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27124
看似疑难杂症 其实根本没病 当孩子处于"第三态"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31日 《健康时报》 2005.03.31
     编者按:“第三态”是我国小儿外科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张金哲教授在第四届中国名医论坛上提出的一个新观点,即“人的生命状态除了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外,还有一种状态被称为‘第三态’”,这一观点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儿童“第三态”、关于“母爱是儿童医学的最重要部分”等论断,浸透着他对孩子一以贯之的关心和热爱,体现了他以孩子的健康为从医根本的信念。本报记者对张教授的这篇专访,就是希望能使更多的家长和儿科医生能了解这一新观点,使孩子们从中获益,健康成长。

    “第三态”患儿高达60%

    家长什么时候着急?孩子病了!什么时候最着急?不知孩子得了什么病!张金哲教授却说,当你怀疑孩子得了疑难杂症时,可能孩子根本没有病。这种状态他称为“第三态”。

    张教授解释说,“第三态”就是人除了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之外的第三种状态。自觉有些不适,但用医学方法又查不出病来。“第三态”没有器质性病理变化,但由于精神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身体发生病变,转化成真的疾病,甚至死亡。如果处理恰当,摆脱精神压力,则可转化为健康。小儿也有精神压力和向病变转化的问题,在他接诊的多次就医的患儿中,属于“第三态”的竟高达60%。
, 百拇医药
    张教授给记者讲了一个他接诊的孩子的故事。小明(化名)小学二年级时,一天上课突然腹痛,老师急忙背他到医院急诊。检查时,肚子不疼了。医生查不出病症,按肠痉挛处理,开了几片颠茄回家休息。回家后,孩子活动正常。第二天上学肚子又疼,背到医院又不疼了,回家一切又正常。一连几天,每天肚子疼1到2次,有时疼得很重,但时间不长。肚子疼后食欲、精神、活动都很正常。查不出病因,家长不敢让他上学,于是遍访名医,多次住院做系统检查,请内外科专家会诊,最后诊断仍是“腹痛待查”。家长感觉孩子得了“疑难杂症”,思想负担很重,也给孩子戴上一个“有病”的帽子。因为孩子经常休息,四处看病,多次住院,索性就休学了。这个孩子到张教授处就诊时已经休学三年,身体高大健壮,精神饱满,已到了青春发育期。家长向张教授请教能否复学,在逐页查看了孩子的材料后,张教授肯定地答复:立即复学,停止一切治疗!

    张教授说,小明就是一个典型的“第三态”患儿。

    儿童“第三态”的五类原因
, 百拇医药
    张教授把导致儿童“第三态”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五类:

    1.对环境的适应反应不适引起的。如饮食不当、空气污染、精神紧张、劳累无度,以及某些慢性病灶的刺激,都需要人体的自然调节与适应。其中少数有暂时不能适应的表现,被称为“过敏”。上述腹痛患儿就是最常见的适应反应。但有些情况与某些小儿外科疾病相似,特别是某些肿瘤,必须经过系列检查,与外科疾病慎重鉴别。

    2.一些不良习惯引起的。如小儿“便秘”,给孩子带来痛苦,使家长担心。便秘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本来,吃、喝、拉、撒、睡都是生理行为现象,但“每日三餐”、“夜间睡觉”、“每天大便”,都是按规律训练出来的。如果小儿几天不大便,但食欲正常,腹软不胀。几天后排便也不困难,检查也无器质或功能病变,可以诊断为习惯性便秘,只需设法训练每天定时排便习惯,不需泻药,更不需外科治疗。但如果任其发展,则会真的成为疾病。又如小儿白天尿频夜间不尿,或是白天正常夜间尿床,也多是习惯问题。
, http://www.100md.com
    3.对生理现象的误解引起的。淋巴结增大,最大直径不超过1厘米,保持长圆、略扁、有韧性、可活动、不痛等性质,是为正常免疫反应。各年龄阶段可略有不同。但也都在上述正常范围之内。精神、食欲、生活、活动一切正常。平时淋巴结稍有增大,可能与细菌、病毒侵入后淋巴结的自然免疫反应有关。即使活检为慢性炎性改变,也属于不需治疗之类。又如青春期男女生理变化,也有人可能误为疾病。

