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当下“无糖食品”
糖,这几年来名声不好,原因出于它与糖尿病这三个字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糖一时间被人们敬而远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今市场上竞相出笼的各种无糖食品,不仅戴上了“保健食品”的桂冠,而且正日益被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甚至是想要减肥的人们追捧……
而据有关媒体透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日前公布的无糖食品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表明,从标签标注的情况看,“无糖食品”的概念非常混乱,无糖食品和低糖食品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与此同时,营养学专家对无糖食品的“降糖”功效也提出质疑。
目前市场上“无糖食品”种类五花八门,十分抢眼:无糖糕点、无糖奶粉、无糖八宝粥、无糖香口胶、无糖麦片、无糖冰淇淋等,各个品种竞相登台亮相,媒体上的广告铺天盖地。记者走过一家商场内的“无糖食品”专柜,见有位老人买了两包“无糖饼干”,上面标着“无糖食品”,营业员告诉老人这种“无糖食品”一点蔗糖都没有,可放心食用。“无糖食品”真无糖吗?
, 百拇医药
没有绝对的“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一般人的理解就是不含任何糖分的食品,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糖的概念十分广泛,食品中的糖包含双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以及能转化为双糖、单糖的淀粉和其他碳水化合物。既包括白砂糖、绵白糖和红糖主要成分为“蔗糖”的传统糖产品,也包括水果和蜂蜜中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麦芽糖、乳制品中的乳糖等所有带甜味的物质。
我们平时所说的无糖食品,只是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没有人工添加糖分而已,并不等于说没有糖分,我们平时常吃的饼干、八宝粥、膨化食品等,即使不加入双糖或单糖,它们本身都含有一定的淀粉,其相当一部分会被人体中的酶还原分解为葡萄糖,最终被吸入血液中。因此,市面上出现的“无糖食品”或“无蔗糖食品”,其实严格地说,应称为“低糖食品”。
无糖食品往往也有甜味,这是因为里面加入了甜味剂,常用的甜味剂包括木糖醇、阿斯巴甜、甜蜜素等,对人体无害。根据对市场上出售的一些所谓的“无糖食品”检测发现,虽然未使用蔗糖作为甜味剂,但是采用了“偷梁换柱”的办法,把蔗糖的替代品糖精、木糖醇等充作甜味剂。这类甜味剂所产生的热量较低或基本不产生热量,但并不等于不含糖。
, 百拇医药
控制血糖不能依赖“无糖食品”
近年来“无糖食品”开始走俏,有些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大玩文字游戏,用似是而非的概念误导了消费者,使许多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专家指出,即使是质量合格的“无糖食品”,过量饮食对糖尿病患者也不利。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之所以选用无糖食品是为了控制血糖,然而,在无糖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为了使无糖食品能同一般食品一样吃起来可口、色香味俱全,有些无糖食品在添加甜味剂的同时还添加了增稠剂,而增稠剂是淀粉水解产生的糊精、改性淀粉等,它们和白糖一样容易升高血糖,甚至可能导致更剧烈的血糖反应。有的人喝了无糖酸奶后血糖升高,很大程度上是增稠剂引起的。
对于那些把“无糖食品”当作健康食品或减肥食品的人而言,这样认识更有失偏颇。因为除了食糖(蔗糖、甜菜糖)、玉米糖浆以及蜂蜜外,目前使用的甜味剂主要由化学合成,这些化学合成甜味剂不提供任何能量与营养,只能满足口感需要,过多食用不利健康。而且“无糖食品”中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与普通食品基本相同,食用量太大同样会引起脂肪堆积。
, 百拇医药
有关专家指出,无糖食品并不意味着“有利于控制血糖”或“低热量”,控制血糖不能指望“无糖食品”,控制血糖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合理配餐、少量多餐、高纤维饮食、清淡饮食。高纤维食物如玉米、高粱、荞麦、豆类等粗粮、蔬菜以及水果等,它们对控制血糖和体重效果最好。
糖不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许多人这样认为,糖尿病顾名思义是尿里有糖的病,是因为糖吃得太多的缘故,因而不少人对吃糖产生了心理障碍,甚至谈糖色变。其实,糖不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糖尿病是因为糖的新陈代谢特别是糖的吸收与利用所依赖的胰岛素相对不足所引起的。近年来还发现,有些糖尿病人其实也并非缺乏胰岛素,只是因为他们身体变得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医学上叫做“胰岛素对抗”,是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的部分表现,肥胖、高血脂、高血压也是这种代谢综合征的表现。
研究表明,一种食物能不能快速升高血糖,和其中是否含糖没有绝对关系,关键在于它的营养成分和膳食纤维的构成特点。实验证明,柔软的切片薄面包虽然不含糖,但它引起的血糖反应并不比纯葡萄糖逊色;不含糖的巧克力仍然含有大量脂肪,无糖点心、饼干一样有淀粉和脂肪,这些高热量食品,吃了仍然使人发胖。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糖是人体能量的来源,这些年欧美许多人士认为多吃糖类会引起肥胖,于是便有了一种叫做“阿特金斯饮食法”的流行,这种饮食法严格限制糖类食物的摄入,所需热能全部靠蛋白质和脂肪提供。结果,这些人不但体重未减,反而,由于体内脂肪因食肉过多而增加,胆固醇水平增高而出现心血管问题,过量蛋白质令肾脏负荷过重,许多人的记忆力明显减退。(徐莉芬), http://www.100md.com
而据有关媒体透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日前公布的无糖食品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表明,从标签标注的情况看,“无糖食品”的概念非常混乱,无糖食品和低糖食品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与此同时,营养学专家对无糖食品的“降糖”功效也提出质疑。
目前市场上“无糖食品”种类五花八门,十分抢眼:无糖糕点、无糖奶粉、无糖八宝粥、无糖香口胶、无糖麦片、无糖冰淇淋等,各个品种竞相登台亮相,媒体上的广告铺天盖地。记者走过一家商场内的“无糖食品”专柜,见有位老人买了两包“无糖饼干”,上面标着“无糖食品”,营业员告诉老人这种“无糖食品”一点蔗糖都没有,可放心食用。“无糖食品”真无糖吗?
