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药企涌动独资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医药领域对外资的政策性限制越来越少,而合资企业中,管理层的权利争斗、人事倾轧、文化冲突等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进入2005年,先后传出数家知名医药公司由中外合资变为外商独资的消息,包括上海强生脱离上海第一生化成为美国强生独资公司、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公司脱离双鹤药业成为德国费森独资公司等。近日又有消息传出,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也已经转为西门子的独资公司。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医药界合资变独资的暗流正在涌动。
西门子承认
医疗器械公司变为独资
“合资方确实已经把股份转给了我们。”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的王君燕女士向本报记者证实了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股权变动的事实,但是不愿意透露具体细节。有关资料显示,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投资超过1300万美元。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占75%股份,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占25%股份。
, http://www.100md.com
不过对于近期有媒体称“西门子公司正计划将其在华的40余家合资企业尽可能地全部发展为独资。”王君燕明确表示,这个所谓的“合资变独资计划”并不存在。她认为,股权调整主要从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行业政策要求以及同合资伙伴的关系等方面考虑。“西门子公司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业务集团,每个公司的发展都受到各自集团全球战略的影响,因此不可能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计划。”她指出,去年西门子控股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由小股东变为大股东的目的是取得控制权,从而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产品改造和投入研发。
“事实上,凡是以‘西门子’开头的公司,基本上我们都有控股权,这些公司的财务、人力、经营等采用的都是西门子的管理模式,是否独资对我们并没有很大影响。”她说,“特别是在电力、交通等一些领域,根据政策要求,外商独资企业根本不可能参与竞争。”她认为,合资的好处在于双方可以利用各自优势,取长补短。
据了解,西门子公司目前已在中国建立了45家合资企业和11个独资企业,涉及信息与通讯、自动化与控制、电力、交通、医疗、照明以及家用电器等各个行业。其中西门子医疗系统集团包括“北京西门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力斯顿(苏州)听力有限公司”、“西门子迈迪特磁共振有限公司”。
, 百拇医药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贝殷思曾表示,单纯从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独资公司就能做所有的业务,公司运营成本是最低的。业内普遍认为,西门子和许多跨国公司一样,在等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5年期限。届时,一个个独资公司将取代众多的合资公司,成为角逐中国市场的主力军。
“十年之痒”
强生、费森挥别中资伙伴
婚姻中有“七年之痒”一说,有意思的是,近来一些合作10年以上的合资公司也纷纷拆伙,似乎同样进入了厌倦期。
今年1月,上海医药界传出消息,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已经以3900万元的转让价将其持有的上海强生制药10%股权转让给了美国强生。至此,上海强生制药摆脱合资身份正式成为外商独资公司,双方长达10年的合作也正式结束。
, http://www.100md.com 上海强生制药成立于1995年,是由美国强生与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联合组建的,总投资额逾4100万美元,其中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美国强生分别持股10%、90%。据该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自上海强生成立后,第一生化每年可以从上海强生的销售额中提取1%的资金,这十年的提成大约达到1000万元左右,因此公司自身其实并不愿意转让股权。
无独有偶,今年3月23日,双鹤药业与费森尤斯卡比(中国)投资公司也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双鹤将手中持有的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公司35%股权,全部转给费森中国公司,转让价定为2.5亿元。据悉,交易完成后,双鹤将获得2.5亿元现金,同时还可获得约1.67亿元的投资收益。费森也终于完成了其在中国的独资意愿。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公司设立于1994年,是中德合资的大输液企业。当时中方股东为北京制药厂(北京万辉药业集团,现双鹤药业大股东),德方股东为德国费森尤斯公司,双方各占35%和65%的股份。2003年,双鹤药业以7139万元代价从北京制药厂手中购得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公司35%的股权。从公司成立时算起,双方合作已有11年。
, http://www.100md.com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外商热衷于将原来的合资企业变为独资呢?
