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不能脱离哲学
中医学具有多学科性质并与古代哲学关系密切,中医学发展和完善了哲学并促进了哲学和医学的融合,中医学不能照搬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王维峰 薛 聆 山西中医学院在现代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但目前关于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论述颇多,而且众说不一,甚至有人主张中医要脱离某些传统的经典著作和传统哲学。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中医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它与中国古代哲学密切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明确中医学所面临的问题,把握中医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具有多学科性质并与古代哲学关系密切
我们要认识中医学首先应该了解中医学的形成过程及其学科性质,从它的成长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其发展轨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秦汉之际,其标志就是《黄帝内经》,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自身的产生背景,是医学和社会科学及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首要基础便是古代解剖知识和当时大量的医学成就及医学实践经验,《黄帝内经》认为要进行医学研究就必须重视人体的形态结构,所以在《黄帝内经》中有大量解剖知识的记载,尤其是脏腑形态的描述与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是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解剖知识,完全不了解脏腑器官的位置、形态及其相互关系,而试图确定脏腑名称,或凭空推断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绝对不可能的,也不符合中医学的哲学态度。同时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也基于当时大量的医学实践和医疗成就,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疾病及人与疾病的斗争,当然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就会不断地积累。如在《易经》、《诗经》、《左传》、《山海经》等著作中就有大量的医学方面的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对疾病已有相当深刻而广泛的认识,这些医学经验和医疗成就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可靠的实践基础。
但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单纯依据于上述医学知识,还不足以产生一种完善的医学体系,第一是由于当时条件以及认识水平的局限,人类不可能有具体和深入的认识,因此必须借助于当时较为发达的其他学科(尤其是哲学)理论作为工具,从另一个角度促进自身的认识;第二从科学的结构而言,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不可能与其他学科完全隔离。所幸的是,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派、哲学学派进行了广泛的争鸣和交流,呈现出“诸子蜂起”的繁荣景象,这又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和哲学学科的基础。如《周易系辞》中“天地变化,圣人效之”、《老子》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9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