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国人的食物与营养——访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卢良恕
作者:倪既新您对农业研究这么专注、这么执着,真是终身“与农为伍”了。那么,年轻的时候您为什么选择了学农呢?
我出生在1924年,中学时代正好遇上抗日战争。见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落入日寇手中,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我心情非常沉重,立志要振兴中华,所以高中毕业时,我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救国论”。那么,今后的前途应该怎样选择呢?母亲就去找外公商量。我的母亲胡丽安受过高等教育,外公胡仁源清末时曾到英国学习造船,而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公对母亲和我们兄弟俩说:“农业不发展,我们国家没有基础,工业不发展,国家不能强大,你们兄弟两个,就一个学农,一个学工吧。”就这样,我学了农,弟弟学的工。
您出身名门,而学农却是最辛苦的职业,您是怎么适应这个落差并且坚持下来的?
在金陵大学农艺系,我学的是粮食作物,不是搞瓜果蔬菜的园艺学,因为我最想解决的还是人民能吃饱饭的问题。抗战时期,我在贵阳看到农民“半年糠菜半年粮”的困苦生活,受的刺激很大。我想,民众连饭都吃不饱,国家怎么能富强呢?所以外公当初替我作的学农决定,不久便很自然地变成了我自觉自愿的救国行动。而我大学毕业不久就解放了,从事农业研究也是很光荣的事业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5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