政策解禁
合资“婚姻”面临解体
商务部今年1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生产投资中,57%的跨国公司倾向于独资新建;有37%的跨国公司愿意与具备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合资;倾向于通过并购相关生产工厂来投资的跨国公司为28%。由此可见,独资已经取代合资成为今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首选。“合资变独资现象的增多与我国政策环境的放开有很大关系。”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志清表示。他认为,过去我国对外资可以进入的领域控制得比较严,很多领域只允许合资企业进入,甚至对出资比例都有严格限制,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合资方式成为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但是这种合资在很多情况下是基于政策限制,是一种被动选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资的政策越来越宽松,一些领域逐渐允许设立独资公司或控股公司,因此很多跨国公司可能会进行相应调整。
,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首席顾问牛正乾认为,外商在试图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往往对中国市场并不了解,因此愿意采取合资的方式寻找一位战略伙伴,以便帮助它尽快打开市场。而时机成熟之后,为了能够完全控制市场,就会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
北京兴中海会计师事务所的赵女士则表示,合资企业10年后拆伙很可能跟当初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到期有关。据她介绍,为了吸引外资,各地都有一些优惠政策,如生产型企业从获利年度算起,前两年免交企业所得税,随后3年所得税减半收取,即人们常说的“两免三减”。“如今优惠期已过,外商感到收益减少了,税收提高了,所以可能会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
内耗过多
合资企业变成“包袱”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跨国制药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告诉记者,他曾先后在几家大型合资公司任职,他发现合资公司中的管理层经常出现问题,特别是中外双方股权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严重的内耗给合资企业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 百拇医药
“外商既不缺少资本,又不缺少技术,人力也可以自己解决,因此除非政策上迫不得已,一般都不愿意采取合资的形式。”他说。
据悉,西门子之所以要控股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正是为了取得管理权。曾一度是国内交换机市场霸主的该公司,由于市场饱和陷入了严重亏损,但合资企业的身份令其转型之路走得异常艰难,以至于等其真正进入数据通信市场时,华为、中兴等竞争对手早已大笔获益。
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易定红副教授认为,合资企业的中方一般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原有的管理方式、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不可避免地会带到合资企业当中去,从而造成中外企业文化上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合资企业的管理成本往往比独资企业更高。
对于今天的合资企业来说,政策对外资的限制减少了,跨国公司也已经积累了经验,因此原来被压制的各种矛盾开始逐步显现。而转为独资经营,不仅可使跨国公司更好地执行其母公司的全球战略,也可以规避中外企业在制度、文化、经营理念等方面的摩擦和矛盾,这可能就是合资企业掀起独资风潮的真正原因。, http://www.100md.com(徐慧/文 王飞/图)
西门子承认
医疗器械公司变为独资
“合资方确实已经把股份转给了我们。”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的王君燕女士向本报记者证实了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股权变动的事实,但是不愿意透露具体细节。有关资料显示,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投资超过1300万美元。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占75%股份,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占25%股份。
, http://www.100md.com
不过对于近期有媒体称“西门子公司正计划将其在华的40余家合资企业尽可能地全部发展为独资。”王君燕明确表示,这个所谓的“合资变独资计划”并不存在。她认为,股权调整主要从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行业政策要求以及同合资伙伴的关系等方面考虑。“西门子公司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业务集团,每个公司的发展都受到各自集团全球战略的影响,因此不可能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计划。”她指出,去年西门子控股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由小股东变为大股东的目的是取得控制权,从而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产品改造和投入研发。
“事实上,凡是以‘西门子’开头的公司,基本上我们都有控股权,这些公司的财务、人力、经营等采用的都是西门子的管理模式,是否独资对我们并没有很大影响。”她说,“特别是在电力、交通等一些领域,根据政策要求,外商独资企业根本不可能参与竞争。”她认为,合资的好处在于双方可以利用各自优势,取长补短。
据了解,西门子公司目前已在中国建立了45家合资企业和11个独资企业,涉及信息与通讯、自动化与控制、电力、交通、医疗、照明以及家用电器等各个行业。其中西门子医疗系统集团包括“北京西门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力斯顿(苏州)听力有限公司”、“西门子迈迪特磁共振有限公司”。