    4.暂时性胎位畸形引起的。指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特殊位置引起的畸形,出生后自由生长中会自然逐渐纠正。常见如小腿胫骨内弯(罗圈腿)、双足背屈(蛙足)。多在一年内明显改进,五六岁自然痊愈。但自然纠正过程中,幼儿时期随着孩子活动量增大。也可能发生“下午腿痛”。检查骨、关节、肌肉、神经全部正常,有人统称为生长性疼痛。这是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并且随着生长不治而愈。然而家长会因孩子腿痛非常焦虑。

    5.隐性畸形引起的。这是指真的器质性畸形,但是既无外形表现也无功能妨害,只是现代医学设备检查偶然发现的。如单纯性隐性脊柱裂、肝内小囊肿、内脏转位等。这些情况对人多无妨害,但给家人带来极大思想负担,到处求医。
, http://www.100md.com
    治“第三态”关键在妈妈

    张教授认为,孩子处在“第三态”,家长往往就会忧虑孩子患了疑难大症,于是从小就以病人相待,使孩子也以病人自居,要求特殊照顾,还会形成自卑心理;盲目“营养”与“休息”,会挑食偏食;不参加体育锻炼,使身体发育落后;纵容惯了,学习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难以合群。

    但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第三态”。张教授说,如果家里发现孩子“有病”,必然有一定的症状和不适。不论轻重,也不论是否影响健康生长,总应该得到解决。何况有时还有严重症状,如腹痛、喘息、瘙痒、肿胀、出血等,越是症状严重越容易向恶性转化。但大多也只是得出“待诊观察”的结论。

    张教授提出,对“第三态”的治疗,简单地说:不好治,也没法治,也不需要治,一会儿就能过去。但大前提是保证孩子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的内容包括生命、功能、美观都不受到损害与威胁。所谓生活质量要做到“孩子理解,家长满意,社会认可”,才能生活愉快。传统上的临床医学(第一医学)只能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医学(第二医学)和康复医学(第三医学)也只用于已发生功能不良的处理。大多数“第三态”的情况需要自我保健医学(第四医学)来处理。在小儿则主要应倡导母亲“保健育儿”。
, 百拇医药
    张教授很重视母亲的作用,他说,成人的自我保健是依靠自己,而儿童的自我保健是靠监护人,一般情况下,是母亲。所以说,母爱是儿童医学的最重要部分。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常识,孩子在小便、大便不畅时,好多家长会吹吹口哨,让孩子听听音乐,或者按摩孩子的腹部,有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家长要学会疏导孩子的情绪,首先要自己不紧张,以免把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另外,营养也很重要。生长发育期孩子的营养均衡是非常重要的。

    张教授提醒,尽量不要把孩子当成“病秧子”。遇到孩子有不适,一定要到医院确定孩子是否有病。家长首先要自己调整情绪,不要让自己的思想负担影响到孩子。有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当成“病秧子”,自己也觉得自己有病,平时不锻炼,整天备着营养药,这饭不吃,那菜也不吃。以至于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感,问题越来越严重。

    张教授说,解决儿童“第三态”,医生应该指导家长怎么做。医生要教家长掌握小儿健康的标准,如何观察食欲、精神、活动是否正常;懂得生长、发育正常的条件,以及有关的生理、心理发展知识。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正常生活的条件,尽量维持孩子的正常生活规律,不要把孩子视为病人而限制吃与玩(孩子的两件大事),使孩子不高兴。至于对儿童“第三态”的具体“病情”,必须依照有关专科知识,暂时用药物或其他治疗,尽量解除现实的痛苦。当然,如果已经发展为真正的器质性疾病,则应及时进行必要的治疗。

    图片:

    我国小儿科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张金哲教授。

    (本报记者夏勇摄), http://www.100md.com(本报记者 赵绍华 侯晓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