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27031
香烟不"香"的背后 拒绝广告的心理暗示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24日 《健康时报》 2005.03.24
     据报道,陕西一位长期从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周老师认为,吸烟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感觉”,罪魁祸首就在香烟的这个“香”字,他呼吁去掉“香”字,在很大程度上就可能减少吸烟的诱惑及危害。周老师研究了大量中学生吸烟个案,发现都是“香”字惹的祸。按照周老师的建议,所有烟盒若注明“某某烟”,而不再出现“某某香烟”的字样,那么香烟就剔除了“香”的感觉,只剩下一口呛人的“烟”,香烟不“香”了,谁还会去找呛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赜教授认为,从广告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商品通过命名、广告等手段,会给予消费者以各种暗示和隐喻,激起消费者的想象与联想。就像香烟的“香”字,它给予了消费者许多美好的感觉,从心理上、感官上激起了消费者的尝试欲望。而实际上,香烟与“烟草”、“烟卷”相比,呛人的烟味是一样的。赵教授还列举了可口可乐在中国发展的例子。可口可乐的翻译恰当地描述了饮料提供给使用者的口感和快乐感觉。它的广告与“挡不住的诱惑”、“口渴的感觉让四海成为一家”是一种“文化象征”,让消费者在心灵上产生很强的共鸣。而实际上,可口可乐的咖啡因成分和过高的含糖量,显然不是一种有益营养和健康的饮料。

    赵教授认为,除了命名之外,商品还通过广告制造种种错觉来迷惑消费者,如麦当劳广告中色泽鲜艳、美味可口的食品,电视上雪碧“晶晶亮透心凉”的冰爽画面。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高露洁的广告。在电视上,高露洁这种牙膏总是挤的跟牙刷等长,这就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错觉或者说心理暗示:我们挤牙膏的时候也必须是满满的一牙刷才行。而实际上,牙膏的用量只需要牙刷总长的1/3即可。商家通过这种手段,无形中增加了将近两倍的销售量。

    如果涉及到保健食品、药品、医疗服务等领域,消费者更应重视商品的广告种种“欺骗”手段,因为食品药品等如果使用不当,将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而中国现在的一些医疗广告,盲目夸大疗效,比如通过电视广告大力渲染减肥后的“动人曲线”,引起人们减肥欲望的潜意识,而实际上,盲目减肥是有损健康的。, http://www.100md.com(本报实习记者 林益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