, 百拇医药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贝殷思曾表示,单纯从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独资公司就能做所有的业务,公司运营成本是最低的。业内普遍认为,西门子和许多跨国公司一样,在等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5年期限。届时,一个个独资公司将取代众多的合资公司,成为角逐中国市场的主力军。
“十年之痒”
强生、费森挥别中资伙伴
婚姻中有“七年之痒”一说,有意思的是,近来一些合作10年以上的合资公司也纷纷拆伙,似乎同样进入了厌倦期。
今年1月,上海医药界传出消息,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已经以3900万元的转让价将其持有的上海强生制药10%股权转让给了美国强生。至此,上海强生制药摆脱合资身份正式成为外商独资公司,双方长达10年的合作也正式结束。
, http://www.100md.com 上海强生制药成立于1995年,是由美国强生与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联合组建的,总投资额逾4100万美元,其中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美国强生分别持股10%、90%。据该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自上海强生成立后,第一生化每年可以从上海强生的销售额中提取1%的资金,这十年的提成大约达到1000万元左右,因此公司自身其实并不愿意转让股权。
无独有偶,今年3月23日,双鹤药业与费森尤斯卡比(中国)投资公司也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双鹤将手中持有的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公司35%股权,全部转给费森中国公司,转让价定为2.5亿元。据悉,交易完成后,双鹤将获得2.5亿元现金,同时还可获得约1.67亿元的投资收益。费森也终于完成了其在中国的独资意愿。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公司设立于1994年,是中德合资的大输液企业。当时中方股东为北京制药厂(北京万辉药业集团,现双鹤药业大股东),德方股东为德国费森尤斯公司,双方各占35%和65%的股份。2003年,双鹤药业以7139万元代价从北京制药厂手中购得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公司35%的股权。从公司成立时算起,双方合作已有11年。
, http://www.100md.com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外商热衷于将原来的合资企业变为独资呢?
政策解禁
合资“婚姻”面临解体
商务部今年1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生产投资中,57%的跨国公司倾向于独资新建;有37%的跨国公司愿意与具备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合资;倾向于通过并购相关生产工厂来投资的跨国公司为28%。由此可见,独资已经取代合资成为今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首选。“合资变独资现象的增多与我国政策环境的放开有很大关系。”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志清表示。他认为,过去我国对外资可以进入的领域控制得比较严,很多领域只允许合资企业进入,甚至对出资比例都有严格限制,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合资方式成为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但是这种合资在很多情况下是基于政策限制,是一种被动选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资的政策越来越宽松,一些领域逐渐允许设立独资公司或控股公司,因此很多跨国公司可能会进行相应调整。
,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首席顾问牛正乾认为,外商在试图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往往对中国市场并不了解,因此愿意采取合资的方式寻找一位战略伙伴,以便帮助它尽快打开市场。而时机成熟之后,为了能够完全控制市场,就会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
北京兴中海会计师事务所的赵女士则表示,合资企业10年后拆伙很可能跟当初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到期有关。据她介绍,为了吸引外资,各地都有一些优惠政策,如生产型企业从获利年度算起,前两年免交企业所得税,随后3年所得税减半收取,即人们常说的“两免三减”。“如今优惠期已过,外商感到收益减少了,税收提高了,所以可能会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
内耗过多
合资企业变成“包袱”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跨国制药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告诉记者,他曾先后在几家大型合资公司任职,他发现合资公司中的管理层经常出现问题,特别是中外双方股权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严重的内耗给合资企业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 百拇医药
“外商既不缺少资本,又不缺少技术,人力也可以自己解决,因此除非政策上迫不得已,一般都不愿意采取合资的形式。”他说。
据悉,西门子之所以要控股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正是为了取得管理权。曾一度是国内交换机市场霸主的该公司,由于市场饱和陷入了严重亏损,但合资企业的身份令其转型之路走得异常艰难,以至于等其真正进入数据通信市场时,华为、中兴等竞争对手早已大笔获益。
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易定红副教授认为,合资企业的中方一般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原有的管理方式、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不可避免地会带到合资企业当中去,从而造成中外企业文化上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合资企业的管理成本往往比独资企业更高。
对于今天的合资企业来说,政策对外资的限制减少了,跨国公司也已经积累了经验,因此原来被压制的各种矛盾开始逐步显现。而转为独资经营,不仅可使跨国公司更好地执行其母公司的全球战略,也可以规避中外企业在制度、文化、经营理念等方面的摩擦和矛盾,这可能就是合资企业掀起独资风潮的真正原因。, http://www.100md.com(徐慧/文 王飞/图)