, 百拇医药
没有绝对的“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一般人的理解就是不含任何糖分的食品,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糖的概念十分广泛,食品中的糖包含双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以及能转化为双糖、单糖的淀粉和其他碳水化合物。既包括白砂糖、绵白糖和红糖主要成分为“蔗糖”的传统糖产品,也包括水果和蜂蜜中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麦芽糖、乳制品中的乳糖等所有带甜味的物质。
我们平时所说的无糖食品,只是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没有人工添加糖分而已,并不等于说没有糖分,我们平时常吃的饼干、八宝粥、膨化食品等,即使不加入双糖或单糖,它们本身都含有一定的淀粉,其相当一部分会被人体中的酶还原分解为葡萄糖,最终被吸入血液中。因此,市面上出现的“无糖食品”或“无蔗糖食品”,其实严格地说,应称为“低糖食品”。
无糖食品往往也有甜味,这是因为里面加入了甜味剂,常用的甜味剂包括木糖醇、阿斯巴甜、甜蜜素等,对人体无害。根据对市场上出售的一些所谓的“无糖食品”检测发现,虽然未使用蔗糖作为甜味剂,但是采用了“偷梁换柱”的办法,把蔗糖的替代品糖精、木糖醇等充作甜味剂。这类甜味剂所产生的热量较低或基本不产生热量,但并不等于不含糖。
, 百拇医药
控制血糖不能依赖“无糖食品”
近年来“无糖食品”开始走俏,有些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大玩文字游戏,用似是而非的概念误导了消费者,使许多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专家指出,即使是质量合格的“无糖食品”,过量饮食对糖尿病患者也不利。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之所以选用无糖食品是为了控制血糖,然而,在无糖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为了使无糖食品能同一般食品一样吃起来可口、色香味俱全,有些无糖食品在添加甜味剂的同时还添加了增稠剂,而增稠剂是淀粉水解产生的糊精、改性淀粉等,它们和白糖一样容易升高血糖,甚至可能导致更剧烈的血糖反应。有的人喝了无糖酸奶后血糖升高,很大程度上是增稠剂引起的。
对于那些把“无糖食品”当作健康食品或减肥食品的人而言,这样认识更有失偏颇。因为除了食糖(蔗糖、甜菜糖)、玉米糖浆以及蜂蜜外,目前使用的甜味剂主要由化学合成,这些化学合成甜味剂不提供任何能量与营养,只能满足口感需要,过多食用不利健康。而且“无糖食品”中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与普通食品基本相同,食用量太大同样会引起脂肪堆积。
, 百拇医药
有关专家指出,无糖食品并不意味着“有利于控制血糖”或“低热量”,控制血糖不能指望“无糖食品”,控制血糖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合理配餐、少量多餐、高纤维饮食、清淡饮食。高纤维食物如玉米、高粱、荞麦、豆类等粗粮、蔬菜以及水果等,它们对控制血糖和体重效果最好。
糖不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许多人这样认为,糖尿病顾名思义是尿里有糖的病,是因为糖吃得太多的缘故,因而不少人对吃糖产生了心理障碍,甚至谈糖色变。其实,糖不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糖尿病是因为糖的新陈代谢特别是糖的吸收与利用所依赖的胰岛素相对不足所引起的。近年来还发现,有些糖尿病人其实也并非缺乏胰岛素,只是因为他们身体变得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医学上叫做“胰岛素对抗”,是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的部分表现,肥胖、高血脂、高血压也是这种代谢综合征的表现。
研究表明,一种食物能不能快速升高血糖,和其中是否含糖没有绝对关系,关键在于它的营养成分和膳食纤维的构成特点。实验证明,柔软的切片薄面包虽然不含糖,但它引起的血糖反应并不比纯葡萄糖逊色;不含糖的巧克力仍然含有大量脂肪,无糖点心、饼干一样有淀粉和脂肪,这些高热量食品,吃了仍然使人发胖。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糖是人体能量的来源,这些年欧美许多人士认为多吃糖类会引起肥胖,于是便有了一种叫做“阿特金斯饮食法”的流行,这种饮食法严格限制糖类食物的摄入,所需热能全部靠蛋白质和脂肪提供。结果,这些人不但体重未减,反而,由于体内脂肪因食肉过多而增加,胆固醇水平增高而出现心血管问题,过量蛋白质令肾脏负荷过重,许多人的记忆力明显减退。(徐莉芬),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