多误会、纷争、痛苦皆由它而起。家属和医护人员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病人需要住院,没有人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这些治疗措施给病人心理上、躯体上和生活上造成的影响。在更多的生活领域中,要做到“换位思考”委实不易。

    比如有人说“劝人容易劝己难”。当劝慰别人时,我们苦口婆心,说得头头是道,当创伤发生在自己身上,却发现所有说过的话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因为此时才真正体会到那种心情和感受。当初劝慰别人的,并不是情感的慰藉,而仅仅是理智的道理和应该。

    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人是透过一层眼镜去认识、了解别人,这层眼镜就是他主观的参照标准,有时候就是一种成见。甚至有人常常被这种成见左右而不自觉,也就更谈不上去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了。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人与人的相处需要理解,需要心灵的契合。我们只有放下心中的一切框架,以纯净的心灵为载体,才能越过那些“沟”。, 百拇医药(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